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了200万市民的菜篮子——来自长春市菜篮子工程的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郭旗,李文,张春山,王殿国[1](1996)在《为了200万市民的菜篮子——来自长春市菜篮子工程的报道》文中认为 长春人大概不会忘记,5年前每到秋季,人们会早早地买回一大堆土豆、大白菜和大葱,还有不少老太太买一些便宜的茄子和豆角晒成干,这叫冬储菜。那时人们只能吃到应季的大地菜,能吃到所谓新鲜“细菜”的毕竟是少数人,而到了冬季大多数市民只好吃土豆和大白菜了。近几年,这种情况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市民们每个季节不但能吃上四季的鲜菜,而且还能吃上所谓“南方菜”。过
郑慧茹[2](2014)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有了显着的提升、人民生活有了根本的改善,目前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城乡二元结构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日益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阻碍我国持续稳定科学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研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采取措施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合理解决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对于促进长春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省会城市长春市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具体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秉持着真实客观的科研态度,结合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其他地方性因素,分析和思考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了国内、国外研究城乡发展问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理论和论述。第三部分,本文分析了长春市近二十年来的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各项数据,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横向比对研究,发现了更多具有长春本市的特殊性问题。第四部分,结合长春市实际情况分析了长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原因及影响。第五部分,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更好把握和利用政策支持、加强促进社保改革、倡导教育资源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为长春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
闫晶晶[3](2014)在《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但蔬菜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蔬菜安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蔬菜生产中引入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不仅可以提高蔬菜质量,保证蔬菜安全,也已经成为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依托吉林省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研究在吉林省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方法。在研究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情况及我国蔬菜生产质量管理和追溯系统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的关键要素,总结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组织形式、标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提出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案及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研究结合网络资料和吉林省蔬菜生产调研情况分析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现状。根据HACCP原理,以蔬菜的生产流通过程为线索,从蔬菜产前生产环境、产中农业投入品及产后加工、储运3方面分析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因素,确定了产地环境、水分管理、肥料管理、病虫害防治、包装和储藏6个关键要素。以无公害蔬菜为标准,确定了蔬菜产地环境中土壤、空气、灌溉水的质量标准和主要的农药残留指标。(2)我国蔬菜生产质量管理和追溯系统应用情况分析通过对北京、山东寿光、淄博等部分蔬菜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地蔬菜生产模式、管理控制措施、蔬菜质量安全追溯软硬件平台及蔬菜追溯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重点。目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不仅实施范围小、消费者认可度低,而且还存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3)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基于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信息储存查询、蔬菜召回和责任追究的功能,对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软件系统进行总体框架设计。该软件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3个模块。其中,信息服务模块包括短信、电话、网络、触摸屏等操作平台。确定了蔬菜基地、加工企业、批次及最终产品的编码原则,提出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解决异构数据库的数据同步问题。(4)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障措施研究从生产标准化、社会化信息服务、农业保险和安全法规及监管体系4个方面对发达国家及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提出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①逐步完善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并将蔬菜标准化体系引入到蔬菜生产中;②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逐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③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④完善蔬菜生产法律法规,同时建立行政等级严密、职责明确的蔬菜监管体系,避免执法空白。
张侠[4](2009)在《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都市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态。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都市旅游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普遍受到关注,尤其是都市凭借多元的文化内涵、强大的城市功能和巨大的包容性,推动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体现了旅游的多重功能,不仅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眼球,也对完善政府职能的提出了更多要求。本文以政府经济学、旅游学、产业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和城市发展理论的多重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开展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综合研究。从泛旅游社会发展观出发,辨析了旅游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区别;分析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行政运行职能在我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运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模式;通过对武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武汉市优化政府旅游行政职能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论文研究的背景、论文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及本文的思路框架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都市旅游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都市旅游竞合背景下政府职能的演变规律进行了阐述;以政府职能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依据;着重解析了都市旅游发展观。