湖南省陈县石竹园矿区矽卡岩形成条件模拟试验

湖南省陈县石竹园矿区矽卡岩形成条件模拟试验

一、湖南郴县柿竹园矿区矽卡岩形成条件的模拟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车勤建[2](2005)在《湘南锡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成矿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收集和整理大量有关湘南锡多金属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以及岩浆作用和多金属成矿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和岩浆岩岩体的解剖以及成矿流体及其成矿作用(包括成矿流体的主要成分、性质和成矿流体大规模运移的机理,特别是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等)的研究,探讨了湘南锡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流体作用与成矿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归纳了湘南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历史以及构造格局特征,分析了区域成岩与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认为湘南地区呈NE 与NW 向的各级断裂构造的发展对区内燕山期的大规模成矿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围岩以及特征的岩性组合与成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总结了区内多个典型中酸性岩体的特征,认为燕山期形成的中酸性岩体为本区的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以骑田岭岩体和千里山岩体为例,对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探讨了区内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时空演化的规律性。3、对以锡、钨、铅锌为主的多金属矿床进行了类型划分,将矿集区内的多金属矿床分为热液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似层控热液型矿床等,并以芙蓉矿田内的白腊水锡矿床为解剖重点,辅以对其他类型矿床的分析,探讨了区内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的成因联系。4、通过典型矿床的流体包裹体测定和硫、铅、氢、氧等同位素分析,初步查明了燕山期成矿流体的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大体属NaCl~KCl~CaSO4~H2O 体系,富碱和挥发分。利用流体包裹体Rb-Sr 定年方法获得的成矿年龄为177±3Ma。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硫来自地壳深部混合硫源,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反映其来源存在多源性。5、通过对构造环境、矿化蚀变、矿石特征以及物化条件对成矿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合成矿流体的循环、流体中的矿质富集以及矿质的结晶沉淀的分析,初步建立了区域花岗质岩浆活动—流体作用—成矿过程模型。

王永磊[3](2008)在《湘南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湘南钨锡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南岭海西期坳陷带的东段,是南岭成矿区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矿产钨、锡、铋等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和系统对比矿集区内不同成矿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物质来源、形成机制及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重新认识了湘南钨锡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流体作用与成矿过程,建立了岩浆侵入接触构造体系概念模型,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1.通过对区内多个典型花岗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与钨锡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成因模式,认为燕山早期花岗岩岩体为本区的钨锡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2.对区内花岗岩体的成分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尤其探讨了流体分异及F、Cl等挥发组分对花岗岩成分分异及成矿的影响。3.根据区内典型花岗岩体的含矿特征,初步分析了不同成矿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花岗岩体的成矿专属性。4.通过区内典型钨锡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系统的分析了不同矿床、不同矿石类型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比较了它们在成矿特征、成矿流体体系、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上的异同,初步查明了成矿流体的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成矿流体对成矿的影响。5.通过含矿蚀变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及矿石铅同位素分析,初步查明了燕山期钨锡成矿物质来源。6.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体系对瑶岗仙钨矿进行了高精度的成矿年龄测定,重新厘定了瑶岗仙钨矿的成矿时代,并探讨了其成矿作用持续的时间。7.在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成矿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侵入过程时空耦合关系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岩浆侵入接触构造体系控矿模式。

梁祥济[4](1996)在《湖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作者在深入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矿区燕山期花岗岩和泥盆系灰岩作为试料,在含pH=4.0的0.3MNaCl+0.7MKF水溶液的高压釜中持续了120小时的交代作用。实验的结果表明了:在400~700℃的温度和250×105~900×105Pa的压力下,形成的交代岩及其钨、锡、钼、铋矿物基本上与矿区的矽卡岩及其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相吻合,揭示了湖南柿竹园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成矿的机理

