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保护》栏目设置及投稿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王铮[1](2017)在《中共早期领导人报刊编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共早期领导人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他们创办了一批报刊,作为党的耳目喉舌,推进了组织工作的展开。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取得,亦离不开早期领导在报刊宣传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因此,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报刊编辑思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论文确定了中共早期领导人的范围,搜集并整理了早期领导创办的报刊,讨论了编辑思想的内涵,并对现有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报刊编辑思想进行研究。论文从编辑学角度和历史学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中共早期领导人报刊编辑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并且,在参考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编辑思想,分成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报刊编辑战略思想,和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报刊编辑战术思想两部分,进行系统性研究。其中,前者主要从报刊使命、报刊定位、办报方针、刊物风格、编辑素养等方面,对中共早期领导人群体的整体报刊编辑观念进行提炼、总结和归纳;后者主要从选稿原则、栏目设置、报刊设计等方面,对中共早期领导人群体在具体报刊编辑工作中的方法论进行梳理、分析与阐释。
高嵬[2](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耿春亮[3](2015)在《《晨报副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8-1926)》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民国初年的“四大副刊”之一的《晨报副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同时也是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理清它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它各流派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状况,对于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情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理论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晨报副刊》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却付之阙如。有鉴于此,为真实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初状态,本文在充分参考借鉴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1918年至1926年间《晨报副刊》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部分代表性文本的清理研析,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人事谱系、思想理论资源以及在面对现实的对苏关系等重大问题时各种政治势力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理论资源来展开辩驳。本文首先对《晨报副刊》的人事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从中窥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本人在《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事谱系中处在关键地位,该副刊上所刊发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书写者几乎都与李大钊有密切的关系。他们通过会晤等方式对共产主义研究产生兴趣,因同校同学关系而关注马克思主义,凭借学会的渠道而在中国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本文进一步对《晨报副刊》上所发表的若干典型文本进行了研讨分析,初步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理论资源。在欧洲社会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安部矶雄的着作成为书写者的范本;他们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理解,不少来源于同一时期日本学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阐释;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读,离不开河上肇等日本学者对《资本论》的简明解读,甚至对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领袖的认识也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唯一的影响源,考茨基、柯尔、Ensor等欧美理论家、学者的作品,也是他们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1925年10月至1926年初,《晨报副刊》上演了“联俄与仇俄”之争。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其纳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研究视域,进行了独到的历史考辨。通过系统解读参与“联俄与仇俄”之争的各派政治势力的言论,本文发现随着争论的深入,自由主义者、研究系逐渐倾向于国家主义派,认为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苏联是帝国主义国家,中国不应与之联合;而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则认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应与苏联联合,应以共产主义作为中国的出路。
