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平[1](2015)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鸡群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的感染比较普遍,且存在共感染现象。禽源活疫苗中污染REV被认为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主要传染源。本论文从鸡马立克氏病(MD)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中分离到1株REV,完成了其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建立了REV与ALV-A共感染试验模型,分析了共感染对鸡的致病性;成功构建了REV的感染性克隆,初步分析了碱基突变对病毒拯救的影响;建立了检测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完善了禽源活疫苗中外源病毒检验的国家标准。从鸡MD火鸡疱疹病毒冻干活疫苗中分离到1株REV,命名为MD-2。对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MD-2与美国野鸡源毒株APC-566、中国台湾鹅源毒株3410/06和中国东北鸡源分离毒株HLJR0901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以上,而与我国南方分离毒株HA9901同源性为96.7%,与美国鸭源毒株SNV同源性相对最低,为93.5%。用REV、ALV-A进行了1日龄SPF鸡的单感染和共感染试验,分析了REV和ALV-A共感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REV和ALV-A共感染对鸡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致病作用,表现为共感染组鸡的病死率较高,体重下降,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法氏囊比重和胸腺比重显着降低。在常规免疫、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状态下,低日龄(1日龄)和高日龄(10日龄)感染均会引起免疫鸡的体重下降和一定的死淘率,其中共感染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常规免疫下,共感染组会引起低日龄感染鸡胸腺比重和法氏囊比重显着下降,各种感染组对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影响均不显着,但共感染组CD4+/CD8+比值一直低于其他各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抑制体液免疫的趋势。灭活疫苗免疫下,共感染和REV单感染引起新城疫(ND)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H5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和H9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显着下降,其中共感染组下降幅度更大,此外,共感染和REV单感染还均引起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抗体阳性率降低。活疫苗免疫下,ND首免后共感染和REV单感染组的HI抗体效价均显着高于ALV-A单感染组和对照组,加强免疫后又低于后两组。总体而言,REV感染对灭活疫苗免疫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强于对活疫苗免疫造成的抑制,ALV-A单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此外,试验还表明,REV感染未发生垂直传播,而ALV-A能够引起严重的垂直传播。ALV-A单感染与共感染组到达产蛋日龄时(131日龄),ALV-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和48%,子代9日龄鸡胚ALV-A分离阳性率分别为57.9%(11/19)和20%(3/15),7日龄雏鸡ALV-A分离阳性率分别为66.7%(6/9)和36.4%(4/11)。随着日龄的增大,鸡对ALV-A耐受感染迅速下降,10日龄鸡单感染或共感染ALV-A后,ALV-A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各感染组对血清中9种细胞因子浓度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7种Toll样受体mRNA转录水平总体影响不明显,无明显规律性。构建了REV MD-2的感染性克隆,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毒一致,且遗传标记能够稳定遗传。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对env基因中5个碱基进行了分别突变,发现第1433位碱基由T突变为G,导致env前蛋白第47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精氨酸,为致死性突变。建立了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的IFA检测方法。该方法对Ⅰ型MD活疫苗、MD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和MD二价活疫苗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每500羽份疫苗中污染5、10和15TCID50的REV。综上结果,本研究揭示了REV和ALV-A共感染对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养禽生产中重视其共感染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许曾焜[2](2020)在《表达新城疫病毒F蛋白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重组活载体疫苗是一种以病毒或细菌为载体,将外源保护性抗原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插入载体中并使之表达的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具有诱导机体产生广泛、长期的免疫反应等优点,并且此类疫苗可同时表达多种抗原,具有成为多价或多联疫苗的潜力,是当下和未来疫苗研制的主要方向之一。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属疱疹病毒科,其较大的基因组和多个可供外源基因插入的复制非必须区域使之成为构建重组活载体疫苗的良好载体,其中血清3型MDV为火鸡疱疹病毒(HVT),做为疫苗来预防马立克氏病已有50余年,同时HVT也常被用做载体来表达外源基因。