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瓜藤降压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包头医学专科学校高血压病防治研究组[1](1976)在《黄瓜藤降压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黄瓜藤煎剂的降压作用及其降压机理和毒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黄瓜藤煎剂静脉注射对麻醉动物的正常血压和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动物的血压均能产生明显迅速的降压作用,且无明显的快速耐受性现象。黄瓜藤具有明显的直接扩张血管和减慢心率作用,其降压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管周围阻力和减少心输出量有关。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口服黄瓜藤煎剂的毒性不大。
吕国良,范玉杰,侯双锁,张秀清,张淑清,陈厚祥,袁文学,韩玉洁,高敬云[2](1991)在《复方黄瓜藤片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用复方黄瓜藤片治疗高血压病241例,缓解症状显效率为63.1%,总有效率为81.7%;降低血压显效率为52.7%,总有效率90.9%。实验证明,该复方具有降压,利尿、增加冠脉流量和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毒副作用很小,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张欣萌[3](2019)在《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葫芦素广泛分布于葫芦科属植物中,生物活性强,在提高细胞免疫机能,保肝、护肝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临床医学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尤其在肝癌方面具有辅助治疗的功效。黄瓜是葫芦科一年生植物,目前在中国种植广泛。黄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黄瓜叶片则主要用于中药治疗儿童腹泻和痢疾。本论文以葫芦科甜瓜属黄瓜的鲜嫩叶为材料,进行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制备工艺以及纯化工艺的优化,并利用微生物实验探究葫芦素对细菌生长的抑制情况。主要结果如下: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在葫芦素的制备中分别考察超声波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料液比四个因素对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表,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1(g/mL)、提取时间20min、提取温度80℃、超声波功率50%(300W)。此工艺下葫芦素的提取量为10.568μg/mL。在葫芦素纯化工艺优化中,首先对S-8、AB-8、D-101、X-5、HPD-100、XAD-7六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确定选用吸附-解吸效果均表现良好的D-101型树脂进行后续葫芦素纯化工艺的优化。在静态纯化工艺优化中,首先绘制吸附-解吸动力学曲线,确定静态吸附饱和时间为4h,解吸平衡时间为2.5h;再考察不同的洗脱剂浓度以及温度对纯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洗脱剂浓度为70%乙醇溶剂,静态吸附温度40℃,解吸温度50℃。在动态纯化工艺优化部分,绘制泄漏曲线以及洗脱曲线,确定浓度为13.17μg/mL的待纯化葫芦素溶液最佳进样量为270mL,洗脱剂用量170mL为宜;考察不同的流动速度对树脂吸附-解吸纯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粗提液上样速度以及洗脱剂解吸速度同为2BV/h。结合静态及动态吸附-解吸的最佳工艺对葫芦素粗提液进行纯化,将纯化物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葫芦素的含量可达95.56%,纯度较高。采用牛津杯法进行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抑菌性研究。结果表明葫芦素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1.17μg/mL和22.33μg/mL,对沙门氏菌生长的抑制稍弱于前两者,最低抑菌浓度为44.65μg/mL。自此葫芦素可由黄瓜嫩叶中制得,作为一种新型天然抑菌剂进行开发利用,也为探索其在抗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领域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邓冬[4](2017)在《五味降压散的药效学研究及作用机制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传统药理学、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评价方法,从收缩压、心率、宏观表征、行为学、微观理化指标和病理诊断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综合评价五味降压散的药效;在确定五味降压散降压药效的基础上,以目前与高血压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靶点ACE、ACE2为切入点,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的药物作用靶点AR、ER,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初步探索五味降压散的降压机制,为五味降压散抗高血压病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复方抗高血压病的药效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动物药效学评价:采用血压、心率、体重、宏观表征、微观理化指标及病理诊断为依据,选择14周龄的SHR大鼠,根据初始血压及体重分组,随机分为模型组,五味组,三草组,牛黄组,缬沙坦组,WKY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给药10周;运用BP-2010A大小鼠尾动脉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大鼠收缩压和心率,每周定时监测2次。密切观察给药后SHR大鼠的基本情况变化,同时进行每周一次的体重测量、易激惹程度评分、旋转耐受时间测试等;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和制备血清,做生化检测;研究五味降压散对大鼠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进行实验动物靶器官的病理检查诊断,将取材所得心、肾组织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照相。