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新型混凝土砌块研究进展

多功能新型混凝土砌块研究进展

一、多功能新型混凝土建筑砌块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武祥,王爱军,刘洪彬,张磊蕾,廖礼平[1](2021)在《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的研制》文中认为仿火山石装饰混凝土具有质轻、保温、比强度高、抗冻性好等优点,同时拥有独特的仿火山石装饰效果,通过在线复合绝热材料可制备集装饰、结构、保温等功能于一体的仿火山石砌体砌块,用作建筑物墙体砌筑材料。本文选用干表观密度为900kg/m3、1000kg/m3的仿火山石装饰混凝土为基材,挤塑聚苯板为绝热材料,研制密度等级为600、700和800级的三明治结构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结果表明,规格尺寸为390mm×280mm×190mm、800级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的强度等级达到MU3.5,砌体传热系数达到0.42W/(m2·K),抗冻指标达到D35,可满足我国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要求。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墙体在完成勾缝施工后,无须再进行内外墙保温和二次饰面施工,技术经济效益显着,尤其适用于村镇低层民居建设。

程宝军,麻鹏飞,史博元,康升荣[2](2021)在《高性能多功能一体化复合墙板连接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现有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体系与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C)的优势,提出了一种由高性能薄壁大空腔壳体与多功能芯体组成的高性能多功能一体化复合墙板体系,其标准板面密度≤75 kg/m2,极限抗弯荷载最小为2333 N/m2,多功能芯体为改性聚苯颗粒泡沫混凝土的标准板的传热系数为0.77 W/(m2·K)。结合标准板特性,提出了定制化外墙及其连接节点、密封防水等构造,多种构造组合可满足不同气候区、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并根据需要对薄壁大空腔壳体的极限抗弯强度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均布抗弯荷载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并验证了材料在数值模拟中的性能参数。

邵菲菲[3](2021)在《当代艺术视野下的集装箱建筑实验》文中认为

徐婧[4](2021)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及建筑业的加速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以其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等优势逐渐引起政府及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己经形成普遍共识,但目前中国装配式建筑始终无法逾越成本问题,使得企业参与装配式建筑建设积极性不强,成本问题成为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而单个项目成本的降低无法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产业链的视角考虑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优化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展开研究,重点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影响因素、国内外经验及成本控制优化策略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文剖析国内外关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明确产业链的内涵、主要环节及各环节的参与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成本构成。其次,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识别,再通过专家访谈和头脑风暴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得出最终的影响因素清单,基于模糊解释结构模型分析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并构建网络分析模型提取出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本文结合美国、德国、日本、香港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及产业链成本控制具体措施,从政策和标准、技术及管理三方面提炼经验启示,并提出优化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的策略建议。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进行分析,得到影响产业链成本的20个因素间的作用机理,并分析提炼出11个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及相应启示,从政府管控、技术研发、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优化产业链成本控制的策略建议,对产业链成本管控制及产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雨婷[5](2021)在《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历史建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洗礼后,沉淀为城市传统瑰宝,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它还承载着社会变迁、人文文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的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永续存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对青年的未来具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山西省历史悠久,太原市作为其省会也遗留保存下来众多历史文物建筑。由于经历了时间的冲刷,许多历史建筑逐渐被风化侵蚀、结构出现安全隐患、设备设施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最初,在国家对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工作较为薄弱,自从2008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城市相继出台以历史建筑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办法。太原市在2009年公布了本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出台了专项规划。到2017年,又追加了保护工作文件。但在保护实践中发现,历史建筑类型众多、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使用现状也情况各异,使得历史建筑的更新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更加科学地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与保护更新意义,并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在充分查阅历史建筑相关的国内外制度规范、评价标准、更新方法以及实际更新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明确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中评价内容和改造手段的重要性。