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皮瓣及其临床应用

局部皮瓣及其临床应用

一、局部皮瓣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1](2006)在《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指出Neumann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报道了植入型扩张器的临床应用。Radovan则在19世纪70年代开创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技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研究显示,植入扩张器后,由于异物反应而出现结构上与筋膜类似的扩张包膜;在早期以丰富的细胞成分与较为密集的血管网络为主,而后期则以比较成熟的胶原纤维为主:并分为内层、中央层、过渡层及外层;在移除植入物后的6个月左右如无并发症出现,扩张包膜能被彻底吸收;扩张效应能增强扩张皮瓣的血运和成活长度;扩张包膜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血流量,后者经实验证实能够支持移植皮片的存活。 为了能够直观地了解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情况,我们先后以4只小型猪为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植入扩张器并进行扩张)与对照组(不植入扩张器)。Ⅰ期手术中在小型猪的肉膜下层植入扩张器,注水期结束后,Ⅱ期手术中依次进行颈动、静脉插管、生理盐水灌洗、甲醛固定和乳胶墨汁灌注,并经无水乙醇逐级脱水、水杨酸甲脂透明等等步骤,最终制备成扩张皮肤及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透明标本。经过细致对比后可以发现:①扩张后皮肤上的血管数量增多、管径增粗并出现迂曲;②扩张包膜上存在着密集的、增粗的血管网络,相互之间呈树枝状交通;③经过植入扩张器的操作后,原本正常皮肤的垂直供血模式转变为实验组内以斜行血管分支为主的供血模式,血管走行的方向和角度基本与扩张囊的弧度相匹配:④扩张包膜与扩张皮肤上的血管网络之间互相沟通,二者存在密切联系,在扩张囊的周边部分的位置出现分岔,二者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⑤扩张包膜的血管系统与扩张皮肤上的血管网络在血管密度上具有显着的差异。最终,我们认为,扩张包膜是完整的扩张皮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对扩张皮瓣成活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分离及去处。 结合制备的动物模型标本及以往的研究结果,设计了“应用带包膜蒂的扩张皮瓣修复局部皮肤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在临床上应用于76例患者(共145个皮瓣)。该术式的要点是,在扩张器的Ⅱ期手术操作时,当切开到达扩张包膜表面时,沿着扩张包膜与真皮层之间的层次进行锐钝结合的分离操作,在到达事先所标定

刘元波[2](1999)在《两种会阴部皮瓣的解剖学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指出人体体表有许多皱褶,这些皱褶是为了适应运动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剖学分区的重要体表标志,如存在于下腹部与股前区的皮肤皱襞称为腹股沟,存在于臀部与股后区的皮肤皱襞称为臀沟,相应地,存在于大腿内上方与会阴部之间的皮肤皱褶可称之为阴股沟(pudendal-thigh sulcus),在阴股沟区切取的皮瓣即称为阴股沟皮瓣(the pudendal-thigh flap)。 由于先天性的阴道发育不全、肿瘤放射治疗或切除、创伤或其他一些医源性原因,均可导致阴道缺损,需进行阴道再造;据文献报道现有的阴道再造方法有一百余种,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及其相对适应症;新加坡的Wee和Joseph于1989年提出的阴股沟皮瓣再造阴道方法,因皮瓣血运丰富、供区隐蔽、转移方便等优点,临床应用方面的报道日渐增多,阴股沟皮瓣又被国内外整形外科医师称为新加坡皮瓣(Singapore’s flap);但也存在皮瓣应用解剖学基础欠明确,临床应用时皮瓣出现血运障碍的报道。同时,对反复治疗失败的尿道下裂患者进行再修复时,再造尿道的材料极为匮乏,故此,我们选择阴股沟皮瓣和阴囊皮瓣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以往的报道认为阴股沟皮瓣阴道再造所利用的主要供血血管为阴唇后动静脉或闭孔动静脉,我们通过对10例20侧新鲜成年女尸所有进出阴股沟区的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和10例成年女性会阴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测定发现:(1)、应用阴股沟皮瓣进行阴道再造所利用的主要血管是阴唇后动静脉外侧支,而非阴唇后动静脉本干,阴唇后动脉外侧支出现率为100%,口径为0.72±0.26mm:以阴唇后动静脉主干为血管蒂、阴唇后动脉与阴部外浅和/或阴部外深动脉血管吻合支贯穿皮瓣全长的皮瓣,是另一种类型的会阴部皮瓣,即外阴—会阴皮瓣(the vulvoperineal fasciocutaneous flap),而非阴股沟皮瓣。(2)、闭孔动脉前皮支紧邻耻骨下支或于其外侧缘,穿大腿深筋膜和内收肌肌膜浅出,以之为蒂可以形成皮下蒂阴股沟岛状皮瓣,用于阴道直肠瘘或会阴部较小皮肤缺损的修复,但由于闭孔动静脉前皮支浅出点位置较高,并且由于耻骨下支的阻挡和限制,致使血管蒂的位置较为固定,以之为蒂形成的阴股沟皮瓣不适宜用于阴道再造:另外,将闭孔动脉(或旋股内侧动脉)命名为阴股沟动脉,也有欠妥帖。 基于上述解剖学研究,我们将阴股沟皮瓣分为三型,并应用于临床,获得满意效果。 Ⅰ型:以阴唇后动静脉外侧支为血管蒂的阴股沟皮瓣,供血血管为阴唇后动脉外侧支,可用于阴道再造;我们应用这种类型的皮瓣为12例患者行阴道再造,获得满意效果。

