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昆明—禄劝地区奥陶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旭,梁艳,魏鑫,吴荣昌,唐鹏,栾晓聪,崔雨浓[1](2021)在《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文中提出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间)奥陶系研究程度明显弱于台地内部,相关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方面的信息还存在不少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中一些单位名称在使用上的争论。通过追溯文献出处和沿革,本文澄清了研究区内涉及的28个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信息,并参照现代地层命名规范,对它们的命名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发现其中9个在命名上是无效的。同时认为,命名有效的19个岩石地层单位名称是今后研究区内奥陶纪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张一弛[2](2021)在《滇东北巧家松梁中-晚奥陶世之交的介形类》文中指出介形类是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下一类体型较小的生物,自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出现并繁盛至今,是现生分异度最高的甲壳动物类群之一。奥陶纪是研究介形类早期演化的关键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华南介形类研究较为薄弱,且多以化石材料的报道和描述为主,宏演化方面的讨论较少涉及。本文首次系统研究了云南东北部巧家松梁剖面奥陶系达瑞威尔阶上部至桑比阶华弹组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共1061 枚),鉴定出 18 属 29 种,其中含 5新种(Vendona spiniferasp.nov.、V.solida sp.nov.、Uhakiella longulata sp.nov.、U.granulireticululata sp.nov.和Nikitinella songliangensissp.nov.)。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该介形类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和演化序列,自下而上识别出Vendona spinifera-Uhakiella lngulata组合、Nikitinella-Medianella-Vendona 组合和 Vendona solida-Uhakiella longulata 组合,讨论了组合生态及生物地层意义;并进行了板块内及其他板块和地区大致同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对比。同时,综合已有资料,还初步探讨了华南中奥陶世晚期至晚奥陶世介形类的宏演化特征,及其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中的响应型式。该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滇东北与扬子台地腹地奥陶系地层对比框架的确立提供了新的依据。
王文卉,冯洪真,李丽霞,陈文建[3](2013)在《湖南益阳早奥陶世几丁石及疑源类的生物分带与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报道了湖南益阳晚特马道克期至弗洛早期笔石页岩中的几丁石和疑源类化石,并识别出3个几丁石生物带以及3个疑源类组合带。几丁石、疑源类化石与笔石共生,使得识别出的几丁石带以及疑源类化石组合的时代可以根据笔石带校正。在江南斜坡区建立的连续的晚特马豆克期及弗洛期最早期的几丁石、疑源类序列,不但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对于早奥陶世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意义。
颜铁增,何圣策,尹磊明,秦祥熙,张志芳[4](2011)在《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浙江西北部早寒武世荷塘组、晚寒武世华严寺组、早奥陶世宁国组、晚奥陶世长坞组和文昌组、早志留世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康山组、中志留世唐家坞组中发现孢粉型化石,孢粉型化石包括疑源类,隐花(陆生)植物孢子类型等,计66属、112种、31未定种。同时讨论了这9个层位孢粉型化石的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其沉积环境。
燕夔,李军[5](2005)在《贵州桐梓红花园奥陶系湄潭组疑源类生物地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桐梓红花园剖面奥陶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该剖面湄潭组5个笔石带中有疑源类化石31属49种,根据其组成和相对丰度不同划分为5个疑源类组合带:组合带的属、种较为单调,且丰度不高;组合带中Polygonium占优势,伴有Arbusculidium;组合带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现为特征;组合带与组合带相似;组合带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产特征分子Coryphidiumelegans。桐梓红花园湄潭组疑源类组合与中欧、北非、中东、南亚、北美纽芬兰东部、南美等环冈瓦纳地区同期疑源类组合相似,证实华南地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古地理分区。部分奥陶纪疑源类分子,如Ampullula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evexa等在桐梓红花园剖面的首现(FAD)较全球其他地区早。
