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东南地区灵山和合浦两断裂带活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黎海龙[1](2021)在《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仍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加强深部找矿、拓展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是我国今后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广西有很多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矿产资源,在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密切相关。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大中型矿床中有不少在空间展布上受岩体展布特征所制约,已知出露或半隐伏的控矿特征明显的就有:大厂(笼箱盖)、大明山、西大明山、钦甲、昆仑关等岩体。这充分表明通过探讨和研究隐伏岩浆岩体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来预测和寻找与岩浆岩体相关的隐伏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以制约岩浆岩时空展布的岩石圈结构构造为研究基础,以探讨广西岩浆岩的展布特征为桥梁和纽带,重点解决制约深部找矿的控矿构造和控矿地质体问题。抓住岩浆岩这个关键环节,为实现广西深部找矿的突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论文通过开展系统的重、磁异常研究,基于重、磁资料反演,并结合岩石圈速度结构,分析了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性结构特征,建立了广西深部地质构造格架,划分了深部地质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关系,对区内岩浆岩省进行重磁异常特征分析,并对典型的岩浆岩体通过其发育、展布及其定位特征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与成矿的成因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证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围绕广西地区岩浆岩问题,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岩浆岩方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及研究情况,并梳理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2.根据卫星重、磁异常特征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密度分布特征分析,结合利用地震波全波形反演得到东亚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开展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特征分析,判断广西地区岩石圈具有与地壳不同的速度结构,壳内可分成桂西、桂东北、桂中和桂南几个区块;并推测广西地区岩石圈可能存在壳内滑脱层,壳内滑脱层可能发生在20~30 km深处,岩石圈底部滑脱层主要发生在40~80 km深处,该滑脱层可能成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大陆东南部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这种结构特征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表现。据此可以认为,在中-新生代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的演化背景下,广西地区岩石圈形成了由多个块体拼接的深部构造格局。3.利用区域重力及航磁数据对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化率结构进行反演,依据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岩石圈密度和磁性异常成因及其与地表区域构造的关联。结合近年来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及热状态方面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广西地区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连续,磁化率结构显示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中下地壳解耦,致使在中生代以来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错位”的主要原因。4.为了提高对重、磁异常的分辨能力,突出更多的有益信息,利用小波变换对广西区域重、磁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根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及重、磁异常的线性展布规律,推断了广西断裂构造和隐伏半隐伏岩体,划分了8条岩浆岩带,认为其基本上分布于上地壳低密度异常带(区),且发育于深断裂靠低密度异常带一侧,即深部构造陡坡带的前缘,并有越靠近断裂岩浆岩的定位越高的特点。5.结合地质的新成果、新认识,选择了两个不同岩浆岩带、物化探工作程度较高的西大明山岩体和桥圩中-基性岩体进行综合分析,从深部到浅部探讨其展布形态、定位特征以及成矿关系。总之,论文基于广西岩石圈结构构造通过多维度、多方法开展对岩浆岩的研究,圈定隐伏岩体并探讨其空间展布规律,不仅可以作为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手段,也为深部找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选区和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对于广西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深部找矿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孙汉武[2](2021)在《工业场地隐伏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以柳州市立冲沟危废处理场为例》文中指出垃圾填埋场以成本低,卫生程度好而被广泛建造,其渗滤液处理系统则是整个填埋场的关键技术。