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前后患者血浆激肽形成酶、激肽形成酶元件及抑制能力变化的初步观察

针刺麻醉前后患者血浆激肽形成酶、激肽形成酶元件及抑制能力变化的初步观察

一、针麻前后病人血浆激肽形成酶、激肽形成酶元及抑制剂抑制能力变化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纪德铭[1](2020)在《人C1酯酶抑制剂制备工艺及检测方法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利用全血浆层析工艺中间产物作为一种新的人C1酯酶抑制剂(C1esterase inhibitor,C1-INH)提取原料的方法;对现有从人血浆中提取具有活性C1-INH的层析方法进行优化,提升C1-INH的回收率及比活力,同时保证工艺稳定性;对PIerceTM BCA蛋白定量分析试剂盒进行方法及标准品改良,并首次采用改良的BCA法对C1-INH工艺小试样品进行检测。方法:本工艺的C1-INH制备原料为经过超滤的IgG亲和层析的流穿液(flow through,FT),其主要杂质蛋白为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采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PEG)沉淀法对杂质蛋白进行初步去除,设置不同pH的C1-INH制备原料实验组,对PEG 4000浓度、沉淀pH条件及离心参数进行摸索/分组试验,对离心后上清液中目标蛋白C1-INH和IgM等其他杂质蛋白含量进行抗原含量及相关检测,确定PEG沉淀纯化C1-INH的最佳条件。将离心后上清液调节进行羧甲基琼脂糖(CM Sepharose Fast Flow,CM)离子交换层析,对杂质蛋白进一步去除,并使用不同盐离子浓度的洗脱液对活性与非活性C1-INH进行分离。采用C1-INH活性动态显色(C1-INH-inhouse)法对产物活性进行检测,结合特定蛋白检测,测定产物比活力,确定最佳的分离盐离子浓度。将PIerceTM BCA蛋白定量分析试剂盒的试管法与微孔板法结合,并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两种方式进行标准曲线拟合,确定最适拟合曲线,并将PIerceTM BCA蛋白定量分析试剂盒配备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标准品与C1-INH纯品(Calbiochem)进行相互标定并计算各自回收率,拟以C1-INH纯品代替BSA标准品对工艺小试样品进行检测,并与抗原的特定蛋白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pH与PEG浓度组合筛选,确定在弱酸性pH(6.8)条件下,当PEG质量分数为12%,离心条件15000g,20 min,25℃时,IgM的去除效果较好,特定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原料相比IgM去除率达99%以上,且C1-INH的回收率达80%以上。经CM离子交换层析,有活性的C1-INH主要集中在盐离子浓度为200 mmol/L的洗脱液中,产物中C1-INH的比活力达到最大(4.43 IU/mg),其余样品中不含活性成分或活性成分含量低于检测下限,且杂质蛋白去除率达到99%以上。改良的BCA法采用二次函数拟合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62.52000μg/mL,试剂盒配备的标准品用牛血清白蛋白国家标准品标定结果为2.090 mg/mL,回收率为其标示值(2 mg/mL)的104.5%,但在测定C1-INH样品蛋白含量时,与特定蛋白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通过对C1-INH纯品与BSA标准品的相互标定,确定了BSA为标准品检测C1-INH纯品的转换系数(1.87)。结论:PEG4000能有效去除C1-INH制备原料中的IgM,且能保持C1-INH有较高的回收率(>85%);CM离子交换层析能对活性与非活性C1-INH进行有效分离,杂质蛋白去除率较高(>97%);改良了BCA总蛋白测定法标准曲线的拟合方法及实验方法,完成了C1-INH纯品与BSA标准品的相互标定,确定了在C1-INH抗原浓度大于总蛋白浓度时,以BSA为标准品检测总蛋白的结果需进行换算,转换系数1.87。

