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航磁特征线”图(论文文献综述)
周道卿,曹宝宝,赵睿,胡悦,魏岩岩,肖梦楚,段宏伟,胡夏炜,郑宇舟[1](2021)在《羌塘盆地高精度航空重磁调查对盆地基底性质与构造格局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面积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该盆地基底属性和深部构造特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最新获取的高精度航空重、磁资料发现北羌塘整体表现为"磁力高、重力低",南羌塘与之相反,并且北羌塘基底磁性明显强于南羌塘;基于航磁数据计算的基底深度显示出南、北羌塘具有明显差异,北羌塘基底深度普遍在7.0~15.0 km,凹陷中心多达6个;南羌塘基底深度稍浅,多在5.0~13.0 km,凹陷中心只有3个。南、北羌塘截然不同的重磁场特征表明羌塘盆地并不存在统一的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南、北羌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构造单元。E—W向的"中央隆起带"将羌塘盆地一分为二,使其整体呈现"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1个凸起区和9个凹陷区。
王亮,张嘉玮,向坤鹏,杨武,胡从亮,陈国勇[2](2021)在《贵州深部构造单元界线及基底构造变形特征探讨》文中提出贵州位于上扬子陆块,1992年王砚耕率先提出"一块两带"地质构造单元,即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已为地学界公认。随地学理论实践和研究程度深入,1996年又将"一块两带"细分为"一盆三带",包括:四川前陆盆地(属扬子陆块)、鄂渝黔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属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贵州学者曾对深部断裂进行过研究,并试图划分地质构造单元及确定深部分界线位置,推测结果多数表现为地表断裂变形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科学应用地质、物探相结合方法,研究造山活动后隐伏的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重力、航磁、地质等区域资料,推断了深部的隐伏断裂和"一盆三带"分界线,研究了基底构造变形特征,以服务深部的地质找矿预测、成矿规律研究。
崔志强,胥值礼,李飞[3](2021)在《塔西南高精度航磁油气地质构造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受勘探难度大和地震品质差等诸多影响,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简称塔西南)的油气资源勘探历经数十年,至今尚未获得实质性重大突破。本文根据近年来在塔西南实测的高精度无人机航空磁测数据资料,针对盆地的基底结构、凹陷分布及特征,主要断裂构造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规律,局部异常与含油气有利圈闭构造及其分布特征等与油气成藏相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认识,成果可为塔西南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及深部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毕丽思,黄剑涛,任镇寰,叶秀薇,卢帮华,刘天佑,乔计花[4](2021)在《基于航磁资料解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文中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航磁异常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并且在以近EW向为主体的磁场背景下,同时存在NE、NW向磁场体。经过对其航磁资料进行系统处理、分析、解释,确认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深部存在近EW向、NW向、NE向三组断裂系。近EW向断裂是主要断裂,大部分深及30 km以上。NW向断裂较发育,但切割深度较浅,大部分在10 km左右。NE向断裂的切割深度亦不大,特别是一些以往被称为是深部断裂者大多数只有10 km左右,不超过20 km。三组断裂间相互切割,但近EW向与NW向断裂活动性较强、活动时代较新。这些成果与重力资料系统处理结果基本一致,与传统认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格局则有较大改变。最后,本文提出"新构造期深部断裂"的新概念和理论。
李皎皎,张永军,余学中,王明,李逸川,刘前坤,徐璐平[5](2021)在《北部海岸带(台州以北)航磁异常特征及断裂划分》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中国海岸带海陆统筹调查的需求,基于最新编制的中国北部海岸带(台州以北)1:50万航磁图件,利用逐点化极、延拓、垂向导数等数据位场转化处理,结合地质背景、物性资料和已有航空物探解释成果,对研究区磁场特征进行分析,分区探讨航磁异常成因,并编制北部海岸带(台州以北)断裂分布图。结果表明,海岸带地区磁性较强的岩石广泛发育,以NE—NNE向为主的线性磁异常带是大量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岩的反映,而区域性团块状磁异常或宽缓正负磁异常则为区域变质岩系的反映。研究区断裂发育,断裂展布方向基本以NE向、NNE向为主,NW向次之,其中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研究编制的北部海岸带航磁"一张图"作为质量可靠的基础数据,可为解决海岸带基础环境和地质问题提供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依据航磁资料划分的断裂,解决了特殊地理环境下海陆断裂不衔接的问题,实现了断裂海陆统筹的目标,可为海陆交互区重大工程规划提供安全性评价依据。
