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黄合剂对豚鼠和猪冠状动脉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永刚[1](2014)在《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心脏、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钙通道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不仅参与细胞血红素的构成,还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且通过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解毒等重要生理过程,同时它也参与调节NOS、PKC-β等与细胞生长功能有关的基因表达。但是当体内铁超载时,则引起器官的广泛受损。心脏、肝脏等是铁超载受损的主要靶器官。自1981年Swanson提出机体铁不断增加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来,铁超载致心脏损伤一直成为铁超载研究的热点。另外,肝脏是机体铁贮存和代谢的重要脏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中加入非转铁蛋白结合铁,可导致肝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研究发现,铁超载可使机体内有氧化活性游离铁大量增加,从而促进OH·的产生,目前认为OH·是体内最具有损伤性的自由基,它能攻击线粒体双层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过量的脂质过氧化物,从而导致线粒体膜功能的损伤如物质转运、信号传导等,这会进一步影响整个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坏死,这可能是铁超载致器官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临床铁超载疾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铁的螯合剂,如去铁胺(Deferoxamine, DFO)、去铁酮(Deferiprone, DFP)、去铁斯若(Deferasirox,DFS)等,其中DFO是目前广泛应用治疗铁超载疾病的药物。DFO具有减少自由基形成、抑制脂质过氧化等作用,但DFO也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低血压、心悸等不良反应,长期静脉注射治疗会引起病人耐受性差、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近年有研究发现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可以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逆转铁超载,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中医药治疗铁超载的研究很少,国内有学者从黄芩中提取黄芩苷、从硕苞蔷薇中提取儿茶素和漆黄素来治疗铁超载所致脏器损伤,发现黄芩苷、儿茶素和漆黄素具有抗氧化和铁螯合剂双重作用,但缺点是黄芩苷由于在黄芩中含量低难以提取。因此,研究开发一种新的药物治疗铁超载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丹参是属于唇形科鼠尾草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Labiataefamily)的干燥根,是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之一,具有活血化瘀、凉血、去痈、平燥等功效,现代研究证实丹参还具有降低氧自由基生成、抑制钙离子通道等作用。丹参注射液(丹参的水提物)在临床上极为常用,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是一种简便价廉的中药制剂。近年来对丹参注射液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丹参能减少斑马鱼肝脏、心脏和肾脏铁沉积,抑制脂质过氧化;此外,前期研究还证实丹参注射液对其它一些二价金属离子如铅中毒小鼠肾脏损伤也有保护作用。因此,丹参是潜在的治疗铁超载和其他金属离子所致脏器损伤的药物,其作用及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综上所述,近年来有关铁超载引起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心脏、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逐渐引起人们关注。除DFO等铁螯合剂外,其它治疗铁超载的药物报道亦逐年增加,但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致心脏及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论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细胞学、离子通道水平深入探讨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致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致小鼠急性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2)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致急性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3)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及钙瞬变的影响。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目的:测定丹参注射液的活性成分及其含量;深入探讨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小鼠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定量测定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含量。将60只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铁超载组、丹参高剂量组、丹参低剂量组和DFO组。除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它各组均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50mg/kg/d)。给予右旋糖酐铁4h后,丹参高、低剂量组小鼠再分别注射丹参注射液(4ml/kg/d、2ml/kg/d)及DFO(100mg/kg/d)。连续给药2周。结果:(1)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含量分别是丹参素(2.15mg/mL)、原儿茶醛(0.44mg/mL)和丹酚酸B(1.01mg/mL)。(2)H&E染色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铁超载所致的心脏损伤;(3)普鲁士蓝染色及组织铁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可以显着降低铁在心脏的沉积;(4)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铁超载模型组的CK、CK-MB及LDH水平明显升高,丹参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使其活性下调,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心肌组织氧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丹参可明显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丹参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MDA浓度显着降低,同时SOD和GSH-Px水平显着升高,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小鼠心脏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机制与丹参可减少铁在心脏过量沉积,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第二部分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小鼠的肝脏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组及给药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1)体重和肝系数统计结果显示,铁模型组的体重和肝系数明显升高,丹参注射液可有效缓解体重和肝系数的上升,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H&E染色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铁超载所致的肝脏损伤;(3)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可以显着降低铁在肝脏的沉积;(4)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铁模型组的AST和ALT水平明显降低,丹参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使其活性均有所上调,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肝脏组织氧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丹参可明显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丹参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MDA浓度显着降低,同时SOD和GSH-Px水平显着升高,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6)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可显着降低肝细胞的凋亡。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丹参对铁超载所致小鼠肝脏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丹参注射液可以减少铁在肝脏的沉积,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降低细胞凋亡有关。第三部分丹参注射液对心肌细胞钙电流及钙瞬变的作用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心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ICa-L)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丹参对大鼠心肌细胞膜ICa-L的作用;采用细胞收缩与离子浓度同步测量系统研究丹参注射液对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及对心肌细胞收缩力的影响。结果:(1)100μM维拉帕米可完全阻断所记录的电流,说明此电流即为ICa-L。(2)100mg/L丹参注射液可显着抑制心肌ICa-L并且冲洗后可恢复至给药前水平,说明该抑制作用确由丹参注射液引起而非其自身的衰减。(3)丹参注射液可浓度依赖性降低ICa-L。量效曲线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丹参注射液(0.1、0.3、1、3及10g/L),对ICa-L的抑制率分别为11.6%、19.1%、26.7%、32.1%及35.2%。(4)丹参注射液对I-V关系及反转ICa,L电位无明显作用。(5)丹参注射液对心肌钙离子激活和失活无明显作用。(6)丹参注射液(3g/L)可以显着抑制心肌细胞收缩(抑制率为21.0%)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钙瞬变的峰值降低23.3%)。(7)丹参注射液可明显的缩短从心肌细胞舒张开始至达到90%基线所需的时间(the timeto90%of the baseline,Tr),但对从收缩开始至到达收缩峰值10%的时间(the time to10%of the peak,Tp)无影响。结论: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可明显地抑制心肌细胞ICa-L,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弱心肌收缩力,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由于铁离子可通过细胞膜钙离子通道进入心肌细胞内,提示由于丹参抑制ICa-L作用使铁离子进入细胞减少,从而降低铁在心肌细胞内的沉积。