观察大鼠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探索五味降压散对心脏和肾脏的病理改变,以综合评价五味降压散的降压效果。2.五味降压散降压机制初步探讨: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SHR大鼠心脏和肾脏ACE、ACE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心脏和肾脏中AR、ERα蛋白的表达水平,以验证课题组前期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准确性,即五味降压散是否通过调节AR、ERα而降压。结果:1.五味降压散的药效学:(1)对收缩压的影响:给药10周时:模型血压持续上升;五味组在给药2周时起效明显,血压明显下降,到4周后血压维持平稳低水平;三草组在给药0-4周内起效,4-8周血压回升,8周后血压呈下降趋势;牛黄组在给药0-1周,4-8周内有效;缬沙坦组持续降压。(2)对心率的影响:五味组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心率明显升高,而五味组给药后心率维持稳定状态。(3)对体重的影响:模型组体重增加迅速,五味组体重增加缓慢且幅度最小。(4)对行为学的影响:①易激惹程度:五味降压散给药5周后易激惹程度趋于稳定;②旋转耐受时间:五味组在给药2周后旋转耐受时间增长,并一直趋于稳定,这与血压的降低趋势是一致的。(5)对一般表征的影响:五味降压散组大鼠的扎堆攀打、抓取尖叫、弓背、狂躁、固定困难、小便深黄、大便干硬且量少等症状跟随血压波动而变化:血压升高,表征明显加重。血压下降,诸症减弱,如各自爬卧减少、抓取尖叫程度减轻甚至无抓取无反抗、小便清长、大便量逐渐增多、大便稀软等;而模型组则是诸症较给药前日益加重,差异明显。(6)对血常规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LYM%上升、MID下降、MID%下降、RBC上升、HCT上升、MCH下降、MCHC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血脂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五味组的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降低,差异显着(P<0.05)。(8)对心脏、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心肌血管内瘀血,小动脉肌层明显增厚,细胞大小不均匀、不规则,细胞有空泡变性,血腔变窄。肾脏肾小球有增大,瘀血明显,部分基底膜轻度增厚,包氏囊有渗出,曲管肿胀,有网眼样改变,间质有炎症浸润。而五味组大鼠心、肾病变与模型组脏器的损害比较相对的减轻。2.五味降压散的作用机制:(1)对大鼠心脏和肾脏ACE、ACE2基因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五味组能下调SHR大鼠心脏ACE基因表达水平,上调ACE2基因表达水平,P<0.01。五味组心脏ACE2和ACEmRNA与正常组比较差别不明显(P>0.05)。正常组、模型组、五味组.和缬沙坦组四组的肾脏ACEmRNA表达差别不大(P>0.05),说明五味降压散对肾脏ACE mRNA无明显影响。五味组的SHR大鼠ACE2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距不大(P>0.05);但与模型组比,五味组能上调肾脏ACE2基因水平,P<0.05。(2)对大鼠心脏和肾脏ACE、ACE2和ERα、AR蛋白表达的影响:①五味组心脏ACE、ACE2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别,差别不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五味降压散能上调心脏ACE2蛋白(P<0.05),与上调心脏ACE2mRNA结果一致。②与模型组相比,五味组的心脏和肾脏AR、ERα蛋白表达差异不大(P>0.05)。结论:1.五味降压散的药效学特点:(1)降压平稳持续,后期更优:五味降压散起效较慢,但其稳压优势在后期比较明显,且后期优于三草降压汤和牛黄降压丸。五味降压散降压持续、平稳、波动幅度小。而模型组血压持续上升,五味组降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差别显着(P<0.05)。(2)稳定心率:模型组心率明显升高,而五味组给药后心率维持稳定状态。五味降压散给药2周后,心率和血压均下降并保持稳定,且变化趋势呈现一致性。(3)减缓体重增长:模型组体重增加迅速,五味组体重增加缓慢且幅度最小。(4)镇静:五味降压散组较模型组易激惹程度低且平稳,波动性小;五味降压散组旋转耐受时间增长,并一直趋于稳定,较模型组变化幅度小。二者变化趋势与降压趋势基本一致。(5)改善表征:五味降压散在降压的同时能够改善SHR大鼠的高血压伴随症状,如抓取反抗、尖叫、固定困难等随血压的下降而减弱,大便量逐渐增多,质地从硬到逐渐变软,小便少而黄逐渐变为量多色淡;而模型组则随血压的升高而诸症加重。(6)降脂明显:五味降压散具有明显降脂的作用,能改降低血脂相关指标CHOL、TG、LDL-C的水平。(7)保护靶器官:五味降压散能够改善心肾两脏的病理损害,能发挥一定程度的保护靶器官功能。2.五味降压散可能的降压机制:(1)调控心脏RAAS而降压:五味降压散能够降低SHR大鼠心脏ACE mRNA的水平,抑制心脏ACE的活性;同时能提高心脏ACE2基因和蛋白的含量。(2)未见对AR、ERα蛋白的表达的影响。
马文祥[5](1983)在《降舒灵制剂与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认为 高血压病为多发病、常见病之一,我国发病率为3.4—11.13%,并有日渐增高的趋势,对劳动人民的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几年来,我厂遵循中西结合的道路,研制了几种降压新药,经山东中医学院附院、济南市中医院、历城县人民医院、历城仲宫公社人民医院二、三年的临床试验观察,证明降舒灵具有降压显着、迅速而持久的效果。
李中萍[6](2008)在《中药降压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严重并发症——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主要致死、致残的病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对于高血压病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只有通过药物以及病人良好的自我保健,将病情控制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临床上采用的西药治疗方法具有治标不治本,副作用大需长期服药的弊端。因此开发标本兼治、疗效平稳,毒副作用小的中药制剂对保障人类身体健康、促进中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选用钩藤、葛根、黄芩三味中药制成中药降压胶囊,对中药降压胶囊进行了药学方面的试验研究。