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论文文献综述)
谢蓉,黄育文,李先涛,吴玉媚,陈昕,连新福[1](2021)在《国医大师沈宝藩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经验及其疗效机理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祖国医学又称"中风",是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痰瘀互结证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大证候,是缺血性卒中病情加重的标志。传统中药医治疗缺血性卒中源远流长,痰瘀同治之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已经是得到肯定的,目前对其疗效机理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该文将对国医大师沈宝藩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经验及其疗效机理作一阐述。
刘长英[2](2020)在《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发病特征及中药干预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图论分析方法,从复杂脑网络的层面分析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与气虚血瘀证患者发病特征的差异,以及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大脑功能网络变化的影响,探讨脑梗死不同证型的脑网络特征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的神经网络效应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其中,风痰阻络证患者17例,气虚血瘀证患者9例,同时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0例。采集其一般资料,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研究二共纳入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化痰通络汤,对照组仅予西医常规治疗,于入组当天及干预10天后分别进行量表测评和治疗前后2次功能磁共振扫描。基于图论分析,采用AAL标准脑分区模板,构建大脑功能网络,计算脑网络的全局拓扑属性和节点属性。通过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与气虚血瘀证及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对比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证型之间的脑网络差异。通过风痰阻络证患者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大脑网络的对比分析,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 1.大脑功能网络全局拓扑属性分析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和气虚血瘀证患者大脑网络的小世界属性σ均大于1,仍具备小世界网络特征,但两者在部分稀疏度阈值下均显着低于健康受试者,且气虚血瘀证患者在部分阈值下显着低于风痰阻络证患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γ、Cp、Eg、Eloc在部分阈值下较健康受试者显着下降,λ、Lp在部分阈值下较健康受试者显着升高;风痰阻络证患者的Cp、Eg在部分阈值下较健康受试者显着下降,Lp在部分阈值下较健康受试者显着升高;气虚血瘀证患者的γ值在部分阈值下较风痰阻络证患者显着下降,风痰阻络证与气虚血瘀证之间的λ、Cp、Lp、Eg、Eloc未见显着性差异。2.大脑功能网络节点属性分析脑梗死患者部分脑区的节点度值和介数中心性发生改变,且证型不同发生发生改变的脑区也存在差异。风痰阻络证患者节点度值下降的脑区均位于右侧,而气虚血瘀证患者左右大脑半球均有,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脑网络损伤可能更广泛。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右侧眶部额中回、右侧后扣带回介数中心性升高,而气虚血瘀证患者未见脑区节点介数中心性升高。研究二1.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分析 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之间有显着的子网络,主要表现为左侧前扣带回及其旁扣带回与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旁小叶等功能连接降低。2.大脑功能网络全局拓扑属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后的σ、γ、Eg、Eloc在部分稀疏度阈值下值较治疗前显着升高,λ、Lp在个别阈值范围下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的σ、γ、λ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的λ在部分阈值下较对照组显着下降。3.大脑功能网络节点属性分析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核心节点及部分脑区的节点度值均发生变化,试验组治疗前后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节点度值升高的脑区均位于右侧大脑半球,节点度值下降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大脑半球,显示出部分偏侧化效应。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连接枢纽点和部分脑区的介数中心性均发生变化,且试验组治疗后某些与情感、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介数中心性增加。治疗后试验组部分脑区的节点效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未见有节点效率下降的脑区;试验组较对照组节点效率升高的脑区均位于右侧大脑半球,节点效率降低的脑区均位于左侧大脑半球。4.模块化分析治疗后试验组的Qfc和Qi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其划分模块的分化能力和网络中模块划分精细能力均较治疗前升高。5.相关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前后的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差值与BI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全局效率Eg差值与NIHSS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特征路径长度Lp差值与NIHSS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可能与信息传递效率的升高有关。右侧壳核节点度值的变化程度与BI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患者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大脑功能网络仍具备小世界网络特征,但其小世界属性均受损,气虚血瘀证患者小世界属性的受损程度高于风痰阻络证患者;脑梗死患者部分脑区的节点度值和介数中心性均发生了变化,且证型不同发生变化的脑区也存在差异。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化痰通络汤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整合能力和分离能力,在节点属性方面表现出部分偏侧化效应和对脑功能网络的整体调节效应。化痰通络汤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强全局信息处理能力,这可能是化痰通络汤促进脑梗死后功能网络恢复的机制之一。
