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综合症(论文文献综述)
姜道新,王楠,马得旅[1](2021)在《周围神经病的中西医认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围神经病病因众多而复杂,症状相对顽固,中西医疗效不一,本文结合文献就其中西医学概念、病因及分类、病理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中西医治疗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郭尊莉[2](2021)在《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以八髎穴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与常规选穴和针法的差异,总结归纳出在海外临床治疗中,八髎穴的精确及简便定位方法,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以及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方面,期望研究常规穴位配合八髎穴是否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常规穴位,是否更加适合海外中医治疗痛经。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黄帝内经》等古代文献;以“知网”“Google Scholar”“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查阅中文和英文相关文献,关键词包括: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骨、骶后孔、骶神经;气滞血瘀、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针灸治疗,以及Baliao,Ciliao,BL32,Acupuncture,sacrum,Posterior foramen,dysmenorrhea,primary,secondary,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等。2、认知调查: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首先约请几位不同教育和海外中医背景的中医针灸大夫进行了预测试,并邀请多位英国本土针灸医师和在国外从事针灸行业的华人中医进行讨论指导,最后形成了共有12个问题的调查表,之后通过在英国举办的多个中医针灸国际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进行调查。3、临床研究:在自己的诊所选择符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一共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最后完成研究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关元,三阴交,地机,气海,血海,肝俞,肾俞;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穴位基础之上,再选取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双侧),每次治疗时间为60分钟(仰卧位和俯卧位各30分钟),一周一次,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两组患者均以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疗效为主要观察指标,并使用了在海外中医界普遍采用的医疗结果自我评价表(MYMOP),调研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康复程度。结果:1、理论研究: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症包括痛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八髎穴的定位和针法越来越明确和精准。痛经是海外中医临床的常见病症之一,其中气滞血瘀型最多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目前没有发现海外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报道。2、认知调查: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从事临床针灸年份0-3年的海外中医师治疗妇科疾病的较少:从事临床针灸年份4-10年的海外中医师八髎穴使用率较低,对于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没有充分的了解;从事临床针灸年份11-20年的海外中医对于八髎穴是否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有分歧,且八髎穴的进针深度普遍较浅;从事临床针灸年份20年以上的海外中医大部分有自己的独立诊所,在平时治疗的疾病种类中,妇科病占24%-30%,但运用八髎穴治疗其他疾病的频率较低、普遍进针较浅,多数进针角度正确,且进针方向较其它组正确率更高,在针感方面更着重于局部针感,电针使用频率较高。3、临床研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自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VAS评分变化:对照组、治疗组内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在治疗后VAS的评分比较P<0.05,治疗组起效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表调查表(MYMOP),经过15次的治疗之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总体是趋于好转,尤其是治疗组病人自我选择的第二症状好转率最高。结论: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海外中医对八髎穴以及八髎穴治疗妇科疾病的认知总体上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研究运用八髎穴为主治疗痛经,参照西方妇女的体型选择适当的定位法和针法,与传统取穴比较,在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气滞血瘀证候、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恢复程度等方面,都有显着差异,值得在海外中医推广,也丰富了八髎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李慧祯[3](2021)在《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对PCOS-IR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对PCOS-IR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通过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其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及实验依据。方法:将70只SD大鼠(雌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只作正常组,余60只作造模组,采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的方式诱导PCOS-IR动物模型,以连续两个动情周期出现角化上皮细胞及HOMA-IR>2.8作为造模成功的标志。经检测诱导成功53只,随机选取其中50只,按同前方法分成模型组(n=10)、穴位埋线组,简称埋线组(n=10)、二甲双胍组,简称阳性对照组(n=10)、中药覆盆子组,简称覆盆子组(n=10)和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组,简称联合组(n=10)。按照每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共28天。通过HE染色对卵巢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ELISA法对血清FINS、CRP、LH、SHBG和T进行定量,通过相关公式计算HOMA-IR和FAI值;Western Blot技术和RT-PCR技术检测卵巢组织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和IRS-1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结果:1.DHEA皮下注射后,造模组大鼠阴道上皮细胞持续角化;FPG、FINS及HOMA-IR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卵巢组织黄体数量较少,各级卵泡数量减少,正常卵泡少见,闭锁卵泡数增多,闭锁卵泡内见大量的颗粒细胞核固缩、崩解,颗粒层细胞被挤压至边缘,排列无序,见大量囊样扩张卵泡。2.较模型组,各治疗组卵巢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黄体量增多,囊泡及闭锁卵泡减少,颗粒层细胞规律排列,尤其联合组各级卵泡数量及发育接近正常,未见囊样改变的卵泡。3.较模型组,覆盆子组LH含量有下调趋势(P>0.05),其他各治疗组血清FPG、FINS、CRP、LH、T的含量及HOMA-IR、FAI值明显下调(P<0.01),SHBG上调(P<0.05)。4.