通过文献搜集阅读与实地调研互相补充的方式,对太原市内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为了避免出现无目的性的保护修缮和不适宜的改造再利用措施,而是采用有针对性、有科学性的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策略,本文建立了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综合整理现有的资料,对评价体系中的逐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明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搭建评价模型,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等各个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最终得出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的重点内容,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支撑。针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相应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改造技术运用,从外部环境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综合效益五大层面详细分析了历史建筑修缮改造技术特征,并对相应的改造方法进行总结。最后以实际的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在改造和更新中可使用到的技术策略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并进行总结。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评价工作中的分析样本。帮助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太原市乃至全国近现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更新太原市再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山西省的城市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胥艺[6](2021)在《基于原始潜在结构保护的凤凰古镇居住单元转译探索》文中认为中国的乡村城镇已经经历了彻底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其建筑和聚落结构。半城市化地区的乡村聚落进行了自我城市化并且对文化遗迹进行了非文化的填充之后,被称为“历史文化名镇”又增加了另一个主要威胁[1]。正如柞水凤凰古镇所示,这个新标签吸引了标准化的旅游商业开发项目。而常见的大规模、快速、简化仿古的的开发模式忽视了保护古镇现有整体形态中的地理元素、建筑、居住结构、农田划分方式等形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印记,消除了整个聚落的深层形态秩序和乡村景观的真实特征。形态类型学理论是意大利形态类型学派在传统城镇研究中使用的重要工具,针对历史层积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康泽恩学派的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认知,提出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迹也在其中积淀下来,形成的一系列时间切片式的空间组合结果即为历史层积。这种认知方式应用到建成遗产保护中,使我们拥有了一种近似考古学的认知视角,来重新认识建成遗产的结构构成,并为探索其深层原始潜在结构打下了基础。这种潜在结构建立了有机的框架和空间组织形式,对于准确指导当前对于古镇的保护、强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基于Laura pezzetti教授团队在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工作营期间对于凤凰古镇的相关研究及其团队对于潜在径向结构的揭示,以及工作营期间相关的调研成果,进一步选取典型地块进行深入设计,设想一个具有连贯性的设计策略,应对三种不同情境总结出具体的设计方法,使交织杂糅的不同年代建筑形成的层叠空间清晰可读,最后提出对凤镇传统单体民居进行转译的更新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于凤镇内的历史街巷及重点文保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及相关文献收集,并对其文物保护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解读,深入分析其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与困境。第二部分,对于凤凰古镇从源起至当代的形态变化背后的动因作出总结和梳理,根据每个时期古镇形态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的改变,从古镇源起至今主要分为五段时期,并绘制每个阶段的“推测类型学地图”,以及对场地现存四种建筑类型分析。第三部分,依据场地内潜在的结构线秩序,总结出古镇整体保护与更新策略。选取一条典型径向地块,通过嵌入、覆盖和填充的设计方法,对凤凰古镇建筑、公共空间和历史景观进行重写。第四部分,基于潜在结构的发现,通过对古镇传统民居中几种元素类型的提取,分别在马头墙、合院空间、阁楼空间这几方面探讨转译的方法,对单体民居进行转译更新设计。其中,第二、三部分的部分图纸与研究成果为作者在参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双学位项目期间在Laura pezzetti教授指导下完成。本文研究以柞水县凤凰古镇为例,基于意大利城市形态类型学中针对历史层积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的解析,梳理和总结了古镇空间形态发展的过程和主导影响要素,基于对古镇的原始潜在结构的保护与传承思考,总结古镇整体形态上的更新策略,并选取典型地块进行设计,最后落到单体层面上的转译更新方法,以期对同类型历史文化村镇居住单元的转译更新提出一定程度的参考与指导。

谢景宜[7](2021)在《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陆地面积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沿海地区不得不把空间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围填海作为现有的主要用海方式不仅造价高昂,而且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针对围填海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节约用海、最大程度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原则,本文提出了漂浮城市这一环保、经济的城市空间发展概念,采用浮箱结构来建造海洋平台城市,有效利用海洋空间来弥补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围填海等工程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本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进行了细致、多方面的概念设计,并从人居优越性、交通便利性、管廊经济性、雨洪管理有效性、绿色施工高效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概念包括浮箱上部人居活动层和浮箱内部交通与基础设施层。浮箱上部为人居空间,提供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场所,搭配环绕的景观绿化最大限度地构建生态宜居环境。浮箱内部主要为城市交通系统与综合管廊系统,避免城市交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解决现有噪音尾气污染和汽车拥堵问题,为海洋漂浮城市中的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将妨碍人类活动的基础设施下移,为浮箱上部地面提供更多优质人居活动空间。浮箱结构采用预制件装配式施工,城市采用单元化原则设计,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原则。(2)本文对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与传统填海工程进行了工程概算和经济性对比。以某临空产业园填海造地工程为例,该工程通过填海造地形成准矩形临空产业园人工岛,长6183m、宽3440m,总面积约20.29km2。仅考虑人工岛护岸和陆域形成,不包括陆域形成后的地基处理、场区地下管线、场区面层结构及以上设施,采用清淤换填与直接回填组合方案的初步设计工程概算约为219.9亿元。而采用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方案,建设相同大小的平台,采用C35F350混凝土建设大小为80m×80m×7m,厚度为0.6m的浮箱,工程概算约为198.42亿元。对比结果表明,海洋漂浮城市的建设概算低于填海造陆方案概算。与填海造陆相比,浮箱内部还可额外提供近一倍的面积,节省大量建设资金。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海洋漂浮城市是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新模式,也是探索世界城市空间开发的“中国方案”。