Calder(?)n ArtaviaEstefan(?)a Elizabeth Masiel[2](2020)在《足三里穴区皮肤形态特征、热痛觉、机械性痛觉变化及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通过足三里穴区解剖位置、皮肤机械性痛觉,尝试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客观化定位研究。检查足三里穴区敏感点的本态特征:敏感度、形态。敏感度特征包括机械性痛觉和热痛觉,形态特征包括柔韧性和形状。敏感度和形态变量有两个方面客观、主观参数,本研究对比这两个方面以便验证使用的变量(敏感度、形态)和测量工具(粗糙度仪、测力计)。研究穴位本态(敏感度、形态)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根据整个样本、体重指数组(BMI)划分足三里穴区敏感度、形状和位置的倾向。之后依据研究对穴区皮肤敏感度、形态学和位置的结果建立适合于所有人或各个体重指数组穴位特征(本态、定位)的规范或通用模式。研究穴位本态(敏感度、形态)与八纲证的关系。这都对探讨穴位特征、客观定位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是验证评估工具的第一步。方法:根据解剖穴位定位标准与机械性痛觉,对101例患者进行足三里穴位定位(敏感点)。对穴位敏感度(机械性痛觉、热痛觉)、形态(柔韧性,形状)进行客观和主观测量,并对主观与客观指标(敏感度、形态)之间进行比较。所有的测量和评估均在双下肢,按右、左侧下肢的顺序进行。评价的敏感度指标为机械性痛觉和热痛觉、两个指标具有客观和主观方面;评价的形态指标为柔韧性和形状,同样各个指标具有客观和主观方面。最后,上述结果与临床表现进行额外的对比,临床表现的依据为八纲辨证。本研究基于整个样本和体重指数(BMI)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穴位定位:(一)足三里穴区皮肤敏感点定位的纵坐标与解剖学的同身寸(三寸)测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穴区皮肤敏感点定位的横坐标与解剖学的同身寸(中指宽)测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关性系数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临床表现:(一)足三里穴区皮肤主观柔韧性:右下肢偏软(67.5%)、左下肢偏硬(5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穴区皮肤主观形状:右下肢偏凹陷(66.3%)、左下肢偏结节(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足三里穴区皮肤主观机械性痛觉敏感度:右侧56.8%敏感度较低,35.8%敏感度较高,7.4%敏感度适中;左侧37.9%敏感度较低,54.7%表现为高敏感度,7.4%表示敏感度适中,双下肢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足三里的主观形态变量与主观敏感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足三里的客观机械性痛觉(O)与客观热痛觉(O)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穴位区受到热刺激后,其温度变化呈现三种趋势:刺激后温度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且这些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临床测量仪器:(一)足三里主观形态变量与客观形态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目前尚无法建立一个足够满意的客观形态预测模式,来与客观敏感度进行比较;(二)足三里的主观敏感度变量与客观敏感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足三里客观形态变量与客观敏感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一)基于八纲辨证的寒、热证病理表现与机械性痛觉之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二)上述结果均基于总样本获得。而体重分组结果显示,体重指数<18.5 Kg/m2的个体(低体重)与八纲辨证中表证的病理表现之间关系具有统计意义(P<0.05)。BMI分组与穴区敏感度、形状和位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身寸3寸与推定骨量之间的关系:(一)笔者偶然发现,足三里的同身寸(三寸)定位与推定骨量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定位:(一)根据足三里穴区解剖定位与敏感点位置对比,研究发现同身寸三寸来定位足三里穴区敏感点是较准确的,但没有证据证明同身寸一寸(中指)可以准确定位足三里穴区敏感点。穴位临床表现:(一)右侧足三里穴区皮肤比左侧要柔软,左侧皮肤则较硬;右侧足三里穴区皮肤比左侧要凹陷,左侧皮肤则结节;(二)左侧足三里穴区敏感点比右侧机械性痛觉敏感度高;(三)主观机械性痛觉与主观形态的关系是:皮肤较柔软一侧的穴位敏感度较低,较硬一侧则穴位敏感度较高;凹陷形穴位敏感度较低,结节形穴位敏感度较高;(四)患者热痛觉时间与机械痛觉时间之间密切相关;(五)患者的足三里区皮肤表浅温度对热刺激有三种反应,刺激后吸收热量(温度高),刺激后反射热量(温度低)或刺激后吸收和反射的热量互相平衡(温度不变)。穴位临床测量仪器:(一)粗糙度仪显示的R值(减法Rat、减法Rqz)能预测穴区部分形态特征(R值可偏于柔韧性或形状),但信息还不足以产生数字常数,可用于粗糙度仪系统提供穴位形状参数;(二)主观机械性痛觉和客观机械性痛觉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使用测力计来预测机械性痛觉敏感程度是有效的;(三)在双下肢压力值与Rat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反比例的关系。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一)机械性痛觉与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证表现有关;(二)根据体重指数,低体重组(BMI<18,5Kg/m2)与八纲辨证中的表证表现有关。本研究的结果不证明BMI分组与穴区敏感度、形状和位置之间关系。同身寸3寸与推定骨量之间的关系:(一)同身寸三寸与推定骨量相互联系,由此经络尺寸与骨量有一定的关系。

