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集成双路比较器作为磁芯存储器的检测放大器 - 第 2 部分

使用集成双路比较器作为磁芯存储器的检测放大器 - 第 2 部分

一、应用集成化双比较器作为磁心存贮器的读出放大器——第二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WIDLAR,宋安民[1](1967)在《应用集成电路化的双比较器作为磁心存贮器读出放大器——第一部分》文中指出应用集成电路化的双比较器作为磁心存贮器读出放大器的方法和优越性分两部分讨论。第一部分讨论基本比较器。第二部分讨论读出放大器电路。

陈嵩[2](2008)在《幅度概率分布(APD)统计参量测量方法的研究与APD测量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在2006年最新版的CISPR16-1 Ed.2国际标准中将APD统计参量测量列为了一种电磁骚扰的标准测量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制一台符合CISPR建议指标要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PD专用测量仪表,并搭建APD自动测试系统平台。该测量仪与测试平台已在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投入试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的空白。文章第一章结合EMC学科的特点,全面回顾了APD测量方法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发展历史和进展,追踪了该领域技术的最新动态。第二章通过电路理论和统计信号处理理论,对EMI测量接收装置的电路响应、随机信号概率模型、APD统计参量测量的关键指标等进行了推导和讨论。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介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JTUAPD V1.0测量仪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设计。第五章给出了仪器校准和验证的结果。全文创新点表现如下:1.对接收机检波器前级电路响应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建立了检波器的非线性仿真模型,分析指出了传统检波测量的不足之处(第二章);2.对服从典型概率分布的随机信号的APD特性进行了推导与数值分析,并初步讨论了噪声建模与拟合方法,对电气化铁路弓网脉冲噪声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第二章);3.建立了APD测量采样率与测量不确定度的数值关系(第二章);4.研制成功了统计参量测量通用硬件平台,属国内首创(第三章);5.在通用硬件平台上开发了BJTUAPD V1.0测量仪,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或优于CISPR的建议原则,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IP核(第四章);6.软硬件设计中采用了一系列新颖或者独创的技术,如SIMO-FIFO、高效倍频APD处理单元、双端口RAM、高精度长定时器、标准串行总线等,有效地解决了处理速度、测量盲等待等关键技术难题,允许与各种控制器进行灵活的连接,并为系统性能的升级和功能扩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四章);7.搭建了完整的APD测试系统平台,并编制了自动测量系统软件WinAPD,提供了完善的测量流程控制功能和友好的用户界面。

吴永诗,言华,张伦[3](1978)在《关于电子测量仪器自动化的若干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测试自动化是当前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外测量仪器自动化的发展,接着分别论述了测量仪器自动化的两种主要形式:自动测试系统和采用微处理器的自动测试仪器。然后,较详细地分析了数字频率计、示波器、频谱仪与选择电平表、网络分析仪等仪器的自动化过程。最后,论述了自动化对测量仪器提出的要求和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田武刚[4](2009)在《航空发动机关键构件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位无损检测避免了装备和结构的拆卸、分解和安装,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和费用,集成化既减小了设备的体积更重要的是可充分发挥多种检测方法的优势,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它们都是通用测试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开展相关研究对提高我军航空装备的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某型航空发动机九级篦齿盘和发动机叶片原位无损检测的工程实际需求,提出内窥和涡流检测集成化的思想,围绕集成化无损检测系统设计、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传感器设计、航空发动机九级篦齿盘和叶片的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无损检测、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的信息融合等问题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将嵌入式系统技术引入到无损检测中,研制了嵌入式内窥涡流集成化无损检测系统。设计了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电子内窥镜,研究了内窥检测图像的增强处理方法,提高了内窥图像质量;研究了宽频高精度功率信号产生和涡流微弱检测信号的正交锁相放大处理等问题,完成了涡流检测硬件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设计了实时嵌入式检测软件。检测系统功能全面,智能化程度高,符合集成化发展的方向,与传统的无损检测仪器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和携带方便等特点,可以满足航空发动机原位无损检测的需要。(2)针对现有的涡流检测传感器从结构和性能上无法满足某新型航空发动机关键构件九级篦齿盘原位无损检测要求的现状,提出了一种特殊结构的涡流传感器。