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切怀念周总理(词二首)(论文文献综述)
瞿弦和,张筠英[1](2021)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诗歌朗诵活动》文中研究指明我们的集邮册中有两本与众不同,里面没有一张邮票,存放的都是从报刊上剪下来的演出广告。第一份是我们1965年大学毕业剧目向社会公演的首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61班毕业剧目《青松岭》和歌舞·演唱·独幕话剧,演出地点在实验剧场。55年过去了,绿色的集邮册外壳已脱落,但内容依旧完好,几百份演出广告记录了我们夫妻二人参加话剧演出和朗诵会的从艺经历,其中也留下改革开放初期朗诵活动的记录。这里,我们仅以留存的演出广告为据,写下作为亲历者的回忆。
卢锐锐[2](2018)在《浙江音乐家马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骧,浙江音乐家。原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员。在音乐创作领域由他作词、作曲的歌曲两百余首,其中《请茶歌》获得1981年上海科技征歌优秀奖、《植树谣》获1982年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同时创作歌剧(音乐、脚本两部),为浙江地区音乐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普陀山梵呗》(未出版)《畲族民间歌曲集》,为保护与传承浙江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做出重要贡献;在音乐评论方面,他敢于直言,畅谈对艺术的新见地;作为浙江地区一位音乐文化工作者,他更是不辞劳苦,凭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热枕务实的工作精神,为提高广大群众艺术修养、推动浙江地区音乐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对这样一位在浙江音乐发展史上,乃至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史上成绩卓着的浙江音乐家,却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将浙江音乐家马骧作为本人毕业论文研究对象。文章主要内容架构由一个中心点、两条脉络组成。“一个中心点”即以本文研究对象浙江音乐家马骧为中心,在追踪文献资料与深入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之上,以描述为基础,在描述的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两条脉络”即生平事略与音乐贡献。综合运用音乐人类学、音乐文献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并综合多种材料,从分析马骧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入手,围绕马骧的生命轨迹、音乐贡献展开较系统地梳理与分析,尤其是在浙江生活、工作的重要时期。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马骧生平事略。并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全方位描述马骧的成长过程,重点讲述四川重庆期间的求学经历对马骧整个音乐生涯所起的作用;第二部分对马骧歌曲创作进行阐述;第三部分详细概括描述马骧的音乐理论建树;第四部分描述马骧任职于浙江省群众艺术馆时期的音乐管理工作实况;第五部分总结马骧先生作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管理者身份的音乐贡献并对其贡献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客观评价。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充分的口述资料、史料和缜密的论证揭示马骧为我国当代音乐事业发展所做贡献,提炼与评价马骧音乐实践的历史意义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从学术史的角度作一叙述和展望,将其贡献置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史中,揭示他的理论成果将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以及推动浙江地区传统音发展将创造出的价值,同时他的艺术成就在民族音乐学界也将画上浓厚的一笔。
黄晓和[3](2017)在《大喜大悲 直抒情怀——听朱践耳交响乐作品有感》文中提出2016年我们敬爱的作曲家朱践耳同志满94岁高龄,上海交响乐团于8月17日特别举行了他的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我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出席了这场音乐盛会,感触颇多,思绪万千,几天彻夜难眠,发自内心地想表达一下心得。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分别选取了朱践耳同志不同时期的交响乐代表作。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他的创作面貌,展现了他在艺术上达到的成就。曲目集中反映了两方面的内容:
