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石的二氧化硅相组成和演变

蛋白石的二氧化硅相组成和演变

一、蛋白石的氧化硅相组成及其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郑辙[1](1984)在《蛋白石的氧化硅相组成及其演化》文中研究指明 长期以来,蛋白石的二氧化硅相组成存在着争论,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蛋白石都有4.3—4.1A和2.5A衍射峰,前一峰较强、较宽,被认为是含有α—鳞石英结构混层的一维无序的α—方英石(Florke,1955),电镜研究表明它应是α—鳞石英(Wilson,1974)。本文对美国西海岸加州产油区的Senta Barbara新生代的Menterey层位中生物成因的蛋白石进行了电镜研究。从下到上取了六个样品,它们的x射线粉晶衍射谱(图一)表明,蛋白石都有衍射峰,位置在4.3—4.1A和2.5A处,但是,十分明显,峰的强度则随样品的不同而变动,从上到下,强度从几乎为零,逐渐增强,形成一个鼓包,然后变成较宽、较锐的峰,最后变成石英峰。这一现象所反映的二氧化硅相的实质是什么,为此进行了电镜研究,结果发现:

郑辙[2](1983)在《蛋白石的氧化硅相组成及其演化》文中研究说明 长期以来,蛋白石的二氧化硅相组成存在着争论,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蛋白石都有4.3—4.1A和2.5A衍射峰,前一峰较强、较宽,被认为是含有α—鳞石英结构混层的一维无序的α—方英石(Florke,1955),电镜研究表明它应是α—鳞石英(Wilson,1974)。本文对美国西海岸加州产油区的Senta Barbara新生代的Menterey层位中生物成因的蛋白石进行了电镜研究。从下到上取了六个样品,它们的x射线粉晶衍射谱(图一)表明,蛋白石都有衍射峰,位置在4.3—4.1A和2.5A处,但是,十分明显,峰的强度则随样品的不同而变动,从上到下,强度从几乎为零,逐渐增强,形成一个鼓包,然后变成较宽、较锐的峰,最后变成石英峰。这一现象所反映的二氧化硅相的实质是什么,为此进行了电镜研究,结果发现:

周逃涛[3](2020)在《二连盆地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岩演化》文中指出二连盆地的勘探开发历史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新的凹陷区不断被发现,其开发价值逐步上涨。自2008年阿尔凹陷被发现以来,快速形成了大规模储量代替区,碎屑岩储层成为主要储层类型。前人已经对阿尔凹陷的沉积环境、地层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开发等做了详细的勘探研究工作,但针对成岩作用和储层岩性特征研究甚少。随着勘探不断深入,优质储层预测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结合二连盆地地质构造、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储层物性特征等方面,从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在矿物岩石学、储层沉积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测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RD和岩石样品的物性测试数据等资料,综合前期勘探资料,取得如下成果:(1)本次钻探揭露阿尔凹陷碎屑岩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三种沉积相,进一步识别六种亚相类型和十三种微相类型,并对沉积微相类型特征及其平面展布进行了分析。(2)研究区碎屑岩储层类型包括凝灰岩、砾岩和砂岩三种类型,其中,凝灰岩多为灰色晶屑凝灰岩,少见灰色玻屑凝灰岩;砾岩为复成分砾岩,岩屑含量居多,矿物碎屑次之,填隙物含量较低;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陆源碎屑含量高。(3)对研究区碎屑岩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碎屑岩储层孔隙度较低,物性较差,可以划分为特低孔超低渗储层、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低孔超低渗储层、低孔超低渗储层、特低孔低渗储层、低孔超低渗储层、低孔低渗储层、低孔中渗储层、中孔中渗储层9种类型。(4)阿尔凹陷碎屑岩储层处于中成岩A-B阶段。根据矿物的共生关系、交代顺序和接触关系等,认为研究区成岩序列如下:陆源碎屑沉积→早期压实、压裂→早期溶蚀作用→绢云母交代→细粒石英胶结→绿泥石胶结→高岭石胶结→压溶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新生石英雏晶出现→伊利石胶结→高岭石逐渐被取代→方解石胶结→后期溶蚀作用→铁方解石胶结→白云石胶结。(5)通过孔隙度反演和定量计算,建立了阿尔凹陷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初试孔隙度经历了早期压实减孔、早期胶结-交代减孔、次生溶蚀增孔孔和中晚期胶结-交代减孔四个阶段,计算孔隙度和实测孔隙度相对误差在1.57%~13.54%之间,平均相对误差4.45%,误差在可控范围之内,结果可信。