首先研究了复方中各味药材有效成分的主要药理及临床应用;并根据各味药材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在鉴定药材与考察前处理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了钩藤中总生物碱、葛根和黄芩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在考察浸膏、辅料的比例,湿润剂乙醇的用量,干燥时间的基础上对胶囊的成型工艺条件进行了优选,并根据以上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制剂工艺方案。另外为了有效控制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效果,本实验还对复方中三味药材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别,并以葛根中葛根素为控制指标进行了定量测定,对药品原料的质量标准、辅料的质量标准、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中药降压胶囊的初步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临床治疗研制出一种适合工业大生产的、质量可控的中药新药。
邓冬,李雪丽,王伟,李韶菁,陈建新,王娟,弓铭,王佩佩,赵慧辉[7](2018)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高血压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而致残、致死事件,对病人生活质量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而西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因此,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过程中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总结和开发出不少具有一定效果的单味中药和复方等,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杨若婧[8](2012)在《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质量分析及其降压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大叶蛇葡萄(Ampelopsis mega lophy11a Diels et. Gilg)为葡萄科蛇葡萄属药用植物,为湖北西部地区民间常用中草药,收载于《湖北中草药志》。本课题组前期对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成分研究: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得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质量标准研究:采用HPLC色谱法对10批不同采收地点的大叶蛇葡萄药材有效部位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药理学研究:降压药效学及抗乙肝病毒体外实验研究,且药理学研究表明大叶蛇葡萄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压及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将大叶蛇葡萄药材制备成中药标准提取物即总黄酮提取物。建立专属性较强的蛇葡萄素、杨梅素的薄层鉴别方法;以其最主要活性成分蛇葡萄素为指标,建立了提取物中蛇葡萄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且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提取物总黄酮含量及蛇葡萄素含量;检查主要包括:砷盐、重金属、农药残留、干燥失重等检查。建立了该提取物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内在质量。本论文进一步对该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蛇葡萄素进行了降压药效学研究,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理。选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药理模型,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总黄酮提取物以及蛇葡萄素对SHR血压及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内皮素(ET)的影响,来探讨其降压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物及蛇葡萄素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并有降低血浆中Ang Ⅱ、ET含量的趋势,但差异显着性不明显,其降压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顾亦婷,顾海[9](2013)在《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而中西医结合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西医临床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现代医学界的热门话题与重点研究对象,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部位筛选、有效成分及药理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对近几年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的不同思路及方法进行综述。
高日阳[10](2007)在《中医药膳理论及其进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系统地整理了中医药膳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探讨了药膳理论的起源与演变、药膳理论的特点、应用范围、分类、原料选择及制作方法、应用原则、禁忌,并结合中医药膳现代应用的现状,从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中医药膳的理论体系及防治疾病的疗效,发挥中医药膳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的优势,从而可以拓展中医药膳在中医药学中的独特作用,使其在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存质量中发挥重要和积极作用。中医药膳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灿烂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明珠。