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洪文德,罗绍凯,张国材[1](1998)在《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8例AA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18例AA患者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均低于正常人,但促甲状腺素(TSH)不升高,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不降低,且临床上AA患者均无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症状和体征。结论:AA患者的T3、T4、FT3、FT4下降,不是真正的甲状腺功能减低,而可能是一种低甲状腺功能状态,属机体的一种代偿表现。

王忠健[2](2019)在《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方法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环孢素A+雄激素+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期间收治的59例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的为A组,共18例;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的为B组,共41例。组内比较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各自的疗效;组间比较各组之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别探讨疗效影响因素。结果在药物治疗6个月时,对59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完全缓解者1例,部分缓解者25例,无效者33例,总体有效率为44.1%(26/59)。A组部分缓解者9例,无效者9例,有效率为50%(9/18);B组完全缓解者1例,部分缓解者16例,无效者24例,有效率为41.5%(17/41)。截止到随访结束时间,A组中位随访时间18.5个月,B组中位随访时间32.0个月。B组随访时间明显长于A组,但A组有效率为72.2%(13/18),B组有效率为58.5%(24/41)。另外,A组中重型再障共12例,有效率91.7%(11/12),B组中重型再障共27例,有效率55.6%(15/27)。A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复发及死亡患者,B组治疗期间出现复发3例、死亡1例。采用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探讨A、B两组疗效的影响因素,A组中是否非重型再障与疗效显着相关(P<0.05),重型再障患者疗效优于非重型患者,A组其他因素以及B组相关因素对疗效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所有随访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经对症处理或免疫抑制药物减量及停药后好转。结论1.在无法选择标准治疗方法时,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可作为替代治疗。2.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重型再障效果较好,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该方法药物价格相对低廉,患者用药简单方便,依从性更高。3.伴有体液免疫紊乱,且体内存在自身免疫相关抗体的再障患者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疗效可能更好。

郑晓敏,叶芳,刘翠平[3](2018)在《甲状腺疾病与贫血的相关关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甲状腺疾病和贫血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二者相互影响。本文总结了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贫血的关系,探讨甲状腺疾病合并贫血的临床患病率、发生机制、临床影响及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甲状腺功能与贫血的相关关系提供思路和线索。

范艳芬,李建华,单卫华,邓丽娜,申玉美,周二强,王晓华,王家勤,郭学鹏[4](2007)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第22卷中文题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杜慧贞[5](2013)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27及外周血Th1、Th17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aplastic anemia,SAA)、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Th1、Th17亚群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L-27、IFN-γ、IL-17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h1、Th17亚群比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27、IFN-γ、T-bet、IL-17、RORγt mRNA表达水平;rhIL-27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其对Th1、Th17亚群分化影响;结果1重型及慢性AA患者血浆IL-27分别为131.65±36.16pg/ml、105.76±23.75pg/ml,显着高于健康对照(86.46±10.78pg/ml,P<0.05),伴PBMCsIL-27mRNA表达上调(SAA9.22倍;CAA5.71倍)。2重型及慢性AA患者血浆IFN-γ (SAA46.61±8.84pg/ml; CAA42.42±6.71)、IL-17(SAA36.85±8.60pg/ml, CAA32.59±11.16pg/ml)表达较健康对照显着升高(IFN-γ6.77±5.03pg/ml; IL-1718.64±4.08pg/ml),AA患者IL-27与IFN-γ呈显着正相关(SAA r=0.518, P=0.033; CAA r=0.588, P=0.006),与IL-17无相关性(P>0.05)。3重型及慢性AA患者PBMCs Th1亚群(SAA19.68±4.20%;CAA15.12±5.28%)、Th17亚群(SAA2.03±0.85%; CAA1.86±0.43%)表达较健康对照(Th110.03±3.39%; Th171.34±0.40%)显着升高(P<0.05),伴其特异转录因子T-bet(SAA8.6倍,CAA4.9倍)、RORγt mRNA(SAA5.66倍, CAA4.16倍)表达上调,AA患者IL-27水平与Th1亚群比率呈显着正相关(SAA r=0.599, P=0.011;CAA r=0.500, P=0.025),与Th17亚群无相关性(P<0.05)。4外源性rhIL-27可显着上调AA患者Th1亚群表达,伴其效应细胞因子IFN-γ及特异转录因子T-bet mRNA表达上调;rhIL-27体外应用不能显着影响AA患者Th17亚群表达,但可抑制Th17特异转录因子RORγt mRNA表达。结论SAA及CAA患者血浆IL-27、外周血Th1、Th17亚群表达升高,增高的IL-27促进了AA患者Th1亚群分化及免疫紊乱的发生。

