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稞施用氮素化肥做基、追肥比例试验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李羽佳[1](2019)在《中国典型区域西瓜施肥现状及氮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中国西瓜产业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但缺少对典型西瓜种植区田间生产现状的研究,肥料、农药等农资不合理使用不仅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还会带来面源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而加剧生态恶化。因此,亟需定量典型西瓜种植区肥料等农资投入状况,评价其资源环境代价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农户问卷调查,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研究了中国三大西瓜栽培区:华北栽培区(NC)、西北栽培区(NW)和西南栽培区(SW)肥料等农资投入和产出现状,比较了不同栽培区的优势及生产过程土地资源利用(LO)、水资源耗竭(WD)、能源耗竭(ED)、全球变暖潜力(GHG)、环境酸化(AP)和富营养化(EP)共6个方面的资源环境代价,探讨西瓜栽培过程中农资减施增效的潜力和途径。在此基础上,针对单位养分消耗最大的西南栽培区开展田间试验,进一步优化当地氮肥施用,探讨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三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氮肥用量(长季节设施氮肥用量0、112.5、169、225、281、338、450 kg/hm2;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均为0、113、150、188、225 kg/hm2)和有机氮替代比例(0、15%、30%和45%)对生长发育、养分吸收、果实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西南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西瓜高产优质的氮肥管理及有机肥替氮比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农户调研表明,三大西瓜栽培区氮肥投入量分别为558 kg/hm2、154 kg/hm2和208kg/hm2,均高于目前的专家推荐用量。三大西瓜栽培区的西瓜单产水平差异大,华北栽培区平均为56.8 t/hm2,是西北和西南栽培区的1.7和2.7倍。与其他粮食、水果相比,西瓜种植对环境的影响更低,但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代价具有显着差异。与西北和西南栽培区相比,华北栽培区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消耗最高而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消耗最低,6种资源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为0.104,资源环境代价最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是全球变暖潜力、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最主要的贡献来源,仅田间氮肥施用的贡献率就高达85%以上,其次是磷肥和钾肥。象限法分析表明通过调控产量和氮肥效率,三大产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指数存在50%左右的优化空间。其中,西南栽培区产量低、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大,更需要进一步优化。(2)西南地区长季节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单果重,促进西瓜座果,进而提高产量。施氮量对果皮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形物差值、硝酸盐含量、蔗糖和葡萄糖含量、番茄红素等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产量和多种品质分析,氮肥用量在225 kg/hm2时西瓜产量与果实品质最佳,综合得分比不施氮处理提高77.3%。氮素用量显着影响长季节设施西瓜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在苗期和伸蔓期,低氮处理长势良好,座果后中氮处理生长状况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优化施氮处理(225 kg/hm2)的氮肥农学效率最高,达到80 kg/kg N,此时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表观回收率分别为735 kg/kg和8.9%。施氮肥后西瓜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主要表现在0-20cm土层,15N残留量高达0.49 kg/hm2,是20-40cm和40-60cm土层的4.1倍和2.8倍。15N标记的氮肥仅有4.25%被西瓜吸收,当季损失率高达88.9%。从养分需求角度而言,西瓜养分吸收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钾>氮>磷>钙>镁,优化施肥条件下每生产1000 kg西瓜果实需要吸收1.26 kg氮、0.29 kg磷、3.49 kg钾、0.56 kg钙和0.19 kg镁。(3)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函数拟合的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的西瓜最大产量为28.1 t/hm2和26.0 t/hm2,对应的的氮肥用量分别为205和152 kg/hm2,比不施氮处理增产74.5%和43.8%。综合产量和品质而言,设施和露天栽培最佳氮肥用量分别为150kg/hm2和188 kg/hm2。随供氮水平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氮吸收利用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果实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设施和露天栽培条件下,主要养分需求依次为钾>氮>磷>钙>镁,单位产量的养分需求量与长季节栽培无显着差异。(4)有机替代试验表明,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在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的条件下产量最高,分别达到29.8和28.9 t/hm2,比纯化肥处理增产10.0%和4.7%。同时,有机氮替代部分化肥氮有利于降低果皮厚度、促进果实的糖分和酸的转化与积累,增强口感(TSS/TA),而且功能物质番茄红素更高,并降低硝酸盐含量。西南地区设施和露天西瓜总氮用量在150 kg/hm2以内时,有机氮替代比率分别为30%和45%时西瓜产量与品质最优。有机氮替代比例越高,设施和露天西瓜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且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土壤pH值、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化肥处理。综上所述,中国西瓜三大栽培区养分投入多,产量差异大,资源环境代价的区域性强,尤其是西南栽培区产量低且单位产量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其中氮肥施用的贡献率最高,有待进一步优化。