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地层划分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伍家善,耿元生,徐惠芬,金龙国,贺绍英,孙世伟[1](1989)在《阜平群变质地质》文中提出本专辑是研究太行山区阜平群变质地质的专题成果,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作者以丰富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为依据,详细论述了阜平群形成的地质时代及变质、变形期。以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为基础,应用变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岩石副矿物等综合方法,对阜平群表壳岩系的原岩性质、建造特征及形成环境进行了深入讨论。在系统研究该区20余种变质矿物光性及化学成分,以及不同变质相的主要变质反应的基础上,阐明了阜平群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以区域构造轮廓研究为主,结合区域地球物理资料,论述了阜平构造域分区特征,阐明了阜平群经历了三次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该书是近年来系统研究阜平群晚太古宙地壳演化的最新成果。对进一步开展该区及其相似地区基础地质和普查找矿均有指导意义,也可供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的生产、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参考。
田永清,王安建,余克忍,许文良[2](1998)在《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文中研究表明
秦正永,蒋明媚,袁宁,杜唐智[3](1983)在《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地层划分的多元统计分析》文中指出五台群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除去解放前的一段外,五十年代初,我国地质学家王日伦、马杏垣等曾对五台群进行过研究。1966年,山西地质局区调队开展1/20万区测后, 首次将五台山五台群划分为四组九段。近年来不少单位又在岩石、地层、矿床各学科研究领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杨振升,耿元生,李德伦,袁国屏,路久如[4](1982)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前滹沱群变质岩构造变形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对于五台山区构造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1931年山根新次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系舟方向”代表发育在五台系与滹沱系中北东方向的构造线。1953年王曰伦等人提出“恒山式”构造(代表绿片岩系近东两向的造构线)和“震旦式”构造(代表滹沱系近北东方向的构造线)。1957年马杏垣教授等提出本区陆台基底构造(包括五台系及滹沱系)方向主要是北东东——南西西的“古
李永峰,谢克家,罗正传,李俊平[5](2013)在《河南舞阳铁山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文中认为河南舞阳铁山铁矿床为新太古代大型鞍山式铁矿床,本文对铁山矿床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并与国内外该类型矿床进行了对比。通过对铁山铁矿床赋矿围岩和矿石的地球化学分析,得出本区条带状硅铁建造可能与海相火山沉积物有关,属前寒武纪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含矿围岩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20360℃之间,矿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320℃,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w(NaCl)为1%14%]、低密度(0.751.00g/crn3)特征。成矿溶液是一种低盐度的Na+、Ca2+、SO42-、Cl-型水,并含有较高的CO2和一定量的O2、N2及少量CH4。岩石学研究结果认为其经受了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磁铁矿部分受到变质重结晶,但局部仍保存有化学沉积的特征。在TFe-(CaO+MgO)-SiO2图解中,其分布与鞍山、五台山条带状铁矿和世界条带状铁矿分布区一致。铁山矿床稀土元素含量较低,具有太古宙海洋沉积的特征,在PAAS(太古宙后平均澳大利亚沉积岩)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曲线中显示轻稀土的相对亏损和重稀土的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Eu/Eu*=0.302.21)和明显的Y正异常(Y/Y*=1.343.19),具有一定的La正异常(La/La*=0.811.60)和轻微Ce负异常(Ce/Ce*=0.871.01),这一特征与我国鞍山弓长岭和五台山及世界许多地区的太古宙BIF特征一致。微量元素中Ti、V、Co、Ni、Mn、Sr、Ba等元素的含量都较低,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中具U、Ta、La、Ce、P正异常,K、Nb、Sr、Hf、Zr负异常。对铁山条带状铁矿中Sr/Ba、Ti/V等元素的比值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综合研究结果认为铁山条带状铁矿具有与火山热液伴生的铁质,形成于缺氧的海洋化学沉积环境。