邓美桃[3](2019)在《自组装的环糊精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人工亲和试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亲和试剂,如抗体、类抗体支架蛋白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然而,这类亲和试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还存在化学修饰困难、批间差异较大、不易保存等问题。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的亲和试剂被发展出来,包括分子印迹聚合物、线性聚合物、树枝状聚合物以及聚合物纳米颗粒等,它们对肽、蛋白质、多糖等目标物表现出高亲和力。自组装技术在功能材料的制备方面表现出诸多优势,如设计灵活、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等。基于此,我们利用环糊精空腔与金刚烷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将不同的基团结合到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上,通过自组装构建纳米颗粒文库,然后从中筛选出对目标物有亲和力的颗粒。这种构建人工亲和试剂的方法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势。以多肽、酶、脂多糖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用于中和蜂毒肽溶血毒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首先基于β-CDP与金刚烷衍生物(Ad-D)的主客体识别构建了一个自组装纳米颗粒(SNP)的文库。该文库由5种带有不同基团的Ad-D和β-CDP构成,通过调节Ad-D的种类和比例得到了82种SNP,它们具有不同的亲疏水性和荷电性质,从而为目标物的结合提供不同的位点。通过考察纳米颗粒存在下蜂毒肽溶血毒性的变化,从文库中筛选出了8种能够中和蜂毒肽溶血毒性的SNP,同时发现这些SNP不仅对蜂毒肽均有较强的结合力,而且能中和蜂毒肽对培养的细胞的毒性。另外,还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酚可溶性多肽PSMα3为靶标,用同样的方法筛选出了能够中和PSMα3溶血毒性的SNP。如果进一步增加功能单体Ad-D的多样性,有望构建一种通用型人工亲和试剂的筛选平台。二、用于增强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在上一个研究工作中,分别得到了能与蜂毒肽和PSMα3结合的SNP。但是这两种靶标是结构和性质相似的多肽,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文库中SNP对其他生物分子的影响。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酶,纳米材料可能会影响其催化活性。鉴于此,以HRP为靶标继续进行筛选,从上一个研究工作中所构建的文库中筛选得到了4种SNP,不仅能有效增强HRP的催化活性,而且可以延长HRP的使用寿命。三、用于结合脂多糖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在以上的研究工作中,构建的聚合物文库中包含82种SNP,筛选过程仍然显得耗时费力。由于SNP通过静电、亲疏水等弱相互作用与靶标分子结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功能单体来设计靶标的亲和试剂。为此选择了脂多糖(LPS)作为靶标来进行考察。由于LPS是一个带负电、疏水的生物大分子,所以在构建SNP文库的时候选择了4种Ad-D(1种带正电,3种带疏水基团),通过调节Ad-D的种类和比例构建了一个含50种SNP的文库。从该文库中得到了1种能与LPS结合的SNP,并且能将LPS与其他蛋白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该SNP只包括2种带疏水基团的Ad-D,并不是所有的功能单体都对SNP与LPS的结合有贡献,这是可能是因为亲和力不仅仅是一个结合位点作用的结果而是分子表面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总和。

孙建平[4](2009)在《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冠心病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并符合中医胸痹(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试验组(33例)和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32例),同期对照治疗1个疗程(4周),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速效扩冠药(硝酸甘油)停减率、临床症状变化、超声心动指标、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血浆中CRP、ET、NO、TXB2、6-keto-PGF1α等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和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提高速效扩冠药的停减率;改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CRP、ET、TXB2的水平,升高NO、6-keto-PGF1α的水平等,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比较单纯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说明治风活络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时较之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加肯定。

贾建[5](2008)在《乳清蛋白酶解工艺参数优化及酶解产物功能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乳清蛋白水解产物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肽,这些肽在细胞生理及代谢功能的调节上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以乳清蛋白粉(WPC80)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多因素组合试验方法,利用DPS(6.01)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对乳清蛋白水解小肽的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其水解产物进行功能试验研究,目的是要确立乳清蛋白水解小肽制备的工艺技术,确定乳清蛋白水解小肽的功能特性。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乳清蛋白单一酶酶解条件的研究。以乳清蛋白粉(WPC80)为原料,以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为水解用酶,以氮溶指数(NSI)和水解度(DH)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一酶酶解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单酶均匀设计与试验,研究结果为:最优水解用酶是碱性蛋白酶,最佳工艺参数为:水解温度53.25℃、pH8.42、底物浓度5.5%、酶与底物比1/25、酶解时间414min,水解度为20.73%。2.双酶酶解乳清蛋白条件的优化。在单一酶酶解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进行混合酶酶解试验,即胃蛋白酶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三种混合双酶,通过正交实验、方差分析、极差分析、因素重要性分析等,比较并确定出最适双酶酶解条件。研究结果为:胰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的组合为最佳双酶组合,其酶解时间分别为232min和146min,酶与底物比1/25、两种酶的质量比为1:3。3.乳清小肽混合物分子量分布测试。采用碱性蛋白酶制备乳清蛋白水解液,通过酸沉、离心、二次超滤、真空浓缩、冷冻干燥制得乳清蛋白小肽混合物(M);利用C18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乳清蛋白小肽混合物(M)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分子量的保留时间不同将其分离纯化为三种小肽混合物A、B、C,其分子量分别为A(200 Da~530 Da)、B(530 Da~750 Da)、C(750 Da~1000 Da),并且B的吸收峰面积占78.6%。4.乳清小肽的理化性质分析及功能试验。对小肽混合物(M)进行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的测试,同时利用小鼠做抗疲劳试验;用分离纯化的三种小肽混合物A、B、C进行抑菌试验和ACE抑制活性试验,确定其功能活性。结果表明:小肽混合物(M)较乳清蛋白具有极高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能显着提高小白鼠的耐力;小肽混合物A、B、C都具有一定的ACE抑制活性,其中B的ACE抑制活性最强,达到了92.37±2.19%。抑菌实验表明:A、B、C三种小肽混合物都具有抑菌效果。