段炳辰[3](2020)在《改良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扩大耳廓复合组织瓣与受区的血运接触面积,以促进游离耳廓复合组织瓣的成活,提高其移植成活率,探索传统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手术方式的改进及临床应用。方法:实验研究: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兔21只,设计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动物模型:于兔背部构建2个2cm×2cm大小创面,深达皮下组织。于兔耳两耳缘近耳根处全层切取同等大小复合组织,形成背侧皮肤-软骨-腹侧皮肤的“三明治”样复合组织瓣。保留背侧全部皮肤,适当修剪正方形腹侧皮肤及软骨边缘,残余腹侧皮肤以无菌贴膜覆盖,移植至背部创面,打包固定。根据所保留的腹侧皮肤大小共分为7组:0cm组、1.0cm组、1.4cm组、1.5cm组、1.6cm组、1.7cm组、2.0cm组(如腹侧皮肤保留大小为1.5cm×1.5cm,则命名为1.5cm组),每组6个复合组织瓣。术后7d拆包,连续观察耳廓复合组织瓣成活情况,2月后切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临床应用:患者5例。于缺损瘢痕上缘设计弧形切口,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沿设计线切开皮肤至皮下组织,充分分离,将残存瘢痕瓣向下翻转180°,以增加受区血供;测量鼻翼缺损的大小,于对侧耳廓对耳轮上脚全层切取同等大小复合组织瓣,耳廓一期拉拢缝合,并重建对耳轮上脚;根据已形成的供区形状对组织瓣进行修剪,去除部分内侧耳廓复合组织瓣皮肤及软骨,以扩大供、受区的血运接触面积;将修剪好的复合组织瓣移植至受区,5-0#普里灵间断缝合,凡士林纱布填塞鼻孔塑形,适当加压包扎固定。结果:实验研究:术后7天拆包时组织瓣均在位,未见感染、血肿等。1.大体观察组织瓣颜色、形状、质地等,评估其成活情况。1.0 cm组、1.4 cm组和1.5 cm组的组织瓣颜色逐渐与周围组织相似,且成活良好,称之为“完全成活组”;而1.6cm组及1.7cm组的组织瓣中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称之为“部分成活组”,局部可见毛发生长;0cm组操作相当于植皮,称之为“阳性组”,皮片成活良好;2.0cm组在随后的观察中组织瓣完全脱落,兔背部创面依靠周围组织瘢痕愈合,称之为“阴性组”。2.病理学观察:术后2月取材,完全成活组可见完整的软骨存在,软骨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良好,部分可见钙化,软骨陷窝存在,可见皮肤附属器分布;部分成活组可见软骨中间缺失,缺失区域周围软骨细胞排列紊乱,软骨陷窝消失,退化、钙化明显,且周围组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及间质增生,有炎细胞浸润。临床应用:5例患者接受改良的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方法修复鼻翼缺损,组织瓣面积2.0cm×1.5cm~3.0cm×2.0cm,4例完全成活,术后随访8~10个月,耳廓复合组织瓣形状、颜色、质地良好,患者满意度高;1例组织瓣出现部分坏死,为2.0cm×1.5cm,组织瓣血运接触面积不足。供区侧耳廓较对侧稍有缩小,无其他继发畸形。结论:耳廓复合组织瓣与受区接触面积不低于43.75%时,则完全成活;接触面积低于36%时,则出现部分或完全坏死。扩大耳廓复合组织瓣与受区的接触面积可提高其游离移植的成活率,当其血运接触面积不低于50%时可适当扩大切取范围。

程鹏[4](2016)在《PU-VSD辅助局部皮瓣修复臀部压疮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压疮,又称褥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破损和坏死。引起压疮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压力,故目前倾向于将压疮改称为“压力性溃疡”。常见于瘫痪和长期卧床患者,营养不良、年龄大于70岁、身体衰弱、大小便失禁及石膏固定的患者均属于高危人群。压疮多发生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并与卧位有密切的关系。平卧位,好发于枕部、肩胛、肘部、骶尾、足跟;俯卧位,好发于面颊、肩峰、膝部、足趾:侧卧位,好发于耳部、肩峰、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及内外踝。美国全国压疮顾问小组2007年最新分期:可疑深部组织受损皮下软组织受到压力或剪切力的损害,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红色,或导致充血的水疱。Ⅰ期:非苍白性发红皮肤完整,发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之不褪色,常局限于骨凸处。Ⅱ期:部分皮层受损部分表皮受损,皮肤表浅溃疡,基底红,无结痂,也可为完整或破溃的血泡。Ⅲ期:全层皮肤缺失全层皮肤缺失,但肌肉,肌腱和骨骼尚未暴露,可有结痂、皮下隧道。Ⅳ期:全层组织缺失全层皮肤缺失伴有肌肉,肌腱,和骨骼的暴露,常有结痂和皮下隧道。不能分期:全层皮肤或组织缺失,溃疡底部被腐肉和/或焦痂完全覆盖。伤口的真正深度需将腐肉或焦痂完全清除后才能确定。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压疮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发生在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等臀部的位置最常见。臀部压疮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严重者发生系统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压疮的治疗多种多样,传统换药疗法、中医膏药贴服疗法、VSD引流、外科手术、干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治疗等众多方法均在现代诊疗活动中有所涉及。Ⅲ、Ⅳ期压疮自愈性差,需要手术用皮瓣来修复创面。臀部皮肤软组织丰富并且移动度相对较大,不同部位的压疮修复均有多种不同的局部皮瓣可选择。常用的皮瓣有臀大肌皮瓣、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阔筋膜张肌皮瓣及各种形式的筋膜皮瓣等。术后通常用纱布、棉垫、绷带来包扎和固定。然而,术后护理困难,存在“动”和“不动”的矛盾。术后要求患者俯卧位限动,至少臀部限动;压疮预防要求患者每2小翻身1次,翻身时包扎松散、敷料移位、皮瓣失去包扎作用,伤口易受牵拉裂开。故皮瓣修复术一次手术成功率不高,常出现伤口裂开、基底不粘连等并发症。究其原因在于反复体位变化让绷带松动,失去包扎固定的作用;翻身时术区与周围组织因相对运动导致剪切力产生影响伤口愈合;不同卧位姿势臀部组织因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导致伤口张力增大,裂开。