第三章分析了旅游发展对都市发展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旅游发展对都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系统关系和互动关系。第四章分析了政府职能对都市旅游发展的作用,在阐述部分国家以及我国旅游发展中政府与产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旅游产业政策、政府投入与税收、管理体制等与都市旅游发展的关系,对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范围、强度以及政府行为“泛化”现象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五章对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运作进行了研究;从基本职能、运行职能和部门职能三个方面界定了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阐述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主要职能之间、政府职能与都市旅游发展阶段之间、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与职能运作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我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运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提出了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主要发展趋势。第六章研究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优化路径;提出了优化的总体原则;着重阐述了行政运行职能的优化思路;总结了政府管制、政府主导和自组织三种职能模式;阐述了政府职能优化的政策保障、法律保障、财税保障和危机管理体系;根据都市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产业一体化、价值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三种职能优化途径。第七章分析了武汉市都市旅游发展和政府职能运作的现状,提出了政府职能优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第八章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王丽[5](2018)在《HF集团旗下集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集贸市场是城乡贸易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加了就业和群众收入,活跃了农村娱乐文化,传承了传统工艺,是老百姓重要的感情交流平台、信息传播平台和特色饮食发展平台,具有平日市场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短板,必须从硬件和软等件方面加以提升改造,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论文选取HF集团建设经营集贸市场作为实际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从当地政府、市场开办方、市场经营者、消费者、相关管理机构等多方面收集数据,得到HF集团旗下集贸市场相关参与方的信息反馈。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分析,了解目前集贸市场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进一步明确集贸市场创新发展的内容、方向,对集贸市场提升改造的方向、模式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明确集贸市场提升改造的路径。结合五莲县农村产业化特色经济及农村市场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对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提出措施。从社会效益来看,HF集团对旗下农村集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可以极大改善附近居民的购物和生活环境,对集贸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了群众生活,能够直接的、有效的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从经济效益来看,HF集团承接集贸市场的业务,获得了五莲县集贸市场的建设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使集贸市场项目成为本集团三农业务的重要项目支撑,提升了自营涉农业务的盈利能力,拓展了可盈利的业务面,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本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在未来的广大农村,集贸市场仍具有不容置疑的竞争力。到目前为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办市场的先例还不多,PPP项目法制化、规范化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此大背景下HF集团承接集市改造任务是一个有力的尝试。希望本论文能为HF集团规划集贸市场建设管理提供参考,为五莲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
王鑫[6](2017)在《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社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中重要的组织模式,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作用巨大。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我国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增长空前,截止到2016年10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累计达174.9万家,较2015年增长30.81%。实有入社农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2.7%;社均成员达61户。随着合作社数量增加的同时,合作社功能弱化,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化严重,应有作用未发挥出来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合作社未来的发展需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合作社实质性的内涵式发展。也就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准则,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为宗旨,从合作社自身情况出发,规范运营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和治理机制,提升社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使广大农户公平享受到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合作社应有的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和作用。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阐述国内外相关合作社理论的研究进展和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等。第三章主要阐述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概念以及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第四章在介绍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对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描述。通过阐述,对我国及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一部分属于基础性研究工作内容。第二部分包括一章,这章主要是具体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检视条件进行界定,并选取六个具体典型案例例证检视条件。按照检视条件将吉林省61家合作社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类,分为内涵式发展和非内涵式发展两类合作社,为下面功能评价和治理结构分析提供基础。第三部分包括两章:通过农民合作社功能评价和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第六章在功能评价过程中选取吉林省61家合作社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合作社的功能进行了具体评价,并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两类合作社的对比分析,得出结果,就合作社的功能实现来讲,内涵式发展类合作社明显由于非内涵式发展类合作社。第七章在阐述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问题方面通过两类合作社样本数据对比分析说明了现有合作社治理情况的现状。