李军,T.舍维,燕夔[6](2002)在《中国古生代疑源类研究述评》文中提出迄今已有逾百篇关于中国古生代疑源类的文献在国内外杂志正式发表。在中国大地构造和古地理分区格架内 ,结合国际古生代疑源类研究趋势 ,简要评述中国已发表的古生代各纪疑源类研究论文 ,并讨论所存在薄弱环节和今后研究中应注意问题
邢裕盛,方晓思[7](1999)在《新疆柯坪奥陶-志留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柯坪位于塔里木地台西北边缘,属柯坪塔格地层小区范畴。1976年春夏之交,笔者在新疆地质研究所和新疆第八地质大队成守德、高俊杰等的帮助下,对该区震旦纪至志留纪地层作过短期考察,并采集了一些微古植物样品,经分析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其中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样品中还含有许多几丁虫和虫牙化石。初步研究结果曾于1986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3号作过简短报道,本文为奥陶纪和志留纪微古植物的进一步研究。
邢裕盛,方晓思[8](1999)在《新疆柯坪奥陶-志留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柯坪位于塔里木地台西北边缘,属柯坪塔格地层小区范畴。1976年春夏之交,笔者在新疆地质研究所和新疆第八地质大队成守德、高俊杰等的帮助下,对该区震旦纪至志留纪地层作过短期考察,并采集了一些微古植物样品,经分析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其中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样品中还含有许多几丁虫和虫牙化石。初步研究结果曾于1986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3号作过简短报道,本文为奥陶纪和志留纪微古植物的进一步研究。
孙淑芬[9](1999)在《湖北郧西奥陶纪微古植物群》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微古植物均发现于湖北省郧西县三官洞乡卡子陈家庄奥陶纪地层剖面,共500余粒,计18属34种,其中Pireaapertura为新种。其微古植物的组合特征与沉积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水田河组,由于光线充足、盐度正常、水能较高、营养物质丰富,单细胞浮游藻类大量繁衍,以个体较大,表面纹饰较复杂的分子为主,并伴有腹足类及海百合茎的出现。吊床沟组,由于气温干燥,盐度高,微古植物仅适应那些结构简单,个体小,膜壳厚而坚密的种类才能繁衍。本区微古植物特征表明与波罗的海区关系密切。
李军,袁训来[10](1998)在《陕西宁强赵家坝组阿伦尼克期疑源类》文中提出本文描述陕西宁强早奥陶世Arenig期赵家坝组的疑源类,根据Arbusculidium,Coryphidi-um和Striatotheca等典型分子,将其归入环冈瓦纳疑源类古生物地理区。
二、云南昆明—禄劝地区奥陶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昆明—禄劝地区奥陶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奥陶系研究历史概述 |
2 地层单位名称命名有效性评估的依据 |
3 研究区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及其澄清 |
3.1 命名上无效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 |
3.1.1 因名称不可用而命名无效 |
(1)“宜路层”Ilu Formation (1926) |
(2)“二村层”Erhtsun Formation (1946) |
(3)洪雅组Hongya Formation (1964) |
(4)下巧家组(Lower Chiaochia Formation)与上巧家组(Upper Chiaochia Formation)(1965) |
(5)威远组Weiyuan Formation (1965) |
3.1.2 因不符合优先原则(或其限制条件)而命名无效 |
(1)“新开寺系”“Shinkaisze Series”(1932) |
(2)“佛耳岩层”Foeryen Formation (1940) |
(3)二郎山组Erlangshan Formation (1989) |
3.2 命名上有效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 |
3.2.1 实际无效的名称 |
(1)“冷碛层”“Lengchi Formation”(1935) |
(2)“乐马系”Lema Formation (1941) |
3.2.2 实际有效性存疑的名称 |
(1)大乘寺组Tachengssu Formation (1933) |
(2)盐津组Yentsin Formation (1953) |
(3)罗汉坡组Luohanpo Formation (1958) |
(4)诺多组Nuoduo Formation (1965) |
(5)华弹组Huadan Formation (1974) |
(6)普格组Puge Formation (1974) |
(7)铁足非克组Tiezufeike Formation (1974) |
