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迟[1](2021)在《白狄遗存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狄是春秋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的部族的统称,春秋前期,只有狄的记载,后来才相继出现白狄、赤狄、长狄等细化称谓。白狄,又作白翟,早期活跃于陕北,曾长期与秦君同州,处晋国之西。《左传》、《春秋》等先秦文献中有多次关于它的记载,时间是从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至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因此本文第二章对明确记载白狄的材料进行了统计,并对一些模糊的史料进行辨析,挖掘出了更多关于白狄、赤狄和姜戎的信息。第三章从考古遗存出发,对白狄可能存在过的区域按时代进行划分,预设有四大区,分别是陕北晋西区、忻定盆地区、冀中区和冀北区。之后结合文献,框定时间范围,重点是以区内性质明确或比较明确的白狄遗存为基点,结合标识性遗迹或器物,整合梳理各区内其他符合条件的遗存点,再据地理、史料、遗存内涵、周边关系等,剖析文化成分,判定族属,最终找出一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遗存,相对理清白狄在各时段的物质文化面貌。取舍之后,剔除了冀北区以及另外三区的一些初选遗存,还剩余十五处地点或遗存。继而,文章着手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墓葬形制,二是随葬器物。具体而言,白狄的主要习俗有墓内积石、附设壁龛、墓向为东北向等,具有比较强的地方文化特色。代表性器物有三大类,陶器、铜器和金器。其中陶器有两类,一类是鼓肩矮柱足鬲,一类是大平底双耳罐;青铜器有豆形器、圈足略矮的三环钮盖豆、络绳纹双耳壶及其影响下产生的素面双耳壶等;金器有弹簧状金耳环和金贝。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发现这类现象或器物,都被视为白狄遗存。实际上,它往往是严格时空条件下的一种相对可能,重要在传达出的信号和引发的提醒。最终结论的产生,仍然要综合各方因素来得出。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白狄的族源。相继分析了李家崖鬼方说、西北工方说、朱开沟说共三个观点,但都予以否定,最后倾向于白狄是源自南流黄河两岸的土着人群,但物质文化上表现出和甘青羌戎的密切关系,说明族群内部也很有可能融合了一定数量的西来羌人。
侯骁秦[2](2021)在《辽西地区商末周初青铜器综合研究》文中指出周兴商亡的朝代更迭不仅塑造着王朝统治核心区的政治生态,更是随着周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政策的实施,波及到辽西地区。在此背景下,辽西地区文化冲突与交流不断,族群分布错综复杂,青铜器的流布情况忠实地反映出了这一时代与区域特征。本文研究对象为辽西地区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及有关概念,通过回顾出土于辽西地区的商末周初铜器研究史,明确研究思路。第一章,共分十小节,以商末周初青铜器的出土地点为单位,整理介绍了各器物群的具体信息,给出各器物的图片;指出并分析简报、图录中存在的讹误,为以后学者研究辽西地区青铜器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对各器物群进行断代,释读铭文并作文化因素分析。第二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器物特征与分布状况将辽西地区出土的商末周初铜器分为两群:A群包括喀左县大凌河流域发现的六处铜器窖藏以及和尚沟A点M1墓葬,共65件铜器和一件金器,其下细分为甲、乙两组;B群是辽西走廊地区的兴城杨河、绥中冯家及绥中东王岗台窖藏,共收集56件。基于器物分群结果,结合考古学文化分布情况与历史文献资料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铜器来源和埋藏该器物群的人群的族属。埋藏A群甲组器物的人群属于魏营子文化,埋藏A群乙组器物的人群可能与魏营子文化存在一定关联;埋藏B群青铜器的人群或属于曾短暂居留于此的北方草原文化。A群中的中原式器物主要来源于燕山南麓的围坊-张家园上层文化及燕文化,经由大凌河古道传入;也有部分器物由本地铸造。
魏坚,冯宝[3](2020)在《中国北方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发展进程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内蒙古中部、辽西和新疆北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考古发掘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碳十四测年和DNA检测数据,以更为广阔的蒙古高原和欧亚草原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北方农牧交融和畜牧业起源,认为:从早期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大型聚落,到采集和狩猎存在下的农业聚落的繁荣,再到农耕的衰退和畜牧业经济的最后形成,这一发展进程是生态环境变迁、文化适应和古代族群的迁徙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刘华伟[4](2020)在《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石构墓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构墓葬是指使用石质材料构筑墓室或作为葬具的一种墓葬形式,常见有石棺墓、石椁墓和积石墓。黄河下游地区的石构墓葬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冀北、冀西、冀南、鲁中南、鲁东、苏北等地,这种墓葬形式不完全具有族属的标识作用,它可能是作为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人群或个人的标识。黄河下游地区的石构墓葬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东北地区使用该墓葬形式的族群在石构墓葬构筑技术、方法上的影响,但也不排除独立产生的可能性。
