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严虹,徐彬[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灵魂,可以借此窥见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变迁历程。在中国教育大背景下,结合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课程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以及全面深化阶段五个时期,主要围绕德育、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经历了德育内容从政治化到人本化,课程知识从"双基"雏形—"双基"—"三基"—"四基",能力要求从"三能"—"三能"修正—"五能"—"六素养"的变迁历程。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地对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嬗变进行回顾。
周彦[2](2021)在《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近些年受到了关注,未来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今日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场域中人与知识的关系在社会文化转型期也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历史等人文课程教学实践时,就会发现,这些人文课程所应当培养出的人文精神,很多时候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与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过分注重知识的实用价值”等忽视人的自由理性的问题密切相关。在课程知识观层面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问题,即: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的问题。这是由于科学课程知识观的异化和人文课程知识观没有坚守自身独特属性所致。审视当下关于课程知识观的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是很多研究都在呼吁要从以确定性、权威性、还原性为特点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向以不确定性、情境性、建构性为特点的“后现代课程知识观”。这种笼统的转向论,由于忽略了课程知识观赖以建立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淡化了课程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知识类型的属性,所以大多只停留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课程知识观横向比较的描述上,而较少从课程知识的内部属性进行剖析,因而遮蔽了僭越的问题。解决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僭越的问题,首先要消除科学课程知识观自身的异化。审视科学的发展历程可知,从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到近代自然科学,科学知识经历了从“求真”到“求力”的演化,对控制外部自然力量的过度追求,导致科学课程知识忽视了人内在的自由理性,恢复人的自由理性在科学课程知识观中的地位,是消除科学课程知识观异化的首要任务。解决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僭越的问题,还需要人文课程知识观重新检视自身。这种检视要从逻辑前提的批判开始,要对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本质观、理性观、客观性等立论基础加以批判,承认个体本质观的合法性,承认关系理性可以弥补个人理性之不及,还要摒弃符合论的客观性标准,如此才可以从课程教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人文课程知识自身的特性,也才能够在人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教师和教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知识的僭越,其目的是为了展开课程知识观的一种研究进路,也可能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改进有间接推动。因此,本研究主要遵循回顾——反思——重建的思路,具体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已有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哲学知识论和课程知识观领域,研究思路呈现出怎样的大体走向。2.现实的课程与教学中,要厘清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的问题,既需要在科学课程知识观中恢复自由理性的地位,也需要人文课程知识观对自己有深入的反思和重新认识。3.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课程教学实践可以展开哪些新的面向,小学语文的文本课程研发可以有哪些有益的思路,语文教学可以有哪些改进等,在重建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一种融通科学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可能。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一)当代课程知识观研究成果显着,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些问题,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加以区分,重视课程知识的育人属性,有益于认清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这一现实问题。(二)异化的科学课程知识观,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运用理性的自由权利,科学课程知识的学习被工具性的观念所主导,这是导致僭越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基于理性自由的科学课程知识观。(三)人文课程知识观要承认个体本质观。学习人文课程知识,人的意识方向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越接近个体本身,就越能够达到对“这个事物”的本质认识,获得一种个体性的意义和价值。这不同于科学课程知识的普遍本质观。(四)人文课程知识观要引入关系理性以弥补个人理性的不足。人文课程知识背后的个人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学习人文课程知识要在知识中见到人,理解人性,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五)人文课程知识的学习要建构起个体的自我精神世界,这种建构必定是与他人的共同建构,通过对人文课程知识的层次分析可以知晓,差异性是人文课程知识的意义之源,人文课程知识构筑的是一个包含了无限算子和关系结构的“多世界”,每个个体都是关系的交汇点,这种交汇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他人和内在时间是交汇关系的重要体现,因而是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重要路径。(六)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不能采用科学课程知识的符合论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求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它不是依靠唯一性获得,而是依靠多样的解释来消除每种解释中所必然存留的主观霸权性,达到内部关系的整合融贯。人文课程知识有着丰富的意义层级,意义的恒常性是其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七)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研发小学语文教材时,需要系统构建教材中的“他人世界”和“文化价值图景”,依据人文课程知识观可以在拼音、识字、古诗文等教材编写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八)根据人文课程知识观的特点,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生动的个体,重视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从生活世界中汲取教育智慧,并努力让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公共思想积极对话,达到一种观念的连贯的境地。(九)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相融的,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是人文的一部分,两者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它们在面对超越者时都在寻求人的自由,在认知过程中,都依赖于身心一体的认知方式,都存在必然的无知,因而它们需要相互激发、相互借鉴和协同共进,才能达成求真的目的。本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了来自课程教学实践的深入检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还只停留在了理论思辨的层面,未能有更加切近实践的探讨与辨析,这也是未来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彭倩梅[3](2021)在《指向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抛锚式教学策略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为例》文中提出