崔丽媛[4](2014)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年)四川图书出版生态研究》文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新出发的时期。80年代的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变化也促使其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图书出版业正式迎来了禁锢十年后的又一个“春天”。本文将此时期全国图书出版界的领军者——四川省图书出版业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深入研究并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的四川图书出版占全国领先地位,成就整个80年代的出版辉煌时期的原因何在,笔者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论文中,用媒介生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出版媒介。80年代的四川出版界率先突破了“三化”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出书范围,从编辑、印刷到发行全部进行了创新性地变革,给予四川图书出版子系统良好的营养原料,从各个方面“喂养”这一子生态系统体,促使其健康、快速地成长。直至80年代中期,四川图书出版子系统最终打破原来生态状况,逐步从不平衡的状态重新建立起新的、有生命力的生态平衡体系。第一章主要就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阐述1978-1989年全国图书出版业在整体上的发展状况,将全国图书出版系统视作一个有机生命体,从内外生态环境逐步进行分析;第三章将从全国的视角转回到四川省的地方出版子系统上,笔者通过数据整理阐述整个80年代四川图书的发展概况,并着重沿着生态链的发展方向逐一对四川图书出版子系统的每一环节进行分析;在第四章中,笔者从出版和获奖数量的角度以及时空和资源的维度,分别对“出版川军”在全国的生态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还将与其他地方省份的竞争与合作作为分析对象,讨论“出版川军”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最后,笔者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性阐述分析,力图得出有益于未来四川图书出版发展的几点经验和建议。
张行炎[5](2014)在《诗词相伴攀期颐——邵雨沧《君山鹤韵》读后》文中指出邵老雨沧先生堪称文山诗坛前辈诗人,在其期颐在望之年,诗词集《君山鹤韵》终于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是文山诗坛上的一件盛事,读后感觉诗如其人,感慨系之。雨沧先生出生于公元1918年,农历火把节。正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马列主义的翌年。是年属马,难怪他如玉骢一般,在火把的引导下一世驰骋不停。而今,雨沧先生已年届九十五岁高龄,虽然老态,并未龙钟。与他同庚相濡以沫的老伴,同他共越耄耋,可惜九四初度便驾鹤早归。二老能享高寿,
袁芳艳[6](2011)在《含泪的微笑:中国知识分子音乐生活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分子广义上是指运用抽象符号表达对人生、世界理解的人,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音乐和知识分子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晚清西方文化进入后,传统文人士大夫被近现代知识分子取代,其知识结构、世界观和音乐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研究对象就是其中典型一例。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记录与阐释研究对象八十余年命运。围绕其个人史,分别从地理人文环境、基督教音乐、音乐教育、家庭与知识分子群体、历史与变迁五个维度论述知识分子与音乐的关系。探究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与音乐、社会、历史互为建构,音乐如何实现对知识分子生活的文化调适功能。并在个案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与经验,尝试为公共知识分子音乐生活提出建议。
寓真[7](2010)在《六十年史诗笔记》文中认为前言史诗,在辞典中通常释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这种释义显然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为楷范,以为只有那种塑造英雄形象、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诗,才叫做史诗。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史诗的概念有别于西方,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向有史诗之称。史诗意识一直
胡斌[8](2009)在《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 ——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地区的古琴文化发展有着相对稳定而持续的深厚基础,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这两种因素一旦发生契合,针对古琴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变革将会表现的尤为深刻而突出。本文以近一百年来的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以及对当下上海古琴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的田野调查,试图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表征的理论视角对这一个案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本文认为,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背景下,从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视角对具有典型性的古琴文化个案进行观察分析是正确认识当下古琴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基础。自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前,上海古琴文化发展主要是以相对封闭的自律方式进行的。