通过建立治理结构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模型,找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包括两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前文研究基础上,提出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全文的结论和展望。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构建了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框架,以内涵式发展的角度分析合作社的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对内涵、内涵式发展、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进行概念阐述,结合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理清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现存问题及原因,对农民合作社的内涵式发展创新的提出检视条件包括“所有者与惠顾者的同一”“公平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带动规模和惠顾情况”“品牌认证和质量标准”等四个方面。从功能评价和治理结构测度的视角对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功能评价视角主要是基于相关农民合作社功能理论确定农民合作社功能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吉林省61家农民合作社的问卷调查,建立测度模型从经济功能、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力、技术推广和培训、品牌建设等五个方面对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进行两类合作社的对比。治理结构视角主要是以61家合作社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内涵式发展类合作社和非内涵式发这类合作社的治理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设置影响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变量,建立农民合作社治理机构与内涵式发展的相关关系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分析实证检验的结果。这是本文在实证层次的学术贡献。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创新机制和政策建议,是应用层面上的创新。
李树辉[7](2011)在《北方设施菜地重金属的累积特征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北方典型区域(山东寿光、河南商丘、吉林四平、甘肃武威)的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调查、室内分析和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重金属在设施菜地中的累积特征、剖面分布与迁移规律,进行了设施菜地系统中重金属的平衡估算,并针对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问题,提出了重金属累积及污染防控的对策,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山东寿光设施菜地中As、Cd、Cu、Zn、Cr、Ni、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63、0.52、33.91、124.20、53.04、29.04、17.96 mg·kg-1;河南商丘分别为11.08、0.30、25.03、73.53、51.06、26.68、14.53 mg·kg-1,吉林四平分别为12.47、0.467、37.20、87.68、67.50、25.17、17.98 mg·kg-1,甘肃武威分别为13.33、0.42、33.85、85.31、53.12、28.59、20.76 mg·kg-1,各区域设施菜地重金属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累积。2.将设施菜地重金属含量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比较,除Cd、Zn、Ni存在少量样本超标外,上述4个区域设施菜地其它重金属含量均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土壤质量整体状况尚可,在所有重金属中,四个区域以Cd超标问题最为突出,Cd在各区域的样本超标比例顺序为:吉林四平(39.8%)>山东寿光(27.4%)>河南商丘(6.1%)>甘肃武威(1.0%)。3.根据各区域重金属含量随着设施年限的变化规律看,4个区域设施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年限的延长呈现不同程度的累积趋势,据初步估计,As、Cd、Cu、Zn、Cr、Ni、Pb在山东寿光设施菜地累积速率分别为0.105、0.033、0.923、2.010、0.370、0.281、0.324 mg·kg-1·a-1,在河南商丘则分别为0.116、0.001、0.517、1.628、0.225、0.122、0.203 mg·kg-1·a-1,在吉林四平分别为0.164、0.035、1.223、2.629、1.076、0.248、0.143 mg·kg-1·a-1,在甘肃武威分别为0.194、0.025、1.022、2.691、0.156、0.481 mg·kg-1·a-1,整体来说,Cu和Zn的累积速率最快。高毒元素Cd尽管累积速率最低,但其达到国家土壤II级标准值的时间最短,风险相对较高。4.山东寿光和甘肃武威的设施菜地土壤剖面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累积趋势,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多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山东寿光表层土壤重金属Cd、Cu、Zn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显着升高的趋势(P<0.05),甘肃武威的设施菜地重金属含量随着设施年限的增加而不断累积的趋势明显;与小麦地及新建大棚相比较,相同土层设施菜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较高。5.通过在甘肃武威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设施菜地进行蔬菜种植过程中重金属的输入途径主要来自于化肥和有机肥,其中,有机肥对设施菜地重金属的输入通量远远超过化肥。在不同的施肥处理下,重金属输入速率均以有机和无机配施(MNPK)处理最高,其最大输入通量分别为0.043 kg·ha-1·a-1、Cu16.910 kg·ha-1·a-1、Zn45.617 kg·ha-1·a-1、Cr1.668 kg·ha-1·a-1、Ni1.297 kg·ha-1·a-1、Pb1.431kg·ha-1·a-1。同时发现蔬菜植物秸秆和果实收获物是设施菜地重金属输出的主要渠道,通过作物果实收获带走的重金属量远远超过植物秸秆的重金属输出量。6.根据对设施菜地重金属输入输出平衡估算的结果,除个别元素外,不同施肥处理下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盈余,其中MNPK、1/2MNPK、M处理的重金属盈余量相对较高,NPK处理较低;从平衡通量看,重金属累积速率最高的为MNPK处理,Cd、Cu、Zn、Cr、Ni、Pb的累积速率分别为0.042 kg·ha-1·a-1、16.750kg·ha-1·a-1、44.849 kg·ha-1·a-1、1.653 kg·ha-1·a-1、1.271 kg·ha-1·a-1、1.419 kg·ha-1·a-1。7.通过对北方4个典型区域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的成因分析表明,设施菜地重金属的累积与肥料用量、质量密切相关。山东寿光土壤重金属Cd、Cr、Cu、Pb、Zn的含量与有机肥施用量间呈显着对数正相关关系(P<0.05),化肥施用量与土壤Cd、Zn含量间呈显着对数正相关;河南商丘有机肥施用量与土壤Cd含量间极显着对数正相关(P<0.01);甘肃武威菜地有机肥施用水平与砷含量间显着正相关(P<0.05),多年化肥累积施用量与土壤Zn含量间呈显着对数正相关。含重金属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是导致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的主要原因。8.对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设施菜地,可从设施菜地生产基地选址、投入品源头监控、低吸收作物种植、农艺措施调整等角度进行调控,减少重金属进入农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则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修复。在采取源头监控、过程阻断和污染修复等措施的同时,应加大对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与调控、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技术等的科技投入,加强环境立法并严格执法。
江山,张丽娟[8](1997)在《农业要实现“两个转变”必须发展节约型农机化——从“持续农业”发展战略谈起》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呼唤农业机械化.鉴于“石油农业”的严重弊端,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下,农机化工作者应当着眼于“持续农业”的建立,发展“节约型农机化”;充分发挥农机化节约资源的优势;加强农机化改善、保护环境的功能;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及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和农业的“两个转变”.