一些医院术后用翻身床护理有较好的效果,但应用翻身床费时费力、护理负担大,对患者的干扰也大。还有一些医院应用悬浮床,悬浮床让组织不受压,患者可以不动,但费用太贵,一般医院也没有。临床上需要一种应用便宜、操作简单,又解决了术后“动”和“不动”的矛盾,能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的方法。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是一种加快伤口愈合的方法,临床应用有20余年。用含有引流管的医用海棉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组成的高效引流系统。NPWT所用的医用海绵主要有聚氨酯PU (Polyurethane)和聚乙烯醇酯PVA (Polyyinyl alcohol)两种。以聚氨酯为负压材料的技术称为PU-VSD,以聚乙烯醇酯为负压材料的技术称为PVA-VSD。聚氨酯敷料生物相溶性好,无毒无刺激、透气透水性能好、不会变干变硬,在国外应用广泛。聚乙烯醇酯内面密布大量彼此相通的直径0.2mm-1.0mm的空隙,具有很强的吸附机体分泌物的特性。缺点为失水会干燥变硬。2004年湖北武汉威斯第公司成功自主合成PVA后,PVA-VSD应用在我国迅速推开,广泛应用临床多个多科修复各种复杂的创面。针对引流存在堵管、负压大小有差异等方面的问题,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第三代具有间歇性低负压+双压力控制显示+智能创面排阻+创面封闭式自动冲洗功能的VSD已经应用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关节腔感染切开引流、急慢性骨髓炎开窗引流、手术后伤口感染、糖尿病足、压疮等难治性创面。实验研究VSD技术促进创面修复的机制:(1)提高创面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扩张了微血管,从而增加了创面的血供;(2)及时吸引创面渗出物,减轻创面的水肿,有利于创面的修复;(3)密闭湿润的环境抑制细菌的繁殖,防止外界污染和感染。(4)机械的牵拉作用,机械应力诱导组织细胞的生长。第3点显示VSD有包扎创面的作用;第4点机械的牵拉作用提示VSD有固定的功能。包扎和固定是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当与否,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比如植皮术,包扎固定欠妥,皮片就不能与基底组织建立血供导致皮片不能成活,手术失败。VSD的生物半透膜让创面与外界隔离起来,提供有利于创面的愈合的环境,起到包扎作用;负压形成后机械的牵拉力使敷料覆盖的区域及周围的皮肤固定变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随着体位变化有所变化,但里面的组织不发生移位:并且海绵对基底产生正向压力。因材料的固有特性,PVA失水干燥变成和石膏一样坚硬,不适宜用在皮肤表面。PU-VSD才适合用来包扎和固定,外置的聚氨酯材料非常便宜。一些国内外学者将皮片移植后用VSD加压固定,发现与传统的打包加压包扎相比提高皮片的存活率。VSD同期应用在皮瓣上的经验较少。临床中很多学者报道VSD与皮瓣联合应用的病例,VSD主要被用于组织瓣转移前的创面准备。国内有学者将VSD海棉开“观察窗”后同期应用皮瓣表面,通过窗口观察皮瓣的血运,发现应VSD能促进皮瓣的存活,但负压的大小适宜值需要探讨。臀部压疮皮瓣术后“动”和“不动”的矛盾,可以缩小范围到臀部切口周围组织的“动”与“不动”的矛盾。术后同期应用PU-VSD固定皮瓣周围组织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PU-VSD用于皮瓣表面时操作过程简单,无需反复搬动患者。负压形成后将皮瓣周围的组织固定形成一个整体,不会因为翻身而发生移位:整体移位少,皮瓣切口受到牵拉力也变小。本研究先探讨PU-VSD能不能减小其固定的臀部皮肤在不同体位受到牵拉力,再观察PU-VSD同期应用在臀部压疮皮瓣术后的效果,能否提高臀部皮瓣术后一次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应用PU-VSD固定的臀部皮肤作为“整体”在体位变化移动时这个整体里面的皮肤受到牵拉力的变化。2、观察PU-VSD辅助局部皮瓣修复臀部压疮的临床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材料:医用聚氨酯海绵(山东创康);医用吸痰管;生物半透性薄膜(英国安舒妥公司)及可调的负压源(天津医疗器械二厂)。纱块、棉垫、绷带。方法1:选择2013年在我科住院的15名臀部皮肤无破损的患者作为志愿者。先俯卧位在患者尾骨上8cm作臀沟的垂直线,在直线上交点的两侧标记两点,两点间距离为18cm。测量各个志愿者在立位、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下臀部两个标记点的直线距离。然后应用VSD后2小时再次测量不同体位下两标记点间距离。将立位、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下臀部两个标记点的直线距离分别与俯卧位比较,计算差值。比较固定前后不同体位的差值。方法2:选择科室2012年8月‖2014年12月因臀部Ⅳ期压疮拟行局部皮瓣手术修复的患者随机、双盲分成2组。术前常规治疗,术中皮瓣设计、主刀医师均为同一位副主任医师。术后观察组16例,皮瓣表面应用PU-VSD辅助固定,负压值在-15kpa至-20kpa;对照组18例,切口内置无菌纱块后,用棉垫绷带包扎固定。能自主活动的患者不限制床上活动,活动受限的患者由受过专业培训的陪护人员每2小时翻身1次。观察组VSD持续负压吸引,发现漏气及时处理。对照组及时更换污染的敷料和及时重新固定松动的敷料。术后5天观察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的例数,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处理并发症。观察组继续PU-VSD辅助固定1周,切口术后2周拆线。对照组继续棉垫绷带包扎固定,裂开伤口及时再次缝合。比较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创面治愈后比较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学分析:SPSS 16.0统计学软件录入分析上述数据,计数资料率表示,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果1、在不同的体位,志愿者臀部标记的两点间测量值不同,和俯卧位的差值明显。PU-VSD应用在臀部表面后,不同的体位标记的两点间测量值变化很小,差值在1cm内。