该传感器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在空间上正交,利用有限元数值仿真方法对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其对九级篦齿盘裂纹缺陷检测灵敏度高、提离效应小,而且可以定量评估裂纹缺陷的深度;同时将该涡流传感器和电子内窥镜探头结合,设计了一种用于篦齿盘原位无损检测的内窥涡流集成化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内窥涡流集成化技术实现了对篦齿盘裂纹缺陷的原位无损检测,缺陷检测准确率和可靠性高。(3)针对目前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叶片的内窥检测结果需要人工判断和检测效率低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叶片内窥检测的缺陷自动识别算法。该算法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叶片缺陷的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作为分类识别的依据,设计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器实现对叶片内窥检测缺陷自动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叶片缺陷的识别正确率达到了85%。(4)从提高航空发动机叶片裂纹缺陷的内窥检测效果出发,基于前面的集成化思想,首先利用有限元数值仿真方法设计了一种提离效应很小的类匀强涡流传感器,该涡流传感器可以对叶片裂纹缺陷长度和深度进行定量评估,然后将其与电子内窥镜探头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了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检测专用的内窥涡流集成化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内窥涡流集成化技术实现了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缺陷的原位无损检测,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和可靠性高。(5)基于D-S证据理论提出了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的信息融合算法。建立了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信息融合模型,构造了可信度分配函数,制定了决策规则,实现了内窥和涡流检测信息层的集成,提高了无损检测系统缺陷识别准确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已应用到航空发动机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测中,有效地减少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现场检修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陈继德[5](2005)在《数字化测试技术及其在漏电开关检测仪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数字化测试技术是今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技术,在仪器仪表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在精确度、稳定性和抗干扰方面都远远的超过模拟式仪表。它主要涉及两项关键技术:信号源的数字合成和被测数据处理数字化。数字化信号源在今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以有别于其它频率合成方法的优越性能和特点成为现代频率合成技术中的姣姣者。被测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以不仅满足实时系统需求而且具有更高的处理精度。早期的信号处理主要通过使用运算放大电路不同的电阻匹配可以实现算术运算,通过电阻和电容的组配,以实现滤波处理等。模拟处理最大的问题是不够灵活,不稳定。参数修改困难,需要采用多种阻值的电阻、电容,并通过电子开关选通才能修改处理参数。数字信号处理可以通过软件修改处理参数,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目前,数字信号处理已经成为信号处理技术的主流。数模混合芯片的飞速发展,使得芯片既可以处理数字信号又可以同时处理模拟信号,使片上仪器的实现成为可能。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发展为工程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们可以用硬件描述语言轻松实现自己的系统,不受硬件约束。目前,数字化测试技术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介绍了数字化测试技术的一些基本方法,详细分析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原理,以及常用的信号测试和数字滤波方法。并以TI公司的超低功耗混合信号处理器MSP430为基础,结合数字化测试技术,简洁高效地设计了一个漏电开关测试仪。 本文中作者的主要贡献是: 1.拓展了数字化信号源的实现方法,使其应用不受专用芯片的束缚。 2.讨论了数字信号处理在单片机上的实现方法。 3.利用TI公司的数模混合芯片完成漏电开关检测仪的软硬件设计。

田光辉[6](2006)在《汽车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汽车有复杂的传感器网络,传感器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眼睛”和“耳朵”,它用于检测汽车正常运行状态下所需的相关参数(如车速、负荷、转速等),并迅速、准确地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至计算机控制系统。汽车故障检测是汽车维修流程的首要环节,目前有许多检测设备(如汽车自诊断系统、数字万用电表、车用示波器、扫描仪等)、检测方法与检测技巧等,其中多数汽车故障在检测时都要遵循一定的检测步骤(或程序)。一般来说,我们都可以按照首先检测电路连接质量,其次检测传感器、执行器,最后检测电控单元这样的程序来操作。但是,由于汽车故障具有突发性、综合性、差异性等特点。所以在检测故障时,我们仍需要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即选择适当的检测设备或检测工具辅以正确的故障分析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故障检测与诊断数,才能准确、及时地对故障进行定位与故障排除。汽车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目的是为了解决汽车故障的智能化检测,而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的基础是汽车用传感器的测试。