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治疗护理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姜阳[1](2019)在《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使用应激性胃溃疡(SU)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不同配穴对SU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为SU的干预治疗提供腧穴优选依据。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50只,适应饲养3d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雷尼替丁)、针刺1组(俞募配穴组即中脘配伍胃俞)、针刺2组(合募配穴组即中脘配伍足三里),每组9只大鼠。依据束缚-水浸造模方法造模。阳性药物组给予雷尼替丁溶液灌胃干预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干预治疗7d后进行造模并处死。组织取材后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同时检测胃组织中SOD、MDA的含量。采用Westblot法检测胃组织中的TLR4、MyD88、NF-ΚB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SU大鼠胃组织光镜下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同模型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针刺2组胃粘膜组织形态更接近于空白组。(2)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检查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存在显着差异;阳性药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显着差异;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均P<0.05,统计结果存在差异,且针刺2组优于针刺1组。(3)各组大鼠胃组织中SOD,MDA检查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阳性药组同模型组相比,SOD表达量提高,MDA表达量降低。针刺组同模型组相比,SOD增长较明显,MDA表达量下降。(4)空白组、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大鼠血清中TLR4,MyD88,NF-ΚB检测结果:模型组同空白组相比,TLR4等蛋白表达明显。针刺2组同模型组相比,血清中TLR4等蛋白显着降低。结论:(1)合募配穴(中脘配伍足三里)和俞募配穴(中脘配伍胃俞)对恢复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氧化-抗氧化系统恢复有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应激性胃溃疡。(2)中脘配伍足三里组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氧化损伤修复效果优于中脘配伍胃俞组。(3)足三里配伍中脘可能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SU大鼠氧化-抗氧化系统重构。
杨萍[2](2014)在《预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粘膜形态与CRH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是由于患者遭受严重创伤、危重疾病、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其他对胃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及食物作用下引起的一种以炎性糜烂、浅表溃疡及粘膜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其发病急,若不积极有效控制容易导致大出血,引起死亡。因此,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SU进行积极的预防,行之有效的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及疾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层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说明中医方药对SU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而运用针灸温经通脉、调和气血,对SU亦有良好的疗效,不仅能够促进溃疡的愈合,还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减少溃疡复发。针灸与方药相比,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避免因药物的吸收不良而影响疗效。临床上常见胃病患者伴有睡眠不实、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等情况。中医认为若胃气失于和降,胃中浊气上泛,扰动心神而致卧不安寐,即“胃不和则卧不安”。在临床上,运用针灸疗法理气和胃的同时亦能改善睡眠状况。因此,本课题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出发,采用预针刺为干预手段,观察针刺在应激性溃疡发病及其与睡眠相关问题中的作用。[目的]本课题以束缚-浸水应激法(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 RWIS)复制的SU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在造模前对大鼠进行预针刺,观察预针刺干预后大鼠的胃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比较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大鼠睡眠时间改变,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的重要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为主要指标,探讨预针刺在应激性溃疡发病及其与睡眠相关问题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积极预防本病提供一定实验室依据。[方法](1)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40只,常规饲养,适应环境一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胃组、安神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2)和胃组预针刺大鼠“足三里”、“中脘”,安神组预针刺大鼠“申脉”、“照海”,联合组预针刺“足三里”、“中脘”、“申脉”、“照海”四穴,每天一次。针刺10天后,模型组和三个预针刺组,采用RWIS法,复制SU大鼠模型。(3)按40mg/kg大鼠体重,对大鼠腹腔注射2%的戊巴比妥钠溶液,观察分析其诱导的大鼠睡眠时间。(4)用Guth计分法测定胃粘膜溃疡面积,计算胃粘膜溃疡指数(ulcer index, UI)。采用胃粘膜组织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胃粘膜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5)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及血清中CRH含量。[结果](1)胃粘膜形态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三个预针刺组均有胃粘膜损伤,模型组可见大面积溃疡、出血,大量粘膜细胞坏死、脱落;与模型组比较,和胃组、联合组胃粘膜损伤明显减轻,出血点较少,较小,溃疡浅表;安神组无明显差异,溃疡深长宽大,出血点多。(2)胃粘膜溃疡指数评分:与空白组相比,其余四组造模大鼠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显着降低(P<0.01);与安神组比较,和胃组、联合组均降低(P<0.05)。预针刺各组的溃疡抑制率:和胃组为61.59%;安神组为33.36%;联合组为66.84%。(3)睡眠持续时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睡眠持续时间显着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安神组、联合组均显着升高(P<0.01);与安神相比,和胃组、联合组高于安神组(P<0.05)。(4)胃粘膜溃疡指数评分与睡眠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和Kendall相关系数分析:Kendall相关系数=-0.587,P=0.000<0.001,Spearman相关系数=-0.762,P=0.000<0.001,表明睡眠持续时间与胃粘膜溃疡指数呈负向直线相关。