夏鑫[3](2020)在《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痰瘀互结型)静脉溶栓患者的观察研究,探讨通脑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复发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由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资料完整且符合下述纳排标准的急性脑梗塞静脉rt-PA溶栓患者,入院后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共纳入120例。对照组予以溶栓+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通脑饮200ml bid,疗程2周,观察随访90d。其中,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24h、治疗14d、治疗90d后,评价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总体疗效、复发率和死亡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通脑饮能否改善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远期预后以及安全性。结果:1.NIHSS评分: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NIHSS评分治疗14d及治疗90d与溶栓后24h对比,观察组14d时NIHSS评分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4d时NIHS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溶栓后、中药治疗14d的NIHSS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基线及溶栓后24h两组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14d时两组NIHSS评分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均提示中药治疗改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90d随访,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未见明显差异,但从两组基线、溶栓后24h、治疗14d、治疗90d折线图可看,观察组积分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2.mR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RS评分治疗后14d及治疗90d与溶栓后24h对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对于疾病预后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两组基线及溶栓后24hmR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4d及治疗90d mRS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0-2分患者占(73.33%),对照组0-2分患者占(48.33%),观察组功能良好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将纳入的所有患者分为良好预后功能组(0-2分)及不良功能预后组(3-6分),分析影响该样本中良好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经统计学处理,使用中药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良好预后功能与中药使用明显相关。3.Barthel指数: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14d时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0d时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中药对90d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作用更明显。4.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经统计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5.终点事件:终点事件的发生包括颅内出血、再发(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死亡(血管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等,两组终点时间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中药使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通脑饮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对照组;2.通脑饮改善溶栓患者90d预后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更明显的优势;3.两组在药物在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中药使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刘青[4](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曾宪晶[5](2019)在《清脑益元汤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MBP、NF200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清脑益元汤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MBP、NF200表达的影响,探究清脑益元汤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9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60只),缺血模型组(60只),清脑益元汤组(6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均在造模后5个不同处死时间点1d、3d、7d、14d、28d分为5个亚组,每组12只。空白组正常喂养,自由饮食;假手术组参照MCAO术造模,术中插入约8mm鱼线,不足以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术后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直至各处死时间点;缺血模型组在术前7日连续灌胃等量的蒸馏水,行MCAO术后,继续灌胃蒸馏水,直至各处死取样时间点;清脑益元汤组术前7日灌胃等体积的清脑益元汤,术后继续灌胃清脑益元汤直至各处死取样时间点。采用Longa的5分制法对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分,并在MCAO术后第1d、3d、7d、14d、28d各时间节点取脑组织样本,TTC染色观察缺血侧脑组织梗死范围,HE染色镜下观察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变化,采用RT-PCR检测缺血侧脑组织MBP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NF20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缺血模型组和清脑益元汤组大鼠在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缺血模型组相比,清脑益元汤组在各个时间节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P<0.05)。(2)TTC染色观察脑梗死范围: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未见灰白色的梗死灶;缺血模型组和清脑益元汤组均可见灰白色的大小不等缺血梗死灶;与缺血模型组相比,清脑益元汤组大鼠脑梗死范围缩小。(3)HE染色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结构清楚完整,无病理性改变。缺血模型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明显增多,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树突及轴突明显减少,细胞核畸形最后消失,胞质内形成微空泡,可见巢团状坏死。与缺血模型组对比,清脑益元汤组神经细胞坏死减少,排列欠整齐,缺血区水肿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部分区域核固缩深染,细胞核消失,胞质内未见微空泡形成及巢团状坏死,整体病理改变较缺血模型组减轻。(4)RT-PCR检测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的MBP mRNA表达水平在同一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模型组MBP mRNA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明显下降(P<0.01);与缺血模型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清脑益元汤组MBP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Western-blot检测结果: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的NF200表达水平在同一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模型组NF200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明显下降(P<0.01);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清脑益元汤组NF200表达水平在各个时间节点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清脑益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MBP、NF200表达有关。