志愿者应用PU-VSD前后的不同体位的差值,前者均比后者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两组患者术后5天一次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一次手术成功率93.75%,对照组一次手术成功率6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6例患者中并发症1例,控制感染后再次手术。对照组18例患者中并发症6例,需再次手术,其中感染1例、裂开3例、与基底未粘连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治愈后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PU-VSD固定臀部皮瓣周围的皮肤作为“整体”在体位变化移动时,这个整体里的皮瓣切口受到的牵拉力减小。2、PU-VSD同期应用在臀部压疮皮瓣术后能够显着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方杰[5](2020)在《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在新鲜上肢标本(天然乳胶灌注)上对骨间背动脉、桡动脉掌浅支、指固有动脉和前臂掌侧静脉进行解剖学研究。依据解剖学基础,开展应用骨间背动脉皮瓣、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指动脉皮瓣和前臂掌侧静脉皮瓣,flow-through桥接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创面,并收集相关数据,比较四种皮瓣修复伴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经济性,为修复伴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提供阶梯化选择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新鲜人体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分别测量骨间背动脉和桡动脉掌浅支动脉起、止点外径,其血管蒂长度,指固有动脉于近节指骨远1/3段内的外径和前臂掌侧近腕关节处皮下静脉的外径,并记录前臂远1/3段掌侧皮下静脉的数量。临床上分别选择这四种皮瓣修复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进行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测量皮瓣两点辨别觉和患指总关节活动度。皮瓣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患者对患指外观满意度和皮瓣成活率均纳入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应用邻指指动脉、骨间背动脉穿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各1例,静脉皮瓣修复18例(A组),桡动脉掌浅支皮瓣22例(B组)。结果1于近节指骨远1/3段区域内测量示指至小指的桡侧和尺侧指固有动脉外径,分别为(1.01±0.16)mm、(1.29±0.15)mm、(1.28±0.13)mm、(1.33±0.12)mm、(1.25±0.13)mm、(1.11±0.13)mm、(1.09±0.12)mm、(0.98±0.11)mm,骨间背动脉、桡动脉掌浅支动脉管径与指固有动脉接近,其近、远端外径分别为(1.45±0.10)mm、(0.80±0.09)mm和(1.28±0.32)mm、(1.10±0.32)mm;骨间背动脉蒂长为(13.2±1.5)cm,桡动脉掌浅支血管蒂长为(2.66±0.56)cm;前臂掌侧静脉平均外径为(1.68±0.29)mm,平均有(5.3±0.82)条静脉。2临床开展皮瓣和患指均顺利存活,无伤口感染。邻指指动脉flow-through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随访,外观满意,两点辨别觉为6 mm,患指关节活动度优。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臃肿,示指TAM=95°,示指关节活动度恢复差,患者满意度为不满意,指端两点辨别觉为9mm。A组和B组中40例皮瓣均获得随访,经统计分析,A组和B组手术时间和末次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皮瓣外观及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成活率均为100%,供区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1指固有动脉的管径匹配度高于其他三者,但可供皮瓣面积有限,且牺牲供指主干血管,经济性较其他三者低;2骨间背动脉管径与指固有动脉接近,血管主干较长,可修复大段缺损,但文献报道骨间背穿支蒂长度为(2.5±0.2)cm,皮瓣移植时易出现血管迂曲打折,影响皮瓣血液供应,且皮瓣臃肿,不利于手功能恢复,需再次手术整形的可能性大,经济性降低;3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桥接修复伴有动脉缺损的手部小面积创面,均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经济性高于指固有动脉皮瓣和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4桡动脉掌浅支皮瓣可适用于修复指动脉缺损长度在2.6 cm的重建,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和静脉皮瓣可适用于修复缺损长度在5 cm以上的重建;5在这四种皮瓣中,推荐应用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作为修复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首选治疗方法,依据感觉恢复首选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依据操作难易程度,静脉皮瓣操作相对容易;邻指指动脉皮瓣和骨间背动脉皮瓣均因其具有固有的缺点,不推荐为首选方法。图35幅;表7个;参151篇。