胡正华[5](2015)在《赣东北朱溪钨多金属矿床形成条件与成矿规律》文中认为朱溪是近年来赣北继大湖塘钨矿床之后,新发现的又一百万吨级的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矿床以埋藏深、规模大、矿体厚、品位富、矿体类型多而闻名。朱溪钨多金属矿床的勘查发现,打破了赣东北塔前-赋春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规模小、矿体不连续、品位不均匀的传统认识。本文在详细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矿床学研究手段,同时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对朱溪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岩浆岩、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进行剖析,总结了矿床成矿规律,同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取得到主要认识如下:1、朱溪矿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地层包括新元古代双桥山群(Pt3sh)变质砂岩与黄龙组(C2h)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石炭统船山组(C3c)灰岩、大理岩,栖霞组(P1q)灰岩。矿区构造组合样式为推覆+滑覆构造,推覆-滑覆体层间扩容空间控制着似层状、厚层状矽卡岩主矿体的产出;推覆-滑覆体内由一系列杂乱的次级裂隙,控制着朱溪矿区透镜状、脉状矽卡岩矿体的产出。此外,推覆+滑覆体下盘富硅质、铝质的双桥山与上盘富钙质(镁质)黄龙组、船山组等碳酸盐岩地层,组成的“硅/钙界面”,对矿质沉淀和富集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矿区岩浆岩的侵位顺序为晋宁期花岗闪长斑岩→中侏罗世煌斑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与黑云母花岗岩。成矿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呈岩侏、岩脉状产出,次为呈脉状产出的花岗斑岩,两者均为隐伏岩体。黑云母花岗岩为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S型花岗岩,富集高场强元素U、Ta、P、Hf、Y与亲石元素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与亲石元素Ba、K、Sr,Nb/Ta比值为1.94.5;稀土元素总量(ΣREE)偏低,为64.64×10-685.4×10-6,平均75.58×10-6;LREE/HREE比值较稳定,介于2.346.23之间,δEu值为0.590.62,属负Eu异常轻稀土富集型。蚀变花岗斑岩与蚀变花岗岩特征相似。2、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①提出朱溪矿床由产于上覆栖霞组中的云英脉型钨矿体;中部层间构造带与岩体接触带的似层状、厚层状矽卡岩型钨铜(锌)矿体与上部脉状矽卡岩型钨铜(锌)矿体、浅部透镜状矽卡岩型铜锌(铅)矿体;产于深部隐伏蚀变花岗(斑)岩中钨(铜)矿体与产于下覆双桥山群中的石英脉型钨矿化体构成的“多位一体”式蚀变花岗岩-矽卡岩型矿床;②矽卡岩矿石以稠密浸染状、脉状、团块状构造为主,蚀变花岗岩、云英脉与石英脉型矿石中主要的构造为浸染-细脉状为主;矿石结构均以结晶、交代作用和固溶体分离作用形成为主;③主要的矿石矿物包括白钨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以矽卡岩矿物(包含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等)和石英为主,含少量硬石膏、方解石、萤石等;④划分了矽卡岩中金属矿物与成矿元素的分带模式:由岩体至围岩,金属矿物具有白钨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白钨矿的分布规律;对应的成矿元素分带为W±Cu→W+Cu±Zn→Cu+Zn±Pb±W;⑤建立了矽卡岩矿物组合及其成分的分带模型:整体上呈现出石榴子石+透辉石(石榴子石:透辉石>4:1)→透辉石+石榴子石+硅灰石(透辉石:石榴子石:硅灰石>7:2:1)→透闪石+透辉石+硅灰石(透闪石:透辉石:硅灰石>5:2:1)分带特征;⑥总结成矿作用为三期六阶段,其中气水-热液期包括早期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化蚀变阶段、云英岩阶段、石英-铜锌钨阶段、石英-铜铅锌硫化物阶段方解石-钨阶段,初步确定了朱溪先钨后铜的生成顺序。3、进行了矿床年代学的研究,厘定了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成岩成矿年龄分别为146.9±0.97Ma152.9±1.7Ma和144±5Ma,显示出朱溪成岩成矿作用具有同时性。4、揭示了朱溪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但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钨、铜、锌等金属元素均主要来源于成矿岩体,同时有少量来自围岩。白钨矿中钙的来源较为复杂,以围岩黄龙组与船山组等碳酸盐岩中方解石为主,次为斜长石、石榴子石、萤石等含钙矿物。不同的矿体类型其白钨矿中钙的来源稍有差异,矽卡岩型矿体中白钨矿的钙主要来源于围岩中的方解石;而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体、石英脉型矿体中白钨矿的钙主要来源于成矿岩体中斜长石的绢云母化。5、基于朱溪矿床“多位一体”的成矿模式与控矿因素,建立了找矿模型。6、对江西南钨北扩机理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赣南、赣北地质体中均有富钨的矿源层,以及中生代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所引起构造岩浆岩事件可能是江西南钨北扩的主要诱因。赣南地区以石英脉型、蚀变花岗岩型黑钨矿床为主;而赣北地区以斑岩—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差异性,可能主要与赣南、赣北赋矿地层硅铝钙含量的差异有关。

洪为[6](2012)在《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文中提出西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西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自2004年以来,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勘查或发现了数个大中型的铁矿床。查岗诺尔大型磁铁矿床位于西天山北缘阿吾拉勒东段,赋矿围岩系石炭系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可能是早石炭世末期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于伊犁板块之下的大陆边缘岛弧的产物。该矿床主要由Fe Ⅰ和Fe Ⅱ两个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Fe Ⅰ底盘夹一个透镜状大理岩,主要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受NW、NWW、NE断裂及环形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发生在围岩中的各种层间裂隙或断裂中。围岩蚀变主要呈现为石榴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以及绿泥石化等。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位素质谱和显微测温等技术手段,开展了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Sm-Nd年代学等研究,并将查岗诺尔铁矿与其它典型矿床进行类比研究,分析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因,构建成矿模式,为深入总结阿吾拉勒成矿带中铁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认识有:(1)矿体赋存于大哈拉军山组中-上部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中,发育石榴石、透辉石、方柱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钾长石等脉石矿物,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伴有少量的赤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斑点状、斑杂状、豹纹状、块状、浸染状、条带状等,矿石结构以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共生边结构等较为常见。(2)矿床的蚀变分带具有热液矿床的特点。根据矿石组构和矿物共生特征,可以划分为岩浆期和热液期(包括矽卡岩亚期和石英-硫化物亚期)两个成矿期,进一步可以细分为磁铁矿-透辉石阶段、绿泥石-黄铁矿阶段、磁铁矿-石榴石-阳起石阶段、青磐岩化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6个成矿阶段。(3)利用电子探针对石榴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的研究表明,矿床发育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和透辉石-钙铁辉石为组合的钙质矽卡岩,与国内外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的石榴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具有相似性。在磁铁矿和赤铁矿的Ca+Al+Mn vs Ti+V图解中,多数的样品落入矽卡岩型铁矿的区域;磁铁矿的TiO2-Al2O3-MgO图解中,多数的样品落入沉积变质-接触交代磁铁矿趋势区。