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电脑美容整形成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彩色电脑美容整形成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彩色电脑美容整形显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杨柳[2](2021)在《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STS研究》文中提出审美追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人对美的塑造体现在面部修饰、服装配饰等多方面。尽管人类社会早期,“以白为美”的肤色追求早已出现,但其实践途径包括产品使用始终是局限的,“美”与“白”的关联也是非必要的。直到现代,“美白”作为营销概念被确立后,美白实践才愈演愈烈。如今,美白化妆品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销产品之一,并呈现出白肤色审美“同质化”的现象和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美白消费主体大众化、美白产品种类多样化以及美白理论常识化三方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过程和问题,即其背后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首先,探讨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过程。一从社会和科学技术层面分析美白需求的建构过程,分析“美白”观念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作用;二从资本与科技的互动关系,分析资本驱动与现代科技手段在美白化妆品研发创新、生产中的互动与发展;三从科技与社会、资本的互动中分析资本增值目的下科学营销方式对社会“美白”观念的刺激和美白“内卷”的循环过程。其次,揭示美白化妆品普遍化产生的问题,从健康危害、审美同质化、异化消费和社会阶层与性别不平等、生态伦理五个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对美白化妆品普遍化进行反思,包括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资本与科技关系、美与白的关联以及美的发展三个角度,并且提出浅层建议即倡导公众应该正确理解科学,遵循多元审美观,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反对盲目信任科学;提倡国家政府层面应该严格监管美白化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健全美白化妆品安全法律和条例,保障公众身心健康、社会有序发展。

孙硕[3](2021)在《三维面部虚拟整形软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整形市场规模巨大,人们对面部整形手术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面部整形作为一项高精度、高风险的临床治疗技术,由于不能在术前对患者面部进行客观定量的形态学评价,无法演示术后的整形效果,手术过程中医生仅凭专业知识与经验,无法精准量化人脸数据,缺乏客观有效指导,极易导致手术结果的不理想甚至失败。因此,能够模拟微整形手术的预期效果,并且提供可视化的微整形数据的软件,可以有效提供整形手术的成功率。本文针对三维人脸整形软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人脸三维重建技术,三维人脸编辑及评估技术,旨在能准确有效地模拟微整形效果并加以指导。最后研究了整形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提供给医师客观的手术指标。具体内容包括:(1)三维面部模型的重建:通过结构光相机获取到的深度图像构建离散的点云数据,对离散点云数据采用4PCS算法和ICP算法分别进行粗配准与精配准,网格化后对人脸模型采用改进的Loop细分平滑算法提升重建精度。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重建算法重建精度与真实人脸相比,误差小于0.6mm,能够满足后期虚拟软件的精度需求。(2)三维面部编辑与评估:编辑首先利用泊松算法使模型网格水密化,通过包围盒理论实现人脸的拾取,基于Ascall算法实现人脸模型的旋转与平移。最后设计有限元方法有效控制人脸网格进行形变。评估操作利用Dlib库提取关键点,或交互标记。介绍多种医美策略,求解关键点构成的几何特征与医美策略对照,判断面部是否符合医美标准。(3)三维面部数据测量:基于Open CVSharp开发包实现人脸椭圆区域的简单选取;通过热核特征方法实现交互式的任意复杂形状区域的选取;分别采用切片法和有限云分割法对任意选定的区域进行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最后,基于上述理论依据,利用Unity3D引擎,在PC端实现了三维人脸虚拟面部整形软件的关键功能,包括编辑修改、评估、数据测量等。最后设计实验验证数据测量的准确度,其中几何特征的测量误差为0.458mm,面积与体积分别为0.65mm2和0.74ml,符合医学基本指标。通过实际案例测试表明:该软件操作方便,交互性好,功能完善,通过术前三维扫描及三维模拟整形,辅助面部整形术前设计并比对术后效果,有利于指导整形医师设计手术方案。软件还可以对面部选定区域进行面积与体积的计算,为医师提供准确数值,提高手术成功率。

胡世法[4](2021)在《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文中指出当代艺术首饰是20世纪40年代后在欧美地域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它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构建成了基本成熟的类型。传统首饰更多地代表权力、财富、彰显身份与地位,被当作身体外在的装饰物,而当代艺术首饰则质疑和挑战传统,它不断地拓展、跨越首饰的定义,让首饰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首饰演变为当代艺术首饰这一过程,究其本质是理念创新使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代艺术首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国内首饰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因此对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当代艺术首饰的创作理念,着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发展方向。文章对大量首饰创作者实例以及典型首饰艺术家的个案进行归纳、研究,明确了当代艺术首饰的概念和范畴,并对其创作类型、表现风格进行剖析,梳理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发展的整体脉络;归纳当代艺术首饰的创作规律;揭示其创作方法、理念和思想,同时进一步论述了首饰在欧美的发展过程、社会背景,展望当代艺术首饰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具体内容以当代艺术首饰的源起与发展为线索,阐述了当代艺术首饰的源流及文化背景,先后论述了现代设计运动、工作室手工艺运动、现代艺术思潮、英国“手工艺复兴运动”、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之间的层层关联,指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历程;重点以大量的当代艺术首饰创作者实例归纳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不同类型及革新方式,同时,对每种创作理念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构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学术概念和全面框架;再以当代艺术首饰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线索,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艺术主张、独创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一群体对当代艺术首饰这种新的艺术类型建构起到的重要作用;从当代艺术首饰的研究与教学,展示、销售与收藏,身份确立等方面进行叙述,论证当代艺术首饰发展的重要因素,展望当代艺术首饰更加开阔的前景;最后全面总结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澄清创作理念的发展脉络,从而指出创新理念对当代艺术首饰这一艺术类型构建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层层递进,相互印证、厘清了当代艺术首饰与艺术的亲缘关系;当代首饰与手工艺的关系;当代首饰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当代艺术首饰和商业首饰的关系等层面,以大量创作者的实例为基础,对首饰创作及其整体的发展演变作出客观的评价,全面剖析论述当代艺术首饰的创新理念,为首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域。