胡洒洒[6](2019)在《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收治的62例痰瘀阻络证中风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华佗再造丸,治疗疗程为30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血脂指标(TC、TG、HDL-C、LDL-C)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的变化水平。观察并记录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后各项疗效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0.6%,对照组总有效率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华佗再造丸加常规西药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在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更好。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前降低,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华佗再造丸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改善作用。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5、实验室指标: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C、L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等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1、常规西药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具有一定效果。2、华佗再造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具体表现在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血脂及血流变学指标等起到显着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期间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说明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具有确切的安全性。
曹康[7](2019)在《化痰通络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RCT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2018年10月31日前已发表的全部有关中医药化痰通络法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RCT文献,检索数据库:中文CBM、VIP、CNKI、WangFang Data以及英文Pub 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等。并以参考文献追溯的方式进行潜在文献补充。分别由2名研究员独立以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信息提取以及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ADL-BI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因不良反应无法提取数据,故只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化痰通络法在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以及BI指数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单独西医治疗组;并在降低NHIS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亦优于单独西药治疗对照组;此外化痰通络法组相比对照组,在降低血流变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方面亦更显着,在降低血液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不良反应方面仅有描述性分析无法提取数据,且进行该指标检测的研究较少,故仅描述研究前后两组患者皆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基于西医常规治疗合用中药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比单一西药治疗更具优势。(2)与单独西药治疗相比,中药化痰通络法对于降低纤维蛋白原、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效果更显着,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脑梗复发风险。
杨友高,苗圃,秦维山,马芙蓉[8](2017)在《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论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论治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缺血性中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化痰活血汤,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血脂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为(3.50±1.06),高于对照组的(2.37±0.49)(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以"痰瘀"为主论治缺血性中风思路正确,方选加味化痰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王宏良[9](2016)在《王松龄主任医师采用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与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缺血性中风是脑部血管缺血而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老年化趋势,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逐年呈上升趋势,并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目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证型较多,用药种类纷繁,在辨证治疗中有诸多不便。王松龄主任医师在一线临床多年,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经验丰富,总结出较完善的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及用药的理论,并能简便实用地应用于临床。目的:系统整理王松龄主任医师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临证经验和经典医案,探讨王老师的痰瘀理论,并进一步总结王老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学术思想,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查阅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文献,了解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跟师侍诊、教学查房,记录和整理经典病案,定期听导师授课、课后收集导师讲稿,以及认真阅读导师的学术论文和着作等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整理、分析王松龄主任医师的学术观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撰写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学术思想论文。结果:论文分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典型验案、结语四部分,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包括痰瘀理论的渊源,分别从痰浊、血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延伸至痰瘀同病理论的形成与成熟。并详细阐述历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第二部分,详尽论述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经验,包括王松龄主任医师对痰瘀为主引发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探索、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临床经验、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用药特点、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相关病证经验等四部分:1.王松龄主任医师对痰瘀为主引发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探索部分包括导师对痰、瘀、痰瘀同病、痰瘀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2.