(4)岩浆期的磁铁矿∑REE很低,稀土配分模式大致呈轻、重稀土较富集而中稀土亏损的U型,富Ti、V、Cr,表明铁质可能来自安山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矽卡岩亚成矿期的磁铁矿∑REE极低,略微富集LREE,其它稀土元素亏损强烈,贫Ti、V,略富集Ni、Co和Cu。矽卡岩亚期的含矿和无矿矽卡岩中的石榴石的稀土配分模式类似,∑REE含量相对较高,呈HREE富集、LREE亏损、弱正Eu异常的分布型式,显示了交代成因石榴石的特征,暗示与其共生的磁铁矿也是通过热液流体与围岩地层的交代反应生成的,铁质来自围岩。(5)磁铁矿氧同位素显示,从岩浆期到矽卡岩期,δ18O具有降低的趋势,反映了围岩蚀变等热液活动对成矿流体的改变。岩浆成矿期和矽卡岩期硫同位素主要显示岩浆来源,但岩浆期可能有少量围岩地层硫或海水硫的混入。成矿晚期阶段的方解石δ13CPDB-δ18OSMOW呈正相关,指示可能存在不同类型NaCl浓度混合或流体-围岩之间的水岩反应,大理岩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的成矿物质。(6)成矿晚期方解石中的流体主要为NaCl-H2O体系,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的相关性表明,在随着成矿作用的逐渐进行,晚期流体的盐度逐渐降低,可能经历了等温混合作用以及不同温度、盐度的流体的混合过程。(7)与磁铁矿关系密切的石榴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316.8±6.7Ma,指示了高温热液蚀变的时间,表明主要的磁铁矿体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成矿作用及其高温热液蚀变不是矿区二叠纪岩体侵入携带的岩浆热液与大理岩发生的矽卡岩化所导致的,可能是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喷发后的岩浆期后热液与下伏大理岩发生的接触交代反应所引起的。(8)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组构特征、稳定同位素和典型矿物的稀土微量分布型式,并将查岗诺尔铁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和火山岩型(包括岩浆型)铁矿进行对比,认为查岗诺尔铁矿可能是岩浆型和矽卡岩型(主要)的复合叠加矿床,矽卡岩化对铁成矿有重要的贡献。

潘含江[7](2019)在《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文中认为尾矿是我国产出量、堆存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金属矿山尾矿库中常含有大量的金属硫化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同时其中的许多有用元素和组分具有回收利用价值。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调查手段,结合岩石学、矿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方法,查明了我国7个典型金属矿山中尾矿库的元素及矿物含量和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尾矿库资源潜力与矿区生态环境效应。尾矿中元素及矿物组成与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入选原矿石类型的不同,在尾矿库中表现为元素含量和组合特征在垂向上存在显着的变化;(2)尾矿砂在排放过程中的重力分选作用。而尾矿库的结构形态和建筑方式(坝体位置)很大程度决定了排砂口位置及其元素分布特征;(3)不同阶段选矿工艺的差别。由此导致(1)不同金属矿山的尾矿;(2)同一矿区不同时期尾矿库;(3)同一尾矿库内不同位置,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均有差别。因此,有必要根据矿山类型和尾矿库建设与使用历史,对尾矿库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手段、分阶段开展尾矿库的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通过建立尾矿库三维模型及已有钻孔进行抽稀模拟实验,对比了不同的尾矿库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山谷型尾矿库应在中央位置垂直于坝体方向进行钻探取样,而山坡型和平地型尾矿库采用十字剖面法或者多方向剖面法进行资源量估算更为科学。提交了9个尾矿库的金属元素潜在资源量,多金属矿山尾矿库中金属元素的潜在利用价值巨大。对红旗岭尾矿的选矿试验表明:采用“浮选-酸浸流程试验”指标相对较优。所获得的镍精矿含镍品位为3.16%,回收率为82.61%。调查研究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与矿山功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多金属矿区农用地超标率高且超标元素种类多,个旧和柿竹园多金属矿区农田土壤样品As、Cd、Pb几乎全部超出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河流水系是矿区及尾矿库重金属元素迁移的重要途径,初步识别了4个矿区的尾矿库向外界环境输出的主要重金属。德兴铜矿区水稻籽实更易富集Cd,建议改种其他类型粮食作物,以降低Cd污染风险。

阙朝阳[8](2016)在《云南麻栗坡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滇东南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运用成矿系统理论、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等理论,研究了钨成矿系统主要物质组成、典型矿床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床形成机理、矿床变化及改造、矿化分布规律及找矿勘查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找矿方向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研究区主要地质体开展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研究,指出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是在前寒武系变质基底的基础上,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等多期次的成矿构造环境演变,其中中侏罗世以来由于板块聚合而导致的华南岩石圈持续挤压(170150Ma)及其后期伸展减薄(13080Ma)是钨成矿的重要构造背景。2、通过对南温河—洒西一带猛洞岩群变质岩、南捞片麻岩、老城坡及团田花岗片麻岩及老君山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系统研究,认为与钨成矿系统有关的变质建造及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实质上是具有同一古老地壳来源的物质由于板块活动引起的多阶段深部融熔而产生循环改造。在此基础上提出“同源再造”是形成大规模钨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机理。3、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钨成矿系统主要矿床成因类型为似层状矽卡岩型以及云英岩(长英质)脉型两种,分别形成于150Ma左右以及110Ma左右,与研究区晚中生代两个阶段的构造成矿背景吻合。4、根据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数据、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分析,与钨成矿作用相关的流体主要为深部岩浆,部分与大气降水或海水有关。成矿流体在平面上以老君山岩体为中心向外围运移,并伴随着温度及盐度逐渐变低;垂向上自下而上运移过程中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盐度成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5、南温河—洒西一带构造变形解析表明,中生代以来强烈的自SE向NW方向的多层次推覆构造变形造成洒西岩组、老城坡及团田花岗片麻岩、南秧田岩组、南捞黑云二长片麻岩自上而下的空间叠置关系,并使赋矿围岩产生的剪切裂隙成为中生代晚期岩浆热液运移的通道,并对含钙质的泥灰岩等赋矿地层发生接触交代,形成顺层稳定延伸的含矿矽卡岩带。6、根据南温河—洒西一带钨矿成矿作用特征,明确了该区形成于110Ma左右的脉状白钨矿床对似层状矽卡岩矿床进行了较强的叠加改造,使矿床变富,成矿系统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矿系统的变化机理与右旋剪切应力场作用下NW向及近EW向断裂旁侧发育的羽状裂隙被后期热液充填相关。7、老君山花岗岩体锆石与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老君山岩体自形成后经历了4次次构造热事件:(6374)Ma、(4250)Ma、(3728)Ma、(2517)Ma。其中后3个阶段与岩体抬升相关,且与青藏高原隆升阶段基本对应。据此提出南温河—洒西一带保存条件相对较差,而在岩体南北两侧都龙、长田一带深层次矿床保存条件相对良好。在构造变形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区发育的新生代NW向左旋走滑兼正断层性质断裂是破坏钨成矿系统中矿带、矿床及矿体的主要因素。8、建立了以中生代推覆构造为主导的构造控矿模型及老君山矿集区“三位四层二带一体”的区域找矿模型。结合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南温河矿区深部及外围钨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其中南温河矿床外围花岗片麻岩下寻找深部似层状矿体的找矿建议得到了深部钻孔验证。