渗漏液一旦泄漏,则直接威胁附近的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恶劣的环境污染。因此,作为工业场地的垃圾填埋场,其选址、设计、施工及后期的运行及维护都极其重要,特别是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期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造成难以设想的损失。柳州市鱼峰区里雍镇立冲沟拟建造生活垃圾填埋场,其中包含危险废物填埋区,离柳州市中心约20km,地处静脉产业园内。场区内第四系覆盖较厚,无法直观判断是否有隐伏断层或破碎带穿过场区,特别是场区位于河表向斜西侧,夹于区域断层古亭山逆断层与推测波庙断层间,东侧距离古亭山断层约1.1km,西侧距离波庙断层约6.4km,两区域断层走向基本为南北向。另外,垃圾填埋场西侧约3.6km有一正断层,走向基本呈南北向,延伸长度约6.7km,因此,针对场区的隐伏断裂的探测及分析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立冲沟垃圾填埋场(约1km2)为研究对象,以高密度电法为技术手段,查明场区内隐伏断裂为主体目标,在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全方位分析隐伏断裂对场地工程建设的威胁,从不同尺度范围“区域-近区域-场地”研究地质构造背景,从不同时间范围“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新生代”研究场地地貌及破碎带的演化过程,通过高密度电法探测场区内的隐伏断裂、破碎带及岩溶发育情况,着眼于充分利用高密度电法三种装置在物探解译的相互补充和验证以提高探测精度,从而更加快速有效的评估断裂对场区的威胁程度,进而探索一套快速、合理的工业场区的隐伏断层探测技术。在分析不同尺度范围及不同时间范围的断裂构造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及验证钻孔施工等实际工作,在场区内布置了3条高密度电法勘探线,同时利用高密度电法的三种装置进行相互的校正和验证,基本查明了场区附近断层的分布情况,查清了场区内的隐伏断裂、破碎带及岩溶发育情况。在不同尺度范围“区域-近区域-场地”研究地质构造背景和不同时间范围“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新生代”研究场地地貌及破碎带的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在场区内利用高密度电法三种装置探测场区的隐伏断裂,结合场地补充地质调查、钻孔复核、钻孔验证,达到快速高效的探测效果,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工业场地隐伏断层探测方法,为柳州立冲沟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类似的地质项目提供参考,其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是显着且重大的。
陈诚[3](2021)在《广东京村金矿床地质及原生晕分带特征对深部找矿预测的启示》文中指出华南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地区,有一座京村金矿床,其距离河台金矿约五公里,最近,河台金矿田外围找矿过程中,探索到中等规模的矿产。类似于河台金矿床,其韧性剪切带控制着该矿床。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河台金矿体存在于云开群糜棱岩化的混合岩中,但京村金矿床则产自糜棱岩化及破碎岩化的花岗岩中。京村金矿矿石类型包括蚀变糜棱岩型和硫化物石英脉型两种,金含量可达205 ppb。金主要以微细粒状包裹体存在黄铁矿中,或者镶嵌在其它矿石、石英中。黄铁矿、高岭土化、磁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是金矿化相关的矿物主要蚀变组合形式。以V1矿为对象,系统研究原生晕分带的特征,进而指导深部勘探工程的开展。统计分析十二种微量元素的多变量,结果显示该矿产呈现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特点,Au与Cu、As、Sb呈现出正相关的关联,有利于为探寻Au提供指导。4号勘探线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展现出反向分带序列的特点,其上到下分别为Pb-Bi-W-Mo-Ag-Cu-Hg-Zn-As-Sb-Ba-Au。依据地球化学参数在地下深处的转折变化规律、V1矿体尾部的前尾晕叠加共存的特征;认为在标高-500m以下有可能存在隐伏矿体。结合成矿成晕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搭建出V1矿体的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
覃钊[4](2020)在《北部湾夹持厚层软土吹填场地卓越周期演化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北部湾吹沙型填海场地日益成为带动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而有些场地具有厚层的海相软土及砂土,土层形成时间短促,固结状态处于初始且持续的变动阶段,场地卓越周期也因此而持续变化。本文以典型吹填场地的软土层、吹填砂土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以及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北部湾软土吹填场地在不同场地条件变化下的地震动响应以及卓越周期演化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远场长周期地震波在软土场地上的地表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强于近场短周期地震波。场地对频谱特征不同的地震波具有选择性放大的特点,当输入波的卓越周期逐渐靠近模型场地卓越周期时,场地对该波的放大作用增强,反之则减弱。(2)土体固结程度和地下水位对吹填场地的地震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砂土层地下水位的降低或土体孔隙比的减小,软土场地对远场长周期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均随之减弱,地表竖向位移最大值也相应减小。(3)砂土层地下水位下降、土体孔隙比减小或软土层厚度减小,均会导致场地卓越周期往短周期方向发展。其中孔隙比与软土层厚度的变化对卓越周期影响显着,砂土层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卓越周期影响较不明显。随着软土层厚度增大,地下水位与孔隙比对卓越周期的影响逐渐减弱。根据理论计算,从土体动剪切模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场地土体孔隙比、软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埋深对场地卓越周期的影响,提出了卓越周期与不同场地因素相关的计算方法。(4)场地砂土层的液化效应发展趋势与地表是否为排水界面有关。数值模拟中地表为排水界面时,砂土层超孔压比均小于0.7,未发生液化效应;而当地表为不排水界面时,砂土层最大超孔压比达到0.85,为中度液化。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加固措施使土体更密实,可有效防止液化效应的产生。