李丽恩[2](2012)在《益气养血、破瘀消积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据益气养血、破瘀消积法组方的芪参消积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制芪参消积通脉汤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20mg/次,2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25mg/片,2次/d;阿托伐他汀片(立普妥)20mg/片,1次/d,二组均于疼痛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治疗12周后,对心绞痛主要症状、心电图、硝酸甘油用量、血脂、总有效率及毒副作用等进行评估。结果:①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23例(63.89%),有效11例(30.56%),无效2例(5.56%),总有效率94.45%;对照组显效10例(31.25%),有效15例(46.88%),无效7例(21.88%),总有效率78.13%。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②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22例(61.11%),有效12例(33.33%),无效2例(5.56%),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显效11例(34.38%),有效14例(43.75%),无效7例(21.88%),总有效率78.13%。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③心电图疗效分析:治疗组显效13例(36.11%),有效14例(38.89%),无效9例(25.00%),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显效5例(15.63%),有效10例(31.25%),无效17例(53.12%),总有效率46.88%。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硝酸甘油用量情况:治疗组治疗前硝酸甘油片用量12.82±2.26片/周,治疗后2.64±0.89片/周,治疗前后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硝酸甘油片用量11.87±2.67片/周,治疗后6.11±1.63片/周,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亦明显减少,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部分停药,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⑤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TC、TG、LDL均有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HDL均有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Hs-CRP、Hcy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P<0.01)。⑦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治疗组36例中有13例斑块变小,22例无明显变化,1例较前增大;对照组32例中有4例斑块变小,20例无明显变化,8例较前增大。2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⑧治疗方法与心绞痛类型的关系: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中显效19例(67.86%),有效8例(28.57%),无效1例(3.57%),总有效率96.43%;稳定型心绞痛8例中显效5例(62.50%),有效2例(25.00%),无效1例(12.50%),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中显效9例(34.62%),有效12例(46.15%),无效5例(19.23%),总有效率80.77%;稳定型心绞痛6例中显效2例(33.33%),有效2例(33.33%),无效2例(33.33%),总有效率66.67%。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均有效果,且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养血、破瘀消积法能有效治疗胸痹心痛,且安全无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调节冠状动脉舒缩功能、稳定或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血脂、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综合调节作用有关。
张卫斌[3](2010)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人类认识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ASVD)已经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脑血管病(cerebro vascular disease)、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 larterial disease)。AS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到基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事实上,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炎症在AS性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业已明确,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在AS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CHD患者机体内存在的促炎与抗炎失衡可能是AS发生与发展的核心所在,AS的炎症和免疫学说应重新受到人们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记载可见于“痰浊”、“眩晕”、“胸痹”、“中风”、“真心痛”等病的记载中。随着大量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AS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累及心、脾、肝、肾四脏,为病之本,以痰瘀互阻为病之标。其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病变不断发展。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痰浊血瘀的理论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现代医学对于AS的治疗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但随着他汀类药物临床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中医药则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特点,在抗AS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以导师罗陆一教授对于AS的中医病机认识,即“肾虚兼痰瘀互结”为基础,以“补肾活血化痰法”为治疗原则,以“补肾活血化痰方”为研究基础方药,以AS斑块目前较为热点的研究方向“炎性机制”为主要出发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种炎性因子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的干预目标,重点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等多方面观察了补肾活血化痰法与他汀类药物相比对于治疗AS类疾病具有相同或相似疗效,并且探讨了中医药对于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具有抗炎及稳定AS斑块的作用;从而证明中医药对于AS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佳。这对于提高中西结合在AS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优势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分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两部分:1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对血脂、脂蛋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以及对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影响,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内斑块类型、数量,探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上的独特优势。方法:选取CHD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40例);西药组(WestMedicine Group,WMG n=40例);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40例),以上三组患者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以及中西药结合口服治疗,共给药24周。