杜金恒[5](2021)在《高功率自倍频板条激光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见光激光器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已经应用的十分广泛,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激光器的应用涉及到医疗、军事、娱乐、科研、工业等方方面面。目前,使用半导体技术的半导体激光器直接获得可见光激光输出是既简单又高效的方法,目前波长在530 nm以下的蓝绿光激光和波长在620 nm以上的红光及近红外波段的半导体激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且已商业化生产,在激光器市场上占据的了较大份额。但是在波长为530-620 nm的短波长半导体激光器方面,由于半导体材料在原料制备及其器件工艺加工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波长在530 nm-620nm的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进程缓慢且还没有达到实用化的阶段。目前获得波长在530 nm-620 nm波段的可见光激光主要采用固体激光结合非线性频率转换的技术方案。然而,在可见光波段的具有高功率、高集成度的全固态激光器在现阶段的发展依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在激光技术上仍存在很大的挑战,亟待突破。目前,使用非线性光学技术获得530 nm-620 nm波段的可见光激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将输出波段为红外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直接经过倍频晶体,使用倍频晶体将红外波段的光转换成可见光激光输出。虽然这种方法极其简单且易执行,但是输出的可见光激光的光谱较宽,其波长稳定性与红外半导体激光一致,而半导体激光的波长随着温度变化会发生漂移,所以倍频产生的可见光激光的波长稳定性也差,因而该种方式的激光器应用不广泛;②通过将二极管激光器(Laser Diode,LD)用于激光系统的泵浦源用来泵浦掺杂有Nd3+、Yb3+等稀土离子的激光晶体,在激光系统中首先获得一个红外激光的输出,随后再通过使用倍频晶体的倍频效应即可以最终获得绿光激光的输出。由于红外激光的光束质量及稳定性都极佳,所以获得的倍频激光的光谱和光束质量都很好,但是该种方法的不足是该激光系统需要至少两块晶体才能实现,所以在结构上较为复杂,使用成本较高,而且受限于稀土离子的发射波段,可获得的可见光激光的波长数量有限;③虽然可以使用蓝光激光二极管作为泵浦源泵浦掺Dy3+或者Tb3+离子的晶体可以实现可见光黄光激光输出,但是目前由于蓝光泵浦源输出功率有限从而限制了该种方式的输出功率,所以仍需使用非线性光学中技术获得黄光激光。倍频和和频是产生黄色激光的两种主要技术,但是获得黄光的装置中至少需要有一个激光晶体和一个非线性光学晶体,所以这种激光器仍存在着成本高、结构复杂、调整困难等不足。④在最近几年,已有相关的报道指出,可以将蓝光半导体激光用于当作激光系统的泵浦源,用于对掺杂Pr3+离子的激光晶体进行泵浦从而使得激光器直接获得输出产生红色激光、橙色激光和绿色激光,使用该种方法确实是简单有效并且输出波长也具有多样化。但是,目前使用的蓝光半导体激光泵浦源的功率低,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泵浦Pr3+激光的方式获得的可见光激光输出功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广泛推广使用。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一种其本身既可以发射红外激光又可以将红外激光倍频的晶体,从而可以直接获得自倍频可见光激光的输出,这种晶体我们叫做自倍频晶体。由于在自倍频激光器中只需要使用一块晶体就能够实现基频激光振荡和倍频激光的输出,所以该种激光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调节方便、高集成、稳定性高等众多优势,也成为了当下可见光激光器的研究热门之一。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已经通过使用Nd:GdCOB自倍频晶体,通过相关的自倍频实验,在该晶体中通过优化晶体的长度及泵浦光斑大小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输出功率为3.01 W的输出波长为545 nm的自倍频绿光激光输出,并且基于此项成果已经成功的将自倍频激光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该系列晶体的输出功率近些年来未得到更高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该晶体本身的热导率较低,所以本身向外传递热量的能力差,也就是散热能力差,还有就是实验中使用的激光器的结构是常用的低功率激光器系统中使用的端面泵浦棒状晶体的结构,所以在输入的泵浦功率升高后会导致激光晶体内部产生的热量不能够得到有效及时地传递,积聚在晶体内部,造成了晶体内部的热效应较大,所以当继续升高输入的泵浦功率时输出的功率也很难能够实现更高功率输出,甚至会出现输出功率的降低甚至导致晶体破裂。而通过自倍频晶体直接获得黄光输出是一种高效、高功率、结构紧凑的方式,但是多年来一直未有可获得高功率输出的可以直接产生黄光基频光波段的晶体,因而发展受限。我们课题组通过电一声子耦合理论,在Yb:YCOB晶体中成功实现了波长的拓展,获得了 1140nm波段的基频激光输出,继而使用Yb:YCOB晶体的倍频效应在该晶体中成功实现自倍频黄光激光输出,目前已经获得了 1.71 W自倍频黄光激光的输出,填补了自倍频黄光激光器的空白。虽然目前小功率的自倍频激光器已经商业化生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越来越高的需求,输出波长单一及输出功率为瓦级的自倍频可见光激光器已经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高集成高功率的可见光激光器。但是高功率、多波长的自倍频激光器仍面临挑战,这是因为在自倍频过程中,基频激光的产生和倍频效应是同时进行的,并不是激光与倍频的简单相加,需要同时考虑到基频激光的有效发射和倍频的高效率转换。这就需要考虑到诸如最佳吸收截面、最佳发射截面、最优的相位匹配方向等因素的影响,而想要获得高功率自倍频激光器,晶体的热效应带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将自倍频过程中晶体的产热和温度分布进行澄清,从而进行结构的优化,降低晶体的热效应,以提高自倍频激光的输出功率。而要获得多波长自倍频激光器,需要深化对电—声子耦合理论的研究,开展多波长自倍频激光研究。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激光波长,波长多样化的可见光激光器亦是当前的发展方向。高功率输出的可见光激光器应当在诸如激光显示、医学、军事和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寻求一种在结构上简单、成本低廉、具有高功率输出的多波长自倍频激光器势在必行。本论文以提升自倍频绿光和黄光激光输出功率为目标,在以Nd:GdCOB和Yb:YCOB为代表的自倍频激光晶体中取得了系列进展。分析了激光运转过程中的产热和热量分布,提出了板条激光器促进散热的技术方案并计算了最优晶体厚度,在Nd:GdCOB晶体中实现了十瓦级545 nm自倍频绿光激光输出,为目前国际最高水平。同时,利用具有强电子—声子耦合效应的Yb:YCOB晶体为研究对象,突破了荧光光谱的限制,在Yb:YCOB晶体中实现了 1140 nm基频光输出,以及570 nm自倍频黄光输出,自倍频黄光激光输出功率获得有效提高。相关工作丰富了激光理论,引领了全固态激光器研究,为未来多波长、高集成可见光全固态激光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核心晶体材料基础。