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三江地区弧深断板俯冲带构造演化

西南三江地区弧深断板俯冲带构造演化

一、西南三江地区弧形深断裂—板块俯冲带的构造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铠元[1](1989)在《西南三江地区深断裂特征及其有关大地构造问题讨论》文中指出本文对西南三江地区的断裂构造格局、深断裂系的划分和主要构造带的联结,以及板块俯冲带的主要证据,构造演化等问题提出讨论。

王凯元[2](1983)在《西南三江地区弧形深断裂—板块俯冲带的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西南三江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是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之间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挤压、褶皱最强烈的地带;形成有规模很大、数量甚多的弧形深断裂,其中三江主干深断裂都是板块俯冲带。它们既是该区的构造骨架又是最主要的岩浆—变质—成矿带。自晋宁运动开始,构造作用就极为强烈,深断裂—俯冲带的构造演化十分复杂; 特别是因受到 K2-E1时印度板块(尤其是东北角)的强烈冲击,严重干扰、破坏了某些重要俯冲标志,以致迄今有不少问题难予解决。

王凯元[3](1985)在《西南三江地区弧形深断裂—板块俯冲带的构造演化》文中提出西南三江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是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之间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挤压、褶皱最强烈的地带;形成有规模很大、数量甚多的弧形深断裂,其中三江主干深断裂都是板块俯冲带。它们既是该区的构造骨架又是最主要的岩浆—变质—成矿带。自晋宁运动开始,构造作用就极为强烈,深断裂—俯冲带的构造演化十分复杂; 特别是因受到 K2-E1时印度板块(尤其是东北角)的强烈冲击,严重干扰、破坏了某些重要俯冲标志,以致迄今有不少问题难予解决。

王铠元[4](1991)在《依据卫星遥感影像研究结果综论西南三江地区构造特征》文中提出我国西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通称三江地区.本课题属“西南三江地区大地构造问题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二级课题的卫星遥感影像研究部分,利用遥感研究成果综论和探讨三江地区的构造特征.使用的遥感资料是美国第四号陆地卫星影像磁带所处理1/100万和1/50万假彩色MSS图像,其图像质量较好.另在丁青—泸水地段还进行了计算机多功能的处理(成图6幅),效果亦较好.专题共作有卫星影像彩色图片19幅,编缩了相应比例尺的构造解译图(24幅).通过卫星影像的解译和研究,综论了三江地区断裂构造的总格局,由5条主干断裂(一级断裂)组成一个NNW向中部紧缩狭窄,而向北、南部撒开的“哑铃棒状”格局.与主断裂紧密相伴的还有约30条呈NNW—NW向展布的二级和三级断裂以及为数不少的、规模大小各异的环状—似环状构造、推覆构造.还有15条活动断裂分布其间,组成了一幅极为复杂多变,但内容又十分丰富的构造景观.本文不仅对三江地区总格局作了阐述,还分别对主干断裂、二~三级断裂、活动断裂、环状—似环状构造、推覆构造等的影像标志、展布特征及相互关系都作了探讨,并讨论了三江地区断裂构造格局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还对遥感技术手段及其各种资料对本区构造研究效果作了综述.

王铠元[5](1988)在《西南三江地区金属元素组合成矿的构造控制及成矿期的初步划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三江地区由于特提斯洋板块及印度陆板块先后碰撞,形成四个深断裂系和相应的五条板块缝合带。而深断裂—缝合带的存在,为三江地区的金属元素组合成矿造就了基础,据此,划分了七条构造—岩浆—变质—成矿带。并根据岩浆活动期及变质作用期的同位素年龄值等特征,划分了1个主要成矿期和相应的矿化组合。对它们的价值和前景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王铠元[6](1996)在《西南三江构造带及扬子西缘前寒武纪基底岩群与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西南三江构造带及扬子西缘在前寒纪时期,或者说元古宙时期,只有两个在形式上有联系的构造区,它们的基底岩群和构造演化都不尽相同。当时的欧亚大陆虽大致在现今位置,而冈瓦纳大陆尚在赤道附近,并且是“内部分隔”的微大陆。因而,地理上的“西南三江”当时明显地分割为东、西两部份;现代则划分为三部份,其中应突出北羌塘-澜沧江及拉竹龙-金沙江-藤条江两构造带之间的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过渡带或转换(化)带的存在事实。