24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脂、脂蛋白水平,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颈动脉内斑块的类型、数量,以上结果均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观察以及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组心绞痛疗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CMG组及ZXG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而WMG组无明显改善(P>0.05);三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三组TC、TG、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三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Fg、hs-CRP、IL-18、MCP-1、MMP-9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三组颈动脉IMT厚度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明显减少(P<0.01)。(2)治疗后组间比较,ZXG组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疗效评分方面疗效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方面,疗效与TCMG组相当(P>0.05):在改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以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TC、TG、LDL-C值水平以及升高HDL-C值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动脉IMT厚度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减少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方面,疗效与单纯TCMG组或WMG组相当(P>0.05)。结论:研究表明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明显改善CHD患者心绞痛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情况,在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亦有显着效果,能很好地降低患者TC、TG及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Fg、hs-CRP、IL-18、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的水平,使颈动脉IMT明显变薄、斑块数量减少,从而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达到更好地阻碍或延缓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的作用,对于个别患者甚至可起到逆转斑块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了CHD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推断对机体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调节可能是补肾活血化痰法抗AS的机制之一。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S类疾病开辟了崭新的方向,提供了科学、客观、有力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实验家兔AS模型斑块血脂、脂蛋白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5个炎性因子的影响,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研究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机制,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性疾病及稳定AS斑块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健康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适应性饲养观察2周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G n=10),模型对照组(Model Group,MG n=10),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10),西药组(West Medicine Group,WMG n=10),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10),后面4组为造模组。除BCG组子普通家兔饲料喂养外,其余4组均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加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造成免疫性内皮损伤的联合方法建立AS模型。MG组实验兔仅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不给药;高脂饲料喂养MG及三个治疗组家兔约12周,与BCG组比较显示造模成功后,’TCMG、WMG、ZXG三个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中西药结合灌胃给药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即第20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5组动物血脂、脂蛋白水平以及5个炎性因子ELISA结果的影响;对AS斑块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包括肉眼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MCP-1、MMP-9指标)结果观察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计算MCP-1、MMP-9的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所占百分比。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1)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HDL-C、LDL-C值水平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三个治疗组比较,ZXG组较TCMG组及W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WMG组较TC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2)5种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治疗前,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Fg、hs-CRP、IL-1、MCP-1、MMP-9值均有显着升高(P<0.0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治疗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ZXG组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WMG组在降低hs-CRP方面,疗效优于TCMG组(P<0.05),其余4个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3) MCP-1、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比较: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ZXG组分别与TCMG组及WMG组比较,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通过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能成功建立家兔AS斑块模型;(2)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在改善AS家兔血脂、脂蛋白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对血脂水平的调节可能是其抗AS,稳定斑块的机制之一;(3)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显着降低AS家兔Fg、hs-CRP、IL-18. 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水平,减少MCP-1及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抑制家兔AS斑块炎性因子的水平,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从而延缓了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推断炎性因子水平高低可能是决定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4)肾虚痰瘀互结是影响AS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中西结合治疗模式,可以从多角度、多靶点地起到调节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斑块纤维帽降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从而更好地阻止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减少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推断补肾活血化痰法可起到抑制机体内AS相关炎性因子的作用。
张林忠[4](2009)在《孤啡肽对大鼠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神经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且参与多种器官生理功能调节的肽类物质,其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孤啡肽(nociceptin, Orphanin FQ,OFQ)即是其中之一。孤啡肽是一种结构类似于κ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强啡肽A的十七肽,但它与阿片类受体的亲和力很低,其特异性受体为ORL1受体,与阿片受体有很高的同源性,同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在中枢及外周应用孤啡肽均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研究认为除与孤啡肽参与中枢和外周神经对心血管的调节有关外,还可能与其直接作用于心血管有关。目前在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衰的研究中发现心肌与血浆中孤啡肽含量增高,提示孤啡肽可能参与上述病理过程,但是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孤啡肽是否对心功能有直接的调节作用?以及作用的机制如何?我们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目的:研究孤啡肽对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以期进一步阐述对孤啡肽参与调节心脏生理功能的认识。方法:本实验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大鼠应用孤啡肽(静脉注射)的在体研究:健康大鼠分为对照组(静脉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不同浓度孤啡肽1nM组、10nM组和50nM组,采用颈动脉插管逆行置入左心室,观察给药前后LVSP、LVDP、+dP/dtmax、-dP/dtmax、HR的变化。