耿一凯[4](2017)在《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泥质沉积物沉积作用和埋藏后经历的成岩作用二者共同控制着页岩储层的发育和演化。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物的沉积时的沉积条件和搬运过程。根据矿物学、岩石组构、生物组成及岩石结构对五峰组-龙马溪组识别出8种岩相类型,硅质页岩、粘土质泥岩、粉砂纹层泥岩、灰质纹层泥岩、含介壳灰质泥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状韵律岩、块状粉砂岩、斑脱岩。龙马溪组页岩主要是以悬浮搬运的模式在相对低能的水动力条件下沉积形成的,但是大量硅质生物化石、具粒序特征的生物碎屑、粉砂纹层、透镜状层理及沙纹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表明,还存在生物沉积、风暴沉积和底流沉积作用。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龙马溪组下段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形成于缺氧/贫氧环境。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以及能谱分析等手段测试结果表明,川东地区龙马溪组粘土矿物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I+I/S+C)组合,以陆源碎屑成因为主,含有一定的自生和成岩次生成因。陆源碎屑成因粘土矿物主要为蒙皂石、伊利石和绿泥石;自生粘土矿物为云母蚀变的伊利石;次生粘土矿物为伊/蒙混层和伊利石。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能谱分析及主量元素测试等手段,识别出龙马溪组陆源石英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硅质页岩中自生石英含量可达56%,远高于陆源石英,硅质生物的溶解再沉淀是自生石英的主要成岩机制。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充填了粒间孔隙,抑制了后期的压实作用,压实程度中等,内部依然为迁移有机质提供了储集空间,有机质含量高,而上段粉砂质页岩和粘土质页岩由于缺少自生石英导致压实程度强烈。基于计点法和手动追踪定量分析了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及含量。硅质页岩段有机质孔发育最为广泛,约占总孔隙的64%,其次为粒间孔(31%),粒内孔(3%),微裂缝(2%)。通过分析沉积过程和成岩过程中各因素对页岩储层影响的分析,考虑到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程度差异不大,因此针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提出了2条优质页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独特的成岩改造。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时高的初级生产力以及贫氧/缺氧环境,使有机质富集并得以保存;同时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石英抑制了压实作用为迁移有机质提供了储集空间,发育的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孔隙度高,孔隙连通性好。

杨春梅,倪靓[5](2017)在《一种被称为塞浦路斯“蛋白石”的宝石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近两年,广州荔湾珠宝市场上出现一种塞浦路斯"蛋白石"的产品,为了查明其宝石学特征及矿物组成,笔者选取了原石和部分成品,将其颜色分为褐绿系列BG、褐粉系列BP、褐黄系列BY和白色系列W,对四个系列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后,进一步将样品分为D类、H类。论文研究的测试方法有:常规宝石学测试,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红外光谱仪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重点对其宝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及结晶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蛋白石"以SiO2矿物为主,且含有少量黏土矿物。