王鹏辉[8](2021)在《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西部盐湖、盐渍土地区土壤中含大量的氯盐、硫酸盐、碳酸盐等对混凝土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的盐类,使得普通钢筋混凝土建筑在此地区不能具有很好的适用性,通常在远早于设计年限发生破坏。而氯氧镁水泥混凝土(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MOCC)作为一种镁质胶凝体系混凝土,不经改性在此地区就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但是MOCC中钢筋极易发生锈蚀的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解决此问题,提出采用涂层对钢筋进行防护,来防止其锈蚀。然而,西部地区昼夜温差大、风沙大、紫外线强,因此在防止钢筋锈蚀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对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Coated reinforced 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CRMOCC)的服役性能影响。本文,根据西部盐湖、盐渍土地区的环境以及MOCC的特点,设计CRMOCC协同工作性能试验来研究涂层钢筋与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系统开展典型环境下CRMOCC、氯氧镁水泥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RMOCC)长期溶液浸泡试验,研究涂层对钢筋保护过程中的长期稳定性及CRMOCC的整体耐久性。设计CRMOCC、RMOCC高低温交变试验,研究CRMOCC、RMOCC在高低温作用下的退化规律。通过CRMOCC、RMOCC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和X-CT试验,研究钢筋锈蚀及锈胀裂缝的空间发展规律。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在传统裂缝几何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CRMOCC、RMOCC在高低温试验和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过程中的裂缝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基于Copula函数,以相对锈蚀评价参数?1、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2、相对质量评价参数?3作为退化指标,进行了两因素、三因素作用下的CRMOCC整体耐久性可靠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盐雾试验、电化学试验、拉伸试验、植筋拉拔试验,从涂层对钢筋的保护性能、外荷载作用下涂层的完整性、涂层作用下钢筋的粘结力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对CR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GH(富锌环氧树脂)涂层和沥青涂层而言,当GH涂层厚度为0.3 mm、YP沥青涂层厚度为0.4 mm时CR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最好。(2)对CRMOCC、RMOCC进行了长期溶液浸泡试验,以反映钢筋锈蚀的腐蚀电流密度、裂缝开展的ω2、质量损失的ω3作为耐久性评价参数,研究CRMOCC、RMOCC的整体耐久性退化过程。研究表明:在四种环境下的(涂层)钢筋锈蚀程度关系为:氯盐环境>硫酸盐环境>潮湿环境>干燥环境。氯盐环境下有损GH涂层钢筋在180 d已达到低锈蚀状态。在干燥环境下YP沥青对钢筋的保护效果要好于氯盐环境、硫酸盐环境和潮湿环境。ω2、ω3在退化过程中近似服从线性退化规律,ω2在退化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敏感。(3)为了得到CRMOCC在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可靠度退化规律,以ω1、ω2、ω3作为退化指标,在Copula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建模,结果表明:在单因素作用下S(t1)、S(t2)、S(t3)分别在20000 d、16000 d、18000 d时可靠度为零。在双因素作用下,以二元Gumbel-Copula函数作为连接函数,CRMOCC在13000 d时可靠度为零。在三因素作用下,以三元Clayton-Copula函数作为连接函数,CRMOCC在10390 d时可靠度为零。(4)通过高低温试验、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研究CRMOCC、RMOCC在高低温变化、恒电流通电加速过程中的(涂层)钢筋锈蚀、裂缝发展、质量损失退化规律,并采用人工识别、边缘检测、阈值分割、K-means聚类算法对试件表面裂缝发展进行了捕捉。研究表明:GH涂层、YP涂层可以很好的保护钢筋锈蚀。对于同时期的ω2、ω3而言保护层厚度越大,其降低速率越小,ω2在试件的退化过程中更为敏感。虽然边缘检测、阈值分割、K-means聚类算法都可以实现试件表面裂缝捕捉,但是精确度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5)以恒电流通电加速下的CRMOCC退化为研究对象,采用X-CT研究了其在退化过程中的钢筋锈蚀和锈胀裂缝发展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钢筋锈蚀始于钢筋和氯氧镁水泥界面破坏处。随着钢筋的不断锈蚀,锈蚀物逐渐遍布钢筋的整个表面并向水泥浆中扩散。裂缝的开展始于钢筋的一个外表面,裂缝的发展和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有关,并按着界面过渡区的方向发展,MOCC界面过渡区形成的针状产物是导致薄弱面存在的关键原因。LG(裸钢)、YP试件表面裂缝开展宽度分别与钢筋体积损失和锈蚀物体积发展呈线性关系,LG钢筋体积损失与锈蚀物增长呈指数关系,YP钢筋体积损失与锈蚀物增长呈线性关系,LG试件表面裂缝宽度与裂缝体积增长呈指数关系,YP试件表面裂缝增长与裂缝体积呈线性关系。对于LG-A和YP-A组试件,同时期钢筋的实际锈蚀率和理论锈蚀率分别为10.72%、10.05%、13.47%、18.81%。(6)采用X-CT和GLCM图像分析方法对RMOCC在锈胀力作用下的表面、内部细观损伤进行分析。采用GLCM的四个特征值(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均质性)来反映细观损伤变化,并对四个特征值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试件损伤的逐渐增大,对比度值呈增大趋势,而相关性、均质性、能量值呈减小趋势。对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均质性四组值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均服从正态分布。对GLCM的四个特征值进行可靠度竞争失效分析得出,采用均质性特征值对混凝土在锈胀力作用下的退化规律进行评价更合适。通过对混凝土试件损伤前后的热力图进行分析,得出损伤前后,矩阵峰水平投影的带宽显着减小,且随着损伤的逐渐增加,矩阵峰沿着矩阵主对角线延伸。ROI区域大小的选择对GLCM中四个特征值的大小有一定影响,但是不会改变其发展规律,含裂缝ROI区域越小,对比度越大,而其他三个特征值的变化波动不大。