王牧,金世杰,要悦稳,习肖伟[6](2021)在《青海省玉树地区高精度航磁调查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玉树地区位于我国重要的西南"三江"成矿带,具有高海拔、切割剧烈等特点,而高精度航磁调查是一种精度高、见效快、成本低的方法技术手段。在该区运用直升机长杆硬架技术并采取随地形缓起伏的方法,获取了高质量的原始数据。在高精度航磁图上,磁异常信息十分丰富,通过详细的物性资料分析和严谨的异常解释工作,摸清了区域磁场基本特征,推断了52条航磁反映的断裂,通过分析航磁异常找矿效果,新发现了3处与铁矿相关的异常。根据该区完成的航磁调查应用效果看,笔者认为在青海玉树地区开展高精度航磁测量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黎海龙[7](2021)在《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仍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加强深部找矿、拓展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是我国今后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广西有很多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矿产资源,在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密切相关。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大中型矿床中有不少在空间展布上受岩体展布特征所制约,已知出露或半隐伏的控矿特征明显的就有:大厂(笼箱盖)、大明山、西大明山、钦甲、昆仑关等岩体。这充分表明通过探讨和研究隐伏岩浆岩体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来预测和寻找与岩浆岩体相关的隐伏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以制约岩浆岩时空展布的岩石圈结构构造为研究基础,以探讨广西岩浆岩的展布特征为桥梁和纽带,重点解决制约深部找矿的控矿构造和控矿地质体问题。抓住岩浆岩这个关键环节,为实现广西深部找矿的突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论文通过开展系统的重、磁异常研究,基于重、磁资料反演,并结合岩石圈速度结构,分析了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性结构特征,建立了广西深部地质构造格架,划分了深部地质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关系,对区内岩浆岩省进行重磁异常特征分析,并对典型的岩浆岩体通过其发育、展布及其定位特征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与成矿的成因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证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围绕广西地区岩浆岩问题,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岩浆岩方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及研究情况,并梳理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2.根据卫星重、磁异常特征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密度分布特征分析,结合利用地震波全波形反演得到东亚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开展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特征分析,判断广西地区岩石圈具有与地壳不同的速度结构,壳内可分成桂西、桂东北、桂中和桂南几个区块;并推测广西地区岩石圈可能存在壳内滑脱层,壳内滑脱层可能发生在20~30 km深处,岩石圈底部滑脱层主要发生在40~80 km深处,该滑脱层可能成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大陆东南部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这种结构特征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表现。据此可以认为,在中-新生代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的演化背景下,广西地区岩石圈形成了由多个块体拼接的深部构造格局。3.利用区域重力及航磁数据对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化率结构进行反演,依据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岩石圈密度和磁性异常成因及其与地表区域构造的关联。