李旋旋[6](2020)在《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对其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规模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的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形成了多个断垄区和断凹区,发育有玢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铁金多金属矿床。庐枞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凹区,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郯庐断裂带的南段,具有丰富的金属矿产如玢岩型铁矿床、热液脉型铜铅锌矿床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如明矾石矿床等,其中,位于盆地西北部最大的矾山明矾石矿床构成了该盆地内典型的酸性蚀变岩帽,该巨型酸性蚀变岩帽的成因及其与盆地内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亟待进行研究解决。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测试工作,综合运用蚀变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原位高精度微区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开展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成因及找矿指示研究。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主要由砖桥组火山岩蚀变而成,通过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从大矾山明矾石矿区向西南和南部砖桥镇附近蚀变具有水平分带特征,依次发育硅化、黄铁矿化、高级泥化、泥化蚀变,其中,硅化主要以多孔状和块状石英为主,多孔状石英分布在大矾山矿区,块状石英主要分布在牛头山地区;黄铁矿化以含铁矿物为主,如黄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等,在大矾山矿区分布较广;高级泥化蚀变主要以明矾石、石英、高岭石、地开石、叶腊石、珍珠陶土等矿物为主,亦分布在大矾山矿区;泥化蚀变以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伊利石、黄钾铁矾的矿物组合为特征,主要在远离大矾山矿区的东南地区较为发育。基于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观察,该区形成酸性蚀变岩帽的流体可分为热液早阶段、热液晚阶段及表生期三个阶段,明矾石在每个期次或阶段均有存在。热液早阶段产于安山岩中的IA1型明矾石和产于凝灰岩中浸染状IA2型明矾石广泛分布在大矾山明矾石矿区的地表及深部,是流体交代围岩中长英质矿物的产物;热液晚阶段充填在开放空间的ⅠB型明矾石分布在大矾山矿区;而表生期由氧化作用形成的Ⅱ型明矾石在地表零散广泛分布。根据明矾石矿物含量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将酸性蚀变岩帽中的蚀变岩分为硅质蚀变岩、明矾石蚀变岩、粘土蚀变岩三种,分别对应牛头山地区和大矾山矿区的硅化、大矾山矿区的高级泥化、外围的泥化蚀变。三种岩性中元素含量变化特征逐渐不明显,代表了水岩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流体的酸性逐渐被围岩中和。对明矾石和黄铁矿开展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热液明矾石主要形成于180~220℃的岩浆热液环境下,流体主要来自于混有少量大气水的岩浆水。IA型明矾石40Ar-39Ar定年厘定了热液明矾石形成于131Ma,亦即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并在33Ma时(金红石原位LA-ICP MS U-Pb定年)有表生氧化作用的叠加。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形成于岩石圈减薄、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第二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通过明矾石的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等离子质谱分析,热液期由早到晚明矾石中Na、Ca、Sr、Ba含量逐渐降低,表明围岩和温度均是影响因素,而温度起到关键作用。LREE、U含量的逐渐降低和p XRF分析中Cl含量的逐渐升高,表明在蚀变过程中流体虽相对富氯,但元素却逐渐亏损。结合不同热液阶段流体中元素含量逐渐减少的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结果显示的蚀变流体即为原始流体的特征,表明形成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热液蚀变流体活动方式较为单一。由深部岩浆分异而来的热液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发生SO2歧化反应,于浅部形成多孔状石英和明矾石,整个阶段流体从弱酸、高温经过强氧化性、强酸、温度降低到低温和中性环境的方向演化。蚀变过程中,较低的温度条件不利于金属元素溶解于络合物中,成矿物质于深部沉淀,潜在矿床位于酸性蚀变岩帽的底部。通过矿物组合、流体环境、硫同位素特征等方面的详细对比表明,庐枞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与盆地内的玢岩铁矿成矿系统无关。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与国内外典型的富矿酸性蚀变岩帽,如福建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床、菲律宾Lepanto高硫型矿床-Far Southeast斑岩矿床等,在大地构造背景、地质特征、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流体特征等方面具有众多的相似性,表明庐枞盆地可能存在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与矾山酸性蚀变岩帽有关的岩浆岩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明矾石短波红外光谱1480nm峰值、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明矾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在空间上对热液蚀变中心或矿化方向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这些特征表明,金银矿化可能位于大矾山明矾石矿床的深部,而铜矿化可能位于大矾山明矾石矿床的东北部。对众多明矾石地球化学数据的详细分析和验证,Ca+Sr+Ba-Na/(Na+K)图解可以用来判断明矾石在酸性蚀变岩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如流体通道或水平区域位置),或酸性蚀变岩帽是否具有找矿潜力。结合庐枞盆地其他明矾石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学特征,初步为在庐枞盆地的巴家滩-雾顶山-井边-磨盘山-石门庵、矾母山和钱铺一带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提供了方向。