杨姝[9](2021)在《恒大K住宅项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环境问题愈加严重的当下,我们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失调、气候变暖等严重的挑战。绿色建筑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为了应对目前面临的环境难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长久以来我国都在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绿色建筑需要投入比传统建筑更多的成本,这成为绿色建筑快速推广的最大阻碍。绿色建筑成本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功能效益,我们需要探讨绿色建筑成本的增加与其带来的效益是否相匹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绿色建筑的成本构成、相关技术、评价方法等,而对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带来的增量效益研究确甚少。本文通过实际绿建项目的技术与数据的调研与分析,研究其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以期推进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界定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文献调研,定义了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概念及详细组成,明确增量成本构成和增量效益的构成,并研究了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货币量化方法,研究恒大K住宅绿色建筑项目的各项绿建技术及绿建成本,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并进行详细的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分析计算并对此绿建项目进行绿建成本效益评价。同时,对比该绿建项目与普通项目的成本、收益,并得恒大K项目在其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远大于其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推广具有可行性。此项目的研究论证了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及可推广性,有助于为开发商及政府部门提供绿建项目的决策依据,有助于绿色建筑的甄选和推广。

王子文[10](2021)在《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及关键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快节奏的施工建设对混凝土结构施工周期和结构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强混凝土能够在水化早期提供足够的施工强度,在交通工程、结构修补、市政设施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蒸压养护是制备早强混凝土的常用技术手段,但是其只适用于预制构件,且导致混凝土易出现抗渗差、脆性高、易开裂的缺点。因此,开展免蒸压早强混凝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用纳米水化硅酸钙作为早强组份,制备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并研究其强度发展规律和微结构特征;通过半浸泡式硫酸盐侵蚀实验,研究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的耐硫酸盐侵蚀能力。本文对比研究了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ESC)、普通混凝土(SC)和蒸压混凝土(AC)的强度发展、弹性模量等宏观力学性能,并通过XRD、TG、显微硬度、SEM以及低场核磁等方法表征水化产物组成、形貌和孔隙结构随龄期的变化规律,揭示ESC早期强度的产生机制;通过不同侵蚀龄期下的质量变化率、强度损失、弹模损失等,对比研究3种混凝土的硫酸盐侵蚀发展规律,并通过侵蚀产物、硫酸根离子传输速率等微结构分析,揭示免蒸压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中的劣化规律。得出结论如下:(1)纳米水化硅酸钙早强剂对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提高显着,制备出ESC,1 d抗压强度即达到设计强度的60%,为45.6 MPa,比SC提高了48.5%。AC 1d抗压强度增幅最大,但后期强度增长缓慢,90 d后抗压强度最低。(2)ESC早期水化产物种类与SC没有变化,但1d时非蒸发水和Ca(OH)2含量分别提高了9.4%和13.5%。AC由于高温高压环境,生成了新的水石榴石相和托贝莫来石相产物,且水化产物整体结晶性提高。ESC各龄期在基体和界面过渡区的显微硬度都显着高于SC。ESC 1 d的孔隙率高于SC,主要来自于1-10 nm凝胶孔的贡献,且1μm以上的细孔进一步细化;AC 1d的总孔隙率最高,达到23.75%,且大孔比例显着高于ESC和SC。(3)纳米水化硅酸钙在孔隙和界面处提供额外的成核位点,加快了C-S-H凝胶的生长速度,且水化产物的尺寸更小,结构致密,从而提升了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和粘结强度,并优化了孔隙结构。高温高压的养护条件,水化产物尺寸大,结晶程度高,形成稳定骨架装结构保证早期的高强度;且孔隙率高,尤其是大孔比例较高。(4)半浸泡硫酸钠侵蚀下,侵蚀210 d后,ESC裂纹长度总和、抗压强度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模损失率分别为SC的70.2%、53.2%和63.6%;而AC无明显开裂,裂纹长度总和仅为6.4 cm,抗压强度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模损失率分别为3.5%和2.5%。(5)与SC相比,ESC中纳米水化硅酸钙优化了孔隙和界面过渡区,有效的降低了侵蚀过程中硫酸根离子的传输,侵蚀产物生成量和硫酸根反应系数更低,力学性能损失更低;AC中虽然传输硫酸根含量最高,但由于水化Ca(OH)2含量较低,但侵蚀产物生成量和硫酸根反应系数最低;同时AC较高的孔隙率为膨胀结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AC力学性能损失最低。

二、多功能新型混凝土建筑砌块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新型混凝土建筑砌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结构设计
3 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材料组成
    3.1 仿火山石装饰混凝土
        3.1.1 原材料技术要求
        3.1.2 技术性能
    3.2 绝热材料
    3.3 拉结件
4 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生产工艺
    4.1 仿火山石装饰混凝土混合料制备
    4.2 仿火山石装饰混凝土发泡料浆制备
    4.3 浇注成型和脱模
    4.4 养护和坯体分割
    4.5 饰面加工和强化
5 多功能仿火山石墙体砌块技术性能
    5.1 技术性能
    5.2 装饰效果
    5.3 性能检测
6 结语

(2)高性能多功能一体化复合墙板连接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构造设计研究
    1.1 高性能多功能一体化复合墙板标准板构造设计
    1.2 定制化外墙构造设计
2 连接节点设计研究
    2.1 标准板之间拼接设计
    2.2 定制化外墙的连接节点设计
3 性能试验
    3.1 抗弯性能
    3.2 抗弯数值模拟
    3.3 热工性能计算及验证
        (1)热阻计算
        (2)传热系数计算
4 结语

