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抑物价要对症下药(论文文献综述)
朱子静[1](2017)在《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阐述了近代中国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董时进如何与农民问题发生关联。近代中国农民面临人地关系的日趋紧张,贫穷落后问题突出;农民在政治上力量弱小,而晚清时出现的农会未能担负起维护其日常利益的实际代言人;不仅如此,生存环境的恶化,包括自然灾荒以及动荡不安的时局,都严重威胁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董时进作为“农之子”,一方面受到祖辈善于经营农业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另一方面天然地对农业发生兴趣,而近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力量的弱小,进而无法维护自身利益的困境,势必会激起他的一系列思考。董时进初涉农民问题的时机,正是192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界展开的关于“工农立国”的辩论。作为“农国论”的主要辩手,董时进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指导其一生思想的“大农国”理论。毫无疑问,如何破解近代中国农民的贫穷是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通过“无时无地”的思考、观察、体验,他认为“人多地少”是制约农民贫穷的主要瓶颈。为打破这一制约瓶颈,他在1934年至1937年年底,担负江西农业院政务工作的同时,不断发表关于江西地区农业政策的文章,试图唤起人们改变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救国的时代召唤下,董时进在家乡四川创办《现代农民》杂志,以刊物为阵地,将解决农民物质的匮乏,启发民治思想为宗旨,担负起培育现代农民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时期,董时进利用掌握的农业专家人脉资源,在《现代农民》杂志上刊发当时国内一流的农学家关于农业知识的文章,这些文章通常以“浅说”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便于农民的阅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救国的特殊时代环境中,他注重采用通俗的语言,激发农民增加生产的积极性,为国家捐献财物,让农民意识到自身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在启发农民救国的同时,董时进十分关注国家政策对农民权益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粮食价格问题,他竭力反对政府强制打压价格,认为政府的做法打击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而且在百物价格皆涨的时期,唯独打压粮价,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在这一时期,他继续完善了关于农业政策的思考,提出进取主义的新农业政策,打破粮食自给政策,主张农业应该担负起维护国家富强的重任。在注重探索农民经济贫困出路的同时,董时进不断认识到农民政治力量的弱小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甚至认为培养农民的政治参与比帮助解决农业问题更急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各种党派如雨后春笋,董时进认为组建政党的时机已经成熟,通过政党的形式培养农民的政治力的时机也已经到来。1947年5月中国农民党在上海宣告成立,选举董时进为党主席。中国农民党作为近代中国政党中的一个小党派,从建设性的立场出发,强调农村和城市平衡发展,发出农村不是城市的刮金板的呼声,要求政府尊重农民土地所有权,这些充满理性的政纲内容虽然难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与同时期各路学人只是从学术视野出发相比较,董时进显然在农民农村经济问题和农民政治权益的维护方面的思索和实践都更为深入。在规模和实力上,它自然无法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相提并论,尽管如此,作为战后成立的一个主要以农业界人士领导的小型的政党,它的成立是董时进一生关于农民问题思考与实践的顶峰,也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实践上的有益探索。董时进在战后对土地问题的关注,集中在1947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间内,他坚守土地私有制度的主要思考依据是:地主的土地是否是不劳而获所得;佃农制度是否具有明显的劣势;土地是否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土地平均分配后生产是否一定能够提高。董时进的这些思考意见,遭到了同时代的人士的谴责和嘲讽,但这些谴责和嘲讽很难说是从科学角度给予这些问题有力的反驳。如同近代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因为不能昧于自己的良心,他最后一次将自己对土地问题的思考意见上书毛泽东,却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本文的结论是:董时进农民思想的显着特征是将农业视为农民的职业,在这一基本认知前提下,借助进取主义农业政策和政党力量,继而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入手,积极培育传统小农向现代农民的转化,既强调农民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又强调国家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这些前瞻性的思考是其他各派农民思想中并不多见的。其思想价值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坚守“大农国”理论,抱定中国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不应以农民为牺牲品,而在其长期的与底层农民相处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到农民要有出路,必须培养他们的政治力。