进一步选用孤啡肽拮抗剂UFP-101与孤啡肽配伍给药,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2.孤啡肽及其受体的免疫荧光化学标定实验:采用组织免疫荧光观察观察孤啡肽及其受体在大鼠心肌中的分布;并且采用急性分离大鼠心肌细胞使用Confocal方法观察孤啡肽受体的分布。3.孤啡肽对心肌细胞的L型钙通道、内向整流钾通道及瞬时外向钾通道研究: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孤啡肽对上述离子通道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孤啡肽对心脏作用可能的机制。4.孤啡肽对心肌细胞PKA活性的影响:提取分别经不同浓度OFQ处理的心肌细胞蛋白,采用PKA活性分析试剂盒测定其活化程度,以探讨孤啡肽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静脉给予孤啡肽引起大鼠LVSP、LVDP、+dP/dtmax、-dP/dtmax、HR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抑制(P<0.05),预先应用孤啡肽的拮抗剂UFP-101可以阻断此作用。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在大鼠心肌组织中有孤啡肽及其受体存在而confocal结果进一步证实心肌细胞分布有孤啡肽受体。3.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孤啡肽对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没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以1nM孤啡肽的作用最为明显(抑制率为22.7%,P<0.05),UFP-101可以阻断此抑制作用。而孤啡肽对内向整流钾电流和瞬时外向钾电流均没有明显影响。4.心肌细胞PKA活性分析显示,孤啡肽对心肌细胞的PKA没有明显影响。给予Forskolin处理心肌细胞可以明显增高PKA活性,而孤啡肽并不能抑制这种PKA活性的增高,提示可能孤啡肽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并不是通过PKA机制。结论:孤啡肽对大鼠心脏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通过孤啡肽-孤啡肽受体作用,引起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抑制所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孤啡肽对于心肌细胞的PKA活性没有影响,提示可能孤啡肽的这种作用不是通过影响cAMP-PKA通路介导的。对于心肌细胞的内向整流钾电流和瞬时外向钾电流并未见孤啡肽对其有明显影响。
任家毅[5](2009)在《安律胶囊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选用先进的体外心肌细胞培养法和心肌细胞膜片钳技术(电压钳制式)来研究安律胶囊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寻找其治疗早搏作用的最佳靶点。方法:用主动脉逆向灌流法酶解分离得到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选择质膜完整、横纹清晰的心室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技术经过封接、破膜、电容及串连电阻的补偿形成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状态。用电流钳方法,给予时程10-20毫秒、1次/秒,幅度1-2nA的内向电流脉冲,引导出单个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然后加入安律胶囊2μg/L、20μg/L和200μg/L,2分钟后,手动测量RMP,APA,APD20,APD50,APD90。结果:安律胶囊可延长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D90,降低APA。与对照组相比,200μg/L组可使APA下降(P<0.05);动作电位APD90明显延长(P<0.05)。结论:安律胶囊能缩短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幅值(APA),降低了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具有抑制Na+通道的作用。安律胶囊能延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APD90),具有抑制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梁涛[6](2008)在《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的研制、药代动力学及其PEG衍生物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环维黄杨星D是从黄杨科植物中国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 Sieb.et Zucc.Var.Sinica Rehd.et wils)及其同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又名黄杨宁。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具有良好的疗效,现收录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本文主要进行了环维黄杨星D渗透泵控释片(黄杨宁控释片)的研制,建立了其质量标准。进行了环维黄杨星D渗透泵控释片与普通片的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环维黄杨星D普通片(黄杨宁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的初步药理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环维黄杨星D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以环维黄杨星D为模型药物制备环维黄杨星D渗透泵控释片。处方设计中,选择氯化钠和甘露醇作为渗透压活性物质,酒石酸作助溶剂,PEO作推动剂,以PEG1500为致孔剂,以R2及21h的累积释放量F21为评价指标,采用酸性染料染色分光光度法对其释放度进行测定,利用正交设计优化了渗透泵片心处方,在确定片心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包衣重量、孔径对药物释放的影响。通过以上对处方及工艺的研究和筛选,得出较优处方为:酒石酸5mg,PEO1mg,氯化钠/甘露醇(1:1),PEG15%,包衣增重4.5%-5.5%,释药孔径0.4-0.6mm。二、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的质量标准,从整体的角度对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建立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的显色反应及薄层鉴别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控释片中环维黄杨星D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建立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的释放度限度指标。按优化处方制备了三批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并初步对其质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三批控释片在21h内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其它各项指标也基本一致。三、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的犬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了LC-ESI-MS法测定犬血浆中的环维黄杨星D的浓度,犬血浆中加入内标蒂巴因,以液-液萃取法提取血浆,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质谱检测器采用ESI源,正离子检测,优化的色谱条件:MetaChem Nucleosil CN柱为色谱柱;甲醇-醋酸缓冲溶液(90:10)为流动相,选择环维黄杨星D的准分子离子([M+H]+m/z403.5)作为测定离子,内标蒂巴因的准分子离子([M+H]+m/z312)作为测定离子。环维黄杨星D浓度在0.5~200ng/ml线性关系良好,提取回收率高于80%,最低检测限为0.2ng/ml,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小于15%,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6条成年健康Beagle犬,单剂量随机分组双交叉服用黄杨宁控释片(受试制剂)和黄杨宁片(参比制剂),50mg/犬,间隔2周。分别于给药后48小时内多点抽血,用LC-ESI-MS法测定犬血浆中的环维黄杨星D的浓度,单剂量给予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的Cmax分别为(25.41±3.53)和(43.35±4.55)ng/ml;Tmax分别为(13.50±2.59)和(4.67±1.37)h;AUC0~τ分别为(419.94±17.80)和(408.31±14.4)ng·h/ml;AUC0~∞分别为(452.44±26.89)和(434.71±10.49)ng·h/ml。Cmax、AUC0~τ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黄杨宁控释片与普通片相比Cmax显着降低,AUC0~τ无显着性差异,Tmax经非参数检验有显着性差异,Tmax显着下降。6条成年健康Beagle犬多剂量交叉口服给予50mg黄杨宁控释片(每日1次、每次50mg)和50mg黄杨宁片(每日2次、每次25mg),连续服药7天,第五天后环维黄杨星D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态水平。黄杨宁控释片在稳态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43%±5.19%,黄杨宁控释片和普通片的Cmax分别为(59.36±5.58)和(64.70±7.17)ng/ml、Tmax分别为(13±1.79)和(3.67±0.52)h、Cmin分别为(20.72±3.23)和(20.25±4.39)ng/ml、Cav分别为(36.83±1.61)和(37.85±1.56)ng/ml、AUCss/D分别为(17.68±0.77)和(18.71±0.75)h/ml、波动系数DF分别为1.04±0.20和1.17±0.21。Cmax、AUCss/D经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两制剂间无显着性差异,Tmax经非参数检验有显着性差异,Tmax显着下降。结果表明,黄杨宁控释片与普通片相比,血药浓度上升缓慢;释药时间较长,达峰时间明显延迟,具有良好的控释释药特征,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四、环维黄杨星D口服制剂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SPE-LC-MS/MS测定人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浓度。采用Lichrospher CN,90%甲醇(含0.20%甲酸,2.5mmol/L醋酸铵)为流动相;环维黄杨星D([M+H]+m/z 403.20→372.30),内标西酞普兰([M+H]+m/z 325.10→262.10)为检测离子,Phenomenex StrataTM-X 8B-S100-TAK固相萃取小柱处理人血浆样品。此方法比上述LC-ESI-MS法有更高的灵敏度。