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之时,汇聚于上海的琴人们带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记忆,以及对传统古琴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来表达自我文化认同,但是由于未能融入现代化进程的主流话语而被排斥到社会政治文化的边缘,只能以小群体的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存在并发展。建国之后,上海今虞琴社等民间音乐文化力量受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流话语的国家征用,同时散落于民间的琴人群体因参与了现代方式的社会分工而发生了文化身份与社会角色的转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与弘扬民族特性的“全球化”话语也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上海古琴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同西方音乐文化体系、现代传媒、文化遗产以及现代经济体制下的大众文化等多种“全球化”话语发生了全面的碰撞与文化重组,但是由于民族性与现代性、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当下的上海古琴文化一方面表现出外在表现形式多样、传播广泛、与社会紧密互动的特征,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传统古琴文化积淀受到多种“全球化”话语的分离,以及文化阐释话语的现代性转移。在百年来上海古琴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古琴的文化功能、文化主体角色、表现形式、象征意义等与时代话语及文化场域紧密相关,社会政治因素的参与使古琴有了合法的社会地位,专业领域的参与使其重新有了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话语权,西方音乐文化的参与使其进入了主流文化领域,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参与使古琴面向了大众,但是,这些依赖于外部社会因素的发展与传统的古琴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文化意义上都有着根本的差别,要取得合法的社会地位就要执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代表新时期新文化的话语权可能要面临与传统话语的矛盾,西方音乐的主流表达方式可能要使古琴脱离传统语境,古琴面向大众的结果可能使文化转变为商品,因此,如何处理古琴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机遇与矛盾成为我们当下必须讨论的问题。本论文由导论、五章正文以及结论组成。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观点。第一章对文化认同理论及有关的琴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以认同理论进行琴学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从文化地理、历史积淀、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本文个案所在文化场域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也是对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作为田野个案的典型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第三章对上海琴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社会角色以及对古琴文化的多元认同等内容加以分析,并对琴人的角色分化与认同危机进行了反思。第四章对上海古琴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多元化音乐创作历程以及在琴谱、音量、形制等方面的变革进行了梳理,指出各种类型的古琴音乐艺术实践实际上也反映出了琴人群体在认同观念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各种强势话语的呼应。第五章主要从大众文化、公共文化以及“全球化”视角来探讨近年来在上海古琴文化实践中所表现出现的种种机遇与矛盾,力图揭示古琴文化被当代多种阐释话语所改造、重组的复杂过程。在结论中还探讨了以本文个案研究反观整个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上海古琴文化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实际上就是中国现当代古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社会文化近百年来所发生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中去分析这样一个与其同步的古琴文化个案。本文试图说明:琴人群体的文化认同受到不同时代主流话语的深刻影响,现代社会分工与文化分层导致其传统角色的现代转型,同时也造成传统认同与现代话语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整个变迁过程中,传统的古琴文化阐释话语已经发生了现代性转变,外在的社会化语境越来越成为规范古琴文化行为、改变古琴文化隐喻的关键性因素;包括文化遗产与文化消费在内的“全球化”话语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诸多因素的张力建构了当代古琴文化认同的开放性结构,塑造了当代琴人群体在机遇与困境中的多元认同。
