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二钠在生物制药生产中的新应用

EDTA二钠在生物制药生产中的新应用

一、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在生物药品制造中的新用途(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钟一鸣,周斌[1](2019)在《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有所下滑,是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营业收入增速持续走低,同比增长8.4%。利润总额增速同样持续走低,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有所回暖,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略有下降,新一轮的行业投资仍在逐步进行中。出口交货值增长较缓,且出口贸易结构正在调整中,呈现向好态势。

屈胜祖[2](2017)在《基于咔唑/芴新型二芳烯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分子开关材料正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分子来说分子开关的要求是其具有双稳态,当其收到诸如热、光、电等外界能量激发时,分子可以在两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光致变色是指化合物(A)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照射,进行特定异构化反应生成化合物(B),又在热作用或者另一波长的光照射下,恢复到原来的形式。光致变色化合物主要包括主要有俘精酸酐、螺毗喃、偶氮、二芳基乙等,近几年来,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由于其卓越的热稳定性、优秀的抗疲劳性和快速响应时间等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的关注,二芳烯类化合物还在光子存储介质和分子器件等领域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二芳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其末端进行修饰从而得到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分子在这类分子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二芳烯化合物作为离子探针可以在识别过程中实现多重调控,因此其在分子探针领域研究备受青睐。本论文通过将咔唑和芴以席夫碱形式连接到二芳基乙烯上,合成了5种新型的二芳烯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晶体衍射,质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这5种二芳烯衍化合物的溶液在受到光、酸碱以及阴阳离子等刺激的作用下,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溶液颜色的变化。结果显示,将二芳烯化合物DTE-15溶于溶剂中其溶液中都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以及荧光性能。DTE-1和DTE-2对阳离子都有响应。DTE-1对Sn2+和Cu2+有响应并且能够对Sn2+实现裸眼识别。DTE-2对Fe3+有专一性识别可以作为识别Fe3+的荧光传感器。化合物DTE-3在甲醇溶液中的紫外光谱可以被光,酸碱和CO32-调控,其能够实现对CO32-的裸眼识别,可以作为识别CO32-的传感器。此外,化合物DTE-3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紫外光谱可以被CN-调控,其被CN-调控时候,颜色变化比较明显,可以进行裸眼识别。化合物DTE-4和DTE-5两者均培养出了晶体,这两个晶体已经经过解析,它们的晶体性质以及变色性质也都得到了研究。化合物DTE-4和DTE-5的光致变色效果非常理想。由于苯环的加入,DTE-4与DTE-5相比有更长的紫外吸收波长和荧光发射波长,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好的抗疲劳性。研究表明,二芳烯母体中共轭连的增长,会提高相对应二芳烯衍化合物的抗疲劳性和热稳定性。另外,化合物DTE-1,DTE-2和DTE-3对离子和光的多重响应性在自然界水体系检测中得到了应用。