环维黄杨星D浓度在10-800pg/ml范围内线性范围良好,符合生物样品的技术要求。1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黄杨宁片(1mg/片),分别于给药后144h内多点抽取静脉血,血浆样品经固相萃取(SPE)后用LC-MS/MS法测定其中环维黄杨星D的浓度。黄杨宁片的Cmax为216.33±139.80pg/ml;Tmax为5.70±1.40h;T1/2为54.35±12.00h;MRT为45.19±10.20h;AUC0-144为5686.78±1789.47h·pg/ml;AUC0-∞为7404.02±2566.60h·pg/ml。10名健康受试者,连续服药10天,第七天后环维黄杨星D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态水平,稳态后测得环维黄杨星D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4.60±0.52h;AUC(0~τ)为29572.51±5642.41h·pg/ml;AUCss为2433.96±391.26h·pg/ml;Cav为304.25±48.91pg/ml;DF为0.26±0.18。五、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的药效学研究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造成小鼠急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环维黄杨星D和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对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环维黄杨星D组对于小鼠急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组均未见明显的保护效果。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中动脉阻断的局灶性脑缺血和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环维黄杨星D和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对大鼠局部脑梗塞面积的影响,结果显示:环维黄杨星D组均可显着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局部脑梗塞面积;但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局部脑梗塞面积无显着性作用,而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对大鼠的脑缺血模型均未有减少梗塞面积的作用。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中,环维黄杨星D和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均能显着地延长常压耐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环维黄杨星D-PEG衍生物各组间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各组虽优于原药组,但未见明显差异(p>0.05)。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进行了环维黄杨星D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并建立了其质量标准2.首次进行了黄杨宁渗透泵控释片与普通片的犬的单剂量和多剂量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为该药的今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3.首次进行了环维黄杨星D普通片的人体多剂量药代动力学研究,使我们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了环维黄杨星D普通片,为今后环维黄杨星D的新药开发提供更多的实验数据4.首次进行了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的初步药效学研究,为今后进行环维黄杨星D的新药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刘影刚[7](2008)在《舒心降脂胶囊降脂降压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舒心降脂胶囊是以大蒜、丹参、红花、赤芍、川芎、山楂和降香为原料制成的纯中药制剂。本论文对舒心降脂胶囊的主要药效学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降血脂、降血压、抗心肌缺血及预防脑血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舒心降脂胶囊(2.4 g/kg、1.2 g/kg)能显着降低高血脂模型大鼠血清中TC、TG和LDL的含量,同时提高HDL值。舒心降脂胶囊(2.4 g/kg、1.2 g/kg和0.6 g/kg)对肾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均有显着降压作用,高剂量(2.4 g/kg)对正常大鼠血压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中、低剂量(1.2 g/kg和0.6 g/kg)则影响不明显;舒心降脂胶囊(2.4 g/kg、1.2 g/kg)能显着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T波异常;舒心降脂胶囊(2.4 g/kg、1.2g/kg和0.6 g/kg)均能极显着或显着降低冠状动脉结扎致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偏移,能显着升高心肌缺血大鼠血清SOD活力,降低血清MDA含量,并显着减少大鼠冠脉缺血后心肌梗塞范围;舒心降脂胶囊(3.6 g/kg、1.8 g/kg和0.9 g/kg)能显着拮抗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血栓形成。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舒心降脂胶囊小鼠40 g/kg灌胃给药2次,连续观察14天,无毒性反应。经计算:舒心降脂胶囊最大给药量为40 g/kg,按体重计算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373倍,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33倍。综合本文实验结果,舒心降脂胶囊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压、抗心肌缺血作用,并能预防急性脑血栓的形成。
卜宪峥[8](2007)在《连萸煎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慢性疾病,高血压病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带来的不仅是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更是伴有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不仅要控制血压,更要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病所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重急患者的死亡率。这种观点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综合辨证的思路相符。所以结合辨证与辨病,发掘具有显着降压疗效,并具有调节代谢、保护和逆转靶器官损害的药对及中药复方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及其主要成分具有竞争性阻断血管平滑肌的a受体的作用,还有兴奋M受体,抑制胆碱脂酶活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活化K+通道,抑制细胞内Ca2+释放等作用,从而使血压下降;吴茱萸及其主要成分的降压作用也与β受体、前列腺素合成、组胺系统、外周血管扩张等机理有关。中医认为肝火炽盛是造成高血压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而因肝火犯胃,引起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常常造成一些头痛、头晕、呃逆等临床症状。黄连、吴茱萸一寒一温,相反相成,配伍奇妙,能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用于肝经火旺等症,所以用黄连、吴茱萸治以清肝泻火解郁能够达到满意的疗效。此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探讨。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服用不同剂量配伍黄连、吴茱萸煎剂(连萸煎剂)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血压的测量,以明确两药最佳剂量配伍的降压作用,同时进一步研究两药配伍对SHR心功能的影响。通过测量大鼠血浆中内皮素(endothelin,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的含量,探索其降压与AngⅡ、ALD以及血浆中最强烈的收缩和舒张血管物质ET和CGRP的相关机制和联系性,探讨两药是否通过调节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的水平,从而达到降压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为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研究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增加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内容,增加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经济有效的复方药物。方法:本实验以13周龄SHR和正常大鼠(Wistar Kyoto Rat,WKY)为研究对象,将连萸煎剂中的黄连、吴茱萸按照6∶1、3∶1、1∶1、1∶3、1∶6的不同比例分别组成LY1组、LY2组、LY3组、LY4组、LY5组,五个剂量组,将56只SHR分为模型组(Model)、硝苯地平组(Nif)、LY1组、LY2组、LY3组、LY4组、LY5组,8只正常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WKY),共8组,每组雌雄各半。WKY组和Model组予以生理盐水,Nif组予以硝苯地平溶液,中药组予以相应配伍剂量的浓煎剂,连续灌胃4周,所有大鼠用尾部加压法,测量灌胃前和灌胃当天2h、4h、6h、8h不同时间段以及1到4周大鼠清醒时尾动脉的收缩压。