林力[6](2005)在《基于花生四烯酸模型和T细胞模型的抗炎中药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炎症是十分常见而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和任何组织,人类的大多数疾病常与炎症过程有关。炎症也是机体最重要的保护性反应,人类得以长期生存离不开炎症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炎症反应对机体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的炎症反应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积极研制各种药物,有目的地防止和控制炎症对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对于一些炎症尚无理想的安全有效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虽疗效确切,但其所致毒副作用严重,常使治疗无法继续,且一旦停药后反跳现象严重;包括细胞毒类药物在内的免疫抑制剂往往毒性大,使病人难以接受和坚持治疗;免疫调节剂、炎症因子(包括炎症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基因手段等生物治疗,则价格昂贵且疗效尚未完全肯定;传统的非类固醇抗炎药,虽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但其所致胃溃疡、胃出血、对肾脏的损伤等副作用也很严重;新一代的非甾体抗炎药虽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而且可以减少上述毒副作用,但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由于上述的不足,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出安全有效的抗炎药已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国内专家已对一些抗炎中草药及复方进行了研究,但尚未见到应用 5-LOX、COX-1 和 COX-2 进行的中药体外抗炎高通量筛选的报道,也没有应用多指标体外模型对中药进行综合评价的报道。本文旨在建立一套简便、快速、高效、经济的体外抗炎药物筛选模型,不仅可为实现中药的快速高效筛选,也可为新药的研制开发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 5-LOX 体外抗炎模型的研究 应用比色法,在分子水平建立和优化 5-LOX体外抗炎筛选模型,并以NDGA为阳性药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应用该模型对 17 味中药和协和药物所高通量筛选样品库中的 14800个样品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 17 味中药中抑制率最高的是沙漠嘎全草,其次为沙漠嘎种子;在对样品库的测定中,对初筛抑制率超过 70%的样品进行复筛,并根据量效关系计算IC50。结果表明,在所筛的样品中具有良好量效关系的活性成分共有 40 个,活性样品的入围率为 0.27%。2. COX-1 和 COX-2 体外抗炎模型的研究 采用差速离心法从牛的精囊腺制备 COX-1,并应用 SDS-PAGE 对其进行初步定性,应用 Bradform 法进行蛋白质的含量测定;采用自制备的 COX-1 和购买的 COX-2,建立了体外 COX-1 和 COX-2 抑制剂筛选模型,并以 SC-560(COX-1 inhibitor)和 Nimesulide(COX-2 inhibitor)为阳性药对上述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对 17 味中药的筛选结果显示,

杨策[7](2005)在《PPARγ基因沉默对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炎症,作为与人类多种疾患息息相关的病理过程而备受国际医学界的瞩目,目前仍是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业已研究证实,过度炎症反应是创伤后多种并发症,如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的重要病理基础。为此,我们已从效应细胞表面膜受体、细胞内信号通路、靶基因表达调控、效应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四方面研究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关键的调控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抗炎措施。近五年来,我们不仅在揭示创伤后炎症反应发生机制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同时,研究发现,机体自身的抗炎保护效应机制也是影响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我们研究发现,严重创伤早期,体内单核细胞合成促炎介质能力明显增强,但随后却明显受抑,细胞产生抗炎介质如IL-1Ra、IL-10 无明显减少。基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炎症应是一个促炎与抗炎反应相互依存、互为拮抗的复杂过程,伴随炎症产生的各种内源性抗炎保护效应机制固然是机体在炎症环境下得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根本需要,但抗炎机制的失调,不仅是促使早期有限性保护性炎症反应转化为破坏性过度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造成创伤机体免疫力低下、对感染易感性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对于机体自身调控抗炎反应的机制,迄今尚鲜见文献报道。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通过反式阻抑机制对细胞的促炎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PARs 有三种异构体:PPARα、PPARβ/δ和PPARγ,在巨噬细胞、树突细胞、T细胞、B 细胞等广泛表达。早期研究认为,它们在调节脂质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PPARs 也是调控炎症反应的关键点(checkpoint)。有关PPARγ抗炎作用研究发现:PPARγ激动剂能明显抑制炎性刺激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6、NO)的产生;PPARγ配体预处理野生型动物,能明显降低组织内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局部和远隔部位的组织损伤,对多种实验性炎性疾病,如急性心肌炎、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均显示较好的治疗作用;然而,PPARγ基因敲除可导致胚胎死亡,目前尚无PPARγ缺陷动物,仅有通过同源重组建立的PPARγ+/-嵌合小鼠模型。关于PPARγ对细胞其它抗炎保护效应的