李海燕[4](2018)在《“十七年”时期《中国妇女》女性生育健康的宣传研究》文中认为生育健康涵盖人的全部生命阶段,与人的身体、精神和社会幸福度等内容息息相关,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基本健康内容之一。女性承担着孕育新生命、教育新生命的重任,其生育健康意义十分重要。从人类健康的角度讲,女性生育健康既关系女性自身,又关系所有全体人类;从人类繁衍的角度讲,女性生育健康既关系当前几代人,又关系日后若干代人。因此,重视与研究女性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生育健康问题十分必要。期刊有宣传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因此借助期刊的社会宣传作用,宣传女性生育健康,对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有着极其中重要的作用。《中国妇女》作为一份女性刊物,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但是宣传女性生育健康知识既是其特色之所在,又是其一以贯之的内容。“十七年”时期,《中国妇女》对女性生育健康的关注和宣传,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生育卫生常识、生育疾病防治、生育方法及节制生育等内容。为了更好地宣传女性生育健康,还开设生育健康宣传专栏。《中国妇女》宣传女性生育健康问题有自己的特点:在宣传内容上,根据“十七年”时期国家妇女健康政策,将女性生育健康内容分为以妇幼卫生为主、以节制生育为主、以预防疾病为主和以计划生育为主的四个阶段进行宣传;在宣传形式上,结合读者群体差异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选取他们便于理解和接受的专栏、典型案例、编读互动、文图结合、书册宣传等多样化方式进行宣传。同时通过丰富宣传版面的,来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十七年”时期《中国妇女》宣传女性生育健康内容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普及女性生育健康知识、推动妇幼卫生事业以及促进女性生育健康理念现代化,但也存在宣传内容革命较强、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宣传成效有限的局限性。
李晓晨[5](2017)在《《东亚联盟》杂志研究》文中提出“东亚联盟论”是构建“东亚地域共同体”的理论范式。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它被提起并被加大力度宣传,成为日本殖民者扩大侵略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那么,这一思想的构建者是谁、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东亚联盟运动”在亚洲地域的开展情况如何、作为这一理论思想的舆论阵地《东亚联盟》的刊文情况又是怎样?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学界进一步厘清与深入探究。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论将以《东亚联盟》杂志为核心,探讨杂志出台的背景、主编阵容、刊行内容、战败前后的经营现状以及对日本本土和中国的影响等,以期归纳总结出日本殖民侵略的文化策略及本质。《东亚联盟》月刊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由总部设在东京的东亚联盟协会所刊行的机关杂志。它服务于东亚联盟运动,是东亚联盟思想的宣传阵地。1939年11月《东亚联盟》杂志于东京发行创刊号,至1945年10月出版发行第七卷三号后终刊,共发行66册。在日本侵华战争长期化的形势下,《东亚联盟》大肆张扬以东亚联盟思想为主体、以东亚联盟论所提出的“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文化沟通”等结成条件为依据,在石原莞尔设想的“最终战争论”中,幻想着打败美国以称霸世界,是法西斯主义的代表性刊物。《东亚联盟》在二战时期不仅仅在日本出版发行,在中国境内与日本殖民者所勾结的部分伪政权也组建了东亚联盟协会,并刊行了同名的《东亚联盟》月刊杂志。例如,在汪伪政权的宣传和控制下,同一时期中国国内也发起了东亚联盟运动。《东亚联盟》作为二战时期宣传东亚联盟论,鼓吹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东亚新秩序,助推法西斯体制最终形成的政治传播产物,是研究伪满洲国问题、近代东亚关系问题、以及日本法西斯体制形成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鉴于学界对《东亚联盟》尚未进行系统梳理及尚未深入挖掘其刊载的内容,因此本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战后日本学界对《东亚联盟》的关注,以柏书房株式会社于1996年6月25日发行的《东亚联盟》复刻版为代表,共17册。卷首语由早稻田大学的小林英夫撰写,卷尾附上了东亚联盟协会成员武田邦太郎的“寄语”,以供研究者借鉴。17册复刻版《东亚联盟》,是笔者展开深入研究所仰赖的基础文献资料。同时,本论还将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学界和出版界重新翻刻该杂志的动机与意义等问题。重新翻刻是否与当时东亚地区已初见端倪的“东亚共同体论”有着一定的“历史连续性”?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解读,应该是本论的现实意义。本文构成大体如下:首先,聚焦《东亚联盟》的核心指导思想以及刊物的灵魂人物石原莞尔。由于“东亚联盟论”和石原莞尔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杂志的宣传基调和最终走向,因此本论将以石原莞尔的思想为核心,探究《东亚联盟》最终出台的时代背景。其次,围绕《东亚联盟》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政治思想展开研究,探讨杂志刊载的文章所表现出的“王道观”、“满洲观”、“亚洲观”和“国防观”等,揭露这些论调的侵略本质。第三,围绕杂志的女性投稿人及其文章,探讨女性作者的文章增加的原因、女性参与者的作用及其所发表的文章与帝国殖民思想发生对接的方式方法等。尤其是,重点对东亚联盟协会女性成员代表小泉菊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寻女性成员在东亚联盟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第四,探讨《东亚联盟》杂志的后期面貌。本章主要以战败后《东亚联盟》杂志的载文内容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探讨临时号与双月合刊号出现的原因、东亚联盟人眼中的日本战败以及杂志终刊与东亚联盟协会解体等问题。第五,探讨《东亚联盟》杂志在日本本土与中国的影响。文章将中日两国发行的同名《东亚联盟》杂志进行对比和分析,探究战时两版杂志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和意义。与此同时,关注20世纪90年代复刻版的发行所折射出的国际关系问题。在结语部分,文章强调指出:(1)《东亚联盟》的“东亚”作为地缘政治的范畴,是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渗透而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并伴随着日本冠以共荣、复兴、联盟等概念的传播,蕴藏着沉痛的战争记忆。(2)《东亚联盟》的“东亚”给本文的研究拟定了空间范围。“东亚联盟”是石原莞尔打着超越战争和分裂,建立和平、共存共荣的幌子,构建的一种政治理论。(3)《东亚联盟》的“联盟”带有地域共同体色彩。本论明确了《东亚联盟》所折射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以武力威胁为主,思想腐蚀为辅,对周边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和攫取的理论。从创新角度而言,文章对《东亚联盟》主体内容的分析整理是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所没有涉及的。同时,关注《东亚联盟》的女性参与者及其作用,对小泉菊枝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女性成员在东亚联盟协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本论的一个亮点。对《东亚联盟》在日本国内和中国的影响,以及复刻版刊行时间节点的分析和考察,及其所折射出的国际关系走向问题所展开的论述,都是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尚未发掘或尚未完整发掘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论文涉及到历史学、军事战略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因此采用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虽然如此,本文在大原则上基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南,本着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原则,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本文的研究只能说是抛砖引玉,论文中定有诸多不足之处,期望得到学界专家的批评指正。本论是笔者对《东亚联盟》研究的开始。在不久的将来,笔者将继续围绕《东亚联盟》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并希望自己在这一问题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