较正常组,模型组大鼠卵巢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IRS-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较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联合组卵巢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IRS-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埋线组卵巢中NLRP3、ASC、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TXNIP、P-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P>0.05),C-caspase1 m RNA水平下调(P<0.05),其余因子m RNA水平轻度下调(P>0.05),IRS-1蛋白表达上调(P<0.05),IRS-1 m RNA表达轻度上调(P>0.05);覆盆子组卵巢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P>0.05),C-caspase1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其他因子m RNA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P>0.05),IRS-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IRS-1 m RNA表达水平有上调趋势(P>0.05)。结论:1.DHEA造模方法可成功诱导PCOS-IR伴慢性炎症大鼠模型。2.每组治疗方案干预后,大鼠相关性激素、炎性因子、胰岛素抵抗水平下调,卵巢组织形态不同程度改善,说明穴位埋线与中药覆盆子联合应用及单独使用均对PCOS-IR及其慢性炎症有治疗作用,但以联合应用组效果更优。3.模型组卵巢组织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因子表达上调,说明PCOS-IR的微炎症改变与TINIP-NLRP3信号通路有关;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治疗后卵巢中上述因子下调,IRS-1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下调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抑制TXNIP-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使其炎症状态得以改善。
贾晓峰[4](2021)在《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蹲起运动训练观察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改善作用;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JOA日本顾科协会评估质量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回访表对改善效果进行评定。并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中、西医学理论来对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进行阐释。证明此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改善效果且无创伤。为社会节约更多的医疗成本,从而造福广大腰椎间盘间盘突出症患者。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腰三、四椎间盘突出患者三十例,分别在治疗前期、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填写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质量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6周治疗结束后进行12周的问卷回访评分,通过运用SPSS25.0对所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评定。同时通过收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中、西医学理论来阐明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结果:在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实验中,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30例,实际完成30例,无脱落患者,改善效果为优:5例、改善效果为良:20例、改善效果为中:3例;改善效果为差:2例;总有效率为93.3%。1.VAS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VAS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患者腰部疼痛具有显着改善效果。2.JOA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JOA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身体功能性障碍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3.Oswestry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Oswestry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给患者带来的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4.回访表评分结果比较:在为期六周的蹲起训练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问卷回访,回访表包括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5个典型症状,在15个典型症状中除大小便失禁外(30例患者均无此症状)其余14项在回访第1周与2-12周各项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在4-6周后各项症状评分比P<0.05具有显着差异。结论:通过VAS疼痛评分量表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患者腰部疼痛程度明显改善;通过JOA日本骨伤协会评估质量分数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JOA评分表内的主观症状(腿痛、下腰背痛等)、临床症状(直抬腿实验、运动障碍等)等身体功能性障碍在治疗六周后得到明显改善;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患者的行走、站立、睡眠、社会活动、生活自理能力障碍指数明显降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受限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在为期六周的治疗结束后,在进行为期十二周的问卷回访(从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坡行、肌肉力量减退等椎间盘突出典型症状)可知在治疗结束后的十二周患者在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行坡行、肌肉力量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可对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身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受限程度等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可有效节省时间与治疗成本。
张曦[5](2021)在《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导师贾海忠教授通过其三十余年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使用白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颈源性胸痛症状。本文旨在总结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颈源性胸痛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对现代文献检索,总结和整理了传统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多种治疗方法的认识与在现代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跟随导师门诊、聆听讲授及整理病案,总结导师对此病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即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展开阐释,并进行病案分析、记录典型案例以供学习与讨论。结果:1.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颈源性胸痛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形成初步认识。2.导师贾海忠教授认为,颈源性胸痛的临床首要诊断特点是表现出疼痛性质多样的胸痛,包括刺痛、胀痛、隐痛、窜痛,持续时间大于10分钟,且与颈部姿势有关,常因某一姿势或长时间固定某一动作而诱发,可伴睡眠易醒或睡中易惊醒其次可以找到颈部疾病的证据,包括颈椎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病变,或颈部软组织病变,等等。颈源性胸痛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础。3.《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提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约束着纵行的各条经脉。贾海忠教授认为,人体中各纵向经脉理应在不同维度上得到约束,以保证机体协调活动,也就是说在非带脉区经脉也应有相应的脉约束着。通过长期对胚胎学的研究,创立了独特的“纬脉理论”体系。纬脉的数目共有43对,包括12对脑纬脉、8对颈纬脉、12对胸纬脉、5对腰纬脉、5对骶纬脉、1对尾纬脉。4.