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自倍频过程中晶体内部热效应理论分析在激光产生的过程中,分析了激光过程中晶体内几种产热的来源,对应的根据晶体内产热表达式和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出板条晶体中单位体积内产出热量的表达式,再根据边界条件,得到了激光过程中板条晶体内的温度分布解析式。2.端面泵浦Nd:GdCOB板条晶体绿光自倍频激光性能研究分析了在使用Nd:GdCOB晶体时,分别采用棒状晶体的结构和板条晶体结构的时候在晶体中温度的分布情况,并且使用了不用的软件进行了模拟,比如MATLAB、COMSOL和ANSYS等,结合结构的产生过程中热量的分布解析式,从理论上使用上述不同软件分别模拟了部分端面泵浦棒状晶体和部分端面泵浦板条状晶体两种结构下在激光发射过程中达到稳态时晶体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从理论模拟得到的结果中可以得到,在使用板条状晶体的结构之后可以将晶体内的最大温差得到大幅度的降低,也就是可以使得晶体内部的热效应得到有效减小,从而使得激光晶体可以承受住更高的输入泵浦功率而不发生破裂,从而可以将输出的功率获得有效的提升。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模拟了不同厚度的板条晶体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确定了板条晶体的厚度,并指出晶体厚度越小晶体内部的热效应越小的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使用厚度为1 mm的板条晶体。由于板条晶体可以大大降低晶体内部的热效应,这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热导率较低的Nd:GdCOB晶体的输出功率。通过推导出一般情形下的相位匹配条件,再结合双轴晶体的特点,推导出在双轴晶体中达到相位匹配时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结合已报道出的晶体的折射率色散方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编码推导计算得到在GdCOB晶体中沿着1091 nm倍频得到545.5 nm自倍频激光时所需要的相位匹配曲线,在通过计算有效非线性系数,从而确定了在该晶体中的最佳相位匹配角度为(113°,49°),将晶体沿着该方向进行切割进行接下来的实验。在实验中,通过对给晶体制冷的铜块热沉进行不断的优化并且对输入泵浦光的泵浦波长和泵浦源入射在晶体上时光斑的大小进行不断的优化,最终成功地将自倍频绿光激光的输出功率达到了当前国际已知报道的最高的输出功率水平17.91 W。同时,输出功率超过10 W的自倍频激光器样机也制作成功,并有良好的激光稳定性。3.Yb:YCOB板条晶体自倍频激光性能研究实验中首先计算出了YCOB晶体的最佳相位匹配角度,随后将使用提拉法生长得到的不同浓度的Yb:YCOB晶体都沿着计算得到的最佳的相位匹配方向进行切割,并且又测量了沿相位匹配方向切割的晶体在室温下的吸收光谱。将Yb:YCOB晶体沿相位匹配方向切割板条状进行实验,通过理论模拟使用不同的吸收系数对应的泵浦源时的温度分布情况,以及同一泵浦波长下不同吸收系数的温度分布,确定使用晶体吸收系数小对应的泵浦源时晶体内的温度分布更均匀,再根据实际情况,在同一泵浦条件下选用不同掺杂浓度的晶体进行实验,再合理进行镀膜参数的设计,优化泵浦光斑尺寸和晶体大小,最终实现了最高输出功率为7.02 W的自倍频黄光激光输出,黄光波长为570 nm。

黄雨[6](2021)在《CT淋巴造影定位和亚甲蓝、吲哚菁绿双示踪在荧光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术前 CT 淋巴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lymphography,CT-LG)在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定位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应用价值。2.探讨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和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双示踪在荧光腔镜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6名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且触诊腋窝淋巴结为阴性的患者于术前1天行CT-LG。分析CT-LG成功率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记录CT-LG中SLN与淋巴管连接的模式、SLN和淋巴管的影像特征。2.同一批患者在手术当天行利用MB、ICG双示踪的荧光腔镜SLNB。分析MB、ICG示踪的成功率,SLN染色模式是否可以预测SLN转移。结果1.CT-LG的SLN定位成功率为69.6%(39/56),成功率与年龄、BMI、原发肿瘤的位置、所在象限、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子分型无关,与淋巴结发生转移可能相关。CT-LG中存在单根淋巴管连接单个淋巴结、多根淋巴管连接单个淋巴结、单根淋巴管连接多个淋巴结、多根淋巴管连接多个淋巴结、仅有淋巴管等5种淋巴管与SLN的连接方式。在SLN有转移的患者中,发现CT-LG存在淋巴结强化不均匀、淋巴管中断、淋巴管扩张、淋巴管绕行等4种特殊影像表现,用这些特殊表现来预测SLN转移是否有转移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1.4%、57.9%、100%。2.荧光腔镜SLNB中仅用MB示踪SLN的成功率为87.5%(49/56),MB联合ICG示踪SLN的成功率为100%。单用MB染色,转移性SLN中表现为MB不均匀染色的概率高于MB均匀染色。荧光腔镜MB联合ICG示踪SLN可出现6种染色模式,在ICG++MB++模式中有91.8%的SLN为非转移性SLN。结论1.CT-LG可在术前获取SLN与淋巴管的连接关系,准确定位SLN的位置,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endoscopic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ESLNB)建立手术空间有指导意义。CT-LG中淋巴结和淋巴管的影像表现可预测SLN是否有转移。2.荧光腔镜下MB联合ICG示踪可提高SLN检出率,在一个画面中可同时观察到MB和ICG两种示踪路径,可准确找到引流自乳腺的第1个既有MB染色又有ICG荧光的SLN,提高了 SLN准确性。

杨燕[7](2021)在《术中三维扫描技术对乳房缩小整形术对称性辅助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双侧乳房对称性是乳房缩小整形术后效果的主要评估内容,术中精准的对称性评估是决定术后对称性及乳房美学的关键,而术中除了利用简单量尺和称重等测量手段可提供非常有限的客观数据外,术中对称性的评估主要依靠于术者的手术经验和美学修养。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获取设备以及光学元件的不断精进,三维扫描技术可快速以非接触式对乳房形态进行三维表面数据获取和重建,能够从线性距离、面积及体积等多个方面对乳房形态进行精确计算和评估,是一种先进的乳房外形测量技术,并已成熟运用于乳房缩小整形手术前后,但尚未用于术中评估。目前常用的静态三维扫描系统因存在设备笨重、不可随意移动、扫描范围局限以及花费昂贵等问题,不适合放置于环境复杂的手术室,更无法实现术中的灵活扫描。本研究将一种新型手持三维扫描系统应用于乳房缩小整形术中用以辅助术者进行乳房对称性评估,在将该新测量技术运用于指导术中操作之前,需明确其测量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是否与其他三维扫描系统具有可比拟的测量准确度,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互通互用,以及能否克服三维系统固有问题的影响,比如胸部的呼吸运动等,最后还需明确术中采用该技术辅助乳房对称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逐一解答,可为三维扫描技术与乳房整形美容手术间的结合提供一条新思路。研究目的第一部分:通过分析INOVA手持三维扫描系统(INOVA系统)与手工测量法在多个乳房美学关键线性参数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明确INOVA系统是否能够准确获得研究对象的乳房三维图像。第二部分:通过比较INOVA系统与JR静态三维扫描系统(JR系统)在多个乳房美学关键线性参数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及两个系统在同一研究对象所获图像间的三维偏差分析,以明确INOVA系统能否获得与JR系统可比拟的乳房三维图像。