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息香割脂试验(Ⅴ 乙烯利促进安息香分泌组织形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锡青,程仕品,潘乃新,陈金兰[1](1978)在《乙烯利对提高安息香产量和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影响》文中提出在安息香树割脂期间,于树干基部浅刮树皮处刷以10%的乙烯利油剂,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处理后10—12天进行割脂,处理树单株产量为对照树的8—17倍。乙烯利使用简便,增产幅度大,它对树皮的药害极其轻微,不发生死皮,又不影响安息香的化学成份。因此,涂刷乙烯利已成为安息香增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必要措施。观察结果证明,乙烯利能使安息香树创伤树脂道的管径增大,数量增多,并能扩大它们的分布范围。从而提高安息香的产量。
邓锡青,吴其芳,程仕品,潘乃新[2](1981)在《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形成及连续切割对树脂道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形成部位、过程及在连续切割下对树脂道泌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受伤的安息香树干无分泌组织,亦不含树脂;只有当树干受伤后,才能形成创伤树脂道;(2)树脂道是由紧挨形成层的次生木质部薄壁细胞经裂、溶生方式形成的;(3)连续切割能增加刺激量,并促进树脂道的更新,当最初形成的树脂道衰老后,可形成新的树脂道;(4)乙烯利促进树脂道形成的过程,在连续切割下,有效地阻止了伤口的愈合,树脂道的产脂潜力得到了发挥;(5)膨压是安息香树排脂能力的一种指标,乙烯利处理有提高膨压的作用。
安息香试验协作组[3](1974)在《安息香割脂试验(Ⅴ 乙烯利促进安息香分泌组织形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安息香树皮浅刮后刷上乙烯利,连续取样,切片观察泌脂组织的形成。证明乙烯利有促进安息香树分泌组织分化的作用。割脂时要割至木质部后才有利于出脂。
蒋桂雄,朱积余[4](2014)在《广西珍贵树种高效栽培技术(连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沉香土沉香是中国名贵中草药材、高级香料,别名白木香、沉香、女儿香等,为瑞香科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单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翠绿色,有光泽。花期35月,花两性,有花香,呈辐射对称,排成腋生或顶生的伞形花序。果期58月,蒴果倒卵形,种子卵圆形,基部具有角状附属物。土沉香作为名贵中草药材、是稀有的高级香料,同时还是佛教修行的上等贡品,其经济价值极高,
LABORATORY OF PHYTOHORMO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5](1975)在《乙烯利对植物排泌乳液的刺激作用》文中认为用国产乙烯利处理分属四科的五种植物:巴西三叶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大戟科),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豆科),吐鲁香(Myroxylon balsamum,豆科),漆树(Rhussp,漆树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松科),从树干采割乳液(胶乳,树脂等)。处理植株乳液排泌量明显地大于对照。看来乙烯利(乙烯)促进植物排泌乳液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还讨论了乙烯利在刺激植物排泌乳液中可能起的作用。
王江民[6](2005)在《“安息香”的生产与栽培技术》文中指出
孟中贵,周正[7](1992)在《安息香的引种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安息香Styrax tonkinesis(Pienre)Gaibex Hartwich主产于东南亚地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野生和栽培,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四川沪县、南溪、米易试种,获得成功。栽培安息者既能保持水土,又能解决木材和药用需要,同时安息香开花量大,还是蜜源植物,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安息香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生长环境安息香是阳生性树种,喜温暖气候,要求
邓锡青,吴其芳,程仕品,潘乃新[8](1981)在《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形成及连续切割对树脂道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正常安息香树体内不存在树脂道,没有分泌树脂的能力。只有当树干在受到切割或创伤以后,伤口周围才开始出脂。因此,探讨创伤树脂道的形成部位、过程及不同切割方式对树脂道泌脂能力的影响,将为生产上改进割脂技术,确定割脂方法,提高树脂产量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周瑢[9](2016)在《一种人工结香沉香在燃香、卷烟及精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沉香是香中极品,沉香的香味可使人感觉到全身舒畅,经脉柔顺,气机调和,具有抗菌、镇静、解痉、镇痛、平喘、降压等药理作用,沉香主要应用于制作香品、制作香水、配方中药及其他产品,在中国部分地区也有部分卷烟消费者将沉香混合卷烟一起抽吸。并不是所有的沉香属树木都能生成沉香,只有经由自然和人为手段受过伤害的树木才能在伤口处形成树脂,健康木材慢慢转化为褐色或和褐色,形成市面所见沉香。