巴杰[6](2012)在《民国时期的店员群体研究(1920-1945)》文中研究指明店员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一类职业群体,人数众多的店员对城市发展、商业繁荣及民国时期的政治走向都有着重要影响,轰轰烈烈的店员运动一度成为20年代大规模社会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群体,店员大多具备一定的教育程度,学历也与店员的职位高低相称。职位的高低、种类及店铺的经营状况则关系到店员的薪资收入,进而影响其生活状况。制度化管理模式规范了店员的工作、生活,店员逐渐成为有纪律、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此基础上构建自身的职业与身份认同,但制度管理中的“人情”余绪,消弱了店员之于店铺的认同、归属感,薪金待遇往往成为这种不满情绪的发泄口。同侪间的复杂关系,导致店员的从众心理,不得不参与集体行动,否则就会孤立于集体氛围的职场文化之外。社会形象的塑造来自夸大的宣传、偏见及性别歧视,而不是店员自身陋习及不同观察视角的建构。以店员为主要关注对象的媒介出现,彰显了店员的群体影响力,也实现了报纸文人关注底层、训导店员进入“革命”道路的理想。当然,报纸媒介披露的多是编辑希望的应该如此的店员生活,专栏对店员生活的“再现”,其实是编辑、读者、被描述者(后二者可能重合)之间彼此妥协发言权的结果,反映的是三者对店员生活的建构与再建构。不过,报纸文人改造店员的方向与店员的自身主动性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报纸文人关注店员生活,侧重于规范生活内容,店员强调业余生活,着眼点在于趣味性及可取得性。店员工会是店员表达诉求的合法平台,店员的底层声音因而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活跃于店员工会的多不是普通店员,甚至于根本就不是店员,店员工会的立场也不完全是普通店员经济、政治利益的诉求体现。并且,店员工会并不成熟,工会的话语定位及阶级认同,更多的是精英份子生活观念及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国民党对店员的身份归属、店员工会的会员资格及入会管理颇多争议,店员是否应组织工会,在总工会、总商会、商民协会以及国民党各级党部的工人部、商民部之间,纷争不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相关政策也是摇摆不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店员工会的职能范围及自律效果。共产党之于店员的认识,有国统区、根据地两个思路。国统区内,着重关注店员的日常生活,引导店员把生活中的日常苦难转换为阶级苦难;根据地内,店员的阶级斗争、政治动员被过度夸大,店员成了工人阶级内部不甚清晰一个符号。店员的政治参与既有被动的合作,又有主动的参与,并呈现出对国家政权的依附状态。店员的经济斗争集中于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限制店主辞退店员等经济诉求,且大多以罢工的激进方式进行。国民政府在处理店员、店主间的劳资争议时,着眼点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及其统治,有时会压制店员迎合店主,有时会压制店主偏向店员,并没有既定的政策考量。但模棱两可的劳资政策,很难圆满解决劳资间的纷争,有时甚至会激化彼此间的矛盾。店员救济主要是失业救济,包括职业介绍、协助川资、因公救济等;店员教育包括子弟教育和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店员保障以储蓄应对风险为主,一定程度上尝试社会保险及团体互助。店员参与的社会救济活动包括直接捐款、通过文娱活动募集资金进行慈善救济等,并存在着一定的强迫性。
张荣杰[7](2012)在《民国时期上海邮工与邮务工会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邮驿。既有服务官府的驿站体系,又有遍及各地的民信局。但近代意义上的邮政却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借口中国没有邮政机构,在各通商口岸开始设置“客邮”。1866年,海关总税务司开始兼办邮政,开近代邮政先河。1878年开始海关试办邮政。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地方都开办了海关邮局。光绪帝下令开办的大清邮政,采取海关管理体制。邮政伴随近代社会转型产生,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国民政府时期少有的盈利国有企业之一。随之产生了新式的工人群体——邮工。他们经办各种邮政业务,为民众提供便利,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都紧密相关。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经济文化发达,是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信息的传播,包裹的运输,以及钱财的汇兑,无不依赖于邮政。邮工成为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脚”,全力推动着近代社会的转型。本文以社会史为视野,将邮工群体置于整个近代社会大变迁背景之下,考察邮工生活、薪资待遇、工作状况等,认为邮工群体社会地位较一般产业工人为高。并力图揭示邮工与近代邮政发展,邮工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独立的招考制度是近代邮政的灵魂。邮工不是由农民转化而成,是通过考试入局工作。这是邮工不同于其他产业工人的最大之处。随着邮政业的迅速发展,上海邮工群体不断扩大,大量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加入邮工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与其他工人群体相比较,邮工群体文化程度较高。邮政运营全赖邮工,他们主要负责邮件的收发、运送和投递工作。受文化程度与工作经验限制,其工作分工,劳动时间,工作环境差异较大,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劳动风险。邮政虽是少有的盈利国营单位,但下层邮工的待遇并不高。但整体而言,邮工群体生活较其他下层群体为优。上海邮工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在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时,上海邮工组织义勇军传递情报,维护社会治安,组建邮工医疗队,奔赴战场救死扶伤。邮工群体人数虽少,但因其职业的特殊性质,成为国共两党竞相争取的对象。为改善邮工待遇,中共曾多次领导邮工罢工,一度控制邮务工会。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通过“清党”与“改组”,将邮务工会纳入“正轨”。国民政府为控制邮工,下大力气对邮工进行管理,开办邮务学习班,强化邮工思想教育。在邮工内部开展清党,肃整邮工队伍,并利用帮会管控邮工。国民党对邮务工会干部加以拉拢,封官加爵,出钱出物,资助工会,为工会活动提供便利。邮务工会在政治上亲近国民党,被国民政府誉为模范工会,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工运系统的台柱子。上海邮务工会作为上海七大工会之首,在全国工运界占有很高地位,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邮务工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化解工潮,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邮工生活。国难当头时,邮务工会组织各种抗日爱国运动。为改善邮工生活待遇提高政治权利,邮务工会领导邮工采取罢工等激烈行动与国家抗争。邮务工会还积极参与邮政,不仅关注上海,而且关注整个国家邮政,为改良邮政献言献策,甚至以罢工相力谏。上海邮务工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协助调解工潮,邮务工会与国家社会的互动,展现出既合作又对抗的态势。上海邮务工会提倡劳资合作,反对阶级斗争。上海邮务工会作为黄色工会的代表,具有不可多得的典型性,体现了近代中国黄色工会的复杂性。