(4)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
        1.2.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1.4.1 论文内容
        1.4.2 论文结构
第2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及其成本控制现状
    2.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及其成本构成
        2.1.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环节
        2.1.2 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构成分析
    2.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的特征及现存问题
        2.2.1 产业链成本控制的特征
        2.2.2 产业链成本控制现存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识别
        3.1.1 识别原则
        3.1.2 影响因素识别过程
        3.1.3 影响因素清单确定
    3.2 基于FISM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3.2.1 FISM的适用性分析
        3.2.2 模型构建
        3.2.3 影响因素间作用机理分析
    3.3 基于ANP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1 ANP法的适用性分析
        3.3.2 模型构建
        3.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4.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国内外经验
        4.1.1 美国
        4.1.2 德国
        4.1.3 日本
        4.1.4 香港
    4.2 优化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的启示
        4.2.1 政策和标准方面
        4.2.2 技术方面
        4.2.3 管理方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5.1 成本控制优化原则与思路
        5.1.1 优化原则
        5.1.2 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优化思路
    5.2 具体优化措施
        5.2.1 政府监管方面
        5.2.2 技术研发方面
        5.2.3 管理创新方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影响因素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影响因素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 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1.3.1 历史建筑
        1.3.2 建筑性能评价
        1.3.3 历史建筑保护
        1.3.4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原则
        2.1.2 历史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2.1.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2.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2.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概述
        2.2.2 历史建筑评价
        2.2.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2.3 研究问题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研究
    3.1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概况
    3.2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概况
        3.2.1 外部空间与规划
        3.2.2 建筑环境及使用
        3.2.3 结构安全
        3.2.4 设备设施
        3.2.5 社会综合效益
    3.3 太原市历史建筑调研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 构建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框架
        4.2.1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4.2.2 指标的解释说明
        4.2.3 太原历史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及评分标准的确定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3.3 运用决策软件确定权重
    4.4 评价模型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改造技术策略研究
    5.1 外部环境规划改造技术策略
        5.1.1 场地布局规划
        5.1.2 服务配套设施
        5.1.3 场地景观
    5.2 建筑空间改造技术策略
        5.2.1 建筑室内功能空间组织
        5.2.2 室内环境舒适度
        5.2.3 无障碍设计
    5.3 建筑结构改造技术策略
        5.3.1 砖混结构的改造加固
        5.3.2 框架结构的改造加固
    5.4 建筑设备改造技术策略
        5.4.1 给排水系统
        5.4.2 空调采暖系统
        5.4.3 电气系统
        5.4.4 消防系统
    5.5 建筑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策略
        5.5.1 历史信息保留
        5.5.2 历史文脉延续与文化传承
        5.5.3 公众参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取依据
    6.2 项目概况及改造目标
        6.2.1 项目概况介绍
        6.2.2 项目改造目标
    6.3 项目评价
        6.3.1 项目评价
        6.3.2 项目评价结果
    6.4 项目改造技术策略分析
        6.4.1 外部环境改造
        6.4.2 建筑功能改造
        6.4.3 建筑结构改造
        6.4.4 建筑设备改造
        6.4.5 社会综合效益提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B 历史建筑使用性能及建议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原始潜在结构保护的凤凰古镇居住单元转译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源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凤凰古镇发展现状
        1.2.2 凤凰古镇研究需求——历史层积理论引入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对历史层积的研究
        1.4.2 对古镇保护与更新的研究
        1.4.3 对凤凰镇的研究
    1.5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1.5.1 研究范围
        1.5.2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凤凰古镇历史与现状
    2.1 凤凰古镇概况