田间试验初步证明,西南栽培区通过氮素调控和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能协调实现西瓜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有助于实现西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潘荣艺[2](2019)在《基于用户需求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后期以来,茶园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恶化问题日益凸显,合理施用有机肥成为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保障茶叶品质和安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大部分茶区提倡使用有机肥,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市场上有机肥品种多,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动物性有机肥来源于现代集约化养殖场,施用不当或过量有污染茶园的风险;未建有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用户掌握有机肥种类有限、选择茶园适用的有机肥困难、施肥过量或不足并存等。因此,在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一个实现茶园适用有机肥的统计、检索及推荐施肥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对茶园有机肥的有效选择具有帮助作用。本文根据国家登记以及部分科技文献报道、专着中的有机肥的使用方法、属性和重要的理化性质等信息,辨别筛选出茶园适用的有机肥并构建了基于Android手机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进行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通过在福建、广东、湖北、安徽等多个省份的茶园基地管理人员、茶农、茶叶技术服务人员进行需求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因茶园有机肥种类多、质量良莠不齐、专家咨询渠道不通畅等原因,茶园主体存在系统整理归纳茶园有机肥信息的需求、信息科学化的需求、信息获取方式简便化的需求和能利用茶园数据进行有机肥推荐的功能需求。2.建立了茶园有机肥数据库。通过国家肥料登记库、科技文献报道、专着、田间调查和市场调查为主要数据来源,辨别筛选出茶园适用的有机肥并记录信息,形成了茶园有机肥信息表,共收录适用茶园有机肥111种,为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提供了数据源。3.定义了茶园有机肥信息检索指标和校对显示信息。根据茶树营养特性、田间管理特性和有机肥施用原则,选择以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茶类、三年平均亩产量作为检索指标。以肥料名称、类型、理化性质、施用方法、施用量、施用频率、功能作用、注意事项、资料来源作为有机肥信息显示内容,并对内容进行专业校对,为茶园主体选择和使用有机肥提供依据。4.构建出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通过分析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设计原则、系统需求、结构设计以及安全设计,采用LAMP架构模式,开发了基于手机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并介绍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及程序代码,为茶园有机肥高效选择提供途径。
张学梅[3](2019)在《高寒荒漠草原区燕麦单播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产量和水氮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青藏高原荒漠草原区降雨稀少、天然草地草产量低,因此改善农业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栽培草地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播种方式、施肥水平和灌溉模式下栽培草地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和水氮利用的测定分析,以期优化水氮利用效率,提出青藏高原荒漠草原区高产的栽培草地管理模式。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青海省乌兰县金泰牧场连续2年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种植方式,分别为燕麦单播P1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P2;2个施氮水平,分别为低肥N1(60 kg N hm-2)和高肥N2(120 kg N hm-2);4个灌溉模式,分别为:充分灌溉FI(分别在燕麦分蘖期、拔节期、盛花期各灌水50 mm)、生殖生长期水分胁迫RS(分别在燕麦分蘖期、拔节期各灌水50 mm)、营养生长期水分胁迫VS(在燕麦盛花期灌水50 mm)和无灌溉DL模式。雨养试验在2017-2018年开展,主要研究混播和施肥效应,共4个处理;灌溉试验仅在2018年开展,研究混播、施肥及灌溉效应,共16个处理。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雨养条件下混播和施肥均可大幅度提高牧草干物质产量(DM),2017和2018年收获期高肥处理DM分别比低肥处理提高34.7%和9.7%,粗蛋白产量(CP)分别提高41.3%和20.4%。混播处理DM分别比单播处理提高14.4%和9.2%,CP提高74.7%和62.9%。P2N2处理DM和CP为所有处理中最高,2017年收获期DM和CP分别为10.3 t hm-2和827.2 kg hm-2,2018年分别为7.6 t hm-2和570.2 kg hm-2。(2)雨养条件下通过增施化肥增加了草地的水分消耗(WU),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草地水分利用效率(WUE)。2017和2018年两个生长季中收获期高肥处理WU分别比低肥处理增加6.2%和4.3%,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WUEDM)提高了21.0%和4.9%,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WUECP)提高了30.1%和17.4%。混播同样增加了WU,对WUEDM影响不显着,但大幅提高了WUECP。2017和2018年混播草地WU分别比单播处增加17.9%和9.2%,WUECP比单播处理提高46.7%和51.3%。(3)雨养条件下,2017和2018年收获期高肥处理土壤中NO3--N含量比低肥处理中积累量多25.8%和7.0%,牧草地上部吸氮量(NUP)分别比低肥处理提高35.8%和22.4%。混播处理牧草NUP分别比单播处理高69.8%和64.0%,氮肥偏生产力分(PFPN)别高15.8%和8.3%。(4)在有灌溉条件下,2018年同一播种方式和施肥水平下,收获期FI模式和RS模式DM均显着高于DL模式,比DL模式分别增产61.9%81.6%和40.3%48.7%(P<0.05)。除P1N2处理,其余播种方式和施肥水平下VS模式与DL模式差异均不显着。P2N2 FI处理DM最高,达13.8 t hm-2,其次是P2N2 RS处理,P1N1 DL处理最低;P2N2 FI处理分别比P2N2 RS和P1N1 DL处理高18.1%和66.4%。单播条件下同一施肥水平中各灌溉模式间收获期CP差异不显着。混播条件下FI模式CP显着高于DL模式(P<0.05),低肥和高肥水平下比DL模式CP分别增加91.4%和48.9%;而FI模式和RS模式差异不显着。收获期CP最高的是P2N2 FI处理,为850.7 kg hm-2,其次是P2N2 RS处理,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CP最低的是P1N1 DL处理,仅为293.5 kg hm-2;P2N2 FI处理分别比P2N2 RS和P1N1 DL处理高1.3%和189.8%。