何忠伟[9](2005)在《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了反哺农业的政策,农业补贴就是一国政府农业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工具。可以说,绝大多数成员国都把“补贴”视为农业政策的核心,视为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最直接、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新一轮WTO谈判难点还在农业补贴问题。从中国农业来看,尽管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但中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实力。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在世贸规则下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农业补贴实施的方式和效果,使其真正起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世贸规则和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补贴的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中国农业发展“瓶颈”,找出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中国已经或将要采取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绩效评价,最后提出中肯实效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上述思路,在界定农业补贴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探索研究: 一是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不同农业补贴措施都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然而发达国家却乐此不疲,于是从产业特性、社会分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和中国国情等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地归纳和总结农业补贴的理论内涵,为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二是对中国实施农业补贴的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再次面临一个新关口,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有必要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破解“三农”难题。 三是对不同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农业补贴支出少,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小;我国农业补贴措施少、效率低下,对农业影响的程度低;还有许多补贴政策需要完善和健全;农民得到补贴的利益不明显。 四是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定性分析。认为,有效的农业补贴机制为农户提供长期激励并实现纳什均衡。因此,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补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实施与监督机制,保证农业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并且在法律上建立农户对农地的永久使用权,开放农地租赁、转让市场,从而在法律上使农户树立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期激励机制。同时,详细分析了中国“绿
王延明[10](2012)在《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一个“绿色”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绿色农产品生产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绿色农业发展较旱,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在吉林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收及促进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由于品牌具有强烈的获利效应、促销效应和产业扩张效应的存在,打造吉林省农产品的绿色品牌,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时,要正确认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所处的环境因素,探讨打造吉林省农产品绿色品牌对策,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对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绿色农产品营销从外部性、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发达地区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经验,详细分析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再进行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的SWOT分析,制定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和措施,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实施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理论基础。认为吉林省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博弈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为提出吉林省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基本思路、战略体系和目标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认为绿色农产品营销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改变营销传统观念,重新选择经营模式,实施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并有利于改善生态、社会环境,促进自然、社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本章首先讨论了绿色农产品营销外部经济性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绿色农产品营销外部性的内涵、特点、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并以此为起点,分析了绿色营销各主要决策主体(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进行营销决策、消费决策时的相互影响;运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企业”、“企业—消费者”、“政府—消费者”、“企业—企业”和“消费者—消费者”的博弈,并结合博弈分析指出了其实际意义和应当采取的管理措施;简单阐述了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并应用福利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社会福利对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者的各种影响,得出了绿色农产品营销有利于改进社会福利的结论;最后,以农产品市场为对象,讨论了绿色农产品营销中“逆向选择”问题及其产生机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治理对策。第四章,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发达地区绿色农产品营销发展经验。论文对国内外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现状与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农产品生产区域化便于产地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农产品集散,要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要使渠道组织多元化,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化和市场化的管理。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现在处于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产业大发展时期。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当前吉林省有3700多种产品得到“三品一标”认证,“三品”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500万亩,产量3520万吨,产值达540亿元,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个(次);共创建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1个。吉林省已基本形成东部复合型绿色农业产业区、中部、综合型绿色农业产业区、西部生态型绿色农业产业区、环城地带休闲型绿色农业产业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吉林省有52个省市县级管理机构,有227人从事绿色农产品监管工作,已经形成一整套“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绿色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为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论文认为,为使绿色农产品实现最高的市场价值,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第六章,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实施进行了SWOT分析。论文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好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前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处于有利环境,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技术规范,又出台了产地与口岸联合的新的监管模式,为吉林省农产品进入港澳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非常严厉的进口国市场标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不利环境。