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临床经验,包括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辨证原则、辨证分型、治疗原则等内容;3.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用药特点,包括自拟方剂、加减药对、药组、特殊药物等4.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相关病证经验,包括中风病变证、并病,并分别从中风病不寐、中风病胸痹心痛、中风病鼾眠、中风病消渴分别举例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典型验案,防治缺血性中风经典医案举例:选取王松龄老师在临床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医案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中风防治灵I号方、II号方等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第四部分,结语,对王松龄教授学术观点进行全面总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二、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沈宝藩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经验及其疗效机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痰瘀互结是脑卒中发病关键病理因素 |
2 沈宝藩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用药经验 |
3 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机理探析 |
3.1 缺血性卒中痰瘀互结生物学客观指标研究 |
3.2 缺血性卒中痰瘀互结生物学机制探析 |
3.3 缺血性卒中痰瘀互结动物模型的建立 |
3.4 现代药理学佐证痰瘀同治法的疗效机理 |
4 讨论 |
(2)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发病特征及中药干预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概述 |
1 风、痰、瘀立论脑梗死的理论依据 |
2 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脑网络分析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
1 大脑连接组研究 |
2 复杂脑网络研究 |
3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脑网络研究 |
4 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在脑梗死中的研究 |
5 功能磁共振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中的应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型的脑网络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脑网络全局属性比较 |
3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脑网络节点属性比较 |
讨论 |
1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脑网络全局属性分析 |
2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脑网络节点属性分析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3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量表统计结果 |
3 基于全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分析 |
4 基于图论的全局属性分析 |
5 基于图论的网络节点属性分析 |
6 模块化分析 |
7 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化痰通络法治疗脑梗死的理论依据 |
2 化痰通络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
3 脑梗死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变化 |
4 化痰通络法对脑网络全局拓扑属性的影响 |
5 化痰通络法对脑网络节点属性的影响 |
6 模块化结构 |
7 相关性分析 |
8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9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Automated Anatomical Labeling (AAL)大脑分区模板 |
附录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3 Barthel量表 |
附录4 改良Rankin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研究 |
1. 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及原理 |
2. 静脉溶栓时间窗发展史 |
3. 溶栓药物的选择 |
3.1 第一代溶栓药物 |
3.2 第二代溶栓药物 |
3.3 第三代溶栓药物 |
4. 给药途径 |
4.1 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 |
4.2 动脉和静脉联合溶栓 |
5. 血管再通的并发症 |
5.1 出血 |
5.2 再灌注损伤 |
5.3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 |
综述二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药干预思路 |
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证候分布及证候演变 |
2. 中医对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的认识 |
2.1 痰瘀是中风的重要发病原因 |
2.2 痰瘀并治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
3. 痰瘀并治对溶栓后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溶栓时间窗、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
1.4 纳排标准 |
2. 研究目的 |
2.1 主要研究目的 |
2.2 次要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溶栓药物及使用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观察时点 |
3.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临床资料 |
4.3 疗效指标 |
4.4 终点事件 |
4.5 总有效率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通脑饮的理论研究 |
1.1 方药组成 |
1.2 组方分析 |
1.3 中药功效分析 |
1.4 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1.5 通脑饮前期研究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临床资料分析 |
2.3 疗效分析 |
2.4 终点事件 |
3. 结论 |
4.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缺血性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缺血性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3: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
附录4: 3-4.5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
附录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标准 |
附录6: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
附录7: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 |
附录8: 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9: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
四、脑梗死的诊断 |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清脑益元汤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MBP、NF200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试剂配制方法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造模方法 |