顾星[8](2002)在《针刺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家兔经穴局部体液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经穴局部体液的变化,为研究针刺对胃的妒控机制及经脉(穴)脏腑相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无水乙醇灌胃的造模方法,复制了胃粘膜损伤兔模型,分别取穴“足三里”、“手三里”、“环跳”、“委中”及非穴点,运用双针灌流、细针吸取方法,观察了经穴局部体液中钙钠氯钾离子(Ca2+、Na+、Cl<sub>、K+)及腺苷三磷酸酶(ATPaes)、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红细胞(?)态学、生长因子(IGF-1)的基因表达等变化情况。 结果:“足三里”在造模前后钙钠氯钾、一氧化氮合酶变化自身比较存在差异;与“环跳”、“委中”、“手三里”、非穴点组间比较其变化手在差异;ATP酶在造模前后组间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造模前后红细胞排列形态均发生改变,以“足三里”改变数为多;IGP-1在造模前后各组间均无差异。 结论:针刺足三里在造模前后,经穴局部的钙钠氯钾变化与环跳、委中、手三里、非穴点比较有差异,并能使局部一氧化氮合酶减少、局部红细胞发生聚集,是导致经穴-脏腑相关效应产生的机理之一。本文工作特点:从经穴局部体液内环境平衡着手,建立、引入双针灌流、细针吸取技术方法。为探讨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研究途径。

田健[9](2002)在《洛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对比大、中、小剂量及不同给药时程洛沙坦(losartan)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的防治作用,并评价其量效关系。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经冠状动脉结扎致AMI,术后48h存活的158只随机分为:AMI对照组,依那普利组,洛沙坦大、中、小剂量组(10mg·kg-1·d-1、1.0mg·kg-1·d-1、0.1mg·kg-1·d-1)。另设假手术组。各组按给药时程再随机分为7d组、14d组、21d组,共18组。达给药时程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标本固定和病理分析。最终148只大鼠获完整资料。结果 AMI各组梗死面积均达44.52~46.80%。与假手术组相比,AMI对照组LVEDP、左心室实际重量及相对重量均显着增加(P均<0.01),膨胀指数、重构指数均有明显增加(P<0.01),但变薄率却大大降低,差异显着(P<0.05),发生了左室重构;而±dp/dtmax及±dp/dt/LVSP均显着降低(P<0.01)。与AMI对照组相比,洛沙坦大、中、小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的LVEDP、左心室实际重量及相对重量均显着降低(P<0.01),膨胀指数、重构指数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变薄 第一章‘.-.中文摘要 率却显着增加(P<0.05),且LVEDP、左心室实际重量及相对重量、 膨胀指数、重构指数在大剂量组比小剂量组降低更显着(尸均-刃.05卜 而土叫d几*肥仅在洛沙坦大、中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 显着改善(P<0刀5-0.of)。结论(1)洛沙坦大、中、小剂量和依那 普利均能有效防治AMI大鼠左心室重构,且大剂量更优。(2)洛 沙坦大、中剂量和依那普利均能明显改善AMI大鼠的左心室功 能,而小剂量则无效。

文允镒[10](1978)在《针刺麻醉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我国广大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排除了林彪,尤其是“四人帮”的干扰,对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研究作了大量工作,目前针麻手术的范围不断扩大,临床效

二、针麻前后病人血浆激肽形成酶、激肽形成酶元及抑制剂抑制能力变化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麻前后病人血浆激肽形成酶、激肽形成酶元及抑制剂抑制能力变化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人C1酯酶抑制剂制备工艺及检测方法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试验材料
    1.原料
    2.主要仪器设备
    3.主要试剂
    4.溶液配制
第二章 实验方法
    1.PEG4000沉淀法条件摸索试验
    2.CM离子交换层析优化试验
    3.主要检测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PEG4000 对原料中IgM的去除
    2.CM离子交换层析
    3.改良的BCA总蛋白含量检测法
讨论
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文章及专利发表情况
致谢