(5)在有灌溉条件下,2018年收获期P1N1和混播条件下,FI模式和RS模式WU均显着高于DL模式(P<0.05),WU分别提高35.4%52.2%和11.9%41.6%。P1N1 VS和P2N2 VS处理WU显着高于DL模式(P<0.05),P1N2和P2N1条件下差异不显着。单播条件下各灌溉模式间收获期WUEDM基本无显着差异。混播条件下FI模式WUEDM显着高于VS模式(P<0.05),高27.8%40.4%,与RS模式差异不显着。所有处理中收获期WUEDM最高的是P2N2 FI处理,达2.85 kg m-3,其次为P2N2 RS处理,为2.52 kg m-3。P2N1 VS处理最低,仅为1.76 kg m-3。同一播种方式和施肥水平下各灌溉模式间收获期WUECP差异不显着。在P2N2 RS模式中WUECP最高,达到0.186 kg m-3,其次为P2N2 DL处理,P1N1VS处理最低;P2N2 RS比P2N2 DL和P1N1 VS分别高3.3%和195.2%。(6)在有灌溉条件下,2018年收获期单播条件下各灌溉模式间NUP差异不显着,P2N1 FI处理显着高于P2N1 DL处理(P<0.05),高91.2%,与两个有胁迫的灌溉模式差异不显着;P2N2 FI和P2N2 RS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均显着高于P2N2 VS和P2N2 DL处理(P<0.05)。NUP最高的P2N2 FI处理,达到136.1kg kg-1,其次是P2N2 RS处理,二者差异不显着。除P1N1处理中,P1N2、P2N1和P2N2条件下各灌溉模式间收获期PFPN均有显着差异(P<0.05)。FI模式下最高,RS模式次之,DL模式最低。所有处理中PFPN最高的是P2N1 FI处理,达到186.1 kg kg-1,其次是P1N1 FI处理。单播和混播低肥条件下各灌溉模式间收获期氮素生产效率(PEN)差异不显着。P2N2 FI处理显着高于P2N2 VS和P2N2 DL模式(P<0.05)。收获期PEN最高的是P1N1 RS处理,为34.8 kg kg-1,其次是P1N1 FI处理。综上,在雨养条件下,通过混播和合理增加施肥量能够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促进土壤贮水有效利用,提高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因此推荐P2N2处理在高寒荒漠草原区牧草生长季内无灌溉条件下使用。在有灌溉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混播高肥条件下在燕麦分蘖期和拔节期各灌水50 mm的P2N2 RS处理,既保证了收获期有较理想的牧草产量与品质,又提高了对水氮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牧草吸氮量,可作为在高寒荒漠草原区有灌溉条件下最优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模式。
程军[4](2014)在《高公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实践与思考》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传统农业生产逐渐向现代农业生产过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文中介绍了高公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基本情况、基本职责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文中结合高公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实际工作,详细介绍了在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生产、玉米生产、大豆生产和农民主专业合作社建设方面工作实践和思考。结合高公镇土壤养分状况,给出测土配方施肥量计算方法和小麦配方施肥技术实践。高公镇的小麦能够实现连年稳产高产,其主要原因是在整个小麦生产过程中着重抓好小麦优良品种的选用、高质量机械化耕种、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等后期田间管理环节。但也存在大型先进复式作业机具短缺等现象,制约了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高公镇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日照雨水充裕,适宜夏大豆生产。但由于最近几年汗涝不均,病、虫、危害,以及大豆价格偏底、农民相对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限制了新技术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形成了大豆生产粗放,产量底、效益低的不利局面。玉米是高产粮食、饲料作物,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玉米直接影响畜牧、医药、化工和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大力发展高公镇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十分重要。结合高公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给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建议。如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复合的经营体制、加快镇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步伐,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张蓉[5](2012)在《农用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控制政策研究 ——基于太湖流域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各大湖泊和重要水域水质急剧恶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氮、磷等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污染源总氮(TN)和总磷(TP)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化学耗氧量(COD)排放量占到总量的43.7%,农业非点源污染成为水环境污染最主要的来源。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性因素。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和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形成非点源污染。本文介绍了样本区农业生产情况,分析种植业农作物的化肥农药施用水平,揭示农用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转变农用地利用方式的角度,寻求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政策路径。首先详细介绍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种植业非点源污染的形成诱因和控制技术、回顾土地利用与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从理论上建立农用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的内在联系。其次介绍了太湖流域的污染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耕地面积变化、农作物播种面积及结构,阐明研究区域内农业生产的现状。