本文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通过比较、分析现代检测设备在检测汽车传感器时所输出电子信号波形的类型、特征,总结和归纳出电控汽车传感器的故障特征、故障代码的识别和故障检测流程;在总结、比较现代检测设备或工具性能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故障树诊断和规则推理诊断方法,提出了汽车智能检测系统总体框架;针对汽车故障的特点模拟经验丰富的维修专家的诊断思路及方法,利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从而可使用户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方便、快速、准确地找出故障原因,提高故障诊断系统的效率和实用性。汽车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根据所提出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分别从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软件)、关键技术及处理、计算机测试软件开发、智能检测系统的仿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对汽车故障智能化检测系统的测试电路进行了软件设计。

胡英姿[7](2003)在《基于网络的智能化仪器的研究和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场测控设备与传统的测量仪器不同,不仅具有传统的检测功能,而且具有存储、判断、信息处理、实时补偿、自诊断,自校正等功能。智能化仪器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集成在现场设备中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功能的不断加强和价格的急剧降低,网络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网络在测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要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要实施综合自动化,即必须设计能在现场环境运行的、性能可靠、造价低廉的通讯系统,形成工厂底层网络,完成现场设备之间的数字通讯,实现底层设备之间以及生产现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自动线整体一元化管理,推动自动加工系统及无人车间的设计、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 本课题结合工程实际背景,对基于网络的智能化仪器进行了研究。文章详细的阐述了以电感测头和光栅为测量元件的智能仪器的组成和原理,对智能化仪器的发展方向作了研究,并对智能仪器及实时控制系统中经常用到的通讯方式作了开发设计和分析。该系统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该系统是根据实际需要研制而成,系统测试精度高,性能稳定,抗干扰性能强,直接与机床相连,进行快速控制,参数调整简便。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仪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的仪器改良和优化提供了借鉴。该系统已达到用户提出的技术要求,并已交付用户,准备投入批量生产,是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的一种较理想的仪器。

苏宗田[8](2002)在《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广播电视正由模拟向数字全面过渡,电视系统全面数字化的潮流势不可挡。目前数字地面电视(DVB-T)也提到日程上来。论文就是DVB-T发射系统研究课题中的一部分即:研究和实现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要求将数字中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中频信号。 论文首先对COFDM的基本原理以及COFDM在DVB-T中的作用作了简单介绍,然后对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原理及相关技术作了详细介绍,最后详细介绍了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设计以及实现。 实验调试结果表明,作者设计的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达到了设计要求。

冯震[9](2008)在《电子战中DRFM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新体制的雷达广泛采用相干处理技术和匹配接收技术,使传统的干扰方法相对失效。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及其技术的发展和改进,能够适应多变、快变和复杂时频调制的威胁信号环境,能够保持干扰信号与被干扰的雷达信号之间的相参性,具有过去的其他技术手段无法比拟的良好的干扰效果。可以说,DRFM技术在电子战中的应用开辟了ECM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从电子战的角度分析了DRFM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一种1GHz采样率的宽带DRFM设计方法,分析了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电磁兼容性设计、热设计和信号完整性设计。本文分析了电子战中基于DRFM的雷达干扰设备的结构,研究了基于DRFM的干扰调制技术:欺骗干扰技术和数字噪声调制技术;并给出了一种基于DRFM的基带数字欺骗干扰机的实现,其中重点研究了采用数字正交混频方式实现多普勒频率调制的方法,并应用其在工程中实现了欺骗干扰功能。

丁卫撑[10](2005)在《环境测氡仪的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氡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尤其是氡及其子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氡气及其子体的测量是一个涉及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论文从氡气及其子体的能谱测量入手,瞄准国内外测氡仪的发展趋势,结合现场工作的特点,针对目前氡气测量向能谱测量发展的趋势,在几项关键技术如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仪器的单片微机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论文对本人所研制的基于单片微机的氡及其子体α能谱数据采集系统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该系统以片上系统微处理器C8051F124为控制处理核心,并配有320×240点阵图形液晶显示器,以及必要的人机交互按键及信息指示;系统采用充电电池供电,具备自动充电管理、主电/备电自动切换功能。系统采用按键输入,汉字人机对话,能自动显示和存储测量谱线,并自动完成α能谱数据处理工作;而且,系统可通过USB接口与PC机联机使用,扩大了数据处理、存储、测量结果输出等功能。环境测氡仪的软件系统主要采用C语言编写,充分利用C语言特点,方便进行数据处理。