但吉林省有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的自身优势,如自然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农业科技优势、地理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优势等。如果能够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营销战略,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可以充分施展自身优势、增强实力,利用当前有利时机,达到做大做强做精的目的。第七章,为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进行了目标设计和策略选择。吉林省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中具有较强的优势,面对着较为有利的营销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农产品产业要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的营销战略。认为,在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中首先要明确其战略目标,以维护品牌公信力作为持续发展的核心,构建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生产体系。在产品策略中采取优品优质策略、地域品牌策略,定价策略中选择差异化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上构建多渠道并进的网络化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则采取广告宣传和国际性展会宣传并行的模式。通过以上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体系的构建与战略的选择,使吉林省绿色农产品顺利进入全国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绿色农产品产业的整体效益。第八章,主要提出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论文提出,为了使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充分施展自身优势,利用当前有利时机,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吉林省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加大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2)解决农产品公路物流成本高的问题;3)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省际国际间合作;5)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本论文的创新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本论文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2.本论文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分别指出的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得出吉林省可以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营销战略,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的结论。3.论文建立吉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战略目标和战略体系,并设计了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营销策略,为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绿色农产品产业的整体效益,指出了可行方案。
二、为了200万市民的菜篮子——来自长春市菜篮子工程的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了200万市民的菜篮子——来自长春市菜篮子工程的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相关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关于收入分配的相关论述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思想 |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3章 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3.1 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历史变化及现状 |
3.2 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 |
3.2.1 分析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
3.2.2 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 |
3.3 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殊性 |
第4章 长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因素解析及负面影响 |
4.1 形成长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客观性因素 |
4.1.1 长春市自然性特征 |
4.1.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4.2 形成长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性因素 |
4.2.1 国家发展战略向城市倾斜 |
4.2.2 户籍制度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
4.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 |
4.3.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教育水平相互影响 |
4.3.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埋下安全隐患、影响社会安定 |
4.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造成消费断层、影响消费需求 |
4.3.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剧机会不均、影响身心健康 |
第5章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
5.1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
5.2 坚持扩大开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5.3 争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改革 |
5.4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
5.5 重视农村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
1.3 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研究发展情况 |
1.3.1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情况 |
1.3.2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相关技术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研究 |
2.1 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情况 |
2.1.1 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新农家村蔬菜基地 |
2.1.2 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蔬菜基地 |
2.1.3 吉林省蔬菜生产情况分析 |
2.2 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管理分析 |
2.3 蔬菜生产流程及其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3.1 蔬菜生产流程分析 |
2.3.2 蔬菜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4 蔬菜质量安全关键要素及其指标的确定 |
2.4.1 蔬菜质量安全关键要素分析 |
2.4.2 蔬菜质量安全关键要素的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调研分析 |
3.1 调研企业总体情况 |
3.2 蔬菜生产与管理情况分析 |
3.2.1 蔬菜生产模式分析 |
3.2.2 蔬菜管理控制措施分析 |
3.2.3 蔬菜追溯软硬件平台管理 |
3.3 国内蔬菜生产管理经验及蔬菜追溯现存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 |
4.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分析 |
4.1.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
4.1.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用户及其职责 |
4.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设计 |
4.2.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
4.2.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总体框架 |
4.2.3 多平台追溯结构设计 |
4.2.4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 |
4.3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中关键技术 |
4.3.1 编码技术 |
4.3.2 数据同步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障措施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发达国家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 |
5.1.1 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 |
5.1.2 社会化信息服务 |
5.1.3 农业保险 |
5.1.4 蔬菜质量安全法规及监管体系 |
5.2 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保障措施现状 |
5.2.1 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 |
5.2.2 社会化信息服务 |
5.2.3 农业保险 |