金章东[7](2011)在《湖泊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成因、环境指示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湖泊沉积物是不同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各类碎屑、黏土、自生/生物成因矿物以及有机物质等的综合体。沉积矿物蕴含着丰富区域和全球环境演变信息,如湖水的化学组成、流域构造、气候、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相关信息可以赋存在矿物外部微形貌、内部微结构、化学组成、物理和化学性质、同位素组成、谱学特征、成因以及共生组合等方面。因此,湖泊科学的许多关键课题都离不开矿物学,特别是在利用湖泊沉积物进行区域及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深入的机理研究归根到底都要涉及矿物学,如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粒度组成、生物壳体化学组成、测年材料的选择等。然而,由于湖泊沉积物中矿物的多源性、复杂性,如何有效提取和解译其中的环境信息,是一项长期困扰研究者的课题,湖泊沉积矿物学的研究往往被许多研究者所忽视,中国的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笔者综述了湖泊沉积物中碎屑、黏土、自生/生物矿物的矿物组合、特征、成因在(古)环境反演中的作用及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除了继续加强对湖泊沉积物中矿物来源、成因和古环境示踪的深入研究以外,矿物相间的转变及其对湖水和孔隙水组成的响应、一些非晶质或隐晶质及低丰度矿物相在湖泊化学和动力学中的作用也是很有潜力的研究领域,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的挑战以及对研究前景的展望。

邵培[8](2019)在《高铝煤与煤灰中Li-Ga-REE等多元素共生组合特征及协同分离 ——以大同煤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统稀有金属矿床的枯竭,煤系伴生金属矿床已备受重视,近年来美国加强开展从煤及煤灰中提取稀土元素的技术研究。高铝煤中伴生稀有金属矿产有望成为稀有元素的重要来源,但其中Li-Ga-REE多元素共生组合机理以及如何协同分离不清楚。针对此科学问题,论文选取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煤层及其燃煤电厂粉煤灰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使用XRD、XRF、SEM、ICP-MS和NMR等测试技术,研究高铝煤与煤灰中Li-Ga-REE等多元素共生组合特征以及协同分离技术。取得了如下成果:(1)明确了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煤中Al-Li-Ga-REE等多元素共生组合特征。煤灰分中Al2O3含量在10.77%-71.37%之间,平均为38.88%,其中高铝煤主要分布在煤田东北部的同忻和塔山矿区以及东南部的峙峰山矿区。Li和Ga在煤田北部,REE在东部比较富集;Li、Ga和REE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其中勃姆石和磷酸盐矿物也分别是Ga和REE的重要载体。(2)揭示了煤中Al-Li-Ga-REE等多元素共生组合的富集机理。Al、Li、Ga和REE主要以微细粒物质形式从物源区(北部阴山古陆的花岗岩和本溪组的铝土矿地层)搬运至成煤泥炭沼泽的堆积中心,常在三角洲平原的沼泽沉积处富集;自下而上,3、5和8号煤层沉积受海水影响逐渐减弱,Li、Ga和REE含量逐渐升高,而短暂的海侵引起5号煤层底部的HREE富集。(3)阐明了高铝煤灰的矿物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矿物包括莫来石、刚玉、石英、赤铁矿,而玻璃相以硅氧四面体的Q4(0Al)结构存在;Zn、Bi、Pb、Cu、U、Be、Li、Tl、In、Ta、Cs、Th和LREE的含量随粉煤灰粒度变细而增高,而Cd、Ni、Mo、Cr、Co、Rb、Ga、Sc、Sr、Y和HREE的含量随粒度变细先降低后增高,这些元素主要赋存于玻璃相中,而莫来石是Al及部分Ga的重要载体。(4)获得了高铝煤灰中Li-Ga-REE等多元素协同分离技术方法。发现粉煤灰与烧结剂的最佳配比为每克粉煤灰中添加0.45g Na2CO3和1.46g CaCO3(FNC);FNC中Li和Ga的浸取率在4天趋于稳定,其浸取率分别为95.75%和87.60%,残渣中REE的残留系数为95.78%;氨水调节酸碱度可以分离浸取液中Li和Ga以及提取残渣中REE;当pH=6时,浸取液中Ga3+以Ga(OH)3形式基本完全沉淀;而pH=11.5时,盐酸溶解液中REE3+可以REE(OH)3形式发生沉淀。(5)探索了草酸浸取高铝粉煤灰中Li、Ga和REE的影响机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烧结剂、草酸浓度和浸取时间影响Li、Ga和REE浸取效果的显着性依次减弱;烧结剂的焙烧破坏了粉煤灰Si-O(Al-O)多聚体结构中桥氧键,极大加快了稀有元素的浸取速率;FNC中Li和Ga的浸取率随草酸浓度和浸取时间增加而升高。(6)揭示了协同分离过程中物质变化和元素迁移规律。烧结剂Na2CO3和CaCO3的焙烧生成新物质NaAlO2和Ca2SiO4从而释放了粉煤灰中Li、Ga和REE;草酸浸取实验中Al、Li和Ga均以阳离子形式溶解在浸取液中,REE与草酸结合生成草酸盐沉淀;Be、Cr、Mn、Co、Cu、Zn、Mo、Nb、Ba、Tl和U容易被草酸浸取,而Sc、Ni、Rb、Sr、Cd、In、Cs、W、Pb、Bi、Th和Ta在残渣中富集。该论文有图126幅,表16个,附表6个,参考文献223篇。