陈默[2](2019)在《米荒、米潮二重奏:1940年成都的粮食危机》文中认为1940年国统区的粮食问题开始严峻,位于大后方核心区域的成都,其粮食危机表现为粮价飞涨的米荒和饥民抢粮的米潮交替出现。1940年春季成都米价的上涨由通货膨胀、粮食歉收、囤积居奇等多方面因素所致,进而引发了3月14日成都饥民打砸仓栈、哄抢存米的群体性事件。国民党四川当局通过封仓平籴的手段暂时平息了此波风潮,却未深究原因,将其简单误判为中共地下党所为。随后的两个月间,新成立的物价平准处在打击囤积居奇方面后继乏力,未能遏止住米价;平价销售食米的工作既缺存米又乏资金,且弊案不断。米价再度滑向失控。当年成都初夏高温少雨的天气,进一步催化了米价的涨势,刺激了民众酝酿已久的过激情绪。成都城厢内外继发割口袋、阻关、冲击米市的第二波抢米风潮,导致了社会动荡。米荒和米潮的波浪式发展,意味着成都粮食危机的迅速加深。而国民政府在处置过程中的疏漏和失误,反映出其统治逻辑和应对能力中的问题。
易仲芳[3](2013)在《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文中研究说明置身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复杂动荡的政治格局和恶劣严竣的社会环境中,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不仅没有走向衰亡,反而迅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成为民国时期公认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学术机构,并在其时的经济学界发挥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领军作用。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之所以能很快从众多学术机构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应时顺势,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办学宗旨,以“务实应用”为科教理念,以“中国化”为学术特色,并与工、商、农、学、政及国外学术机构密切互动合作,共同服务社会,推进学术,产生了丰硕的“中国化”学术成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性声誉:社会调查“独开风气之先”,指数编制享誉中外,“出版物驰名全球”,建言献策触动朝野。本文以时间演变为经,地点变更为纬,“学术中国化”为主题,截取1927年—1949年的南开经济研究所为研究区间,将考察重点放在群体活动最为频繁、最具影响力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建国前创立、发展、繁荣、衰退四个时期(1927—1949年)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成败得失进行总结评价,具体阐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简介欧美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并对中国经济学留学人员群体及中国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建立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四个阶段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各阶段人、财、物资源配置情况及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基本介绍。第二章主要厘清“学术中国化”核心定义,引介“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评判标准,阐明南开经济学人、时人及今人对“学术中国化”的主要认知,及作者本人对“学术中国化”内涵的自我理解,进而为下文探讨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活动作好前期概念与学理上的铺垫工作。第三章主要对南开经济研究所指数调研、工商调研、“三农”调研等社会调研活动进行介绍,并结合西方社会调查方法,总结南开经济研究所“实证调研方法”、“计量方法”、“教授负责制”、“项目负责制”等社会调查“中国化”的特色和优势。介绍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说明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作用与地位。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探索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分类介绍其“中国化”学术活动与学术成果。其中第四章主要探讨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工业思想和理论。本章对比英、法、苏、美等工业强国“工业革命”历程及“工业化”路径选择,结合韦伯等人工业建设理论与主张,阐明南开经济学人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认知,探讨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资本因子”面前对外来经验与模式的态度,评析方显廷工业重心思想演变,并总结陈振汉对韦伯等人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第五章结合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相关理论和改造手工业有关思想,借鉴美、加、意等欧美国家合作组织模式和经验,介绍南开经济学人何廉、方显廷等人改造“三农”思想,发展乡村工业、农业合作的有关思想与理论,总结其改造“三农”的“中国化”特色与亮点,肯定方显廷、吴知提出的区别于步赫卡尔等人的乡村工业演变制度路径更适合中国国情。第六章探索南开经济学人在苏德成功经济模式面前认知态度,简析其“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计划自由经济”思想与理论的演变路径,总结其“中国化”的“混合经济”和“计划自由经济”模式,阐明南开经济学人运用西方经济学理立足中国实情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保护”、“外汇合理统制”以及财税改革的主张,并结合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欧文·费雪与霍曲莱的货币学说、皮古现款差额理论等,总结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与理论。