王俊秋[8](2008)在《浅析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文中提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优势显着,又好又快地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意义、条件、认识等方面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许维潇[9](2016)在《开放存取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基于因果推论的研究》文中指出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共享理念和学术交流方式,越来越受科研工作者、出版机构、基金资助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它打破了出版商对于科研信息的垄断,缓解了价格障碍导致的期刊危机,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但科研信息免费获取和出版商利益之间的矛盾,使得开放存取的发展困难重重。而缓解矛盾的关键在于解决学者、出版商、资助者们最关心的开放存取能否提升期刊的影响力问题。尽管有学者从描述性推论的角度,研究开放存取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但不足以回答“开放存取是否能提升期刊影响因子”的问题。为此,本文尝试采用因果推论的方法,来探索开放存取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论文选取Web of Science、《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中的医学领域期刊作为样本,采用一阶滞后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将开放存取作为自变量,期刊影响因子和剔除自引的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因变量,创刊年限、发文周期、载文量、国家、语言等作为控制变量,以判断开放存取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在医学领域,开放存取能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开放存取提升期刊影响因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免费获取大幅度提高了知识扩散范围;二是基于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2)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更倾向于选择开放存取。在医学领域,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和瑞典的等科学影响力较大且期刊平均影响因子较高的国家,选择开放存取的意愿较低,因为优秀的期刊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与引用群体;而哥伦比亚、塞尔维亚、乌干达等国家的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更愿意选择开放存取,以此提升期刊影响因子,并进而被WOS平台收录。(3)在医学领域,语言、期刊发文量、发行周期都对期刊影响因子产生影响。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能够扩大知识扩散范围。期刊载文量越大其影响因子越大,出版周期越短期刊影响因子越大。
张品纯[10](2004)在《科普期刊出版产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科普期刊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如何从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提高科普期刊出版的市场化程度,进而提高其产业化水平,是出版管理部门和科普期刊出版工作者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首先查阅了国内外关于期刊出版产业化问题的论述,概述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以调查全国科普期刊基本情况所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对我国科普期刊的出版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出版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科普期刊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特征、社会功能与外部效应以及赢利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了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的竞争环境,利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分析理论,对推动科普期刊出版产业发展的五种竞争力量——现有科普期刊之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供方议价实力和买方议价实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分析了影响科普期刊出版市场化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促进科普期刊出版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方案、出版模式和营销策略;研究了科普期刊品牌运营和刊群经营的典型案例。研究的成果可作为出版管理部门制定科普期刊发展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对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的产业化经营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二、《劳动保护》栏目设置及投稿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动保护》栏目设置及投稿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早期领导人报刊编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1.1 关于"中共早期领导人" |
1.1.2 早期报刊的"报"和"刊" |
1.1.3 关于"编辑思想" |
1.1.4 中共早期领导人群体范围 |
1.2 研究理论 |
1.2.1 编辑学理论 |
1.2.2 历史主义理论 |
1.2.3 舆论导向理论 |
1.2.4 传播心理效应理论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完善中国共产党宣传史 |
1.3.2 丰富编辑学理论 |
1.3.3 促进当代编辑活动的发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对早期领导人编辑生涯的研究 |
1.4.2 对早期领导人所主持的报刊的研究 |
1.4.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5 研究的难点 |
1.5.1 材料散见,整理困难 |
1.5.2 内容庞杂,整合困难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文本分析法 |
1.6.3 统计分析法 |
1.6.4 比较研究法 |