丁腾[9](2016)在《湘东南中生代花岗岩与多金属矿床成因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湘东南地区位于华夏地块十-杭成矿带与南岭地区相交区域,该地区以广泛出露中生代岩浆岩及与其相关的大型-超大型钨、锡、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为特征。本文选取湘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铅锌铜(钼)矿床(宝山)以及典型的矽卡岩型钨钼铅锌多金属矿床(黄沙坪)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湘东南地区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及成矿过程,探讨中生代不同类型多金属矿床在湘东南地区叠加的区域成矿机制。研究表明,宝山矿床花岗闪长斑岩中浸染状黄铁矿的δ34S值为+1.5‰~+3.5‰,与前人发表的该矿床铅锌硫化物矿石的δ34S值相一致;同时,斑岩中钾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壳源的特征,且与铅锌硫化物矿石的铅同位素分布范围相吻合。宝山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矿床内花岗闪长斑岩应该是铅锌矿化的主要硫源及金属来源。宝山矿床铅锌矿石中萤石脉石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低温(130℃~150℃)、低盐度(<8%)的特征,可能是岩浆热液演化到晚期的产物。黄沙坪矿床内花岗岩类具有两阶段侵入的特征,其中第一阶段石英斑岩的侵入时间为160.5±1.3 Ma;第二阶段为霏细岩和花岗斑岩,霏细岩侵入时间为156.6±1.4 Ma,结合前人的资料及本文提供的新证据,认为花岗斑岩的侵位时间约为155.2 ± 0.4 Ma,侵入时间均为侏罗纪晚期。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显示花岗斑岩与霏细岩来自同一岩浆房,该岩浆具有上地壳基底熔融的特征,花岗斑岩分异结晶程度比霏细岩更高;而石英斑岩侵位时间更早,结合该斑岩中包体的锆石和磷灰石成分特征,指示其岩浆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黄沙坪矿床岩浆岩侵入与晚侏罗纪湘东南处于弧内拉张、地幔物质上涌的构造背景有关,早期的石英斑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熔融加上地幔物质的混合,而该岩浆底侵过程中导致了上地壳物质的熔融形成了第二阶段的霏细岩及花岗斑岩。其中,霏细岩演化程度较低,可能与其快速上侵及冷却有关。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黄沙坪白钨矿通常由黑色的核和白色的边组成,指示白钨矿可能是多期次矿化的结果。同时,该矿床内的石榴子石可以分为粗粒石榴子石、中粒石榴子石和浅色的交换边三类。原位LA-ICP-MS成分分析结果指示,形成三类石榴子石的流体成分和氧化还原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白钨矿的成分则进一步证明该矿物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性,早期白钨矿核具有高Mo含量以及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的特征,暗示成矿流体为氧化的岩浆水。同时该期次的白钨矿Y/Ho比值低于球粒陨石,表明相关流体可能经历过早期无水矽卡岩石榴子石的沉淀作用;而晚期白钨矿的白边Mo含量低且具有中稀土富集的特征,暗示相关流体可能具有还原性,并经历过大规模的热液循环。同时其Y/Ho比值与球粒陨石一致,该流体没有经历过早期石榴子石的沉淀。黄沙坪矿床较低中段铅锌矿石的δ34S值较低,且分布范围较窄(-96m:+4.4‰~+6.6‰,n=13),表现为岩浆硫的特征;而矿床较高中段铅锌矿石的δ34S值较高(20m:+8.3‰~+116.3‰,n=19),可能是蒸发岩中硫酸盐的热力学还原,铅锌矿化的硫源是两个端元混合的结果。硫化物初始Sr同位素组成介于矿床内花岗岩类与地层碳酸盐之间,且从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依次降低,与矿物从早到晚的生成次序一致,暗示着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地层流体的混合。黄沙坪矿床铅锌硫化物矿石的Pb同位素组成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且与赋矿灰岩中浸染状黄铁矿以及黄沙坪侏罗纪花岗岩类差异很大,同时却与湘东南地区同时期的其它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中的硫化物有相同的Pb同位素特征,且均具有较高的207Pb/206Pb比值,指示黄沙坪硫化物矿石铅源可能是来自对该地区下伏基底的萃取,黄沙坪晚侏罗纪花岗岩类为铅锌矿化提供了长时间的热源以及大量的流体,有利于热液循环对基底成矿金属的萃取。现有的年龄证据显示,湘东南地区与铅锌矿化有关的岩浆岩侵位时间包括~203 Ma与~155 Ma两个阶段,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的熔融,可能有同时期的地幔物质加入。该区域铅锌硫化物矿石的硫同位素指示大部分矿床内岩浆硫是铅锌矿化的主要硫源,部分矿床受地层膏盐层还原硫的影响明显。同时,铅同位素则指示成矿金属既可以直接来自矿床内岩浆岩也可能是对下伏基底的萃取,两种方式都主要受到该区域下伏变质基底的控制。此外,脉石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与脉石石英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则指示铅锌矿化的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在湘东南地区,对不同成矿花岗岩类的磷灰石组成对比揭示,与铜铅锌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磷灰石具有最高的δEu和最低的δCe值;含钨花岗岩具有中等的δEu和中等的δCe值;而含锡花岗岩则具有最低的δEu和最高的δCe值。这表明与铜铅锌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具有最高的氧逸度,与钨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具有中等的氧逸度而与锡矿化有关的花岗岩为还原环境。同时,与铜铅锌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磷灰石具有最高的Cl的含量和最低的F含量;钨、锡花岗岩具有较低的Cl的含量及较高的F含量。这指示与铜铅锌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可能受俯冲板块脱水的影响,而钨-锡花岗岩的形成可能来自地壳物质的熔融。这也与铜铅锌花岗闪长斑岩的磷灰石具有较低的接近地幔的Sr同位素组成,而钨锡花岗岩磷灰石具有较高的接近变质沉积岩的Sr同位素组成的特征一致。在与铜铅锌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中,磷灰石的La/Sm比值变化不大,而Sr/Th比值变化较大。这进一步指示,应该有板块脱水的流体加入母岩浆房。而与钨-锡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中,磷灰石的Sr/Th比值及La/Sm比值均变化不大,指示与板块俯冲作用无关。结合十-杭带附近晚中生代的铜铅锌成矿早于钨锡的特征,磷灰石的成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在180~160 Ma时间段,十杭带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环境中,板块脱水形成富H20、Cl、C02的流体有利于地幔楔的熔融和成矿金属的萃取,部分下地壳熔融加入并上侵形成具有铜铅锌成矿能力的花岗闪长斑岩;而在160~140 Ma期间,太平洋板块断裂折返,软流圈上涌致使地壳熔融,熔融形成的岩浆分异结晶后形成花岗岩类,并在后期热液流体作用下形成钨锡矿床。这也是为什么较早期的铜铅锌矿床和较晚的钨锡矿床在湘东南同一区域叠加成矿的原因。