同一纬脉的层次按照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三层,即外层(肤层)、中层(筋膜、肌肉、骨骼、血脉、血液)、里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上皮层),按照形态解剖可分为皮肤层、筋膜层、肌肉层、骨骼层、脏器层五层,任何一层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同纬脉水平的反应,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成分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类,即纬毗连脉、纬卫脉与纬血脉。5.贾海忠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胸痛效果显着,治疗体系完整,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导师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患者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后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着。通过“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就诊时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配合颈部太极操可巩固疗效,加之中药颈舒六味汤加减,起到全身调节的作用。
彭佳佳[6](2021)在《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常见于育龄期经产妇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乳房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肉芽肿形态。局限于乳腺小叶的非干酪样坏死。目前关于该病的文献报道日渐增多。但是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确切定论。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也是各有不同。该病的治疗周期长,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中较难治疗的一种类型。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在临床诊断上也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GLM的发病较为少见,近年来呈现发病率较前上升。故临床将该病误诊为乳腺癌的情况亦时有发生。临床以组织学诊断作为确诊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金标准”。临床中有关于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多以手术直接切除乳房病灶为主。偶尔兼并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大多医生认为手术治疗能达到临床有效治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式。可将本病根据病程的进展分为肿块期、脓肿期和溃后期。若脓肿形成,则临床多采用切开引流术进行充分引流。其余较为常见的术式则有单纯病灶切除术和坏死病灶扩大切除术。若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及分散,则可能采取乳房全切术。为了术后美观效果可采取皮瓣转移或进行假体植入。乳腺手术多根据乳腺生理特点采取放射状切口,减少对乳管的损伤。若病灶在乳晕周围则选择乳晕旁弧形切口,若病灶在乳房下部则沿着乳房下皱襞行弧形切口。脓肿期是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的时期。部分患者局部甚至可触及波动感,大多伴有疼痛。临床医者针对此期采取的治疗方式各不相同,都是为了达到尽可能地切除坏死病灶,减少术后复发的目的。同时为了避免对乳房外形造成较大破坏,术中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切除腺体组织。注意保留可逆腺体。西医对于部分患者使用激素寻求保守治疗,但是多篇文献报道激素会引起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的情况也不能忽视。早期对GLM患者行手术切除时,只切除乳腺病变部位的肿物及周围0.5cm正常组织。结果行这种术式的患者复发率较高,甚至高达50%。除此之外,多篇文献报道显示手术联合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本病能达到显着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病灶情况及自身意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种手术方式联合中药口服及中药外治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脓肿期GLM患者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脓肿期GLM患者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乳腺肿瘤整复外科技术(OPS)治疗、脓肿切开引流置入封闭负压引流(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以上三种手术的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探求一种能清除坏死病灶,同时对乳房外形损伤较小,复发率较低,切口愈合时间较短的治疗方法。为GLM脓肿期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时处于脓肿期且于门诊或住院行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定期随访的患者共计75例。根据患者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归入不同的治疗组:(1)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2)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3)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各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时间、复发情况及乳房外形情况,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及分类整理,运用SPSS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及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联合中药治疗GLM脓肿期的效果。以下简称为(1)、(2)、(3)组。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收集脓肿期经病理证实为GLM患者共计7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6~41岁,中位年龄32岁。依据统计结果,年龄21~30岁者21例(28%),31~40岁者52例(69.3%),41~50岁者2例(2.7%)。75例患者中有4例未生产,其余均为经产妇。产后经历哺乳者60例(80.0%)。乳头内陷者14例(18.7%),双侧乳头内陷者3例(4.0%),无乳头内陷者61例(81.3%)。乳房外伤史6例(8%)。4例(5.3%)有近期流产史。入组患者中,职员发病率最高,共计41例(54.7%)。教师次之,共计10例(13.3%)。无业人员9例(12%),专业技术人员5例(6.7%),自由职业者4例(5.3%),个体经营者2例(2.7%),工人2例(2.7%),医生1例(1.3%),农民1例(1.3%)。。2.就诊时临床症状分析:本研究的GLM患者中,初期大多以发现乳房肿块就诊。临床可见部分患者诉近期工作压力大。部分发病之前或有被幼儿无意间撞击的病史。或无明显诱因发病。伴随乳头溢液者10例(13.3%),无乳头溢液者65例(86.7%)。肿块伴疼痛者65例(86.7%)。皮肤出现红肿者62例(82.7%)。皮肤温度偏高者51例(68%)。肿块可及明显波动感的有53例(70.7%)。发病后出现双下肢红斑者3例(4.0%)。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的45例(60.0%)。发病时间以末次产后2~5年内居多,为46例(61.3%),4例患者已婚未生育。本病双乳均可发病,其中病灶位于左乳者46例(61.3%),位于右乳者28例(37.3%),双乳均发病者1例(1.3%)。对患者初诊时肿块直径进行测量,测得本研究中肿块最长直径为15cm,最短直径5cm。中位数为8cm。其中肿块直径为5~10cm者64例(85.3%),11~15cm者11例(14.7%)。就诊时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最多见,共计45例(60.0%)。位于外下象限者32例(42.7%)。位于内上象限者24例(32.0%)。位于内下象限者12例(16.0%)。75例患者乳房肿块并非仅累及一个象限,可多个象限并存,或有乳头内陷者还可累及乳头乳晕区,本研究肿块位于乳头乳晕区7例(9.3%)。病灶范围累及1个象限者37例(49.3%),2个象限者31例(41.3%),3个象限者7例(9.3%)。3.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化验血常规、女性激素六项,统计白细胞总数、泌乳素值,75例患者术中均取病灶处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化验结果中,白细胞升高者38例,泌乳素升高者13例,菌培养阳性者21例。送检的分泌物中培养出的菌群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纹带棒杆菌较为少见。4.疗效评价:(1)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88天,最短为15天,中位数为72天。