二、应用集成化双比较器作为磁心存贮器的读出放大器——第二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集成化双比较器作为磁心存贮器的读出放大器——第二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2)幅度概率分布(APD)统计参量测量方法的研究与APD测量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统计参量测量概述
        1.2.2 APD测量方法的研究历史与应用领域
        1.2.3 APD测量标准的发展
    1.3 APD测试仪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3.1 早期的APD测量装置
        1.3.2 当前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1.4.1 APD统计参量测量的相关理论研究
        1.4.2 APD测量实现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2 APD统计测量理论
    2.1 EMI测量的射频信号处理
        2.1.1 EMI测量接收机的结构
        2.1.2 APD测量系统的射频前端
        2.1.3 对射频前端的脉冲响应分析
    2.2 传统的检波式EMI测量
        2.2.1 对检波器函数的分析方法
        2.2.2 CISPR规定的检波器函数
        2.2.3 检波测量的缺陷与不足
    2.3 统计信号检测与基本分布的APD性质
        2.3.1 高斯正态(Gauss)随机信号
        2.3.2 多维高斯随机信号
        2.3.3 瑞利(Rayleigh)随机信号
        2.3.4 莱斯(Rician)随机信号
        2.3.5 随机信号模型小结
    2.4 APD分布数据的表示方法
        2.4.1 CISPR对APD测量数据的表示
        2.4.2 为确定噪声模型的表示方法
    2.5 APD测量的实现方法讨论
        2.5.1 时域采样技术
        2.5.2 关于采样速率的确定
        2.5.3 APD统计电路实现方案
    2.6 噪声系统建模仿真举例
        2.6.1 应用背景介绍
        2.6.2 电气化铁道电火花骚扰数学模型
        2.6.3 仿真模型的构建
        2.6.4 仿真结果
    2.7 小结
3 APD测量仪的硬件设计
    3.1 研制APD测量仪表的技术条件
    3.2 APD测量装置硬件组成概述
    3.3 对数放大级
        3.3.1 对数放大实现信号压缩原理
        3.3.2 三类基本的对数放大电路
        3.3.3 对数级电路的关键元器件
        3.3.4 对数放大级的电路实现
    3.4 模/数转换级
        3.4.1 A/D转换器的分类与原理
        3.4.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要点
        3.4.3 模/数级的电路硬件组成
    3.5 APD统计级
        3.5.1 可编程逻辑器件概述
        3.5.2 采用FPGA的电路硬件组成
    3.6 测量核心板综述
    3.7 控制与传输级(控制板)
        3.7.1 控制板与核心板的连接
        3.7.2 控制板与上位机的连接
        3.7.3 控制板的硬件结构
    3.8 APD测量仪的电源模块
    3.9 硬件平台的EMC设计
        3.9.1 系统级EMC措施
        3.9.2 电路级EMC措施
        3.9.3 PCB板级EMC措施
        3.9.4 硬件EMC设计小结
4 APD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APD测量系统软件概述
    4.2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核
        4.2.1 APD测量仪IP核概述
        4.2.2 单输入-多输出缓冲队列(SIMO-FIFO)
        4.2.3 APD统计逻辑
        4.2.4 双端口RAM
        4.2.5 集成的接口
    4.3 IP核的IIC总线
        4.3.1 IIC总线的特点
        4.3.2 IIC传输时序和总线协议
        4.3.3 IIC的实现
    4.4 IP核的SPI接口
        4.4.1 SPI总线接口的特点
        4.4.2 SPI总线的传输时序
        4.4.3 SPI的实现
    4.5 控制器程序软件
        4.5.1 主程序流程
        4.5.2 IP协议栈
        4.5.3 控制指令翻译器
        4.5.4 软硬结合的定时器
        4.5.5 通过IIC/SPI的存储器访问
    4.6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WinAPD
        4.6.1 APD测量流程
        4.6.2 人机界面
        4.6.3 WinAPD测量步骤
    4.7 软件系统小结
5 APD测量仪的验证与校准
    5.1 APD测量仪的直流校准
    5.2 APD测量仪的幅度校准
    5.3 随机噪声APD分布验证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英文缩略语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航空发动机关键构件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航空发动机故障及分析
        1.1.2 航空发动机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1.1.3 内窥涡流集成化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意义