HVT作为载体有许多优势:可接种1日龄雏鸡,不受母源抗体抗扰;非人畜共患,使用安全;一次接种后可持续刺激抗体的产生,无需多次加强免疫;相对于其他全病毒疫苗,只表达保护性抗原成分,不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并且便于进行免疫监控。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株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该病致死率极高。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地方性流行,并且在免疫鸡群中也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高水平母源抗体导致的传统疫苗效力降低和ND流行株与疫苗株基因型不匹配等。因此,研制新型有效的疫苗对于N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能够高效拯救病毒的HVT粘粒拯救系统,再将NDV流行株F基因的表达框架插入其中,构建重组病毒并评价其免疫效力,为有效防控新城疫和马立克氏病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HVT FC126株基因组分段插入Fosmid粘粒载体pCC1Fos中,构建了FC126株基因组粘粒文库;在此基础上,选取粘粒组合,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建立了HVT FC126疫苗株多片段粘粒拯救系统。通过该拯救系统,将NDV基因VII型流行株LHLJ/01/06株F基因表达框架插入HVT基因组HVT065和HVT066基因之间,构建了重组病毒rHVT-NDV-F。PCR和测序鉴定表明,F基因表达框架成功插入FC126株基因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重组病毒rHVT-NDV-F能够表达F蛋白。rHVT-NDV-F重组病毒与其亲本病毒HVT FC126株在体外细胞上的复制能力无显着差异。经过连续传代后,重组病毒rHVT-NDV-F基因组中的F基因表达框架可稳定存在并表达F蛋白。对rHVT-NDV-F重组病毒进行攻毒免疫保护试验,重组病毒rHVT-NDV-F对NDV基因IX型强毒F48E9株的保护率为80%,对NDV基因VII型流行株LHLJ/01/06的保护率为70%。综上,本研究构建了HVT FC126株病毒拯救系统,及能够表达NDV基因VII型F蛋白的重组病毒rHVT-NDV-F;rHVT-NDV-F的体外复制能力与亲本株无显着影响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该重组病毒能够对当前流行的基因VII型NDV攻毒提供较好的保护,具有作为ND重组HVT活载体疫苗的潜力。
张雪莲[3](2003)在《表达血清1、3型马立克氏病病毒gB主要抗原表位的重组CVI988病毒构建及其免疫保护作用》文中指出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自上世纪70年代,通过接种MDV非致瘤株或火鸡疱疹病毒(HVT)活疫苗以来,MD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当前,预防接种仍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但马立克氏病病毒毒力不断增强,降低了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50年代,温和MDV转变为强毒MDV(vMDV),70年代,从vMDV转变为超强毒MDV(vvMDV),90年代早期,出现超超强毒致病型(vv+MDV),该致病型病毒的出现导致溶细胞活性增强,不同寻常的器官嗜性,而且免疫抑制和T淋巴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能力增强并引起宿主早期死亡,给养禽业带来了更大的损失,养鸡业迫切需要更有效的MD疫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广泛使用,人们一直很看好MD基因重组疫苗的前景,MDV疫苗株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病毒载体之一,通过构建表达外源基因抗原的多价活疫苗达到预防禽病的目的。本文利用MDV1疫苗株CVI988作为载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以及不同血清型MDV主要保护抗原基因的抗原表位,构建了几株重组病毒,分别并检测它们对SPF鸡抵抗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vvMDV)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表达GFP的重组CVI988病毒的构建及其在体内外的生长状态 提取马立克氏病病毒Ⅰ型疫苗毒株CVI988/Rispens的总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病毒生长非必需区US2基因,克隆入T-easy载体。将CMV启动子控制的含GFP基因表达盒克隆入US2基因中,成功构建了含GFP基因的转移质粒载体pGUS2GFP。用脂质体将其与CVI988株共转染CEF细胞,用96孔板稀释法得到纯化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CVI988病毒株rCVIGFP,并分别测定其在体内和体外的生长情况。表达EGFP基因的重组病毒在细胞上生长曲线与亲本毒CVI988类似,从观察重组病毒在感染细胞上的蚀斑数(PFU)来看,重组病毒在接种细胞后第5天的蚀斑数最高,随后则出现下降趋势。体内实验表明,1日龄腹腔接种该重组毒后,可以从鸡体内分离到表达绿色荧光的病毒。该重组病毒的获得,证实以CVI988病毒作为病毒载体在短独特区插入外源基因构建的重组病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为探讨构建MD重组病毒疫苗奠定基础。 2.表达HVTgB主要抗原表位的重组CVI988病毒的构建 据报道,CVI988与HVT联合使用可以提高鸡群对MDV的免疫保护作用,同时有研张雪莲表达血清l、3型MDvgB主要抗原表位基因的重组cvI988病毒构建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究表明,MDV生长非必需区USIO基因是插入表达外源基因的最稳定区,且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因此我们选择HVTgB基因主要抗原表位作为靶基因,通过插入US10基因中构建CVI988重组病毒。扩增CVI988株MDV包括部分s。rfZ和sorf3基因及全部USI和US10基因约2.skb,构建包含重组臂基因的重组载体pBUS10。