铁矿床经历了前期含硅铁沉积物的沉积阶段和后期的区域变质作用阶段,变质成矿流体发生了不混溶现象,对成矿元素的富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宋明春[6](2008)在《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质构造复杂,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前寒武纪阶段、中新元古代阶段、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等4个阶段。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基底由胶辽微陆块(鲁东地块)、渤鲁微陆块(鲁西地块)和迁怀微陆块(德州地块)组成。山东于2.8Ga以前形成具岛弧性质的沂水和唐家庄古陆核。2.8~2.7Ga,鲁西地区拉张出现初始洋壳,形成具大洋高原环境特点科马提岩、枕状玄武岩组合。2.7~2.56Ga,洋盆消减,俯冲作用造成早期TTG质花岗岩侵位,形成鲁西和鲁东岛弧,为初始不成熟陆壳。2.56~2.4Ga,弧陆碰撞,大量碰撞型花岗岩侵位,第二期TTG质花岗岩系和二长花岗岩系大规模出现,地壳由不成熟陆壳向半成熟陆壳转化;至古元古代岩浆活动完全由代表成熟陆壳的重熔型二长花岗岩构成。2.4~2.1Ga,四海山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刚性陆壳发生拉张减薄,山东陆块基底大规模克拉通化完成:同时,鲁东地区强烈裂陷,形成裂陷盆地。2.1~1.9Ga,鲁东裂陷盆地闭合,古元古代地层发生强烈褶皱。中新元古代山东陆块归属华北克拉通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元古代初期(1.84~1.72Ga),地壳发生裂解,济宁裂谷型沉积和鲁西第一期基性岩墙群形成。中元古代晚期(1.20~1.05Ga),地壳再次裂解,海阳所幔源岩浆杂岩和鲁西第二期基性岩墙群形成。新元古代早中期(0.9~0.73Ga),出现同碰撞的S型和I型花岗岩,伴随有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雄伟的苏鲁碰撞造山带,在造山带北西侧产生具前陆盆地性质的沂沭盆地。新元古代晚期,岚山头A型花岗岩和具后继盆地性质的蓬莱盆地及具上叠盆地性质的石桥盆地的出现,指示强烈造山作用结束,地壳演化开始了另一个新的阶段。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陆表海盆地、鲁东被动大陆边缘和大别-苏鲁裂谷盆地。早古生代特征是全域同步缓慢沉降,鲁西以台地相及潮坪、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中、晚奥陶世之后,受板块汇聚俯冲影响,鲁西地区整体抬升剥蚀,缺失晚奥陶世—泥盆纪沉积。晚古生代特征是结束了的单一海相沉积史,完成了海陆交互相向纯陆相沉积的重大古地理转变,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沉积了一套准碳酸盐台地和三角洲—潮坪泻湖相的暗色砂泥岩、灰岩和煤层;从中二叠世开始,出现典型的河湖相沉积建造。鲁东被动大陆边缘和大别-苏鲁裂谷盆地的古生代沉积被后期剥蚀殆尽。中新生代属滨太平洋前陆坳陷带和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包括渤海湾盆地、鲁中隆起、蒙阴盆地群、济宁坳陷、沂沭裂谷、胶北隆起、胶莱盆地、鲁东折返带(超高压带)和苏北折返带(高压带)等次级构造单元。早中三叠世板块作用产生苏鲁碰撞造山带;晚三叠世,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侵入岩,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碱质花岗岩浆的侵位,则标志着后造山拉张作用的开始。侏罗纪时,鲁东地区形成了类似于埃达克岩的高锶花岗岩;鲁西地区局部发生沉降,产生盆地,同时形成了一套与大陆的造陆抬升有关的高镁中基性侵入岩;早侏罗世末,沂沭断裂开始产生并发生左行平移运动。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非常活跃,形成大规模具有弧后拉张性质活动大陆边缘特点的火成岩组合,崂山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强烈岩浆活动趋于尾声;由侏罗纪—白垩纪晚期地幔具有由EMⅠ富集地幔向EMⅡ富集地幔演变和由富集向亏损或由岩石圈向软流圈演变的趋势: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郯庐断裂发生大幅度左行平移,沂沭断裂二侧伴生形成羽状断裂系统、棋盘格状断裂系统和多层次拆离滑脱构造系统;同时,产生大量断陷盆地,构成隆起与凹陷相间分布的盆山耦合格局。新生代构造格局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双重特点,主要地质事件是受断裂控制的新生代盆地和玄武岩喷发。
白瑾,秦正永,蒋明媚,袁宁,徐朝雷,杜唐智[7](1983)在《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地层划分的多元统计分析》文中认为对五台群地层各家争论焦点集中于原岩建造及地层层序等问题,本文是以数学地质研究手段来探讨这些问题的: (一)变质岩原岩恢复