冷怀明[6](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张向英[7](2017)在《初发Graves病与外周血三系细胞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Graves病(GD)是甲亢最主要的病因,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多器官损害,其中合并血液系统损害并不少见。GD患者在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出现白细胞异常较为常见,但部分GD患者在初次诊断、尚未进行任何抗甲状腺治疗时已出现白细胞异常,甚至出现外周血三系细胞异常。还有部分患者以外周三系血细胞异常为首发症状就诊,进而诊断为GD,这些患者在甲状腺毒症得到控制后,外周三系细胞异常也随之好转;同时外周血三系细胞异常明显影响GD的治疗方案,因此了解影响外周血三系细胞的相关因素,明确其发病机制尤为重要。本实验小组试图分析初发GD患者外周三系血细胞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探讨初发GD合并外周血三系细胞异常的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某三级医院住院患者431例,均为初次临床确诊为GD,未接受任何抗甲状腺治疗患者作为初发GD组;取同期体检的300例正常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做回顾性分析。比较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甲状腺激素及抗体、外周血三系细胞的相关指标的差异;对与初发GD组的外周血三系细胞指标异常有关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明确外周血三系细胞异常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对外周血三系各血细胞异常组与正常组的发病率、甲状腺激素及抗体进行分析,以明确外周血三系细胞出现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淋巴细胞百分比(L%)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初发GD组患者WBC与FT3、FT4有相关性,均呈负相关(P<0.05);GR与FT3、FT4、Tg Ab有相关性,均呈负相关(P<0.05),与TSH有相关性,呈正相关(P<0.05);HGB与FT3、FT4有相关性,均呈负相关(P<0.05);PLT与FT3有相关性,呈负相关(P<0.05)。3.初发GD组合并白细胞减少20例,发病率为4.6%。初发GD组合并粒细胞减少51例,发生率为11.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合并粒细胞减少发生率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初发GD组合并贫血73例,发生率为16.9%。初发GD组合并贫血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57例;1例为中度贫血,其余72例均为轻度贫血。5.初发GD组合并血小板减少13例,发生率为2.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合并血小板减少发生率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初发GD合并白细胞减少组年龄、FT4、Tg Ab明显高于初发GD未合并白细胞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g Ab是初发GD合并白细胞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7.初发GD合并粒细胞减少组FT3、FT4明显高于初发GD未合并粒细胞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初发GD合并粒细胞组TSH明显低于初发GD未合并粒细胞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4是初发GD合并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8.初发GD合并贫血组FT3明显高于初发GD未合并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3是初发GD合并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初发GD患者,在未进行任何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已经出现外周学三系细胞的异常。1、初发GD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WB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明显升高相关,发病早期如淋巴细胞明显升高,应进一步完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2、初发GD患者WBC与FT4、FT3呈负相关;GR与FT3、FT4、Tg Ab呈负相关,与TSH呈正相关。初发GD合并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为年龄、Tg Ab;初发GD患者已有11.8%合并粒细胞减少,FT4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FT4明显升高的患者更应注意其粒细胞减少的发生。3、初发GD患者HGB、MCH、MCHC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初发GD患者HGB与FT3、FT4呈负相关。初发GD合并贫血的发生率为16.9%,其危险因素为FT3,多发于女性,多为轻度贫血,贫血类型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4、初发GD患者MPV、PCT、PDW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初发GD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2.9%,如早期发现患者MPV、PCT、PDW明显下降,应谨慎用药,积极观察血小板变化。

唐晓波[8](2007)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2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希望通过该分析研究,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本证候,并探讨重型再障与慢性再障证候特点的异同,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了1990年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住院病人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病例220例,其中重型再障和慢性再障各110例,探讨了重型再障与慢性再障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外周血象)、症状、证候特点及可能与证候相关的因素。结果:1、SAA组与CAA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病程方面差异显着,CAA组长于SAA组。SAA组外周血象NEUT、HGB、PLT水平均低于CAA组。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症状以神疲乏力、出血表现、头晕、心悸、面色无华唇甲色白、胸闷气短为主。3、SAA与CAA在各个年龄段气虚、血虚证候出现频率均高于其他证候,气虚、血虚证候之间差异不显着。4、SAA与CAA两组间血虚、热毒炽盛证候出现频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显着,均为SAA高于CAA,其余证候差异不显着。5、重型再障气虚、血虚证候临床症状评分均高于慢性再障,差异显着。结论:气虚、血虚、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基本证候。对于重型再障的治疗当以益气养血为主,根据症、舌、脉可以辅以滋阴补肾或温补肾阳,抑或酌情加入别的治法,当重型再障患者感受外邪而出现出血、发热等凶险病情时,当速投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剂;对于慢性再障的治疗当以补肾填精为主,辅以益气养血。