自然条件下,沉香的生成周期极长,十分稀少,且由于沉香应用广泛,市场需求量大,所以自然沉香在上世纪遭受了过度开发,已近绝迹,为了满足市场所需,大部分沉香产区,包括中国在上世纪末即开始了沉香属树木的种植和人工诱导结香。至今,已有部分人工沉香面市,且即将有大规模的人工沉香进入市场。人工沉香由于其结香时间短,在质量上与自然沉香有一些差异,应用于配方中药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应用的领域将多见于制作香品和提炼精油,但是针对人工沉香在燃烧和提炼精油两个方面的应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其作为燃香的应用特性研究,未见报道,因此在人工沉香的应用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缺乏科学系统的数据。本论文针对一种广东产的人工沉香,对其应用于非医药领域,即应用于燃香、卷烟和精油领域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系统研究了其作为燃香燃烧效果与天然沉香的差异,并对其燃烧的所生成的气溶胶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对这种人工沉香应用于卷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添加于卷烟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最后研究了这种人工沉香用于提炼精油的效果,建立了一种高效的精油提取工艺,并对所提的精油有效成分和抗菌性能进行了检测。所得结果如下:1.利用气质联用法分析沉香燃烟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发现广东产人工沉香所生成的燃烟粒相物挥发性物质指纹图谱与其它三种自然沉香接近,在图谱中通过谱库检索共鉴定出130种物质,其中有26种共性成分,其总量均占65%以上,主要为一些降解糖、单萜和含甲氧基的酚类物质,与沉香燃烧后的香味和燃烧味道有关;对130种物质中具有香气特征的物质进行分析,发现这类物质有38种,占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总量分别为:65.18%(星洲土沉)、70.54%(惠安土沉)、67.39%(芽庄沉)、59.17%(广东产人工沉香),从香气成分的量来看,广东产人工沉香略次于其它三种自然沉香;根据文献对沉香燃烟中的色酮类物质进行初步定性定量,发现广东产人工沉香燃烟中的色酮含量远小于芽庄沉,但大于其他两种自然沉香。对四种沉香燃烟粒相物的粒子状态进行了检测,发现能够进入人肺泡沉降从而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超微粒子和微粒占所有粒子数的绝大部分(大于99%),广东产人工沉香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粒子数和粒子质量最大;对四种沉香燃烟粒相物的细胞毒性进行了检测,广东产人工沉香的半数致死剂量要远低于其它三种自然沉香;对四种沉香燃烟粒相物的基因毒性进行了检测,广东产人工沉香移码突变基因毒性比其它三种自然沉香强;在无代谢活化体系活化时,碱基置换型突变基因毒性也强于其它三种自然沉香,但经肝脏代谢酶代谢后,便没有了这种基因毒性;在无肝脏代谢酶代谢时,广东产人工沉香燃烟粒相物中氧化型诱变剂带来的基因毒性最小,但一经肝脏代谢酶活化后,形式发生了逆转。综合上述结果,广东产人工沉香燃烧后的毒性要大于其他三种自然沉香样品。上述结果揭示了广东产人工沉香用于燃香时,挥发性物质指纹图谱与自然沉香接近,虽香气物质量略小于自然沉香,但沉香特有的色酮类物质残留量高于被测的其中两种自然沉香,但广东产人工沉香燃烟的毒性要大于自然沉香,此结论一方面客观评价了人工沉香应用于燃香的效果,利于引导人工沉香的燃香产品中的合理应用;另一方面科学评价了燃香应用的安全性,利于更正消费者使用燃香的误区,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燃香。2.对广东产的这种人工沉香应用于卷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利用气质联用法检测了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的挥发性成分在添加沉香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沉香的加入量的增加,糠醛、5-甲基糠醛、2,5-二甲酰呋喃、1,4:3,6-二脱水-α-d-吡喃葡萄糖等具有甜香味的糖热解产物明显增加,但同时,柠檬烯、巨豆三烯酮等烟草特征香味的量随着沉香添加量的增加明显下降,有11种有害物质随着沉香的加入量增加而减少,但也有5种有害物质随着沉香的加入而增加。对不同浓度添加量的卷烟进行消费者调研发现,添加量为0.01g/支及0.02g/支的卷烟比较受欢迎,这两个添加量的卷烟在原有烟香的基础上增加了甜香,且不破坏烟香的协调性,随着沉香量的加大,原有的烟香协调性破坏,且引入了一部分新的杂气。细胞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添加量时,沉香添加会明显降低卷烟主流烟气的细胞毒性,但随着添加量的加大这种作用渐渐变弱,添加量上升至0.05g/支时,反而会增大卷烟的细胞毒性。基因毒性检测结果表明,沉香的加入无任何正面或负面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在少量添加时,沉香对卷烟的吸食品质和吸食安全性有正面影响,但添加量加大,这种正面影响减弱,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结论对消费者将沉香加入卷烟吸食这一自发的消费行为具有规范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人工沉香扩大应用面和新式低危害卷烟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3.对广东产的这种人工沉香,用于提取精油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并对提取所得的精油的有效成分及抗菌活性经行了检测。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临界萃取工艺参数,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为83h、萃取压力为28MPa、萃取温度为46℃、料液比1:1.2、萃取时间2h,在上述条件下,沉香精油的提取率为1.89%,远高于其它文献报道的提取率。