赵云娜[4](2021)在《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芳芳[5](2021)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聪[6](2021)在《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S校单元复习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胡苏燕[7](2021)在《古诗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个案研究 ——以D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曹文[8](2021)在《基于课程本位评姑的小学视障学生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干预研究》文中提出
朱予橦[9](2021)在《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蒋苏杰[10](2021)在《我国小学“统计与概率”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比较 ——基于统计活动过程的视角》文中提出
二、“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人文课程与教学没有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 |
(二)讨论课程知识观无法回避知识的属性差异 |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经历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知识 |
(二)课程知识 |
(三)人文课程知识 |
(四)课程知识观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第一节 课程知识观研究回顾 |
一、西方知识论研究 |
二、知识观的批判与转型研究 |
第二节 课程知识观研究反思 |
一、课程知识观研究的成绩 |
二、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反思 |
第二章 人文课程与教学的迷失及课程知识观溯因 |
第一节 人文课程与教学迷失之表征 |
一、对确定性的迷恋 |
二、对正确结论的过度反叛 |
三、实用价值优先 |
四、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
五、过度追求效率 |
第二节 科学课程知识观异化之溯因 |
一、科学的童年:追求自由的内在性知识 |
二、数学改变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知识的属性 |
三、近代科学从“求真”到“求力” |
四、科学课程知识观的异化 |
第三节 基于“理性自由”的科学课程知识观 |
一、借助自然知识开拓自由人性是科学课程的首要任务 |
二、重构科学课程知识的指涉对象 |
三、从心智间的自由互动理解人的理性自由 |
四、对科学课程知识观的一个基本假定 |
第三章 人文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上)——前提批判 |
第一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本质观批判:寓于普遍性中的个体性 |
一、区分两种本质观 |
二、两种本质观决定了两种意识方向 |
三、人文课程知识的本质特性 |
第二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理性观批判:个人理性与关系理性并行 |
一、人文世界存在个人理性不及的领域 |
二、关系理性的特质 |
三、从关系理性的视角看 |
第三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批判:意义的恒常性 |
一、对人文课程知识中人之属性的误解 |
二、对人文课程知识之意义属性的误解 |
三、对人文课程知识所属世界的误解 |
四、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还在于“意义的恒常性” |
第四节 对人文课程知识观的一个基本假定 |
第四章 人文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下)——课程教学视角的阐释 |
第一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课程教学阐释 |
一、人文课程知识的多世界 |
二、人文课程知识的多层次 |
三、人文课程知识的多意性 |
第二节 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路径之一:关系理性视野中的自我与他人 |
一、自我是超越的、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存在 |
二、从主体性迈向共同性 |
三、自我与他人在伦理关系之外的更优可能是审美关系 |
第三节 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路径之二:意义中的内在时间 |
一、当代性:生活之惑时时具有紧迫性 |
二、未来性:作为意义之源的美学图景 |
三、历史性:意义的消逝与夺回 |
第五章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课程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教材理解 |
一、走出教材的“产品化”思维 |
二、作为他人世界的“故事” |
第二节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教材编创实例 |
一、汉语拼音的编创 |
二、识字课文的编写 |
三、诗词故事的演绎 |
第三节 从人文课程知识观看语文教学——来自《论语》的启示 |
一、个体自身观念的连贯 |
二、学习团体内部观念的连贯 |
三、学习团体与社会观念的连贯 |
结语 从僭越走向融通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回顾与展望[J]. 严虹,徐彬.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1(25)
- [2]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D]. 周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指向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抛锚式教学策略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为例[D]. 彭倩梅. 西南大学, 2021
- [4]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赵云娜. 西南大学, 2021
- [5]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陈芳芳. 西南大学, 2021
- [6]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S校单元复习课为例[D]. 张聪. 西南大学, 2021
- [7]古诗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个案研究 ——以D小学为例[D]. 胡苏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基于课程本位评姑的小学视障学生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干预研究[D]. 曹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朱予橦. 西南大学, 2021
- [10]我国小学“统计与概率”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比较 ——基于统计活动过程的视角[D]. 蒋苏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