第四周末在大鼠麻醉状态下进行心室内插管测量心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室收缩内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室舒张末期内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maximal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rise,+dp/dt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minimal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fall,-dp/atmax),并取大鼠主动脉血,测定血浆中ET、CGRP、AngⅡ、ALD的含量,最终结果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连萸煎剂不同剂量配伍对SHR血压的影响:与WKY组大鼠比较,13周的SHR在灌胃前,血压水平明显增高,平均达到203mmHg左右,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Model组大鼠的血压在时间上随着鼠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第四周的血压水平最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Model组大鼠比较,Nif组大鼠四周的血压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灌胃中药的5组大鼠中四周的血压水平在数值上均有所降低,其中LY2、LY3组大鼠四周的血压水平与Model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连萸煎剂以3∶1和1∶1剂量配伍时降压效果最为明显,与Nif组大鼠的血压水平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连萸煎剂3∶1剂量配伍对SHR即刻血压的影响:与Model组大鼠比较,LY3∶1剂量配伍组大鼠在2h、4h血压降低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在6h、8h血压降低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3)连萸煎剂3∶1剂量配伍对SHR血流动力学的影响:Model组和Nif组大鼠心率明显较WKY组加快(P<0.05),而LY3∶1剂量配伍组大鼠的心率与WKY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Model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LVSP、±dp/dtmax降低,LVEDP升高,与WKY组大鼠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Model组大鼠比较,Nif组和LY3∶1剂量配伍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LVSP、±dp/dtmax均有提高,LVEDP降低,统计学上有显着性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4)连萸煎剂3∶1剂量配伍对SHR血浆ET、CGRP、AngⅡ、ALD含量的影响:与Model组大鼠比较,Nif组和LY3∶1剂量配伍组大鼠血浆ET、ALD含量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LY3∶1剂量配伍组能够更明显升高大鼠CGRP的含量(P<0.01),同时两组大鼠的AngⅡ含量与正常大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连萸煎剂不同剂量配伍均能不同程度降低SHR的血压,其中黄连、吴茱萸以3∶1和1∶1剂量配伍时的煎剂降压效果最为明显。2.连萸煎剂以黄连、吴茱萸3∶1剂量配伍时能够明显降低SHR血浆中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含量,并能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3.连萸煎剂以黄连、吴茱萸3∶1剂量配伍时能够明显减慢SHR的心率,改善SHR的心功能参数。4.连萸煎剂以黄连、吴茱萸3∶1剂量配伍时能够明显降低SHR的血压、改善心功能,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浆中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含量,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有关。
郭彩红[9](2006)在《生物活性环维黄杨星D前药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其发病与治疗受到了医学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环维黄杨星D是一种从植物小叶黄杨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甾体类有效成分,其临床实验和药理研究发现环维黄杨星D具有抗心力衰竭、抗心绞痛、扩张血管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因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严重阻碍了环维黄杨星D更加广泛、有效的使用。因此,本课题通过对环维黄杨星D进行化学结构修饰,设计并合成出疗效更好、治疗安全范围更大的环维黄杨星D类衍生物,对环维黄杨星D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为止,此类研究报道很少。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共16个产物:(1)环维黄杨星D磺酰化衍生物,7个;(2)环维黄杨星D聚乙二醇化衍生物,9个。所合成的产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结构确证。为了验证设计思想,我们将得到的产物进行初步药理筛选,即氯仿引起抗心律失常实验。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磺酰化衍生物均具有良好的耐缺氧活性,其中3,20-甲磺酰化环维黄杨星D、20-2,4,6-三甲基苯磺酰化环维黄杨星D活性最强;而聚乙二醇类衍生物则部分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其中PEG-6000-二酸-环维黄杨星D和PEG-1000-二酸-环维黄杨星D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并且对水溶性好的聚乙二醇类衍生物进行了红细胞毒性实验,发现在观察时间内该类衍生物对红细胞无破坏作用。其它药理筛选尚在进行中。
方铭[10](2006)在《川芎嗪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川芎嗪对40例瓣膜置换患者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效果。 方法:临床随机选取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Ⅱ-Ⅲ级,拟行单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除治疗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3mg/kg外,其它术中处理两组均相同。分别检测两组术前(T1),主动脉开放时(T2),术后24(T3),48(T4)小时患者血液中肌钙蛋白Ⅰ(cTn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丙二醛(MDA)含量及观察术前,主动脉开放时,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6,12,24,48小时患者心率、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心脏复苏情况,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 结果: 1.一般资料:两组病人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ASA分级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 2.cTnI水平的变化:两组病人在术前cTnI含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0.188±0.028 vs 0.176±0.034 ug/L,P>0.05),而在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显着,治疗组cTnI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血清cTnI含量分别为(0.412±0.039 vs 0.491±0.635 ug/L,0.767±0.037 vs 0.832±0.045ug/L,0.842±0.071 vs 0.963±0.775 ug/L)。
二、三黄合剂对豚鼠和猪冠状动脉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黄合剂对豚鼠和猪冠状动脉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心脏、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钙通道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丹参注射液对心肌细胞钙电流及钙瞬变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丹参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L 型 Ca~(2+)通道与心肌铁超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益气养血、破瘀消积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一) 病例选择 |
(二) 研究方法 |
(三) 一般资料分析 |
二、 研究结果 |
(一) 主要症状疗效 |
(二) 疼痛改善情况 |
(三) 心电图疗效分析 |
(四) 硝酸甘油用量情况 |
(五)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
(六) 治疗前后 hs-CRP 与 Hcy 的变化情况 |
(七) 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 |
(八) 治疗方法与心绞痛类型的关系 |
(九) 不良反应 |
三、 研究结论 |
第二部分 讨论 |
一、 胸痹心痛的病名研究 |
(一) 胸痹心痛的病名来源 |
(二) 胸痹心痛之我见 |
(三) 胸痹心痛对应的西医病名 |
二、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胸痹心痛的病因认识 |
(二) 胸痹心痛的病机认识 |
三、 气血亏虚、瘀积内蕴为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 |
四、 益气养血、破瘀消积是治疗胸痹心痛的基本方法 |
(一) 中医治病特点 |
(二) 益气养血、破瘀消积是治疗胸痹心痛的基本方法 |
五、 芪参消积通脉汤组方分析 |
(一) 组方依据 |
(二) 处方组成及方解 |
(三) 药物分析 |
(四) 组方特点 |
六、 芪参消积通脉汤临床疗效分析 |
(一) 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
(二) 综合疗效评价 |
七、 芪参消积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作用机理探讨 |
(一) 补益气血,培元固本,调理体质,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
(二) 破瘀消积,通畅心脉,稳定或消除斑块,改善冠脉供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3)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展概述 |
1 中医学对AS病因病机研究发展概述 |
1.1 历代医家对AS病因病机认识概述 |
1.2 罗陆一教授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抗AS的中医治法研究 |
3 抗AS方药研究概述 |
3.1 单味中药、中药单体或中药提取物的研究 |
3.2 中药复方的研究 |
3.3 抗AS专方的研究 |
3.4 经方时方的加减运用研究 |
4 补肾活血化痰方主要组方中药研究概述 |
4.1 制首乌 |
4.2 补骨脂 |
4.3 怀牛膝 |
4.4 三七 |
4.5 川芎 |
4.6 制半夏 |
4.7 石菖蒲 |
4.8 黄芪 |
5 临床实验研究发展概述 |
6 罗陆一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