第七章主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举措和思想。首先对“轮回教育”风波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洋化”教育问题进行简要总结,进而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土货化”教育方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与理念进行解析。第八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教研环境,研究其与工、商、农、学、政社会各界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第九章围绕“得”、“失”、“同”、“争”四个方面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的活动与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在学科建设的推进;“失”在学理构建中理论缺失;“囧”在教研环境的不到位;“争”在于学术思想上的四次大辩论。“结语”对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成功之“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应时顺势”,适应了时代与社会大变革的需求,顺应了政府谋求经济建设的大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建所宗旨、“中国化”学术理念及“实用至上”的服务原则;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发展是部不老的“传奇”,时至今日仍叶繁枝茂,学术生命如日中天。重翻其建国前这部尘封的历史,深挖其“学术中国化”的活动和成果,探索其历百折而不衰的“秘籍”,于昔于今,价值非凡,意义深远。
黄文波[4](2020)在《桂林版《大公报》金融时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时期《大公报》在大后方桂林办刊近四年时间,关注了大量国际、国内乃至广西的金融局势和动态。报纸在社会时事评论板块的金融领域,针对一些时局事件或现象,不定期刊载报社的观点以及一系列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涉及金融秩序、金融调控、金融货币、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等方面。这些文章秉笔直书、切中要害,对当局的金融政策措施产生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凸显了时人的爱国热情和金融智慧。
梁文萍[5](2013)在《价调基金支持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引导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起源于新加坡,自2010年起被引入后在国内发展较为迅速,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抑和稳定物价的示范效应,其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那么,作为一种独特的运营模式,在地方政府价调基金支持下,这种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到底能够走多远呢?政府的“输血”最终能不能换来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呢?还是其最终只能定位为政府实施价格调控和补贴措施的“抓手”或“载体”呢?为了回答上述质疑,本文认为有必要将这种平价商店运营模式进行解析,并深入解读其是如何有效平抑和稳定物价的,即其借由价调基金发挥价格调节的作用机理,进而才能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这种平价商店运营模式到底能否为我国农副产品流通模式改革以及终端市场的价格平抑做出积极贡献,甚至破解农副产品流通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基于此,本文在文献搜集、实地调研和案例比较的基础上,着手解剖价调基金支持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我国主要的农副产品流通终端(农贸市场、超市、网店销售、平价商店)以及政府调控农副产品市场价格政策进行了文献回顾,并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政府依托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调控物价的动因以及平价商店实质的角度对价调基金支持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进行了实质分析。第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整理和归纳了国内外不同的平价模式,为本文平价商店运营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践佐证。第四,结合国内外不同平价模式的研究,对政府价调基金支持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度解剖,并对这一模式的完善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本文的实证研究,生成了研究结论,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和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结论1:平价商店在新加坡的成功及国内的实践经验表明:政府价调基金支持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成功运作能够有效发挥平抑物价的作用。结论2:上述平价商店运营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政府借用市场手段调控价格运行的有效措施,其引导和示范效应较为明显。但若要发挥其平抑物价的长效作用,一方面需要保持价调基金政策的持久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整合社会零散的门店资源,通过缩短流通环节、集中采购和配送来有效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结论3:政府价调基金支持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作为一种过渡运营模式,初期可在政府资源和资金的扶持下积蓄规模和规范运营;中期可通过“产销对接”和“统一集配”来降低成本、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最终可以完成资产、资源置换成为独立法人面对市场自由竞争。
