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啤酒花藤喂猪(论文文献综述)
崔艺燕,田志梅,刘志昌,李家洲,李贞明,马现永,陈卫东[1](2020)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饲料化利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推进废弃物饲料化利用,解决饲料短缺,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主要有果蔬废弃物或残渣、糖蜜、甘蔗渣、酒糟、醋渣以及各种加工废水等。这些废弃物存在营养缺陷,且适口性差。本文主要综述了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饲料化利用技术,即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以及综合使用方法。物理法分为干制、切短与粉碎、浸泡、蒸煮、热喷与膨化、蒸汽爆破、制粒与压块、照射,所得饲料适用于大部分动物。化学法主要是碱化和氨化,所得饲料适用于反刍动物。生物法分为酶处理、微生物处理、水生生物处理和昆虫过腹技术,生物法处理所得饲料适用于大部分动物。联合使用以上方法,能更好地将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转变为动物饲料。
姚焰础,周晓容,杨飞云,刘作华[2](2020)在《发酵糟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常规饲料资源短缺,但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糟渣种类多、数量大、营养丰富,是良好的饲料资源。由于鲜糟渣易腐烂,加之抗营养因子含量高,影响其直接饲用,故多数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益生菌发酵可降解糟渣中的抗营养因子,改善饲用价值,提高利用效率。因此,将大量糟渣发酵用作饲料可缓解常规饲料短缺,减轻环境污染。本文就酒糟、果渣、薯渣等主要糟渣资源的营养特性、发酵工艺及其在猪饲粮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何雨佳[3](2020)在《女性的成长与升华:《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语图叙事研究》文中认为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新闻画报》通过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为后世留下了关于一战的珍贵图文记忆,其自1916年设立的“女性与战争”专栏一直持续至战争结束,对女性战时广泛参与社会生产和军事援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该专栏共包含96篇文章,439幅新闻图像。本研究以此栏目丰富的女性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探讨其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的叙事方式,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建构,及其与英国女性解放之间的互动效果。首先,本研究探讨《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设立及叙事者。报刊业竞争加剧、妇女参政运动进入新阶段、传统女性角色社会规范开始改变是影响“女性与战争”专栏设立的环境因素。《战争新闻画报》的“集体叙述声音”,即伦敦新闻画报与素描有限公司,其成为“后世的权威性史料参考”的追求和传统艺术惯例影响下的“纯洁性”追求,从不同方面影响《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内容选择和呈现。其次,本研究对《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图文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展示,将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为介绍战时女性组织、表现女性对战争的贡献及反驳传统性别观念,将图像文本内容划分为国内生产及公共服务类、战争工作类、王室活动类,消遣和休息类,通过统计图表直观展示各类占比,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每类图像内容做详细说明。再次,本研究从“女性与战争”专栏中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各自的叙事方式,以及二者通过互动达到的互文效果出发,探讨报道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建构。语言文本中亚马逊女战士、罗瑟琳、圣女贞德等评价性隐喻建构起关于女性力量的想象。语言文本对女性话题的叙述和议论,具有主题性、连贯性和统一性,通过对女性战时行为和精神面貌的持续表达,从融入了国家和民族等政治符号的叙事话语中,阐释女性由“家庭天使”到独立社会个体的角色转变;语言文本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充分展示女性人物的行为以及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解读方式和倾向性表达彰显女性自我意识。图像文本通过对比组图、主题组图两种系列化图像的叙事方式,展示女性在战争期间对国家的多样化帮助;图像中的服装符号、表情符号和场景符号,刻画女性在战争时期不同于和平时期的新身份。语言文本与图像文本形成多重互文关系,通过图中增文、文溢于图的互文模式建立女性社会参与语境和女性援助战争的话语空间,反驳主流社会对女性缺乏能力涉足公共领域的偏见。最后,本研究进一步讨论《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语图叙事的社会效果。文章在探析《战争新闻画报》传播影响力的基础上,提出《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通过转述、评议男性政治家对女性的议论,建构起男性政治家接纳女性、承认女性对战争巨大贡献的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阻碍妇女选举权改革因素的消解;通过对妇女就业性质质变的持续展现,及对女性以自身方式投身国家战争事业的强调,从舆论角度瓦解反妇女选举权者的观点。《战争新闻画报》对女性广泛参与社会工作的展示和对妇女战后继续工作发声,引导社会对女性参与工作合法性的认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女性角色变革。
韩小蕙[4](2019)在《协和大院一百年(名医篇)》文中研究说明前文说过协和大院经历了四次大折腾,本章讲述大院16栋小洋楼里住过的五代人。1921—1949年,第一代1921年,马路对面的协和医学院竣工,14幢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宫殿式建筑错落有致,亮瞎了老北平人的双眼。花园别墅的协和大院也同时交付使用,16栋小洋楼就像把美国小镇搬到了北平市中心。当时住进了第一批住户,都是协和聘请的外国医学专家,以美、英为主。那时大院里的规矩大了,不准骑着自行车满院子乱窜,不准大声喧哗,不准摘花折草等是最基本