周兴[3](2012)在《微纳米磁性铁氧体及其电磁功能复合粒子的可控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纳米磁性铁氧体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基于其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制备尺寸、形貌和性能均可控的微纳米磁性铁氧体成为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磁性的铁氧体材料已不能满足需求,赋予磁性铁氧体其它功能是科研工作者努力实现的目标,如实现磁-电复合功能、磁-光复合功能、磁-热复合功能等特性。目前,磁性粒子存在的易团聚、尺寸不均一、形貌难控制、功能粒子在其表面负载效果差、复合粒子性能不可控等缺点,使电磁功能复合粒子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本论文首先制备出分散性能、尺寸、形貌均可控的磁性铁氧体(Fe3O4和α-Fe2O3)微米、纳米粒子,然后以花状形貌的α-Fe2O3粒子为磁核,在其表面负载导电金属材料Ag或Cu,制备出磁-电功能的复合粒子。对球形、微孔、空心结构的Fe3O4颗粒和磁性α-Fe2O3微米花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对Ag、Cu导电金属在微米花表面的负载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制备磁-电双功能复合粒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单且有效的“直接沉降负载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制备其它类型的复合粒子提供了新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⑴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尺寸均匀、分散性能好、形貌可控的磁性Fe3O4粒子。通过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尿素(CON2H4)用量等工艺条件的控制,实现了对磁性颗粒的形貌(如球形、微孔、空心结构)、尺寸与磁性能的控制。磁性Fe3O4粒子的饱和磁化强度从83.3 emu/g到71.03 emu/g、尺寸从247 nm到404 nm可控。提出了空心结构Fe3O4的成核-生长-再溶解成核-定向生长-核心疏散-中空的形成机制。⑵采用乙二醇辅助法,以乙二醇和三氯化铁为起始原料,首先在195℃制备出花状前躯体,然后经过450℃、3 h的高温煅烧,制备出多级结构的α-Fe2O3微米花。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各试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实现了对α-Fe2O3微米花磁性能的控制。研究了微米花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微米花是由纳米颗粒-纳米片-微米花逐步组装而成的。微米花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最高达0.67 emu/g和127 Oe。⑶以磁性α-Fe2O3微米花为磁核,首次提出并采用“直接沉降负载法”在其表面负载导电金属Ag颗粒,制备出磁-电双功能复合粒子。系统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醛浓度、硝酸银添加量等工艺因素对复合粒子的形貌、磁性能、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 min、甲醛浓度为0.2 mol/L时,复合粒子的形貌最规整;当硝酸银添加量为0.5 g时,复合粒子的最低体积电阻率为0.00016Ω·cm,此时饱和磁化强度为0.11 emu/g。对“直接沉降负载法”的负载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颗粒是以磁性α-Fe2O3表面“花瓣”上的球形颗粒为核进行负载和生长的。⑷对“直接沉降负载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在磁性α-Fe2O3微米花表面负载易氧化的导电金属铜。首先探讨了金属铜形貌、尺寸、导电性能的控制工艺,然后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磁性粒子添加量等因素对复合粒子形貌的影响,得出了Fe2O3负载纳米铜的机理,并研究了复合粒子的磁性能和导电性能。

陆逊[4](2011)在《纳米二氧化硅抗肝癌细胞活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的纳米材料,纳米二氧化硅具有易于合成和进行表面修饰的特点,不仅被广泛地用于工业领域,还被用于诊断、造影和载药等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显示,纳米二氧化硅可以诱导一些正常细胞凋亡,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细胞毒性。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纳米二氧化硅抗肿瘤活性研究还较少。为了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NP)的抗肿瘤活性,本文选用了粒径为7 nm、20 nm和50nm的三种SNP颗粒,以人正常肝细胞L-02作为对照,考察SNP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SNP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粒径有直接联系,具有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20nm的粒子对肝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7nm的次之,50nm的最弱。当20nm的SNP浓度为160μg/ml时,可使HepG2的细胞活性在72h后降为18.5%。但是,SNP对L-02细胞活性的影响较小,只有当20nm和7nm的两种粒子浓度分别达到320和640μg/ml时,细胞活性才分别下降到81%和73%。与L-02细胞相比,20nm的SNP更容易进入HepG2细胞并分布于细胞核内,引起细胞凋亡。随着纳米二氧化硅作用浓度的上升,caspase-3的活性升高,p53表达量上升,Bcl-2以及procaspase-9的表达量下降,而Bax的表达量基本不变。此外,7nm和20nm的SNP可使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上升,谷胱甘肽(GSH)水平下降,对细胞产生氧化胁迫。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推测,SNP导致HepG2细胞发生氧化胁迫,通过线粒体通路的信号途径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此外,还进一步对20nm的SNP进行改性,调节纳米粒子的表面电位。获得了表面Zeta电位范围为-22.1~+4.16 mV的6种SNP,从中挑选SNP20 (-22.1 mV)、SNP20a (-8.93 mV)、SNP20b (-0.70 mV)和SNP20c (+4.16 mV)四种颗粒,考察它们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四种二氧化硅颗粒的细胞毒性稍有不同,流式细胞仪实验中发现四种颗粒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也稍有差别。因此推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电位值可能与其抗肝癌细胞活性有关。