王琳[9](2008)在《唐诃歌曲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诃(1922~),河北易县人,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着名军旅作曲家,我党我军革命文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戎马生涯,唐诃的歌曲总是与时代合拍,与人民休戚与共,艺术生命力长久不衰,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解放军官兵服务,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作品层出不穷。从他为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创作的战歌《七七之歌》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鼓励人民群众战胜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众手浇开幸福花》,到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长征组歌》,到文革时期风靡全国的《老房东查铺》、《打靶歌》,再到粉碎四人帮之后,面对“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审美趣味的转变,寻找与人民群众新的共鸣点,以崭新的风格、清新的语言、时代的节奏创作出的一批批新的优秀作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祝你一路顺风》、《最美是中华》等,唐诃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革命之歌”,是革命性与抒情性,民族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群众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本文从唐诃的创作历程写起,将唐诃的歌曲作品进行了分类与分析,对关系唐诃歌曲创作成功与否的音乐形象塑造、音乐语言运用、歌曲修改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对唐诃歌曲创作特色、价值、贡献加以概括,力求客观、准确地对唐诃进行评价,通过笔者的尝试与探索,为当代军旅音乐家唐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找到应有的位置,让更多的音乐家从他的创作经验中得到启发与借鉴。
李萍[10](2006)在《傅庚辰音乐初探》文中提出傅庚辰是我国着名的军旅作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创作出大量作品,在群众中影响很大。本文以傅庚辰创作的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探究其创作历程出发,对各种体裁的音乐创作及其代表性作品进行系统、具体的讨论后,又总结出傅庚辰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从题材的广度看,抒写军队和人民的社会生活,使作品中蕴涵了革命军人的“大我”精神,同时,他以这种精神表达一种对党和军队、人民的“大爱”;从风格上看:豪情、激情随处可见,大志、壮志贯穿始终,形象、意象生动鲜明。笔者通过这样的命题,不仅是为了探究和展现傅庚辰的艺术创作才华,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作曲家能从他成功的创作经验、创作思想中得到启发并加以借鉴,以创作出更多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歌颂党和人民、歌颂这个时代。
二、深切怀念周总理(词二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切怀念周总理(词二首)(论文提纲范文)
(2)浙江音乐家马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叙事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马骧生平事略 |
(一)成长背景 |
1.政治背景 |
2.文化背景 |
3.教育背景 |
(二)人生轨迹 |
1.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 |
2.参军时期 |
3.浙江歌舞团时期 |
4.浙江群众艺术馆时期 |
5.亲友叙事 |
二、歌曲创作 |
(一)歌曲作品概貌 |
(二)歌曲创作音乐分析 |
1.以多声部声乐为主的音乐构成 |
2.多样歌词与音乐创作模式 |
3.以浙江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风格 |
(三)歌曲创作文化特征 |
1.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
2.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
三、音乐理论建树 |
(一)浙江传统音乐整理与研究 |
1.《浙江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的编纂 |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 |
3.畲族民间歌曲研究 |
4.吴越汉族民歌理论研究 |
5.浙江普陀山梵呗研究 |
(二)音乐作品评析 |
(三)歌曲创作理论研究 |
四、音乐管理成效 |
(一)爱才好士吸纳培养人才 |
(二)率先垂范群众音乐文化普及 |
五、历史评价与当代反思 |
(一)历史评价 |
1.孜孜不倦的音乐创作 |
2.优秀的音乐管理者 |
3.浙江传统音乐的优秀传承者 |
(二)当代反思 |
1.优品助佳绩 |
2.区域音乐研究 |
3.歌曲作品之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马骧作品集 |
专着 |
论文 |
音乐评论 |
歌曲创作 |
附录B:马骧相关图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年)四川图书出版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背景及意义阐释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1.2.1 文献综述 |
1.2.2 理论基础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可行性及创新性 |
第二章 全国图书出版生态环境 |