介绍了太湖流域农户调查的基本情况。再次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水平,用计量模型分析农用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具体分为以下两部分:(1)根据研究区域内农户调查的数据,以种植业土地利用为研究范围,分析不同种植类型、不同经营规模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水平,分析产出水平与农用化学品施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样本区化肥施用普遍过量,施肥比例不均衡。从种植类型看,蔬菜施用化肥农药的水平远高于其他农作物;从种植规模看,5-10亩为化肥农药施用水平相对较低;从产出水平看,农作物产量与化学品施用量之间并无正相关关系。(2)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典型相关分析中,分析农用地利用方式变量组与农用化学品施用变量组这两组变量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将变量扩展到其他可能影响非点源污染的变量,加入农户个人特征、家庭收入、环境认知和培训历史变量,分析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江浙地区化肥超施现象严重,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农用地利用方式深刻影响非点源污染,科学合理的农用地布局和农业经营方式有利于减少化肥施用,可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着手控制非点源污染。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是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新变化,要合理引导经济作物种植,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水平。农户兼业、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外来户等因素都需要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实现农户分业经营,保障外来户权益。
信文贞[6](2011)在《彩色甜椒氮素营养动态规律与高效施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氮肥试验、盆栽氮肥标记试验、大田验证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彩色甜椒整个生长期内氮肥用量和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彩色甜椒生长发育,植株各个器官中氮素浓度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三个生长期各器官含氮量的大小依次均为:叶片>果实>茎秆>根。根、茎杆、叶片和果实等器官中氮素浓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32%-2.35%、0.64%-1.67%、2.59%-4.17%、1.45%-2.69%。2.盆栽条件下整个生长期根的含氮量,氮素累积量,吸氮量和氮素分配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对椒期达到最高值。四门斗期根的含氮量和氮素累积量均大于门椒期;根的吸氮量和氮素分配率则是四门斗期低于门椒期。茎和叶的含氮量,氮素累积量,吸氮量和氮素分配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即对椒期最低,门椒期达到最高值。果实含氮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又缓慢增加趋势;果实吸氮量和累积量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果实分配率则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彩色甜椒各器官氮素的转移,以叶片转移速率快、时期早、转移率较高、转移总氮量的百分数最大,反映了叶片光合产物“源”与“库”对果实建成的重要意义。4.综合彩色甜椒品质和产量关系得出:当施氮量为0.28gN/kg土时,达到最高产量为1805.52 g/0.016mu.5.氮肥盆栽试验表明,施氮处理能提高植株的SPAD值,能促进植株高度的增加,增加植株叶展开度。综合考虑各氮素水平对彩色甜椒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的影响,N2和N3具体施用量注明氮素水平较适合彩色甜椒生长。6.茄果的品质受氮素水平和生长期的影响显着。氮肥的施入能提高茄果的Vc含量,过量氮素施入却降低果实中的Vc含量;茄果内硝酸盐与氮素水平成正相关;但是不同的生长期其规律有所不同。7.设施彩色甜椒氮肥推荐施用量为225 kg·hm-2,相对于菜农蔬菜种植常规施肥量375 kg·hm-2,消减40%的氮肥使用量,这样既保证彩色甜椒的产量,又可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王平[7](2005)在《南疆高产棉田水氮优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是中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不合理的灌溉制度和过量施氮是目前该地区高产棉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水氮的不合理施用不仅降低了水氮利用效率,还造成环境方面潜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农户调查获得策勒和尉犁两县棉农棉花生产中水肥操作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采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和土壤水分实时监测技术进行分阶段氮肥和水分推荐,采用过程控制结果的技术手段,同步作物水氮需求和土壤水氮供应,以在南疆策勒和尉犁两个试验点布置的水氮优化管理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管理对棉花产量、品质、水氮利用效率及其氮素平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南疆策勒和尉犁两县棉花生产中过量施氮的现象普遍存在,分别有39.5%(策勒)和72.8%(尉犁)的农户过量施氮,另外,还有6.2-7.9%的农户施氮量不足,养分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平均的氮素盈余量分别达到248 kg·N·hm-2(策勒)和108 kg·N·hm-2(尉犁)。 本试验中采用的优化水氮管理方法能够在现有灌溉施氮水平下大幅度减少灌溉量和施氮量,策勒点施氮量由常规的432 kg.hm-2减少到256 kg.hm-2,尉犁点施氮量由310 kg.hm-2减少到137kg·hm-2,灌溉量也由常规的660mm减少到427mm(策勒),600mm减少到402mm(尉犁)。但优化水氮处理获得的籽棉产量(策勒:4.74 t·hm-2;尉犁:5.99 t·hm-2)与常规水氮处理(策勒:4.88 t·hm-2;尉犁:5.64 t·hm-2)相同。 优化水氮处理条件下,棉花吸氮量分别为243 kg·hm-2(策勒)和270 kg·hm-2(尉犁),与常规水氮处理条件下的吸氮量(策勒:216 kg·hm-2;尉犁:269 kg·hm-2)没有显着性差异。 在两个试验点上,与常规水氮管理相比较,优化水氮管理大幅度地提高了氮肥利用率(策勒:从28.2%到57.9%;尉犁:27.7%到66.2%)和灌水利用效率(策勒:从7.4 kg·hm-2·mm-1到11.1kg·hm-2·mm-2;尉犁:从9.4 kg·hm-2·mm-1到14.9 kg·hm-2·mm-1)。 在优化施氮体系中氮素的表观损失和常规水氮处理相比,大幅度的由294 kg·hm-2(策勒)和163 kg·hm-2(尉犁)减少到87 kg·hm-2(策勒)和19 kg·hm-2(尉犁)。氮素平衡和土壤硝态氮动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氮素随水向下移出根层是南疆高产棉田氮素损失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本试验中采用的优化水氮管理方法通过对棉花生长过程中水分和养分的动态监控显着的降低了灌溉量和施氮量,但保持了与常规水氮管理相同的高产水平,同时,减少了氮素的表观损失,从而获得更高的棉田水氮资源利用效率。