(2)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5天,最短为40天,中位数为85天。(3)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8天,最短为50天,中位数为85天。(1)组的切口愈合时间相较于(2)组、(3)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组中出现复发的患者分别为6,3,2例。出现新发的分别为2,2,3例。(1)、(2)、(3)组中乳房外形优秀者分别为12,17,16例。三组患者治疗后乳房外形评价达到良好或一般的分别为13,8,9例。三组的乳房外形评价对比,P>0.05。研究结论:1.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GLM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的切口愈合时间相对于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和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需的切口愈合时间更短。3.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脓肿期GLM疗效确切。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刚丽丽[7](2021)在《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近年来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患病率不断地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疗效显着且安全无依赖性的治疗方案。从古至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都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董氏奇穴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特色针法,治疗特色是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能促进失眠患者睡眠恢复;耳尖放血有清肝泻火,活血化瘀,解郁安神的作用,这两种中医特色疗法有机结合,能有效的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产生更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论文由文献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两部分组成,评价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方案的临床可行性与疗效优势,为以后的科研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一:目的:通过对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系统评价董氏奇穴对照普通针刺、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等其他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常用的有效穴位,发现既往研究中的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至2020年9月15日,检索文献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同时提取治疗方法、常用穴位、有效率、安全性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使用R(version 4.0.2)软件Meta包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获取结论。结果: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症的RCT研究,共纳入病例1128例,本研究中涉及穴位共24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前7位主穴分别是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肾关)、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其中有12项研究讲述了随机试验方法,纳入的13篇文献均未明确描述分配隐藏,没有文献明确报告具体盲法,纳入文献中有6篇提及脱落病例情况及处理措施。Meta分析结果:1.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纳入研究的13篇文献均报告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更好。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的PSQI总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PSQI总分;治疗组在改善入睡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缩短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效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能显着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睡眠时间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的日间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日间功能。3.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漏斗图呈正态分布,分布相对集中,形态对称,表明纳入的文献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极小。结论:董氏奇穴针法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等方面优于其他疗法。可能的有效穴位为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研究二: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总结最佳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将纳入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或普通针刺治疗,总疗程28天。通过记录睡眠日记监测睡眠情况,分别在治疗第1天、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状况评估;分别于治疗第1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多导睡眠图监测(PSG)、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睡眠相关指标评估,同时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血清褪黑素(MT)含量,统计评价各项指标的变化,多时点、多角度观察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两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基线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前PSQI、SRSS等量表总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脱落病例共5例,其中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组1例,常规针刺组4例。2.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因子积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显着降低对照组(P<0.01,P<0.05)。3.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更显着。4.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S2、SWS、NREM、REM时间均有所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延长时间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效率均有所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入睡时间均有所缩短(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S1均有所延长(P均<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延长(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觉醒次数均有所减少(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其他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检测褪黑素(MT)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褪黑素水平均有所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褪黑素水平升高更显着(P<0.05)。治疗前后检测5-HT水平变化,治疗组5-HT水平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5-HT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对5-HT含量的改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SL与PSG客观监测SL比较均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TST与PSG客观监测的TST比较均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显着,该治疗方案能减轻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并使患者的日间功能得到恢复,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2.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董氏奇穴与耳尖放血各自本身具有改善睡眠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存在叠加协同作用,比普通针刺更具优势。3.从治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改善睡眠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MT、5-HT水平有关。