赵迪斐[9](2020)在《川东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精细表征》文中提出论文以川东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编录、室内实验、数据分析、综合对比、理论分析的研究思路,以优质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表征及优质孔隙结构储层的发育机理为核心科学问题,在系统调研、吸收前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丰富的研究区样品与地质资料,针对储层发育特征、尤其是纳米尺度孔隙结构特征展开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测试,针对表征难点设计一系列技术手段,以多种手段与综合技术体系精细量化表征了优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量化了孔隙系统的层段性差异,形成了多方法交叉表征技术体系,并通过储层对比提炼了优质孔隙结构类型储层的特殊性,阐明了页岩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的多因素-多尺度-多级别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层段孔隙系统的成因差异,形成了孔隙角度的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机理以及储层优选评价方法,将孔隙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地构造演化、古地理格局变化及海平面相对升降等因素的控制下,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沉积于滞留海盆-深水陆棚相环境,向上过渡为半深水-浅水陆棚相环境,沉积了碳质页岩、硅质-碳质页岩等构成的页岩层系,形成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下部、中部与上部储层的物质组分与岩石结构层段性差异。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富笔石水平层理极为发育,储层具有显微―层控‖特征,向上沉积构造过渡为粉砂质纹层等。矿物组分主要由粘土矿物、脆性矿物、黄铁矿等构成,其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组合为主,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生物源硅质、蒙脱石、有机质富集,向上陆源碎屑影响增强;有机质以基质干酪根、笔石化石、固体沥青等类型赋存,属于I型干酪根,达到高-过成熟,高孔隙度与高含气性层段与高脆性矿物、高TOC层段相对叠合。通过“微区覆膜无喷金技术”以及三轴抛光消减沉积物天然非均质性影响,实现3nm微裂隙尺度的全尺度孔隙观测,综合合发育尺度、发育空间位置、成因、形貌特征等特征,从成因-物质组分-形貌角度出发,综合建立了包括四大类、二十余种子孔隙类型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基质孔隙多级描述性系统分类方案。在系统认知储层孔隙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二氧化碳吸附-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图像数值化表征-纳米CT-低场核磁共振等多方法交叉综合测试,揭示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主要微观储集空间分布特征,以微孔-小孔最为发育,大孔-微裂隙次之,中孔具有相对较低但稳定的发育程度;同时,针对孔隙连通性以及有机-无机孔隙结构差异等表征难点,设计了基于饱水-饱油-离心条件下的NMR测试、自发渗吸-NMR联测等手段,并结合纳米CT建模,将储层微观储集空间划分为有效连通性不同的多级连通域,孔隙网络的三维分布特征和孔隙群簇对比反映有机质分布是孔隙网络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矿物孔隙对储层孔隙系统连通性具有一定贡献。在高分辨率图像与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应用图像大视域拼接与数值化处理技术,提取了近40万个孔隙的结构特征参数,获取了不同类型孔隙的非直观特征,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孔隙的专门表征,突破了孔隙比例量化、孔隙形貌量化、孔隙定性-定量匹配等表征盲点,结果表明,储层孔隙整体形貌为近圆状,10nm30nm为孔隙数量峰值,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有机孔比例分别达到58%与62%,向上比例显着降低,层段性差异显着。结合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与创新手段,总结形成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的多方法量化表征技术体系,有助于加强对纳米孔隙的表征精度及针对性。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储层对比以及创新实验提炼优质储层孔隙结构的特殊性,总结优质孔隙系统的结构特点。物质组分、沉积构造、物质空间分布、应力、力学结构、造缝潜力等因素通过不同机理影响了孔隙系统的发育,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储层纳米吸附孔隙以有机孔隙为主;贵金属纳米粒子充注与储层对比显示非常规储层可以从孔隙网络连通性角度分为五个主要类型,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储层属于“核心渗流通道”型;综合选取物质组合、岩石结构、吸附孔隙特征、渗流孔隙特征、多尺度连通性等方面对孔隙系统进行分类表征,最优储层孔隙系统属于硅质-碳质页岩型,碳质页岩型次之。储层优质孔隙系统的发育受多因素-多尺度-多级别控制因素影响,闭塞滞留或深水慢速沉积为优质储层提供了适宜的物质基础,不同沉积环境使储层具有物质组分与岩石结构的层段性差异,在构造埋藏的控制下,储层经由有机质生烃作用、矿物转化作用等储层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以多种孔隙发育与保存机制,形成了优质储层以有机质纳米孔为主要储集空间、以高压裂造缝潜力或矿物孔隙为主要渗流通道的孔隙结构;五峰组部分层段与龙马溪组底部的碳质-硅质型页岩孔隙系统,是在富生物源硅质、富有机质、富蒙脱石、富水平层理的物质基础上,经由强度、类型不同的特殊成岩改造,形成的具有高吸附储集能力、高自封性能与高脆性的优质储层孔隙类型。论文系统揭示了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与精细孔隙结构特征,实现了储层孔隙精细量化表征,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方法与多方法交叉量化技术体系,对不同品质孔隙系统的形成发育机理进行了专门研究,总结出了优质孔隙系统储层的形成发育机理以及孔隙角度的优选评价方法,为实现孔隙研究的深化、精细化、实用化提供科学方法与依据。该论文有图231幅,表66个,参考文献421篇。