沈铭强,莫凤琼[5](1991)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在生物药品制造中的新用途》文中研究表明 众所周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二钠)作为络合剂、洗涤剂、血液抗凝剂及金属掩蔽剂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在动物细胞培养中,用EDTA作细胞消化剂,尤其在传代细胞的消化分散中,也被普遍使用。但作为杀菌剂用于生物药品的制造,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用一定浓度的EDTA处理污染的多种病毒毒液,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在生物药品制造中的新用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在生物药品制造中的新用途(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咔唑/芴新型二芳烯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2 二芳烯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研究概况
        1.2.1 热稳定性
        1.2.2 抗疲劳性
        1.2.3 吸收光谱
        1.2.4 响应时间
        1.2.5 量子产率
        1.2.6 晶体性质
    1.3 二芳烯分子的多功能应用
        1.3.1 光信息存储
        1.3.2 分子开关
        1.3.3 细胞成像
        1.3.4 化学传感器
        1.3.5 氨基酸传感器
        1.3.6 分子自组装
    1.4 二芳烯非金属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含咔唑类二芳烯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二芳烯衍生物DTE-1~2 的合成路线及结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二芳烯衍生物DTE-1和DTE-2 的光致变色性质
        2.2.2 二芳烯化合物DTE-1和DTE-2 的荧光开关性质
        2.2.3 二芳烯衍生物DTE-1和DTE-2 的离子响应性
        2.2.4 二芳烯衍生物DTE-1对Cu2+和Sn2+的响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9-芴酮腙类二芳烯作为阴离子传感器的探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二芳烯衍生物DTE-3 的合成路线及结构表征
    3.2 二芳烯化合物DTE-3 的性质研究
        3.2.1 二芳烯化合物DTE-3 的光致变色以及荧光开关性质
        3.2.2 二芳烯衍生物DTE-1对CO_3~(2-)的响应
        3.2.3 二芳烯衍生物 DTE-3o 对CO_3~(2-)的响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9-芴酮腙类二芳烯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二芳烯化合物DTE-4和DTE-5 的合成步骤和结构表征
    4.3 二芳烯化合物DTE-4和DTE-5 的性质研究
        4.3.1 二芳烯化合物DTE-4和DTE-5 的光致变色性质
        4.3.2 二芳烯化合物DTE-4和DTE-5 的抗疲劳性
        4.3.3 二芳烯化合物DTE-4和DTE-5的晶体结构及在晶体中的光致变色
        4.3.4 二芳烯化合物DTE-4和DTE-5 的荧光开关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3)微纳米磁性铁氧体及其电磁功能复合粒子的可控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1.2.1 化学共沉淀法
        1.2.2 水热合成法
        1.2.3 溶剂热法
        1.2.4 溶胶-凝胶法
        1.2.5 微乳液法
        1.2.6 热分解法
        1.2.7 超声化学法
    1.3 磁性纳米材料表面功能化
        1.3.1 磁性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有机物
        1.3.2 磁性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无机物
    1.4 磁性纳米材料表面功能化制备方法
        1.4.1 液相沉积或表面反应
        1.4.2 可控沉积法
        1.4.3 自组装法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氧化三铁磁性微球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测试仪器
        2.2.4 四氧化三铁磁性微球的制备
        2.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2.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4 尿素用量的影响
        2.3.5 铁离子浓度的影响
        2.3.6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4 空心结构四氧化三铁形成机理研究
    2.5 磁性粒子在橡胶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级结构三氧化二铁微米花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测试仪器
        3.2.4 磁性三氧化二铁微米花的制备
        3.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前躯体形貌及结构分析
        3.3.2 三氧化二铁形貌及结构分析
        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5 乙二醇用量的影响
        3.3.6 尿素用量的影响
        3.3.7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3.4 三氧化二铁组装机理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氧化二铁/银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测试仪器
        4.2.4 三氧化二铁/银复合粒子的制备
        4.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粒子组分及形貌分析
        4.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4 硝酸银用量的影响
        4.3.5 甲醛浓度的影响
        4.3.6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4 三氧化二铁微米花负载纳米银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氧化二铁/铜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测试仪器
        5.2.4 电磁功能三氧化二铁/铜复合粒子的制备
        5.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5.3.2 片状铜在导电橡胶中的应用
        5.3.3 电磁功能复合粒子的结构与形貌研究
        5.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5.3.6 三氧化二铁用量的影响
    5.4 三氧化二铁微米花负载纳米铜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性成果及意义
    6.3 存在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135
致谢