通过引物中添加外源短片段序列的方法,在火鸡疤疹病毒(HVT)gB基因主要抗原表位的前端及后端分别加上血凝素基因Tag(HA)及终止子TAA,并克隆到已构建好的质粒载体PIREgPtB多克隆位点,构建出在CMv启动子和增强子控制下包含gPt基因和gB3基因主要杭原表位的双顺反子基因表达盒。对含HA Tag和gB3主要抗原表位的融合片段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目的片段中含有HA序列和gB3主要杭原表位基因,且两者融合后阅读框不变,基因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未发生碱基的突变。将双顺反子基因表达盒插入重组臂载体paUS10质粒的US10基因中,获得转移质粒载体pBUSzogptgB3。该载体转染CHO细胞,用杭HvT的多抗与之反应,同时采取兔抗鸡工gY荧光二杭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证实该转移质粒载体可有效地表达HVTgB基因。转移质粒载体转染已感染CVI988病毒的CEF细胞,在细胞培养液中存在霉酚酸一次黄噪吟一HAT(MXHAT)的条件下筛选出表达gpt和gB3基因的重组病毒::CVIUS10一g一gB3。对重组病毒在选择性培养基和正常培养基中生长滴度以及重组毒与亲本病毒在细胞上形成的病变大小比较表明:重组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没有因插入外源基因而发生改变。利用HA单克隆抗体进行IFA检测,结果显示该重组病毒可有效表达插入的外源基因。3.串联表达血清1型MDvgB主要抗原表位的重组CVI988病毒的构建 比较MDV三种血清型糖蛋白B的抗原性,选择编码血清1型GA株病毒糖蛋白B主要抗原表位2 50一460位氨基酸的核普酸序列作为目的基因,将该基因通过一个9个氛基酸(GSLAGALGL)的1 inker在SK(+)载体中重复串联一次,并对该串联片段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单个片段主要位于gBI基因的7 50一1 380 nt,将串联片段的基因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和两片段之间的L 1 nker,转换成氨基酸后,经DNASta:生物学软件分析表明:此片段的杭原性较强,且富含a螺旋,p一折叠及转角,亲水区与疏水区交替出现,该Linker编码的9个氨基酸,是由丙氨酸、甘氨酸和亮氛酸组成,因为这三种氨基酸是结构比较简单的疏水性氨基酸,通过杭原性和结构分析,它几乎没有任何抗原性,对整个蛋白的结构和免疫原性不会产生影响,且由于这几种氨基酸的柔韧胜较好,对维持表达蛋白的空间结构有?
甘军纪,张如宽,彭大新,刘金彪,吴长新,刘秀梵[4](1994)在《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Z4+Fc-126)是一种需在液氮中保存的细胞结合性疫苗.试验表明,疫苗在液氮中保存一年对效价没有影响.疫苗从液氮中取出后,用37℃温水融化对疫苗病毒的损失最小.根据疫苗在18种稀释液中的稳定性试验结果,选出一种(5%肉汤-SPG)作为疫苗的指定稀释液.用该稀释液稀释的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存放在冰浴上(0℃)能最好地维持疫苗的稳定性.
胡传伟[5](2001)在《鸡马立克氏病重组鸡痘病毒与火鸡疱疹病毒二价冻干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高效表达鸡马立克氏病(MD)血清1型疫苗毒株CVI988/Rispens 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gB/R)的稳定性,HVT和rFPV-gB/R组成MD二价冻干疫苗时两种病毒的最适剂量配比,HVT+rFPV-gB/R二价冻干疫苗对MD超强毒株(vvMDV)Md5和RB1B攻击后的免疫保护效果以及二价冻干疫苗的田间试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rFPV-gB/R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单层上连续传至第30代,其引起的细胞病变速度、细胞病变的形态均未发生显着的变化;覆盖含X-gel的琼脂所有的病变细胞均为蓝色空斑;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FPV-gB/R中gB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病毒在CEF上连续传至30代后gB基因仍能稳定的表达;分别以10代、20代、30代的rFPV-gB/R病毒制作冻干疫苗进行实验室免疫效力试验,结果表明,rFPV-gB/R在CEF上连续传至30代,仍保持插入基因原有的免疫原性。 HVT+rFPV-gB/R二价冻干苗的配比实验表明,以对MD易感、MD和FPV抗体阴性SPF鸡进行的实验中,不同免疫剂量的rFPV-gB/R(1×106PFU、1×105PFU、1×104PFU)同HVT组成的二价苗产生的免疫效力相当;以对MD易感、MD和FPV抗体阳性的狼山鸡进行的实验中,不同免疫剂量的rFPV-gB/R(1×106PFU、1×105PFU、1×104PFU)同HVT组成的二价苗产生的免疫力随rFPV-gB/R免疫剂量的降低而降低;所有的rFPV-gB/R+HVT的二价苗组均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实验室免疫效力试验的结果表明,HVT+rFPV-gB/R二价冻干苗对超强毒株Md5和RB1B攻击时的免疫保护效果明显优于HVT冻干苗,接近CVI988/Rispens的水平。HVT+rFPV-gB/R、CVI988/Rispens、rFPV-gB/R和HVT的免疫保护指数,在以MD易感、MD和FPV抗体阴性SPF鸡进行的实验中分别为95.2、90.0、70.0和76.0;以对MD易感、MD和FPV抗体阳性的狼山鸡进行的实验中分别为90.9、95.3、79.7和78.7。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查免疫鸡强毒攻击后不同的时期羽囊排毒情况,发现HVT+rFPV-gB/R二价冻干苗抑制排毒的作用要优于HVT冻干苗。 田间免疫效力试验表明,HVT+rFPV-gB/R二价冻干苗免疫效果显着的优于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第2页 HVT冻干疫苗,同CVI98以巳spens产生的免疫效果相当。 本研究证明HVT什FPVeBffe二价冻干疫茧是一种相对安全、方便、高效的疫 苗,它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国MD的控制起到巨大的作用。