郑铉承[5](2020)在《辽西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文中研究表明一、序言辽西地区,是包含北方青铜短剑文化、辽宁琵琶形铜剑文化、辽西北部銎柄式直刃铜剑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个考古学文化在内的综合地带。自1938年赤峰红山後遗址进行发掘调查以来,该地区已经有过多次考古工作。学界普遍认爲,辽西地区的青铜文化始於公元前2000年前半叶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而公元前1000年前半叶铜剑的出现导致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调查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遗物、采集品爲对象,学界已经开展了编年、文化类型或种族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洪猛[6](2020)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冀北山地的分布及其西南边界》文中提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一支发达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分布范围广阔,但学界对其西南边界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通过系统梳理有关遗存可知,冀北山地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重要分布区,根据地理单元和遗存特点,该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可分为西辽河水系、滦河水系、潮白河水系三个区域。对比三个区域之间及各区域与邻近地区间相关遗存的文化特征可知,冀北山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可分别称之为"辽西型"和"燕山型",由此可进一步推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西南边界大致位于今崇礼—兴隆—山海关连线一带附近。推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西南边界,对于深入探析该文化的分区与分布,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冀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面貌等都具有一定意义。
万鸿杨[7](2020)在《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系统的分析夏家店上层文化墓地材料的基础上,借鉴前人对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墓葬的研究,整合夏家店上层文化几个墓地及相关墓葬,从墓葬分类角度出发进行探索,从而深刻认识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及相关问题。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是研究基础,主要论述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正文。此部分为研究主体,分为4章。第1章整合现有相关墓葬资料,从墓葬形制角度对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进行类型的划分;第2章整合夏家店上层文化现有分期的几种看法,对夏家店上层文化有关墓葬重新分期,并得出不同类型墓葬年代与分布的关系;第3章选取墓葬内典型随葬品进行分类研究以此来探讨不同类型墓葬随葬品所反映的文化因素;第4章对墓葬中的随葬品进行等级分类,以此总结墓葬类型、等级的对应关系;第三部分:结语。这部分是研究结论,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提出以后改进的方向。本文从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的形制研究入手,按照有无石质葬具将墓葬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参照已有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典型随葬品的聚类分析和随葬品反映的墓葬等级,对不同墓葬类型的分布、年代、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求初步厘清该文化在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的演进过程及与诸遗存相互关系。
朴真浩[8](2020)在《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经济与社会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的发现、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依据类型学研究和碳十四侧年数据,其年代为BC2000BC1400年,大体相当于夏到早商时期。在本研究第二章中已分析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等级,依据聚落的面积大体分为7个等级,以其为基础再结合遗址分布情况又分为6个规模不同的社会组织单元:第一等级聚落为特大型中心聚落,第二等级聚落为大型中心聚落,第三等级聚落为中型中心聚落、第四等级聚落为小型中心聚落,第五、六等级聚落为大型周边聚落,第七等级聚落为小型周边聚落。从这些聚落分布看,基本上低等级聚落围绕着高等级聚落分布。这种聚落分布形态明确体现了社会结构上的层次。相比于辽西地区铁器时代之前的其他考古学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剧增,而人口的剧增导致聚落数量也呈快速增长之势。在已确认的5262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中,低等级聚落数量偏多,高等级聚落数量较少,呈现出金字塔式结构。其中第五、六、七等级聚落分布最为广泛,受地形的限制比较少。这些低等级聚落是整个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内的基础,同时,又围绕着高等级聚落呈向心分布状。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剩余生产的增多,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也变化发展。对剩余产品分配问题出现,聚落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结果出现控制社会矛盾的统治者或权力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是复杂化社会的必需条件。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夏家店下层文化在聚落和墓葬等方面都具有明确的等级与地位差别,且存在着不同的劳动分工,甚至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地位有别。