中医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与食物结合,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为目的的一门实用学科。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药膳疗法已成为群众医疗保健康复的重要手段和普遍需要,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药膳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在我国方兴未艾,但也有许多人还不知何为药膳:药膳方剂很多,对症配膳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学常识和中医药知识,这些都需要我们提供中医药膳理论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本课题在查阅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着作以及《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食疗本草》、《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历代食疗、药膳的重要着作与专着;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有关中医药膳专着。如:彭铭泉编着《常见病药膳》、《补益五脏药膳》、《四季养生调理药膳》:周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等;还查阅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有关中医药膳论文;在此基础上,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探讨中医药膳的理论体系,并结合当今社会中医药膳的应用状况,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中医药膳应用的原则、方法,引导人们正确应用中医药膳防病治病,避免盲目性,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中医药膳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的认识。正处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生活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世界性的“绿色工程”方兴未艾。中医药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理所当然地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青睐。中医药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对其理论体系科学内容的总结、整理、发掘和研究,对于人类健康来说,是一项极有意义和极为重要的工作。本课题首先对中医药膳理论有关药膳的概念、药膳理论的起源与演变、药膳理论的特点、药膳理论应用范围、药膳学的分类、药膳的原料选择及制作方法、药膳应用原则及其禁忌等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次,本论文对中医药膳现代应用、实验研究进展、临床研究进展、开拓药膳市场、应用现代技术开发药膳、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深入的设想、展望等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点成果,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以后还有如何进一步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为依据,加强对药膳作用机理、疗效分析研究等很多工作要做,这些都将是有待于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一大课题。
二、黄瓜藤降压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藤降压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黄瓜的营养价值与加工利用 |
1.1.1 黄瓜概述 |
1.1.2 黄瓜的营养价值 |
1.1.3 黄瓜的保健机理 |
1.1.4 黄瓜的加工利用 |
1.2 葫芦素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现状 |
1.2.1 葫芦素概述 |
1.2.2 葫芦素的功能特性 |
1.2.3 葫芦素制备的研究进展 |
1.2.4 葫芦素的应用现状 |
1.3 黄瓜中葫芦素的形成与鉴定 |
1.3.1 黄瓜中葫芦素的形成与分布 |
1.3.2 黄瓜中葫芦素的鉴定与分析 |
1.4 立题依据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提取工艺优化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2.2.2 绘制标准曲线 |
2.2.3 不同料液比的考察 |
2.2.4 不同提取时间的考察 |
2.2.5 不同提取温度的考察 |
2.2.6 不同超声波功率的考察 |
2.2.7 正交试验设计 |
2.2.8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标准曲线绘制 |
2.3.2 料液比对黄瓜嫩叶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 |
2.3.3 提取时间对黄瓜嫩叶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 |
2.3.4 提取温度对黄瓜嫩叶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 |
2.3.5 超声波功率对黄瓜嫩叶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 |
2.3.6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4 最优提取工艺验证 |
2.5 小结 |
第三章 葫芦素提取液的纯化工艺优化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3.2.2 待纯化葫芦素溶液的制备 |
3.2.3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筛选 |
3.2.4 绘制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3.2.5 绘制静态解吸动力学曲线 |
3.2.6 不同静态吸附温度的考察 |
3.2.7 不同静态解吸温度的考察 |
3.2.8 不同洗脱剂浓度的考察 |
3.2.9 绘制动态泄漏曲线 |
3.2.10 绘制动态洗脱曲线 |
3.2.11 不同上样速度的考察 |
3.2.12 不同解吸速度的考察 |
3.2.13 最优纯化工艺验证 |
3.2.14 计算公式 |
3.2.1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结果 |