孙卫[6](2019)在《VSD和SVF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对术后皮瓣淤血坏死不同时间段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①探讨采用不同引流方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术后成活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②通过对狭长窄蒂皮瓣分别采用局部注射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外用顺向引流的VSD装置及两者联合应用,观察其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程度,并初步探讨其促进皮瓣成活的机制。③通过对淤血后的狭长窄蒂皮瓣不同时间点开始予以VSD联合SVF治疗,观察其对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术后皮瓣出现淤血坏死的治疗时机提供指导。方法:1、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一侧制作狭长窄蒂皮瓣模型,皮瓣蒂部宽长比为0.8cm:2cm,远端携带圆形瓣部,直径3.5cm,蒂部距背部中线约1cm。根据安装VSD的引流方向不同,分为VSD顺向引流组(A组),既引流方向从狭长窄蒂皮瓣蒂部向瓣部引流;VSD逆向引流组(B组),既引流方向从狭长窄蒂皮瓣的瓣部向蒂部引流;不用VSD的对照组(C组)。术后VSD连用五天,大体观察皮瓣外观。术后4小时监测皮瓣血流灌注速度;并与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5天、7天采集皮瓣标本,免疫组化检测皮瓣组织中CD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的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皮瓣病理改变,计算MVD(Microvascular Density)值及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2、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一侧制作狭长窄蒂皮瓣模型。根据VSD及SVF应用情况,分为实验组一(I组):顺向引流的VSD联合皮瓣局部注射SVF组;实验组二(Ⅱ组):皮瓣局部注射术SVF组;实验组三(Ⅲ组):外用顺向引流的VSD联合皮瓣局部注射等量PBS缓冲液组;实验组四(Ⅳ组):皮瓣局部注射等量PBS缓冲液。术后VSD连用五天,大体观察皮瓣外观。并与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5天、7天采集皮瓣标本,通过免疫组化及ELISA法检测皮瓣CD34、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IL-6(Interleukin-6)表达情况及含量,计算MVD值及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3、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一侧制作狭长窄蒂皮瓣模型。根据VSD联合SVF治疗在术后开始应用时间不同,分为;淤血后即刻组(a组)、淤血后24h组(b组)、淤血后2天组(c组)、淤血后3天组(d组)、淤血后4天组(e组)。VSD连用五天,大体观察皮瓣外观。并与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5天、7天、11天采集皮瓣标本,通过免疫组化及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皮瓣组织中CD34、VEGF、IL-6表达情况及含量,计算MVD值及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结果:1.A组和B组术后第7天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均高于C组,A组高于B组,P<0.05。术后4小时检测皮瓣血流的灌注速度,A组快于B组快于C组,P<0.05。HE染色病理学检查,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点微血栓、组织损伤均轻于C组,A组又轻于B组。术后各时间点免疫组化检测CD34表达,同一组皮瓣呈现术后CD34表达逐渐增加,达一定峰值后再逐渐下降;不同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A组高于B组高于C组,且A组和B组峰值出现较早。三组皮瓣术后MVD值均逐渐增大,A组高于B组高于C组,P<0.05。2.术后第7天计算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四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依次降低,P<0.05。术后四组皮瓣VEGF、CD34、IL-6表达和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术后逐渐升高,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Ⅰ组、Ⅱ组、Ⅲ组峰值早于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四组皮瓣VEGF、CD34含量依次降低,P<0.05;而Ⅰ组皮瓣中IL-6含量低于其他三组,Ⅱ组、Ⅲ组低于Ⅳ组,P<0.05;Ⅱ组与Ⅲ组间无明显差异。四组皮瓣术后MVD值均逐渐增大,相同时间点比较,Ⅰ组高于Ⅱ组高于Ⅲ组高于Ⅳ组,P<0.05。3.术后第11天测量计算a、b、c、d、e五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a、b、c、d四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依次降低,P<0.05,d组和e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五组皮瓣VEGF、CD34、IL-6表达和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术后逐渐升高,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越早治疗峰值出现越早;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五组皮瓣VEGF、CD34含量依次降低,P<0.05;而皮瓣中IL-6含量则依次增高,P<0.05;治疗前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四组皮瓣术后MVD值均逐渐增大,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a组高于b组高于d组高于e组,P<0.05。结论:1、VSD不同引流方向都可加快狭长窄蒂皮瓣血流灌注的速度,减轻皮瓣淤血、水肿,减少微血栓的形成,减轻组织病理损伤,促进皮瓣血管新生,改善皮瓣血运,提高皮瓣成活面积,且VSD顺向负压引流效果更好。2、VSD和SVF都可减轻皮瓣狭长窄蒂皮瓣淤血、水肿及促进VEGF、CD34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皮瓣血管化,进而促进皮瓣成活,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强。3、在狭长窄蒂皮瓣术后淤血坏死的一定时间段内开始应用VSD联合SVF治疗,可以减少其坏死面积,提高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越早开始治疗,预后越好。