结合近年来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及热状态方面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广西地区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连续,磁化率结构显示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中下地壳解耦,致使在中生代以来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错位”的主要原因。4.为了提高对重、磁异常的分辨能力,突出更多的有益信息,利用小波变换对广西区域重、磁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根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及重、磁异常的线性展布规律,推断了广西断裂构造和隐伏半隐伏岩体,划分了8条岩浆岩带,认为其基本上分布于上地壳低密度异常带(区),且发育于深断裂靠低密度异常带一侧,即深部构造陡坡带的前缘,并有越靠近断裂岩浆岩的定位越高的特点。5.结合地质的新成果、新认识,选择了两个不同岩浆岩带、物化探工作程度较高的西大明山岩体和桥圩中-基性岩体进行综合分析,从深部到浅部探讨其展布形态、定位特征以及成矿关系。总之,论文基于广西岩石圈结构构造通过多维度、多方法开展对岩浆岩的研究,圈定隐伏岩体并探讨其空间展布规律,不仅可以作为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手段,也为深部找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选区和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对于广西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深部找矿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乔中坤[8](2021)在《多旋翼无人机航磁多参量数据的自补偿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无人机航磁测量作为传统有人机航磁测量的补充,以其体积小、成本低、人为干预少、无人员安全隐患等优势在地质调查、资源勘探、水下磁性目标体探测及辅助导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多旋翼无人机航磁测量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中小面积大比例尺航磁详查工作,可作为大型有人机航磁测量和地面磁法测量的有效补充。无人机航磁测量原始磁场数据包括地磁场数据、无人机平台干扰、设备干扰和磁通门传感器转向误差干扰,干扰在航磁异常图上主要表现为沿测线方向条带状异常,严重影响地质异常体解释的准确性,需要进行补偿处理。本文基于一套电动四旋翼无人机搭载高精度磁通门磁力组成的航磁测量系统开展航磁多参量数据自补偿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航磁干扰按照来源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机电设备工作及外界环境产生的噪声干扰,相较于地磁场信号,该部分干扰属于高频噪声,可以通过设计合理滤波器进行预处理。另一类是机载平台干扰和传感器误差,这两部分干扰可通过建模分析处理,也就是补偿处理。本文针对多旋翼无人机航磁系统噪声干扰问题开展系统不同状态下静态测试实验,旨在通过数据频谱分析结果得出航磁系统噪声干扰主要来源、影响大小及频谱特征,并根据噪声干扰高频特性设计相应低通滤波器进行误差处理。本文基于Tolles-Lawson模型建立仪器转向误差和飞行平台机动误差补偿模型,根据两者结构相似的特点,建立综合自补偿模型,并使用最小二乘算法求取综合补偿参数,进而对工区航磁数据进行补偿处理。针对多旋翼无人机航磁系统姿态自调整的特殊性,本文基于Leliak航磁四方位补偿测试飞行方案,展开航空四方位飞行补偿测试和地面四方位补偿测试对比实验,分析评价两种补偿测试方式的补偿效果。针对Tolles-Lawson模型恒定地磁场假设条件影响补偿精度的问题,本文开展了地磁场梯度对补偿精度影响研究和卡尔曼滤波预测地磁场研究,旨在通过卡尔曼滤波预测地磁场改进补偿模型,进而提高补偿精度。航磁总场水平梯度数据能够较好反应磁场水平方向上的弱小变化,具有不受日变影响,有效压制背景场,突出区域场及地质异常体边界等优点,可以有效弥补总场数据在地质解释上的不足。本文基于多旋翼无人机航磁总场综合补偿研究成果开展航磁总场水平梯度补偿研究,旨在构建梯度补偿模型进行干扰补偿处理。航磁三分量数据可以更好的指示地质体矢量信息,对航磁数据化极和剩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包含载体干扰误差和姿态误差,需要进行补偿处理。本文分析了地理坐标-载体坐标系的6种相互转化矩阵差别,确定了偏航-俯仰-横滚顺序进行姿态解算时误差最小,选择按照横滚-俯仰-偏航的补偿顺序进行姿态补偿。本文根据载体涡流干扰高频特性设置低通滤波器进行数据预处理,基于载体干扰补偿模型和姿态补偿构建了航磁三分量综合补偿误差目标函数,并创新性引入自适应随机步长布谷鸟搜索算法,通过莱维飞行寻求目标误差函数最小值的方法,实现了航磁三分量补偿参数的快速、高效的求取。为了验证补偿效果,本文在安徽芜湖某地22km2工区开展1:20000无人机航磁作业,外业数据采集工作耗时3天完成,体现了多旋翼无人机航磁系统高效性和实用性。航磁总场数据经过综合补偿处理、各项改正及调平处理后总精度满足高精度磁测要求,验证了补偿效果。最后基于欧拉反褶积方法对无人机航磁总场数据进行反演研究,并综合利用欧拉反演结果和地质信息有效划分异常带和断裂构造,圈定岩浆分布区,为工区后期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可靠物探资料。