(5)CRH含量:下丘脑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安神组、联合组均有显着下降(P<0.01);和胃组、安神组、联合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联合组含量降低,有显着差异(分别为P<0.05,P<0.01);与安神组间比较,和胃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显着降低(P<0.01)。肾上腺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安神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和胃组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神组和联合组均显着降低(P<0.01);联合组与和胃组比较,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预针刺“中脘”、“足三里”能缩小溃疡面积,提高溃疡抑制率,保护胃黏膜。②束缚一浸水应激造模后,大鼠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可明显缩短。③预针刺“中脘”、“足三里”、“申脉”、“照海”可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SU大鼠睡眠时间,改善大鼠的睡眠。④预针刺以上四穴可调节HPA轴及血清中CRH的含量。⑤预针刺提升SU大鼠溃疡抑制率和延长睡眠时间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HPA轴及血清中CRH的含量而实现。
代伟伟[3](2010)在《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β-内啡肽等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是机体在受到紧急、紧张或强烈的外界作用时所表现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以炎性糜烂、浅表溃疡及胃肠道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在应激状态下(包括各种创伤,危重病)发生的急性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和溃疡,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存在于所有生命危重的病人,如脑出血、休克、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重度全身性感染等,能引起胃肠道出血和穿孔,死亡率很高。目前,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与“吞酸”、“嘈杂”等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中医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表明,针灸不仅能够促进局部溃疡愈合,还能有效地调节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从多方面促进溃疡的愈合,减少复发。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气、治神等效应,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神经递质及激素的释放,提高机体抗应激性损伤的能力,这是针灸防治应激性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针灸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综合调整机体而达到保护胃粘膜目的,从而达到治疗胃溃疡的作用。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对模型大鼠进行针刺预防和治疗,观察模型大鼠的胃粘膜病理形态和组织变化,检测血浆和下丘脑中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刺在预防和治疗SU方面的作用,从实验室方面说明针刺干预在预防和治疗SU方面的临床意义,从而为指导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适应环境后,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治疗组、模型对照组2、预防组,每组8只。采用乙醇法造成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治疗组先造模后针灸,预防组先针灸后造模;模型对照组1和模型对照组2的造模时间分别同治疗组和预防组。穴选足三里、中脘、内关。操作结束后,测量贲门至肛门部全长和炭末前沿至贲门的距离,计算推进百分率,测定溃疡灶大小,计算粘膜损伤指数,并测定血浆和下丘脑中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的大鼠胃肠推进百分率显着提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预防组的大鼠胃溃疡损伤指数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分别为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预防组血浆中p-EP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分别为(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预防组下丘脑中β-EP的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本实验表明:①针刺能保护胃肠,提高胃肠推进百分率。②针刺对SU模型大鼠进食量有影响,这与针刺促进溃疡修复有关。③针刺能减轻SU模型大鼠溃疡灶炎症,缓解出血,促进溃疡修复。④针刺能显着降低血浆中β-EP的含量,提示针刺能促进血浆中的β-EP向组织转移,从而减轻炎症,促进溃疡修复。⑤针刺能增加下丘脑中β-内啡肽的含量,调节受到应激刺激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促进溃疡组织的愈合。⑥针刺对SU有防治作用。本实验从实验室方面说明针刺干预在预防和治疗SU方面的临床意义,为指导临床提供了一定依据。
钟媛[4](2020)在《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表的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构建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表,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验证。方法1.通过Meta分析明确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计算机检索国内外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α=0.1)、敏感性分析,计数资料用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2.基于Meta分析结果,建立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表。初步纳入经Meta分析结果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经研究者与各专家两轮面对面咨询后,依据Meta分析各危险因素OR值的构成比来赋值,构建风险评分表。3.在实际临床场景中对所构建的风险评分表进行验证。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年7~10月的脑卒中住院患者,统计每例患者的风险评分值,对评分表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预测能力,取约登指数最大值为最佳截断值,并依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分析两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7篇文献,分析相关因素30项,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房颤”、“心衰”、“肾功能不全”、“慢性肺疾病”、“肝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史”、“凝血障碍”、“败血症”、“梗死部位”、“病灶部位”、“破入脑室”、“瞳孔不对称”、“GCS评分”、“意识障碍”、“溶栓治疗”、“类固醇类药物”、“高脂血症”共19项因素与脑卒中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有关(P<0.05),其中,“高脂血症”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其他11项条目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流行病统计学共11位专家两轮咨询后得出风险评分表调整结果:删除“梗死部位”、“意识障碍”两个条目,将“瞳孔不对称”改为“脑疝”;将“慢性肺疾病”改为“肺疾病”;评分表条目的排序应按疾病系统和条目类别进行归类;以总分为100分,根据各危险因素条目的OR值占评分表所有危险因素条目的OR值总和的比重进行赋值。