5.2.4 蔬菜质量安全法规及监管体系 |
5.3 发达国家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障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旅游业科学发展需要政府职能转换 |
二、理论背景:政府职能研究需要多学科理论支撑 |
三、政策背景:科学发展观需要都市旅游业大发展 |
第二节 研究动态 |
一、政府旅游行政职能研究评述 |
二、城市旅游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都市旅游与政府职能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都市旅游的特征、功能和发展趋势 |
一、都市旅游的特征 |
二、都市旅游的功能 |
三、都市旅游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都市旅游竞合背景下政府职能的演变规律 |
一、都市旅游竞合的一般特征 |
二、政府职能的演变规律 |
第三节 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 |
三、城市发展理论 |
第四节 都市旅游的发展观解析 |
一、旅游发展观的演变 |
二、旅游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解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旅游发展对都市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互动分析 |
一、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辩证关系 |
二、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互动分析 |
第二节 旅游发展对都市经济影响 |
一、目的地的集聚效应 |
二、客源地的扩张效应 |
三、集散地的辐射效应 |
四、经济贡献及分析 |
第三节 旅游发展对都市社会文化的影响 |
一、文化弹簧效应明显 |
二、文化首位度提高 |
三、社会影响的双重效应 |
第四节 旅游发展对都市环境资源的影响 |
一、旅游发展与都市环境资源的关系 |
二、旅游发展对都市环境资源的影响 |
三、都市旅游环境资源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职能对都市旅游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一节 旅游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一、旅游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分析 |
二、部分国家、地区旅游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二节 旅游产业政策与都市旅游业发展 |
一、旅游产业政策的含义与特征 |
二、部分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政策对都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
三、中国旅游产业政策对都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政府投入与都市旅游业发展 |
一、政府投入与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
二、税收与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
第四节 管理体制与都市旅游业发展 |
一、部分国家旅游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 |
二、中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演进和主要特点 |
第五节 政府行为与都市旅游业发展 |
一、都市系统和都市旅游产业特征 |
二、政府职能范围、强度与都市旅游发展 |
三、都市旅游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范围、强度 |
四、政府行为"泛化"对都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运作 |
第一节 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概述 |
一、旅游行政基本职能 |
二、旅游行政运行职能 |
三、旅游行政部门职能 |
第二节 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主要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一、政治职能:在旅游行政环境中趋于主导地位 |
二、经济职能:保障旅游活动实施的基础职能 |
三、文化职能:旅游活动的精神导向职能 |
四、社会职能:面向公众的社会形象职能 |
第三节 政府职能与都市旅游业发展阶段的关系 |
一、都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
二、都市旅游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 |
三、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政府职能与都市旅游阶段关系 |
第四节 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与职能运作 |
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职能 |
二、宏观发展战略与政府旅游行政职能 |
第五节 中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现实运作 |
一、中国主要都市政府旅游行政职能分析 |
二、中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运作的主要经验和不足 |
第六节 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趋势分析 |
一、宏观层面:都市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职能 |
二、中观层面:社会互动职能 |
三、微观层面:支撑体系职能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优化 |
第一节 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原则 |
一、观念优化:全球化视角 |
二、依法行政:推动法制建设 |
三、顺应形势:调整基本职能配置 |
四、城市经营:全面强化营销职能 |
第二节 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运行职能的优化 |
一、规划职能优化:旅游规划系统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统一 |
二、组织职能优化:上下一致基础上的因地制宜 |
三、协调职能优化:效益最大化产生共同愿景 |
四、控制职能优化:赋予旅游部门社会监督权和公众服务权 |
第三节 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模式选择 |
一、政府管制模式 |
二、政府主导模式 |
三、自组织模式 |
第四节 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保障体系 |
一、政策保障体系 |
二、法律保障体系 |
三、财税保障体系 |
四、危机管理体系 |
第五节 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途径 |
一、旅游系统模式 |
二、旅游价值链模式 |
三、社会公众满意模式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分析:武汉市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优化 |
第一节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部门职能的演变历程 |
一、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
二、武汉旅游行政部门的演变历程 |
第二节 武汉市都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
一、总体概况 |
二、都市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 |
三、武汉与国内部分都市旅游业发展的比较 |
第三节 政府职能与武汉都市旅游发展 |
一、武汉都市旅游发展的市场情况 |
二、武汉都市旅游发展的阶段判断 |
三、武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四节 武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优化与对策 |
一、武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战略布局 |
二、武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组织设计 |
三、武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现实对策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发展观 |
二、市场竞合背景下都市旅游政府职能运作的演变规律 |
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相互关系 |
四、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模式选择 |
五、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一、提出了提出了政府主导模式的全新释义 |
二、提出了当前我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主要着力点 |
三、提出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途径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HF集团旗下集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步骤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综述 |
2.1 集贸市场概述 |
2.1.1 集贸市场的概念 |
2.1.2 类似市场 |
2.2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2.2.1 国外集市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2.2 国内集市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2.3 评价 |
2.3 国内外集贸市场发展业态 |
2.3.1 国外典型的集贸市场模式 |
2.3.2 国内已成规模的集贸市场 |
2.3.3 评价 |
2.4 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
2.4.1 企业战略 |
2.4.2 竞争战略 |
2.5 战略分析工具 |
2.6 市场调研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
2.7 本章小结 |
3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框架 |
3.2 社会(人口)环境 |
3.3 技术环境 |
3.4 经济环境 |
3.5 自然环境 |
3.6 政治环境 |
3.7 法律环境 |
3.8 道德(社会责任)环境 |
3.9 外部环境评价 |
3.10 本章小结 |
4 内部资源条件分析 |
4.1 HF集团概况 |