对萃取所得的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其中倍半萜类物质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8.27%,色酮类物质共占挥发物质总量的71.34%,色酮类物质和倍半萜类物质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9.61%。鉴定出的物质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对所得精油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表明其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其抗菌性能高于以往文献报道的人工沉香精油。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广东产的人工沉香所提取的精油得率及有效成分高,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所得精油不含任何有毒成分,安全性高,人工沉香应用于精油市场前景好。另外本文建立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也为建立高效、安全无副作用的工业化精油萃取工艺提供了思路。综合本文的所有研究结论,人工沉香应用于燃香产品,虽在效果方面与自然沉香接近,但在安全性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在卷烟工业中的应用需要注意合理控制添加量,在精油方面的应用前景最好。
刘铁城,林绮,白庆余,许炫玉[10](1988)在《我国药用植物栽培与药用动物养殖研究的进展(Ⅰ)》文中研究表明 一、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研究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放以来,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当地特有的药用植物资源,引种栽培成功多种重要的植物药,发展了药用植物的栽培事业,不断地满足人民保健事业的需要和供应出口。(一)引种驯化工作我国植物药的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有记载的中草药资源有5316种,其中从野生变为家栽的种类约计200余种(包括已引种成功的进口南药20多种),占4%左右,有100多种药材已大面积推广生产。当前,在加强保护我国特有的野生植物药资源的
二、安息香割脂试验(Ⅴ 乙烯利促进安息香分泌组织形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息香割脂试验(Ⅴ 乙烯利促进安息香分泌组织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9)一种人工结香沉香在燃香、卷烟及精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沉香的应用 |
1.2.1 应用于医药 |
1.2.2 应用于香水 |
1.2.3 应用于燃香 |
1.2.4 应用于卷烟 |
1.3 沉香精油的提取 |
1.3.1 经典精油提取工艺 |
1.3.2 精油提取新兴技术 |
1.3.3 沉香精油提取研究 |
1.4 人工结香技术研究及应用 |
1.4.1 沉香结香机理 |
1.4.2 人工结香方法 |
1.4.3 人工沉香种植状况 |
1.5 沉香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
1.5.1 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 |
1.5.2 人工沉香化学成分研究 |
1.6 沉香应用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评价 |
1.6.1 体外细胞毒性及基因毒性评价方法 |
1.6.2 燃烟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情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沉香燃烧粒相物及沉香精油挥发性物质检测方法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沉香及精油 |
2.2.2 主要的试剂 |
2.2.3 主要的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燃烧颗粒物收集方法 |
2.3.2 燃烧颗粒物样品的处理 |
2.3.3 沉香精油样品处理 |
2.3.4 挥发性组分检测方法 |
2.3.5 检测条件优化 |
2.3.6 特征物质可靠性验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萃取溶剂对特征物质测定的影响 |
2.4.2 溶剂用量对特征物质测定的影响 |
2.4.3 萃取时间对特征物质测定的影响 |
2.4.4 特征物质可靠性验证 |
2.4.5 沉香燃烟粒相物及沉香精油中的化学成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沉香应用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评价方法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细胞及细菌 |
3.2.2 主要的试剂 |
3.2.3 主要的仪器设备 |
3.2.4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置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3.3.1 检测样品溶液制备 |
3.3.2 细胞毒性检测方法-MTT法 |
3.3.3 基因毒性检测方法-Ames试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MTT方法吸收波长的选取 |
3.4.2 细胞接种量选择 |
3.4.3 MTT使用量的选择 |
3.4.4 加MTT后反应时间的选择 |