3.回顾2019年7~10月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病例资料,消化道出血组(61例)与未出血组(446例)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截断值为7.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54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2%和69.1%,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2.76和0.21。该评分表总分100分,0~7分为低危组,8~100分为高危组,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实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败血症”、“瞳孔不对称”、“肝脏疾病”、“GCS评分≤8分”、“意识障碍”、“消化道疾病史”、“梗死部位”、“破入脑室”、“凝血障碍”、“类固醇类药物”、“肾功能不全”、“病灶部位”、“心衰”、“房颤”、“年龄≥60岁”、“慢性肺疾病”、“溶栓治疗”及“性别”为脑卒中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基于Meta分析与专家意见构建的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表,具备科学性与实用性,经验证预测能力好,可为临床上筛查高危患者和制定预见性的护理策略提供一定参考。
宋秀菊[5](2020)在《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扩大穴位贴敷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胃溃疡的临床诊疗扩大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自2018年6月-2019年9月到某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脾胃湿热型胃溃疡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单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对照组使用四联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每日1次,1次2h,时间2周。全部疗程结束后(8周),停药4周后,两组再次行胃镜检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对比两组证候效果、胃镜愈合效果、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和?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表着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溃疡类型、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t=12.704,P=0.000<0.01;实验组:t=12.681,P=0.000<0.01),实验组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8.172,P=0.034<0.05);实验组中医证候效果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5.192,P=0.023<0.05);实验组胃镜效果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Z=-2.061,P=0.039<0.05);实验组Hp根除率为90%高于对照组Hp根除率为66.67%(?2=4.812,P=0.028<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机体各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变化。结论: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降低症状评分,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张雪艳[6](2020)在《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讨我院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多发伤患者有效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09-2019.1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EICU及重症医学科多发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溃疡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分析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比例、死亡比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应激性溃疡出血的诊断严格按照相关文献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确诊。分析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比例、时相及其临床表现。结果:1、共收集多发伤患者237例,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有46例,溃疡出血发生率为19.4%(46/237)。3例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其中2例死亡,8例胃管内引流出咖啡色或鲜血,7例表现为便血及黑便,余28例仅表现为便潜血或胃液潜血阳性。2、单因素分析两组在机械通气、镇静药物、手术、预防应用PPI、早期肠内营养等干预措施与溃疡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单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APACHEII评分、ISS评分、损伤部位(头部及胸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糖、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血沉、C反应蛋白、乳酸值等为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相关因素。4、多发伤患者出血组与非出血组相比住院日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APACHEII评分、ISS评分、头部损伤、机械通气、血小板降低为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比例高、住院日延长、临床上严重多发伤患者应警惕溃疡出血发生。2、应激性白细胞升高、高血糖、凝血功能异常、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可作为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测因子,为临床医生预防用药提供参考。3、APACHEII评分、ISS评分、头部损伤、机械通气、血小板计数降低是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江[7](2013)在《基于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探讨寒热并用配伍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模型炎性因子、修复因子及Hsp27、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半夏泻心汤及拆方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探讨该方不同药群在治疗胃溃疡中的配伍意义,揭示寒热并用配伍方法的优势和作用靶点。方法:SD大鼠,雌雄各半,造模各组采用大承气汤结合辣椒/乙醇混合液灌胃及乙酸注射法建立胃溃疡寒热错杂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胃溃疡手术24h后给予半夏泻心汤及拆方各组药物灌胃,28d后处死大鼠,光镜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胃组织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胃组织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ELISA法检测胃组织TNF-α、IL-8、GAS、MTL及血清PAF、ET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胃粘膜EGF、VEGF、bFGF、PDGF表达;RT-PCR检测胃组织HSP27、HSP70mRNA的表达。