徐永清,何晓清[7](2018)在《皮瓣外科的新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皮瓣外科平稳发展,各种理念、技术不断更新,出现了很多可喜成果。该文在回顾皮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从皮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总结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新进展,以期为学科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简要展示国内众多学者在皮瓣外科标准化方面的努力和新成果。

李旭风,刘媛媛,任珊珊,王爱,卢小生[8](2018)在《解剖学观察血管灌注后头颅模型眉下区上睑支的来源及走行区域》文中指出背景:上睑皮瓣转移相关血管如颞浅动脉、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主干均有详细报道,上睑支血管解剖对眉下区手术日益重要,但目前缺乏对上睑支动脉的解剖分析。目的:解剖测量位于眉下区的上睑支动脉血管位置,为邻近皮瓣转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20侧成人头颅模型标本,以内眦连线为X轴,面中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用注射器将红色乳胶溶液经颈总动脉灌注头颅模型,定点(A-E)测量眉下区上睑支动脉的位置。结果与结论:(1)眉下区上睑支动脉主要是滑车上动脉或眶上动脉的分支,与X轴大致平行;(2)来源于滑车上动脉的上睑支起始处位于内眦投影处,血管全长约为24.50 mm,发出点管径为0.51 mm,向外眦延伸并且血管管径逐渐缩小;(3)来源于眶上动脉的上睑支起始于瞳孔和内眦交点1/2投影处,血管全长为23-24.6 mm,发出点管径0.55±0.05 mm;(4)由解剖经血管灌注后的头颅模型得出眉下区上睑支的来源及走行区域,为上睑皮肤的皮瓣转移提供详细的解剖学依据。

吴东翰,冯少清,许恒,喜雯婧,章一新[9](2020)在《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在上背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Dorsal intercostal artery perforator,DICAP)螺旋桨皮瓣应用于背部大面积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的4例上背部瘢痕疙瘩患者,瘢痕疙瘩切除后遗留创面均应用DICAP螺旋桨皮瓣修复,术后2448 h创面及供区均行早期放射治疗。结果对4例患者共成功实施6个DICAP螺旋桨皮瓣修复,供区均直接关闭。未出现皮瓣部分/完全坏死,仅1例术后出现血清肿。平均随访21.2个月,均未出现瘢痕疙瘩复发。结论 DICAP皮瓣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是躯干上背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肖勇[10](2020)在《V-Y推进皮瓣的数学公式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数学原理探讨科学、精确的V-Y推进皮瓣形状的设计方法。方法1.临床上的创面形状多种多样,且多为不规则图形,直接对其分析比较难以处理。为方便研究,将创面设定成为一理想化模型。即把创面拟作一矩形,其长度设为I,宽度设为w。设定皮瓣供区内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Δd为一恒定值,对皮瓣覆盖创面的模型进行几何分析,设定目标未知量即皮瓣的长度为h,运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推导出皮瓣长度的计算公式。2.将创面设定为一矩形,其长度设为I,宽度设为w,设定皮瓣供区内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Δd为非恒定值。并根据各个位置Δd的不同将皮瓣供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分别为Δd1、Δd2…Δdn,对应的皮瓣各段的长度分别为X1、X2…Xn。分析皮瓣各段的斜率与对应的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皮瓣的拐点设计情况,最后求出一套统一的可以反应创面大小、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以及皮瓣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公式。3.利用MATLAB软件编写命令语句,将一组不同位置的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的值经过矩阵矩阵变换、转置、按列求和以及绘图相关的命令语句求出符合要求的皮瓣图形。然后将此图形导入3ds MAX软件,对其进行3D建模并进行3D打印。4.选择3例临床V-Y推进皮瓣修复病例,其创面大小分别为1.2cm×0.8cm、0.9cm×0.7cm、3.5cm×3cm,三例临床病例的创面均用V-Y推进皮瓣修复,临床测得三个病例的皮瓣供区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分别0.33cm、0.25cm、4.5cm,皮瓣的设计参考本课题得出的公式,分析实际临床效果。结果1.在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Δd恒定的情况下,V-Y推进皮瓣长度等于创面的面积除以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即皮瓣的长度h=wl/Δd。2.