其社会的权力者控制居民,分配剩余产品,各个区域的权力者之间具有某种纽带,使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成为具有垂直的层级区别的组织体系。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在继承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再融合石砌建筑物、三足陶器等外来文化因素,形成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这些过程中外来因素的作用比较大,夏家店下层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因素,促进了本地区文化的发展,结果新传入的文化因素比较容易传播到整个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内。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国家形成问题看,虽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范围内尚未发掘出具有多样的功能区的大城市,但城址分布非常紧密,成为一个具有系统网络的聚落群体。如果具有不同功能区的不同聚落,它们互相紧密地交流、交换、沟通的话,便能发挥跟一个大城市接近的作用。当时为建设大规模的石城或土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的建设工程,只在存在强制性威权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形式接近的建筑物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区比较广泛的出现,表明具有强制性的威权对各地施加了影响。这些劳动力与大甸子墓地中发现的仿制货贝一样,该文化社会已存在着原始税制的间接证据。可以说已具备了形成早期国家阶段的基本条件。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在辽西地区传统的文化因素基础上,吸收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因素而融合发展起来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在东北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中,夏家店文化不仅是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而且也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一支。夏家店下层文化在东北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突出的引领作用,中原地区和医巫闾山以东地区曾受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强烈影响。
王文轶[9](2020)在《先秦辽西地区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研究》文中认为区域性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研究,是建构和完善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途径。先秦时期是辽西地区的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整体上以传世典籍、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为线索,借鉴和综合运用了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素有争议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属于“早期国家”或“酋邦”两种主流观点)予以了多维度的比较观察;分别从“早期国家起源模式”和“早期国家形态”两个层面,对考古和文献资料相对丰富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孤竹、东胡(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社会演进情况及其早期国家类型予以了专题研究。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按研究对象的文化关系、年代顺序等,共分为四章。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具有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红山文化是该区青铜时代到来以前最为发达的考古学文化。目前,学界基本认同红山文化的晚期阶段已步入了较为复杂的不平等社会,一般将其视作早期国家的“古国”,抑或是前国家社会的“酋邦”。这就意味着,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对辽西地区早期国家发端的判断。对此,本文以“酋邦”与“早期国家”概念的内涵、特征为指导,先后以祭祀遗址、聚落、玉器等为主要观察对象,分别解析了祭祀中心和中心聚落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分层现象与社会等级结构,及其玉礼所反映的礼制雏形与“神圣化”特点;从陶器、玉器手工业方面入手,探究了其专门化社会分工及所反映的再分配机制问题;通过对牛河梁墓葬群等级结构和墓主人身份地位等的分析,论证了红山文化晚期社会权力的神权权威。其中,社会分层和礼制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权力鲜明的神权特征表明,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仍属于酋邦阶段,而未进入阶级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的考察则以演进轨迹的动态变化为视角。起源模式部分主要借鉴了考古学的分期研究成果和“中心聚落形态”理论,以该考古学文化的自身发展序列为线索,探究了其“普通聚落—环壕聚落—城”的演进过程,及其聚落集群分布和山顶型祭祀场所出现为标志的“酋邦”特征。并且,以大甸子墓葬和城址等考古资料为基础,分别从社会等级与阶层分化、军政化礼制、城址结构与军事防御功能,以及筑城与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等角度,分析了该文化晚期阶段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早期国家形态部分,首先辨析了“邦国”与“方国”的联系与区别,疏证了中国历史上邦国联盟型方国的史实,重点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址和聚落址为载体,解构了该文化晚期阶段的“中心城邑—城邑(城邑群)—鄙邑”的邦国形态,并从城址流域集群分布、防御体系和祭祀中心城的角度,分析了其邦国联盟型的方国结构与特征。