申晓晨[6](2017)在《表达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鸡疱疹病毒(Herpes virus of turkey,HVT)Fc-126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疫苗使用,也作为表达外源保护性抗原基因的病毒载体,作为载体有许多优势:HVT无致瘤性,使用安全;HVT宿主范围窄,只感染鸡和火鸡,不感染人;接种后可持续刺激鸡体产生高水平抗体;可以制成冻干苗,运输储存方便;免疫接种不需要佐剂,减轻对动物应激刺激;生产成本低。目前养禽生产中广泛使用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全病毒灭活疫苗虽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但此类疫苗不能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和黏膜免疫应答,同时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较大。本研究旨在研制以HVT为载体,表达H9N2 AIV HA抗原的重组活载体疫苗,该疫苗可以刺激鸡体产生潜伏感染,引起终生免疫,为有效防控H9N2禽流感和马立克氏病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构建HVT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以BAC为载体,利用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Eco-gpt)作为筛选标记基因,将构建成功的重组病毒转移载体与HVT全基因组共同转染鸡胚原代成纤维细胞(CEF),待其产生噬斑后利用加压筛选培养基筛选重组病毒,经过5轮筛选得到纯化的重组病毒。以构建成功的HVT BAC为平台,联合使用RED/ET重组技术和ccdB反向筛选技术得到表达HA基因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利用两步重组法:第一步将两端带有50bp同源臂的正/反向筛选基因ccdB-amp基因表达盒电转化入包含了 HVT细菌人工染色体的DH10B感受态细胞,在RecE/T重组酶的作用下,进行同源重组,将选择标记基因ccdB-amp替换在HVT的US2区;第二步,将带有同样50bp同源臂的HA基因表达盒替换掉选择标记基因ccdB-amp,实现无痕突变。通过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正确的克隆大量扩繁纯化,转染CEF,再拯救重组病毒,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定了 HA基因在重组病毒中得到表达。本研究为新型重组活载体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对养禽业MD和AI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石梦雅[7](2020)在《2017-2019马立克氏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分离株GX18NNM4的致病性研究》文中提出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s,MD)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s virus,M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在过去的六十年,随着MD疫苗的成功研制及广泛应用,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生。但近年来,特超强毒株的出现和野毒株毒力的增强成为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给养禽业带来新的威胁以及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鸡群中自然流行的MDV进行流行病学监控,对了解病毒的进化趋势以及现有MD疫苗保护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是我国优质鸡的生产大省,具有品种繁多和饲养周期长等特点,在生产中更容易发生MDV的感染。本课题对2017-2019年广西及其周边地区MD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IFA鉴定和致瘤基因meq的序列测定,共分离到23株MDV分离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3株分离株相似性较高,与中国广西早期分离株GX0101亲缘性较近;根据其氨基酸位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均有中国超强或特超强毒株的特点;对分离株病例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均从免疫过MD疫苗的鸡群中所分离,且多以与其他两个肿瘤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混合感染(73.9%,17/23)。结合本课题所分离的23株MDV的meq基因和Gen Bank数据库里过去55年(1964-2019)已发表的149株MDV meq基因序列,分别构建三个数据集,通过贝叶斯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系统发育树显示,全球172株MDV被分为2个clusters,Cluster 1有71株,包括温和型毒株、疫苗毒株和国外强毒株;Cluster 2有101株,主要以中国强毒分离株为主,本课题的23株分离株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进化簇;地理系统分析显示,揭示中国早期的MDV源自国外(美国、日本),并呈现由北方到南方蔓延扩散的趋势;种群动态分析发现,自2005年起,中国分离株meq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并分别在2007-2012和2015-2019呈现强的上升趋势。本课题对从免疫了MD疫苗的种鸡群中临床暴发MD病鸡中分离到的GX18NNM4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感染试验和商品疫苗免疫保护试验,从临床肿瘤发生及其病理组织学观察、MDV病毒载量的动态检测、细胞因子PD-1和PD-L1的m RNA表达水平检测、免疫保护指数(protection index,PI)等方面进行评价,探究分离株的致病性以及现有商品疫苗的保护效果。未免疫攻毒组鸡只出现垂翅、羽毛粗乱、消瘦、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最早于攻毒后16天出现死亡,剖检发现在心脏、肝脏、脾脏和胰腺等器官有肿瘤;免疫CVI988和814疫苗攻毒组的鸡只最早出现死亡分别在攻毒后22天和18天,剖检发现部分鸡只心脏、胰腺等器官有肿瘤;未免疫攻毒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病毒载量在攻毒后28天达到峰值103.7copies/106个细胞,而两个疫苗免疫攻毒组的病毒载量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低于未免疫攻毒组的;对MDV感染鸡的脾脏和盲肠扁桃体进行PD-1和PD-L1 m RNA表达水平检测,发现PD-1或PD-L1 m RNA脾脏的表达明显高于盲扁(P<0.05),但总体趋势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未免疫攻毒组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免疫攻毒组(P<0.05)。未免疫攻毒组肿瘤发生率为70.7%(41/58),CV1988疫苗攻毒组的肿瘤发生率为42.5%(17/40),保护指数39.9%。免疫814疫苗攻毒组的肿瘤发生率为27.5%(11/40),保护指数61.1%。本课题研究揭示了早期中国MDV的来源及其传入我国后的传播扩散方向以及中国分离株meq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同时证明目前MD在南方优质鸡中仍呈地方性的流行并严重危害养鸡业,出现了目前的商品疫苗已不能提供完全保护的vv或vv+MDV的分离株。