邓志辉,刘吉平,吕金水,叶东华,廖桂金,王小娜,刘锦,刘特培,李健梅[5](2020)在《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5.2级地震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0月12日,在广东省化州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交界地区发生5.2级地震,这是华南地区进入20世纪以来第Ⅴ活跃幕之后发生的第3次5级以上地震,也是粤桂交界地区第Ⅴ活跃幕以来第2次5级以上地震。此地震发生北西向巴马—博白—茂名断裂带的陆川—高州段上,属6级潜在震源区,基本烈度为Ⅵ度区。震中区在历史上属于少震弱震区,但从2014年以来,地震活动出现间歇性增强,多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也时有异常表现。广东省地震局在2018年度地震会商时把此区域确定为2019年度地震危险重点注意地区。10月12日5.2级地震的发生验证了年度地震危险重点注意地区的判定,为以后的地震预测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分析依据。
孙明行,刘德民,康志强,管彦武,梁国科,黄锡强,叶家辉,郭尚宇,孙兴庭,唐维,冯民豪[6](2020)在《桂东南地区干热型地热资源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干热岩作为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未来的清洁能源,极具开发前景和研究价值。文章以桂东南潜在的干热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实地考察,对区域构造-岩浆-沉积建造系统、岩石圈结构、现今地热场特征和地震、温泉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初步探讨桂东南地区干热型地热资源的潜力。结果表明:桂东南地区岩石圈较薄,分别在25km之上和6~8km处存在厚约6km和2km的双层低速层/带,指示滑脱型韧性剪切和高温地质体的存在;印支期花岗岩提供稳定的放射性生热物质基础(U含量均值5.41×10-6,Th含量均值18.38×10-6,K2O含量均值4.43%),新生代火山活动(OIB)在补给大量地热能的同时,为深部热物质上涌提供通道;桂东南地区现今地热存在明显异常,大地热流值介于80~100mW/m2,北海-南宁地温梯度值高于30℃/km,钦州、合浦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因沉积盖层裂隙度、孔隙度和导热率低且圈闭性好而属于干热岩地热资源丰富区。对桂东南干热型地热资源潜力的研究,将为广西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
康志强,张起钻,管彦武,刘德民,袁金福,杨志强,陆济璞,王新宇,张勤军,张美玲,冯民豪[7](2020)在《广西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以往的认识,广西属于"缺煤、少油、乏气"的能源资源匮乏区,绝大部分能源靠进口或外省输送,能源结构极不合理。但是,广西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厚度较薄,断裂构造发育,岩浆岩大面积出露且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生热、储热条件。基于EGM2008全球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对广西地壳结构和深部界面重新计算,综合前期基础地质调查资料、元素地球化学资料、地热地质资料,对广西干热岩的成生条件和保存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北部湾盆地、玉林凹陷、郁江凹陷等构造单元具有干热岩成藏条件,可作为广西干热岩远景调查区进行下一步勘查。
农悦瑾[8](2019)在《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桂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广西着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以金、铅锌、钨锡等矿床为主为主。其中桂东南的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出露约的岩约基占广西花岗岩总量50%,前人对这些岩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缺乏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基底地层的研究。本次研究选择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及云开地块陆川地区的基底地层及周缘出露的岩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的系统采样,分析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和烃类组分等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结合各地区特征元素组合和变化系数,摸清各个地区的基底地层与区内成矿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不同区段基底地层富集元素种类与相应的矿产存在关联性。2、三个地区的叠加系数显示,大容山地区受到岩浆的影响程度较弱,十万大山地区的情况与大容山地区相近,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程度不大,而陆川地区的叠加程度较高,受岩浆及区域变质作用强烈。与此同时,大容山地区奥陶纪地层和十万大山地区志留纪地层还处在初始矿源层阶段,陆川地区寒武纪地层处于原始矿源层向矿源富集层演化的阶段。3、不同地区基底地层元素特征及元素组合存在差异性,其中大容山地区为Pb、Cr、Sn、Ti元素组合;十万大山为Pb、W、Sn、Bi元素组合,陆川地区为Pb、W、Sn、Co、Bi元素组合;显示不同地区所提供的成矿物质存在差异性。4、三个地区基底地层烃类组分变化曲线趋势具有一致性,显示三个地区基底地层形成环境类似,但在含量上陆川地区总烃含量最高,预测陆川地区受岩浆作用活化明显。5、受基底地层成矿元素组合类型、改造强度和岩浆岩活动性差异的影响,桂东南各地区潜在形成的矿床类型及矿化规模存在差异,大容山地区主要以铅锌矿床为主,锰矿也具有一定潜力,但规模较小;十万大山地区主要以钨锡矿及伴生的铋矿为主,规模较也小;六万大山地区成矿也是以铅锌银为主,规模较也小,陆川地区以钨铋矿、铅锌矿、金银矿为主,具有形成部分中—大型矿床的潜力,并与目前发现的矿床类型、规模相符合。