关于孤竹早期国家的研究,同样分为“起源模式”和“国家形态”两大部分。起源模式部分以相关文献典籍记载和卜辞、金文材料为基础,从商周内外服制、分封制的角度,缕析了孤竹与商、周关系的变化及其“辟纣”北迁的历史背景,进而比较了孤竹在成为殷商诸侯国前后社会形态的改变。在国家形态部分,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爬梳,重点考证了孤竹在商周之际的迁都情况及其都城地望与疆域的变化,并以此说明孤竹都、国同构的特点,即“都邑型邦国”。在对东胡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的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史料价值的辨析,以山戎、燕地、燕国等为参考坐标,厘定了东胡的族属、起源与地理分布问题,并从存续时间、人种构成、经济形态、族群演进等角度,进一步补充和夯实了以往学界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族属为东胡观点,从而建构了本文关于东胡讨论的时空框架和资料基础。早期国家起源部分则打破了东胡始终为氏族部落社会的传统命题,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论证了西周时期东胡酋邦社会的形成,以及重点讨论了春秋时期东胡社会所出现的阶级分化现象和强制性权力特征,将东胡早期国家建立的时间下限确定为春秋早期。并且,从王权、疆域、军队与战争三个维度,补充了战国至秦汉时期东胡为国家社会的标志。另外,没有筑城是东胡社会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孤竹的重要区别。故而,本文在对其国家形态展开研究之际,援引了民族学的“部族”概念。鲜卑、乌桓不仅是东胡部族集团的两大成员,而且鲜卑、乌桓、契丹作为东胡后裔的主要代表,其类似的部族制“文化基因”也印证了东胡立国的部族制基础,进而以“部族型国家”来区别以“城”为重要标志的都邑型邦国和邦国联盟型方国。同时,“各有分地”是部族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集团向地缘关系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血缘关系并未被完全取代,且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东胡的部族国家也仍然属于早期国家阶段。
洪猛[10](2019)在《玉皇庙文化探源刍论》文中研究表明玉皇庙文化是约当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分布于冀北山地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属于长城地带东段晚期北方青铜文化代表性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学界目前对该文化探索取得了较多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关于其来源认识就争议颇大。本文不揣浅陋,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玉皇庙文化的文化渊源再作讨论,以促进对于该文化的理解。不当之处,敬赐指正。
二、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论文提纲范文)
(1)白狄遗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二章 古典文献梳理 |
第三章 白狄遗存的辨识 |
3.1 陕北晋西 |
3.2 晋中北地区 |
3.3 冀中地区 |
3.4 冀北地区 |
第四章 白狄遗存的整理 |
4.1 墓葬形制 |
4.1.1 积石墓 |
4.1.2 附设壁龛 |
4.1.3 墓葬方向 |
4.2 随葬器物 |
4.2.1 陶器 |
4.2.2 青铜器 |
4.2.3 金器 |
第五章 白狄族源的再思考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辽西地区商末周初青铜器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回顾 |
(1)发现情况 |
(2)研究现状 |
(三)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1)选题意义 |
(2)研究方法 |
一、各出土单位整理研究 |
(一)喀左县马厂沟窖藏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二)喀左县北洞一号窖藏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三)喀左县北洞二号窖藏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四)喀左县山湾子窖藏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五)喀左县小波汰沟窖藏 |
(1)发现 |
(2)器物研究 |
(六)喀左县和尚沟墓地A点M1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七)义县花尔楼窖藏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八)兴城市杨河村窖藏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九)绥中县冯家村窖藏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窖藏 |
(1)发现与埋藏 |
(2)器物研究 |
二、综合研究 |
(一)商末周初时期辽西地区及周边的考古学文化 |
(1)魏营子文化 |
(2)围坊-张家园上层文化 |
(3)西周燕文化 |
(二)辽西地区商末周初青铜器的分群研究 |
(1)A群铜器 |
(2)B群铜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辽西出土部分商末周初青铜器着录情况 |
附录 B 征引书目简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中国北方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发展进程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农牧交融”考古遗存的发现 |
1.内蒙古中部地区 |
2.辽西地区 |
3.新疆北部地区 |
二 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动因的探讨 |
1.文化适应的作用 |
2.生态环境变迁的作用 |
3.古代族群迁徙的作用 |
三 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发展进程的思考 |