姜国华,张岐蜀,胡小元,潘春刚,段伟,赵汇成,梁华[8](2006)在《鸡马立克氏病三价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研究》文中指出将MD三价疫苗以25 000 PFU/只的剂量颈部皮下接种1日龄SPF雏鸡,结果表明,疫苗的接种不影响鸡体重的增加;不引起鸡法氏囊、脾脏等组织器官发生MD组织病理学变化,对鸡安全无毒性。用SPF鸡评价MD三价疫苗的免疫效力,三批疫苗对RB1B超强毒株攻击的平均保护效力为95.99%,而且无论是用RB1B超强毒株还是用BJMDV-1血毒攻击,MD三价疫苗的保护效力明显高于HVT+SB1二价疫苗及HVT冻干苗,好于CVI988疫苗;接种MD三价疫苗的4个品系的商品鸡群,抗RB1B超强毒株攻毒的平均保护效力为94.60%;在模拟MD强毒自然传染的试验中,MD三价疫苗的保护效力达到95.65%。上述效力试验的结果说明:MD三价疫苗的免疫接种可使鸡形成抗MD强毒攻击的坚强免疫力。
龚振华,胡国明,蒋文明,刘朔,李蕾,王永玲,王素春,陈继明[9](2012)在《我国马立克氏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马立克氏病是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本文从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致瘤基因、诊断技术、疫苗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国内马立克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吴长新,张如宽,刘秀梵[10](1994)在《鸡马立克氏病二价苗对超强毒攻击的保护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将鸡马立克氏病毒(MDV)血清Ⅱ型Z4毒株500个空斑形成单位(PFU)与MDV血清Ⅲ型FC126毒株1000PFU组成鸡马立克氏病(MD)二价疫苗,免疫对MD高度易感的P系SPF白来航鸡,设301B/1+FC_(126)二价疫苗,Z_4,301B/1和FC1263种单价疫苗免疫组做对照,以MDV超强毒Md_5毒株(vvMDV-Md5)攻击。结果表明:Z4+FC126和301B/1+FC1262种二价疫苗均能给免疫鸡提供较强的免疫效力,而3种单价疫苗则不能给免疫鸡提供对vvMDV-Md_5毒株攻击的有效保护力。
二、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鸡马立克氏病HVT活疫苗中污染REV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
摘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REV与ALV-A共感染对SPF雏鸡的致病性分析 |
摘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REV与ALV-A共感染对疫苗免疫鸡的致病性分析 |
摘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REV分离株MD-2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突变分析 |
摘要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检测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创新点 |
第九章 文献综述 |
9.1 病原学 |
9.2 流行病学比较 |
9.3 检测与诊断 |
9.4 生物制品中的病毒污染 |
9.5 预防和控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表达新城疫病毒F蛋白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 |
1.1.1 火鸡疱疹病毒 |
1.1.2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
1.2 新城疫概述 |
1.2.1 新城疫病毒 |
1.2.2 新城疫病毒流行病学 |
1.2.3 新城疫疫苗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HVT Fosmid粘粒拯救系统的建立 |
2.1 材料 |
2.1.1 疫苗株 |
2.1.2 鸡胚和细胞 |
2.1.3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HVT扩大培养及基因组提取 |
2.2.2 基因组DNA平末端化修饰 |
2.2.3 连接和包装 |
2.2.4 重组粘粒的鉴定和测序 |
2.2.5 亲本株病毒的拯救 |
2.2.6 拯救亲本株病毒的鉴定 |
2.3 结果 |
2.3.1 HVT基因组Fosmid文库的构建 |
2.3.2 用于病毒拯救的重组粘粒的选择 |
2.3.3 拯救病毒rHVT的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rHVT-NDV-F疫苗株的构建及鉴定 |
3.1 材料 |
3.1.1 鸡胚和细胞 |
3.1.2 疫苗株和质粒 |
3.1.3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HVT粘粒拯救系统的改造 |
3.2.2 表达NDVF基因重组粘粒的构建 |
3.2.3 表达NDV F基因重组HVT疫苗株的构建 |
3.2.4 rHVT-NDV-F疫苗株PCR鉴定 |
3.2.5 rHVT-NDV-F疫苗株目的蛋白表达鉴定 |
3.2.6 rHVT-NDV-F疫苗株体外复制能力检测 |
3.2.7 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
3.3 实验结果 |
3.3.1 H4-Kan/ccdb粘粒构建鉴定 |
3.3.2 H4-F粘粒的构建鉴定 |
3.3.3 rHVT-NDV-F重组病毒的拯救 |
3.3.4 rHVT-NDV-F重组病毒PCR鉴定 |
3.3.5 rHVT-NDV-F重组病毒目的蛋白表达鉴定 |