白建科[9](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晶质石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显示出良好的晶质石墨成矿潜力。然而,因发现时间晚,石墨矿床研究程度整体偏低,目前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单个矿床,缺乏对东准噶尔石墨矿床的系统性研究,这不但制约了对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的准确认识,而且直接影响该地区下一步晶质石墨找矿工作的勘查部署和大型石墨资源基地建设。本论文选择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采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碳同位素等方法,重点分析石墨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碳质来源、控矿因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石墨矿床矿化、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东准噶尔地区已知石墨矿床均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褶皱带内,空间分布明显受控于NW-SE向展布的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等3条区域性构造岩浆岩带。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矿体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作用明显,矿体发生塑性变形,矿化蚀变主要包括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石墨呈细鳞片-显微鳞片状结构,片径0.001~0.2mm,固定碳含量11.56%~15.6%。黄羊山石墨矿体赋存于碱性花岗岩中,矿化蚀变为云英岩化和硅化-黑云母化,固定碳含量6.15%,晶质鳞片状和叶片状结构,片径0.05~0.2mm,最大可达0.5mm。通过典型石墨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得出:孔可热、达布逊、散得克、吐尔库里等4个石墨矿含矿岩系沉积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336~321Ma),含矿岩系归属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和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原岩均为杂砂岩或长石砂岩,其物源总体为长英质源区,但构造背景较复杂。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成矿时代集中于晚石炭世晚期(301~312Ma)。通过对典型石墨矿床开展碳同位素、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获得孔可热和吐尔库里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1.4‰,黄羊山和苏吉泉石墨矿中石墨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0.4‰。东准噶尔地区典型石墨矿床石墨碳同位素δ13C值的一致性,不仅反映石墨的碳质来源均为有机成因,而且暗示石墨原岩建造形成于相似的沉积环境。典型石墨矿床具有相似的XRD衍射图谱,峰形尖锐,石墨d(002)介于3.353~3.356?之间,说明石墨矿物有序度较好。黄羊山石墨矿中石墨激光拉曼光谱表现出尖锐的G带,微弱的D1、D2缺陷峰,显示石墨结晶度较高。石墨晶体R2值介于0.02~0.14,计算得到形成温度为578~632℃。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可划分为3种矿化类型:与蚀变钾长花岗岩有成因关系的石墨矿化类型;与岩浆期后气化热液有关的石墨矿化类型;炭质板岩-炭硅质板岩型石墨矿化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床2种成因类型:构造岩浆热变质型和岩浆气液蚀变型,与前人划分方案不同,指导区域找矿可操作性更强。根据已发现典型石墨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成矿有利区带划分出3个成矿亚带:额尔齐斯-玛因鄂博石墨成矿亚带(Ⅰ-1)、扎河坝-阿尔曼泰石墨成矿亚带(Ⅰ-2)和卡拉麦里-莫钦乌拉石墨成矿亚带(Ⅰ-3),为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下一步石墨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李忠潭[10](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断裂构造解译和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以甘肃省西秦岭、北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断裂构造的研究一直是地学领域中的重点。作为地质过程的重要形式之一,断裂在成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矿产资源的研究离不开对断裂构造的研究。目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其引入地学领域,将有利于处理复杂的地学信息,从而有助于下一步相关的工作。