张玲敏[8](2002)在《河北省施肥现状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农户抽样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作物施肥技术、养分平衡和氮肥施用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教育现状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河北省粮食作物产量低,养分投入量偏高,轮作小麦玉米施用肥料分别有63.7%、85.3%、76.9%氮磷钾投于小麦,存在“重冬轻夏”不合理现象。②农户养分分配不合理,尤其在小麦和玉米上。20.2%的调查农户小麦投入氮肥量超过300kg/hm2,7.0%低于120kg/hm2,9.9%的农户玉米上氮肥投入量超过300kg/hm2,16.8%低于120kg/hm2。磷肥的投入量上,小麦和玉米分别有27.3%和75.9%的农户低于90kg/hm2,18%和8.5%的高于180kg/hm2。③化肥品种中氮肥以单质肥为主,磷肥以复合肥为主,钾则主要由有机肥提供。单质氮肥又以碳铵和尿素为主,复合肥以二铵为主。施用方式氮肥以追施为主,尤其是单质氮肥,磷肥和钾肥主要用做基肥。④大棚蔬菜种植中存在施用不经过腐熟的鸡粪,基肥施用量偏高,忽视微肥施用等问题。通过草莓投入有机N和无机N的比例与产量关系估计,有机无机氮比例在1.0~2.0之间更适合草莓生长。⑤河北省调查农户粮食作物间养分平衡存在差异,小谷类的氮素盈余,薯类亏缺,其他作物氮素在合理平衡范围;磷素除小麦盈余外其他的粮食作物都在合理平衡范围;钾素投入除谷类外现在都处于亏缺状态。⑥估算河北省粮食作物的化肥投入量是179.47万吨(纯养分量),其中氮肥121.26万吨,磷肥49.02万吨,钾肥9.19万吨,化肥氮按40%、有机氮按30%损失估算,投入氮素有54.8万吨损失,土壤亏缺氮素2.47万吨,累积磷素17.2万吨,亏缺钾素61.3万吨。河北省粮食作物的氮损失严重、钾养分归还率低,磷的投入过量。⑦河北省轮作小麦玉米施用化肥氮按总损失量估算,损失氮28.3万吨,折合人民币7.2亿,环境风险值是26.0万吨,对260亿吨水有威胁。通过各种损失途径估算损失是26.0万吨纯氮,其中有69.9%是挥发损失,26.4%是淋溶损失,3.7%是硝化和反硝化损失。⑧农民对大量施用氮肥所产生环境问题了解的不足将加剧农业施肥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生态环境教育,同时采取农民最喜欢的电视科教片和专家讲座的知识普及方式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
西藏自治区农科所堆龙德庆县羊达公社基点[9](1977)在《青稞施用氮素化肥做基、追肥比例试验小结》文中研究说明 氮肥(尿素)基追肥比例试验,主要是探索青稞施用氮素化肥的增产潜力,经济用肥的方法,使现已普遍使用的氮素化肥发挥更大的增产效果,以提高青稞单位面积产量。一、试验方法: 1. 基追肥不同施用量处理: 本试验共10个处理,均以有机肥1000斤/亩(中等质量)为底肥,处理见下表:
二、青稞施用氮素化肥做基、追肥比例试验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稞施用氮素化肥做基、追肥比例试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典型区域西瓜施肥现状及氮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西瓜的生产现状 |
1.1.1 国外西瓜生产现状 |
1.1.2 中国西瓜生产现状 |
1.2 西瓜的营养特征 |
1.2.1 西瓜的生长发育 |
1.2.2 西瓜的营养特性 |
1.2.3 西瓜的氮磷钾养分需求 |
1.3 中国西瓜施肥现状 |
1.3.1 中国西瓜肥料施用现状 |
1.3.2 西瓜肥料利用率及存在问题 |
1.3.3 西瓜生产对环境的效应评价 |
1.4 氮肥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1.4.1 氮肥用量对西瓜生长及品质影响 |
1.4.2 有机氮替代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中国西瓜主要栽培区域施肥现状及环境影响评价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区域 |
3.1.2 数据来源 |
3.1.3 生命周期评价(LCA) |
3.1.4 优化潜力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栽培区西瓜生产的投入-产出 |
3.2.2 优势产区与区域影响 |
3.2.3 西瓜生产的环境影响来源 |
3.2.4 区域减排优化空间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1.4 计算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4.2.2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品质的影响 |
4.2.3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4.2.4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多种养分吸收的影响 |
4.2.5 氮肥用量对长季节设施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
4.2.6 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5.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 |
5.2.2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品质的影响 |
5.2.3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5.2.4 氮肥用量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有机氮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6.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 结果分析 |
6.2.1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 |
6.2.2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品质的影响 |
6.2.3 有机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6.2.4 有机氮替代对传统设施和露天西瓜土壤养分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西瓜施肥现状与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
7.1.2 氮肥用量与有机氮替代对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7.1.3 氮肥用量和有机氮替代对长季节设施、传统设施和露天栽培西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
(2)基于用户需求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 |
1.1.2 茶园有机肥发展的需要 |