3.3.6 重组病毒的体外复制动力学鉴定 |
3.3.7 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
3.4 讨论 |
第四章 rHVT-NDV-F重组病毒的免疫保护效力初步评价 |
4.1 材料 |
4.1.1 疫苗株和病毒 |
4.1.2 细胞和雏鸡 |
4.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rHVT-NDV-F重组病毒动物实验分组 |
4.2.2 rHVT-NDV-F重组病毒诱导ELISA抗体水平检测 |
4.2.3 动物实验攻毒发病情况和排毒检测实验测 |
4.3 实验结果 |
4.3.1 免疫rHVT-NDV-F重组病毒鸡产生抗体水平 |
4.3.2 rHVT-NDV-F重组病毒NDV强毒F48E9 株的免疫保护效力评价 |
4.3.3 rHVT-NDV-F重组病毒NDV流行株LHLJ/01/06 株的免疫保护效力评价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表达血清1、3型马立克氏病病毒gB主要抗原表位的重组CVI988病毒构建及其免疫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名称及缩写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马立克氏病历史及其病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马立克氏病的历史 |
2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生物学进展 |
3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
4 对马立克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马立克氏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1 疫苗与疫苗毒株的类型 |
2 疫苗的生物学原则 |
3 MD疫苗的免疫、抗肿瘤作用机制 |
4 疫苗免疫失败剖析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重组马立克氏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1 MDV作为一种病毒载体 |
2 MDV生长的非必需区 |
3 预防禽病的重组MDV疫苗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马立克氏病病毒CVI988/Rispens株重组病毒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表达血清3型马立克氏病病毒gB主要抗原表位的重组CVI988株病毒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六章 串联表达血清1型马立克氏病病毒gB主要抗原表位的重组CVI988株病毒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七章 表达血清1和3型MDV gB主要抗原表位的重组CVI988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5)鸡马立克氏病重组鸡痘病毒与火鸡疱疹病毒二价冻干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引 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6)表达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概述 |
1.1.1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1.1.2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形态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 |
1.1.3 火鸡疱疹病毒的应用 |
1.2 马立克氏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1 免疫机理 |
1.2.2 常规疫苗 |
1.2.3 基因工程疫苗 |
1.2.4 抗病育种 |
1.3 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 |
1.3.1 BAC载体简述 |
1.3.2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 |
1.3.3 BAC载体修饰技术 |
1.4 MDV细菌人工染色体研究概述 |
1.4.1 MDV BAC的构建 |
1.4.2 MDV BAC构建原则 |
1.4.3 ccdB反向筛选在RED/ET重组中的应用 |
1.4.4 利用ccdB反向筛选BAC的一般策略 |
1.4.5 ccdB反向筛选系统的优越性 |
1.5 禽流感病毒的概述 |
1.5.1 禽流感病毒的结构与分类 |
1.5.2 禽流感病毒的诊断与防控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菌种,质粒载体和毒株,细胞系 |
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3 实验动物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2.5 方法 |
2.5.1 重组火鸡疱疹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2.5.1.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5.1.2 HVT感染细胞总DNA的提取 |
2.5.1.3 PCR扩增同源臂及加压筛选标记基因 |
2.5.1.4 同源臂及加压筛选标记基因的回收 |
2.5.1.5 PCR纯化产物与pMD18-T载体的连接 |
2.5.1.6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2.5.1.7 阳性菌落的筛选与PCR鉴定 |
2.5.1.8 BAC载体基本功能基因片段的制备 |
2.5.1.9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pGNP-gpt-BAC11的构建 |
2.5.2 火鸡疱疹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 |
2.5.2.1 DH10B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5.2.2 将pGAB-gpt-BAC 11电转化感受态细胞DH10B |
2.5.2.3 无内毒素质粒pGAB-gpt-BAC11的提取和纯化 |
2.5.2.4 共转染用HVT病毒DNA的制备 |
2.5.2.5 次代CEF的制备 |
2.5.2.6 脂质体-DNA沉淀物的制备 |
2.5.2.7 共转染 |