刘迪[9](2019)在《桂东南马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钦杭成矿带不仅是我国南部重要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带,鉴于其独特地理位置-(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影响部位),更成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华南地质构造演化独一无二的场所。桂东南马山杂岩体位于钦杭构造带的西南段,由于拥有一套完整的钾玄质岩石序列格外受到关注,其年代和岩石成因研究对于华南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马山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年代学、主微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旨在为华南早中生代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马山玄武岩属于钾玄质系列岩石,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6.1±5.5Ma(MSWD=0.36),表明其形成于早三叠世。岩石样品富碱(ALK=6.72-8.86)、高K2O/Na2O比值(0.66-2.04)、Ti含量高(TiO2=1.86-2.1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和轻稀土元素,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不显着,显示典型板内钾玄质岩石特征。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11.64-19.72,(Gd/Yb)N=2.08-2.63),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与洋岛玄武岩(OIB)具有相似的分配曲线。(2)马山玄武岩的Nb/Ta和Zr/Hf的平均值分别为19.41和42.29,与原始地幔值(Nb/Ta=17.5、Zr/Hf=36.27)比较接近,Nb/La比值(0.83-1.1)较高,其同位素特征显示具有相对低Sr同位素组成和低的正εNd(t)值,ISr值为0.703991-0.704732,εNd(t)值为0.90-1.94。表明其源区可能来自于含金云母的石榴子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受地壳混染程度较小。(3)在构造背景判别图上,马山钾玄质玄武岩样品均落在板内环境,我们推断马山玄武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可能与桂东南地区断裂逆冲-推覆构造后期的伸展作用有关,由于伸展作用产生有利力空间,造成玄武质岩浆上侵并喷发而形成。
谢琼英[10](2019)在《基于DEM的南流江流域地貌量化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地貌学、数字地形模型的发展,流域地貌量化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之一。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是基于单个或多个地貌指标,从某个(些)方面对流域地貌进行了量描述,或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或者表明指标与构造活动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对流域地貌系统性定量建模研究尚比较少见。为此,本论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框架,多学科交叉析构了29个流域地貌相关指标,构建了流域地貌量化指标体系,系统性识别出了流域地貌典型特征,为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规划开发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析结果如下:(1)构建流域地貌量化指标体系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框架,多学科交叉析构了29个流域地貌相关指标,构建了流域地貌量化指标体系。体系分为目标层、第一准则层、第二准则层、指标层四层,其中目标层为流域地貌典型特征,第一准则层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三个指标。第二准则层包括驱动力下的内营力、流水营力、第三地貌营力,压力下的自然压力和人工压力,状态下的流域外观、发育状态和河流外观。指标层则是流域地貌量化指标。分析方法采用判断指标值与基准线的绝对离差大小来对流域地貌典型特征进行分析。(2)南流江流域地貌驱动力分析分析陡峭指数和凹曲度可知,玉林盆地、博白盆地、三角洲的清湾江、仁东河、合江、洪潮江等流域可能过渡到平原状态;福绵-博白段、张黄江部分河段属于较为短且峭的河段;北流-福绵段、鸦山江、博白段、武利江、鸭麻江部分河段,主要是受断裂带的影响,出现极端凹曲度。南流江干流左侧的流域高程变异系数略大于右侧。起伏度与DEM高程的拟合度最高,拟合系数达到0.84,表明起伏度能表征地貌的起伏变化。南流江上游的清湾江等流域的年均降雨量低于中下游其他流域。地势起伏度较大的张黄江等流域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地势起伏度较小的清湾江等流域的人口分布较为密集。(3)南流江流域地貌压力分析南流江降雨侵蚀力从南流江上流到下游逐渐递增。人文因素较重的路网密度、耕作比,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同特征,即平坦的平原、台地分布较为广泛。南流江人工水域面积大于自然河湖水域面积,除了水鸣河、武利江、博白段和海口段,其余16个流域人工水域面积比均大于1。地势起伏度大的武利江等流域的单位面积GDP较低,平原地区的仁东河等流域的单位面积GDP较高。