钟兴瑜,谷新科[6](1996)在《陈云同志与建国初的物价平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云同志与建国初的物价平抑钟兴瑜,谷新科江泽民总书记在《陈云文选》(一─—三卷)、《陈云》画册出版发行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陈云同志是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
杨雨青[7](2011)在《五亿美元贷款与战时黄金、公债政策》文中研究说明1942年3月,为赢得共同对日作战的胜利,帮助中国缓解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美国向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财政贷款。国民政府根据各方的讨论意见以及当时国民经济的形势,利用这笔巨款发行美金储蓄券和美金公债,同时抛售黄金,举办黄金存款和法币折合黄金存款等业务,吸收市场上过剩的法币。黄金和公债政策的实施,对于回笼货币、吸收游资、收缩通货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运作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既未符合美援的初衷,也未能有效解决战时物价飞涨问题。
曾留香[8](2016)在《论1950年调整工商业的措施、成效及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0年的工商业调整是新中国政府争取财经状况取得根本好转的关键举措。通过文献法、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对1950年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调整的背景、原因、调整措施、成效和问题等做出分析和评价,总结建国初期调整工商业的宝贵经验:尊重经济的客观规律,调整注重适时、适量、适度,以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为目标。
范守信[9](1994)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领域的第一次战役》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领域的第一次战役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突出的困难和压力之一。,就是物价飞涨,市场剧烈动荡,严重冲击着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国就出现了四次大的涨价风。其中,尤以1949年10...
刘同刚[10](1991)在《论国营商业企业改革目标的双重化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文中认为 回顾10年改革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商业体制改革中人们对国营商业企业的目标要求是双重的:一重目标是期求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国营商业企业充分放开搞活,成为市场上相对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真正开展企业化经营;另一重目标是要求国营商业企业承担起调控市场的宏观责任,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如何充分地在现实中达成这双重目标,是改革中人们构建新商业体制的思路基点。到目前为止,10年改革的绝大部分措施也都是循着这一思路设计、出台和推行的。从表面上看,这双重目标似无什么纰漏之处,但要认真分析
二、平抑物价要对症下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抑物价要对症下药(论文提纲范文)
(1)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概念解释 |
四、研究重点、难点 |
五、内容安排 |
第一章 近代中国农民问题与董时进的“农缘” |
一、近代中国农民问题 |
(一) 农民经济的落后 |
(二) 农民政治力量的弱小:利益代言人角色之失缺 |
(三) 农民生存社会环境的恶化 |
二、董时进的“农缘” |
(一) 家乡:新旧交替之际的传统农业区 |
(二) 家庭:善于经营农业的殷实人家 |
(三) 个人机缘:农趣日增 |
第二章 北洋时期董时进的大农国理论 |
一、近代中国农学教育的兴起 |
二、“要使劳力用于报酬最厚的地方” |
(一) “兴农”更迫切的时代舆论 |
(二) “困农民即所以危国本” |
(三) “董恽之争” |
(四) 《食料与人口》 |
三、大农国理论 |
(一) 与章士钊形似神异:被误解的后“甲寅派” |
(二) 大农国理论 |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董时进对农民农业出路的探索 |
一、农村合作对于农民之重要 |
(一) 提倡合作事业 |
(二) 开设农村合作教学 |
(三) 思想和实践的成果:《农村合作》 |
(四) 对“自上而下”合作运动的意见 |
二、调查、研究与讨论 |
(一) “农村朋友”协助下的大样本抽样调查 |
(二) 学术着作:《中国农业经济学》 |
(三) “旅行”、“居住”式考察中加深认识 |
(四) 与吴景超关于“农业机械化”论争 |
三、农业学术与农业建设冶为一炉之实验:创办江西农业院 |
(一) 江西农业院的创办 |
(二) 《江西农讯》中的思想 |
第四章 农民与救国:董时进培育现代农民的思想和实践 |
一、要解决平民生计问题,必须赶办平民教育 |
二、创办启发农民现代化的杂志 |
(一) 《现代农民》杂志的创办 |
(二) 如何利用刊物以及通过政府力量扩大销量 |
三、抗战救国中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
(一) 动员农民积极抗战 |
(二) 反对政府抑制粮价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
(三) 要求政府修订农民节 |
(四) 屡次呼吁合作社不应该为外人包办 |
(五)农民民治思想之启蒙 |
四、“现代农民”之榜样:董时进创办大新农场 |