2.5.2.8 同源重组病毒的筛选与纯化 |
2.5.3 感染性BAC分子克隆化病毒的筛选 |
2.5.3.1 DH10B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5.3.2 环化的重组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2.5.3.3 电转化筛选BAC分子克隆化病毒 |
2.5.3.4 BAC转化子的初步鉴定 |
2.5.3.5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DNA的提取和纯化 |
2.5.3.6 BAC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 |
2.5.3.7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的PCR鉴定 |
2.5.3.8 重组病毒的拯救 |
2.5.4 表达H9N2 AIV HA基因的重组HVT的构建 |
2.5.4.1 RED/ET重组所用引物和基因扩增 |
2.5.4.2 真核表达质粒pcDNA- HA的构建 |
2.5.4.3 RT-PCT鉴定HA基因的表达 |
2.5.4.4 HA基因表达盒的生物学活性检测 |
2.5.4.5 HA基因表达盒的扩增 |
2.5.4.6 选择标记基因ccdB-amp表达盒的扩增 |
2.5.4.7 利用RED/ET重组将选择标记基因ccdB-amp表达盒替换HVT US2区 |
2.5.4.8 利用RED/ET重组将HA基因表达盒替换HVT US2区 |
2.5.4.9 重组病毒的拯救 |
2.5.4.10 重组病毒生物学活性的检测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同源臂及筛选标记基因的PCR扩增 |
3.2 BAC功能基因的线性化 |
3.3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PGAB-GPT-BAC 11的构建 |
3.4 HVT DNA与转移载体共转染启动病毒感染 |
3.5 HVT BAC亘组病毒的加压筛选与鉴定 |
3.6 重组子的电转筛选 |
3.7 HVT BAC的内切酶设计与酶切鉴定 |
3.8 HVT BAC重组病毒的拯救 |
3.9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扩增 |
3.10 真核表达质粒PCDNA-HA的鉴定 |
3.11 RT-PCT鉴定HA基因的表达 |
3.12 HA基因表达盒的生物学活性检测 |
3.13 RED/ET重组所用基因表达盒的扩增 |
3.14 第一轮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3.15 第一轮重组质粒CCDB功能鉴定 |
3.16 第二轮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3.17 RHVT-HA重组病毒的生物学活性鉴定 |
4 讨论 |
4.1 重组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4.2 重组病毒插入位点的选择 |
4.3 重组病毒筛选标记基因的选择 |
4.4 利用共转染构建细菌人工染色体重组火鸡疱疹病毒 |
4.4.1 电转化的优势 |
4.4.2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的技巧 |
4.4.3 HVT感染细胞总DNA的提取 |
4.4.4 共转染的技术要点 |
4.5 适时提取重组病毒基因组 |
4.6 HVT BAC的酶切鉴定 |
4.7 RED/ET重组技术 |
4.7.1 RED/ET重组技术的优势 |
4.7.2 尝试使用rpsL反向筛选 |
4.7.3 利用ccdB作反向筛选标记基因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2017-2019马立克氏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分离株GX18NNM4的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所用缩写符号说明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1.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
1.1.2 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
1.1.3 病毒的主要致瘤基因概述 |
1.2 MD的致病机制 |
1.2.1 病毒早期的溶细胞感染 |
1.2.2 病毒的潜伏感染 |
1.2.3 病毒的第二次溶细胞感染 |
1.2.4 病毒转化T细胞形成肿瘤阶段 |
1.3 MD的流行病学 |
1.3.1 病毒的流行情况 |
1.3.2 病毒的毒力进化特征及毒株致病型的界定 |
1.3.3 病毒的自然感染宿主 |
1.3.4 病毒感染的发病日龄 |
1.3.5 病毒的传播方式 |
1.3.6 病毒与其他肿瘤性疾病病毒的共感染 |
1.4 MDV的诊断 |
1.4.1 临床诊断 |
1.4.2 病毒分离 |
1.4.3 病毒抗原检测 |
1.4.4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 |
1.4.5 DNA探针技术 |
1.5 针对MDV的防控措施 |
1.5.1 疫苗接种方案 |
1.5.2 生物安全 |
1.6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2017-2019广西及其周边地区马立克氏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2.1 材料 |
2.1.1 试验所需的主要材料 |
2.1.2 试验中所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临床样本信息及来源 |
2.2 方法 |
2.2.1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与培养 |
2.2.2 病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分离 |
2.2.3 组织病料的处理 |
2.2.4 病毒的接种与分离 |
2.2.5 病毒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 |
2.2.6 病料组织或细胞培养物基因组总DNA的抽提 |
2.2.7 肿瘤病病原PCR鉴定 |
2.2.8 MDV meq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2.3 结果 |
2.3.1 送检病鸡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
2.3.2 肿瘤病病原鉴定及MDV病毒分离结果 |
2.3.3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结果 |
2.3.4 MDV分离株meq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 |