    1.2 内窥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内窥检测技术发展历史
        1.2.2 内窥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涡流检测新技术
        1.3.2 涡流检测理论的研究
        1.3.3 涡流检测传感器的研究
    1.4 多种无损检测技术集成及应用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多种无损检测技术集成的发展现状
        1.4.2 信息融合技术在无损检测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1.5.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5.2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涡流无损检测技术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涡流检测中的基本电磁理论
        2.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2.2 涡流检测基本原理
        2.2.3 集肤效应与涡流透入深度
    2.3 有限元数值法对涡流检测问题的描述
        2.3.1 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
        2.3.2 有限元法对三维涡流场的描述方法
        2.3.4 A ,φ? A 法对涡流场求解区域的描述
    2.4 基于有限元数值仿真法的涡流传感器设计
        2.4.1 涡流传感器的类型
        2.4.2 涡流传感器的设计方法
        2.4.3 基于有限元数值仿真法的涡流传感器设计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内窥涡流集成化无损检测系统研制
    3.1 引言
    3.2 嵌入式系统特点分析
    3.3 嵌入式内窥涡流集成化无损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3.1 嵌入式微处理器
        3.3.2 检测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3.3 电子内窥镜设计
        3.3.4 宽频高精度涡流激励信号源设计
        3.3.5 微弱涡流检测信号处理
    3.4 嵌入式内窥涡流集成化无损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3.4.1 嵌入式操作系统
        3.4.2 硬件驱动程序
        3.4.3 应用程序
    3.5 电子内窥图像增强
        3.5.1 航空发动机内窥图像特点分析
        3.5.2 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
        3.5.3 内窥图像对比度增强
        3.5.4 内窥图像的平滑
        3.5.5 内窥图像的锐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型航空发动机九级篦齿盘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无损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飞机损伤原位无损检测
    4.3 九级篦齿盘裂纹特性分析
    4.4 篦齿盘裂纹检测专用涡流传感器设计
        4.4.1 专用涡流传感器结构设计
        4.4.2 基于有限元仿真法的专用涡流传感器设计
        4.4.3 专用涡流传感器的实验验证
    4.5 篦齿盘裂纹内窥涡流集成原位化检测
        4.5.1 篦齿盘裂纹检测专用内窥涡流集成化探头设计
        4.5.2 篦齿盘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POD 曲线测定
        4.5.3 篦齿盘裂纹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检测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空发动机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无损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航空发动机叶片缺陷分析
    5.3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叶片缺陷内窥检测
        5.3.1 叶片内窥检测图像处理
        5.3.2 叶片缺陷特征提取
        5.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叶片缺陷分类识别
    5.4 航空发动机叶片裂纹缺陷的涡流检测
        5.4.1 用于叶片裂纹检测的涡流传感器设计
        5.4.2 叶片涡流检测有限元仿真
        5.4.3 叶片涡流检测实验验证
        5.4.4 涡流传感器的改进
    5.5 航空发动机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检测
        5.5.1 叶片检测专用内窥涡流集成化探头设计
        5.5.2 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POD 曲线测定
        5.5.3 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检测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融合技术在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信息融合技术分析
        6.2.1 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及融合原理
        6.2.2 信息融合的级别
    6.3 基于D-S 证据理论的决策级数据融合算法
        6.3.1 D-S 证据理论
        6.3.2 基于D-S 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算法
    6.4 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信息融合处理
        6.4.1 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信息融合模型
        6.4.2 基于D-S 理论的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信息融合步骤