刘宇鑫[8](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横纹肌溶解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指出体育训练和军事训练需要大量的运动,不合理持续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可造成肌肉严重损伤。过度训练常导致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肌溶解后肌细胞中的物质进入血液常导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因此需要积极预防横纹肌的溶解,避免肾脏受损。氧化应激在肾脏疾病中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可以启动多种信号通路,又能调节机体代谢,当过度的活性氧处于活性状态时就可以使机体受到损害。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具有抑制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等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脓毒症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然而,迄今为止,DEX干预在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见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建立横纹肌溶解所致急性肾损伤模型,观察肾脏功能、组织病理学及氧化指标的变化,以及DEX作为干预药物是否对肾脏起到了保护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N,n=6)、急性肾损伤组(AKI,n=18)和右美托咪定给药干预组(DEX,n=18),除对照组即刻观察外,再将另外两组分成三个时间点观察分别是甘油注射后的1h、6h和24h,每个组均有6只大鼠。采用甘油肌注方法造成横纹肌溶解AKI模型,干预组在甘油肌注前30min腹腔注射30μg/kg DEX溶液,对照组采用相同方式时间腹腔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对应的时间点分别检测大鼠肾功能,血清MDA和SOD含量,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Nrf2核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HO-1总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1.肾功能变化与CN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肌酐、尿素和肌酸激酶在各时间点全部都上升(P<0.05或P<0.01),肌酐和尿素在甘油注射24h后最高,肌酸激酶在甘油注射6h后最高;干预给药DEX组和同期AKI组比较,DEX组大鼠在6h尿素和肌酸激酶均下降(P<0.01),在24h尿素和肌酐均明显的降低(P<0.01),但未能降至对照组的水平。2.血清MDA和SOD含量变化与对照组相比,AKI组中MDA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大,SOD活力进行性减低(P<0.01);DEX干预给药组与AKI组比较,血清SOD活力在各时刻均变高(P<0.01),6h和24h组血清MDA含量减少(P<0.01),但干预给药也不能恢复至正常。3.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光镜显示,AKI组肾小管不同程度的受损,可以看到管型蛋白及细胞坏死,在用过DEX干预药的大鼠肾组织损伤得到相应的缓解。在肾小管损伤评分中,除对照组外剩余组评分都进行性提高,DEX干预组在6h和24h的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同期的AKI组(P<0.01)。4.肾组织Nrf2核蛋白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KI组中Nrf2核蛋白在1h和24h表达升高(P<0.01);DEX干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1h Nrf2核蛋白表达下降(P<0.01),6h和24h核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5.肾组织HO-1总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显示,HO-1总蛋白阳性表达颗粒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与对照组相比,AKI组中HO-1总蛋白在所有时间点表达量均升高(P<0.05或P<0.01);DEX干预给药组与AKI组比较,6h和24h蛋白明显增多(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KI组中HO-1总蛋白在6h和24h表达升高(P<0.01);DEX干预给药组与AKI组比较,6h和24h蛋白进一步增多(P<0.01)。结论:1.氧化应激损伤参与了横纹肌溶解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2.DEX预先给药可减轻横纹肌溶解致大鼠急性肾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了肾组织Nrf2/HO-1信号通路,进而减轻了肾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廖娇治(LIYAW CHEOW TEE)[9](2021)在《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搜集及整理新加坡中华医院的眼科组的治疗干眼病例,从2013年1月到2019年5月,共收集了 1086个患者初诊病例,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资料,对不同的干眼中医证型,所常用的中药和方剂,进行分析和整理,为以后的新加坡中华医院干眼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和全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2013年1月~2019年5月临床初诊病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1086例(皆为初诊)病例,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病例中的症状、病机、方药等内容。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从2013年1月到2019年5月,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干眼患者的性别分布女性求诊的比男性多。1086病例中,女性在干眼患者中占大多数,占了 74.85%(813例),男性则占25.15%(273例)。在年龄的分布方面40岁过后的干眼患者人数,就占了总数据1086例的1016例,约是总数的93%。1086个病案中干眼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眼干涩83.42%、寐差27.26%、眼痒17.22%、流泪 16.11%,口干 15.93%、视物模糊 15.01%、眼痛 13.26%、畏光 10.13%。主要的证型分布是肝肾阴虚证24.13%、肺肾阴虚证12.06%、气滞血瘀证11.14%、气血两虚证9.02%、气虚血瘀证6.45%、气阴两虚证3.04%、肝脾不调证1.38%、阴虚证1.01%、血瘀证0.92%。主要的方剂运用频次分布有杞菊甘露饮65.75%、增液汤10.22%、小柴胡汤3.31%、桑菊饮3.04%、丹栀逍遥散2.76%、温胆汤2.76%、生脉散2.58%、香砂六君子汤2.58%、杞菊地黄丸2.21%、归脾汤1.75%等20个方剂。主要的中药在诊次中的分布分别为菊花90.7%、麦冬88.86%、生地88.21%、石斛79.65%、百合77.72%、枳壳 75.41%、陈皮 72:84%、枸杞子 71.09%、太子参 69.15%、桑叶 36.19%等36味药。结论:干眼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越高,女性的发生干眼的机率也比同年龄的男性来得高。干眼的主要证型是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干眼的核心药物是菊花、麦冬、生地、石斛、百合、枳壳。杞菊甘露饮是治疗干眼的核心方,药物组成是枸杞子、麦冬、百合、石斛、生地、枳壳、陈皮、菊花、太子参。杞菊甘露饮与增液汤、桑菊饮叠加应用,治疗以阴虚发热,津液耗损的干眼证型。