4.2 集贸市场调查研究概况 |
4.3 内部资源优势 |
4.4 内部资源劣势 |
4.5 内部环境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5 集贸市场提升改造战略的制定与对策 |
5.1 战略目标 |
5.2 战略制定 |
5.3 竞争战略选择 |
5.4 集贸市场提升改造战略的实施 |
5.4.1 升级软硬件基础设施,完善集贸市场的服务功能 |
5.4.2 建立完善集贸市场的管理制度,构建集贸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
5.4.3 丰富资金运作模式,拓展投融资渠道 |
5.4.4 积极开展品牌营销,打造特色品牌农村集贸市场 |
5.4.5 搭建集市网络平台,走农村电商与集贸市场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集贸市场调查问卷一 |
附录2 集贸市场调查问卷二 |
附录3 集贸市场调查问卷三 |
附录4 集贸市场调查问卷四 |
附录5 集贸市场调查问卷五 |
附录6 集贸市场分布情况统计表(共71处) |
附录7 农村集贸市场经营场所情况表 |
附录8 集贸市场分类预算及参考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概念辨析 |
1.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 |
第二章 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理论 |
2.1 理论基础 |
2.2 农民合作社的基本理论 |
2.3 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农业中存在的必然性 |
2.4 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三章 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农民合作社的现状 |
3.2 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的现状 |
3.3 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案例检视 |
4.1 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检视条件 |
4.2 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现实检视 |
第五章 合作社内涵式发展——功能评价 |
5.1 合作社功能评价的内容 |
5.2 合作功能评价测度模型设计 |
5.3 实证分析 |
5.4 内涵式发展类合作社和非内涵式发展类合作社对比分析 |
第六章 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治理结构测度 |
6.1 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的治理结构 |
6.2 合作社治理现状以及两类合作社对比分析 |
6.3 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对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影响 |
第七章 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的措施与政策 |
7.1 合作社内涵式发展---功能培育 |
7.2 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治理结构的优化 |
7.3 农民合作社政府扶持政策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北方设施菜地重金属的累积特征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设施土壤的主要环境问题 |
1.1.2 设施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 |
1.1.3 农田重金属状况及控制方法 |
1.2 立论依据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北方典型设施菜地重金属的累积状况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域介绍 |
2.1.2 样品采集方法 |
2.1.3 土壤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个区域设施菜地重金属的累积状况 |
2.2.2 北方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随设施栽培年限的演变 |
2.2.3 各区域设施菜地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设施菜地中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研究材料与分析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山东寿光设施土壤剖面中重金属的迁移特征 |
3.2.2 甘肃武威设施菜地重金属的迁移 |
3.3 讨论 |
3.3.1 设施菜地土壤剖面中重金属累积的主要原因 |
3.3.2 设施菜地重金属的迁移 |
3.4 小结 |
第四章 设施菜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平衡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田间管理 |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1.4 试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蔬菜试验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
4.2.2 设施菜地重金属的输入 |
4.2.3 设施菜地重金属的输出 |
4.2.4 设施菜地重金属的平衡估算 |
4.3 讨论 |
4.3.1 施肥对重金属输入的影响 |
4.3.2 不同农业利用模式下土壤重金属的平衡 |
4.4 小结 |
第五章 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的成因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现场调查 |
5.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山东寿光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的成因分析 |
5.2.2 河南商丘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的成因分析 |
5.2.3 吉林四平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的成因分析 |
5.2.4 甘肃武威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的成因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设施菜地重金属累积防控对策探讨 |
6.1 强化源头监控 |
6.2 实施过程阻断 |
6.3 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
6.4 加大科技投入 |
6.5 加强环境立法与执法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1.3 国内外农业补贴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
1.7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
2.1 农业补贴的含义与类型 |
2.2 农业补贴的经济效应 |
2.3 农业补贴的一般理论 |
2.4 世贸组织有关农业补贴的规则与中国的权利 |
2.5 结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背景分析 |
3.1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严峻 |
3.2 中国农业补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3 中国农业面对不宽松的国际农业补贴环境 |
3.4 新一轮世界农业贸易谈判困难重重,农业补贴得不到较好解决 |
3.5 中国加入WTO有关农业的承诺及引发的政策改革 |
3.6 结论 |
第四章 中外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分析 |
4.1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概况 |
4.2 中外农业补贴的主要措施比较 |
4.3 中外农产品补贴方式的比较 |
4.4 中外农民直接补贴的比较 |
4.5 结论 |
第五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定性分析 |
5.1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5.2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博弈分析 |
5.3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评价 |
5.4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分析 |
5.5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趋势分析 |
5.6 结论 |
第六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证研究 |
6.1 农业补贴政策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
6.2 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政策影响农业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
6.3 农业生产要素补贴政策调整影响播种面积的实证分析 |
6.4 生产要素补贴政策影响农业产量的实证分析 |
第七章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与模式分析 |
7.1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化分析 |
7.2 中国粮食直接补贴的理论与模式分析 |
7.3 粮食补贴政策绩效评价 |
7.4 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直接补贴的比较分析 |
7.5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的案例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
7.6 粮食补贴政策改革的方向 |
7.7 结论 |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持农业的效率分析 |
8.1 改革开放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基本情况 |
8.2 中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实证分析 |
8.3 财政支农效率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
8.4 实现2015年农业发展目标对财政投入的需求预测 |
8.5 结论 |
第九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构建 |
9.1 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