        6.4.3 基本可信度分配函数的构造
        6.4.4 决策规则的制定
        6.4.5 叶片内窥涡流集成化检测信息融合实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数字化测试技术及其在漏电开关检测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几个关键问题
    1.3 数字化信号源
    1.4 数字信号处理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合成信号源
    2.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介绍
    2.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实现方法
    2.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在测量仪器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信号处理
    3.1 数字信号处理介绍
    3.2 信号之间转换
    3.3 IIR滤波器的设计
    3.4 FIR滤波器的设计
    3.5 单片机中数据处理方法
    3.6 数字信号处理在电子测量仪器中的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漏电开关检测仪设计案例
    4.1 系统介绍
    4.2 系统硬件设计
    4.3 系统软件设计
    4.4 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汽车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1.1 车用传感器类型
        1.1.2 车用传感器的性能要求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故障诊断设备现状
        1.2.2 现代汽车检测设备性能特点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汽车智能检测系统总体方案
    2.1 汽车常用传感器
    2.2 车用传感器测量要求
    2.3 智能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
    2.4 智能检测系统总体框图
        2.4.1 硬件系统设计原则与微处理器的选择
        2.4.2 硬件接口设计
        2.4.3 系统扩展与系统配置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
    3.1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
        3.1.1 A/D 转换器的选择
        3.1.2 CS5522 A/D 转换器结构特点
    3.2 信号的采集与转换
    3.3 传感器信号调理
    3.4 车用传感器测试电路的设计
    3.5 记录与显示接口
    3.6 系统抗干扰设计
        3.6.1 概述
        3.6.2 检测系统外部干扰及其措施
        3.6.3 软件抗干扰措施
第四章 计算机测试软件开发
    4.1 基于单片机的软件开发环境
    4.2 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4.2.1 概述
        4.2.2 软件设计特点
        4.2.3 软件系统设计
        4.2.4 系统软件流程框图
第五章 车用传感器(电控系统)故障诊断
    5.1 车用传感器常见故障
    5.2 汽车故障类型与检测因素分析
    5.3 汽车电控系统的诊断方式
        5.3.1 随车诊断
        5.3.2 车外诊断
        5.3.3 集成诊断
    5.4 汽车电控系统的诊断方法
        5.4.1 基于信号的诊断方法
        5.4.2 基于直接冗余的诊断方法
        5.4.3 基于动态冗余的诊断方法
    5.5 故障识别与故障代码
    5.6 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模式
        5.6.1 概述
        5.6.2 总体设计
        5.6.3 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第六章 汽车智能检测系统的仿真
    6.1 概述
    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网络的智能化仪器的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景
    §1.3 论文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智能化仪器原理及组成
    §2.1 智能化仪器概述
        §2.1.1 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向
        §2.2.2 智能测控仪器的原理和特点
    §2.2 智能化仪器中各种微处理器
        §2.2.1 单片机技术的发展
        §2.2.2 Intel51系列
        §2.2.3 DSP系列
        §2.2.4 AVR系列单片机
        §2.2.5 其他
第三章 智能仪器的网络化
    §3.1 网络化的基础—数据通讯
        §3.1.1 数据通讯基本概念
        §3.1.2 串行通讯的过程及通讯协议
        §3.1.3 网络化仪器的意义
    §3.2 RS-232、RS-422、RS-485标准及应用
        §3.2.1 RS-232串行接口标准
        §3.2.2 RS-422与RS-485串行接口标准
        §3.2.3 通讯程序
    §3.3 USB接口
        §3.3.1 USB通用串行总线特点
        §3.3.2 USB概述
        §3.3.3 USB数据流
        §3.3.4 基于USB的单片机系统
    §3.4 TCP/IP应用
        §3.4.1 TCP/IP协议简介
        §3.4.2 用单片机实现TCP/IP协议的方案
        §3.4.3 单片机工作流程
第四章 测量系统组成及原理
    §4.1 概述
    §4.2 电感测微仪原理及其应用
        §4.2.1 差动变压器原理介绍
        §4.2.2 信号放大及其测量电路
        §4.2.3 差动变压器的优点以及误差分析
    §4.3 光栅测量原理及应用
        §4.3.1 光栅测量原理
        §4.3.2 读数系统和细分技术
    §4.4 单片机测量系统设计
        §4.4.1 处理器部分