        2.1.1 地理区位与城镇职能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2 凤凰古镇历史价值
        2.2.1 明清古民居
        2.2.2 历史街巷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2.3 凤凰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困境与挑战
        2.3.1 “历史文化名镇”的定义
        2.3.2 凤镇相关保护政策
        2.3.3 凤镇相关保护规划分析
    2.4 本章小结
3.凤凰古镇层积脉络解析
    3.1 凤凰古镇源起
    3.2 凤凰古镇原始聚落成型的影响因素
        3.2.1 自然要素的影响
        3.2.2 风水观念的影响
        3.2.3 由于其承担“港口”功能而形成的中心商业街的影响
    3.3 凤镇各时期形态演变动因分析
        3.3.1 以自然要素为主导影响因素时期(1949-1962)
        3.3.2 以土地政策为主导影响因素时期(1963 至七十年代中期)
        3.3.3 以人口扩张为主导影响因素时期(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
        3.3.4 以城镇交通发展为主导影响因素(9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
        3.3.5 以旅游开发为主导影响因素时期(2006 至今)
    3.4 凤凰古镇现存建筑形态类型分析
        3.4.1 沿“s”古街两侧合院民居
        3.4.2 单层夯土传统民居建筑
        3.4.3 九十年代末多层住宅楼
        3.4.4 沿省道仿古建筑
    3.5 本章小结
4 凤凰古镇潜在结构解读及整体保护策略的提出
    4.1 对凤凰古镇原始放射状潜在结构的发觉
    4.2 提取一条条状化理想单元分析
    4.3 古镇整体保护与更新策略的提出
        4.3.1 对潜在放射状结构线的加强
        4.3.2 对乡村原始景观单元的恢复
        4.3.3 对径向主要结构路径的激活
    4.4 选取一条径向单元深入设计
        4.4.1 嵌入(嵌入新的片墙与楼梯,对原有轴线的加强)
        4.4.2 覆盖(对于被烧毁后的空地重建)
        4.4.3 填充
    4.5 本章小结
5.基于潜在结构的凤凰古镇单体民居转译设计
    5.1 凤镇潜在结构线对于单体层面转译的约束条件分析
    5.2 对马头墙的转译
        5.2.1 凤镇马头墙原有形式提取
        5.2.2 对新建单体民居体块的转译
    5.3 对合院形式的转译
        5.3.1 对凤镇原有合院民居的分类
        5.3.2 对凤镇合院民居原型提取
        5.3.3 现代住户模式解析
        5.3.4 对新建单体民居平面的转译
    5.4 对夹层空间的转译
        5.4.1 对凤镇传统民居中夹层空间的提取
        5.4.2 五种loft功能单元的设计
    5.5 不同单元组合下的三种单体民居设计
    5.6 对传统材料的表达与运用
        5.6.1 凤镇民居传统材料
        5.6.2 转译中对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及技术的结合
        5.6.3 与传统建筑相似的建造逻辑
    5.7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7)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围填海造地工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围填海造地概况
        1.2.2 围填海造地工程的影响
        1.2.3 我国围填海造地的主要问题
    1.3 大型及超大型漂浮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型漂浮结构(LFS)
        1.3.2 超大型漂浮结构(VLFS)
    1.4 漂浮城市研究现状
        1.4.1 半独立式海上漂浮城市
        1.4.2 独立式漂浮城市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通过浮箱结构建设构建上部人居空间
        2.2.1 现代城市人居问题
        2.2.2 人车分流设计蓝图
        2.2.3 绿色人居空间规划
    2.3 利用浮箱内部空间构建绿色高效交通系统
        2.3.1 现代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2.3.2 海洋漂浮城市浮箱内部智能交通系统
    2.4 借助浮箱顶部空间构建“综合管廊”系统
        2.4.1 全球“综合管廊”系统发展历程
        2.4.2 我国“综合管廊”系统建设现状
        2.4.3 海洋漂浮城市“综合管廊”系统设计方案
    2.5 利用浮箱结构天然优势达成“海绵城市”功能
        2.5.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内容
        2.5.2 “海绵城市”当前发展状况
        2.5.3 利用浮箱结构天然优势建设“海绵城市”
    2.6 装配式模块化组装实现绿色建造
        2.6.1 装配式建筑设计特点
        2.6.2 装配式浮箱应用状况
        2.6.3 采用装配式结构搭建海洋城市平台
    2.7 单元化拓展城市空间规模
        2.7.1 城市单元化发展思路
        2.7.2 海洋漂浮城市单元化设计方案
    2.8 小结
3 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特点及优势
    3.1 引言
    3.2 人居优越性
        3.2.1 利用漂浮结构,营造良好海上生活环境
        3.2.2 避免人车冲突,提高出行舒适度
        3.2.3 规划绿色廊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3 交通便利性
        3.3.1 内部交通一体化
        3.3.2 慢行交通绿色化
        3.3.3 停车系统智能化
        3.3.4 交通运输保障化
    3.4 管廊经济性
        3.4.1 建设成本估算
        3.4.2 运维成本估算
        3.4.3 衍生成本估算
        3.4.4 经济效益对比
    3.5 雨洪管理有效性
        3.5.1 雨水疏排及时性
        3.5.2 雨水调蓄便捷性
    3.6 绿色施工高效性
        3.6.1 标准化生产,提高施工质量
        3.6.2 清洁生产,落实绿色建造战略
        3.6.3 提升产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7 可持续发展性
        3.7.1 资源可持续发展
        3.7.2 环境可持续发展
        3.7.3 经济可持续发展
        3.7.4 社会可持续发展
    3.8 小结
4 海洋漂浮城市工程概算及经济性分析
    4.1 海洋漂浮城市工程
        4.1.1 工程设计概况
        4.1.2 工可设计概算
    4.2 某填海造地工程
        4.2.1 建设项目概述
        4.2.2 初步设计概算
    4.3 海洋漂浮城市经济性优势
        4.3.1 城市建设成本优势
        4.3.2 城市运维成本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OC制品研究现状
        1.2.2 钢筋锈蚀对粘结力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RMOCC加速退化研究现状
        1.2.4 钢筋混凝土退化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5 CRMOCC耐久性可靠度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CRMOCC耐久性试验方案设计
    2.1 西部盐湖地区环境调研
        2.1.1 我国盐湖分布
        2.1.2 西部盐湖物理化学特征
        2.1.3 西部盐湖大气含盐量
        2.1.4 西部气候特征
    2.2 原材料
        2.2.1 氧化镁