(2)足三里穴区皮肤形态特征、热痛觉、机械性痛觉变化及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和内容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
        2 穴位定位与临床相关研究
        3 经络定位与骨度分寸之间关系
        4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
        5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穴位本态特征与炎症关系的科学假说
    (一) 穴位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概况
        1 穴位概念
        2 足三里穴的研究(典型穴位)
        3 腧穴的解剖学、临床和生物物理学研究
    (二) 穴位本态特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分析
        1 急性炎症
        2 慢性炎症
    (三) 淋巴系统与炎症的关系分析
    (四) 炎症结局对穴位本态及功能的影响
        1 存在缺陷或过度炎症者的后续影响
        2 组织修复:再生、愈合和纤维化
        3 正常细胞的增殖和组织生长调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关系
        2 穴位位置
        3 穴位测量临床仪器的研究
    (二) 研究假设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的关系
        2 穴位位置
        3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研究
        4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
        1 穴位解剖定位研究
        2 穴位敏感点定位研究与主观敏感度评价
        3 客观敏感度评价
        4 粗糙度测量
        5 热痛觉测量
    (四) 主要变量
    (五) 临床资料
    (六) 诊断标准
        1 正常体重组
        2 超重和肥胖组
        3 低体重组
    (七) 测量仪器
        1 体表测量“粗糙度仪”
        2 痛感测量仪器“测力计”
        3 生物电阻抗法体重测量仪
    (八) 研究限制和偏差
    (九) 伦理问题
    (十) 结果
        结果1 主观形态
        结果2 主观机械性痛觉敏感度
        结果3 机械性痛觉(主观变量-S)和穴位形态(主观变量-S)之间的关系
        结果4 穴位敏感点和解剖位置
        结果5 推定骨量与3寸之间的关系
        结果6 敏感度测量
        结果7 形态(主观变量-S)与机械性痛觉敏感度(主观变量-S)之间的关系
        结果8 客观形态变量(连续变量)
        结果9 主观形状(S)与客观形状(二分类数据-客观变量“O”)之间的关系
        结果10 八纲证
        结果11 穴位皮肤温度评估
        结果12 热痛感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一) 结果分析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的关系
        2 穴位定位
        3 同身寸3寸与推定骨量之间的关系
        4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研究
        5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二) 各指标讨论和分析
        结论1 主观形态
        结论2 主观机械性痛觉敏感度
        结论3 机械性痛觉敏感度(S)和穴位形态(S)之间的关系
        结论4 穴位敏感点和解剖位置
        结论5 推定骨量与3寸之间的关系
        结论6 敏感度测量
        结论7 形态(S)与机械性痛觉敏感度(S)之间的关系
        结论8 客观形态变量(连续变量)
        结论9 主观形态(S)与客观形态(二分类数据“O”)之间的关系
        结论10 八纲证
        结论11 穴位皮肤温度评估
        结论12 热痛感
    (三)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四) 建议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穴位本态概念示意图
    附件二 研究概念示意图
    附件三 穴位概念示意图
    附件四 生理系统概念示意图
    附件五 穴位定位、敏感度和形态变量之间的关系
    附件六 研究结果
    附件七 BMI结果
    附件八 穴位形态客观变量定义
    附件九 穴位形态客观变量处理过程
    附件十 穴位位置、敏感型和解剖型定义
    附件十一 穴位形态图解
    附件十二 粗糙度仪测量的参数
    附件十三 主要变量的相关原则
    附件十四 统计验证
    附件十五 病例记录
致谢