1.1.3 农户茶园有机肥选择和使用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与特色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茶园有机肥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 农业信息系统构建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 农业信息系统应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3 理论基础与系统构建技术原理 |
3.1 茶树营养特性 |
3.1.1 茶树的“喜铵性” |
3.1.2 茶树的“聚铝性” |
3.1.3 茶树的“嫌钙性” |
3.1.4 茶树的“低氯性” |
3.2 有机肥施用原则 |
3.3 LAMP体系结构 |
3.3.1 Linux操作系统 |
3.3.2 Apache Web服务器 |
3.3.3 MySQL数据库技术 |
3.3.4 PHP脚本语言 |
3.4 本章小结 |
4 茶园有机肥数据库构建 |
4.1 茶园有机肥的信息来源及茶园适用性筛选依据 |
4.1.1 茶园有机肥信息来源 |
4.1.2 适用茶园的有机肥筛选依据 |
4.1.3 适用茶园有机肥筛选结果 |
4.2 茶园有机肥信息栏目内容 |
4.3 茶园有机肥检索指标选择依据及结果 |
4.3.1 茶园有机肥检索指标选择依据 |
4.3.2 茶园有机肥检索指标选择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的构建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1.2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
5.1.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5.2 系统设计原则 |
5.3 系统结构设计 |
5.3.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5.4 系统安全设计 |
5.5 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 |
5.5.1 登录注册模块的实现 |
5.5.2 系统主界面功能实现 |
5.5.3 系统添加导入功能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使用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寒荒漠草原区燕麦单播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产量和水氮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播种方式对栽培草地的影响 |
1.2.2 施氮水平对栽培草地的影响 |
1.2.3 灌溉模式对栽培草地的影响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雨养条件下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下栽培草地的产量和水氮利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作物品种及来源 |
2.1.3 小区设计及田间管理 |
2.1.4 测定项目 |
2.1.5 指标计算 |
2.1.6 数据处理 |
2.2 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 |
2.2.1 燕麦干物质产量 |
2.2.2 箭筈豌豆干物质产量 |
2.2.3 总干物质产量 |
2.2.4 燕麦粗蛋白产量 |
2.2.5 箭筈豌豆粗蛋白产量 |
2.2.6 总粗蛋白产量 |
2.3 水分利用 |
2.3.1 生育期始末土壤含水量 |
2.3.2 牧草耗水量 |
2.3.3 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 |
2.3.4 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 |
2.4 氮素利用 |
2.4.1 生育期始末土壤中硝态氮分布 |
2.4.2 牧草地上部吸氮量 |
2.4.3 氮肥偏生产力 |
2.4.4 氮素生产效率 |
2.5 讨论 |
2.5.1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
2.5.2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粗蛋白产量的影响 |
2.5.3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
2.5.4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水分利用的影响 |
2.5.5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氮素利用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灌溉模式下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下栽培草地的产量和水氮利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及来源 |
3.1.3 小区设计及田间管理 |
3.1.4 观测项目 |
3.1.5 指标计算 |
3.1.6 数据处理 |
3.2 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 |
3.2.1 燕麦干物质产量 |
3.2.2 箭筈豌豆干物质产量 |
3.2.3 总干物质产量 |
3.2.4 燕麦粗蛋白产量 |
3.2.5 箭筈豌豆粗蛋白产量 |
3.2.6 总粗蛋白产量 |
3.3 水分利用 |
3.3.1 生育期始末土壤含水量 |
3.3.2 牧草耗水量 |
3.3.3 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 |
3.3.4 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 |
3.4 氮素利用 |
3.4.1 生育期始末土壤中硝态氮分布 |
3.4.2 牧草地上部吸氮量 |
3.4.3 氮肥偏生产力 |
3.4.4 氮素生产效率 |
3.5 讨论 |
3.5.1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
3.5.2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粗蛋白产量的影响 |
3.5.3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
3.5.4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水分利用的影响 |
3.5.5 不同播种和管理模式对栽培草地氮素利用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公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1.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
1.1.2 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分析 |
1.2 高公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
第二章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践与思考 |
2.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2.1.1 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 |
2.1.2 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 |
2.2 高公镇测土配方工作实践与思考 |
2.2.1 高公镇土壤养分状况 |
2.2.2 测土配方施肥量计算 |
2.2.3 高公镇小麦配方施肥技术实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公镇小麦生产实践与思考 |