潘蝶[5](2019)在《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结核病疫情严峻,2017年全球约1000万人感染结核病,死亡160万病例(包括30万HIV阳性结核病患者),加上世界各地耐多药结核菌和广谱耐药结核菌的剧增,导致目前结核病防治面临极大挑战,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及新的辅助治疗迫在眉睫。民族医药是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资源宝库,是各民族长期运用传统药物与疾病奋斗的经验总和,为现代医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线索。长期被运用于结核病治疗的传统药物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和价格优势,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不仅是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也是对现代医药的重要补充。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民族学植物调查、民族学调查、植物化学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15个民族涉及结核病治疗的传统单验方和复方进行整理,并从中筛选出18种民族药做进一步的活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部分民族药具有抗分枝杆菌活性。综合药物易获得性、民间应用情况等选择活性较好的攀援耳草(Hedyotis scandens Roxb.)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有效部位筛选及相关的化学成分分析,为攀援耳草民间应用提供科学的解释,也为攀援耳草的深入研究和开发运用奠定基础。整体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四个方面:(1)抗结核民族医药理论、药方整理。归纳了部分民族医药的临床基础理论(主要为苗、侗、瑶、彝)以及这些民族对结核病的认识、分类及诊治;总结了民族医药共同的用药特点;收集整理民族医药中用于治疗结核病(包括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的单验方677首,复方477首,共计1154首。涉及15个民族,包括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土家、基诺族、壮族、黎族、德昂族、藏族、毛南族、仡佬族、水族、傣族、回族,以贵州的苗族、侗族居多;药物收集内容包含科属、形态、入药部位、地方名、汉语译名、产地、最佳采集方法和时间、用药禁忌等。(2)部分抗结核民族药活性初步定性验证。基于抗结核民族药验方内容,从中筛选出18种民族药进行科学性验证,利用乙醇提取法制备粗提物,以分枝杆菌属非致病模式菌株耻垢分枝杆菌为测试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初步定性判断药物粗提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8种民族药粗提物中,金荞麦、攀援耳草、岩豇豆、矮地茶4种对耻垢分枝杆菌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以金荞麦和攀援耳草效果最为显着,在浓度为200 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 mm;500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3 mm。而这些药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胶红酵母菌等几乎没有抑菌活性(仅金荞麦和岩豇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薇提取物对胶红酵母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说明上述药物对分枝杆菌具有特异性的抗菌活性,民间治疗结核药方具有较高的针对性。(3)攀援耳草抗分枝杆菌活性部位筛选。在上述基础上,对攀援耳草粗提物利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正丁醇进行不同极性萃取及抑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其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一步利用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对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锁定攀援耳草活性部位在二氯甲烷:甲醇比例25:1、10:1、5:1段,为样品Fr.11-Fr.16,选择活性最好的Fr.13样品进行后续分离,该样品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甲醇比例15:1段。(4)攀援耳草挥发性物质成份鉴定。本研究首次利用GC-MS分析测定了攀援耳草三个萃取部位并鉴定了37种挥发性成分,它们涉及醛、酮、醇、酯类、不饱和烷烃等种类。综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结核民族药收集、整理工作进程;经过体外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实验初步验证了部分抗结核民族药的活性;对活性较好的攀援耳草活性部位进行了分离与追踪,证实了攀援耳草作为治疗结核病的民族药理用途,这为攀援耳草后期进一步筛选和分离抗结核活性物质及药物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侯深,王晨燕[6](2018)在《摩登饮品:啤酒、青岛与全球生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追溯中国青岛啤酒厂最早50年间的环境史,考察这种外国饮料怎样改造了当地的景观、工业化当地的水源、在国内外创造了腹地。此外,本文将探索啤酒与它所在的城市——青岛这座由德帝国主义者控制的通商口岸和基于现代大众消费、全球性文化的"花园城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张红,孙艳艳,胥彦玲[7](2018)在《美国食物垃圾减量之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一、美国食物垃圾处理概况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收割期间以及收割后处理、加工、配送环节非人为故意损失的食品称之为"食物损失",将零售和消费环节损失的食品称之为"食物垃圾"。同样,世界资源研究所也将消费之前的食品浪费称之为"食物损失",美国农业部则用"食品垃圾"泛指食品供应链中所有被浪费的食物,其具体范围包括上述组织所指出的"食物损失"和"食物垃圾"[1]。根据Re FED2016年度报告,美国大约有
郭旭[8](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车将[9](2015)在《西北生态农业及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西北生态农业建设理论体系进行了创新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价值,而且对西北生态农业具体的建设,形成了的实用性宏观生态农业模式体系,由于具体区域的具体实用性微观模式的建立是建立在具体区域的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基础之上的,所以本研究围绕西北县域生态农业的实用性微观模式的建立,采用了统计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在西北地区各省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县为例,深入的探讨了县域生态农业的实用性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方法,从而总结出了西北县域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的分类特点和规律,为西北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实用性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西北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走有西北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在西北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宏观模式体系。并以陕西省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建设,对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采取统计资料分析、典型调查与大范围考察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论证相结合,理论创新、实例分析与前人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西北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这一核心,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的建立。