五、极力鼓吹农政机构合理化 |
(一) 运动设置农务部 |
(二) 鼓吹农政机构合理化 |
六、进取主义新农业政策与国家国防之关系 |
(一) 新农业政策的依据 |
(二) 新农业政策主要内容 |
(三) 新农业政策与国家国防之关系 |
第五章 农民与建国:组建中国农民党及坚定土地私有政策 |
一、中国农民党成立之前奏 |
(一) 董时进等积极壮大农协会力量与政府之忽视 |
(二) 《现代农民》读者之呼声:成立农民的政党 |
二、利用政治力量维护农民权益:董时进组建中国农民党 |
(一) 加强农民政治力量的重要及加入中国农民党的手续 |
(二) 农民党的政治活动及对政府的监督批评 |
(三) 农业界知识分子与中国农民党的互动 |
(四) 社会舆论下中国农民党的定位:农民职业的政党 |
三、董时进关于土地私有政策的思考 |
(一) 地主是否应该一律盲目被打倒 |
(二) 佃农的效率是否劣于自耕农 |
(三) 二五减租是否能够促进生产事业 |
(四) 农民的土地私有权是否应该得到尊重 |
(五) 土地改革争议达到沸点状态下的不时髦之音 |
结论 |
一 国家现代化建设视野下董时进农民思想的历史价值 |
二 代言人角色之尴尬:董时进培育现代农民的现实困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米荒、米潮二重奏:1940年成都的粮食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多重因素合力下的米荒 |
二、 米潮的爆发和暂时的平息 |
三、 米荒复起并愈演愈烈 |
四、 旱情催化下的新一波米潮 |
五、 余论:战时国民政府的统治逻辑和应对能力 |
(3)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回顾与学术综述 |
三、研究时段的说明与研究的困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与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组织发展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1927.9-1949.1) |
小结 |
第二章 “学术中国化”社会认知、内涵与评判标准 |
一、“学术中国化”社会认知 |
二、“学术中国化”概念厘定 |
三、“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的评判标准 |
小结 |
第三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及其“中国化”特色与优势 |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研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中国化”特色与优势 |
小结 |
第四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工业“中国化”之途径探索与抉择 |
一、工业化思潮的兴起与南开经济学人“工业化”的主要认知 |
二、南开经济学人“资本因子”的权衡与论争 |
三、方显廷“工业重心”的思想演变 |
四、陈振汉关于“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
小结 |
第五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农业“中国化”之体系改造与建构 |
一、何廉“三农”主张与农业合作理论 |
二、南开经济学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
三、南开经济学人的乡村工业理论与实践 |
小结 |
第六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中国化”经济发展之路的思辨与扬弃 |
一、南开经济学人“统制(计划)经济”思想与“计划自由经济”主张 |
二、南开经济学人关于国际贸易与外汇问题的研究 |
三、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财税问题的研究 |
四、南开经济学人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 |
小结 |
第七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之模式改革与创新 |
一、教改的缘起:“轮回教育”风波 |
二、风波的背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实用性致上:“教育中国化”探索 |
小结 |
第八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之互动合作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合作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工商企业的互动合作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农业的互动合作 |
四、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学术界的互动合作 |
小结 |
第九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得失冏争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得:学科推进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失:学理构建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冏:教研环境 |
四、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争:学术“论剑” |
小结 |
结语 |
一、逆境崛起:时局面前的抉择 |
二、“中国化”:南开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学术宗旨 |
三、内外兼重: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桂林版《大公报》金融时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桂林版《大公报》的办刊概况 |
二、金融时评综述 |
(一)关于金融秩序的时评 |
(二)关于金融调控的时评 |
(三)关于金融货币的时评 |
(四)关于金融机构的时评 |
(五)关于国际金融的时评 |
三、金融时评的作用 |
(一)针砭当局腐败 |
(二)提供参考建议 |
(三)激发爱国情绪 |
(5)价调基金支持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农副产品终端模式的研究 |