3.1 高公镇小麦生产实践 |
3.1.1 高公镇小麦主推品种 |
3.1.2 高公镇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
3.1.3 高公镇小麦冬季田间管理技术 |
3.1.4 高公镇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
3.1.5 高公镇小麦生育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
3.2 高公镇小麦生产的思考技术 |
3.2.1 高公镇小麦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3.2.2 高公镇小麦生产的几点思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公镇大豆生产实践与思考 |
4.1 高公镇大豆生产实践 |
4.1.1 高公镇大豆生产品种选择 |
4.1.2 高公镇大豆生产实践 |
4.2 高公镇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 |
4.2.1 高公镇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 |
4.2.2 高公镇大豆生产的思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公镇玉米生产实践与思考 |
5.1 高公镇玉米生产实践 |
5.1.1 高公镇玉米生产基本情况 |
5.1.2 高公镇玉米生产品种选择与生产实践 |
5.1.3 高公镇玉米生产机械化 |
5.2 高公镇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5.2.1 高公镇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
5.2.2 高公镇玉米生产的思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建设 |
6.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6.2 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 |
6.2.1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
6.2.2 有效解决分散农户面临的主要问题 |
6.2.3 利于实现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质量提高 |
6.3 高公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思考 |
6.3.1 高公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
6.3.2 高公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存在的问题 |
6.4 高公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农用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控制政策研究 ——基于太湖流域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索引 |
图索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相关概念和重点研究区域 |
1.2.1 相关概念 |
1.2.2 重点研究区域 |
1.2.3 数据来源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
2.1.1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特征 |
2.1.2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素 |
2.2 土地利用与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
2.2.1 土地利用与非点源污染的密切关系 |
2.2.2 土地利用与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
2.3 种植业土地利用与非点源污染 |
2.3.1 种植业非点源污染的形成诱因 |
2.3.2 种植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技术 |
3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农户调查 |
3.1 太湖流域污染现状 |
3.2 样本区(重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
3.2.1 土地利用结构及耕地变化 |
3.2.2 农业生产情况 |
3.3 样本的基本特性 |
3.3.1 被调查者基本特性 |
3.3.2 土地经营基本情况 |
3.3.3 化肥农药施用及农业废弃物处理 |
3.4 小结 |
4 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水平 |
4.1 化肥农药施用水平说明 |
4.2 不同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水平 |
4.3 不同经营规模化肥农药施用水平 |
4.3.1 不同农作物的经营规模 |
4.3.2 不同经营规模化肥农药施用水平 |
4.4 产出水平与农用化学品施用量 |
4.5 小结 |
5 农用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 |
5.1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子选取与说明 |
5.2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子描述 |
5.3 农用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 |
5.3.1 模型说明 |
5.3.2 模型检验结果 |
5.4 加入其他变量的进一步验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4.1 模型说明 |
5.4.2 模型检验结果 |
5.5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思考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政策启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6)彩色甜椒氮素营养动态规律与高效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作物吸收利用氮素的特性 |
1.1.1 氮素的生理功能 |
1.1.2 氮素在植株内的吸收机理 |
1.2 彩色甜椒的营养功能与市场前景 |
1.3 国内外在彩色甜椒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1 不同氮素形态在彩色甜椒方面的研究 |
1.3.2 不同氮素水平在彩色甜椒方面的研究 |
1.4 本文的立体依据 |
1.5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路线 |
2 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地点及基本情况 |
2.1.2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案 |
2.2.1 盆栽实验 |
2.2.2 大田试验 |
2.2.3 样品采集 |
2.3 样品分析方法 |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彩色甜椒各生长期氮素在各器官分配转移规律和氮肥水平的关系 |
3.1.1 彩色甜椒生长期各器官含氮量的变化 |
3.1.2 彩色甜椒生长期各器官吸氮量 |
3.1.3 彩色甜椒生长期各器官氮素的累积量 |
3.1.4 彩色甜椒生长期各器官氮素分配 |
3.1.5 磷、钾各时期和氮的分配关系 |
小结与讨论 |