刘清泉[8](2011)在《山西辛庄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辛庄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晋东北恒山山脉中段南侧,是比较典型的脉状热液型金矿床。本论文运用金矿床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对辛庄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成矿定位规律和矿脉产出的典型识别标志,并在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分析以及地表矿化信息提取的基础上进行了找矿预测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对金矿床成因类型划分、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对辛庄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解剖了1号脉的地质特征,分别从矿体的位置、形态、产状、规模和品位变化,矿石的结构、构造,围岩蚀变,成矿阶段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别从矿区地层、构造以及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矿区内具有较高金含量的五台群片麻岩地层可以作为矿源层;构造是成矿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控制了成矿岩体的侵位和矿体的形成和定位;燕山期岩浆岩是有利的成矿母岩。在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辛庄金矿床的矿体赋存规律和矿脉产出的主要识别标志进行了总结。在综合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辛庄金矿床属典型的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构造地球化学测量和数理统计分析,提出测区与金关系最密切的最佳成矿指示元素是Cu,最佳成矿指示元素组合为Au-Cu-Ag-Pb-Zn。在计算lgAuCuAgPbZn综合指数的基础上,圈定出6个主要的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带。在上述基础上,总结了其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面有利的找矿依据和信息,提出了8个有望找矿预测单元,并对各单元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
刘思辰[9](2020)在《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收集资料的前提下,通过野外勘查和室内研究工作,理清了该矿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特征,查明了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和矿石质量,利用变差函数对该地区铁矿矿体品位的变化程度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通过磁法精测剖面拟合对深部矿体进行了预测。该矿区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仅村南残山分布有基岩出露,为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黑云变粒岩和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石英砂岩。长城系大红峪组以小角度不整合覆于太古界变质岩系之上,地层呈单斜构造,走向近南北,西倾。太古界变质岩系为一总体走向近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矿区内较大的断裂构造为F1断层破碎带,区内岩浆岩不发育。矿床赋存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地层中,区内可分为3个矿带和1个独立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多为似层状、透镜状,磁铁石英岩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磁铁矿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以集合体或单体形式呈条纹状定向分布。根据石英条纹的宽窄,矿石结构大致可划分细纹状矿石、条纹状矿石和条带状矿石,矿石m Fe的平均品位为20%~30%。该矿矿体具有两次成矿阶段,虽然矿体品位在空间上有不明显的方向性变化,少数矿体部位的品位表现出的相关性也比较差,但是从矿体整体的品位来看,品位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稳定。矿体沿走向方向的变化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规律的变化,一些影响矿体品位的外界因素在矿化阶段对成矿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从磁法精测剖面拟合好的成果图中可以看出地面磁异常是钻孔控制的铁矿体引起,矿体的对应连接及产状与磁法推测一致,没有其他未发现的有一定规模的矿体,Ⅱ矿带、Ⅲ-2及Ⅳ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以大致控制,矿石质量已基本查明,矿体沿走向及倾斜延深方向均呈尖灭态势,矿床已无远景。图17幅;表16个;参78篇。
岳军,蒋明媚[10](1986)在《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泥河湾层的划分与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河北阳原-蔚县盆地的泥河湾层,是我国下更新统的标准地层之一,研究的历史较久,早在1926年巴博尔(Barbour,G.B.,)等人认为泥河湾层(Nihewan Bed)是黄土堆积之前,红土堆积之后的一套河湖相地层,自此之后,驰名中外.到目前为止,有近60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对泥河湾层进行了论述.笔者在1979—1982年期间对泥河湾层进行了调查.本文对泥河湾盆地的大南沟、铺路、红崖南沟、虎头梁、小渡口、下沙沟、石匣西、石匣东、五里台九个地层剖面(图1)采得的324个岩样标本,做了光谱半定量测定,用取得的各元素含量数据,进行了最优分割法(Optimal partitioningmethod)计算,对所计算的结果做了初步的整理分析,进而对泥河湾层的划分与对比进行探讨.