在地学领域中,虽然深度学习的方法已经有了较多的应用,但在断裂预测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本文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根据从甘肃省西秦岭大桥、寨上地区的地质图中获取的断裂数据,通过处理得到断裂数据集,输入到模型中训练得到断裂预测模型,再根据该模型进行了预测实验,四张预测断裂图与原地质图像对比,能够进行断裂构造的预测,且预测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甘肃龙首山西段高台县臭泥墩—西小口子地区的地质图提取的断裂图像进行了预测试验,生成了该地区的断裂预测图像,通过对该地区的遥感影像进行断裂的遥感解译,同样得到了该地区的遥感断裂解译图。二者对比:预测断裂图中的断裂走向都是近EW向—NWW向,与地质图和遥感解译断裂的走向一致;预测断裂图能够产生新的断裂构造,且位置对比遥感断裂解译图位置大体相同。表明利用GAN预测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有效性。2.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在甘肃北山20km2的无人机航拍正射影像中进行了断裂解译的研究。通过试验断裂解译标志中错动的岩脉、地层,GAN网络模型具备良好的断裂解译效果,该方法在正射影像断裂解译中具备较好的应用效果。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龙首山西段高台县臭泥墩—西小口子地区的铜矿找矿预测。根据地化和航磁数据得到的预测结果的预测面积为27.3%;根据地质、地化和航磁得到的预测结果的预测面积为12.1%;基于GAN网络模型生成的该地区的断裂预测图作为的地质数据,综合地化和航磁数据得到的预测结果的预测面积为19.7%,相对于地化和航磁数据的预测结果在第四系及新近系中的预测区范围缩小或消失,相对于地质、地化和航磁数据的预测结果在重点找矿区(盘头山)被重新圈定,更加具有可信度。
二、“中国航磁特征线”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航磁特征线”图(论文提纲范文)
(1)羌塘盆地高精度航空重磁调查对盆地基底性质与构造格局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1 重磁数据采集 |
2.2 位场转换处理 |
2.3 断裂构造识别 |
2.4 基底深度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南、北羌塘重磁场差异 |
3.2 边界断裂特征 |
3.3 基底构造形态 |
4 讨论 |
4.1 羌塘中央隆起带构造成因 |
4.2 盆地基底性质 |
4.3 构造单元划分 |
(1)北羌塘盆地: |
(2)南羌塘盆地: |
5 结论 |
(2)贵州深部构造单元界线及基底构造变形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贵州“一盆三带”地质构造单元地表界线 |
3 贵州“一盆三带”地质构造单元深部界线 |
4 重磁反映的贵州基底构造横向变形特征 |
4.1 重力、航磁异常的分布规律 |
4.2 推测的深部Ⅰ级、Ⅱ级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
5 重磁表现的贵州基底构造纵向变形特征 |
5.1 莫霍面、居里面的深部起伏形态 |
5.2 隆起带、坳陷区深部分布规律探索 |
5.2.1 划分地表(浅表)隆坳构造的依据 |
5.2.2 浅表隆坳与深部隆坳构造的对应关系 |
5.2.3 推测的浅部隆坳构造分布特征 |
5.2.4 深部构造成矿机理及对浅表构造成矿的影响 |
6 讨论与结论 |
(3)塔西南高精度航磁油气地质构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塔西南油气地质背景 |
2 区域磁场与磁性基底深度 |
2.1 区域磁场特征 |
2.2 地层岩石物性及其对生储盖的指示意义 |
2.3 磁性体深度计算与磁性基底深度 |
3 揭示的生油凹陷与深部构造 |
3.1 可能的生油凹陷与油气运移规律 |
3.2 主要断裂及其对油气运移的控制规律 |
4 局部异常与局部含油气有利圈闭构造 |
4.1 局部异常增强与有效识别 |
4.2 局部含油气有利圈闭构造识别 |
5 局部构造分布规律 |
5.1 局部构造展布规律 |
5.2 局部构造变形规律 |
6 典型油气藏与含油气有利构造区预测 |
6.1 典型油气藏特征 |
6.2 含油气有利构造区预测 |
7 结论 |
(4)基于航磁资料解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处理 |
2 磁场基本特征 |
3 深部断裂解释 |
3.1 近EW向断裂系 |
3.2 NE向断裂系 |
3.3 NW向断裂系 |
4 断裂切割关系解释 |
5 讨论 |
6 结论 |
(5)北部海岸带(台州以北)航磁异常特征及断裂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1.1 研究区范围 |
1.2 区域地质特征 |
1.3 岩石磁性特征 |
2 数据与方法 |
3 区域磁场特征 |
4 航磁反映的断裂构造 |
5 结论 |
(6)青海省玉树地区高精度航磁调查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区域地质概况 |
2技术方法简述 |
3岩石磁性特征 |
3.1蛇绿混杂岩 |
3.2地层 |
3.3侵入岩 |
4区域磁场特征 |
4.1英群—五道班平缓降低磁场区(Ⅰ) |
4.2浪普—歇武电站正负变化磁场区(Ⅱ) |
4.3恰钦达—巴塘平缓升高正磁场区(Ⅲ) |
4.4下拉秀—毛庄变化升高磁场区(Ⅳ) |
4.5囊谦—吉曲剧烈变化升高磁场区(Ⅴ) |
5航磁推断断裂 |
5.1航磁解释标志 |
5.2断裂分级原则 |
5.3推断断裂构造特征 |