西北生态农业是在全球替代农业类型发展影响下,结和中国具体国情,以生态学、农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为指导,全面、协调、循环、持续为特征,具有区域特色,与时俱进,以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一致为目标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2)根据区域生态农业理论,总结了9个主要类型区的主要生态农业模式,为西北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思路。西北农业的地域性非常明显,自然条件的纬度、经度、垂直地带差异很大,农村社会经济基础差异明显,这种地域性差异对农业生产、农村市场和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西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要尊重地域性差异,从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特点、人文特色和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需求出发,构建区域生态农业理论模式。3)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中国西北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研究发现,国外可持续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是同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联系在一起;国外生态农业理论虽然不是很成熟,实践规模也很小,但影响却非常深远,它充分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代表了农业的发展方向;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与国外沙、埃、澳等国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借鉴它们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经验,并从中得到启发。西北地区受荒漠化严重,粮食安全、贫困问题,以及环境脆弱等压力的困扰,其生态农业发展的复杂性更大。所以,在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上就不能机械地照搬发达国家,应该寻求适宜西北地区的发展模式。4)依据西北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划分了不同的生态区,西北地区可分为:西北内陆生态农业区和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区(不包括山西和河南部分)。在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区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集水型生态农业是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于西北区内陆生态农业区,可分为高山、山地及山前坡地和平原、盆地(绿洲),在高山、山前坡地和平原区,适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立体开发利用型模式,在盆地(绿洲)区,通过与农户的结合,发展在农户的水平上的小规模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或者商品规模化生产型生态农业。5)在西北地区县域基础上,就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县域具体发展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对中国西北15个县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模型的方法来分析西北具体的建设模式,得出了六种类型,明确不同区域主攻方向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发现总结了其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为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方法。6)建设优势产业是建设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西北地区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7)为推进西北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陕西省为例,探索了西北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发展模式。设计了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陕南盆地的不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陕北地区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条件贫困的双重困境中,该分区应当主要采用生态恢复和治理模式。陕南地区经济情况、区位条件相对一般、资源状况较好,适合以生态标志型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主的开发模式。关中地区经济情况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相对紧缺,适合通过加快农业及农村结构模式调整,以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等组织结构方式,构建具有农业生产、加工、示范、研发、培训、休闲观光等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经济。前述西北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正好可以作为产业化模式建设发展的蓝本,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设计产业化系统发展模式。8)建立了西北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保障体系。发展西北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针对西北具体地情况,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构建生态理念、生态制度、生态科技、生态主体、生态生产等多种途径,推进西北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
陈宜忠,吴德峰,邱思锋,陈升,林仁穗,肖开前[10](2014)在《巴马香猪生态养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马香猪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生理特点,限制了其扩繁,本课题组基地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因地制宜,在福建寿宁海拔一千米、冬季气温低于零度的寒冷山区采用"猪-沼-草"模式进行饲养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巴马香猪的山区生态养殖和可循环经济探讨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利用啤酒花藤喂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啤酒花藤喂猪(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饲料化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法 |