二、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地层划分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地层划分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代序) |
1 绪 论 |
1.1 概念与方法 |
1.1.1 引 言 |
1.1.2 基本概念 |
1.1.3 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3.1 研究内容 |
(1) 矿床地质研究 |
(2)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3) 成矿的构造背景研究 |
(4) 成矿作用的历史演化研究 |
(5) 成矿的深部地质研究 |
(6) 含矿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
1.1.3.2 研究方法 |
1.1.4 新时期矿床研究的优先发展方向 |
1.1.5 结论与讨论 |
1.2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概况 |
1.2.1 脉状金矿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1.2.2 脉状金矿成矿流体来源 |
1.2.3 成矿流体运移机制 |
1.2.4 金沉淀的构造部位 |
1.2.5 讨 论 |
2 成矿地质背景 |
2.1 五台山—恒山早期陆壳的形成过程——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化学特征的构造意义 |
2.1.1 引 言 |
2.1.2 花岗质岩石的地质特征与时空分布 |
2.1.3 花岗质岩石的化学特征 |
2.1.4 岩石化学特征的构造意义 |
2.1.5 花岗质岩石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2.1.6 结 论 |
2.2 五台山地区早元古造山带的内部结构及 其 动 力 学 机 制 |
2.2.1 引 言 |
2.2.2 造山带的岩石地层及主要地质事件 |
2.2.3 造山带的内部结构与构造格架 |
2.2.4 五台山区早前寒武纪地壳的伸展作用 |
2.2.5 造山带的热演化 |
2.2.6 造山过程 |
2.2.7 结论与讨论 |
2.3 五台山—恒山变质基底的活化——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 |
2.3.1 引 言 |
2.3.2 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岩浆岩的分布 |
2.3.3 五台山—恒山中生代岩浆活动的特征 |
2.3.3.1 火山岩石系列的特征 |
2.3.3.2 深成岩石系列的特征 |
2.3.4 岩浆活动的构造控制 |
2.3.4.1 基底构造 |
2.3.4.2 中生代构造 |
2.3.5 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 |
2.3.5.1 岩浆来源分析 |
2.3.5.2 应力场分析 |
2.3.5.3 动力学分析 |
2.3.5.4 构造—岩浆活动过程 |
2.3.6 结 语 |
3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3.1 五台山—恒山地区含金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
3.1.1 引 言 |
3.1.2 矿体的形状 |
3.1.3 含矿构造的形态类型 |
3.1.4 含矿构造地球动力学分类的地质标志 |
地球动力学背景 |
动力学机制 |
运动学方式 |
构造演化阶段 |
构造部位 |
岩浆作用类型与性质 |
变形的热动力条件 |
容矿围岩的特性 |
3.1.5 五台山—恒山地区含金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
3.1.6 结 论 |
3.2 五台山地区两种构造体制下脉状 金矿成矿流体的形成与运移 |
3.2.1 引 言 |
3.2.2 两种构造体制下成矿流体的特征 |
3.2.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3.2.2.2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及物化参数 |
3.2.3 讨 论 |
3.2.3.1 成矿流体的来源 |
3.2.3.2 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与沉淀 |
1.绿岩构造活化型金矿 |
2.后生热液脉型金矿 |
3.2.4 结 论 |
3.3 五台山地区脉状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 |
3.3.1 岩石的含金性与矿源层 |
3.3.2 成矿物质来源的同位素证据 |
3.3.2.1 硫同位素 |
3.3.2.2 铅同位素 |
3.3.3 结 论 |
3.4 绿岩金矿地球化学特征的构造动力学 |
3.4.1 变形带中金的分布 |
3.4.2 剪切变形带中元素的集散 |
3.4.2.1 成矿元素 |
3.4.2.2 常量元素 |
3.4.2.3 微量元素 |
3.4.3 讨 论 |
3.4.4 结 论 |
3.5 含金剪切带及其构造控矿 |
3.5.1 导 言 |
3.5.2 区域地质背景及剪切变形带类型 |
3.5.2.1 四集庄—李家庄—柏枝岩剪切变形带 |
3.5.2.2 大西沟—刘家坪—康家沟剪切变形带 |
3.5.2.3 甘泉 (板峪) —宽滩剪切变形带 |
3.5.3 剪切变形带的地质依据 |
(1) 强烈的片理化带 |
(2) 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岩 |
(3) 强烈的蚀变岩石成带分析 |
(4) 变形强度的差异, 即强变形带与弱应变域组合 |
(5) 剪切面理及 |
(6) 剪切褶皱发育 |
(7) 剪切裂隙发育 |
3.5.4 剪切变形带构造岩的类型, 特征及显微构造 |
3.5.4.1 主要构造岩石类型 |
3.5.4.2糜棱岩的主要显微构造特征 |
(1) 波状消光 |
(2) 变形带 |
(3) 核幔构造 |
(4) 动态重结晶构造 |
3.5.5 剪切变形带的变形特征 |
3.5.5.1 几何学分析 |
3.5.5.2 运动学分析 |
3.5.5.3 动力学特征 |
3.5.6 剪切变形带的构造控矿作用 |
3.5.6.1金矿床的构造控制—紧闭褶皱倒转翼上剪切变形带中的金矿床 |
3.5.6.2 金矿体的构造控制—剪切裂隙中的的金矿体 |
3.5.6.3 影响剪切变形成矿的主要因素 |
(1) 变形强度 |
(2) 变形方式决定了金矿化的类型 |
(3) 赋矿主岩的差异能干性 |
3.5.7 构造与金矿床的分形理论分析 |
3.5.8 结 论 |
3.6 五台山—恒山地区燕山期火山机构与金银多金属的成矿 |
3.6.1 火山岩及火山机构的分布 |
3.6.2 火山岩岩相 |
爆发相 |
喷溢相 |
侵出相 |
火山管道相 |
次火山岩相 |
浅成相 |
3.6.3 五台山—恒山地区火山机构的类型 |
火山穹隆 |
低平火山口 |
破火山口 |
火山断陷盆地 |
3.6.4 火山机构与成矿 |
3.6.5 结 语 |
3.7 脉状金矿成矿地球动力学的Pb、Sr同位素地质演化 |
3.7.1 脉状金矿化的同位素组成 |