余雪戈[10](2018)在《湖南香花岭矽卡岩的矿物学与锡成矿》文中提出湖南香花岭矽卡岩型锡矿床是南岭地区一个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发育含Li、Be的条纹状矽卡岩和丰富的含锡矿物。本文在显微镜下和野外观察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香花岭矽卡岩中造岩矿物和含锡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并对锡的赋存形式与晶体化学、锡的成矿过程、成矿流体以及锡的来源进行了探讨。主要认识如下:1、湖南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床发育钙质和镁质矽卡岩,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与碳酸盐围岩接触带中,主要沿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的层间破碎带和构造裂隙交代产出。2、香花岭矽卡岩发育独特的条纹构造并富含Li、Be矿物。按矿物共生组合特征,矽卡岩可分为石榴子石-磁铁矿矽卡岩、石榴子石-符山石矽卡岩、尖晶石-塔菲石条纹状矽卡岩、尖晶石-金绿宝石条纹状矽卡岩、氟硼镁石-萤石-金云母条纹状矽卡岩、锡石-硫化物条纹状矽卡岩。3、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湖南香花岭矽卡岩中的石榴子石属于钙铁-钙铝榴石系列;辉石主要为钙铁辉石;角闪石在内带为铁韭闪石,在外带为韭闪石;绿泥石为铁镁绿泥石和蠕绿泥石;硅镁石主要为块硅镁石;尖晶石富Zn、Fe、Sn。4、香花岭矽卡岩中含锡矿物由锡矿物(锡石、尼日利亚石、孟宪民石等)和富锡矿物(尖晶石、塔菲石、金绿宝石、磁铁矿、韭闪石、葡萄石等)组成。锡的成矿有三个阶段:矽卡岩早阶段,Sn进入尖晶石、塔菲石、韭闪石等造岩矿物中,形成富锡矿物;氧化物阶段,锡矿物如锡石、尼日利亚石、孟宪民石等逐渐晶出;晚期热液阶段,早期含锡矿物热液蚀变原位析出锡石,或富Sn热液交代早期矿物形成了富锡环边。5、矽卡岩的矿物组合显示,香花岭矽卡岩的成矿流体具有富含F、CO2、Li等挥发组分的特征,它们控制了 Sn的富集、迁移、结晶等过程。与香花岭矽卡岩成因密切相关的癞子岭花岗岩属于S型花岗岩,说明该花岗岩以及周围的矽卡岩中Sn根本上来源于地层,锡的成矿过程反映了 Sn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循环。

二、湖南郴县柿竹园矿区矽卡岩形成条件的模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郴县柿竹园矿区矽卡岩形成条件的模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2)湘南锡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趋势
        1.2.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特征
        2.1.1 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
        2.1.2 岩性及岩性组合的控矿性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区域应力场变化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深部地质及物化探特征
        2.3.1 区域深部地质特征
        2.3.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3 区域化探异常特征
第三章 矿集区成矿地质特征
    3.1 矿集区矿田(床)地质特征概况
    3.2 典型矿田与矿床地质特征
        3.2.1 芙蓉矿田及白腊水锡矿床
        3.2.2 东坡矿田及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
        3.2.3 黄沙坪矿田(床)
        3.2.4 香花岭矿田(床)
    3.3 矿集区控矿构造特征
        3.3.1 主干控矿断裂及派生断裂复合控矿
        3.3.2 “隔挡层”控矿特征
        3.3.3 裂隙网络带控矿特点
        3.3.4 接触带构造控矿特征
第四章 矿集区岩浆作用与多金属成矿
    4.1 岩浆岩和有关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
    4.2 典型岩浆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4.2.1 骑田岭花岗岩体
        4.2.2 千里山岩体、大义山岩体、香花岭岩体
    4.3 岩体及典型矿床的常量与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4.3.1 岩体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2 岩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3 典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 岩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1 骑田岭岩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2 其它相关岩体同位素数据
    4.5 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
    4.6 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4.6.1 花岗岩成因类型与矿产的关系
        4.6.2 岩体的规模、产状、形态与矿产的关系
        4.6.3 岩体产出环境与矿产的关系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与锡多金属成矿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1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研究方法
        5.1.2 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5.1.3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
        5.1.4 流体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
        5.1.5 流体包裹体的铷~锶同位素测试
    5.2 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特征
        5.2.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流体作用与成矿关系
第六章 岩浆活动-流体作用-成矿过程模型
    6.1 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类型
        6.1.1 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的成矿作用
        6.1.2 岩浆-热液阶段成矿作用
    6.2 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特征
        6.2.1 构造环境特征
        6.2.2 矿化蚀变特征
        6.2.3 矿石赋存特征
        6.2.4 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6.2.5 物化条件对岩体成矿的影响
    6.3 岩浆—流体—成矿过程模型
        6.3.1 成矿流体的热液对流循环
        6.3.2 成矿流体迁移过程中的矿质富集
        6.3.3 金属矿质的富集沉淀机制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

(3)湘南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特征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主要断裂及其特征
    2.4 区域岩浆岩
第三章 湘南地区岩浆岩体特征
    3.1 典型岩体岩石学特征
    3.2 典型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3.3 岩体同位素特征
    3.4 岩浆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3.5 岩体的含矿特征
    3.6 岩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第四章 湘南地区钨锡矿床地质特征