第三部分:分析平静呼吸是否明显影响INOVA系统的成像结果,与其他呼吸状态下的乳房图像进行三维偏差分析,明确呼吸状态对成像结果的作用,此外,比较平静呼吸状态下乳房三维数据测量结果的重测信度,用以分析INOVA系统成像的可重复性。第四部分:基于INOVA系统,明确术中三维扫描技术在乳房缩小整形术对称性辅助作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前瞻性纳入乳房整形手术前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手工测量法和INOVA系统在研究对象乳房上测得Sn-N(体表距离)、N-N(直线距离)、N-IMF(体表距离)、N-M(体表距离)以及BW(直线距离)等多个线性距离,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体现两种不同方法测量结果间的相关关系,利用Bland-Altman图评估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第二部分:前瞻性纳入乳房整形手术前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INOVA系统与JR系统获取同一研究对象的乳房三维图像,获得两种方法在Sn-N(直线距离)、N-N(直线距离)、N-IMF(直线距离)、N-M(直线距离)、BW(直线距离)、Sn-N(体表距离)、N-M(体表距离)以及N-IMF(体表距离)等多个线性距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体现两种不同扫描系统测量结果间的相关关系,利用Bland-Altman图评估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通过最佳拟合算法和三维偏差分析以计算两个系统在同一研究对象获得的乳房三维图像间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析两个系统间的可比拟性。第三部分:前瞻性纳入乳房整形手术前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NOVA系统获得每位研究对象3个呼吸状态的4套三维重建图像(平静呼吸2套、自然呼气末1套和自然吸气末1套),通过最佳拟合算法和三维偏差分析以计算两个不同三维图像间的RMSE,分析呼吸运动对INOVA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两个平静呼吸状态下三维图像间Sn-N(直线距离)、N-N(直线距离)、N-IMF(直线距离)、N-M(直线距离)、BW(直线距离)、Sn-N(体表距离)、N-M(体表距离)以及N-IMF(体表距离)等多个线性距离的重测信度,分析INOVA系统在平静呼吸下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第四部分:回顾性及前瞻性纳入双侧乳房肥大女性患者,试验组患者在术中常规接受基于INOVA系统的术中对称性评估,通过对双侧乳房体积、乳头乳晕复合体位置以及乳房下皱襞高度等对称性的定量评估,术者可根据测量结果对已客观识别的乳房不对称进行调整,而对照组患者术中未进行三维扫描评估,乳房对称性主要依靠术者经验;根据患者术后3月的二维及三维图像资料,分别采用观察者评估法和三维测量法进行二维及三维的乳房对称性评估,分析术中三维扫描技术对乳房缩小整形术对称性的辅助作用。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54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1.39岁,BMI为15.59~31.89kg/m2。通过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及Bland-Altman图评估了手工测量法与INOVA系统在Sn-N(体表距离)、N-N(直线距离)、N-IMF(体表距离)、N-M(体表距离)及BW(直线距离)等五个关键线性距离测量结果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为0.888、0.980、0.903、0.890和 0.849(P<0.05),R2值介于 0.823~0.969,差值平均值分别是-0.44cm、0.16cm、-0.32cm、-0.01cm 及 0.61cm,其 95%一致性区间分别是(-1.96~1.07)cm、(-0.75~1.08)cm、(-1.57~0.94)cm、(-1.06~1.04)cm 以及(-2.23~1.02)cm,在Bland-Altman图上散点基本均落在95%一致性区间内。第二部分:共纳入22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2.96岁,BMI为18.07~31.89kg/m2。通过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及Bland-Altman图比较了INOVA系统与JR系统在Sn-N(直线距离)、N-N(直线距离)、N-IMF(直线距离)、N-M(直线距离)、BW(直线距离)、Sn-N(体表距离)、N-IMF(体表距离)以及N-M(体表距离)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为 0.916、0.992、0.956、0.955、0.967、0.893、0.952 以及 0.946(P<0.05),R2 值介于 0.797~0.984,差值平均值分别是 1.95mm,0.52mm,-0.93mm,0.19mm,-0.57mm、2.26mm、0.39mm 以及 0.25mm,其 95%一致性区间分别是(-9.79~13.69)mm、(-7.10~8.14)mm、(-7.63~5.78)mm、(-7.89~8.26)mm、(-14.26~13.13)mm、(-11.35~15.87)mm、(-7.38~8.16)mm 及(-8.52~9.02)mm,在 Bland-Altman图上散点基本均落在95%一致性区间内。三维偏差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系统的乳房三维图像间RMSE最大值为5.16mm,最小值为1.01mm,平均值为2.53mm(SD,1.05mm)。第三部分:共纳入35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3.83岁,BMI为17.51~31.89kg/m2。两个不同乳房三维图像间三维偏差分析结果显示平静呼吸三维扫描图像间RMSE 平均值为 1.73mm(SD,1.00mm),95%的置信区间为(1.40~2.06)mm;平静呼吸与自然呼气末三维扫描图像间RMSE平均值为2.47mm(SD,1.27 mm),95%的置信区间为(2.05~2.89)mm;平静呼吸与自然吸气末三维扫描图像间RMSE 平均值为 3.77mm(SD,1.15mm),95%的置信区间为(3.38~4.14)mm;自然呼气末与自然吸气末三维扫描图像间RMSE平均值为3.80mm(SD,1.37mm),95%的置信区间为(3.34~4.25)mm。通过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平静呼吸三维扫描图像间平均RMSE最小,其次是平静呼吸与自然呼气末三维扫描图像间平均RMSE(2.47mm),平静呼吸与自然吸气末三维扫描图像间平均RMSE及自然呼气末与自然吸气末三维扫描图像间平均RMSE较大,但后二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865)。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INOVA系统在平静呼吸下成像的重测信度,结果显示在Sn-N(直线距离)、N-N(直线距离)、N-IMF(直线距离)、N-M(直线距离)、BW(直线距离)、Sn-N(体表距离)、N-IMF(体表距离)以及N-M(体表距离)上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是0.958、0.991、0.970、0.973、0.928、0.948、0.970及0.971,组内相关系数值均高于0.9,表明平静呼吸下INOVA系统所获乳房三维图像线性距离测量值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第四部分:共纳入60名患者,对照组31名,试验组29名,两组患者在年龄、BMI、临床病程、手术时间、双侧软组织切除总量、失血量、引流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均发生两例乳房切口愈合不良。术后3月乳房三维对称性评估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乳房体积差(中位数分别是39.13cc和113.32cc)和N-IMF差值(中位数分别是2.79mm和7.43mm)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者评估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在乳头乳晕复合体位置、IMF高度、乳房形态、乳房大小以及乳房在胸廓上位置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对称性(P<0.05)。