5.4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 |
6航磁异常找矿效果 |
6.1已知铁矿航磁异常 |
6.2推断铁矿航磁异常 |
7结语 |
(7)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广西岩浆岩研究现状 |
1.2.2 有关广西地区隐伏岩浆岩方面的研究 |
1.2.3 广西地区地球物理调查及深部探测主要成果 |
1.2.4 有关重、磁异常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
2.1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概况 |
2.1.2 岩浆岩分布概况 |
2.2 广西大地构造特征 |
2.2.1 广西大地构造及演化 |
2.2.2 广西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3 广西区域断裂 |
2.3 区域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
2.3.1 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
2.3.2 广西地区岩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
2.3.3 区域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特征 |
2.3.4 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岩石圈结构分析 |
3.1 岩石圈密度及磁化率反演方法简介 |
3.2 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 |
3.2.1 岩石圈密度结构特征 |
3.2.2 岩石圈磁性结构特征 |
3.2.3 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
3.3 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的关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西岩浆岩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
4.1 区域重、磁异常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简介 |
4.1.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析方法 |
4.1.2 位场异常(断裂构造或岩性边界)信号提取方法 |
4.2 广西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 |
4.2.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结果 |
4.2.2 广西多尺度重、磁异常的地质意义 |
4.3 广西地区线性构造异常特征分析 |
4.3.1 线性异常信号提取 |
4.3.2 广西区域断裂构造及构造格架 |
4.4 广西岩浆岩省重、磁异常特征 |
4.4.1 隐伏半隐伏岩体重、磁异常特征 |
4.4.2 利用重、磁异常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岩体 |
4.5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分布的关系 |
4.5.1 广西地壳厚度与岩浆岩分布 |
4.5.2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发育及定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岩体与深部岩浆物质来源 |
5.1 两个典型隐伏岩体的深部磁性结构 |
5.2 典型岩体与深部物源 |
5.2.1 西大明山隐伏岩体 |
5.2.2 桥圩中-基性隐伏岩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多旋翼无人机航磁多参量数据的自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航磁补偿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航磁补偿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航磁补偿模型研究 |
1.2.2 国内外航磁补偿参数求解算法研究 |
1.3 航磁补偿主要存在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论文组织架构 |
第2章 航磁多参量数据测量技术 |
2.1 航磁测量简介 |
2.2 航磁测量系统 |
2.2.1 航磁飞行平台 |
2.2.2 航磁测量设备 |
2.3 航磁补偿系统 |
2.3.1 航磁补偿原理 |
2.3.2 航磁补偿设备 |
2.4 航磁数据处理 |
2.5 无人机航磁测量 |
2.6 航磁测量发展趋势 |
2.6.1 无人化探测系统 |
2.6.2 航磁全张量探测系统 |
2.6.3 无人化综合探测系统 |
2.6.4 无人化集群式综合探测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Tolles-Lawson模型的航磁总场综合自补偿研究 |
3.1 多旋翼无人机航磁系统组成 |
3.1.1 多旋翼无人机平台 |
3.1.2 航空磁力仪 |
3.1.3 雷达高度计 |
3.2 航磁系统误差研究 |
3.2.1 机电设备干扰 |
3.2.2 机动干扰 |
3.2.3 航磁传感器误差 |
3.3 综合误差补偿 |
3.4 航磁系统补偿测试 |
3.4.1 有人机航磁补偿测试 |