(3)自组装的环糊精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人工亲和试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基于蛋白质和多肽的亲和试剂
        1.1.1 抗体
        1.1.2 类抗体支架蛋白
        1.1.3 肽配体
    1.2 基于核酸的亲和试剂
        1.2.1 核酸适配体的获取
        1.2.2 核酸适配体的应用
    1.3 基于人工合成聚合物的亲和试剂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2 其他聚合物亲和试剂
    1.4 本论文的工作构思
第2章 用于中和蜂毒肽溶血毒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β-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
        2.2.3 自组装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2.2.4 有效中和蜂毒肽溶血毒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2.2.5 基于SPR仪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蜂毒肽的结合
        2.2.6 细胞毒性实验
        2.2.7 有效中和PSMα3 溶血毒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理
        2.3.2 自组装纳米颗粒的表征
        2.3.3 自组装纳米颗粒文库的构建
        2.3.4 自组装纳米颗粒对蜂毒肽溶血毒性的中和能力
        2.3.5 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蜂毒肽的亲和力
        2.3.6 细胞毒性考察结果
        2.3.7 自组装纳米颗粒对PSMα3 溶血毒性的中和能力
    2.4 小结
第3章 用于增强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合成
        3.2.3 增强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3.2.4 自组装纳米颗粒浓度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2.5 辣根过氧化物酶对不同浓度底物响应情况的考察
        3.2.6 温度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2.7 辣根过氧化物酶使用寿命的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自组装纳米颗粒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3.3 过氧化氢浓度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3.4 温度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3.5 自组装纳米颗粒对辣根过氧化物酶使用寿命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用于结合脂多糖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自组装纳米颗粒文库的构建和表征
        4.2.3 与脂多糖结合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4.2.4 脂多糖浓度对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结合的影响
        4.2.5 自组装纳米颗粒浓度对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结合的影响
        4.2.6 基于电泳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的结合
        4.2.7 基于动态光散射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对脂多糖的选择性
        4.2.8 细胞毒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原理
        4.3.2 β-环糊精聚合物与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粒径表征
        4.3.3 基于荧光偏振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的结合
        4.3.4 基于电泳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的结合
        4.3.5 选择性考察结果
        4.3.6 细胞毒性考察结果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相关病名及沿革
        1.1 心痛
        1.2 胸痹
        1.3 心痹
        1.4 真心痛
        1.5 厥心痛
        1.6 卒心痛和久心痛
        2 历代中医文献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论述
        2.1 先秦两汉时期
        2.2 魏晋隋唐时期
        2.3 两宋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第二部分 现代研究
        1 现代中医学对胸痹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辨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2.1 危险因素
        2.2 发病机制
        2.3 危险度分层
        2.4 治疗策略
    第三部分 历代对风药的认识
        1 风药的含义及特点
        2 历代论述
        2.1 先秦两汉时期
        2.2 隋唐两宋时期
        2.3 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现代应用
    第四部分 血瘀证
        1 血瘀证的概念
        2 血瘀证的渊源
        2.1 《黄帝内经》
        2.2 《神农本草经》
        2.3 《伤寒杂病论》
        2.4 《备急千金要方》
        2.5 《丹溪心法》
        2.6 《傅青主女科》
        2.7 《临证指南医案》
        2.8 《医林改错》
        2.9 《血证论》
        2.10 《医学衷中参西录》
        3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3.1 寒凝血瘀
        3.2 热灼血瘀
        3.3 气滞血瘀
        3.4 气虚血瘀
        3.5 痰湿致瘀
        3.6 饮食不节
        3.7 情志所伤
        3.8 年迈久病
        3.9 出血致瘀
        3.10 阴虚致瘀
        3.11 污秽之血
        4 血瘀证诊断标准
        5 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
        5.1 血液流变学
        5.2 血小板功能变化
        5.3 血管内皮损伤
        5.4 微循环障碍
        5.5 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5.6 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
        5.7 免疫功能改变
        5.8 C-反应蛋白
        5.9 基因表达
        5.10 自由基损伤
        5.11 衰老与炎症
下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情分级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药物
        3.2 治疗方法及疗程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心绞痛疗效比较
        4.2 心电图疗效比较
        4.3 速效扩冠药物停减率比较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5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脉象的变化
        4.7 血脂疗效比较
        4.8 血液流变学疗效比较
        4.9 治疗前后 CRP、ET、NO、TXB_2、6-keto-PGF_(1α)、TXB)2/6-keto-PGF_(1α) 水平的变化与比较
        4.10 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4.11 安全性检测
        4.12 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血瘀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关系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探讨
        2.1 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
        2.2 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
        2.3 瘀血内阻络脉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重要环节
        3 方药研讨
        3.1 方药分析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治风活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4.1 治风活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4.2 治风、活络与化瘀关系探讨及其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介入时机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5)乳清蛋白酶解工艺参数优化及酶解产物功能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乳清蛋白概述
        1.1.1 乳清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1.1.2 乳清蛋白的营养价值及特点
        1.1.3 乳清蛋白产品
    1.2 乳清蛋白的应用
        1.2.1 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1.2.2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2.3 在运动营养方面的应用
    1.3 乳清蛋白肽研究
        1.3.1 乳源性生物活性肽研究概况
        1.3.2 乳清肽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乳清蛋白单一酶酶解条件的研究
        1.5.2 双酶酶解乳清蛋白条件的优化
        1.5.3 乳清小肽混合物分子量分布测试
        1.5.4 乳清小肽的理化性质分析及功能试验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乳清蛋白单一酶酶解条件的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检测方法
        2.2.2 技术路线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原材料中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2.3.2 胃蛋白酶酶解乳清蛋白条件的确定
        2.3.3 胰蛋白酶水解乳清蛋白条件的确定
        2.3.4 碱性蛋白酶水解乳清蛋白条件的确定
        2.3.5 优化前后三种蛋白酶酶解效果比较
        2.3.6 验证试验
    2.4 讨论
        2.4.1 酶解条件对单酶酶解效果的影响
        2.4.2 不同蛋白酶酶解效果的差异
    2.5 结论
第三章 双酶酶解乳清蛋白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酶解乳清蛋白的优化
        3.3.2 胃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优化
        3.3.3 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优化
        3.3.4 讨论
        3.3.5 小结
第四章 乳清小肽混合物分子量分布测试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测试方法
        4.2.2 技术路线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液相图谱测试乳清小肽的条件确定
        4.3.2 四种标肽的液相图谱及标准曲线
        4.3.3 乳清小肽混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4.4 小结
第五章 小肽的理化性质及功能试验
    5.1 材料和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药品与试剂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乳清肽理化性质的研究分析
        5.3.2 降血压肽的抑制活性的研究
        5.3.3 抑菌性试验
        5.3.4 抗疲劳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花生四烯酸模型和T细胞模型的抗炎中药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引言
第一章 5-LOX体外抗炎筛选模型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OX-1和COX-2体外抗炎筛选模型的研究
    第一节 COX-1 的制备及其性质的测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COX-1 和COX-2 体外抗炎筛选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鼠体外T淋巴细胞抗炎筛选模型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炎药体外筛选结果的综合评价
    数据预处理
    TOPSIS统计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蒙药沙漠嘎的抗炎活性筛选研究
    第一节 蒙药沙漠嘎体内抗炎的药效学研究
        一 蒙药沙漠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二 蒙药沙漠嘎抗炎的药效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蒙药沙漠嘎体外抗炎活性追踪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蒙药沙漠嘎体外抗肿瘤的筛选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PPARγ基因沉默对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PPARγ基因沉默对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
    前言
    第一部分 内毒素对RAW264.7 巨噬细胞PPARγ表达的影响及姜黄素的干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RNA 干扰中小鼠PPARγ-pSUPER-EGFP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PARγ基因沉默对RAW264.7 巨噬细胞抗炎和促炎反应的干预
        实验一 PPARγ基因沉默优化序列的筛选和确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PPARγ基因沉默对RAW264.7 巨噬细胞ERK 和NF-κB 信号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PPARγ基因沉默对RAW264.7 巨噬细胞TNFα和IL-1Ra 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文献综述一 PPARγ及其对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RNA 干扰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 蛋白质组中蛋白质磷酸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8)针刺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家兔经穴局部体液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来源、分组、造模方法
    1.2. 主要仪器试剂及低耗品
    1.3. 主要实验过程
    1.4.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家兔穴区钙钠氯钾离子的影响
    2.2. 针刺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家兔穴区ATP酶、NOS的影响
    2.3. 针刺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家兔穴区红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2.4. 针刺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家兔穴区IGP-1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穴区钙钠氯钾离子检测意义及评价
    3.2. 穴区ATP酶、NOS检测意义及评价
    3.3. 穴区红细胞形态学检测意义及评价
    3.4. 穴区IGP-1检测意义及评价
    3.5. 经穴局部体液变化的检测意义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 附图
    附2. 在读期间获专利、成果奖、论文、科研等
    附3. 文献综述
    附4. 综述参考文献