        2.2.2 氯化镁
        2.2.3 Ⅰ级粉煤灰
        2.2.4 细集料
        2.2.5 粗集料
        2.2.6 耐水剂
        2.2.7 减水剂
        2.2.8 水
        2.2.9 钢筋
        2.2.10 GH涂层
        2.2.11 沥青涂层
        2.2.12 MOCC配合比
    2.3 试件制备
        2.3.1 涂层钢筋制备
        2.3.2 沥青试件制备
        2.3.3 SEM试件制备
        2.3.4 XRD试件制备
        2.3.5 CRMOCC、RMOCC试件制备
    2.4 试验方案设计
        2.4.1 CRMOCC协同工作性能研究
        2.4.2 溶液浸泡试验方案设计
        2.4.3 高低温交变下耐久性试验方案设计
        2.4.4 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方案设计
        2.4.5 微观试验方案
    2.5 试验方法
        2.5.1 电化学试验方法
        2.5.2 超声波测试方法
        2.5.3 X-CT试验方法
        2.5.4 微观试验方法
    2.6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下CRMOCC、RMOCC退化指标设定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CRMOCC协同工作性能研究
    3.1 涂层类型及厚度对钢筋防护效果研究
        3.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3.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3.2 外荷载作用下涂层完整性研究
    3.3 涂层钢筋粘结性能研究
        3.3.1 粘结力计算公式
        3.3.2 试件破坏形式
        3.3.3 植筋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液浸泡环境下CRMOCC和 RMOCC长期耐久性研究及可靠度分析
    4.1 极化曲线结果分析
    4.2 EIS结果分析
    4.3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4.4 MOCC和沥青的微观分析
        4.4.1 MOCC微观分析
        4.4.2 YP沥青微观形貌分析
    4.5 基于Copula函数的CRMOCC长期耐久性可靠度分析
        4.5.1 Copula函数理论基础
        4.5.2 常见的几种Copula函数
        4.5.3 Copula函数的相关系数
        4.5.4 基于Copula函数的建模步骤
        4.5.5 基于Copula函数的可靠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低温作用下CRMOCC和 RMOCC耐久性研究及退化规律分析
    5.1 电化学试验结果分析
        5.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5.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5.2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5.3 图像分割相关理论
    5.4 高低温作用下RMOCC裂缝识别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CRMOCC和 RMOCC耐久性研究及退化规律分析
    6.1 电化学试验结果分析
        6.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6.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6.2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6.3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RMOCC裂缝识别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CRMOCC和 RMOCC钢筋锈蚀及锈胀裂缝空间特征研究
    7.1 X-CT相关理论
    7.2 X-CT图像分析方法
    7.3 CRMOCC、RMOCC锈胀裂缝和钢筋锈蚀物的定量研究
        7.3.1 裂缝量化结果分析
        7.3.2 钢筋锈蚀物的量化分析
    7.4 锈蚀物与锈胀裂缝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7.5 裂缝分布的非均匀性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GLCM理论的MOCC锈胀裂缝劣化规律研究
    8.1 GLCM相关理论
    8.2 表面裂缝图像、CT切片的GLCM统计分析
        8.2.1 特征值选取验证
        8.2.2 特征值计算
        8.2.3 分区对特征值的影响规律研究
        8.2.4 混凝土GLCM损伤特征值分析
    8.3 混凝土GLCM特征值可靠性退化分析
    8.4 MOCC细观损伤的GLCM热力图分析
        8.4.1 MOCC表面裂缝细观分析
        8.4.2 MOCC内部裂缝细观分析
    8.5 结论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表
    A论文附图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B.1 发表学术论文
    B.2 专利申请
    B.3 获奖情况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恒大K住宅项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本文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2.1.1 绿色建筑概念
        2.1.2 绿色建筑特点
        2.1.3 绿色建筑相关技术
        2.1.4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
    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相关理论
        2.2.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概念
        2.2.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第三章 绿色住宅项目增量成本及效益研究
    3.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
        3.1.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3.1.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
        3.1.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及效益阶段划分
    3.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分析
        3.2.1 绿色建筑决策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2 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3 绿色建筑认证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4 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5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6 绿色建筑回收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7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组成
    3.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效益分析