研究结论第一部分:INOVA系统与手工测量法在多个乳房美学关键线性参数上的测量值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认为INOVA系统有较好的正确性及可靠性。第二部分:INOVA系统和JR系统在多个乳房美学关键线性参数上的测量值之间同样具有显着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认为INOVA系统有较好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两个三维扫描系统在研究对象所获三维图像的平均三维偏差小,认为INOVA系统和JR系统所获的三维扫描图像具有可比性,即两种系统所获数据可互通互用。第三部分:平静呼吸对INOVA系统成像影响小,且呼吸状态一致能够降低乳房三维图像间的偏差,同时INOVA系统在平静呼吸状态下的乳房三维成像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第四部分:术中三维扫描技术在乳房缩小整形术对称性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种术中客观评估乳房对称性的方法可以减少外科医生主观评价的误差,在术中辅助调整双侧乳房对称性,帮助乳房缩小整形术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乳房对称性。

毛烨[8](2020)在《乳腺PET系统的研发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疾,其中乳腺癌位居女性癌症发病之首,也是女性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与现有的乳腺癌检测手段相比,PET成像技术可利用生物体对放射性药物的代谢情况无创地检测肿瘤,且可以发现早期的微小病灶。因此,乳腺PET可作为女性乳腺癌早期检测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PET成像技术在乳腺癌检测方面的优势,致力于研制乳腺专用的PET成像系统,并对其进行优化,最后评估系统性能。本文工作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完成了乳腺PE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系统内部结构设计方面,考虑PET-光学系统的融合,采用多个PET基本探测单元模块(basic detection modules,BDM),对比环形、双平板与四平板矩形结构,并对适用于与光学平板系统融合的双平板与四平板矩形PET系统结构进行性能仿真验证。鉴于四平板矩形PET相较于双平板PET在空间分辨率、灵敏度等方面的优势,最终选用四平板矩形结构。在系统外观设计方面,综合考虑患者检测的舒适性、系统总体结构稳定性、美观性等因素,设计美观且适用于乳腺组织检测的系统外壳,完成乳腺PET系统外观的设计与实现。2.实现了乳腺PET系统的优化。针对系统采集数据量大、传输困难、处理时间长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数据采集与预处理优化方案。在数据采集方面,使用高性能的设备进行多线程并行化采集、传输与保存,理论数据传输速度最大可达125MB/s,减少数据丢包情况;在数据预处理方面,设计了多线程预处理程序,大幅度提高数据预处理速度,可将数据预处理速度提升10.5倍。针对系统安装的几何误差问题,从硬件与软件方面设计优化方案。在硬件方面,设计安装方便且能减少安装误差的固定方案,保证系统安装精度;在软件方面,分析四平板矩形PET的系统几何误差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研究并实现了两对平板之间的几何偏移误差的校正方案,保证了重建图像的质量。3.对自主研发的乳腺PET成像系统进行了多组仿体实验,实现了对PET系统的性能评估。结果显示,乳腺PET系统的中心空间分辨率优于1.5mm;在10ns时间窗与200-800keV能量窗下,系统的中心灵敏度为2.58%;一对探测器间隔140mm时,测得探测器的时间分辨率为2.10ns;系统在活度为776μCi(28.9MBq)时,噪声等效计数率曲线达到峰值,并取得了 219kcps的计数;活度大于1.6MBq(43μCi)时,系统定量的误差小于3.5%。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乳腺PET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王琦[9](2020)在《彩色时间编码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技术进入到人们视野之中,被广泛的应用于产品制造、安全检测、文物保护和医疗诊断等领域。在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技术中,彩色时间编码结构光因无需对物体扫描,投射图像数量少,信息量携带多,测量效率较高,所以成为当前结构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在彩色时间编码结构光测量系统中,存在因系统装置固有属性造成的系统非线性和彩色条纹颜色通道串扰的问题,影响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对此,本文针对彩色测量系统中器件非线性的校正算法及颜色通道串扰补偿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提高被测目标物体的测量准确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器件非线性是彩色时间编码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中主要的误差来源之一。对于该误差来源,伽马预编码法相较于其他校正方法,数学模型较为简单,操作复杂度较低,比较适用于彩色测量系统。但当前伽马预编码校正算法中存在着红、绿、蓝三通道公用一个校正值,无法体现不同颜色通道灵敏度差异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彩色灰度图像投影的伽马预编码算法。根据彩色三通道对于系统不同的响应程度,获得各通道的最大响应区间和适合投影的彩色灰度图像的数值,最终求解出适合各通道的预编码校正数值。将本文所提方法与公用校正值的伽马预编码法、希尔伯特变换法进行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在降低彩色编码条纹的相位测量误差方面的有效性。(2)在捕获的形变彩色条纹图像中,存在颜色通道串扰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颜色串扰模型,计算获得了颜色串扰矩阵,并采用该矩阵对颜色条纹进行串扰补偿。将串扰补偿前后的条纹颜色相比较,发现颜色失衡现象得到了较好的调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比较彩色条纹三通道某一行补偿前后的相位曲线,发现补偿后的相位曲线得到了纵向拉伸,提升了彩色条纹的强度值,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除此以外,以复合彩色条纹取代灰度条纹图像进行投射,投射图像数量减少了八幅,提高了图像信息携带量和物体测量效率。(3)搭建了实际三维测量平台,并基于此系统采用了张正友棋盘格标定法对摄像机和投影仪分别进行标定,获得了测量系统参数。采用本文方法、基于最佳条纹选择算法的本文方法和未经颜色通道串扰补偿的本文方法对不同深度的平面进行对比测量,验证了本文方法更具有抗干扰性。再采用本文方法对不同材质的曲面进行三维测量,较好的获得了被测目标物体的表面信息,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欧阳兵[10](2020)在《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手术(BCS)联合术中放疗(IORT)在早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方法:收集2016-3至2018-12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保乳手术的91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保乳术56例,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35例,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在伤口相关并发症、放疗相关副作用、美容效果及复发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估保乳术的美容效果,并探讨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与适应症。结果:1.