结果:①一般状态和行为表现: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大鼠的精神状态、毛色、饮食、体重等情况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且全方组、寒热并用组的一般状态要优于其它各组。②病理形态学观察:空白组、假手术组胃粘膜结构完整,无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呈单层柱状,排列整齐,基本未见缺损、脱落,固有层内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形状规则;模型组:可见胃粘膜变薄,病灶局部上皮细胞脱落,出现缺损,粘膜固有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有淋巴滤泡形成,粘膜固有腺体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稀疏紊乱:给药治疗后,全方组及寒热并用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胃粘膜结构基本完整,上皮结构修复,粘膜固有腺体增生数量较多,排列整齐,呈囊状扩张,浆膜层完整,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组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③胃组织TNF-α、IL-8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TNF-α、IL-8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寒凉组及阳性组TNF-α、IL-8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和寒凉组TNF-α、IL-8含量无差异(P>0.05);④胃组织SOD、 MDA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SOD含量显着降低(P<0.01),胃组织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补益组、温补组及寒补组大鼠胃组织SOD含量显着升高(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凉组SOD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1),补益组和寒补组有差异(P<0.05),寒凉组、寒补组和阳性组MDA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1),补益组有差异(P<0.05);⑤胃组织GAS、MTL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GAS、MTL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寒补组及阳性组胃组织GAS、MTL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和阳性组GAS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寒热并用组、寒凉组和寒补组MTL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⑥血清PAF、ET、NO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PAF、ET含量显着升高(P<0.01),血清NO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及温补组PAF、ET含量显着降低(P<0.01),寒凉组和寒补组PAF含量降低(P<0.05),补益组和寒补组ET含量降低(P<0.05),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补益组、温补组、寒补组及阳性组NO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PAF含量无差异(P>0.05),寒热并用组及温热组ET含量无差异(P>0.05),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温补组NO含量无差异(P>0.05)。⑦胃粘膜EGF、VEGF、bFGF、PDGF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EGF、VEGF、bFGF、PDGF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补益组、温补组、寒补组及阳性组EGF、 EGF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温热组升高(P<0.05),而寒凉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全方组、寒热并用组、补益组、温补组、寒补组及阳性组bFGF、PDGF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而寒凉组、温热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补益组、温补组及寒补组EGF、VEGF、 bFGF、PDGF平均光密度值无差异(P>0.05),而寒凉组和温热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⑧胃组织HSP27、HSP70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补组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温热组、补益组、寒补组和阳性组大鼠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增强(P<0.05),血寒凉组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无差异(P>0.05)。结论:①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可显着改善胃溃疡大鼠的一般行为表现及胃溃疡的炎症程度。②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胃酸对胃粘膜的侵蚀;协调胃肠运动;改善微循环;提高胃粘膜的修复能力;上调内源性保护蛋白HSP27、HSP70mRNA的表达。③半夏泻心汤方中不同属性的药物从不同方面对胃溃疡发挥治疗作用。寒凉组药物在降低胃组织中TNF-α、IL-8含量等方面作用显着。温热组药物在升高血清中NO含量,降低血清中PAF、ET含量等方面作用显着。补益组药物在升高胃粘膜EGF、VEGF、 bFGF、PDGF阳性表达方面作用显着。温补组药物升高胃组织中SOD含量,并降低MDA含量,上调内源性保护蛋白HSP27、HSP70mRNA的表达方面作用显着。寒补组药物降低胃组织中GAS、MTL含量等方面作用显着。④寒热并用配伍能消除单用寒凉或温热药的局限和不足,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作用靶点来发挥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
彭磊[8](2010)在《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又被称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acute erosive-hemorrhagic gastritis),是一种以炎性糜烂、浅表性溃疡及胃肠道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粘膜层,以胃粘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但胃粘膜炎症很轻或缺如。本病临床上多为某些疾病或因素引起的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或无明显症状。本病的发生,往往容易加重原发病,或造成大出血;临床症状表现亦不明显,容易错过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本病属于中医“胃痛““痞满”等范畴,近年来中医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表明,针灸不仅能够促进局部溃疡愈合,还能有效地调节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从多方面促进溃疡的愈合,减少复发。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气、治神等效应,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神经递质及激素的释放,提高机体抗应激性损伤的能力,这是针灸防治应激性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针灸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综合调整机体而达到保护胃粘膜目的,从而达到治疗应激性溃疡的作用。