杨艳婷[10](2020)在《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慢性肘部疼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肌肉骨骼超声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分析其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等超声特征,并结合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以期探索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疾病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在院内骨科、康复科及风湿免疫科就诊的慢性肘部疼痛患者699例为研究对象,共730个肘部关节进行肌骨超声检查。通过对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组织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特点进行记录,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影像学分析。其中75例患者行实时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慢性肘部疼痛699例患者,按国际年龄分组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分别占36.0%、50.4%和13.6%。超声诊断中,以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47.2%,肘关节炎发病率为22.9%,肱骨内上髁炎发病率为3.3%,关节周围囊肿发病率为9.8%,肘管综合症发病率为4.7%,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发病率为5.8%,副韧带损伤发病率为6.3%。在年龄分组比较中,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伸肌总腱肌腱病变和肘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P<0.05)。在性别组中,肘关节炎男女发病率有差异性(P<0.05),在患肘的左右侧对比中,肱骨内上髁炎、肘管综合症及滑车上淋巴结肿大有差异性(P<0.05)。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疾病的同时,可以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抽液、针刺松解及注射药物等多种治疗。在本组699例患者,共有75例患者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行介入治疗术。其中对45例LE患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注射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例OB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抽吸并注射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例GuTS患者进行了介入超声下的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疗效显着优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骨骼超声技术在慢性肘部疼痛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超声清晰简便的检查,有助于明确肘部疼痛的疾病诊断,对于慢性肘部疼痛的患者,其二维超声图像、病灶内彩色多普勒血流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疾病诊断、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及治疗后的评估、停药时机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同时超声引导下的疼痛介入治疗,可以实时精准的在超声直视下进行,降低以往临床医师仅凭盲穿或定位不精准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因此,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慢性肘部疼痛疾病中,不仅可以做到疾病的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能量多普勒技术治疗随访及疗效评估中有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综合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综合症(论文提纲范文)
(1)周围神经病的中西医认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概述 |
2 病病因因分分类类、病理病机 |
2.1 现代医学病因及分类、病理病机 |
2.1.1 病因及分类 |
2.1.2 病理病机 |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 |
3 治疗 |
3.1 西医治疗 |
3.1.1 病因治疗 |
3.1.2 对症治疗 |
3.1.3 康复治疗 |
3.1.3. 1 物理治疗 |
3.1.3.2作业疗法 |
3.1.3. 3 康复辅具 |
3.1.4 微创与手术治疗 |
3.1.5 心理疗法 |
3.1.6 其他 |
3.2 中医治疗 |
3.2.1 中药疗法 |
3.2.2 针灸疗法 |
3.2.3 推拿疗法 |
4 存在不足与展望 |
(2)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古代医家对八髎穴的认识 |
1.1 八髎穴的命名 |
1.2 八髎穴的定位 |
1.3 八髎穴的刺灸方法 |
1.3.1 刺法 |
1.3.2 灸法 |
1.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2、现代中医学对八髎穴的认识 |
2.1 八髎穴的定位 |
2.2 八髎穴的取穴方法 |
2.2.1 简易定位取穴法 |
2.2.2 髂后上棘与骶角取穴法 |
2.2.3 骶正中脊取穴法 |
2.2.4 简易模具取穴法 |
2.2.5 骶骨变异类取穴法 |
2.3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及方向 |
2.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3、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现状 |
3.1 气血与妇科病的关系 |
3.2 情志与妇科病的关系 |
3.3 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现状 |
3.3.1 针灸法 |
3.3.2 推拿法 |
3.3.3 埋线法 |
4、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与临床研究现状 |
4.1 原发性痛经 |
4.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
4.1.2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 |
4.1.3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
4.2 继发性痛经 |
4.2.1 继发性痛经的定义 |
4.2.2 继发性痛经的病理 |
4.2.3 继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
4.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4.4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症的认识与临床治疗 |
第二部分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认知调查 |
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年份 |
2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地点 |
3 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比例 |
4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的比例 |
5 八髎穴是否可以治疗妇科疾病 |
6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 |
7 八髎穴的进针角度 |
8 八髎穴的进针方向 |
9 常用的八髎穴比例 |
10 八髎穴主要治疗疾病的比例 |
11 八髎穴针感 |
12 八髎穴配合其他疗法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病例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脱落标准 |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4.1 分组 |
1.4.2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一般观察指标 |
1.5.2 疗效性评价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治疗前一般情况 |
2.1.1 年龄、身高、体重的比较 |
2.1.2 婚姻史、妊娠史、病程的比较 |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
2.4.1 两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2.4.2 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 |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5.1 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2.5.2 两组治疗评分比较 |
2.6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2.7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缓解人数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8 MYMOP量表前后比较 |