2.1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出版外生态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文化环境 |
2.2 改革开放初期出版媒介系统内生态环境分析 |
2.2.1 出版方针的调整 |
2.2.2 图书的需求量剧增 |
2.2.3 印刷技术革新 |
2.2.4 发行体制改革 |
2.2.5 出版社的改革与机遇 |
第三章 四川图书出版生态系统 |
3.1 图书出版概况 |
3.1.1 种数增长 |
3.1.2 发行量增长 |
3.2 图书出版环境 |
3.2.1 国内环境 |
3.2.2 国际环境 |
3.3 图书出版生态链 |
3.3.1 选题与作者 |
3.3.2 编辑与出版家 |
3.3.3 印刷技术先进 |
3.3.4 发行体制改革 |
3.3.5 出版社经营管理 |
第四章 四川图书出版在全国的生态状况 |
4.1 总体水平在全国的生态状况 |
4.1.1 经济情况 |
4.1.2 政策支持 |
4.2 图书出版在全国的生态状况 |
4.2.1 从出版与获奖数量的角度 |
4.2.2 从时空和资源的角度 |
4.3 与其他省图书出版的生态关系 |
4.3.1 竞争关系 |
4.3.2 合作关系 |
4.4 四川图书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
4.4.1 出版规模较为庞大 |
4.4.2 出版内容多样丰富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附图 |
(6)含泪的微笑:中国知识分子音乐生活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与理论依据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六、本文表述方式 |
第一章 地理空间与人文背景 |
一、地理空间定位 |
二、人文背景陈述 |
小结 |
第二章 贝蒙恩的个人史与身份阐释 |
一、家庭状况 |
二、人生经历 |
三、知识分子身份阐释 |
小结 |
第三章 亚知识分子的基督教音乐生活 |
一、贝蒙恩与亲属的信仰历史 |
二、念主恩爱:赞美诗创作与传播 |
三、圣诞崇拜中的亚知识分子:一次田野调查 |
小结 |
第四章 习与教:贝蒙恩的音乐教育景况 |
一、西洋音乐教育相遇传统 |
二、爱与美的教育:美国音乐教师贝格儒(BERGRUD BAYLESS) |
三、歌声的告诫:作为教师的音乐表述 |
小结 |
第五章 乐以表心:家庭与群体音乐生活构建 |
一、家庭中的知识分子音乐生活 |
二、知识分子群体音乐生活建构 |
小结 |
第六章 岁月留声:历史与变迁中的知识分子 |
一、知识分子的历史体验和音乐记忆 |
二、历史与变迁中知识分子的音乐记载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贝蒙恩年谱 |
附录二: 贝蒙恩部分作品曲谱 |
附录三: 贝蒙恩文革间范唱英文歌曲光盘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 ——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视角的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基本观点 |
一、论文的主要框架 |
二、基本观点 |
第一章 认同理论与琴学研究 |
第一节 音乐人类学中的认同理论 |
一、音乐人类学中的认同研究 |
二、立体三角模式与音乐文化认同 |
第二节 传统琴学思想中的文化认同 |
一、传统琴学思想中的音乐认同 |
二、传统琴学思想中的主体身份认同 |
三、不同社会思想体系中的古琴文化认同 |
第三节 认同理论作用于"现代琴学"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一、琴学分类的提出及其意义 |
二、琴学研究中的音乐人类学观察 |
三、现代琴学研究在认同视角下的理论构架 |
四、危机与反思:认同理论作用于现代琴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都市与传统:上海古琴文化的空间建构 |
第一节 文化地理环境 |
第二节 历史文化环境 |
一、上海古琴文化发展概述(20世纪初至今) |
二、历史民族志视野下的上海古琴文献资料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 |
第三章 主体分化与角色危机: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中的主体身份认同 |
第一节 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以早期上海琴人活动为个案 |
一、早期上海琴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
二、早期上海琴人概况及其社会角色 |
三、早期上海地区琴人的身份认同 |
第二节 异质融入与主体分化:传统琴人身份的现代转型 |
一、从玩琴养心到为人民服务:琴人身份与职能的转变 |
二、从民间琴社到专业单位:制度化发展下的主体认同 |
三、消费文化与新兴角色:"市场化"造就的新生群体 |
第三节 传统角色分化的当代反思 |
一、琴人社会角色的分化 |
二、传统古琴文化角色的危机 |
第四章 传统继承与现代建构:上海古琴音乐在多元认同中的艺术实践 |
第一节 今虞琴社成立以来的古琴音乐创作实践 |
一、早期今虞琴社的音乐实践活动 |
二、今虞琴社在建国初期的音乐创作实践 |
三、古琴音乐的专业化创作 |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革新与改良 |
一、古琴记谱法的革新 |
二、古琴形制及音响效果的改良 |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话语下的古琴音乐认同 |
一、不同时代话语下的古琴"派别" |
二、现代古琴创作实践中的社会认同 |
第五章 边界消解与文化重组:上海古琴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政治实践 |
第一节 现代人与古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文化 |
一、古琴与现代媒介 |
二、古琴与文化消费 |
三、古琴与现代日常生活 |
第二节 从民间文化到公共文化:传统古琴文化的边界消解 |
一、从民间到社会:古琴"文化资本"的流动与转换 |
二、作为文化遗产与文化商品的公共文化 |
三、传统文化边界在当代社会的消解 |