9.2 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
9.3 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系统 |
9.4 农业补贴政策的分类与细化 |
9.5 农业补贴政策的近期与中期重点 |
9.6 结论 |
第十章 提高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建议与措施 |
10.1 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 |
10.2 建立农业补贴的长效机制 |
10.3 进一步完善粮食政策,保障粮食安全 |
10.4 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系统,加强金融支持 |
10.5 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
10.6 加强农业和农村救助体系建设 |
10.7 要加快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创新 |
10.8 创新与构建中国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体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概念的界定 |
1.3.1 绿色农产品 |
1.3.2 绿色农产品营销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
1.5.2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1.5.3 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
2.1.2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产品营销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1 竞争优势理论内涵 |
2.2.2 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支 |
2.3 产业集群理论 |
2.3.1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
2.3.2 产业集群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经济学分析 |
3.1 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外部性分析 |
3.1.1 外部性理论概述 |
3.1.2 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外部性分析 |
3.2 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博弈分析 |
3.2.1 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博弈主体 |
3.2.2 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博弈假设 |
3.2.3 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博弈分析 |
3.3 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3.3.1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 |
3.3.2 绿色农产品营销福利分析 |
3.4 绿色农产品营销中“逆向选择”问题分析 |
3.4.1 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
3.4.2 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逆向选择”与制假售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比较及其借鉴 |
4.1 国内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比较及其借鉴 |
4.1.1 国内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与发展现状 |
4.1.2 我国推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障碍与问题 |
4.2 国外绿色农产品营销特点及借鉴 |
4.2.1 国外绿色农产品营销特点 |
4.2.2 可借鉴的经验 |
第五章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
5.1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历程 |
5.1.1 起步阶段 |
5.1.2 快速发展阶段 |
5.1.3 产业大发展阶段 |
5.2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
5.2.1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认证现状 |
5.2.2 绿色农产品企业认证情况 |
5.2.3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情况 |
5.2.4 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 |
5.3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5.3.1 绿色农产品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情况 |
5.3.2 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情况 |
5.3.3 绿色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情况 |
5.3.4 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SWOT分析 |
6.1 SWOT分析方法概述 |
6.2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的机会分析 |
6.2.1 自然气候条件优势 |
6.2.2 农业资源优势 |
6.2.3 雄厚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 |
6.2.4 优越的地理区位 |
6.2.5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
6.3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劣势分析 |
6.3.1 绿色农产品市场份额较少 |
6.3.2 绿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有待于完善 |
6.4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的机会分析 |
6.4.1 行业发展环境有利 |
6.4.2 吉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
6.4.3 产地与口岸联合监管模式的出台 |
6.4.4 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
6.5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威胁分析 |
6.5.1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
6.5.2 出口市场标准严厉 |
6.5.3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制定和选择 |
7.1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目标 |
7.2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体系设计 |
7.2.1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
7.2.2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市场体系设讨 |
7.2.3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生产体系设计 |
7.3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选择 |
7.3.1 产品策略选择 |
7.3.2 定价策略选择 |
7.3.3 渠道策略选择 |
7.3.4 促销策略选择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发展产业大发展时期 |
8.1.2 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好的历史发展时期 |
8.1.3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中将维护品牌公信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
8.2.2 建立绿色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
8.2.3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 |
8.2.4 加强省际国际间合作 |
8.2.5 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为了200万市民的菜篮子——来自长春市菜篮子工程的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为了200万市民的菜篮子——来自长春市菜篮子工程的报道[J]. 郭旗,李文,张春山,王殿国. 党员之友, 1996(12)
-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郑慧茹.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4(04)
- [3]吉林省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D]. 闫晶晶. 吉林大学, 2014(10)
- [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D]. 张侠.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0)
- [5]HF集团旗下集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 王丽.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6]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内涵式发展研究[D]. 王鑫.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1)
- [7]北方设施菜地重金属的累积特征及防控对策研究[D]. 李树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8]农业要实现“两个转变”必须发展节约型农机化——从“持续农业”发展战略谈起[J]. 江山,张丽娟. 福建农业科技, 1997(S1)
- [9]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D]. 何忠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 [10]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 王延明.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