    4.1 湘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概况
    4.2 典型矿田与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第五章 湘南地区钨锡成矿作用探讨
    5.1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5.2 成矿流体特征
    5.3 成矿作用时代
    5.4 成矿物质来源
    5.5 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5.6 岩浆作用与钨锡多金属成矿
    5.7 国内外典型钨锡矿床的对比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赣东北朱溪钨多金属矿床形成条件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钨矿床的时空分布及产出构造背景
        1.2.2 钨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
        1.2.3 朱溪矿床勘查与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及大地构造背景
        2.1.1 古老结晶基底的发育
        2.1.2 中新元古代(晋宁期)华南洋发展演化
        2.1.3 青白.纪晚期—早古生代华南裂谷系发展演化
        2.1.4 晚古生代以来叠加改造发展演化
    2.2 区域地层与成矿
    2.3 区域构造与成矿
        2.3.1 宜丰—景德镇深断裂带
        2.3.2 赣东北深断裂
        2.3.3 江山-绍兴断裂带
    2.4 区域岩浆岩与成矿
    2.5 塔前-赋春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特征
    3.2 构造特征
        3.2.1 北东向断裂
        3.2.2 北西向断裂
        3.2.3 近东西向断裂
    3.3 岩浆岩特征
        3.3.1 岩浆岩的类型和产状
        3.3.2 岩石学特征
第4章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化学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特征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2 岩石成因类型
    4.3 起源与源区性质
    4.4 构造环境分析
第5章 矿床特征
    5.1 矿体(化)特征
        5.1.1 矽卡岩型钨铜(锌)矿体
        5.1.2 蚀变花岗岩型钨(铜)矿体
        5.1.3 云英脉型钨矿体
        5.1.4 石英脉型钨矿化体
    5.2 矿石类型
    5.3 矿石组构
        5.3.1 矿石构造
        5.3.2 矿石结构
    5.4 矿物特征
        5.4.1 金属矿物特征
        5.4.2 非金属矿物特征
        5.4.3 蚀变与矿化分带
        5.4.4 成矿元素分带
    5.5 矿化阶段
        5.5.1 岩浆岩期
        5.5.2 气水热液矿化期
        5.5.3 风化期
第6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探讨
    6.1 主要地质体成岩时代
    6.2 白钨矿Sm-Nd同位素测年
        6.2.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6.2.2 测试结果
    6.3 成矿岩体的确定
    6.4 成岩成矿时代
    6.5 岩浆岩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
        6.5.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6.5.2 测试结果
        6.5.3 锆石Hf同位素对岩浆岩源区的指示
        6.5.4 Hf同位素对赣东北地区源区的启示
    6.6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6.6.1 成矿流体性质
        6.6.2 成矿流体来源
    6.7 成矿物质来源
        6.7.1 钨的来源
        6.7.2 钙的来源
        6.7.3 硫的来源
    6.8 成矿动力学背景
    6.9 矿床成因
    6.10成矿模式
    6.11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
        6.11.1 控矿因素分析
        6.11.2 找矿地质条件
        6.11.3 找矿标志
        6.11.4 找矿模型
第7章 江西南钨北扩机制初探
    7.1 南钨北扩现象
    7.2 赣东北地区燕山期成矿地质背景
    7.3 赣东北朱溪与赣西北大湖塘矿床对比性研究
        7.3.1 矿体特征
        7.3.2 成矿岩体
        7.3.3 成矿时代
        7.3.4 赋矿围岩
        7.3.5 成矿物质来源
        7.3.6 成矿模式
    7.4 江西南钨北扩机制探讨
        7.4.1 赣北与赣南区域地质背景
        7.4.2 赣南与赣北燕山期构造岩浆演化事件
        7.4.3 赣南与赣北钨矿床类型的差异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
    8.2 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6)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质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火山岩特征
    3.1 岩相学
    3.2 岩石地球化学
    3.3 U-Pb年代学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
    4.1 矿区地质特征
    4.2 矿体地质特征
    4.3 围岩蚀变
    4.4 成矿期次
    4.5 矿物学特征
    4.6 矽卡岩形成机制
    4.7 矽卡岩化与铁成矿
    4.8 小结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5.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
    5.4. 小结
第六章 矿床成因
    6.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2 Sm-Nd年代学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矿床成因对比
    6.5 成矿模式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我国金属矿山尾矿物质组成与资源特征
        1.2.2 金属矿山尾矿库的资源调查和综合利用
        1.2.3 金属矿山尾矿重金属元素的环境效应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技术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技术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2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分布
    2.1 江西德兴铜矿
    2.2 吉林磐石红旗岭镍矿
    2.3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
    2.4 湖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
    2.5 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
    2.6 河南栾川南泥湖钼矿
    2.7 广西南丹拉么锌多金属矿
3 尾矿库中物质组成与分布特征
    3.1 尾矿库结构形态特征
    3.2 尾矿库含水率与粒度特征
        3.2.1 尾矿库含水率
        3.2.2 尾矿粒度组成
    3.3 尾矿矿物组成特征
    3.4 尾矿中元素含量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尾矿中元素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4.1 金属矿集区内不同尾矿库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面上控制