研究目的:本课题以针刺防治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的效果作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广泛且在脑-肠轴中有重要意义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作为重要研究指标,旨在探讨针刺对SU大鼠的保护作用和防治机制,为临床SU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动物实验依据。研究内容:1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动力学以及饮食量的影响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SU大鼠胃动力学状况,饮食情况的变化,测定炭粉推进百分率,测量大鼠每日进食量;以期评价针刺对SU大鼠胃动力学以及饮食情况的影响。2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的观察,分析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的可靠性,研究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3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海马中BDNF含量的影响本实验试图通过分析大鼠脑海马中BDNF的含量变化,分析观察SU对胃肠道功能和脑部的相关影响,评价针刺对SU的防治疗效。结果:1进食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A相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B比较,**P<0.01,有非常明显差异。2胃肠推进百分率:模型组B与预防组对照,*P<0.05,有显着差异。3溃疡损伤指数评分: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A相比较,##P<0.05,有非常明显差异;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B比较,**P<0.01,有非常明显差异。4 BDNF含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A相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B比较,**P<0.01,有非常明显差异。结论:实验结果显示,针刺可有效防治应激性溃疡,并且可能能通过对脑-肠的相关干预,对胃肠功能进行调节,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刘钟诚[9](2009)在《洛赛克与奥西康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分析进口与国产H+-K+ATP酶抑制剂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入院的199例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病人,按格拉斯哥(GCS)评分分为轻、中、重、特重四型。每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洛赛克(进口H+-K+ATP酶抑制剂)组和奥西康(国产H+-K+ATP酶抑制剂)组。洛赛克组给予洛赛克40mg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奥西康组给予奥西康40mg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其余脱水、降颅压、抗生素及对症、营养支持治疗均一致。有手术适应症的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予置胃管,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胃液PH值、胃液隐血试验及胃镜检查,于治疗第三天测定胃内24 h pH值。结果1)在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洛赛克组治疗后胃液PH值、胃液隐血及胃镜检查较奥西康组好转(P<0.05),每一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也均有好转(P<0.05)。2)在中、轻型颅脑损伤病人中,每一组治疗后胃液PH值、胃液隐血检查及胃镜检查较治疗前均有好转(P<0.05),但是洛赛克组与奥西康组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别(P>0.05)。3)治疗后第三天胃液PH值≥6维持时间比较,洛赛克组较奥西康组明显延长。结论洛赛克与奥西康均可有效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二者在轻中、轻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疗效无差异,但在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以洛赛克治疗效果较好。
黄仁伦[10](2005)在《和胃降逆方抗应激性溃疡的胃粘膜屏障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位于胃、十二指肠的急性表浅性粘膜充血、糜烂和溃疡,通常发生在胃底、胃体部粘膜,随着病变的发展,病变可扩展至胃窦、十二指肠,甚至食管下端粘膜,且呈现散发性病灶,该病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创伤、败血症、休克、心肺肝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大手术后等危重病人,其在重症监护室(ICU)的发生率达60%,是ICU中多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并有较高的死亡率。其病理表现为急性浅表性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和溃疡,损伤多局限于胃底部粘膜表层,偶侵及粘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很少发生穿孔。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SU发生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认为SU的发生涉及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粘膜屏障保护功能削弱及胃粘膜损伤因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胃粘膜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SU发生的最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另有研究表明,应激过程中粘膜血流量、前列腺素E2、胃粘膜一氧化氮及其iNOSmRNA表达和胃粘膜微循环障碍等与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和胃降逆方是由大黄、枳壳、半夏、川连、竹茹、白术、云苓等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凉血止血功效,主要用于严重创伤、败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大手术后等危重病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因此,根据和胃降逆方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参考文献研究,我们主要研究和胃降逆方对SU模型大鼠的胃液、胃溃疡指数、胃粘膜血流量、前列腺素和胃粘膜一氧化氮(NO)含量及其iNOSmRNA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以此探讨和胃降逆方对SU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和开发治疗SU的中药复方新药提供实验依据。 通过和胃降逆方对SU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发现和胃降逆方按15、20、25g生药/kg体重给予SU模型大鼠,能减少SU模型大鼠的胃液的分泌量和胃粘膜溃疡指数,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前列腺素含量,降低胃粘膜NO含量及其iNOSmRNA表达水平等,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提示和胃降逆方具有防治大鼠SU以及胃粘膜自我保护,抵抗攻击因子的侵害的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这可能是和胃降逆方防治SU的作用机制之一。 结论:和胃降逆方能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机制表现出对SU模型大鼠胃粘膜的防护作用,同时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作用环节的特点,而和胃降逆方具有保护应激性溃疡作用是否影响与应激性溃疡相关的其它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治疗护理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治疗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针灸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氧化-抗氧化平衡重构中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综述三:应激性胃溃疡氧化-抗氧化平衡重构过程与炎症介质的关系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针刺配伍方法的依据 |