王文隆[10](1989)在《云南先锋硅藻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认为先锋硅藻土矿床发育在一小型山间地盆内,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属水体平静,适温内陆湖相沉积。成矿物质来源于晚二叠世峨嵋山玄武岩地层和早寒武世磷块岩。先锋硅藻土矿床,蛋白石含量低,烧失量高,但是,硅藻土矿厚度大,储量大,充分利用先锋硅藻土矿有深远的重要性。

二、蛋白石的氧化硅相组成及其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石的氧化硅相组成及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3)二连盆地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岩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地质构造
    2.4 火山活动
    2.5 沉积相类型
    2.6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2.7 生储盖背景
3 碎屑岩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孔隙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成岩作用及其演化
    4.1 成岩作用类型
    4.2 成岩演化序列
    4.3 成岩演化阶段
    4.4 本章小结
5 储层孔隙成岩作用控制及其演化模式
    5.1 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影响)
    5.2 孔隙度演化模式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岩石学研究现状
        1.2.2 泥页岩层序地层及沉积学研究现状
        1.2.3 页岩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4 页岩气储层孔隙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1.4 研究内容
        1.4.1 页岩岩相类型及沉积环境研究
        1.4.2 页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1.4.3 页岩孔隙类型及成因研究
        1.4.4 页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总体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
第3章 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沉积环境分析
    3.1 矿物组成
    3.2 岩相类型划分
        3.2.1 硅质页岩
        3.2.2 粉砂质页岩
        3.2.3 粘土质页岩
        3.2.4 灰质页岩
        3.2.5 含介壳灰质泥岩
        3.2.6 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韵律岩
        3.2.7 斑脱岩
        3.2.8 块状粉砂岩
    3.3 沉积环境分析
        3.3.1 氧化还原条件
        3.3.2 古生产力
        3.3.3 陆源碎屑供给
    3.4 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模式
        3.4.1 区域地层及沉积特征对比
        3.4.2 沉积相类型划分
        3.4.3 沉积相平面分布规律
        3.4.4 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模式
第4章 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特征
    4.1 矿物成因分析
        4.1.1 石英类型及成因分析
        4.1.2 粘土矿物类型及成因分析
        4.1.3 碳酸盐矿物
        4.1.4 黄铁矿
        4.1.5 有机质类型及分布
    4.2 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2.1 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粘土矿物转化作用
        4.2.4 溶蚀作用
        4.2.5 有机质热演化作用
    4.3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4.3.1 成岩阶段
        4.3.2 成岩序列及孔隙的演化
第5章 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及分布规律
    5.1 2000计点法
    5.2 页岩孔隙类型
        5.2.1 粒间孔
        5.2.2 粒内孔
        5.2.3 有机质孔
        5.2.4 微裂缝
    5.3 孔隙类型分布特征
        5.3.1 粘土质页岩
        5.3.2 粉砂质页岩
        5.3.3 硅质页岩
    5.4 孔隙类型控制因素
        5.4.1 2000计点法实用性分析
        5.4.2 粒内孔
        5.4.3 粒间孔
        5.4.4 有机质孔
    5.5 孔体积和孔径分布特征
        5.5.1 孔径
        5.5.2 孔体积
第6章 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6.1 沉积环境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6.1.1 深水陆棚相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
        6.1.2 生物硅与有机质的关系
        6.1.3 页岩孔隙与矿物组成之间的关系