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Δd不定的情况下,皮瓣长度与创面大小以及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之间的关系为∑in=1Δdixi=wl,皮瓣的长度h=∑in=1xi。如果Δdn>Δdn+1,那么皮瓣的拐点在两区域分界线上,如果Δdn<Δdn+1,那么需要在两相邻区域分界线沿皮瓣原形状向水平方向延长w再作拐点设计。3.成功得出皮瓣的形状示意图以及实物3D模型。4.三例临床病例按照皮瓣长度h=wl/Δd的公式计算得到的皮瓣理论值分别为2.9cm、2.5cm、2.3cm,实际切取长度为3.1cm、2.7cm、2.8cm,缝合后观察到皮瓣张力适中,皮瓣血运良好。结论1)利用数学原理可以实现对V-Y推进皮瓣形状的精确化设计。2)利用MATLAB编程软件和3D建模打印皮瓣实物模型是可行的,能够解决复杂的皮瓣设计问题。3)在临床应用中,利用本研究所得到的公式进行皮瓣设计,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二、局部皮瓣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皮瓣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研究的基本状况
扩张包膜血管构筑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应用带包膜蒂的扩张皮瓣修复局部皮肤缺损
论文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两种会阴部皮瓣的解剖学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中文摘要
第二部分、英文摘要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
    第一章、会阴部相关解剖学复习
    第二章、阴道再造方法历史回顾
第四部分、基础研究
    第一章、阴股沟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皮瓣模型的建立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阴股沟皮瓣研究中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阴囊皮肤环行血液供应系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一、前言
        二、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三、材料与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第五部分、临床研究
    第一章、阴股沟皮瓣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以阴唇后动静脉外侧支为血管蒂的阴股沟皮瓣阴道再造术
        一、前言
        二、临床资料
        三、手术前准备
        四、手术方法
        五、典型病例介绍
        六、讨论
        第二节、以闭孔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阴股沟皮瓣阴道直肠瘘修补术
        一、前言
        二、临床资料
        三、手术方法
        四、典型病例介绍
        五、讨论
    第二章、阴囊皮瓣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阴囊皮瓣在尿道下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临床资料
        三、术前检查及准备
        四、手术方法
        五、手术后处理
        六、典型病例介绍
        七、讨论
        第二节、阴囊皮瓣在阴茎延长术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手术方法
        三、临床资料及典型病例介绍
        四、讨论
第六部分、全文总结
第七部分、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致谢

(3)改良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3 临床应用
    3.1 病例资料
    3.2 手术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鼻翼缺损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一作者)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非第一作者)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4)PU-VSD辅助局部皮瓣修复臀部压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语表汇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5)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解剖学研究
    1.1 实验标本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1.3.2 标本解剖
    1.4 统计学方法
    1.5 结果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一般资料
        2.1.3 手术方法
        2.1.4 术后处理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flow-through修复
        2.2.2 骨间背动脉皮瓣flow-through修复
        2.2.3 静脉皮瓣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flow-through修复
    2.3 讨论
        2.3.1 手指皮肤生理特点及修复要求
        2.3.2 皮瓣的疗效分析
        2.3.3 注意事项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修复进展
    3.1 血管移植联合皮瓣修复创面
    3.2 指动脉转位修复
    3.3 Flow-through皮瓣桥接血管修复