2 实验方案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预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粘膜形态与CRH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应激性溃疡的研究概况 |
1 应激性溃疡的病变发展 |
2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因素 |
3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理研究 |
4 CRH与应激性溃疡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治疗应激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
1 应激性溃疡的病因病机 |
2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病因病机 |
3 应激性溃疡的针灸治疗 |
4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针灸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指标检测方法 |
4 实验误差控制 |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 |
3 胃粘膜溃疡指数评分 |
4 胃粘膜溃疡指数与睡眠持续时间的相关性 |
5 胃组织形态学 |
6 针刺对HPA轴中CRH含量的影响 |
7 针刺对血清中CRH含量的影响 |
讨论 |
1 模型选择 |
2 干预手段的选择 |
3 干预穴位的选择 |
4 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5 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6 胃粘膜溃疡指数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 |
7 应激后CRH含量的变化 |
8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 肉眼观察 |
2 光镜观察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β-内啡肽等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应激性溃疡的研究概况 |
1 发病原因 |
2 发病机制 |
3 应激性溃疡临床表现和诊断 |
4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
5 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概况 |
1 针灸对胃粘膜的调节作用 |
2 针灸对胃粘膜内分泌细胞、胃肠激素的影响 |
3 针灸保护胃粘膜的神经调节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β-内啡肽与应激性溃疡 |
1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与β-内啡肽 |
2 β-内啡肽与机体应激性 |
3 β-内啡肽对应激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 |
4 β-内啡肽与应激性胃溃疡的关系 |
5 β-内啡肽与针灸的关系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选穴依据 |
2 针刺对SU大鼠基本情况的影响 |
3 针刺对SU大鼠形态学影响 |
4 针刺对β-EP含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表的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表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
3.1 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全文总结 |
4.2 风险评分表的临床应用建议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附录一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 |
附件二 Pubmed检索策略(建库-2019年7月)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1.2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
1.1.3 消化性溃疡的穴位贴敷疗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样本 |
2.1.2 样本量计算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分组方法 |
2.2.3 干预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效果观测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3.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3.1.3 两组溃疡分期情况 |
3.1.4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2 效果指标 |
3.2.1 中医证候积分 |
3.2.2 中医证候效果 |
3.2.3 电子胃镜效果 |
3.2.4 ~(13)C尿素呼气试验效果 |
3.3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效果指标分析 |
4.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4.5 选题特色及创新点 |
4.6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脾胃湿热型胃溃疡患者情况观察表 |
附录3 图例 |
致谢 |
(6)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结果 |
3.2 单因素结果分析 |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各危险因素与多发伤患者合并SU出血 |
4.2 多因素logistics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7)基于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探讨寒热并用配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炎性因子及炎性介质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
1.1.3 实验试剂 |
1.1.4 主要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2.3 动物给药 |
1.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1.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2.6 统计学处理 |
1.3 实验结果 |
1.3.1 一般情况 |
1.3.2 大鼠体重的变化 |
1.3.3 溃疡面积的变化 |
1.3.4 胃组织病理学观察 |
1.3.5 胃组织匀浆TNF-α和IL-8含量的变化 |
1.3.6 胃组织匀浆SOD、MDA含量的变化 |
1.3.7 胃组织匀浆GAS、MTL含量的变化 |
1.4 实验结果分析 |
1.4.1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体重的影响 |
1.4.2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溃疡面积的影响 |
1.4.3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组织匀浆TNF-α、IL-8含量的影响 |
1.4.4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组织匀浆SOD、MDA含量的影响 |
1.4.5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组织匀浆GAS、MTL含量的影响 |