2.9 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八髎穴是治疗痛经的特色要穴 |
1.1 八髎穴的操作要点 |
1.1.1 八髎穴的定位与取穴要点 |
1.1.2 八髎穴的针刺深度与角度 |
1.1.3 针刺手法 |
1.2 气滞血瘀证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与意义 |
1.3 中西医治疗痛经方面的特点 |
1.3.1 中医治疗痛经 |
1.3.2 西医治疗 |
1.3.3 小结 |
2、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认知调查表分析 |
2.1 海外中医调查表分析 |
2.1.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年份与地点 |
2.1.2 临床治疗妇科病比例 |
2.1.3 海外中医对八髎穴的整体认知 |
3 临床研究的讨论 |
3.1 气滞血瘀瘀症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3.1.1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特色及优势 |
3.1.2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结果分析及讨论 |
3.2 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着 |
3.2.1 传统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依据 |
3.2.2 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操作 |
3.2.3 疼痛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3.2.4 MYMOP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3.3 西方女性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
3.3.1 西方女性骶骨及髋部的体型特点 |
3.3.2 使用八髎穴治疗西方女性的体会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 |
2.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可精确到毫米) |
3.Measure Your Medical Outcome Profile(MYMOP) |
4.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对PCOS-IR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西医对多囊认识 |
1.2.2 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第二章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2.1 对PCOS-IR模型大鼠卵巢病理变化的影响 |
2.2.2 对PCOS-IR模型大鼠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 |
2.2.3 对炎症小体信号通路TXNIP-NLRP3 的影响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研究方法 |
2.4 结果 |
2.4.1 对PCOS-IR模型大鼠卵巢组织结构的影响 |
2.4.2 对PCOS-IR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影响 |
2.4.3 对PCOS-IR模型大鼠血清CRP、LH、SHBG、T及 FAI的影响 |
2.4.4 对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IRS-1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5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卵巢组织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IRS-1m RNA的表达水平 |
2.5 讨论 |
2.5.1 造模及阳性对照的选择 |
2.5.2 治疗方案的选择 |
2.5.3 对PCOS-IR模型大鼠卵巢组织结构的影响 |
2.5.4 对PCOS-IR模型大鼠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5 TXNIP-NLRP3 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与PCOS-IR |
第三章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4)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及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与致病原因 |
2.2 中医对腰椎间突出症的研究 |
2.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
2.3.1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2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3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4 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5 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6 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2.5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2.5.1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5.2 西医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 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1 导引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2 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7 治疗进展的分析 |
2.8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临床实验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终止标准及剔除标准 |
3.1.5 蹲起运动的训练方法与运动康复方案 |
3.1.6 实验步骤 |
3.1.7 疗效评定 |
3.2 文献资料法 |
3.3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概念界定 |
4.2 实验完成基本情况 |
4.3 患者基线数据 |
4.3.1 实验患者VAS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2 实验患者JOA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3 实验患者Oswestry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4 受试患者治疗结束临床疗效 |
4.3.5 患者在治疗后12 周的回访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
5.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5.3 安全性讨论 |
5.4 展望与不足 |
5.5 结论 |
5.6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颈源性胸痛的中医药治疗源流及进展 |
1 概述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
综述二 颈源性胸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颈椎的解剖结构 |
1.1 颈椎的椎骨 |
1.2 颈椎的关节 |
1.3 颈部的韧带组成 |
2 支配心脏与心脏的神经解剖结构 |
2.1 心脏的运动神经 |
2.2 心脏的感觉神经 |
3 颈源性胸痛的发病机制 |
3.1 脊神经根受压学说 |
3.2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
3.3 交感反射学说 |
3.4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
3.5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
4 临床表现 |
5 诊断 |
6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胸痛的治疗 |
6.1 药物治疗 |
6.2 物理治疗 |
6.3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
6.4 化学疗法 |
6.5 小关节微创介入治疗 |
6.6 手术治疗 |
6.7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诊治思路 |
前言 |
1 颈源性胸痛的诊断思路 |
1.1 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
1.2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
1.3 诊断标准 |
2 “纬脉理论”的阐述 |
2.1 “纬脉理论”的提出 |
2.2 “纬脉”层次与成分特征 |
3 颈源性胸痛的特色疗法详述 |
3.1 遣方用药 |
3.2 “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选穴 |