3.4.5 Ames菌种的选择 |
3.4.6 培养时间对Ames试验的影响 |
3.4.7 S9添加量对Ames试验的影响 |
3.4.8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Ames试验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工结香沉香应用于燃香的效果及其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沉香来源 |
4.2.2 细胞及细菌 |
4.2.3 主要的试剂 |
4.2.4 主要的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沉香燃烟粒相物挥发性成分检测 |
4.3.2 沉香燃烟气溶胶颗粒检测 |
4.3.3 沉香燃烟粒相物细胞毒性检测 |
4.3.4 沉香燃烟粒相物基因毒性检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人工沉香与天然沉香挥发性物质 |
4.4.2 人工沉香与天然沉香燃烟粒相物粒子状态区别 |
4.4.3 人工沉香与天然沉香燃烟细胞毒性区别 |
4.4.4 人工沉香与天然沉香燃烟基因毒性区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工结香沉香添加于卷烟的效果及其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沉香及卷烟来源 |
5.2.2 细胞及细菌 |
5.2.3 主要的试剂 |
5.2.4 主要的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制备添加沉香的卷烟 |
5.3.2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收集方法 |
5.3.3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
5.3.4 卷烟感官评价方法 |
5.3.5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细胞毒性检测 |
5.3.6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基因毒性检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添加沉香后卷烟主流烟气挥发性成分区别 |
5.4.2 添加沉香对卷烟吸味的影响 |
5.4.3 添加沉香后卷烟细胞毒性的变化 |
5.4.4 添加沉香后卷烟基因毒性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临界CO_2萃取人工结香沉香精油及其效果评价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沉香来源 |
6.2.2 菌种 |
6.2.3 主要的试剂 |
6.2.4 主要的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预处理方法 |
6.3.2 超临界萃取方法 |
6.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6.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6.3.5 精油成分检测 |
6.3.6 抗菌性能研究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浸泡对萃取率的影响 |
6.4.2 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
6.4.3 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6.4.4 夹带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
6.4.5 时间对对萃取率的影响 |
6.4.6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 |
6.4.7 精油成分检测结果 |
6.4.8 精油抗菌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安息香割脂试验(Ⅴ 乙烯利促进安息香分泌组织形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烯利对提高安息香产量和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影响[J]. 邓锡青,程仕品,潘乃新,陈金兰.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8(01)
- [2]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形成及连续切割对树脂道发育的影响[J]. 邓锡青,吴其芳,程仕品,潘乃新. 药学学报, 1981(06)
- [3]安息香割脂试验(Ⅴ 乙烯利促进安息香分泌组织形成的研究)[J]. 安息香试验协作组. 中草药通讯, 1974(06)
- [4]广西珍贵树种高效栽培技术(连载)[J]. 蒋桂雄,朱积余. 广西林业, 2014(07)
- [5]乙烯利对植物排泌乳液的刺激作用[J]. LABORATORY OF PHYTOHORMO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5(01)
- [6]“安息香”的生产与栽培技术[J]. 王江民. 农村实用技术, 2005(02)
- [7]安息香的引种栽培技术[J]. 孟中贵,周正. 中药材, 1992(04)
- [8]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形成及连续切割对树脂道发育的影响[J]. 邓锡青,吴其芳,程仕品,潘乃新. 中国药学杂志, 1981(01)
- [9]一种人工结香沉香在燃香、卷烟及精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周瑢.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10]我国药用植物栽培与药用动物养殖研究的进展(Ⅰ)[J]. 刘铁城,林绮,白庆余,许炫玉. 中药材, 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