3.7.1.1 Pb同位素 |
3.7.1.2 Sr同位素 |
3.7.2 成矿构造—化学环境的Pb同位素演化 |
3.7.3 Sr同位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 |
3.7.4 同位素地质演化的Rb-Sr体系 |
3.7.5 讨 论 |
4 矿床模式 |
4.1 五台山—恒山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
4.1.1 引 言 |
4.1.2 区域脉状金矿化类型及成矿规律 |
4.1.2.1 脉状金矿化的成因类型 |
4.1.2.2 脉状金矿的区域成矿规律 |
(1) 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多期性 |
(2) 金矿化的岩性地层控制明显 |
(3) 剪切变形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成矿作用 |
(4) 中、酸性岩浆岩与脉状金矿的关系密切 |
(5) 变基性岩浆岩与绿岩金矿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一定的伴生性 |
(6) 与成因机制有关的多种多样矿脉类型 |
4.1.3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 |
4.1.3.1 脉状金矿的时空分布 |
4.1.3.2 花岗一片麻岩基底在成矿中的意义 |
4.1.3.3 绿岩带裂谷伸展体制下金的广泛来源 |
4.1.3.4 内硅铝造山作用过程中含金流体的集散 |
4.1.3.5 陆内造山条件下金的再生成矿 |
4.1.4 脉状金矿的成因模式 |
4.1.5 脉状金矿的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 |
4.1.6 结 语 |
4.2 脉状金矿勘查的“Φ”形构造模式及研究意义 |
4.2.1 Φ形构造模式 |
4.2.1.1 地球物理解译Φ形构造 |
4.2.1.2 地球化学解译Φ形构造 |
4.2.1.3 地质Φ形构造 |
4.2.1.4 遥感解译Φ形构造 |
4.2.2 模式建立的工作方法 |
4.2.2.1 资料解译 |
4.2.2.2 图系关联 |
4.2.2.3 成矿信息提取 |
4.2.2.4 成矿要素综合 |
4.2.2.5 模型转换 |
4.2.3 实 例 |
4.2.3.1 地质背景 |
4.2.3.2 地球物理背景 |
4.2.3.3 地球化学背景 |
4.2.3.4 遥感特征 |
4.2.3.5 矿区特征 |
4.2.3.6 矿床特征 |
4.2.4 讨 论 |
后 记 |
(5)河南舞阳铁山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田地质 |
1.1 含矿地层 |
1.1.1 赵案庄组 |
1.1.2 铁山庙组 |
1.1.3 杨树湾组 |
1.2 构造 |
1.3 岩浆岩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矿体地质 |
2.2.1 矿体特征 |
2.2.2 矿石特征 |
3 测试方法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 |
4.2 微量元素 |
5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1 包裹体类型 |
5.2 流体包裹体测温 |
5.3 流体包裹体盐度 |
5.4 流体包裹体密度 |
5.5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6 讨论 |
6.1 含铁建造特征与原岩恢复 |
6.2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7 结论 |
(6)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区域大地构造及研究意义 |
1.2 选题依据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2.1 山东省大地构造位置 |
2.2 中国大陆地壳演化 |
2.3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
2.4 山东省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第三章 早前寒武纪陆块形成和演化 |
3.1 早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单元 |
3.2 早期演化的重大构造热事件及同位素年龄制约 |
3.3 中太古代残留陆块—沂水和唐家庄古陆核 |
3.4 新太古代活动大陆边缘花岗-绿岩带—泰山和栖霞花岗-绿岩带 |
3.5 古元古代傲徕山岩浆活动带 |
3.6 古元古代鲁东裂陷盆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新元古代大陆裂解与聚合 |
4.1 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单元划分 |
4.2 中-新元古代重大构造热事件及同位素年龄制约 |
4.3 中元古代大陆裂解 |
4.4 新元古代造山作用—苏鲁同碰撞花岗岩带 |
4.5 新元古代造山后伸展作用 |
4.6 中-新元古代陆壳演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古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与板块活动 |
5.1 华北板块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
5.2 山东省古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 |
5.3 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
5.4 古生代地壳演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及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格架 |
6.1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中-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 |
6.2 中生代岩浆活动 |
6.3 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 |
6.4 巨型构造活动带 |
6.5 中生代构造变形 |
6.6 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
6.7 中-新生代陆壳演化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山东省大地构造演化综述 |
山东省大地构造单元综合划分 |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意义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介 |
(8)山西辛庄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前人的主要工作 |