        3.3.1 非生理性静脉皮瓣桥接修复
        3.3.2 生理性穿支皮瓣桥接修复
    3.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VSD和SVF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对术后皮瓣淤血坏死不同时间段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分部
    实验内容
    实验材料
第一部分 :VSD的不同引流方向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分组及大鼠皮瓣设计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四、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第二部分 :VSD和 SVF及其联合应用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分组及皮瓣设计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四、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第三部分 :VSD联合SVF对淤血后的狭长窄蒂皮瓣不同时间点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分组及皮瓣设计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四、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讨论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皮瓣移植临床应用及提高其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解剖学观察血管灌注后头颅模型眉下区上睑支的来源及走行区域(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设计
    1.2时间及地点
    1.3材料
    1.4方法
        1.4.1灌注方法
        1.4.2解剖方法
    1.5主要观察指标
    1.6统计学分析
2结果Results
    2.1上睑支动脉的来源
    2.2上睑支动脉的走行
    2.3上睑支动脉的定位
3讨论Discussion

(9)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在上背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DICAP的解剖学基础
        1.2.2 DICAP皮瓣设计和获取
        1.2.3 供区处理
        1.2.4 术后早期放疗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10)V-Y推进皮瓣的数学公式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恒定条件下皮瓣长度计算公式的建立
    1 研究背景
    2 推导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第二章 皮肤可利用缝合宽度不定条件下皮瓣长度计算公式的建立
    1 研究背景
    2 推导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第三章 临床应用
    1 皮瓣的3D模型打印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 临床资料与应用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3 附图
总结
参考文献
V-Y推进皮瓣的发展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局部皮瓣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杨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2]两种会阴部皮瓣的解剖学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D]. 刘元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9(11)
  • [3]改良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的研究[D]. 段炳辰.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4]PU-VSD辅助局部皮瓣修复臀部压疮的临床研究[D]. 程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5]伴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创面修复术式的对比研究[D]. 方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VSD和SVF对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对术后皮瓣淤血坏死不同时间段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孙卫. 苏州大学, 2019(06)
  • [7]皮瓣外科的新进展[J]. 徐永清,何晓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07)
  • [8]解剖学观察血管灌注后头颅模型眉下区上睑支的来源及走行区域[J]. 李旭风,刘媛媛,任珊珊,王爱,卢小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08)
  • [9]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在上背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 吴东翰,冯少清,许恒,喜雯婧,章一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04)
  • [10]V-Y推进皮瓣的数学公式建立[D]. 肖勇. 山东大学, 2020(09)

标签:;  ;  

局部皮瓣及其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