3.3.2 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
3.3.3 静态解吸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
3.3.4 温度对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5 温度对静态解吸效果的影响 |
3.3.6 洗脱剂浓度对静态解吸效果的影响 |
3.3.7 动态泄漏曲线的绘制 |
3.3.8 动态洗脱曲线的绘制 |
3.3.9 上样速度对动态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10 解吸速度对动态解吸效果的影响 |
3.3.11 最优纯化工艺的验证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黄瓜嫩叶葫芦素抑菌活性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供试菌株悬浮液的制备 |
4.2.2 梯度浓度抑菌剂的制备 |
4.2.3 含菌平板的制备 |
4.2.4 菌种对葫芦素药敏性的考察 |
4.2.5 葫芦素对菌种最低抑菌浓度的考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葫芦素对菌种生长的抑制影响 |
4.3.2 不同浓度葫芦素对菌种生长的抑制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4)五味降压散的药效学研究及作用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五味降压散对SHR大鼠的动物药效学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五味降压散抗高血压病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一)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二)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定量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中药降压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高血压的定义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国内外治疗高血压症的研究现状 |
3.1 西药治疗 |
3.2 中医药治疗 |
3.2.1 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 |
3.2.2 降压复方 |
3.2.3 评价与展望 |
3.3 基因治疗 |
3.4 运动治疗 |
4 处方中主要药物的研究概况 |
4.1 钩藤 |
4.1.1 来源产地 |
4.1.2 化学成分 |
4.1.3 药理作用 |
4.1.4 临床应用 |
4.2 葛根 |
4.2.1 来源产地 |
4.2.2 化学成分 |
4.2.3 药理作用 |
4.2.4 临床应用 |
4.3 黄芩 |
4.3.1 来源产地 |
4.3.2 化学成分 |
4.3.3 药理作用 |
4.3.4 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制备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和试剂 |
2 处方组成 |
3 剂型选择 |
4 制剂工艺设计的理论依据 |
5 工艺流程图 |
6 工艺指标的测定方法 |
6.1 钩藤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
6.2 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
6.3 葛根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
6.4 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
7 提取工艺研究 |
7.1 钩藤提取工艺研究 |
7.1.1 实验方案设计 |
7.1.2 提取工艺和正交试验结果 |
7.1.3 钩藤提取物鉴别试验 |
7.1.4 验证试验及结论 |
7.1.5 小结与讨论 |
7.2 葛根提取工艺的研究 |
7.2.1 提取方法比较 |
7.2.2 单因素实验 |
7.2.3 实验方案设计 |
7.2.4 提取工艺和正交试验结果 |
7.2.5 验证实验及结论 |
7.2.6 葛根总黄酮的精制 |
7.2.7 小节与讨论 |
7.3 黄芩提取工艺研究 |
7.3.1 单因素实验 |
7.3.2 试验方案设计 |
7.3.3 提取工艺和正交试验结果 |
7.3.4 验证实验及结论 |
7.3.5 黄芩总黄酮的精制 |
7.3.6 小结与讨论 |
8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8.1 辅料成分的选择 |
8.2 最佳制剂成型工艺 |
8.2.1 浸膏与辅料的比例 |
8.2.2 乙醇浓度的选择 |
8.2.3 干燥时间的选择 |
8.2.4 结论 |
9 工艺确定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和试剂 |
1.1 仪器 |
1.2 药品及试剂 |
2 原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
2.1 钩藤 |
2.2 葛根 |
2.3 黄芩 |
3 辅料糊精的质量标准研究 |
4 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
4.1 名称 |
4.2 处方 |
4.3 性状 |
4.4 检查 |
4.4.1 常规性检查 |
4.4.2 重金属检查 |
4.4.3 砷盐检查 |
4.5 药品说明 |
4.6 薄层色谱定性鉴别 |
4.6.1 钩藤 |
4.6.2 黄芩 |
4.6.3 葛根 |
4.7 HPLC定量测定降压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 |
4.7.1 色谱条件 |
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7.4 系统适用性试验 |
4.7.5 线性关系考察 |
4.7.6 精密度考察 |
4.7.7 稳定性试验 |
4.7.8 重复性试验 |
4.7.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4.7.10 样品含量测定试验 |
4.7.11 讨论 |
5 初步稳定性实验研究 |
5.1 实验研究的依据与方法 |
5.2 实验研究的结果 |
6 小结与讨论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中药防治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1 治疗高血压的单味中药种类 |
1.2 常见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1.3 单味中药提取物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2 中药复方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2.1 论治要点 |
2.2 分型治疗 |