伤口相关并发症:单纯保乳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为10.7%,其中皮下积液(5.4%)的发生率最高;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为28.6%,发生率较高的是脂肪液化(11.4%)、皮下积液(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高于单纯保乳术组。2.放疗相关副作用:单纯保乳组的放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60.7%,其中乳房疼痛及水肿9例(16.2%)、放射性皮炎17例(30.4%);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放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37.1%,其中乳房疼痛及水肿4例(11.4%)、放射性皮炎6例(17.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的放疗副作用更低。3.美容效果:根据客观评价标准,保乳组的优秀率为69.6%,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优秀率为60%,P>0.05;根据主观自评标准,单纯保乳组的自评满意率为80.4%,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自评满意率为74.3%,P>0.05;即在美容效果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都实现了较好的美容效果。4.复发转移率:单纯保乳术组中位随访26.5个月,发现有1例(1.8%)同侧乳房复发的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组中位随访20个月,发现有1例(2.4%)肿瘤残腔原位复发,两组在局部复发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及死亡病例,总生存率为100%。结论:1.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较单纯保乳组高,但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有更低的放疗相关副作用,且两组的术后美容效果相似。2.在目前的随访期内,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与单纯保乳组有相似的局部控制率。3.对于低复发风险患者,术中放疗可作为根治性放疗,可代替术后的全乳房照射,缩短治疗时间和减轻经济负担;对于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术中放疗作为瘤床加量,能精准定位瘤床、减少放疗毒副作用、避免因化疗导致的放疗延迟,提高放疗疗效。

二、彩色电脑美容整形显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电脑美容整形显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2)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ST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美白化妆品的历史与现状
    2.1 美白化妆品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妆品、护肤品
        2.1.2 美白化妆品
    2.2 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历程
        2.2.1 早期物理遮盖类美白化妆品
        2.2.2 近代洗白、漂白、防晒产品
        2.2.3 现代美白化妆品
    2.3 当代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特征及表现
        2.3.1 消费主体大众化
        2.3.2 产品种类多样化
        2.3.3 美白理论常识化
第三章 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过程
    3.1 美白化妆品的需求建构
        3.1.1 历史上的“美”“白”需求
        3.1.2 被重新建构的现代“美白”需求
    3.2 美白化妆品的研发与生产
        3.2.1 需求拉引:资本增值
        3.2.2 美白化妆品的研发生产
        3.2.3 美白化妆品的科研团体及场所变化
    3.3 美白化妆品的营销与宣传
        3.3.1 营销的媒介——从杂志、电视、街道广告到互联网
        3.3.2 营销的话语——从心理学话语到科学话语
        3.3.3 营销的主体——从销售员到医生、专家/伪专家
第四章 美白化妆品普遍化产生的问题
    4.1 产生身体危害
    4.2 导致审美问题
    4.3 产生异化消费问题
    4.4 加剧社会性别与阶层不平等问题
    4.5 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与动物伦理问题
第五章 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反思
    5.1 科学主义与公众理解科学
    5.2 科技与资本的关系
    5.3 美与白的关联及审美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三维面部虚拟整形软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面部模型的研究
        1.2.2 虚拟整形软件的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三维面部模型重建技术
    2.1 三维重建方法分类
        2.1.1 单目三维重建
        2.1.2 双目三维重建
        2.1.3 深度相机三维重建
    2.2 三维面部模型重建的实现
        2.2.1 三维重建总体流程
        2.2.2 三维数据获取
        2.2.3 点云数据生成
        2.2.4 基于KD树算法的点云数据去噪
        2.2.5 基于改进ICP算法的点云配准
        2.2.6 点云数据网格化
        2.2.7 基于改进的LOOP细分平滑
    2.3 重建结果与分析
第3章 虚拟整形软件编辑及评估技术
    3.1 虚拟整形软件编辑
        3.1.1 基于泊松方程的三维面部网格水密化
        3.1.2 基于包围盒方法的三维面部模型拾取
        3.1.3 基于ArcBall算法的三维模型平移和旋转
        3.1.4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三维面部模型网格变形
    3.2 三维面部评估技术
        3.2.1 面部美学关键点的提取
        3.2.2 面部几何特征测量
        3.2.3 面部美学评估策略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编辑结果
        3.3.2 评估结果
第4章 三维面部整形测量技术
    4.1 面积体积测量区域的获取
        4.1.1 基于椭圆选取工具的测量区域获取
        4.1.2 基于热核特征的交互式任意测量区域的获取
    4.2 三维整形面积的计算
    4.3 基于有限元分割方法的体积计算
        4.3.1 有限元体积计算原理
        4.3.2 曲面拟合
        4.3.3 体积计算方法
    4.4 三维面部测量结果与分析
第5章 虚拟整形软件的实现
    5.1 整形软件的开发
        5.1.1 软件的开发环境
        5.1.2 软件的主要类设计
    5.2 面部整形模拟实验
        5.2.1 评估模块
        5.2.2 编辑模块
        5.2.3 测量模块
结论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概况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首饰与欧美当代艺术首饰
    1.1 首饰概述
    1.2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界定
第二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源起与发展
    2.1 现代设计运动对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的促进