第三节 当代古琴话语: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想象 |
一、"全球化"与"地方性" |
二、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文化重组 |
三、面对"全球化"的困境与机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至十二) |
后记 |
(9)唐诃歌曲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及研究现状 |
研究角度 |
第一章 唐诃艺术历程概要 |
1.1 唐诃其人——无可替代立乐坛,堂堂正正一大家 |
1.1.1 家庭背景——易水河畔,书香门第 |
1.1.2 教育背景——部队培养,自学成才 |
1.1.3 音乐机缘——从军路上与音乐结缘,机遇与遗憾循环往复 |
1.1.4 为人做事——勤奋谦虚、长者之风、诚以待人、淡泊名利 |
1.2 创作历程——风雨兼程几十年,千首歌儿洒人间 |
1.2.1 战争年代——投身民族解放,激发战斗豪情 |
1.2.2 "战友"时期——迎来创作高峰,尽显个人才华 |
1.2.3 青岛时期——宝刀不老,笔耕不辍 |
1.2.4 艺术观——扎根民族土壤,闪烁时代之光 |
第二章 唐诃歌曲的分类与研究 |
2.1 军旅歌曲——戎马春秋音坛中,军歌声声振军威 |
2.1.1 代表作——野营打靶夜行军,老房东在村外小河旁 |
2.1.2 音乐形象——角度新颖,神形兼备 |
2.1.3 音乐语言——民族风格,部队气派 |
2.1.4 创作理念——为部队服务,为战士歌唱 |
2.2 抒情歌曲——抒时代豪情,发人民心声 |
2.2.1 代表作——众手浇开牡丹蔷薇丁香,最亲最美是中华 |
2.2.2 音乐语言——扎根民族土壤,飘洒泥土芬芳 |
2.2.3 创作过程——一丝不苟反复修改,螺旋曲线无限发展 |
2.2.4 创作理念——通俗性、革命性、群众性、民族性的统一 |
第三章 唐诃歌曲的创作经验和创作贡献 |
3.1 创作经验 |
3.1.1 唐诃音乐之根 |
3.1.2 将民间音乐融化 |
3.1.3 朗朗上口 味道十足 |
3.1.4 顺应时势,审视度势 |
3.2 创作贡献——心和兵共鸣、情与民相连 |
3.2.1 军旅音乐的创作贡献——开拓军旅题材,丰富音乐语言 |
3.2.2 抒情歌曲的创作贡献——兼容并蓄,雅俗共赏 |
第四章 对唐诃歌曲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评价的探讨 |
4.1 艺术特色——塑造形象、解决矛盾、坚持群众观的统一 |
4.1.1 从独特角度巧妙的塑造时代典型形象 |
4.1.2 民族音乐理解的深,正确解决了有痕和无痕的矛盾 |
4.1.3 坚持自己的群众观,甘做群众歌海中的浪花 |
4.2 历史评价——精品妙韵四海传,德艺双馨人传颂 |
4.2.1 歌曲评价——军魂,民魂,国魂 |
4.2.2 启示录——激情满怀,底蕴丰厚,为人纯朴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10)傅庚辰音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及研究现状 |
1.2 研究角度 |
第2章 创作历程 |
2.1 1950年—1965年的音乐创作 |
2.2 1966年——1976年的音乐创作 |
2.3 1977年——2005年的音乐创作 |
第3章 影视音乐 |
3.1 特征 |
3.1.1 数量众多 |
3.1.2 以歌曲为主 |
3.1.3 风格鲜明 |
3.2 四部电影音乐 |
3.2.1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
3.2.2 音画关系的处理 |
3.2.3 历史感和时代精神 |
3.2.4 不同的主题贯穿手法 |
3.2.5 电影中的器乐 |
3.3 传播 |
3.3.1 演出与播放 |
3.3.2 音像与刊物 |
3.3.3 改编与创新 |
第4章 歌曲音乐 |
4.1 特征 |
4.1.1 旋律 |
4.1.2 形式 |
4.2 深入浅出的革命家诗词歌曲音乐 |
4.2.1 音乐构思 |
4.2.2 音乐手段 |
4.3 深刻内涵的两部大型声乐套曲 |
4.3.1 声乐套曲《航天之歌》、《小平之歌》 |
4.3.2 声乐套曲中的管弦乐 |
第5章 歌剧、歌舞剧、舞剧及话剧音乐 |
5.1 时代意义 |
5.1.1 时代精神 |
5.1.2 艺术反思 |
5.2 歌剧《星光啊,星光》的创作特征 |
5.2.1 多样的抒情性音乐 |
5.2.2 丰富、戏剧化的艺术处理 |
第6章 器乐 |
6.1 构思独特 寓意深刻 |
6.2 继承传统 贴近大众 |
6.3 丰富形式 增强感染力 |
第7章 艺术特征 |
7.1 题材 |
7.1.1 抒写军队 |
7.1.2 抒写人民 |
7.2 风格 |
7.2.1 豪情、激情随处可见 |
7.2.2 大志、壮志贯穿始终 |
7.2.3 形象、意象生动鲜明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深切怀念周总理(词二首)(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初期的诗歌朗诵活动[J]. 瞿弦和,张筠英. 艺术广角, 2021(02)
- [2]浙江音乐家马骧研究[D]. 卢锐锐. 温州大学, 2018(02)
- [3]大喜大悲 直抒情怀——听朱践耳交响乐作品有感[J]. 黄晓和. 人民音乐, 2017(08)
- [4]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年)四川图书出版生态研究[D]. 崔丽媛.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5]诗词相伴攀期颐——邵雨沧《君山鹤韵》读后[J]. 张行炎. 含笑花, 2014(02)
- [6]含泪的微笑:中国知识分子音乐生活个案研究[D]. 袁芳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1)
- [7]六十年史诗笔记[J]. 寓真. 黄河, 2010(05)
- [8]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 ——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D]. 胡斌. 上海音乐学院, 2009(06)
- [9]唐诃歌曲创作研究[D]. 王琳. 青岛大学, 2008(03)
- [10]傅庚辰音乐初探[D]. 李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