(4)南流江流域地貌状态分析清湾江、鸦山江和博白段属于对称盆域,其余流域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对称性。形状指数大于2的流域有17个,南流江20个流域外形为狭长型居多。南流江干流和海口处的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比高于主干两侧流域。南流江地形湿度指数空间格局分布整体性较好,各流域的差异性较低。地势平坦的盆地、河口等处的切割度值较低,山脊、河流分界处周围的切割度值较高。地表粗糙度与切割度的空间分布相似。对比分析发育状态指标,得到南流江各流域均处于老年期。南流江流域内SL值较高的异常值位于岑溪-博白断裂、容县-合浦断裂等断裂带附近,南流江干流所流经的岩石地层较为复杂多样,SL高值不处于支流汇入口。(5)南流江流域地貌典型特征根据绝对离差和指标体系,得到能表征各流域驱动力、压力、状态三个方面的流域地貌典型特征。南流江20个流域中有沙生江、北流-福绵段、鸭麻江等10个流域主要受地貌构造的隆升速率差异、断裂带或地形起伏度等地质内营力的驱动,使得这部分流域的单位面积GDP、路网、人工水域、耕地等人工压力较为突出。清湾江、沙田河、仁东河3个流域主要是受流水营力的驱动,使得流域内的降雨侵蚀力、耕作比等压力较为突出。丽江、福绵-博白段、张黄江等7个流域则主要是受人口密度第三地貌营力的驱动,使得流域内路网密度和单位面积GDP的压力较为突出。
二、桂东南地区灵山和合浦两断裂带活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东南地区灵山和合浦两断裂带活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广西岩浆岩研究现状 |
1.2.2 有关广西地区隐伏岩浆岩方面的研究 |
1.2.3 广西地区地球物理调查及深部探测主要成果 |
1.2.4 有关重、磁异常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
2.1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概况 |
2.1.2 岩浆岩分布概况 |
2.2 广西大地构造特征 |
2.2.1 广西大地构造及演化 |
2.2.2 广西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3 广西区域断裂 |
2.3 区域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
2.3.1 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
2.3.2 广西地区岩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
2.3.3 区域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特征 |
2.3.4 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岩石圈结构分析 |
3.1 岩石圈密度及磁化率反演方法简介 |
3.2 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 |
3.2.1 岩石圈密度结构特征 |
3.2.2 岩石圈磁性结构特征 |
3.2.3 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
3.3 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的关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西岩浆岩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
4.1 区域重、磁异常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简介 |
4.1.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析方法 |
4.1.2 位场异常(断裂构造或岩性边界)信号提取方法 |
4.2 广西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 |
4.2.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结果 |
4.2.2 广西多尺度重、磁异常的地质意义 |
4.3 广西地区线性构造异常特征分析 |
4.3.1 线性异常信号提取 |
4.3.2 广西区域断裂构造及构造格架 |
4.4 广西岩浆岩省重、磁异常特征 |
4.4.1 隐伏半隐伏岩体重、磁异常特征 |
4.4.2 利用重、磁异常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岩体 |
4.5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分布的关系 |
4.5.1 广西地壳厚度与岩浆岩分布 |
4.5.2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发育及定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岩体与深部岩浆物质来源 |
5.1 两个典型隐伏岩体的深部磁性结构 |
5.2 典型岩体与深部物源 |
5.2.1 西大明山隐伏岩体 |
5.2.2 桥圩中-基性隐伏岩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工业场地隐伏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以柳州市立冲沟危废处理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地下隐伏断层研究概况 |
1.3.2 高密度电法研究概况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 |
第2章 区域地震构造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
2.2 区域新构造运动 |
2.2.1 区域新构造运动及分区 |
2.2.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2.3 区域水文地质 |
2.4 区域活动断裂 |
第3章 近区域地质构造条件 |
3.1 地层 |
3.2 地质构造特征 |
3.3 断裂活动性调查 |
第4章 工程场地断裂活动性调查 |
4.1 地形地貌 |
4.2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
4.3 地质构造与调查 |
4.4 地球物理勘探 |
4.4.1 高密度电阻率法概述 |
4.4.2 高密度电阻率法常用排列方式 |
4.4.3 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