    2.2 工作室手工艺运动推动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
    2.3 现代艺术思潮对当代艺术首饰的渗透
    2.4 英国“手工艺复兴运动”助力当代艺术首饰
    2.5 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融合
第三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
    3.1 纯艺术形式的表达
        3.1.1 可以移动的绘画
        3.1.2 微型雕塑
        3.1.3 可以佩戴的建筑
    3.2 后现代的呈现
        3.2.1 现成物首饰
        3.2.2 波普首饰
    3.3 概念艺术的探索
    3.4 材料的变革
        3.4.1 对首饰传统材料的革新
        3.4.2 新材料的创新运用
    3.5 首饰与身体关系的探讨
        3.5.1 身体首饰
        3.5.2 可穿戴概念的首饰
        3.5.3 佩戴方式的革命
    3.6 工艺复兴及创新运用
        3.6.1 金属工艺
        3.6.2 编织工艺
        3.6.3 珐琅工艺
        3.6.4 金属珠粒工艺
    3.7 叙述故事
    3.8 科技先锋
        3.8.1 数字技术
        3.8.2 技术创新
        3.8.3 金属染色技术
        3.8.4 宝石切割技术
    3.9 超载静止
    3.10 跨越界限
第四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关键人物及其创作理念
    4.1 美国当代艺术首饰代表人物
        4.1.1 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
        4.1.2 玛格丽特·德·帕塔(Margaret De Patta)
        4.1.3 阿琳·费什(Arline Fisch)
        4.1.4 玛霄瑞·希克(Majorie Schick)
        4.1.5 罗伯特·埃本多夫(ROBERT EBENDORF)
    4.2 欧洲当代艺术首饰代表人物
        4.2.1 赫尔曼·荣格 Hermann Junger(德国)
        4.2.2 奥托·昆兹利 Otto Kunzli(瑞士-德国)
        4.2.3 赫斯·贝克(Gijs Bakker 荷兰)
        4.2.4 格达·弗洛金格 Gerda Flockinger(英国
        4.2.5 大卫·沃特金斯 David Watkins(英国)
        4.2.6 鲁·彼得斯(Ruudt Peters)(荷兰)
        4.2.7 马里奥·平顿(Mario Pinton 意大利)
第五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前景
    5.1 研究与教学
    5.2 展示、销售与收藏
    5.3 身份确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译人名索引
作者在攻读博士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
致谢

(5)高功率自倍频板条激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激光晶体
    §1.3 非线性光学晶体
        §1.3.1 非线性光学理论
        §1.3.2 非线性光学晶体
    §1.4 激光自倍频
        §1.4.1 自倍频晶体的要求
        §1.4.2 自倍频晶体的发展历程
    §1.5 自倍频激光面临的发展瓶颈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端面泵浦板条自倍频晶体的热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板条晶体热效应
        §2.2.1 晶体产热来源
        §2.2.2 晶体热效应
        §2.2.3 产热的表达式
    §2.3 端面泵浦板条晶体内部热效应理论计算
        §2.3.1 部分端面泵浦自倍频板条激光器的结构及特点
        §2.3.2 部分端面泵浦板条晶体的热温度分布理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d:GdCOB板条晶体绿光自倍频激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部分端面泵浦板条晶体和部分端面泵浦棒状晶体的温度分布对比
    §3.3 自倍频板条激光晶体尺寸的确定
    §3.4 Nd:GdCOB板条晶体绿光自倍频激光性能研究
        §3.4.1 Nd:GdCOB晶体最佳相位匹配方向的计算
        §3.4.2 Nd:GdCOB板条晶体绿光自倍频激光实验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Yb:YCOB板条晶体自倍频黄光激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Yb:YCOB晶体最佳相位匹配方向的计算
    §4.3 Yb:YCOB板条晶体黄光自倍频激光性能研究
        §4.3.1 掺杂浓度为20at.%的Yb:YCOB板条晶体黄光自倍频激光实验
        §4.3.2 Yb:YCOB板条晶体热分析
        §4.3.3 掺杂浓度为15at.%的Yb:YCOB板条晶体黄光自倍频激光实验及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情况
致谢
Paper 1
Paper 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CT淋巴造影定位和亚甲蓝、吲哚菁绿双示踪在荧光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乳腺癌发病率背景
    1.2 乳腺癌手术发展史
        1.2.1 开放性乳腺癌手术
        1.2.2 前哨淋巴结活检
        1.2.3 腔镜乳腺癌手术
    1.3 术中淋巴结示踪技术
        1.3.1 染料示踪法
        1.3.2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
        1.3.3 荧光染料示踪法
    1.4 术前影像学检查技术
        1.4.1 超声淋巴造影法
        1.4.2 CT淋巴造影法
        1.4.3 磁共振淋巴造影法
    1.5 联合示踪SLN
第二章 术前CT-LG定位SLN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操作流程
        2.1.4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患者一般情况
        2.2.2 CT-LG定位SLN结果
    2.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荧光腔镜下MB联合ICG双示踪SLN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试剂及仪器
        3.1.3 操作流程
        3.1.4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
    3.2 荧光腔镜下MB联合ICG双示踪SLN结果
    3.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综述 腔镜在乳腺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现状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术中三维扫描技术对乳房缩小整形术对称性辅助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手持三维扫描系统与手工测量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手持三维扫描系统与静态三维扫描系统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平静呼吸对手持三维扫描系统成像结果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术中三维扫描技术在乳房缩小整形术对称性评估中的临床运用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三维扫描技术在乳房缩小整形术应用中的关键因素分析
    六、参考文献