2.3.5 基于meq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2.3.6 广西地区MDV毒力变化趋势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meq基因系统动力学分析揭示MDV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 |
3.1 材料 |
3.1.1 样本序列及信息来源 |
3.1.2 处理数据所用的软件 |
3.2 方法 |
3.2.1 MDV meq基因序列数据集 |
3.2.2 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分析 |
3.2.3 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 |
3.2.3.1 构建全球最大似然树 |
3.2.3.2 构建全球MDV早期地理系统动力学分析 |
3.2.3.3 构建中国MDV强毒分离株地理系统动力学分析 |
3.2.3.4 中国MDV强毒分离株种群动态分析 |
3.3 结果 |
3.3.1 MDV meq基因序列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的选择 |
3.3.2 MDV系统发育分析 |
3.3.3 MDV地理系统分析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分离株GX18NNM4的致病性及疫苗免疫保护试验 |
4.1 材料 |
4.1.1 相关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毒株 |
4.1.4 实验动物和疫苗 |
4.2 方法 |
4.2.1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及培养 |
4.2.2 GX18NNM4分离株的复苏和病毒增殖 |
4.2.3 GX18NNM4分离株纯化 |
4.2.4 GX18NNM4 分离株PFU测定 |
4.2.5 对试验鸡分组及疫苗免疫方案 |
4.2.6 对各试验组鸡生长增重情况的检测 |
4.2.7 对试验鸡免疫器官发育情况的检测 |
4.2.8 对试验鸡PBLs中病毒载量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
4.2.9 对鸡细胞因子PD-1、PD-L1的标准曲线的构建 |
4.2.9.1 PD-1和PD-L1引物合成及标准样品质粒的获得 |
4.2.9.2 PD-1、PD-L1 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9.3 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 |
4.2.10 对试验鸡组织中细胞因子PD-1和PD-L1的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4.2.11 对试验鸡临床症状、鸡只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
4.2.12 对试验鸡发病情况及疫苗保护指数和毒力等级的测定 |
4.3 结果 |
4.3.1 GX18NNM4 分离株PFU的测定结果 |
4.3.2 试验鸡生长性能的测定结果 |
4.3.3 试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结果 |
4.3.4 MDV感染后PBLs中病毒载量动态检测结果 |
4.3.5 鸡细胞因子PD-1和PD-L1的标准曲线 |
4.3.5.1 鸡细胞因子PD-1、PD-L1 基因的RT-PCR扩增及克隆结果 |
4.3.5.2 质粒浓度及拷贝数结果 |
4.3.5.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获得 |
4.3.5.4 灵敏度和重复性试验 |
4.3.6 MDV感染后试验鸡组织中PD-1、PD-L1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7 试验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
4.3.8 试验鸡发病情况及疫苗保护指数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我国马立克氏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 致瘤基因研究进展 |
3 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4 疫苗研究进展 |
四、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D]. 李俊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2]表达新城疫病毒F蛋白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初步评价[D]. 许曾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表达血清1、3型马立克氏病病毒gB主要抗原表位的重组CVI988病毒构建及其免疫保护作用[D]. 张雪莲.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4)
- [4]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稳定性的研究[J]. 甘军纪,张如宽,彭大新,刘金彪,吴长新,刘秀梵.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4(01)
- [5]鸡马立克氏病重组鸡痘病毒与火鸡疱疹病毒二价冻干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D]. 胡传伟. 扬州大学, 2001(01)
- [6]表达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构建[D]. 申晓晨.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2017-2019马立克氏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分离株GX18NNM4的致病性研究[D]. 石梦雅. 广西大学, 2020(02)
- [8]鸡马立克氏病三价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研究[J]. 姜国华,张岐蜀,胡小元,潘春刚,段伟,赵汇成,梁华. 中国兽药杂志, 2006(12)
- [9]我国马立克氏病研究进展[J]. 龚振华,胡国明,蒋文明,刘朔,李蕾,王永玲,王素春,陈继明. 中国动物检疫, 2012(07)
- [10]鸡马立克氏病二价苗对超强毒攻击的保护试验[J]. 吴长新,张如宽,刘秀梵.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