(4)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石构墓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古发现 |
二、石构墓葬的特征 |
三、文化属性 |
1. 北辛文化 |
2. 大汶口文化 |
3. 龙山文化 |
4. 夏家店下层文化 |
5. 东夷文化 |
6. 夏家店上层文化 |
7. 鲜虞文化 |
8. 杨家寨一类遗存 |
9. 齐国文化 |
四、黄河下游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石构墓葬比较 |
(6)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冀北山地的分布及其西南边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辽河水系山区 |
二、滦河水系山区 |
三、潮白河水系山区 |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冀北山地的分布及其西南边界 |
(7)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现状及问题 |
0.2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0.3 研究目的及途径 |
1 墓葬形制划分 |
1.1 相关资料简析 |
1.2 形制分类 |
2 不同类型墓葬的年代与分布 |
2.1 分期 |
2.2 各类墓葬的流行年代与地域 |
3 不同类型墓葬随葬品特征 |
3.1 典型随葬品选取标准及目的 |
3.1.1 陶器 |
3.1.2 铜器 |
3.2 不同类型随葬品反映的文化因素 |
3.2.1 与北方地区文化联系 |
3.2.2 与中原地区文化联系 |
3.2.3 与松嫩平原文化联系 |
4 不同类型墓葬与等级之间关系 |
4.1 等级划分标准 |
4.2 墓葬等级 |
4.3 不同类型墓葬与等级之间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经济与社会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辽西地区的自然环境 |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二、辽西地区古环境特征 |
第二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研究概况 |
一、发现与命名 |
二、分期与年代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分布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阴河中下游及英金河流域的聚落分布 |
一、概述 |
二、阴河中下游及英金河流域聚落的简述与分级 |
三、阴河中下游及英金河流域聚落的分布特征 |
第三节 半支箭河及锡伯河流域的聚落分布 |
一、概述 |
二、半支箭河及锡伯河流域聚落的简述与分级 |
三、半支箭河及锡伯河流域聚落的分布特征 |
第四节 教来河中游的聚落分布 |
一、概述 |
二、教来河中游流域聚落的简述与分级 |
三、教来河中游流域聚落的分布特征 |
第五节 大凌河流域的聚落分布 |
一、概述 |
二、大凌河上游流域聚落的简述与分级 |
三、大凌河中游流域聚落的简述与分级 |
四、大凌河上游流域聚落的分布特征 |
五、大凌河中游流域聚落的分布特征 |
第六节 孟克河中游流域的聚落分布 |
一、概述 |
二、孟克河中游流域聚落的简述与分级 |
三、孟克河中游流域聚落的分布特征 |
第七节 柳河上游流域的聚落分布 |
一、概述 |
二、柳河上游流域聚落的简述与分级 |
三、柳河上游流域聚落的分布特征 |
第八节 小结 |
一、聚落分布与选址特征 |
二、聚落等级划分与相互关系 |
第三章 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聚落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大甸子遗址与墓地 |
一、发现与发掘 |
二、房址 |
三、灰坑 |
四、夯土墙 |
五、墓地 |
第三节 二道井子遗址与墓地 |
一、发现与发掘 |
二、环壕与城墙 |
三、院落与房址 |
四、窖穴及灰坑 |
五、墓地 |
六、陶窑 |
第四节 康家屯遗址 |
一、发现与发掘 |
二、城墙及附属设施 |
三、房址 |
四、石筑穴 |
五、石函 |
第五节 丰下遗址 |
一、发现与发掘 |
二、房址 |
三、墓葬 |
第六节 三座店遗址 |
一、发现与发掘 |
二、城墙 |
三、院落 |
四、房址 |
五、窖穴及灰坑 |
第七节 上机房营子遗址 |
一、发现与发掘 |
二、城墙 |
三、房址 |
四、窖穴及灰坑 |
五、陶窑 |
六、双重石圆圈 |
第八节 城子山遗址 |
第九节 其他遗址 |
一、西梁遗址 |
二、大山前第一地点 |
三、大山前第四地点 |
四、东八家石城 |
五、药王庙遗址 |
六、点将台遗址 |
七、蜘蛛山遗址 |
八、四分地东山咀遗址 |
九、红山石城 |
十、宁城三座店遗址 |
十一、喀喇沁河东遗址 |
十二、水泉遗址 |
十三、牛河梁地十六地点(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 |
十四、萧杖子遗址 |
十五、平顶山遗址 |
十六、界力花遗址 |
十七、向阳岭遗址 |
十八、西大川遗址 |
十九、代海遗址 |
二十、马圈子遗址 |
二十一、望宝山遗址 |
二十二、西大砬子遗址 |
二十三、大马口子南山遗址 |
二十四、台山遗址 |
二十五、盖子顶遗址 |
二十六、上河首遗址 |
二十七、朝阳热电厂遗址 |
二十八、罗锅地遗址 |
二十九、西灰同遗址 |
三十、东水泉遗址 |
三十一、西小山遗址 |
三十二、下三家遗址 |
三十三、卧龙山遗址 |
三十四、水手营子墓葬 |
三十五、胡金稿遗址 |
三十六、小东沟遗址 |
第十节 小结 |
一、聚落的营建、使用及废弃 |
二、聚落内部结构与布局特征 |
三、聚落类型与功能划分 |
四、不同功能聚落之间的关系 |
第四章 夏家店下层文化经济形态研究 |
第一节 农业经济 |
一、植物考古证据 |
二、农业生产工具 |
三、农业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 |
第二节 家畜饲养业 |
一、动物遗存分析 |
二、稳定同位素证据 |
三、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水平 |
第三节 狩猎采集经济 |
一、动植物遗存考古证据 |
二、狩猎采集工具 |
三、狩猎采集经济传统的继承及意义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形态研究 |
第一节 社会组织形式 |
一、社会等级与社会分层 |
二、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 |
第二节 社会关系 |
一、内部社会关系 |
二、对外社会关系 |
第三节 祭祀与宗教信仰 |
一、卜骨的发现与占卜术 |
二、祭祀活动与社会背景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