(4)纳米二氧化硅抗肝癌细胞活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简介
        1.2.1 纳米材料简介
        1.2.2 纳米材料的应用简介
    1.3 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及细胞毒性研究
        1.3.1 纳米颗粒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1.3.2 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研究
    1.4 纳米颗粒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1.5 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5.1 纳米二氧化硅简介
        1.5.2 纳米二氧化硅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纳米二氧化硅
        2.1.3 生化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常用试剂及配制
    2.4 常用方法
        2.4.1 实验相关器材灭菌
        2.4.2 细胞培养方法
        2.4.3 细胞计数方法
        2.4.4 细胞总蛋白提取
        2.4.5 Bradford比色法测定蛋白含量
        2.4.6 蛋白电泳及Western Blotting
第3章 纳米二氧化硅特异性抗肝癌细胞HepG2活性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材料外貌表征TEM
        3.2.3 材料的FITC荧光标记及在细胞内分布
        3.2.4 细胞活性MTT实验
        3.2.5 细胞核染色(DAPI)
        3.2.6 Annexin Ⅴ-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测试
        3.2.7 细胞内Caspase-3表达量测定
        3.2.8 检测Bax、Bcl-2、p53、procaspase-9蛋白表达量变化的Western blotting实验
        3.2.9 细胞内ROS含量测定——DCFH-DA荧光探针
        3.2.10 细胞内GSH含量测定
        3.2.11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纳米二氧化硅的外貌表征
        3.3.2 纳米二氧化硅的细胞毒性
        3.3.3 纳米二氧化硅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以及在细胞内分布情况
        3.3.4 纳米二氧化硅诱导HepG2细胞调亡
        3.3.5 纳米二氧化硅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3.3.6 纳米二氧化硅对细胞内ROS以及GSH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电位对其抗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
    4.1 概述
        4.1.1 表面改性简介
        4.1.2 表面改性方法
        4.1.3 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现状
        4.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4.2.3 材料外貌表征TEM
        4.2.4 Zeta电位检测实验
        4.2.5 细胞毒性MTT实验
        4.2.6 Annexin Ⅴ-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测试
        4.2.7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改性前后的纳米二氧化硅的Zeta电位表征
        4.3.2 改性前后纳米二氧化硅的TEM表征
        4.3.3 细胞毒性MTT实验结果
        4.3.4 Annexin Ⅴ-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测试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四、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在生物药品制造中的新用途(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J]. 郭文,钟一鸣,周斌.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9(12)
  • [2]基于咔唑/芴新型二芳烯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 屈胜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
  • [3]微纳米磁性铁氧体及其电磁功能复合粒子的可控制备与研究[D]. 周兴. 中北大学, 2012(08)
  • [4]纳米二氧化硅抗肝癌细胞活性及其机理研究[D]. 陆逊.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5)
  • [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在生物药品制造中的新用途[J]. 沈铭强,莫凤琼. 中国兽医科技, 1991(01)

标签:;  ;  ;  ;  ;  

EDTA二钠在生物制药生产中的新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