4.5 物探异常钻孔验证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广东京村金矿床地质及原生晕分带特征对深部找矿预测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原生晕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 |
1.4.1 完成工作量 |
1.4.2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防城-灵山断裂(F1) |
2.2.2 罗定-广宁断裂(F2) |
2.2.3 吴川-四会断裂(F3)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3.1 矿石组分 |
3.3.2 矿石构造 |
3.3.3 围岩蚀变 |
3.3.4 有利的赋矿空间 |
3.4 矿床成因 |
第四章 元素组合特征分析 |
4.1 样品采集和测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样品测试 |
4.2 数据处理及背景值确定 |
4.3 分带序列计算 |
4.3.1 分带序列计算方法选择 |
4.3.2 分带序列计算 |
4.4 元素组合特征 |
4.4.1 相关性分析 |
4.4.2 R型聚类分析 |
4.4.3 因子分析 |
第五章 原生晕特征及深部预测 |
5.1 热液矿床原生晕理论 |
5.1.1 热液矿床原生晕形成理论 |
5.1.2 热液矿床原生晕运移方式 |
5.1.3 热液矿床原生晕分带特征 |
5.2 成矿元素垂向变化规律 |
5.2.1 京村金矿4 号勘探线指示元素垂向变化规律 |
5.2.2 京村金矿8 号勘探线指示元素垂向变化规律 |
5.3 原生晕分带序列特征 |
5.4 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
5.5 原生晕理想模型 |
5.6 深部成矿预测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北部湾夹持厚层软土吹填场地卓越周期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卓越周期研究现状 |
1.2.2 FLAC3D地震动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北部湾吹填场地概况与室内振动台试验设计 |
2.1 工程地质概况 |
2.1.1 地震地质背景 |
2.1.2 吹填场地概况 |
2.2 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与制作 |
2.2.1 试验材料与振动台介绍 |
2.2.2 相似比与模型填筑 |
2.2.3 试验工况调节装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内振动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3.1 FLAC3D软件简介 |
3.2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FLAC3D模型建立 |
3.3 场地卓越周期的获取方法 |
3.4 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3.4.1 地下水位对模型场地放大效应的影响 |
3.4.2 预压荷载对模型场地放大效应的影响 |
3.4.3 预压荷载对场地卓越周期的影响 |
3.4.4 地下水位对场地卓越周期的影响 |
3.5 数值模拟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型场地动力响应与卓越周期数值模拟分析 |
4.1 原型场地模型的建立 |
4.2 场地放大效应分析 |
4.3 场地沉降分析 |
4.4 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分析 |
4.5 场地卓越周期演化规律 |
4.5.1 不同地震波获取的场地卓越周期 |
4.5.2 影响因素变化下卓越周期的发展趋势 |
4.5.3 卓越周期计算方法的推导 |
4.5.4 卓越周期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6 场地液化效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和取得科研成果 |
(5)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5.2级地震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地震概况 |
1 发震构造特征 |
2 地震活动特征 |
4 地震预测实践 |
4.1 地震活动时空动态 |
4.2 震前b值空间分布 |
4.3 地震活动参数异常 |
4.4 地震活动图像PI异常 |
4.5 流动重力异常 |
4.6 地下流体观测异常 |
4.7 地形变观测异常 |
5 结语 |
(6)桂东南地区干热型地热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区域断裂及中-新生代盆地分布特征 |
1.2 岩浆及火山活动特征 |
1.3 区域地层 |
2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分布特征 |
3 圈层结构及地温场异常特征 |
3.1 岩石圈结构特征 |
3.2 现今地热特征 |
3.3 温泉分布特征 |
4 讨论 |
5 结论 |
(7)广西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地热资源成生条件 |
1.1 大地热流密度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
1.2 地热热源条件分析 |
1.2.1 放射性生热条件 |
1.2.2 岩石圈构造生热 |
1.2.3 地幔热源 |
1.2.4 新生代火山 |
2 广西地热资源保存条件 |
2.1 广西区域地温场特征 |
2.2 广西地热储盖组合条件 |
3 广西干热岩资源远景调查区选择 |
3.1 北部湾盆地 |
3.2 郁江凹陷 |
3.3 玉林凹陷 |
4 结论 |
(8)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1 地层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
1.1.2 桂东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现状 |
1.1.3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 |
1.1.4 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完成的工作量和创新点 |
1.4.1 主要工作量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构造 |