        3.3.1 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3.3.2 绿色建筑环境效益
        3.3.3 绿色建筑社会效益
        3.3.4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组成
第四章 住宅K项目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研究
    4.1 项目简介
    4.2 项目调研设计
    4.3 恒大K住宅项目绿建相关技术及技术标准分析
        4.3.1 节水技术
        4.3.2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
        4.3.3 节能技术
        4.3.4 节材技术
        4.3.5 室内环境技术
        4.3.6 施工管理及回收利用
    4.4 项目绿建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1 绿建决策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2 绿建设计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3 绿建认证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4 绿建施工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5 绿建运营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6 绿建回收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5 项目绿建增量效益分析及量化计算
        4.5.1 绿建经济效益分析及量化计算
        4.5.2 绿建环境效益分析及量化计算
        4.5.3 绿建社会效益分析及量化计算
    4.6 绿建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综合经济评价
        4.6.1 绿建项目成本及项目效益现值计算
        4.6.2 绿建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及评价
        4.6.3 绿建内部收益率计算及评价
        4.6.4 绿建成本收益比计算及绿建价值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及关键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早强混凝土的技术研究现状
        1.2.1 湿热养护
        1.2.2 早强剂
        1.2.3 其他早强技术
    1.3 早强混凝土微结构特征
        1.3.1 湿热养护对混凝土微结构特征的影响
        1.3.2 早强剂对混凝土微结构特征的影响
    1.4 半浸泡环境下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研究
        1.4.1 硫酸盐侵蚀机理
        1.4.2 半浸泡环境下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传输机制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的优化制备与实验概况
    2.1 原材料
        2.1.1 胶凝材料
        2.1.2 骨料
        2.1.3 外加剂
    2.2 混凝土的成型与养护制度
    2.3 测试方法
        2.3.1 力学性能
        2.3.2 微观测试
        2.3.3 显微硬度
        2.3.4 孔隙结构
        2.3.5 水吸附系数
        2.3.6 硫酸根离子浓度测试
    2.4 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的优化制备
        2.4.1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2.4.2 水灰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4.3 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4.4 减水剂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4.5 免蒸压与蒸压超早强混凝土配合比
第三章 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微结构特征
    3.1 力学性能随龄期的发展
        3.1.1 抗压强度发展规律
        3.1.2 弹性模量发展规律
    3.2 水化产物特征
        3.2.1 XRD分析
        3.2.2 TG分析
        3.2.3 显微硬度分析
    3.3 免蒸压早强混凝土的微结构特点
        3.3.1 水化产物形貌
        3.3.2 界面过渡区形貌
        3.3.3 孔隙率特征
        3.3.4 毛细吸水传输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硫酸盐侵蚀劣化规律
    4.1 硫酸盐侵蚀对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
        4.1.1 混凝土表面宏观形貌变化
        4.1.2 质量变化率
        4.1.3 抗压强度变化
        4.1.4 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
    4.2 硫酸盐侵蚀对混凝土微结构的影响
        4.2.1 侵蚀产物的物相分析
        4.2.2 硫酸根离子反应系数
        4.2.3 表面结晶区微观形貌分析
    4.3 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
        4.3.1 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规律
        4.3.2 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孔隙结构演变
        4.3.3 表层硫酸根浓度与孔隙率的相关性分析
    4.4 半浸泡侵蚀下超早强混凝土的破坏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多功能新型混凝土建筑砌块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功能仿火山石砌体砌块的研制[J]. 王武祥,王爱军,刘洪彬,张磊蕾,廖礼平. 砖瓦, 2021(12)
  • [2]高性能多功能一体化复合墙板连接设计与性能研究[J]. 程宝军,麻鹏飞,史博元,康升荣. 新型建筑材料, 2021(11)
  • [3]当代艺术视野下的集装箱建筑实验[D]. 邵菲菲.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4]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成本控制研究[D]. 徐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D]. 王雨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原始潜在结构保护的凤凰古镇居住单元转译探索[D]. 胥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D]. 谢景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D]. 王鹏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9]恒大K住宅项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研究[D]. 杨姝.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免蒸压超早强混凝土的制备及关键性能研究[D]. 王子文.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多功能新型混凝土砌块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