1.4.6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血清PAF、ET、NO含量的的影响 |
2.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胃粘膜修复因子EGF、VEGF、bFGF、PDGF表达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
2.1.3 实验试剂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3 动物给药 |
2.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2.5 指标的检测 |
2.2.6 统计学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胃粘膜EGF、VEGF阳性表达的变化 |
2.3.2 胃粘膜bFGF、PDGF阳性表达的变化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2.4.1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粘膜EGF、VEGF阳性表达的影响 |
2.4.2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粘膜bFGF、PDGF阳性表达的影响 |
3.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
3.1.3 实验试剂 |
3.1.4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 |
3.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3 动物给药 |
3.2.4 标本采集及指标的检测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的变化 |
3.4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关于造模方式的讨论 |
1.1 胃溃疡动物模型 |
1.2 中医胃寒、胃热证候模型 |
1.3 胃溃疡寒热错杂证病证结合模型 |
2. 关于半夏泻心汤拆方研究的讨论 |
2.1 拆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2 拆方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2.3 本课题半夏泻心汤的拆方原则 |
3. 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
3.1 关于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探讨 |
3.2 关于半夏泻心汤各分组药群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探讨 |
4. 关于寒热并用配伍规律的探讨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6.1 关于胃溃疡动物模型的研究 |
6.2 关于胃溃疡修复机制的研究 |
6.3 关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 各组大鼠冒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 |
2 各组大鼠胃粘膜ECF、VEGF、bFGF、PDGF免疫组化阳性表达 |
3 各组大鼠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电泳图 |
致谢 |
附录 |
(8)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应激性溃疡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 应激性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2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原因研究 |
3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理研究 |
4 脑-肠轴的相关研究 |
5 BDNF的相关研究 |
6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应激性溃疡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1 病名归属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动力及饮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海马中BDNF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洛赛克与奥西康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和胃降逆方抗应激性溃疡的胃粘膜屏障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SU的发病机制 |
(一) 胃粘膜屏障的损害 |
(二) 胃酸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 |
(三) 一氧化氮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 |
(四) 神经内分泌因素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 |
(五) 其他因素 |
二、SU研究现状 |
(一) 实验研究 |
(二) 应激性溃疡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三) 应激性溃疡的手术治疗 |
三、中医对SU的认识及中医药在SU治疗中的应用 |
四、和胃降逆方及其在SU治疗中的应用 |
实验研究 |
一、和胃降逆方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胃液分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二、和胃降逆方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胃溃疡指数的影响 |
三、和胃降逆方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胃粘膜血流量的影响 |
四、和胃降逆方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胃粘膜前列腺素含量的影响 |
五、和胃降逆方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胃粘膜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
六、和胃降逆方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胃粘膜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iNOSmRNA)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治疗护理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氧化—抗氧化重构的影响[D]. 姜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预针刺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粘膜形态与CRH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3]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β-内啡肽等影响的实验研究[D]. 代伟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4]脑卒中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表的构建及效果评价[D]. 钟媛. 暨南大学, 2020(03)
- [5]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效果观察[D]. 宋秀菊.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张雪艳. 青海大学, 2020(02)
- [7]基于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探讨寒热并用配伍规律[D]. 王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8]针刺对应激性溃疡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影响的实验研究[D]. 彭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9]洛赛克与奥西康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分析[D]. 刘钟诚. 青岛大学, 2009(10)
- [10]和胃降逆方抗应激性溃疡的胃粘膜屏障保护机制研究[D]. 黄仁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