1.2.1 以往科研工作 |
1.2.2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 |
1.3 研究领域综述 |
1.3.1 金矿床主要分类方案评述 |
1.3.2 成矿预测研究工作评述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概况 |
3.2 矿区地质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3 矿体地质特征 |
3.3.1 脉带特征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3.5 矿化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分析 |
4.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4.1.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
4.1.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4.1.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
4.2 成矿定位规律研究 |
4.3 矿脉产出的典型识别标志 |
4.4 矿床成因分析 |
第五章 综合找矿预测研究 |
5.1 预测区概况 |
5.2 地表调查矿化蚀变出露情况 |
5.3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预测研究 |
5.3.1 方法原理 |
5.3.2 元素统计分布特征 |
5.3.3 元素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
5.3.4 异常特征及其评价 |
5.4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预测研究 |
5.4.1 EH-4电磁测深二维剖面结果分析 |
5.4.2 物探异常带圈定和评价 |
5.5 综合预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9)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1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概况 |
1.1.1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1.1.2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成因 |
1.2 高官营铁矿床概况 |
1.2.1 自然地理 |
1.2.2 以往工作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冀东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1.1 变质基底 |
2.1.2 中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盖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卵形构造 |
2.2.2 线型构造带 |
2.2.3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Arb3) |
3.1.2 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 |
3.1.3 新生界第四系(Q) |
3.2 构造 |
3.2.1 地层产状 |
3.2.2 断裂构造 |
3.3 岩浆岩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的空间分布、规模、形态及产状 |
4.2 矿石组构特征 |
4.2.1 矿石构造和结构研究 |
4.2.2 矿石结构构造 |
4.2.3 矿石化学成分 |
4.3 矿石类型 |
4.4 矿床成因 |
第5章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
5.1 统计分布曲线法分析 |
5.2 自然分布曲线法与平差曲线法 |
5.3 各曲线图的绘制及数据的计算 |
第6章 变差函数分析 |
6.1 变差函数 |
6.2 数据的处理和计算 |
第7章 深部成矿预测 |
7.1 磁异常特征 |
7.2 矿区岩矿石磁性参数 |
7.3 矿体与磁法剖面正演拟合进行深部成矿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地层划分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阜平群变质地质[A]. 伍家善,耿元生,徐惠芬,金龙国,贺绍英,孙世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9), 1989
- [2]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J]. 田永清,王安建,余克忍,许文良.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8(04)
- [3]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地层划分的多元统计分析[A]. 秦正永,蒋明媚,袁宁,杜唐智.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 1983
- [4]山西五台山地区前滹沱群变质岩构造变形史[J]. 杨振升,耿元生,李德伦,袁国屏,路久如.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2(01)
- [5]河南舞阳铁山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李永峰,谢克家,罗正传,李俊平. 地质学报, 2013(09)
- [6]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D]. 宋明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3)
- [7]山西五台山五台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地层划分的多元统计分析[A]. 白瑾,秦正永,蒋明媚,袁宁,徐朝雷,杜唐智.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
- [8]山西辛庄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预测研究[D]. 刘清泉. 中南大学, 2011(01)
- [9]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D]. 刘思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泥河湾层的划分与对比[J]. 岳军,蒋明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