        §4.4.2 前置输入部分
        §4.4.3 人机接口和控制输出部分
第五章 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开发工具
        §5.1.1 使用语言
        §5.1.2 单片机仿真工具和开发平台
    §5.2 软件流程
        §5.2.1 主程序流程图
        §5.2.2 系统的自检
        §5.2.3 自动量程转换
        §5.2.4 记忆测量功能
第六章 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6.1 抗干扰设计的必要性
    §6.2 硬件抗干扰技术
        §6.2.1 硬件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6.2.2 看门狗电路
    §6.3 软件抗干扰技术
        §6.3.1 软件抗干扰措施
        §6.3.2 数字滤波
        §6.3.3 软件补偿技术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技术的优点
    1.2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的发展概况
    1.3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工作
第二章 COFDM原理
    2.1 地面传输信道特性和模型
        2.1.1 地面传输信道特性
        2.1.2 地面传输信道模型
    2.2 COFDM原理
        2.2.1 OFDM原理及其优点
        2.2.2 OFDM信号表示
        2.2.3 保护间隔
        2.2.4 OFDM传输方案
        2.2.5 OFDM的关键参数及信道编码方案
第三章 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原理
    3.1 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简介
    3.2 单片机AT89C2051原理及应用
        3.2.1 单片机的发展
        3.2.2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3.2.3 单片机AT89C2051
    3.3 DDS芯片AD9850原理及应用
        3.3.1 频率合成概诉
        3.3.2 DDS工作原理
        3.3.3 AD9850工作原理和应用
    3.4 D/A芯片AD9762原理及应用
        3.4.1 D/A转换的基本原理
        3.4.2 AD9762的基本原理
    3.5 无源滤波器原理及应用
        3.5.1 滤波器概论
        3.5.2 椭圆函数低通原型滤波器
        3.5.3 椭圆函数低通原型滤波器在本项目中的作用
    3.6 集成运算放大器AD818原理及应用
        3.6.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础知识
        3.6.2 集成运算放大器AD818原理及应用
第四章 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设计
    4.1 DVB-T发射端总体设计
    4.2 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总体设计
    4.3 用AD9850和AT89C2051设计时钟
        4.3.1 硬件结构框图
        4.3.2 硬件参数确定与选择
        4.3.3 用AT89C2051向AD9850写命令控制字
    4.4 用AD9762实现D/A转换
        4.4.1 硬件结构框图
        4.4.2 硬件参数确定与选择
    4.5 用AD818实现视频线路驱动
第五章 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实现
    5.1 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第一阶段调试
        5.1.1 局部调试
        5.1.2 整体调试
    5.2 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第二阶段调试
    5.3 DVB-T发射端系统调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9)电子战中DRFM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论文的结构
2 数字射频储频器的基本原理
    2.1 数字射频存储器的框图
    2.2 数字射频存储器的量化方式
        2.2.1 幅度量化
        2.2.2 相位量化
        2.2.3 两种量化方式的比较
    2.3 数字射频存储器的存储方式
        2.3.1 示样脉冲存储
        2.3.2 全脉冲存储
    2.4 正交双通道DRFM
    2.5 多通道DRFM
    2.6 DRFM的主要性能指标
3 宽带DRFM设计
    3.1 概述
    3.2 宽带DRFM技术指标要求
    3.3 宽带DRFM组成
    3.4 超高速模数转换
        3.4.1 双积分型A/D转换器
        3.4.2 逐次比较型A/D转换器
        3.4.3 超高速视频闪烁A/D转换器
        3.4.4 基于流水线的ADC结构
        3.4.5 ∑-△ADC
        3.4.6 高速ADC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7 宽带高速AD选型
    3.5 分路器
    3.6 FPGA芯片
    3.7 存储器及高速DA芯片
    3.8 关键技术及采取的措施
        3.8.1 电磁兼容性设计
        3.8.2 热设计
        3.8.3 时钟管理
        3.8.4 信号完整性设计
    3.9 测试结果及说明
4 DRFM在电子战中的应用
    4.1 概述
    4.2 基于DRFM的干扰设备基本结构
    4.3 基于DRFM的欺骗干扰
        4.3.1 距离欺骗干扰
        4.3.2 对雷达速度信息的欺骗
        4.3.3 距离+速度信息同步干扰
    4.4 基于DRFM的噪声干扰
    4.5 一种基于DRFM的雷达杂波模拟器的工程实现
        4.5.1 功能
        4.5.2 实施方案
        4.5.3 A/D、D/A及模拟混频器
        4.5.4 数字下变频器(DDC)
        4.5.5 卷积处理器
        4.5.6 数字上变频器(DUC)
        4.5.7 杂波数据存储电路