第2章 中共早期领导人编辑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2.1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生活经历 |
2.1.1 家庭背景的影响 |
2.1.2 教育背景的影响 |
2.1.3 职业经历的影响 |
2.2 中共早期报刊编辑理念的思想来源 |
2.2.1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思想 |
2.2.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
2.2.3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
2.2.4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
2.3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报刊编辑活动 |
2.3.1 五四运动前的报刊编辑活动(1903.8-1919.4) |
2.3.2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编辑活动(1919.5-1921.6) |
2.3.3 中共成立初期的报刊编辑活动(1921.7-1923.6) |
2.3.4 大革命时期的报刊编辑活动(1923.7-1927.7) |
2.4 中共早期领导人报刊编辑思想的转型 |
2.4.1 政治观念的转变 |
2.4.2 思想倾向的转变 |
2.4.3 党报性质的确立 |
第3章 中共早期领导人报刊编辑战略思想 |
3.1 关于报刊使命的论述 |
3.1.1 报刊是启蒙教育的工具 |
3.1.2 党报应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
3.1.3 党报是组织和干预革命运动的武器 |
3.2 关于报刊定位的论述 |
3.2.1 办报目的要清晰明确 |
3.2.2 报刊应具有革命斗争性 |
3.2.3 读者定位要有针对性 |
3.3 关于办刊方针的论述 |
3.3.1 提倡言论自由,鼓励辩驳讨论 |
3.3.2 为工人及普通民众服务 |
3.3.3 提倡全民办报 |
3.3.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3.3.5 坚持用事实说话 |
3.3.6 以宣传马列主义为重要任务 |
3.4 关于刊物风格的论述 |
3.4.1 严谨的学术风格 |
3.4.2 不畏强权的风格 |
3.4.3 生动活泼的风格 |
3.5 关于编辑素养的论述 |
3.5.1 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
3.5.2 应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
3.6 小结 |
第4章 中共早期领导人报刊编辑战术思想 |
4.1 关于选稿原则的论述 |
4.1.1 主张弃旧从新的选稿原则 |
4.1.2 稿件内容应符合时宜 |
4.1.3 语言文字的使用应符合读者文化背景 |
4.2 关于栏目设置的论述 |
4.2.1 提倡灵活设置报刊栏目 |
4.2.2 应根据读者阅读需求设置栏目 |
4.3 关于报刊设计的论述 |
4.3.1 版面设计应讲究图文并茂 |
4.3.2 封面设计应彰显杂志宗旨 |
4.4 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一: 中共早期领导人编辑活动情况汇录表 |
表二: 中共早期报刊及查找情况表 |
表三: 李大钊时期晨报第7版新增栏目与部分配文一览表 |
表四: 《共产党》月刊所登文章目录 |
表五: 《中国工人》月刊文章与作者一览表 |
表六: 中共早期部分报刊编辑宗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① 课题背景 |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
1.2.1 打分入围法 |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
1.3 主要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
2.1.1 建筑设计类 |
(01) 《安徽建筑》 |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
(06) 《福建建筑》 |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
(09) 《高等建筑教育》 |
(10) 《广东建筑装饰》 |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
(12) 《广西土木建筑》 |
(13) 《广州建筑》 |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
(18) 《华中建筑》 |
(19) 《建材.建筑.装修》 |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21) 《江苏建筑》 |
(22) 《建筑》 |
(23) 《建筑创作》 |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
(25) 《建筑科学》 |
(26) 《建筑师》 |
(27) 《建筑学报》 |
(28) 《建筑知识》 |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
(30) 《南方建筑》 |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3) 《清华大学学报》 |
(34) 《四川建筑》 |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36) 《时代建筑》 |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8) 《上海建设科技》 |
(39) 《世界建筑》 |
(40) 《世界建筑导报》 |
(41) 《设计新潮/建筑》 |
(42) 《山西建筑》 |
(43) 《天津大学学报》 |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46) 《新建筑》 |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48) 《云南建筑》 |
(49) 《中国建设信息》 |
(50) 《浙江建筑》 |
(51) 《中外建筑》 |
(52) 《住宅科技》 |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02) 《古建园林技术》 |
(03) 《广东园林》 |
(04) 《蓝天园林》 |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6) 《园林》 |
(07) 《园艺学报》 |
(08) 《中国园林》 |
2.1.3 规划设计类 |
(01) 《北京规划建设》 |
(02) 《城市》 |
(03) 《城市开发》 |
(04) 《城市发展研究》 |
(05) 《城市规划》 |
(06) 《城市规划汇刊》 |
(07) 《城市问题》 |
(08) 《规划师》 |
(09) 《国外城市规划》 |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3) 《现代城市研究》 |
(14) 《小城镇建设》 |
2.1.4 室内设计类 |
(01) 《缤纷》 |
(02) 《城市住宅》 |
(03) 《国际家居》 |
(04) 《家具》 |
(05) 《家具与环境》 |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
(07) 《家居主张》 |
(08) 《家饰》 |
(09) 《美家》 |
(10) 《瑞丽-家居》 |
(11) 《现代装饰》 |
(12) 《上海家居》 |
(13) 《世界家苑》 |
(14) 《室内设计》 |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
(16) 《时尚家居》 |
(17) 《新材料.新装饰》 |
(18) 《新居室》 |
(19) 《中国厨卫》 |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21) 《装饰》 |
(22) 《装饰装修天地》 |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
3.1 入围期刊 |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