(8)高洞口组Gaodongkou Formation (1978) |
(9)王家河坝组Wangjiaheba Formation (1978) |
(10)大渡河组Daduhe Formation (1980) |
(11)新沟组Xingou Formation (1989) |
(12)红槽坪组Hongcaoping Formation (1989) |
3.2.3 实际有效的名称 |
(1)红石崖组Hungshihyen Formation (1941) |
(2)巧家组Chiaochia Formation (1942) |
(3)大箐组Taching Formation (1942) |
(4)汤池组Tangchih Formation (1945) |
4 结语 |
(2)滇东北巧家松梁中-晚奥陶世之交的介形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华南奥陶纪介形类研究历史与现状 |
1.1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 存在问题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华南板块 |
2.2 研究区 |
第3章 研究剖面与材料 |
3.1 剖面描述 |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章 研究剖面的介形类动物群 |
4.1 松梁介形类动物群的面貌 |
4.2 松梁介形类动物群的古生态分析 |
4.3 松梁介形类动物群的对比 |
第5章 华南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介形类动物群的宏演化 |
5.1 时空分布 |
5.2 宏演化特征 |
第6章 系统古生物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图版 |
(3)湖南益阳早奥陶世几丁石及疑源类的生物分带与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地质背景与样品分析 |
二、 生物带的划分与对比 |
1 笔石 |
2 几丁石 |
3 疑源类 |
三、 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
四、 结 论 |
(4)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地质背景 |
二、 剖面简述 |
1 龙游志棠大麦山寒武系剖面 |
2 江山夏坞奥陶系宁国组剖面 |
3 江山五家垄奥陶系长坞组剖面叶家塘组:灰色块状砂砾岩 |
4 临安堰口汤家志留系文昌组—霞乡组剖面 |
5 淳安潭头—王家志留系剖面 |
6 富阳新店唐家坞组剖面 |
三、 方法和材料 |
四、 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时代 |
1 Filisphaeridium minutum-Coccoid algae (荷塘组) 组合及其时代 |
2 Cristallinium cambriense-Tasmanites (华严寺组) 组合及其时代 |
3 Baltisphaeridium-Micrhystridium-Multiplicisphaeridium (宁国组) 组合及其时代 |
4 Acanthodiacrodium-Dactylofusa-Goniosphaeridium (长坞组) 组合及时代 |
5 Tetrahedraletes-Dyadospora-Nodospora (文昌组) 组合及其时代 |
6 Retisphaeridium-Dyadospora-Tetrahedraletes (霞乡组) 组合及其时代 |
7 Nodospora-Tetrahedraletes-Baltisphaeridium (河沥溪组) 疑源类组合及其时代 |
8 Tetrahedraletes-Dactylofusa-Leprotolypa (康山组) 疑源类组合及其时代 |
9 Dactylofusa-Strophomorpha-Leiofusa (唐家坞组) 组合及其时代 |
五、 孢粉型化石地层纵向变化特征与沉积环境探讨 |
六、 疑源类的热变指数 |
七、 结 论 |
四、云南昆明—禄劝地区奥陶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J]. 王光旭,梁艳,魏鑫,吴荣昌,唐鹏,栾晓聪,崔雨浓. 地层学杂志, 2021
- [2]滇东北巧家松梁中-晚奥陶世之交的介形类[D]. 张一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3]湖南益阳早奥陶世几丁石及疑源类的生物分带与对比[J]. 王文卉,冯洪真,李丽霞,陈文建. 地层学杂志, 2013(02)
- [4]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J]. 颜铁增,何圣策,尹磊明,秦祥熙,张志芳. 地层学杂志, 2011(01)
- [5]贵州桐梓红花园奥陶系湄潭组疑源类生物地层[J]. 燕夔,李军. 地层学杂志, 2005(03)
- [6]中国古生代疑源类研究述评[J]. 李军,T.舍维,燕夔. 地层学杂志, 2002(02)
- [7]新疆柯坪奥陶-志留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J]. 邢裕盛,方晓思.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1999(00)
- [8]新疆柯坪奥陶-志留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A]. 邢裕盛,方晓思.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七辑), 1999
- [9]湖北郧西奥陶纪微古植物群[J]. 孙淑芬. 地球学报, 1999(01)
- [10]陕西宁强赵家坝组阿伦尼克期疑源类[J]. 李军,袁训来.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