陈蕊[9](2019)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真实医疗环境,挖掘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药处方和《中国药典》收载相关中药制剂组方药味规律,探究中西医结合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的用药情况,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提供参考。同时从整体的循证医学评价中药在该病种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药味频次、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挖掘,分析我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处方用药,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用药规律。并对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软件和Stata14.0软件进行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本院临床中西药联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西药主要为环孢素,利可君片、十一酸睾酮等。使用的中药种类较西药多且丰富,涉及320味,常用中药饮片有牡丹皮、白术、白芍、菟丝子等,核心药味配伍组合为牡丹皮-生地黄-白芍,中药类别主要为清热类、补虚类和止血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清热药使用较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补虚药为主。各证型进行药物关联规则挖掘,药味选择有一定差异,但药味组合均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中药制剂主要包括茜蓟生血片、造血再生片、宁血络片等医院自制制剂和益血生胶囊等。63种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与本院用药结果不同。截至2019年1月的文献Meta分析显示:中西药联用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31,95%CI[1.28,1.35],P<0.00001),且能降低患者肝功能异常(RR=0.35,95%CI[0.27,0.46],P<0.00001)、痤疮(RR=0.36,95%CI[0.26,0.50],P<0.00001)、多毛(RR=0.22,95%CI[0.13,0.38],P<0.00001)、声音嘶哑(RR=0.33,95%CI[0.14,0.79],P=0.01)、牙龈增生(RR=0.29,95%CI[0.17,0.49],P<0.0001)、手颤(RR=0.24,95%CI[0.14,0.41],P<0.00001)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是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热、补虚、止血作用的中药及制剂,“扶正袪邪”并施,体现“健脾补肾”、“清热凉血”的疗法。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组方药味的功效类别与本院AA临床使用的中药功效类别不同。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AA的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罗正凯[10](2012)在《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造血粘附信号Src/PLC/IP3转导通路及Ca2+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CAA)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粘附信号转导Src/PLC/IP3通路相关细胞因子及Ca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1例CA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使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对照组61例,使用再造生血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进行相关临床疗效比较。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相关酶类Src.PLC.IP3及其磷酸化phospho-Src、phospho-PLC、phospho-IP3的蛋白表达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C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a2+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1.补髓生血颗粒疗效优于再造生血片(P<0.05),且CAA肾阳虚型疗效优于肾阴虚型(P<0.05)2.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Src.PLC.IP3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phospho-Src、phospho-PLC、phospho-IP3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3.补髓生血颗粒可以下调以上几种蛋白的异常高表达(P均<0.05);并且治疗后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两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a2+水平呈高表达(P<0.05);经补髓生血颗粒治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a2+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均<0.05)。结论:1.CAA发病的基本病机为肾虚髓枯,气血俱虚,提示治疗CAA应从肾论治,补肾生血中药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效果确切。2.骨髓单个核细胞内Src.PLC.IP3及其磷酸化phospho-Src.phospho-PLC.phospho-IP3异常高表达与CAA发病造血粘附异常机制可能有一定关系。3.Src/PLC/IP3信号转导通路异常可能是CAA造血粘附异常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4.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a2+浓度呈异常高表达,这些变化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归巢和迁徙机制,进而导致CAA的发病。5.补髓生血颗粒可以改善Src/PLC/IP3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酶类及细胞内Ca2+表达,使得Src/PLC/IP3信号通路活化及下调异常升高Ca2+。补髓生血颗粒治疗CAA的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粘着斑的形成、调节细胞骨架、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改善造血微环等,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归巢、移行,增强造血粘附信号转导作用,使CAA患者造血功能得以恢复。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1.3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1.4 性别及年龄
    1.5 临床表现
    1.6 初诊时相关检查
    1.7 治疗及分组
    1.8 随访
    1.9 疗效判断标准
    1.10 统计学分析
    1.11 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2.2 疗效
    2.3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2.4 生存分析
    2.5 不良反应
    2.6 预后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甲状腺疾病与贫血的相关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贫血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贫血
3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贫血
4 妊娠期SCH与贫血