1.1 干制 |
1.2 切短与粉碎 |
1.3 浸泡 |
1.4 蒸煮 |
1.5 热喷与膨化 |
1.6 蒸汽爆破 |
1.7 制粒与压块 |
1.8 照射 |
2 化学法 |
2.1 碱化 |
2.1.1 湿碱化法 |
2.1.2 干碱化法 |
2.1.3 石灰水碱化 |
2.2 氨化 |
2.3 碱化与氨化复合处理 |
2.4 其他 |
3 生物法 |
3.1 酶处理技术 |
3.2 微生物处理技术 |
3.2.1 固态发酵技术 |
3.2.2 青贮技术 |
3.2.3 单细胞蛋白技术 |
3.3 水生生物处理废水技术 |
3.4 昆虫过腹技术 |
4 小结 |
(2)发酵糟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酵酒糟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 |
1.1 白酒糟 |
1.1.1 白酒糟发酵 |
1.1.2 发酵白酒糟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1.2 啤酒糟 |
1.2.1 啤酒糟发酵 |
1.2.2 发酵啤酒糟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2 发酵果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 |
2.1 柑橘渣 |
2.1.1 柑橘渣发酵 |
2.1.2 发酵柑橘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2.2 苹果渣 |
2.2.1 苹果渣发酵 |
2.2.2 发酵苹果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2.3 葡萄渣 |
2.3.1 葡萄渣发酵 |
2.3.2 发酵葡萄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3 发酵薯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 |
3.1 甘薯渣 |
3.1.1 甘薯渣发酵 |
3.1.2 发酵甘薯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3.2 马铃薯渣 |
3.2.1 马铃薯渣发酵 |
3.2.2 马铃薯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3.3 木薯渣 |
3.3.1 木薯渣发酵 |
3.3.2 发酵木薯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4 小结与展望 |
(3)女性的成长与升华:《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语图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设立及叙事者 |
一、《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设立背景 |
(一)经济环境:报刊业竞争加剧 |
(二)政治环境:妇女参政运动进入历史新阶段 |
(三)文化环境:传统女性角色的社会规范开始改变 |
二、作为叙事者的伦敦新闻画报与素描有限公司 |
(一)对成为“后世的权威性史料参考”的追求 |
(二)对传统艺术惯例影响下“纯洁性”的追求 |
第二章 《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语图叙事文本 |
一、“女性与战争”专栏的文章 |
(一)介绍各类战时女性组织 |
(二)表现女性对战争的贡献 |
(三)反驳传统性别观念 |
二、“女性与战争”专栏的图像 |
(一)国内生产及公共服务类图像 |
(二)战争工作类图像 |
(三)王室活动类图像 |
(四)消遣和休息类图像 |
第三章 《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语图叙事方式 |
一、语言文本建构战时女性形象 |
(一)评价性隐喻暗示女性力量 |
(二)宏大叙事文本阐释女性角色转变 |
(三)全知叙事视角彰显女性自我意识 |
二、图像文本挑战传统领域分离思想 |
(一)系列化图像全面展示女性战时工作 |
(二)多重视觉符号刻画女性新身份 |
三、语图互文拆解主流社会的性别偏见 |
(一)图中增文建立女性社会参与语境 |
(二)文溢于图建构女性援助战争的话语空间 |
第四章 《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的语图叙事效果 |
一、建构女性对战争贡献的媒介舆论助力妇女选举权的获得 |
(一)引用政治家对女性的评价推动政府阻碍妇女选举权改革因素的消解 |
(二)展现妇女就业性质的质变瓦解反妇女选举权者的观点 |
二、引导社会对女性参与工作合法性的认同助推女性角色变革 |
(一)展示英国女性广泛就业建构女性参与工作的合法性 |
(二)为妇女战后继续工作发声助推女性角色变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
(4)协和大院一百年(名医篇)(论文提纲范文)
1921—1949年, 第一代 |
1949—1966年, 第二代 |
1966—今天, 第三代—第五代 |
(5)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严峻 |
(二)耐药结核尤其是耐多药结核及广谱耐药结核是一个持续的威胁. |
(三)我国传统医药知识多样,民间应用广泛 |
(四)传统医药是抗结核药物开发的宝库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结核病西药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
(二)抗结核传统药及其有效成分研究现状 |
(三)攀援耳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评述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传统医药与传统药 |
(二)民族医药与民族药 |
(三)地方性知识 |
(四)民族植物学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族医药中抗结核民族药文献梳理 |
一、民族医药基础理论整理与研究 |
(一)民族医药文献资料的来源 |
(二)苗、侗、瑶、彝医药的基础理论 |
(三)苗、侗、瑶、彝医药对结核病的认识、分类及诊治 |
二、抗结核民族药验方的收集与整理 |
(一)验方来源 |
(二)对来源文献的收集整理方法的分析 |
(三)抗结核民族药验方的统计与分析 |
(四)民族医药用药特点 |
三、18种民族药乙醇粗提物体外抑制耻垢分枝杆菌活性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章 攀援耳草在民间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
一、调查区域概况 |
二、调查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民族学、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 |
三、调查结果 |
(一)关键人物基本信息 |
(二)调查情况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攀援耳草抗结核活性部位筛选 |
一、攀援耳草萃取物的GC-MS分析及活性部位筛选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二、攀援耳草二氯甲烷部位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部位筛选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章 攀援耳草民间用途的科学内涵 |
一、攀援耳草粗提物及不同提取部位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 |
二、攀援耳草中已知的化学成分的抗结核活性 |
(一)齐墩果酸 |
(二)白桦酸 |
(三)槲皮素 |
(四)芹菜素 |
结语与展望 |
一、结语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一、个人简介 |
二、科研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课题项目 |