4 研究结论 |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
5 参考文献 |
6 后记 |
7 附录 |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
(3)《晨报副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8-192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学术史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旨趣 |
1.1.1 “晨报副刊”称谓的由来 |
1.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释义 |
1.1.3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1.2.1 1920—194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起步 |
1.2.2 1950—197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开始 |
1.2.3 1980—199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进展 |
1.2.4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新进展 |
1.3 研究范围、方法及主要内容、创新之处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人事谱系: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社会关系 |
2.1《晨钟》创办及《副刊》的设置 |
2.1.1 《晨钟》的创刊 |
2.1.2 《晨报》副刊的设置 |
2.2 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群体分析 |
2.2.1 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年龄构成 |
2.2.2 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地域分布 |
2.2.3 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学缘结构 |
2.3 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聚合路径 |
2.3.1 以会晤的形式产生对共产主义的兴趣 |
2.3.2 以同校的关系而关注马克思主义 |
2.3.3 以学会的关系而关注世界社会主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本群分析 |
3.1 关于欧洲社会党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文本 |
3.1.1 安部矶雄的《最近欧洲社会党之运动》 |
3.1.2 安部矶雄的《战争中社会党的态度》 |
3.1.3 Ensor的《各国社会党之情形及社会主义概论》 |
3.1.4 托洛茨基的《新共产党宣言》 |
3.2 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文本 |
3.2.1 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3.2.2 堺利彦的《马氏唯物史观概要》 |
3.2.3 贺川丰彦的《马氏唯物史观的批评》 |
3.2.4 高列夫的《无产阶级的哲学》 |
3.3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文本 |
3.3.1 河上肇与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 |
3.3.2 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 |
3.4 关于无产阶级领袖生平的文本 |
3.4.1 河上肇的《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 |
3.4.2 尾崎士郎、茂木久平的《西洋社会运动者评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政与外交: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联互动 |
4.1 赤白对立:关于苏联国家性质的分歧 |
4.2 仇友之别:苏联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
4.3 余论:时人评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回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初状态 |
5.1 历史回眸:对《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几点认识 |
5.2 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仍可拓展的研究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十七年”时期《中国妇女》女性生育健康的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对女性生育健康地位的研究 |
(二)对妇幼保健事业的研究 |
(三)对女性生育健康具体问题的研究 |
(四)对女性生育健康宣传的研究 |
(五)对《中国妇女》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相关概念 |
(一)生育健康的含义 |
(二)“宣传”的含义 |
(三)“十七年”的含义 |
(四)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的时段划分 |
第一章 《中国妇女》基本情况概述与女性生育健康宣传背景 |
一、《中国妇女》基本情况概述 |
(一)创办发展 |
(二)宗旨内容 |
(三)编辑与作者群体 |
(四)出刊发行 |
二、《中国妇女》女性生育健康宣传背景 |
(一)女性生育健康问题凸显 |
(二)政府对女性生育健康的关注 |
第二章 《中国妇女》对女性生育卫生常识及疾病防治的宣传 |
一、对女性生育卫生常识的宣传 |
(一)宣传“四期”卫生常识 |
(二)宣传其他生育卫生常识 |
二、对女性生育疾病防治的宣传 |
(一)对产后疾病防治的宣传 |
(二)对其他疾病防治的宣传 |
第三章 《中国妇女》对生育方法及节制生育的宣传 |
一、对生育方法的宣传 |
(一)宣传旧产婆的改造 |
(二)宣传推广新法接生 |
二、对节制生育的宣传 |
(一)节制生育的必要性 |
(二)节制生育的方法 |
第四章 《中国妇女》女性生育健康宣传的特点 |
一、宣传内容的阶段性 |
(一)以妇幼卫生为主(1949-1954) |
(二)以节制生育为主(1955-1958) |
(三)以预防疾病为主(1959-1962) |
(四)以计划生育为主(1963-1965) |
二、宣传形式的多样性 |
(一)设置专栏 |
(二)刊载典型 |
(三)编读互动 |
(四)图文结合 |
(五)书册推荐 |
第五章 《中国妇女》女性生育健康宣传的社会影响 |
一、女性生育健康宣传的作用 |
(一)普及了女性生育健康知识 |
(二)推动了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 |
(三)促进了女性生育健康理念的现代化 |
二、女性生育健康宣传的局限性 |
(一)宣传内容革命性较强 |
(二)宣传范围有限 |
(三)宣传成效有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东亚联盟》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先行研究概述 |
三、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东亚联盟》的创刊背景 |
一、《东亚联盟》创刊的理论基础 |
(一) 东亚联盟思想提出者石原莞尔 |
(二) 石原莞尔侵华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践 |
(三) 东亚联盟论的基本内容 |
二、《东亚联盟》的创刊 |
(一) 主编木村武雄的政治立场转变与东方会沿革 |
(二) 办刊初衷与意识形态 |
(三) 东亚联盟论的日本反响 |
三、《东亚联盟》的分期与实践 |