一、聚落方面 |
二、经济方面 |
三、社会方面 |
第二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
第三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在中国青铜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9)先秦辽西地区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红山文化晚期的酋邦社会 |
第一节 “酋邦”与“早期国家”内涵辨析 |
一、“酋邦”的内涵与特征 |
二、“早期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
三、“酋邦”与“早期国家”的区别 |
第二节 红山文化晚期酋邦社会形成的标志 |
一、红山文化晚期的祭祀中心与社会分层 |
二、红山文化晚期的聚落等级与社会结构复杂化 |
三、红山文化晚期的礼制雏形 |
四、红山文化晚期的手工业分工与再分配机制 |
五、红山文化晚期社会权力的神权权威 |
第二章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 |
第一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 |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前国家社会形态 |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阶段国家形成的标志 |
第二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国家形态 |
一、“邦国”与“方国”的内涵 |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邑—鄙邑”结构 |
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邦国:以核心城邑为标志的城邑群 |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邦国联盟型方国 |
第三章 孤竹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 |
第一节 孤竹国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 |
一、孤竹国与殷商的关系 |
二、孤竹国与周的关系 |
三、孤竹的早期国家起源路径 |
第二节 孤竹的早期国家形态 |
一、商周时期孤竹国地望的变迁 |
二、孤竹国的都邑型邦国 |
第四章 东胡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 |
第一节 东胡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
一、东胡的族属与起源 |
二、东胡的地理分布 |
三、东胡考古文化的辨识 |
第二节 东胡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 |
一、西周时期东胡酋邦社会的形成 |
二、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早期国家的形成 |
第三节 东胡的早期国家形态 |
一、东胡无“城”考 |
二、东胡的部族王国 |
三、余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表1:克里默和哈斯对部落与酋邦的考古学比较 |
表2: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碳十四测年数据表 |
附录二 |
图1:牛河梁遗址群分布图 |
图2:红山文化类型分布示意图 |
图3:红山文化类型划分示意图 |
图4:西台遗址平面图 |
图5:敖汉旗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分布示意图 |
图6:半支箭河中游夏家店下层文化集群分布图(加权值3) |
图7:半支箭河中游夏家店下层文化集群分布图(加权值8) |
图8:赤峰四分地东山咀遗址房址、窖穴、灰坑分布示意图 |
图9: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 |
图10:城子山石城址平面图 |
图11:北票康家屯石城探方分布平面图 |
图12:南山根M102:18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玉皇庙文化探源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以往认识的总结与思考 |
二、有关遗存对比 |
(一)玉皇庙文化早期遗存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对比 |
(二)玉皇庙文化早期遗存与西拨子遗存的对比 |
(三)玉皇庙文化早期遗存与其西侧长城地带邻近区域两周之际前后北方遗存对比 |
(四)玉皇庙文化早期遗存与境外欧亚草原文化有关遗存的对比 |
三、对遗存对比的分析 |
四、玉皇庙文化探源刍论 |
四、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狄遗存初探[D]. 王少迟. 山西大学, 2021
- [2]辽西地区商末周初青铜器综合研究[D]. 侯骁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北方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发展进程的思考[J]. 魏坚,冯宝. 西域研究, 2020(04)
- [4]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石构墓葬研究[J]. 刘华伟. 安徽文博, 2020(00)
- [5]辽西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与演变[J]. 郑铉承. 青铜器与金文, 2020(01)
- [6]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冀北山地的分布及其西南边界[J]. 洪猛. 文物春秋, 2020(04)
- [7]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分类研究[D]. 万鸿杨. 辽宁大学, 2020(01)
- [8]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经济与社会形态研究[D]. 朴真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先秦辽西地区的早期国家起源模式与形态研究[D]. 王文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玉皇庙文化探源刍论[J]. 洪猛. 边疆考古研究,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