        4.1.2 重点剖析
    4.2 尾矿库内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4.2.1 单个钻孔中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2.2 多钻孔联合剖面上元素分布特征
        4.2.3 尾矿库中元素三维分布特征
    4.3 尾矿元素的赋存状态
    4.4 本章小结
5 尾矿资源评价及综合利用
    5.1 基于三维模型的资源量估算
    5.2 基于一般勘查资料的资源量估算
        5.2.1 十字剖面法
        5.2.2 单剖面法
    5.3 尾矿库中有用元素潜在资源量评价
    5.4 尾矿元素可利用性评价—选矿试验
        5.4.1 试验样工艺矿物学特征
        5.4.2 选矿流程试验研究
        5.4.3 选矿试验小结
    5.5 尾矿直接利用探讨
    5.6 本章小结
6 金属矿区及尾矿库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效应
    6.1 土壤
        6.1.1 表层土壤
        6.1.2 土壤剖面
    6.2 水系沉积物与地下水
        6.2.1 德兴矿区水系沉积物
        6.2.2 红旗岭水系沉积物
        6.2.3 柿竹园水系沉积物
        6.2.4 个旧矿区地下水
    6.3 主要农作物籽实与根系土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云南麻栗坡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1.2.1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1.2.2 南温河—洒西及外围矿床研究程度
        1.2.3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
        2.4.1 区域构造格局
        2.4.2 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
        2.6.1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2.6.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 成矿系统的变质地层要素
    3.1 猛洞岩群变质岩基本组成
    3.2 南秧田岩组变质岩
        3.2.1 岩相学特征
        3.2.2 地球化学特征
        3.2.3 原岩恢复
        3.2.4 变质程度
        3.2.5 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
        3.2.6 南秧田岩组变质岩与成矿的关系
    3.3 洒西岩组变质岩
        3.3.1 洒西岩组(Pt_1s)片岩
        3.3.2 洒西岩组(Pt_1s)变粒岩
4 成矿系统的岩浆岩要素
    4.1 南捞片麻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1 空间分布及基本组成
        4.1.2 片麻岩原岩恢复
        4.1.3 岩相学特征
        4.1.4 地球化学特征
        4.1.5 岩石类型及形成环境
        4.1.6 南捞片麻岩与成矿的关系
    4.2 团田及老城坡花岗片麻岩及其与成矿关系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地球化学特征
        4.2.3 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
        4.2.4 花岗片麻岩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4.3 老君山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与成矿关系
        4.3.1 老君山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4.3.2 老君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3.3 老君山花岗岩年代学及Hf同位素
        4.3.4 老君山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4.3.5 花岗片麻岩与成矿的关系
        4.3.6 老君山花岗岩与南温河钨成矿的关系
5 成矿系统构造—流体特征
    5.1 构造控矿要素
        5.1.1 新寨—大坪一带伸展拆离构造变形(D_1)
        5.1.2 南温河—洒西一带推覆构造变形(D_2)
        5.1.3 南温河—洒西一带推覆构造控矿模式
        5.1.4 南温河—洒西一带成矿期构造应力场模拟
    5.2 成矿系统流体特征
        5.2.1 南温河矿床流体特征
        5.2.2 南温河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
        5.2.3 洒西矿床流体特征
6 成矿系统典型矿床特征
    6.1 南温河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6.1.1 矿床地质特征
        6.1.2 白钨矿赋存形式
        6.1.3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6.1.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5 成矿年代学
        6.1.6 矿床成因及形成演化过程讨论
    6.2 洒西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6.2.1 矿床地质特征
        6.2.2 成矿期次划分
        6.2.3 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
    6.3 老君山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6.3.1 矿床地质特征
        6.3.2 矿床成因
7 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特征
    7.1 南温河白钨矿床变化特征
        7.1.1 似层状矽卡岩矿体展布特征
        7.1.2 脉状白钨矿体展布特征
        7.1.3 脉状矿体对似层状矿体的叠加特征
        7.1.4 脉状矿体形成机理
    7.2 南温河—洒西一带钨矿床保存条件
        7.2.1 老君山岩体锆石与磷灰石裂变迹径特征
        7.2.2 南温河—洒西一带NW向走滑构造对矿体的破坏
    7.3 区域成矿模型
    7.4 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综述
8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8.1 老君山一带矿床成矿规律
        8.1.1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8.1.2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8.2 找矿模型
    8.3 找矿方向
        8.3.1 南温河矿区深部及外围成矿预测
        8.3.2 洒西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方向
        8.3.3 老君山岩体钨矿找矿方向
        8.3.4 老君山岩体外围找矿预测区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湘东南中生代花岗岩与多金属矿床成因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花岗岩的分类及其成矿专属性
    1.2 沉积岩赋矿的铅锌矿床特征
    1.3 研究背景及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1.4 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成矿作用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测试方法
    3.1 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
    3.2 Sr-Nd同位素分析
    3.3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
    3.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5 硫同位素分析