(一) 以木村武雄为执行者的东亚联盟运动 |
(二) 以石原莞尔为核心的东亚联盟运动 |
第二章 《东亚联盟》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政治思想 |
一、《东亚联盟》概览 |
(一) 期刊数据整理 |
(二) 期刊关注的焦点 |
二、《东亚联盟》所见的“王道观” |
(一) 国体研究家里见岸雄 |
(二) “联盟”思维下的“王道统治” |
三、《东亚联盟》所见的“满洲观” |
(一) “满洲国”的身份确认 |
(二) “满洲国”的存在价值 |
(三) 对“满洲国”的未来规划 |
四、《东亚联盟》所见的“亚洲观” |
(一) 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观” |
(二) 汪伪政权的“大亚洲主义” |
五、《东亚联盟》所见的“国防观” |
(一) 石原莞尔的“国防观” |
(二) 战时体制下的国民战争宣传 |
第三章 《东亚联盟》中的女性参与者及其作用 |
一、《东亚联盟》中的女性影响力 |
(一) 女性成员的政治地位 |
(二) 女性成员的主要职能 |
(三) 女性成员的刊文色彩 |
二、小泉菊枝的东亚联盟论宣传 |
(一) 东亚联盟妇人部的核心人物 |
(二) 与石原莞尔并肩同行 |
(三) 小泉菊枝的在满经历 |
三、小泉菊枝的《东亚联盟》生涯 |
(一) 小泉菊枝的载文评析 |
(二) 小泉菊枝的单行本考察 |
第四章 《东亚联盟》的后期面貌 |
一、《东亚联盟》后期刊行状况 |
(一) 《东亚联盟》后期刊行内容 |
(二) 《东亚联盟》临时号的考察 |
(三) 《东亚联盟》双月合刊的考察 |
二、《东亚联盟》的“战败认识” |
(一) 军国主义思维下的日本战败 |
(二) 东亚联盟人眼中的战败 |
(三) 石原莞尔眼中的战败 |
三、《东亚联盟》的终刊 |
(一) 石原莞尔的挣扎 |
(二) 《东亚联盟》的终刊与东亚联盟协会的最终瓦解 |
第五章 《东亚联盟》的时代影响 |
一、《东亚联盟》的日本国内影响 |
(一) 日本文化界的受纳 |
(二) 昭和研究会成员的登场 |
(三) 日本军界的支援 |
二、《东亚联盟》的中国影响 |
(一) 《东亚联盟》所见的中国面孔 |
(二) 《东亚联盟》在中国的“翻版” |
三、《东亚联盟》复刻版发行始末 |
(一) 武田邦太郎对复刻版的寄语 |
(二) 《东亚联盟》周边的中美日三边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石原莞尔年谱 |
附录(二) 中野正刚政治生涯 |
附录(三) 《东亚联盟》投稿人及刊文目录一览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民国时期的店员群体研究(1920-194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店员的群体概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商业的发展及店员群体的壮大 |
第二节 店员的数量 |
第三节 店员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 |
第四节 店员的籍贯分布 |
第五节 店员的性别比例 |
第二章 店员的生存实态 |
第一节 店员的工作情况 |
一、工作时间及例假制度 |
二、工作内容 |
第二节 店员的收入情况 |
一、薪金待遇 |
二、企业福利 |
第三节 店员的生存抗争 |
一、缩短工作时间的斗争 |
二、改善待遇的斗争 |
第三章 店员的职场文化与业余生活 |
第一节 店员的职场文化 |
一、制度与人情:店员的日常管理 |
二、冲突与合作:店员的人际关系 |
三、性别与偏见:店员的社会形象 |
第二节 店员的业余生活 |
一、娱乐活动 |
二、进修学习 |
第四章 店员的言论诉求 |
第一节 店员的言论诉求——《申报·店员通讯》、《伙友》、《永安月刊》 |
一、刊物简介 |
二、主要栏目 |
三、发行量、传播渠道及影响力 |
第二节 阶级动员与纪律塑造 |
一、《申报·店员通讯》、《伙友》、《永安月刊》的政治倾向 |
二、《申报·店员通讯》、《上海伙友》、《永安月刊》的宗旨、定位 |
第三节 力图改造与店员的自我认同 |
第五章 店员组织及其治理结构 |
第一节 店员团体的组织沿革 |
一、公所、手工帮 |
二、伙友联合会、工商友谊会 |
三、从组织工会到加入同业公会 |
第二节 店员工会的组织网络及其治理机制 |
一、会员资格及强制入会问题 |
二、店员工会内部的权力运作 |
三、店员工会的内部结构及其活动 |
第三节 店员工会的运行实效 |
一、经费问题 |
二、领导层的分析 |
三、行业主体 |
第六章 店员与政党的群众动员 |
第一节 店员与国民党的社会动员 |
一、店员的工商界限之争 |
二、店员工会的存废之争 |
第二节 店员与共产党的阶级动员 |
一、阶级动员与政治动员 |
二、赤色店员工会(中国店员手艺工人工会) |
第七章 国民革命时期激烈的店员运动 |
第一节 店员的政治参与 |
一、店员与民族主义运动 |
二、店员与地方及国内政局 |
三、店员与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塑造 |
四、维护店员自身政治权益的活动 |
第二节 店员与劳资争议 |
一、店员的经济斗争 |
二、国民党调和劳资的努力 |
第三节 长沙市苏广业店员捣毁市商民协会会所案 |
一、劳资纠纷案例经纬 |
二、劳方、资方、党方 |
三、国民党调和劳资的超然定位 |
第八章 店员的救济活动 |
第一节 店员的自我救济 |
一、扶贫助弱与职业介绍 |
二、职业教育与子弟教育 |
三、“储蓄保险”与团体互助 |
第二节 店员参与的社会救济 |
结语 |
一、店员与近代中国的城市生活 |
二、公民、国家与地方社会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博士阶段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7)民国时期上海邮工与邮务工会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近代邮政发展 |
第一节 邮政趋于统一 |
一、裁撤驿站 |
二、取缔民信局 |
三、废除“客邮” |
第二节 近代国家邮政的发展 |
一、海关兼办邮递 |
二、海关试办邮政时期 |
三、大清邮政开办 |
四、中华邮政 |
第三节 上海邮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邮政机构的设置与沿革 |
二、社会需求推动邮政发展 |
三、邮政业务发展与邮工群体壮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邮工群体概况 |
第一节 邮工来源 |
第二节 邮工群体特征 |
一、文化程度较高 |
二、职业声望较高 |
三、集中度高 |
四、青壮年多 |
五、女性绝少 |
六、群体标志逐渐明显 |
第三节 邮工的收入 |
一、工资收入 |
二、津贴收入 |
三、奖金收入 |
第四节 邮工福利 |
一、医疗福利 |
二、休假福利 |
三、旅费 |
四、抚恤养老金 |
五、子女教育福利 |
第五节 邮工生活负担 |
一、邮工消费情况 |
二、邮工生活感受 |
第六节 邮工工作状况 |
一、不同工种工作情况 |
二、单调乏味的工作 |
三、邮工的职业风险 |
四、职业病困扰 |
第七节 国家对邮工的管理 |
一、邮工的业务与思想教育 |
二、整肃邮工服务行为 |
三、清查邮工舞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务工会组织、活动与宣传 |
第一节 邮务工会的演变 |
一、成立邮务工会的尝试——建立邮务友谊会 |
二、从邮务公会到邮务工会 |
三、寿命短暂的白色邮务工会 |
四、中间工会 |
五、黄色工会的典型代表 |
六、邮务工会的嬗变 |
第二节 邮务工会主要活动 |
一、兴办邮工福利事业 |
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邮工业余生活 |
三、维护邮工合法权益 |
四、维护邮务工会利益 |
五、邮务工会与当局关系 |
第三节 邮务工会的宣传喉舌——上海邮工月刊 |
一、办刊宗旨及出版发行 |
二、《上海邮工》的主要内容 |
三、《上海邮工》的政治立场 |
四、邮工对《上海邮工》的认知 |
五、《上海邮工》的宣传效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邮工与近代上海社会 |
第一节 上海邮工与抗日爱国运动 |
一、利用职业便利为抗日做贡献 |
二、组织邮工抗日义勇军 |
三、致电政府、请愿,为抗日奔走 |
四、慰问抗日将士,积极募捐,捐助“邮工号”飞机 |
五、邮史留忠魂 |
第二节 在邮言邮——参与管理邮政事务 |
一、维护邮政独立考试制度 |
二、反对中美航空邮务合同 |
三、参与邮政管理其他事务 |
第三节 调解工潮,投身慈善 |
一、积极解决上海工潮 |