(9)洛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论文中文摘要
第二章: 论文英文摘要
第三章: 论文正文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论文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论文附图
第六章: 论文综述
第七章: 综述参考文献
第八章: 缩略词表
第九章: 致谢

四、针麻前后病人血浆激肽形成酶、激肽形成酶元及抑制剂抑制能力变化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人C1酯酶抑制剂制备工艺及检测方法的优化[D]. 纪德铭.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0(01)
  • [2]足三里穴区皮肤形态特征、热痛觉、机械性痛觉变化及关系的研究[D]. Calder(?)n ArtaviaEstefan(?)a Elizabeth Masiel.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自组装的环糊精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人工亲和试剂的研究[D]. 邓美桃. 湖南大学, 2019(07)
  • [4]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孙建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5]乳清蛋白酶解工艺参数优化及酶解产物功能特性的研究[D]. 贾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09)
  • [6]基于花生四烯酸模型和T细胞模型的抗炎中药筛选研究[D]. 林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7]PPARγ基因沉默对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D]. 杨策. 第三军医大学, 2005(01)
  • [8]针刺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家兔经穴局部体液变化的研究[D]. 顾星. 湖南中医学院, 2002(01)
  • [9]洛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研究[D]. 田健. 青岛大学, 2002(02)
  • [10]针刺麻醉研究进展[J]. 文允镒. 重庆医药, 1978(02)

标签:;  ;  ;  

针刺麻醉前后患者血浆激肽形成酶、激肽形成酶元件及抑制能力变化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