    3.6 铅同位素分析
    3.7 磷灰石及白钨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3.8 电子探针分析
第四章 黄沙坪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因:来自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证据
    4.1 前言
    4.2 黄沙坪矿床地质
        4.2.1 矿床构造
        4.2.2 花岗岩类
    4.3 分析结果
        4.3.1 主量元素
        4.3.2 稀土元素
        4.3.3 微量元素
        4.3.4 锆石U-Pb年龄
        4.3.5 锆石Hf同位素
        4.3.6 Sr同位素组成
        4.3.7 Nd同位素组成
        4.3.8 Pb同位素组成
        4.3.9 磷灰石化学成分组成
    4.4 讨论
        4.4.1 黄沙坪花岗岩类型及构造背景
        4.4.2 石英斑岩中花岗质包体的来源和成因
        4.4.3 岩浆物质来源——来自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的证据
        4.4.4 霏细岩、花岗斑岩与石英斑岩的成因联系
    4.5 小结
第五章 黄沙坪白钨矿的不均一性及其对多阶段矿化的指示意义
    5.1 前言
    5.2 蚀变分带
    5.3 分析结果
    5.4 讨论
        5.4.1 REE替换模式
        5.4.2 氧化还原状态
        5.4.3 白钨矿成矿流体来源
    5.5 小结
第六章 黄沙坪矿床铅锌矿化的物质流体来源——来自S、Pb和Sr同位素制约
    6.1 前言
    6.2 花岗岩类中次生硫化物
    6.3 结果
        6.3.1 硫同位素
        6.3.2 铅同位素
        6.3.3 锶同位素
    6.4 讨论
        6.4.1 硫同位素特征及硫的来源
        6.4.2 锶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流体混合
        6.4.3 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金属来源制约
        6.4.4 黄沙坪花岗岩的矿化作用及其矿化模式
    6.5 小结
第七章 湘东南宝山矿床花岗岩类硫-铅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7.1 前言
    7.2 矿床地质
    7.3 结果
    7.4 讨论
        7.4.1 硫同位素对铅锌矿化硫源的指示
        7.4.2 铅同位素对铅锌矿化金属来源的指示
        7.4.3 流体包裹体对铅锌矿化流体来源的指示
    7.5 小结
第八章 湘东南与岩浆活动有关的Pb-Zn多金属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8.1 研究对象
        8.1.1 清水塘与康家湾矿床
        8.1.2 水口山、宝山及铜山岭矿床
        8.1.3 黄沙坪矿床
    8.2 结果与讨论
        8.2.1 与铅锌矿化有关岩浆岩的成岩过程
        8.2.2 铅锌矿床的硫同位素及硫来源
        8.2.3 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及成矿金属来源
        8.2.4 C-H-O同位素及成矿流体的来源
    8.3 小结
第九章 湘东南花岗岩类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指示意义
    9.1 前言
    9.2 代表性矿床及花岗岩类的地质特征
        9.2.1 锡田钨-锡矿床和新田岭白钨矿矿床
        9.2.2 芙蓉和荷花坪锡矿床
    9.3 分析结果
    9.4 讨论
        9.4.1 氧化还原条件
        9.4.2 磷灰石Sr同位素
        9.4.3 岩浆中流体特征及其来源
        9.4.4 区域成矿作用与构造背景
    9.5 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
致谢
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附表

(10)湖南香花岭矽卡岩的矿物学与锡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矽卡岩和矽卡岩型锡矿
        1.1.2 香花岭锡矿床研究进展
        1.1.3 论文选题及意义
    1.2 研究路线与工作内容
    1.3 工作量与创新点
        1.3.1 工作量
        1.3.2 创新性认识
第二章 湖南香花岭矽卡岩的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香花岭矽卡岩的地质特征
第三章 癞子岭花岗岩的矿物岩石学特征
    3.1 岩相学特征
    3.2 矿物学特征
    3.3 讨论
        3.2.1 花岗岩与锡成矿
        3.2.2 云母对锡成矿的指示
第四章 香花岭矽卡岩中造岩矿物的矿物学特征
    4.1 蚀变分带及矿物组合
    4.2 矽卡岩矿物
        4.2.1 石榴子石
        4.2.2 辉石
        4.2.3 符山石
    4.3 退变矿物
        4.3.1 云母
        4.3.2 角闪石
        4.3.3 绿泥石
        4.3.4 氟硼镁石
        4.3.5 硅镁石族
        4.3.6 萤石
    4.4 讨论
        4.4.1 矽卡岩类型
        4.4.2 矿物中的F含量
        4.4.3 成岩成矿阶段
        4.4.4 含Li、Be矽卡岩
第五章 香花岭矽卡岩中锡的矿物学
    5.1 锡矿物
        5.1.1 锡石
        5.1.2 孟宪民石
        5.1.3 尼日利亚石
    5.2 富锡矿物
        5.2.1 富锡尖晶石
        5.2.2 富锡塔菲石
        5.2.3 富锡金绿宝石
        5.2.4 富锡磁铁矿
        5.2.5 富锡韭闪石
        5.2.6 富锡葡萄石
    5.3 锡的赋存形式与晶体化学
第六章 香花岭矽卡岩中锡的成矿
    6.1 锡的成矿过程
    6.2 成矿流体与锡的来源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湖南郴县柿竹园矿区矽卡岩形成条件的模拟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2]湘南锡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成矿过程研究[D]. 车勤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02)
  • [3]湘南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D]. 王永磊.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4)
  • [4]湖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的实验研究[J]. 梁祥济. 矿床地质, 1996(03)
  • [5]赣东北朱溪钨多金属矿床形成条件与成矿规律[D]. 胡正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6]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D]. 洪为.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0)
  • [7]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D]. 潘含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云南麻栗坡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研究[D]. 阙朝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湘东南中生代花岗岩与多金属矿床成因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D]. 丁腾. 南京大学, 2016(04)
  • [10]湖南香花岭矽卡岩的矿物学与锡成矿[D]. 余雪戈. 浙江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湖南省陈县石竹园矿区矽卡岩形成条件模拟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