三、获奖情况 |
附录一 :民族植物学调查提纲 |
附录二 :田野调查相关照片 |
(7)美国食物垃圾减量之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食物垃圾处理概况 |
二、食物垃圾量化统计 |
三、食物垃圾减量推进举措 |
(一) 食物垃圾减量举措 |
(二) 民间机构和组织开展的食物垃圾减量活动 |
四、纽约市食物垃圾减量 |
五、美国食物垃圾减量启示 |
(8)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
1.1.1 选题意义 |
1.1.2 论题说明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
2.2.1 东北地区 |
2.2.2 北方地区 |
2.2.3 南方地区 |
2.2.4 西南、西北地区 |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
2.3.4 市酒酿造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
5.1.3 绍兴酒店 |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图(表) |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西北生态农业及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农业发展遇到的严峻问题 |
1.1.2 西北生态环境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l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探析 |
2.1 生态农业基本概念 |
2.1.1 生态农业概念的缘起 |
2.1.2 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 |
2.1.3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
2.1.4 生态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源起 |
2.1.5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
2.2 生态农业理论 |
2.2.1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特征 |
2.3 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 |
2.3.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
2.3.2 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区别与联系 |
2.3.3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阶段性分析 |
2.4 生态农业模式与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关系与功能优势 |
2.4.1 生态农业模式与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关系 |
2.4.2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优势 |
2.5 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理论 |
2.5.1 生态农业的区域差异性 |
2.5.2 区域生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机遇 |
2.5.3 区域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
2.5.4 区域生态农业理论模式概述 |
2.5.5 区域生态农业推进战略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对西北的借鉴 |
3.1 国外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 |
3.1.1 国外生态农业的概况 |
3.1.2 沙特,埃及,澳大利亚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的经验 |
3.1.3 西北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对沙特,埃及,澳大利亚经验的借鉴 |
3.1.4 以色列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的经验 |
3.1.5 西北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对以色列经验的借鉴 |
3.1.6 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借鉴 |
3.1.7 国外生态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建构及其对西北的借鉴 |
3.2 国内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建设 |
3.2.1 国内生态农业的概况 |
3.2.2 国内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
3.2.3 国内生态农业产业化现状 |
3.2.4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类型 |
3.2.5 国内生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3.2.6 国内生态农业模式的借鉴 |
3.2.7 国内生态农业政策的借鉴 |
第四章 西北生态农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
4.1 西北的自然与经济建设特征 |
4.1.1 西北内陆生态农业区 |
4.1.2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区 |
4.2 西北生态农业现存主要问题 |
4.2.1 自然条件 |
4.2.2 社会经济条件 |
4.3 西北地区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
4.3.1 国内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概况 |
4.3.2 西北建设生态农业模式的借鉴 |
4.4 西北生态农业微观模式与技术 |
4.4.1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区 |
4.4.2 西北区内陆生态农业区 |
4.5 西北生态农业宏观主导模式模型 |
4.5.1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区模型 |
4.5.2 西北区内陆生态农业区模型 |
第五章 西北县域生态农业模式选择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
5.1 西北县域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概论 |
5.1.1 模式设计的基本概念 |
5.1.2 模式设计基本指导思想与原则 |
5.1.3 模式设计分类层次如下 |
5.1.4 模式设计的因素分析 |
5.1.5 模式设计程序 |
5.1.6 模式设计的文字表述 |
5.2 西北县域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
5.2.1 西北主要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区域分布 |
5.2.2 生态农业模式类型的比重和覆盖度分析 |
5.2.3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相似性聚类 |
5.2.4 结果 |
5.3 实例:陕西省县域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借鉴 |
5.3.1 陕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区域分布 |
5.3.2 生态农业模式类型的比重和覆盖度分析 |