2.1.1 农贸市场 |
2.1.2 农产品超市 |
2.1.3 网店销售 |
2.1.4 平价商店 |
2.2 农副产品市场价格调控政策的研究 |
2.3 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
3 价调基金支持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实质分析 |
3.1 政府依托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调控物价的动因 |
3.2 价调基金支持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实质 |
3.2.1 价调基金的由来 |
3.2.2 价调基金支持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实质 |
3.3 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平抑物价的作用机理 |
3.3.1 规定明确的平价民生品类,及时有效地监控价格波动范围 |
3.3.2 建立产销对接机制,降低平价商店运营成本是平价长久之计 |
3.3.3 价格预警机制能有效防止价格异常波动 |
4 国内外不同地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发展案例比较 |
4.1 新加坡平价商店的案例解读 |
4.1.1 新加坡平价商店简介 |
4.1.2 新加坡平价商店运营模式分析 |
4.2 国内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实践的案例解读 |
4.2.1 广东省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分析 |
4.2.2 营口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分析 |
4.2.3 庄河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分析 |
4.3 案例启示 |
4.3.1 平价商店的建设要因地制宜 |
4.3.2 政府是平价商店初期建设的主导力量 |
4.3.3 产销对接是平价商店延伸发展的方向 |
4.3.4 通过价格监控协助政府调控民生物价,具有社会公益性 |
5 价调基金支持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解析 |
5.1 价调基金支持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运营结构体系 |
5.1.1 政府价调基金的“补、调、控、扶”协同体系 |
5.1.2 平价商店“产销对接”的运营体系 |
5.1.3 政企合作的统一管理机制 |
5.2 价调基金支持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发展讨论 |
5.2.1 平价商店要发挥市场的主导力量 |
5.2.2 平价商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品牌建设 |
6 结论 |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1 研究局限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五亿美元贷款与战时黄金、公债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美国五亿美元财政贷款使用的讨论 |
1.发行美金公债和美金储蓄券 |
2.向美国购买黄金在国内市场上出售 |
二、利用五亿美元实施的公债政策 |
1.美金节约建国储蓄券的发行 |
2.同盟胜利美金公债的发行 |
3.美金公债贪污案 |
三、利用五亿美元借款实施的黄金政策 |
1.黄金政策的实施 |
2.黄金舞弊案 |
四、对黄金和公债政策实际效果的评价 |
五、结论 |
(8)论1950年调整工商业的措施、成效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整工商业的背景和原因 |
二、调整的前奏: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三、调整工商业的具体方针和措施 |
四、调整工商业的成效、评价与存在的问题 |
五、调整工商业的经验和启示 |
(10)论国营商业企业改革目标的双重化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营商业企业改革目标的双重化实际上是政企职责的再混淆 |
二、改革目标的双重化将国营商业企业推入左右两难的现实困境 |
三、解决目标双重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
四、平抑物价要对症下药(论文参考文献)
- [1]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D]. 朱子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2]米荒、米潮二重奏:1940年成都的粮食危机[J]. 陈默. 抗日战争研究, 2019(02)
- [3]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D]. 易仲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4]桂林版《大公报》金融时评研究[J]. 黄文波. 广西地方志, 2020(01)
- [5]价调基金支持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运营模式研究[D]. 梁文萍.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6]陈云同志与建国初的物价平抑[J]. 钟兴瑜,谷新科. 经济改革, 1996(06)
- [7]五亿美元贷款与战时黄金、公债政策[J]. 杨雨青.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8]论1950年调整工商业的措施、成效及经验[J]. 曾留香.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2)
- [9]新中国成立后经济领域的第一次战役[J]. 范守信.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4(01)
- [10]论国营商业企业改革目标的双重化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 刘同刚. 财经研究, 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