    6.2 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6.2.1 硅质胶结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6.2.2 有机质生烃演化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6.2.3 粘土矿物转化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6.3 优质页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6.3.1 良好的物质基础
        6.3.2 独特的成岩改造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酸性蚀变岩帽研究现状
        1.2.1 酸性蚀变岩帽的研究方法
        1.2.2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环境
        1.2.3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研究历史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火山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样品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方法
    3.2 短波红外光谱(SWIR)分析
    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3.5 流体包裹体测温
    3.6 全岩地球化学(WRG)分析
    3.7 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
    3.8 明矾石~(40)Ar-~(39)Ar定年分析
    3.9 金红石原位LA-ICPMS U-PB定年分析
    3.10 稳定同位素(S、H、O)分析
第四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质特征
    4.1 矾山矿区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蚀变矿化特征
        4.2.1 明矾石化和明矾石矿体
        4.2.2 其他蚀变特征
    4.3 短波红外光谱研究(SWIR)
        4.3.1 SWIR矿物识别
        4.3.2 SWIR特征参数
    4.4 矿物组成
        4.4.1 蚀变矿化期次
        4.4.2 矿物特征
    4.5 蚀变分带特征
第五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特征
        5.1.2 酸性蚀变岩帽的岩性分类
        5.1.3 地球化学特征
        5.1.4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1.5 pXRF特征
    5.2 明矾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明矾石种类
        5.2.2 不同类型明矾石元素特征
        5.2.3 明矾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控制因素
        5.2.4 明矾石空间特征
    5.3 年代学特征
        5.3.1 明矾石~(40)Ar-~(39)Ar定年
        5.3.2 金红石LA-ICP-MS U-Pb定年
        5.3.3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
第六章 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
    6.1 流体包裹体
        6.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6.1.2 均一温度和盐度
        6.1.3 压力条件
    6.2 稳定同位素
        6.2.1 样品特征
        6.2.2 硫同位素组成
        6.2.3 氢、氧同位素
    6.3 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机制
        6.3.1 物理化学条件
        6.3.2 流体演化特征
        6.3.3 形成机制
第七章 酸性蚀变岩帽成矿潜力指示
    7.1 区域酸性蚀变岩帽
        7.1.1 分布及产出特征
        7.1.2 成矿地质条件
        7.1.3 明矾石成因类型
        7.1.4 形成环境
    7.2 酸性蚀变岩帽与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的关系
        7.2.1 年代学
        7.2.2 围岩蚀变
        7.2.3 物理化学条件
        7.2.4 硫的来源
        7.2.5 玢岩铁矿床蚀变带中明矾石的形成机制
    7.3 与典型酸性蚀变岩帽对比
        7.3.1 地质特征
        7.3.2 流体特征
        7.3.3 明矾石光谱学及成分特征
        7.3.4 明矾石地球化学判别
    7.4 酸性蚀变岩帽找矿指示
        7.4.1 庐枞盆地矾山矿区
        7.4.2 庐枞盆地其他地区
        7.4.3 庐枞矿集区综合找矿模型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附表1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附表2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XRF分析结果/PPM
附表3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附表4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LA-ICP-MS分析测试结果
附表5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短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
附表6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