3.4.2 无人机航磁补偿测试 |
3.4.3 多旋翼无人机航磁补偿测试 |
3.5 航磁补偿误差及改进 |
3.5.1 补偿后误差分析 |
3.5.2 地磁场变化对补偿影响 |
3.5.3 卡尔曼滤波 |
3.5.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补偿模型改进 |
3.6 无人机航磁系统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航磁水平梯度测量的自补偿研究 |
4.1 航磁梯度测量原理 |
4.2 航磁梯度补偿 |
4.2.1 航磁水平梯度误差来源 |
4.2.2 航磁水平梯度补偿 |
4.3 航磁水平梯度补偿测试 |
4.4 航磁梯度测量系统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自适应布谷鸟搜索航磁三分量自补偿研究 |
5.1 航磁测量系统中坐标转换 |
5.1.1 地理坐标系 |
5.1.2 载体坐标系 |
5.1.3 地理坐标转换到载体坐标 |
5.1.4 姿态转换误差 |
5.1.5 载体坐标转换到地理坐标 |
5.2 无人机载体干扰 |
5.3 综合补偿模型 |
5.4 自适应步长布谷鸟搜索算法 |
5.4.1 布谷鸟搜索算法 |
5.4.2 自适应步长布谷鸟搜索算法 |
5.4.3 补偿参数求解流程 |
5.5 补偿试验 |
5.5.1 姿态误差:地理坐标-载体坐标 |
5.5.2 姿态补偿:载体坐标-地理坐标 |
5.5.3 载体干扰补偿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高精度航磁补偿数据的地质找矿应用 |
6.1 工区概况 |
6.1.1 工区地质概况 |
6.1.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6.2 无人机航磁测量 |
6.2.1 任务设计 |
6.2.2 数据质量评价 |
6.3 航磁数据处理 |
6.3.1 航磁△T等值线图 |
6.3.2 航磁△T化极等值线图 |
6.4 航磁数据欧拉反演 |
6.4.1 欧拉反褶积 |
6.4.2 欧拉反演构造指数选取 |
6.4.3 工区航磁欧拉反演解 |
6.5 地质解释 |
6.5.1 工区断裂 |
6.5.2 工区岩浆岩 |
6.5.3 工区成矿带圈定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
文献参考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石墨矿床类型 |
1.2.2 石墨矿床碳源属性 |
1.2.3 石墨矿成矿机理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早古生代地层 |
2.1.2 晚古生代地层 |
2.1.3 中生代地层 |
2.1.4 新生代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2.4 区域深大断裂 |
2.5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三章 典型石墨矿床特征 |
3.1 孔可热石墨矿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 达布逊石墨矿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 散得克石墨矿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吐尔库里石墨矿 |
3.4.1 矿区地质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5 黄羊山石墨矿 |
3.5.1 矿区地质 |
3.5.2 矿体特征 |
3.5.3 矿石特征 |
3.5.4 赋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石墨矿床年代学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测试方法 |
4.2 孔可热石墨矿年代学 |
4.3 达布逊石墨矿年代学 |
4.4 散得克石墨矿年代学 |
4.5 吐尔库里石墨矿年代学 |
4.6 黄羊山石墨矿年代学 |
4.7 小结 |
第五章 石墨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1.1 主要碳库及其同位素特征 |
5.1.2 石墨矿床碳同位素特征 |
5.2 石墨结晶度 |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
5.2.2 拉曼光谱分析 |
5.3 黄羊山石墨矿石可选性评价 |
5.3.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及可选性评价 |
5.4 石墨矿床类型 |
5.4.1 矿化类型 |
5.4.2 矿床类型 |
5.5 成矿机制 |
5.5.1 构造岩浆热变质型石墨矿 |
5.5.2 岩浆气液蚀变型石墨矿 |
5.6 小结 |
第六章 石墨矿床成矿规律 |
6.1 控矿因素 |
6.2 成矿时代 |
6.3 分布规律 |
6.4 小结 |
主要认识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数据附表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断裂构造解译和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以甘肃省西秦岭、北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度学习在地学方面的研究 |
1.2.2 断裂构造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1 完成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甘肃省西和县大桥地区 |