2.2.1 肝火亢盛证 |
2.2.2 阴虚阳亢证 |
2.2.3 痰湿壅盛证 |
2.2.4 阴阳两虚证 |
3 中成药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8)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质量分析及其降压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高血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2 抗高血压中药研究进展 |
3 毛细管电泳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性状 |
2 鉴别 |
3 检查 |
4 含量测定 |
5 讨论 |
第三章 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HPCE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对SHR降压药效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5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绞痛 |
1.1 概述 |
1.2 治疗思路及方法 |
1.2.1 西医学在心绞痛方面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
1.2.2 中医学在心绞痛方面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
1.2.3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绞痛方面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
2 高血压 |
2.1 概述 |
2.2 治疗思路及方法 |
2.2.1 西医学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思路及方法 |
2.2.2 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思路及方法 |
2.2.3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方法 |
(10)中医药膳理论及其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中医药膳理论体系的探讨与研究 |
(一) 药膳理论的起源与演变概述 |
1.先秦时期中医药膳理论已具雏形 |
2.秦汉时期中医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 |
3.晋唐时期为中医药膳学的形成阶段 |
4.宋元时期为中医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 |
5.明清时期是中医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 |
(二) 药膳理论特点之认识 |
1.注重整体,辨证施膳 |
2.防治兼宜,效果显着 |
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
(三) 药膳理论应用范围的探讨 |
1.预防疾病,摄生自养 |
2.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功能 |
3.抗衰益寿,治慢性病 |
(四) 药膳分类整理研究 |
1.按性状分类 |
2.按制作方法分类 |
3.按药膳作用分类 |
(五) 药膳的原料选择及制作方法的整理与分析 |
1.原料选择 |
2.常用中药及其在药膳中的应用 |
3.制作方法 |
(六) 药膳应用原则及其禁忌阐述与探讨 |
1.药膳应用原则 |
2.药膳食用禁忌 |
二、中医药膳现代应用及其进展的整理与研究 |
(一) 现代应用的现状及分析 |
1.按加工特点分类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
2.按作用特点分类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
(二) 实验研究进展概况及评述 |
1.强身健体药膳的机理研究 |
2.美容药膳的机理研究 |
3.治病药膳的机理研究 |
4.抗衰老药膳的机理研究 |
5.抗癌药膳的机理研究 |
(三) 临床研究进展概况及评述 |
1.药膳食疗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运用的概况及评述 |
2.药膳食疗在疑难杂症的临床运用的概况及评述 |
3.药膳食疗在"富贵病"、老年病临床运用的概况及评述 |
三、中医药膳发展前景的设想与展望 |
(一) 开拓药膳市场方法的探讨 |
(二) 应用现代技术开发药膳的建议 |
(三) 扩大药膳应用范围的设想 |
(四) 深入研究药膳的展望 |
四、讨论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黄瓜藤降压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瓜藤降压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J]. 包头医学专科学校高血压病防治研究组. 中草药通讯, 1976(02)
- [2]复方黄瓜藤片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 吕国良,范玉杰,侯双锁,张秀清,张淑清,陈厚祥,袁文学,韩玉洁,高敬云.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05)
- [3]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张欣萌.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4]五味降压散的药效学研究及作用机制的探讨[D]. 邓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降舒灵制剂与临床疗效的研究[J]. 马文祥. 齐鲁药事, 1983(02)
- [6]中药降压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D]. 李中萍.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2)
- [7]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 邓冬,李雪丽,王伟,李韶菁,陈建新,王娟,弓铭,王佩佩,赵慧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21)
- [8]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质量分析及其降压药效学研究[D]. 杨若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2)
- [9]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J]. 顾亦婷,顾海. 中医药信息, 2013(06)
- [10]中医药膳理论及其进展研究[D]. 高日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