5.3.3 模式建设的相似性聚类及其区域分布特点 |
5.3.4 结果 |
第六章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
6.1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
6.1.1 建设优势产业是建设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 |
6.1.2 建设优势产业是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
6.1.3 西北优势产业的建设对于民族和睦具有重大意义 |
6.1.4 国家主体功能区政策对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
6.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6.2.1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指导思想 |
6.2.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指导原则 |
6.3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条件分析 |
6.3.1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分析 |
6.3.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分析 |
6.4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辨析 |
6.4.1 生态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区别 |
6.4.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区设计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意义 |
6.4.3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设计 |
第七章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案例 |
7.1 案例:陕西省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探析 |
7.2 陕西省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选择 |
7.2.1 关中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
7.2.2 陕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
7.2.3 陕南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
第八章 西北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政策保障 |
8.1 西北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1 树立科学的生态农业理念 |
8.1.2 树立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的经济发展观 |
8.1.3 创新先进的生态农业科技 |
8.1.4 构建以节水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模式 |
8.1.5 健全生态农业人才、技术、资金的保障机制 |
8.2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8.2.1 建立生态发展观 |
8.2.2 理清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基本思路 |
8.2.3 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 |
8.2.4 发展合理的生态农业产业 |
8.2.5 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制度 |
8.2.6 做强绿色龙头企业 |
8.2.7 绿色产品品牌化 |
8.2.8 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实现农业生态产业化标准化管理 |
8.2.9 提升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 |
8.2.10西北优势产业的选择 |
8.3 西北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保障 |
8.3.1 国家在项目建设政策上支持西北 |
8.3.2 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
8.3.3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建立西北开发专项资金 |
8.3.4 加大优化西北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政策 |
8.3.5 建立支持西北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的政策 |
8.3.6 产业政策 |
8.3.7 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政策 |
8.3.8 建立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政策 |
8.3.9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
8.3.10乡镇企业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
8.3.11重视农业立法,推进农业法律体系政策建立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1.1 创新设计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与西北生态农业模式的必要性 |
9.1.2 西北生态农业模式 |
9.1.3 西北生态农业产业化 |
9.1.4 西北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利用啤酒花藤喂猪(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饲料化利用技术[J]. 崔艺燕,田志梅,刘志昌,李家洲,李贞明,马现永,陈卫东.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0(06)
- [2]发酵糟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J]. 姚焰础,周晓容,杨飞云,刘作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10)
- [3]女性的成长与升华:《战争新闻画报》“女性与战争”专栏语图叙事研究[D]. 何雨佳. 西南大学, 2020(01)
- [4]协和大院一百年(名医篇)[J]. 韩小蕙. 美文(上半月), 2019(06)
- [5]攀援耳草的民间应用及其抗结核活性研究[D]. 潘蝶.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6]摩登饮品:啤酒、青岛与全球生态[J]. 侯深,王晨燕. 全球史评论, 2018(01)
- [7]美国食物垃圾减量之启示[J]. 张红,孙艳艳,胥彦玲.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8(03)
- [8]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
- [9]西北生态农业及产业化模式研究[D]. 车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10]巴马香猪生态养殖探讨[A]. 陈宜忠,吴德峰,邱思锋,陈升,林仁穗,肖开前.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生态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