        4.5.8 距离段选通电路
        4.5.9 主要技术指标
5 基于DRFM的基带欺骗干扰机的实现
    5.1 概述
    5.2 系统框图
    5.3 工作原理
        5.3.1 DSP板工作原理
        5.3.2 基于DRFM的信号处理板工作原理
        5.3.3 信号处理板算法
    5.4 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
        5.4.1 FIR滤波器的设计
        5.4.2 数字AGC的设计
        5.4.3 DSP控制板算法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环境测氡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扉页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3 项目依托
    1.4 研究内容
    1.5 成果特色
第二章 系统方案选择
    2.1 方案选择
    2.2 探测器以及脉冲线性放大电路
    2.3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2.4 单片微机系统
    2.5 通信接口
    2.6 峰值检测电路
    2.7 系统软件
    2.8 数据存储
第三章 微处理器系统
    3.1 微处理器系统概述
    3.2 CIP-51 CPU内核
    3.3 增加的功能
    3.4 存储器组织
        3.4.1 片内内部寻址RAM
        3.4.2 片内外部寻址RAM
        3.4.3 片上Flash
    3.5 JTAG调试和边界扫描
    3.6 可编程数字I/O和交叉开关
    3.7 模数转换器ADC
        3.7.1 ADC选择
        3.7.2 ADC的工作方式
        3.7.3 ADC可编程窗口检测器
    3.8 SPI接口扩展Flash存储器
    3.9 实时时钟DS1302
第四章 信号调理及峰值检测电路
    4.1 信号的形成
    4.2 前置放大电路
        4.2.1 半导体探测器的输出讯号
        4.2.2 探测器输入等效电路
        4.2.3 前置放大电路的作用
        4.2.4 电荷灵敏型前置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要求
    4.3 脉冲线性主放大器
        4.3.1 放大电路设计
        4.3.2 增益软件可编程放大器设计
    4.4 峰值检测
        4.4.1 概述
        4.4.2 峰值检测电路
第五章 系统接口电路
    5.1 系统接口概述
    5.2 USB接口
        5.2.1 USB总线简介
        5.2.2 USB接口芯片PDIUSBD12器件特性及电路设计
    5.3 LCD接口电路
        5.3.1 显示接口的选择
        5.3.2 LCD接口方式
    5.4 键盘接口电路
第六章 系统软件
    6.1 编程语言选择
        6.1.1 汇编与C语言优缺点
        6.1.2 汇编与C语言混合编程中注意的问题
    6.2 系统软件的结构层次
    6.3 数据采集有关软件设计
        6.3.1 主函数程序设计
        6.3.2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1. A/D转换中断服务程序
        2. 定时器1中断服务程序
        3. 工作时间中断服务程序
        4. 键盘扫描及键功能散转程序
    6.4 LCD接口及有关软件设计
        6.4.1 SED1335指令简介
        6.4.2 LCD底层驱动函数设计
        6.4.3 界面设计以及数据处理有关软件设计
    6.5 USB接口相关软件设计
        6.5.1 USB接口固件设计
        6.5.2 USB设备的驱动程序设计
        6.5.3 应用程序设计
    6.6 能量刻度
    6.7 浓度计算
第七章 系统供电系统
    7.1 概述
    7.2 电源功耗估算
    7.3 电源部分的技术要求
    7.4 主电/备电切换
    7.5 以UC3906为核心的双电平浮充充电器
    7.6 工作状态检测
    7.7 系统的电源管理
        7.7.1 硬件电源管理
        7.7.2 软件电源管理
第八章 系统性能测试
    8.1 能量分辨率测定
    8.2 能量刻度系数
    8.3 精确度(重复性测量)
    8.4 系统稳定性
    8.5 浓度测量准确度
    8.6 主要技术指标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应用集成化双比较器作为磁心存贮器的读出放大器——第二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集成电路化的双比较器作为磁心存贮器读出放大器——第一部分[J]. WIDLAR,宋安民. 电子计算机参考资料, 1967(01)
  • [2]幅度概率分布(APD)统计参量测量方法的研究与APD测量系统的研制[D]. 陈嵩.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3]关于电子测量仪器自动化的若干问题[J]. 吴永诗,言华,张伦. 电子测量技术, 1978(01)
  • [4]航空发动机关键构件内窥涡流集成化原位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田武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2)
  • [5]数字化测试技术及其在漏电开关检测仪中的应用[D]. 陈继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6]汽车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田光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7]基于网络的智能化仪器的研究和开发[D]. 胡英姿. 西安理工大学, 2003(02)
  • [8]DVB-T发射端输出接口的研究与实现[D]. 苏宗田.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9]电子战中DRFM的设计与应用[D]. 冯震.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2)
  • [10]环境测氡仪的研究[D]. 丁卫撑. 成都理工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使用集成双路比较器作为磁芯存储器的检测放大器 - 第 2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