(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27及外周血Th1、Th17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 IL-27 及外周血 Th1、Th17 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热休克蛋白-60 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初发Graves病与外周血三系细胞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诊断标准
        2.1 GD诊断标准
        2.2 初发GD合并白细胞减少的诊断标准
        2.3 初发GD合并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诊断标准
        2.4 初发GD合并贫血的诊断标准
        2.5 初发GD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标准
    3 研究指标
        3.1 人口学统计指标
        3.2 血常规指标
        3.3 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指标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指标分析
        1.1 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甲状腺激素比较
        1.2 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三系细胞相关指标分析
    2 初发GD患者指标分析
        2.1 初发GD组按性别分组比较指标差异
        2.2 初发GD组WBC与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2.3 初发GD组GR与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2.4 初发GD组HGB与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2.5 初发GD组PLT与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2.6 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白细胞减少症发病率比较
        2.7 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比较
        2.8 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贫血发病率比较
        2.9 初发GD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比较
        2.10 以是否发生白细胞减少为因变量
        2.11 以是否发生粒细胞减少为因变量
        2.12 以是否发生贫血为因变量
        2.13 以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为因变量
讨论
    1 外周血三系细胞检测指标
        1.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指标
        1.2 红细胞相关检测指标
        1.3 血小板相关检测指标
    2 甲状腺抗体
        2.1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
        2.2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2.3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
    3 初发GD与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常
    4 初发GD与贫血
    5 初发GD与血小板减少
    6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Graves病合并血液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再生障碍性贫血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机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
    前言
    研究方案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3 观察指标
        4 临床症状分级评分标准
        5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症状资料统计
        3 证候资料统计
    讨论
附录一 临床观察表
附录二 个人简历
致谢

(9)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中药名称规范及功效分类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疾病分类结果
        2.2 总体用药结果
        2.3 中医疾病统计结果
        2.4 中医疾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功效分类结果
        2.5 中医证候统计结果
        2.6 虚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2.7 髓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3 讨论
        3.1 常用药味分析
        3.2 总体用药讨论
第二章 2015年版《中国药典》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组方用药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药味名称处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统计与类别
        2.2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药味频次
        2.3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关联规则
    3 讨论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4 中医药治疗AA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
        2.5 中医药改善AA患者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论文发表情况

(10)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造血粘附信号Src/PLC/IP3转导通路及Ca2+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中医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1.1 传统中医对慢性再障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慢性再障的临床研究
        1.3 现代中医对慢性再障发病机理的试验研究
    2.现代医学对慢性再障发病机理的研究
    3.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3.1 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动态与意义
        3.2 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对疾病影响的研究
    4.Src-PLC-IP3蛋白通路研究进展
        4.1 Src蛋白
        4.2 PLC蛋白
        4.3 IP3蛋白
    5.钙离子及其通路研究进展
        5.1 钙离子及其通路的试验研究
        5.2 骨髓相关细胞内Ca~(2+)水平的研究
        5.3 钙离子荧光探针研究现状
    6.本课题组对慢性再障造血粘附信号的前期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价
        1.6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2.2 试验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疗效比较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5 试验组中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6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7 试验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的比较
        2.8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增生度的变化
        2.9 试验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治疗前后骨髓增生度的变化
    3.讨论
        3.1 补髓生血颗粒临床疗效观察意义及结果分析
        3.2 补髓生血颗粒立法理论渊源探析
        3.3 补髓生血颗粒组方探析
第三部分 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a~(2+)水平的影响
    1.研究对象
    2.主要仪器与试剂
    3.试验方法
        3.1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
        3.2 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a~(2+)染色
        3.3 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a~(2+)浓度测定
        3.4 统计学方法
    4.研究结果
    5.讨论
        5.1 Ca~(2+)通路的生物学特性
        5.2 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a~(2+)的影响
第四部分 Src/PLC/IP3信号转导通路的试验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试验结果
        2.1 慢性再障各组治疗前后BM NCSrc蛋白表达水平
        2.2 慢性再障各组治疗前后BMNC Phospho-Src蛋白表达水平
        2.3 慢性再障各组治疗前后BMNC PLC的蛋白表达水平
        2.4 慢性再障各组治疗前后BMNC Phospho-PLC的蛋白表达水平
        2.5 慢性再障各组治疗前后BMNC IP3的蛋白表达水平
        2.6 慢性再障各组治疗前后BMNC Phospho-IP3的蛋白表达水平
    3.讨论
        3.1 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对信号通路的意义
        3.2 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BMNC Src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3.3 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BMNC PLC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3.4 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BMNC IP3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3.5 Src/PLC/IP3信号转导通路与Ca~(2+)关系探讨
        3.6 Src/PLC/IP3信号及Ca(~2+)转导通路与CAA关系的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J]. 李娟,洪文德,罗绍凯,张国材. 新医学, 1998(01)
  • [2]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D]. 王忠健.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甲状腺疾病与贫血的相关关系研究进展[J]. 郑晓敏,叶芳,刘翠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8(30)
  • [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第22卷中文题名索引[J]. 范艳芬,李建华,单卫华,邓丽娜,申玉美,周二强,王晓华,王家勤,郭学鹏.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24)
  • [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27及外周血Th1、Th17相关性研究[D]. 杜慧贞. 泰山医学院, 2013(01)
  • [6]《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7]初发Graves病与外周血三系细胞的相关性研究[D]. 张向英.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8]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D]. 唐晓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陈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造血粘附信号Src/PLC/IP3转导通路及Ca2+水平的影响[D]. 罗正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