2.1.1 地层 |
2.1.2 岩浆岩 |
2.1.3 变质岩 |
2.1.4 构造 |
2.2 甘肃省岷县寨上地区 |
2.2.1 地层 |
2.2.2 侵入岩 |
2.2.3 变质岩 |
2.2.4 构造 |
2.3 甘肃省北山地区 |
2.3.1 地层 |
2.3.2 侵入岩 |
2.3.3 构造 |
2.4 甘肃省龙首山地区 |
2.4.1 地层 |
2.4.2 侵入岩 |
2.4.3 变质岩 |
2.4.4 构造 |
第3章 深度学习网络模型 |
3.1 生成式对抗网络 |
3.1.1 生成式对抗网络的发展 |
3.1.2 生成式对抗网络的原理 |
3.2 卷积神经网络 |
3.2.1 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 |
3.2.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第4章 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断裂构造解译方法 |
4.1 无人机航拍影像断裂构造解译 |
4.1.1 无人机影像采集 |
4.1.2 建模步骤及原理 |
4.1.3 生成正射影像 |
4.1.4 正射影像断裂解译 |
4.2 断裂构造解译实验及结果 |
4.2.1 训练样本 |
4.2.2 卷积层 |
4.2.3 训练次数 |
4.2.4 训练结果对比 |
4.2.5 预测结果 |
第5章 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的断裂构造预测方法 |
5.1 断裂构造预测原理与步骤 |
5.1.1 断裂构造预测原理 |
5.1.2 断裂构造预测主要步骤 |
5.2 断裂构造预测实验及结果 |
5.2.1 卷积层 |
5.2.2 训练次数 |
5.2.3 训练结果 |
5.2.4 预测结果 |
5.3 基于卫星遥感解译的断裂构造预测结果验证 |
5.3.1 获取遥感影像资料 |
5.3.2 图像处理 |
5.3.3 建立解译标志 |
5.3.4 遥感断裂解译图 |
5.3.5 断裂预测图效果对比 |
第6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智能找矿预测方法 |
6.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找矿预测方法与步骤 |
6.2 数据的分析及处理 |
6.2.1 矿点成矿地质特征 |
6.2.2 地化数据的处理 |
6.2.3 航磁数据的处理 |
6.3 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6.3.1 PCA主分量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6.3.2 窗口大小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6.3.3 卷积核数量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6.3.4 步长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6.3.5 Batch_size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6.3.6 不同数据集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6.3.7 不同网格单元大小对预测结果影响的比较 |
6.4 基于地化航磁数据的铜矿预测结果 |
6.5 结合地质数据下的铜矿预测结果 |
6.6 结合断裂预测结果的地质数据下的铜矿预测结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航磁特征线”图(论文参考文献)
- [1]羌塘盆地高精度航空重磁调查对盆地基底性质与构造格局的启示[J]. 周道卿,曹宝宝,赵睿,胡悦,魏岩岩,肖梦楚,段宏伟,胡夏炜,郑宇舟. 地质学报, 2021(11)
- [2]贵州深部构造单元界线及基底构造变形特征探讨[J]. 王亮,张嘉玮,向坤鹏,杨武,胡从亮,陈国勇. 贵州地质, 2021(03)
- [3]塔西南高精度航磁油气地质构造调查[J]. 崔志强,胥值礼,李飞. 物探与化探, 2021(04)
- [4]基于航磁资料解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J]. 毕丽思,黄剑涛,任镇寰,叶秀薇,卢帮华,刘天佑,乔计花.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5]北部海岸带(台州以北)航磁异常特征及断裂划分[J]. 李皎皎,张永军,余学中,王明,李逸川,刘前坤,徐璐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03)
- [6]青海省玉树地区高精度航磁调查与应用研究[J]. 王牧,金世杰,要悦稳,习肖伟. 地质找矿论丛, 2021(02)
- [7]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黎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8]多旋翼无人机航磁多参量数据的自补偿方法研究[D]. 乔中坤. 吉林大学, 2021(01)
- [9]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石墨矿成因及成矿规律[D]. 白建科. 西北大学, 2021(12)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断裂构造解译和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以甘肃省西秦岭、北山为例[D]. 李忠潭.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