附图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乳腺PET系统的研发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乳腺PET系统国内外现状
    1.3 全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乳腺PET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引言
    2.2 PET系统的成像原理
        2.2.1 正电子的产生与湮灭
        2.2.2 成像过程
    2.3 乳腺PET系统总体设计
        2.3.1 系统设计需求
        2.3.2 探测器模块介绍
        2.3.3 系统结构设计
    2.4 系统结构仿真验证
        2.4.1 SimSET仿真参数设置
        2.4.2 评估实验设计
        2.4.3 实验结果分析
    2.5 乳腺PET系统内部设计与构建
    2.6 系统外壳设计与构建
    2.7 小结
第三章 乳腺PET系统优化
    3.1 引言
    3.2 数据采集优化
        3.2.1 优化方案设计
        3.2.2 采集优化结果分析
    3.3 数据预处理优化
        3.3.1 预处理介绍
        3.3.2 预处理优化设计
        3.3.3 预处理优化结果分析
    3.4 系统几何校正
        3.4.1 几何误差分类
        3.4.2 系统误差影响分析
        3.4.3 系统几何安装优化
        3.4.4 平板间偏移校正
    3.5 小结
第四章 乳腺PET系统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空间分辨率
        4.2.2 灵敏度
        4.2.3 时间分辨率
        4.2.4 成像质量
        4.2.5 计数率特性与散射分数
        4.2.6 系统定量
    4.3 乳腺PET系统性能结果
        4.3.1 空间分辨率
        4.3.2 灵敏度
        4.3.3 时间分辨率
        4.3.4 成像质量
        4.3.5 计数率特性与散射分数
        4.3.6 定量分析
    4.4 系统性能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彩色时间编码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彩色编码结构光技术及研究现状
    1.3 三维测量系统中误差来源及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
    2.1 引言
    2.2 三维测量系统
        2.2.1 三维测量系统组成
        2.2.2 光学三角测量原理
    2.3 三维测量系统坐标系
        2.3.1 坐标系数学模型
        2.3.2 图像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转换关系
    2.4 三维测量系统装置标定原理
        2.4.1 摄像机标定原理
        2.4.2 投影仪标定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彩色测量系统器件非线性校正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伽马非线性效应现象
    3.3 常见测量系统非线性校正算法
        3.3.1 离焦法
        3.3.2 基于查表法的非线性校正
        3.3.3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非线性校正
    3.4 基于彩色灰度图像投影的伽马预编码算法
        3.4.1 伽马预编码算法原理
        3.4.2 伽马预编码算法实现流程
        3.4.3 伽马预编码算法有效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彩色正弦光栅条纹图像研究
    4.1 引言
    4.2 复合彩色条纹编码
        4.2.1 RGB颜色模型
        4.2.2 彩色条纹设计
    4.3 彩色多频相移条纹相位解调和展开
        4.3.1 基于四步相移原理的相位解调
        4.3.2 基于多频外差原理的相位展开
    4.4 彩色编码条纹颜色通道串扰
        4.4.1 颜色通道串扰产生原因
        4.4.2 颜色通道串扰补偿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测量系统的组建和测量实验
    5.1 引言
    5.2 三维测量装置的组建
    5.3 三维测量装置的标定
    5.4 三维测量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说明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基线资料
    2.2 病例选择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过程
    2.5 腋窝淋巴结处理
    2.6 术后辅助治疗
    2.7 术后放疗
    2.8 美容效果评价
    2.9 随访
    2.10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3.1 伤口相关并发症
    3.2 放疗相关副作用
    3.3 术后美容效果评价
    3.4 复发转移情况
四、讨论
    4.1 伤口相关并发症
    4.2 放疗相关副作用
    4.3 美容效果
    4.4 复发转移率
    4.5 术中放疗
    4.6 辅助治疗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整形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进展
    背景
    肿瘤整形技术的定义及优势
    肿瘤整形技术(OPS)的分类
    肿瘤整形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肿瘤整形的具体术式
    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LDF)
    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TRAM)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ICAP)
    带蒂大网膜乳房重建术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彩色电脑美容整形显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美白化妆品普遍化的STS研究[D]. 杨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三维面部虚拟整形软件关键技术研究[D]. 孙硕.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4]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D]. 胡世法. 上海大学, 2021
  • [5]高功率自倍频板条激光器研究[D]. 杜金恒. 山东大学, 2021(11)
  • [6]CT淋巴造影定位和亚甲蓝、吲哚菁绿双示踪在荧光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D]. 黄雨.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7]术中三维扫描技术对乳房缩小整形术对称性辅助作用的研究[D]. 杨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乳腺PET系统的研发与优化[D]. 毛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9]彩色时间编码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研究[D]. 王琦.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10]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 欧阳兵.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彩色电脑美容整形成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