3.2 基于~(15)N 肥料对彩色甜椒氮素吸收转移研究 |
3.2.1 标记肥料氮在彩色甜椒植株中的吸收 |
3.2.2 标记肥料氮在彩色甜椒各器官中的分配与转移 |
3.2.3 标记肥料氮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去向 |
小结与讨论 |
3.3 彩色甜椒各生长期生长期性状指标和氮肥水平的关系 |
3.3.1 施肥水平与彩色甜椒SPAD 值的关系 |
3.3.2 施肥水平与彩色甜椒株高的关系 |
3.3.3 施肥水平与彩色甜椒叶冠宽度的关系 |
3.3.4 施肥水平和彩色甜椒品质的关系 |
3.3.5 施肥水平与彩色甜椒产量的关系 |
3.3.6 施肥水平与彩色甜椒 Vc 的关系 |
3.3.7 施肥水平与彩色甜椒产量的关系 |
小结与讨论 |
3.4 大田不同氮素水平氮肥试验 |
3.4.1 不同处理对土壤硝酸盐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彩色甜椒生长的影响 |
小结与讨论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南疆高产棉田水氮优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问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
2.1 问题及意义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南疆棉花施肥现状与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_(min)法的南疆高产棉田水氮优化管理 |
4.1 试验地点 |
4.2 试验设计 |
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水氮处理对棉花产量、品质、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水氮处理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结论 |
第七章 不同水氮处理对氮素平衡及土壤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综合讨论与主要结论 |
8.1 综合讨论 |
8.2 主要结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河北省施肥现状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二部分 施肥技术评价 |
第一章 粮食作物 |
1 研究方法 |
1.1 农户抽样调查法 |
1.2 调查具体内容 |
1.3 调查区域的选择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玉米轮作 |
2.1.1 小麦-玉米两季养分的投入 |
2.1.2 小麦-玉米两季中化肥的投入 |
2.1.3 调查农户施肥量分布 |
2.1.4 化肥的品种结构 |
2.1.5 化肥的使用方式 |
2.2 张承地区的单作玉米 |
2.2.1 总养分量的投入 |
2.2.2 化肥投入状况 |
2.3 其它粮食作物(水稻、谷类、薯类、豆类) |
2.3.1 养分量的投入状况 |
2.3.2 养分来源 |
2.3.3 化肥的品种结构 |
2.3.4 化肥的使用方式 |
3 小结 |
第二章 蔬菜——以保定市郊的大棚蔬菜为例 |
1 研究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2 调查内容 |
1.3 参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植情况 |
2.2 养分量 |
2.3 化肥的投入 |
2.3.1 化肥的投入水平 |
2.3.2 化肥品种结构 |
2.3.3 化肥的施用方式 |
2.4 有机肥投入 |
2.4.1 有机肥投入量 |
2.4.2 有机氮和无机氮肥配施 |
2.5 成本及效益分析 |
2.5.1 各项固定资金投入 |
2.5.2 农用物资投入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养分平衡 |
第三章 粮田养分平衡 |
1 研究方法 |
1.1 养分平衡参数 |
1.2 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粮田养分平衡 |
2.1.1 氮素养分平衡 |
2.1.2 磷素养分平衡 |
2.1.3 钾素养分平衡 |
2.2 调查农户小麦玉米的养分平衡分布 |
2.2.1 氮养分平衡分布 |
2.2.2 磷养分平衡分布 |
2.2.3 钾养分平衡分布 |
2.3 河北省粮食作物养分去向分析 |
2.3.1 作物间的养分分配比例 |
2.3.2 粮食作物养分面积比 |
2.3.3 河北省粮食作物的养分去向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农业施肥与生态环境 |
第四章 河北省小麦玉米轮作施用氮肥的环境评价 |
1 研究方法 |
1.1 评价方法 |
1.2 参数选择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玉米轮作区氮肥经济损失量 |
2.2 小麦玉米上环境风险值 |
2.3 氮肥的挥发损失量 |
2.4 氮肥的硝化—反硝化损失量估算 |
2.5 氮肥的淋溶损失量 |
3 小结 |
第五章 农村的生态环境教育 |
1 研究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2 调查农民样本分布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农民的认识现状 |
2.1.1 农民对施肥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
2.1.2 农民施肥量的变化 |
2.1.3 农民的施肥方法和技术 |
2.2 文化程度对农民施肥和环境知识的影响 |
2.2.1 文化程度对农民认识施肥与环境关系的影响 |
2.2.2 文化程度对农民采取施肥技术的影响 |
2.3. 学生基础教育中施肥与环境知识 |
2.4 宣传教育方式的探讨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存在问题 |
3 对策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青稞施用氮素化肥做基、追肥比例试验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典型区域西瓜施肥现状及氮肥优化研究[D]. 李羽佳. 西南大学, 2019(01)
- [2]基于用户需求的茶园有机肥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 潘荣艺.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1)
- [3]高寒荒漠草原区燕麦单播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产量和水氮利用研究[D]. 张学梅. 兰州大学, 2019(09)
- [4]高公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实践与思考[D]. 程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4)
- [5]农用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控制政策研究 ——基于太湖流域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D]. 张蓉. 浙江大学, 2012(01)
- [6]彩色甜椒氮素营养动态规律与高效施用技术研究[D]. 信文贞.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7]南疆高产棉田水氮优化管理研究[D]. 王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8]河北省施肥现状的评价[D]. 张玲敏. 河北农业大学, 2002(02)
- [9]青稞施用氮素化肥做基、追肥比例试验小结[J]. 西藏自治区农科所堆龙德庆县羊达公社基点. 西藏农业科技, 19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