3.3 太极操 |
4 病例分析及典型病案讨论 |
4.1 研究对象 |
4.2 病例分析 |
4.3 典型病案讨论 |
5 调护 |
6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分组方案 |
3.2 治疗方案 |
4 统计学分析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布 |
5.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5.3 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 |
6 治疗评价 |
6.1 基线比较 |
6.2 效果评价 |
讨论 |
1 一般情况讨论 |
2 临床症状及体征讨论 |
3 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 |
4 基线分析 |
5 疗效评价 |
6 治疗探讨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失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
2. 传统医学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在失眠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2. 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本研究结论及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指导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右美托咪定对横纹肌溶解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横纹肌溶解症引起急性肾损伤的探究过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 理论研究 |
1. 中医文献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干眼的临床理论思想 |
1.5 中医治疗干眼的研究 |
1.5.1 中医内治法 |
1.5.2 中医外治法 |
1.5.2.1 蒸馏水熏蒸+基础治疗 |
1.5.2.2 中药眼罩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 |
1.5.2.3 超声雾化治疗 |
1.5.2.4 针刺治疗 |
2. 西医文献 |
2.1 干眼的定义与分型 |
2.2 干眼的好发人群和致病因素 |
2.2.1 年龄和性别 |
2.2.2 药物的长期使用 |
2.2.3 病源性干眼 |
2.2.4 环境因素 |
2.2.5 睑板腺功能障碍 |
2.2.6 手术源性后干眼 |
2.3 西医治疗干眼的研究 |
2.3.1 泪液分泌不足型(ATD) |
2.3.2 蒸发过强型干眼 |
3. 研究背景 |
3.1 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的发展史 |
3.2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新加坡中华医院 中医辨证论治干眼临床研究 |
1. 数据采集 |
1.1 病例采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2. 数据清洗 |
2.1 医例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病例的预处理 |
2.4 病例信息纳入方法 |
2.5 病例信息采集方法 |
2.5.1 数据处理过程 |
2.5.1.1 数据录入过程记录 |
2.5.1.2 数据清理过程记录 |
2.5.2 病例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2.5.3 病例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3. 数据表达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1.1 研究基线分布 |
3.1.1.1 性别频次频率分布 |
3.1.1.2 年龄段频次频率分布 |
3.1.2 计量数据解构 |
3.1.2.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3.1.2.2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3.1.2.3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3.1.2.4 证型频次频率分布 |
3.1.2.5 方剂频次频率分布 |
3.1.2.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1 集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1.1 临床症状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2 舌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3 脉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4 药物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2 集外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2.1 临床症状与证型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2 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3 证型与方剂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4 证型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3.3.1 临床症状K-聚类结果 |
3.3.2 药物-聚类结果 |
4. 讨论 |
4.1 数据分析 |
4.1.1 一般情况 |
4.1.2 临床表现 |
4.1.3 证型方面 |
4.1.3.1 肝肾阴虚 |
4.1.3.2 肺肾阴虚 |
4.1.3.3 气血两虚 |
4.1.3.4 气滞血瘀 |
4.1.4 治疗用药 |
4.1.4.1 常用中药 |
4.1.4.2 核心方 |
4.1.4.3 核心方中药的药理作用 |
4.1.4.3.1 枸杞子 |
4.1.4.3.2 麦冬 |
4.1.4.3.3 百合 |
4.1.4.3.4 石斛 |
4.1.4.3.5 生地 |
4.1.4.3.6 枳壳 |
4.1.4.3.7 陈皮 |
4.1.4.3.8 菊花 |
4.1.4.3.9 太子参 |
4.1.5 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临床治疗干眼的研究 |
第三部分 基于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 中医辨证论治干眼回顾性分析的研究访谈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访谈研究实施 |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
5. 总结访谈报告 |
5.1 局部和整体关系密不可分 |
5.2 辨病和辨证二合为一 |
5.3 整体审查,辨证论治 |
5.4 舍脉从证 |
5.5 随症用药 |
5.6 病为本,工为标 |
5.7 中西合治,政策改变,教育改革 |
5.8 调整生活习惯,重视情志管理和民众教育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与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超声图像特征 |
3.2 超声诊断肘部慢性疼痛疾病的发病率 |
3.3 介入超声治疗 |
4.讨论 |
4.1 肘部疼痛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流行病学及超声图像特征 |
4.2 肘部各区疼痛的疾病超声诊断图像特异性及复杂性 |
4.3 介入超声的治疗 |
4.4 不足及展望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在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综合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周围神经病的中西医认识探讨[J]. 姜道新,王楠,马得旅.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20)
- [2]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郭尊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对PCOS-IR的作用机制[D]. 李慧祯. 青海大学, 2021(01)
- [4]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D]. 贾晓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D]. 张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佳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D]. 刚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右美托咪定对横纹肌溶解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D]. 刘宇鑫.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D]. 廖娇治(LIYAW CHEOW TE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肘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D]. 杨艳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