7 中医药抗AS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节 现代医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展概述 |
1 AS病因、病机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概述 |
1.1 AS病因、病机概述 |
1.2 AS与炎症反应关系概述 |
2 从AS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研究发展概述 |
2.1 AS易损斑块的研究发展概述 |
2.2 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研究概述 |
3 AS斑块炎性标志物的研究发展概述 |
3.1 高敏C反应蛋白 |
3.2 白介素-18 |
3.3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
3.4 纤维蛋白原 |
3.5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研究发展概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冠心病(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
1.3.1 冠心病西医诊断标准 |
1.3.2 胸痹心痛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1.3.3 胸痹心痛中医证侯的诊断标准 |
1.4 主要口服药物 |
1.5 主要试剂 |
1.6 主要仪器设备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病史采集 |
2.3 服药方法 |
2.4 血样标本采集方法 |
2.5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血脂、脂蛋白、肝肾功检测 |
2.5.2 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 |
2.6 颈动脉超声检查意义及方法 |
2.6.1 检查意义 |
2.6.2 具体检查方法 |
2.6.3 斑块分型 |
2.7 中医临床病情评分及疗效评定方法 |
2.7.1 临床病情评分标准 |
2.7.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8 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整个研究过程病例剔除情况 |
3.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心绞痛分级、分度情况比较 |
3.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比较 |
3.5.1 心绞痛疗效评分比较 |
3.5.2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6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3.6.1 心绞痛疗效比较 |
3.6.2 心电图疗效比较 |
3.6.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7 治疗前后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
3.8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
3.9 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药物 |
1.3 实验动物饲料 |
1.4 实验主要试剂 |
1.5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方法 |
2.2 动物给药方法 |
2.3 动物造模方法 |
2.4 实验动物血样及病理标本采集方法 |
2.4.1 血样采集方法 |
2.4.2 病理标本取材方法 |
2.5 实验动物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血脂、脂蛋白检测 |
2.5.2 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 |
2.6 免疫组化相关染色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步骤 |
2.6.1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6.2 MCP-1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
2.6.3 MMP-9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
2.6.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操作步骤 |
2.7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家兔意外死亡情况 |
3.2 实验家兔体重变化情况 |
3.3 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 |
3.4 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
3.4.1 5组实验家兔Fg、hs-CRP值统计结果 |
3.4.2 5组实验家兔IL-18、MCP-1、MMP-9 ELISA值统计结果 |
3.5 病理形态学观察 |
3.5.1 肉眼观察结果 |
3.5.2 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
3.5.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5.4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主要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
附录2 动物实验图片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孤啡肽对大鼠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静脉应用孤啡肽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材料 |
1.2.2 实验程序 |
1.2.3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左心室功能各指标及其意义 |
1.3.2 孤啡肽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
1.3.3 OFQ 对HR 影响 |
1.3.4 孤啡肽受体拮抗剂UFP-101 对左室各指标和心率的影响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大鼠心肌孤啡肽及其受体的免疫荧光化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大鼠心肌组织免疫荧光化学检测 |
2.2.3 大鼠急性分离心肌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检测 |
2.3 结果 |
2.3.1 大鼠心肌组织孤啡肽受体的表达 |
2.3.2 心肌组织孤啡肽的表达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孤啡肽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_(Ca-L)、I_(k1)和I_(to)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细胞分离 |
3.2.3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Whole cell recording) |
3.2.4 实验分组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OFQ 对大鼠心肌细胞I_(Ca-L) 的影响 |
3.3.2 OFQ 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I-V 曲线的影响 |
3.3.3 OFQ 对大鼠心肌细胞I_(k1) 的影响 |
3.3.4 OFQ 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_(to) 的影响 |
3.3.5 拮抗剂UFP-101 对OFQ 在大鼠心肌I_(Ca-L) 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部分 孤啡肽对心肌细胞PKA 活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3.1 优化反应体系中样品的量 |
4.3.2 不同浓度OFQ 作用不同时间对心肌细胞PKA 活性的影响 |
4.3.3 OFQ 对forskolin 刺激心肌细胞PKA 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另附:曲马多心肌保护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孤啡肽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
1. 孤啡肽及其受体的发现 |
2. 孤啡肽和其受体的结构 |
3. 孤啡肽及其受体在体内的分布 |
4. 孤啡肽生物学功能 |
5. ORL1 受体胞内信号通路 |
6. OFQ 高效类似物 |
7. 结论及展望 |
8.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安律胶囊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分离细胞的形态学 |
2.安律胶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 |
讨论 |
1.安律胶囊药物配伍分析 |
2.安律胶囊治疗早搏的立法依据 |
3.安律胶囊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的研制、药代动力学及其PEG衍生物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环维黄杨星D文献综述 |
一、临床方面的研究 |
二、药理药效学方面研究 |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 |
四、制剂方面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环维黄杨星D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环维黄杨星D质量标准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3.鉴别 |
4.检查 |
5.含量测定 |
第四章 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LC-ESI-MS法测定犬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的浓度 |
第二节 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环维黄杨星D口服制剂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的浓度 |
第二节 环维黄杨星D口服制剂的人体药动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的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聚乙二醇(PEG)的应用概况 |
第二节 环维黄杨星D的PEG衍生物的药效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7)舒心降脂胶囊降脂降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高脂血症 |
1.2 高血压 |
1.3 脑血栓 |
1.4 缺血性心脏病 |