(7)湖泊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成因、环境指示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矿物组合特征
2 碎屑矿物及其影响因素
3 黏土矿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 自生矿物及其环境意义
    4.1 SiO2和硅酸盐
    4.2 碳酸盐
    4.3 铁锰氧化物
    4.4 硫化物
    4.5 氟化物
    4.6 磷酸盐
    4.7 生物成因矿物
    4.8 盐湖中的自生盐类矿物
5 结语

(8)高铝煤与煤灰中Li-Ga-REE等多元素共生组合特征及协同分离 ——以大同煤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5 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实验样品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与岩浆活动
    2.3 沉积演化与含煤地层
    2.4 样品采集与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高铝煤的煤岩煤质和矿物学特征
    3.1 煤质特征
    3.2 煤岩学特征
    3.3 矿物学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高铝煤中Li-Ga-RE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富集机理
    4.1 高铝煤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高铝煤中Li-Ga-REE富集机理
    4.3 本章小结
5 高铝粉煤灰的物理化学特性
    5.1 原煤及燃煤产物的基本性质
    5.2 高铝粉煤灰的物质组成
    5.3 高铝粉煤灰中元素富集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高铝粉煤灰中Li-Ga-REE的协同分离
    6.1 粉煤灰预处理试验
    6.2 烧结剂焙烧实验
    6.3 草酸浸取实验
    6.4 浸取实验影响因素
    6.5 物质组成变化和元素迁移
    6.6 Li、Ga和 REE的富集提纯
    6.7 协同分离的工艺流程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川东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精细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及演化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背景
    2.4 层序地层特征
    2.5 页岩发育特征
    2.6 小结
3 页岩储层物质成分特征
    3.1 储层宏观特征
    3.2 储层矿物组成特征
    3.3 储层有机地化特征
    3.4 储层岩石综合分类
    3.5 小结
4 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类型与物性特征
    4.1 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2 微观储集空间的系统分类
    4.3 储层物性与含气性
    4.4 章节小结
5 储层微观储集空间定量表征
    5.1 基于高压压汞的大孔-中孔及全孔径孔隙结构表征
    5.2 基于低温氮气吸附与二氧化碳吸附的吸附孔隙表征
    5.3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孔隙结构表征
    5.4 基于图像处理的微观储集空间定量表征
    5.5 基于纳米CT的储集空间与连通性量化表征
    5.6 孔隙网络与连通性表征
    5.7 微观储集空间量化表征体系
    5.8 储集空间量化与气体行为
    5.9 小结
6 孔隙系统对比与结构特殊性
    6.1 优质储层孔隙结构特殊性的意义
    6.2 孔隙小尺度控制因素
    6.3 储层孔隙系统对比研究
    6.4 孔隙系统评价
    6.5 优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殊性
    6.6 结论
7.孔隙控因角度的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机理
    7.1 优质储层孔隙发育影响因素
    7.2 孔隙发育与保存机制
    7.3 孔隙角度的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机理
    7.4 依据孔隙发育控因的页岩储层优选
    7.5 结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蛋白石的氧化硅相组成及其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蛋白石的氧化硅相组成及其演化[J]. 郑辙. 电子显微学报, 1984(04)
  • [2]蛋白石的氧化硅相组成及其演化[A]. 郑辙. 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 1983
  • [3]二连盆地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岩演化[D]. 周逃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研究[D]. 耿一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5]一种被称为塞浦路斯“蛋白石”的宝石学特征[A]. 杨春梅,倪靓. 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2017
  • [6]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D]. 李旋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7]湖泊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成因、环境指示及研究进展[J]. 金章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01)
  • [8]高铝煤与煤灰中Li-Ga-REE等多元素共生组合特征及协同分离 ——以大同煤田为例[D]. 邵培.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9]川东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精细表征[D]. 赵迪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云南先锋硅藻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 王文隆.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1989(02)

标签:;  ;  ;  ;  

蛋白石的二氧化硅相组成和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