2.3 动物给药 |
2.4 实验动物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
2.5 TTC染色原理、方法 |
2.6 切片制作与HE染色方法 |
2.7 RT-PCR法检测脑组织MBP mRNA表达 |
2.7.1 提取脑组织RNA |
2.7.2 反转录 |
2.7.3 qPCR扩增 |
2.7.4 结果计算 |
2.8 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NF200 蛋白表达 |
2.8.1 提取组织总蛋白 |
2.8.2 BCA法测定总蛋白浓度 |
2.8.3 配胶、电泳 |
2.8.4 抗体孵育 |
2.8.5 显影成相 |
2.9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实验动物造模结果 |
3.2 实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
3.3 脑梗死范围观察结果 |
3.4 各组大鼠神经元HE染色结果 |
3.5 RT-PCR检测脑组织MBP mRNA表达结果 |
3.6 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NF200 蛋白表达结果 |
4.讨论 |
4.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渊源探究 |
4.2 中风病与五脏病因病机探讨 |
4.3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 |
4.4 MBP、NF200 蛋白与缺血性脑损伤疾病 |
4.5 清脑益元汤防治脑中风的思路及策略 |
4.6 清脑益元汤治疗脑缺血损伤大鼠的效果探析 |
4.7 清脑益元汤组成用药机理分析及现代研究概述 |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3 方法步骤 |
3.1 一般基础治疗 |
3.2 两组药物治疗方案 |
4 研究指标 |
4.1 一般指标 |
4.2 观察指标 |
5 疗效标准 |
5.1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 |
6 统计学方法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情况说明 |
7.2 一般情况比较 |
7.3 治疗结果 |
8 安全性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中风病因病机概括 |
1.3 中风病分期 |
1.4 中风病辩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1 脑梗死的定义 |
2.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
2.3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2.4 脑梗死的治疗 |
2.5 脑梗死的预防和康复 |
3 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研究 |
3.1 理论依据 |
3.2 华佗再造丸的药理研究 |
3.3 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 |
4 疗效分析 |
5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7)化痰通络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RCT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1.1 脑梗死流行病学 |
1.2 脑梗死危险因素 |
1.3 西医脑梗死发病机制 |
1.4 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 |
2.祖国医学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2.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中风的辨证分型及论治 |
2.4 对中风病位的认识 |
2.5 对中风分类认识 |
2.6 对中风分期的认识 |
2.7 中医对中风的治疗 |
3.化痰通络法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 |
3.1 中药化痰通络治法理论基础 |
3.2 中药化痰通络法现代应用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系统评价流程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4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
2.研究的局限性 |
2.1 存在发表偏倚 |
2.2 不同质性 |
2.3 缺乏评价远期预后指标 |
2.4 中药安全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化痰通络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8)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论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判定标准[10]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
2.2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比较 |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9)王松龄主任医师采用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与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理论基础 |
1 关于痰瘀理论的渊源 |
2 关于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渊源 |
第二部分 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 |
1 王松龄主任医师对痰瘀为主引发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探索 |
1.1 王松龄教授对痰瘀形成原因的认识 |
1.2 痰瘀同病 |
1.3 痰瘀贯穿缺血性中风的病程始终 |
2 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辨证原则 |
2.1 阴阳为总纲 |
2.2 寒热辨属性 |
2.3 辨痰瘀阴阳 |
3 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辨证分型 |
3.1 阳证 ( 热化型 ) 5 型 |
3.2 阴证 ( 寒湿化型 ) 2 型 |
4 王松龄教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治疗原则 |
4.1 化痰祛瘀为治标的基本原则 |
4.2 补虚扶正为求本防治的具体要求 |
5 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用药特点 |
5.1 自拟方剂在防治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
5.2 中风防治灵浓缩水丸的应用 |
5.3 加减药对 |
5.4 常用药组 |
5.5 特殊药物应用 |
6 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相关病证经验 |
6.1 中风病·不寐 |
6.2 中风病·胸痹心痛 |
6.3 中风病·鼾眠 |
6.4 中风病·消渴 |
第三部分 典型验案 |
1 验案 |
2 验案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四、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沈宝藩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经验及其疗效机理探析[J]. 谢蓉,黄育文,李先涛,吴玉媚,陈昕,连新福. 辽宁中医杂志, 2021(08)
- [2]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发病特征及中药干预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D]. 刘长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夏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清脑益元汤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MBP、NF200表达的影响[D]. 曾宪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胡洒洒.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化痰通络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RCT的Meta分析[D]. 曹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论治的临床研究[J]. 杨友高,苗圃,秦维山,马芙蓉. 世界中医药, 2017(04)
- [9]王松龄主任医师采用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与学术思想[D]. 王宏良.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