1.5 舒心降脂胶囊的立题依据 |
1.6 舒心降脂胶囊组方中各成分的药理作用 |
第2章 实验材料 |
2.1 受试药物 |
2.2 实验动物 |
2.3 药品与试剂 |
2.4 实验仪器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舒心降脂胶囊对高血脂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 |
3.2 舒心降脂胶囊对小鼠血栓形成的影响 |
3.3 舒心降脂胶囊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 |
3.3.1 舒心降脂胶囊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3.3.2 舒心降脂胶囊对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3.4 舒心降脂胶囊的降血压作用 |
3.4.1 舒心降脂胶囊对肾性高压模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 |
3.4.2 舒心降脂胶囊对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 |
3.5 舒心降脂胶囊小鼠最大给药量实验 |
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舒心降脂胶囊对高血脂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 |
4.2 舒心降脂胶囊对小鼠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
4.3 舒心降脂胶囊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 |
4.3.1 舒心降脂胶囊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4.3.2 舒心降脂胶囊对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4.4 舒心降脂胶囊的降血压作用 |
4.4.1 舒心降脂胶囊对肾性高压模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 |
4.4.2 舒心降脂胶囊对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 |
4.5 舒心降脂胶囊小鼠最大给药量实验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舒心降脂胶囊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
5.2 舒心降脂胶囊对小鼠脑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
5.3 舒心降脂胶囊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 |
5.4 舒心降脂胶囊的降血压作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连萸煎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综述二: ET、CGRP、RAAS在高血压病机制方面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1 实验一:连萸煎剂不同剂量配伍对SHR血压影响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仪器及器械 |
1.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1.4 实验方法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2 实验二:连萸煎剂3:1剂量配伍对 SHR即刻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及器械 |
2.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3 实验三:连萸煎剂3:1剂量配伍对 SHR血管活性物质影响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仪器及器械 |
3.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1.4 实验方法 |
3.1.5 统计学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处方依据 |
4.2 连萸煎剂对 SHR血压的影响 |
4.3 连萸煎剂对 SHR血浆中 ET、CGRP含量的影响 |
4.4 连萸煎剂对 SHR血浆中 AngII、ALD含量的影响 |
4.5 连萸煎剂对 SHR心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9)生物活性环维黄杨星D前药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环维黄杨星 D 研究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环维黄杨星D的存在 |
1.1.2 环维黄杨星D的化学结构 |
1.1.3 环维黄杨星D的物理性质 |
1.2 环维黄杨星D 的药理学、临床及剂型研究 |
1.2.1 环维黄杨星D的药理研究 |
1.2.1.1 对心肌的作用 |
1.2.1.2 抗心律失常作用 |
1.2.1.3 抗心肌缺血作用 |
1.2.1.4 抗脑缺血作用 |
1.2.1.5 对冠脉流量、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
1.2.1.6 对正常和心肌缺血的血液流变学影响 |
1.2.1.7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2.1.8 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 |
1.2.1.9 对急性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
1.2.1.10 对离体血管作用 |
1.2.2 环维黄杨星D 的临床研究 |
1.2.2.1 治疗心功能不全 |
1.2.2.2 治疗心律失常 |
1.2.2.3 治疗心绞痛 |
1.2.2.4 治疗冠心病 |
1.2.2.5 治疗脑血管疾病 |
1.2.2.6 其它疗效 |
1.2.3 环维黄杨星D 的剂型研究 |
1.3 环维黄杨星D 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4 环维黄杨星 D 的化学研究 |
1.4.1 引言 |
1.4.2 环维黄杨星 D 化学结构改造的意义和目的 |
1.4.2.1 环维黄杨星 D 化学结构改造的意义 |
1.4.2.2 环维黄杨星 D 化学结构改造的目的 |
1.4.3 环维黄杨星 D 衍生物的合成 |
第二章 论文选题 |
2.1 引言 |
2.2 本课题的设计思想 |
2.2.1 引言 |
2.2.2 环维黄杨星 D 磺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
2.2.3 环维黄杨星D 聚乙二醇类衍生物的合成 |
2.3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 |
2.3.1 环维黄杨星D 磺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
2.3.2 环维黄杨星 D 聚乙二醇类衍生物的合成 |
2.3.2.1 双取代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 D 类衍生物的合成 |
2.3.2.2 单端环己胺封闭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三章 环维黄杨星D 磺酰化衍生物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环维黄杨星D磺酰化衍生物的合成 |
3.2.1 合成路线 |
3.2.1.1 中间体的合成 |
3.2.1.2 环维黄杨星 D 磺酰化衍生物的合成 |
3.2.2 实验部分 |
3.2.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3.2.2.2 中间体的合成 |
3.2.2.3 环维黄杨星 D 磺酰化衍生物的合成 |
3.2.2.4 小鼠耐缺氧活性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合成 |
3.3.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确认 |
3.3.3 小鼠耐缺氧活性实验 |
第四章 环维黄杨星D 聚乙二醇化衍生物的合成 |
4.1 引言 |
4.2 环维黄杨星D聚乙二醇化衍生物的合成 |
4.2.1 合成路线 |
4.2.1.1 中间体的合成 |
4.2.1.2 环维黄杨星 D 聚乙二醇类衍生物的合成 |
4.2.2 实验部分 |
4.2.2.1 试剂 |
4.2.2.2 测试与表征 |
4.2.2.3 中间体的合成 |
4.2.2.4 环维黄杨星 D 聚乙二醇类衍生物的合成 |
4.2.2.5 小鼠耐缺氧活性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聚合物的选择 |
4.3.2 环维黄杨星 D 聚乙二醇类衍生物的合成 |
4.3.3 IR 的测定 |
4.3.4 ~1HNMR 的测定 |
4.3.5 水接触角分析 |
4.3.6 水溶性实验 |
4.3.7 溶血实验分析 |
4.3.8 小鼠耐缺氧活性实验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致谢 |
附录:部分化合物谱图 |
(10)川芎嗪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前言 |
四、资料与方法 |
五、结果 |
六、讨论 |
七、结论 |
八、参考文献 |
九、致谢 |
十、综述 |
四、三黄合剂对豚鼠和猪冠状动脉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所致心脏、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钙通道抑制作用的研究[D]. 高永刚.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2]益气养血、破瘀消积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D]. 李丽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3]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D]. 张卫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4]孤啡肽对大鼠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张林忠. 山西医科大学, 2009(09)
- [5]安律胶囊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D]. 任家毅.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09(S2)
- [6]环维黄杨星D控释片的研制、药代动力学及其PEG衍生物药效学研究[D]. 梁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
- [7]舒心降脂胶囊降脂降压作用研究[D]. 刘影刚. 沈阳药科大学, 2008(11)
- [8]连萸煎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卜宪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05)
- [9]生物活性环维黄杨星D前药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郭彩红. 四川大学, 2006(02)
- [10]川芎嗪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D]. 方铭. 南昌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