二、慷慨相助,参与救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浅析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意义 |
(1) 保障能源安全。 |
(2) 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 |
(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2 我国煤炭循环经济面临的形势 |
(1)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 |
(2)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
(3) 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
3 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煤炭资源循环经济 |
(1) 借鉴国内外经验。 |
(2) 政策扶持、理论指导和社会共识渐趋有利。 |
(3) 充足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空间。 |
(4) 煤炭综合开发能力显着增强。 |
4 对加快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
(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
(2) 依靠科技创新,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 |
(3) 进一步强化管理, 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
(4) 制定相关经济政策, 形成促进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
(9)开放存取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基于因果推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数据来源 |
1.5 研究方法和工具 |
1.6 创新点 |
2 开放存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
2.1 开放存取概述 |
2.2 开放存取的发展历程 |
2.3 开放存取的发展现状 |
2.3.1 金色开放存取的发展现状 |
2.3.2 绿色开放存取的发展现状 |
2.4 开放存取研究进展 |
3 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 |
3.1 期刊影响因子概述 |
3.2 载文量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
3.3 被引频次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
3.4 开放存取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
3.4.1 国内外OA论文的影响力 |
3.4.2 国内外OA期刊的影响力 |
4 医学领域OA期刊与非OA期刊对比分析 |
4.1 医学领域OA期刊与非OA期刊影响因子分布情况 |
4.2 医学领域OA期刊OA年限与IF之间的关系分析 |
4.3 医学领域OA期刊IF与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 |
4.4 医学领域SCI开放存取期刊所属出版商分析 |
5 开放存取与期刊影响因子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 |
5.1 模型选择和分析 |
5.2 变量说明 |
5.3 结果分析 |
5.3.1 开放存取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
5.3.2 控制变量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
5.4 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与不足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科普期刊出版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基本前提、目标、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我国科普期刊的出版现状分析 |
2.1 科普期刊的分布情况 |
2.2 科普期刊的从业人员状况 |
2.3 科普期刊的出版发行状况 |
2.4 科普期刊的经营状况 |
2.5 科普期刊的合作办刊情况 |
2.6 科普期刊出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我国科普期刊的出版特征分析 |
3.1 市场结构与产业特征分析 |
3.2 社会功能与外部效应分析 |
3.3 赢利模式分析 |
第四章 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的竞争环境与竞争态势分析 |
4.1 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的竞争环境分析 |
4.2 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的竞争态势分析 |
第五章 影响科普期刊出版市场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分析 |
5.1 产前市场化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5.2 产中市场化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5.3 产后市场化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科普期刊产业化经营个案分析 |
6.1 品牌运营案例分析--《家庭医生》杂志社 |
6.2 刊群经营案例分析--中国农机院期刊社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继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科普期刊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我国部分科普期刊名单 |
作者简历 |
四、《劳动保护》栏目设置及投稿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早期领导人报刊编辑思想研究[D]. 王铮.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2]《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 [3]《晨报副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8-1926)[D]. 耿春亮. 清华大学, 2015(07)
- [4]“十七年”时期《中国妇女》女性生育健康的宣传研究[D]. 李海燕.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5]《东亚联盟》杂志研究[D]. 李晓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6]民国时期的店员群体研究(1920-1945)[D]. 巴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7]民国时期上海邮工与邮务工会研究(1912-1937)[D]. 张荣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8]浅析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J]. 王俊秋. 中州煤炭, 2008(06)
- [9]开放存取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 ——基于因果推论的研究[D]. 许维潇. 浙江大学, 2016(02)
- [10]科普期刊出版产业化研究[D]. 张品纯.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