2.1.1 区域地层 |
2.1.2 断裂构造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火山岩 |
2.2.2 侵入岩 |
2.2.3 煌斑岩 |
2.3 区域矿产 |
第3章 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元素组合特征分析与对比 |
3.1 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层的含量变化 |
3.2 地层微量元素组合关联性 |
3.3 各地层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分析 |
3.3.1 大容山地区地层富集特征分析 |
3.3.2 十万大山地区地层富集特征分析 |
3.3.3 陆川地区地层地层富集特征分析 |
3.4 各地区烃类组分配分模式对比 |
第4章 岩体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
4.1 岩体主量元素含量特性分析 |
4.1.1 容县大容山地区岩体主量元素含量分析 |
4.1.2 十万大山地区岩体主量元素含量分析 |
4.1.3 六万大山地区岩体主量元素含量分析 |
4.1.4 陆川地区岩体主量元素含量分析 |
4.2 岩体微量元素富集程度分析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章 成矿潜力分析 |
5.1 大容山地区 |
5.2 十万大山地区 |
5.3 陆川地区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桂东南马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华南大陆基本构造格架 |
2.2 钦杭成矿带的背景及演化历史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地层 |
2.5 区域岩浆岩 |
第3章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
3.1 锆石U-Pb年代学 |
3.2 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3.2.1 主量元素分析 |
3.2.2 微量元素分析 |
3.2.3 Sr、Nd同元素分析 |
第4章 马山火山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学特征 |
4.2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
4.3 主量元素特征 |
4.4 稀土元素特征 |
4.5 微量元素特征 |
4.6 Sr、Nd同位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岩体形成时代 |
5.2 岩浆源区及成因 |
5.2.1 岩浆源区 |
5.2.2 成因机制 |
5.2.2.1 分离结晶 |
5.2.2.2 同化混染 |
5.3 构造背景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基于DEM的南流江流域地貌量化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相关研究进展 |
1.1.1 流域地貌 |
1.1.2 主要指标 |
1.1.3 研究不足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基础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
2.3 均值变点分析法 |
2.4 规范化方法 |
3 流域地貌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流域地貌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
3.2 指标体系的原则 |
3.3 指标体系的框架 |
3.4 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
4 流域地貌量化指标 |
4.1 驱动力指标 |
4.2 压力指标 |
4.3 状态指标 |
5 南流江流域地貌量化指标提取 |
5.1 基础特征提取分析 |
5.2 驱动力指标分析 |
5.3 压力指标分析 |
5.4 状态指标分析 |
5.4.1 流域外观 |
5.4.2 发育状态 |
5.4.3 河流外观 |
5.5 探讨指标提取结果因素 |
6 南流江流域地貌典型特征分析 |
6.1 指标值的绝对离差 |
6.2 地貌典型特征分析 |
7 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桂东南地区灵山和合浦两断裂带活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黎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工业场地隐伏断裂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以柳州市立冲沟危废处理场为例[D]. 孙汉武.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广东京村金矿床地质及原生晕分带特征对深部找矿预测的启示[D]. 陈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北部湾夹持厚层软土吹填场地卓越周期演化特征研究[D]. 覃钊. 广西大学, 2020(07)
- [5]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5.2级地震特征分析[J]. 邓志辉,刘吉平,吕金水,叶东华,廖桂金,王小娜,刘锦,刘特培,李健梅. 华南地震, 2020(02)
- [6]桂东南地区干热型地热资源潜力分析[J]. 孙明行,刘德民,康志强,管彦武,梁国科,黄锡强,叶家辉,郭尚宇,孙兴庭,唐维,冯民豪. 地学前缘, 2020(01)
- [7]广西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分析[J]. 康志强,张起钻,管彦武,刘德民,袁金福,杨志强,陆济璞,王新宇,张勤军,张美玲,冯民豪. 地学前缘, 2020(01)
- [8]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农悦瑾.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9]桂东南马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 刘迪.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10]基于DEM的南流江流域地貌量化指标体系研究[D]. 谢琼英.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