管烨[7](2005)在《云南三江地区地壳三维构造格架与矿集区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壳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是深部岩石圈演化的综合响应,因此,矿产资源与岩石圈不同层次结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据这一基本思想,使用现代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并通过多种方法组合,相互约束,对西藏东部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三江地区浅、中、深不同层次的构造背景及几何形态进行了地震成像、重力、航磁数据解析信号法和多尺度边缘分析。以透视性地球物理进行三维透明化研究为基础,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和矿床资料,划分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圈定了成矿远景区。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首次建立了管状“低速柱”和“高速柱”三维模型通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云南三江地区区域地震层析成像数据的再处理解释,发现该区在不同深度层次上有P波速度低异常和高异常带存在。这些低速异常在上地幔顶部呈弥漫性分布,但在中、下地壳各深度层次则呈有限的环型分布,不同层次低速或高速“环型”具有上下可连接、贯通的特征。本文研究认为,这些低速异常是深部幔源物质或再熔融地壳物质在上涌过程中形成的痕迹。它们是沿一些管状通道上涌到地壳不同深度的结果,部分形成地表星点状分布的碱性岩、脉岩等。上涌管道出露地表,形成现今腾冲地区的火山-热泉群。“高速柱”则代表了较早固化或冷却的幔源物质上涌的化石。2.首次确定区内13条东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是该区多期构造运动相互叠加改造后的现存形式,是与造山带近于垂直分布的伸展构造,是继承了中下地壳东西向老构造再活化后的结果。通过具体分析研究共圈定出大小不等的13条东西-近东西向构造带,其中重要的东西向构造带有北纬27度附近的维西-丽江带,北纬26.5度附近沿兰坪-剑川-鹤庆-永胜带,北纬25.5度附近的云龙-洱源带,以及北纬24.5度附近的潞西-永平-大理带等。3首次明确厘定了中轴构造带中轴构造带是兰坪-思茅盆地中规模巨大的狭长隆起带、断陷带、变质带、蚀变带及其边缘断裂带所组成的大型板内构造带。其北起维西乔后断裂带,经过兰坪沿吡江断裂向南,过过云龙、黄连铺、珠街等地,绕过公狼弧,沿无量山-景谷-普饵-勐腊断裂带伸展。在其近南北向蛇形展布中,存在多出错断位移,形态上类似大洋中脊;表现出具有扩张走滑的性质。中轴构造断裂系统在兰坪盆地近直立并向东微倾,在思茅盆地则向西倾斜,并下切至中地壳,为一规模巨大的隆起边缘深断裂。MOHO面在中轴构造带下显示为地幔隆起区,并且在东西方向上起伏有差异。中轴构造带是一个经历了多期地质事件的构造带,它为深部热流物质向地表运移提供了通道。4.初步实现了云南三江地区浅部地壳三维构造格架的“玻璃化”引入“玻璃地球”概念,首次采用解析信号法,多尺度边缘分析法等技术,对云南三江地区的位场资料进行处理,结合“先验性”的地质资料,初步实现了该区三维构造格局的透明化。5.首次提出区内东西向构造,特别是东西向构造与区域大型构造交汇处是成矿的最佳有利地区,提出区域内的大型铅锌矿床受北东30-40度左右低速带控制。6.建立三江地区矿集区假三维成矿模式根据岩石圈深部结构特征和上涌高、低速管状体的几何模型,结合浅部地壳三维构造格局研究,划分了9个成矿带和13个成矿远景区,并对6个主要成矿远景区特进行探讨,对矿集区的成矿模式及深部地质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王铠元[8](1998)在《云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概论》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和极为丰富的成果,如:三江区的大地构造和基底岩群,冈瓦纳与欧亚两超级(巨)大陆经过滇西的分界一拼合带;扬子西缘区的大陆架范围和基底岩群,以及震旦系的顶界都取得了确切成果和共识;对昆阳群积累了丰实材料等。然而,也要看到尚存在的欠缺,如:三江基底变质岩群的确切分层对比,两超级大陆分界拼合带能否最终确认为“双界线”?或属于一种“过渡转换(化)带”?作为扬子西缘的第一基底康定群是否延入到Ar3甚至川西北还包括Ar2?它们的确切分层对比与所关联的古构造如何厘定?昆阳群的正、倒层、其顶、底界和东川运动的确定等问题。

王铠元[9](1992)在《西南三江地区地体构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通称西南三江,位居青藏高原东邻,地质极复杂。现从本区断裂构造总格局探讨地体构造。确定地体构造的基本原则:(1)两个地体之间以断裂为边界;(2)两个相邻地体在发展演化上有本质差异;(3)两个相邻或全区的地体群可以是“远源的”、“近源的”或“准原地的”,甚至是“原地的”;(4)地体本身或相互之间的构成较为复杂。按上述原则,三江地区可划分6个较大的,8个中小规模的地体。即较大地体为腾冲—波密地体、唐古拉—昌都地体、杂多—吉塘地体、保山—掸邦地体、玉树—稻城地体和兰坪—江城地体;中小地体为石鼓—苍山—哀牢山、嘉玉桥—高黎贡、崇山—临沧、察隅—槟榔江、巴塘—义敦、宁蒗—宾川、柯街—耿马和扬子西缘等。

明庆忠[10](2006)在《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河在云南西北部紧密相邻,并列南流,构成独特的纵向岭谷区,被称之为三江并流区,构成了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的北部。该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东南部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西北部自然环境演化及青藏高原隆升对云贵高原自然环境演化影响的关键地区。 纵向岭谷区北部的河谷地貌,具有:①突出的纵向岭谷,构成了绝无仅有的三江并流奇观;②地貌相对高差大,河谷深切;③河谷地貌受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的控制:④流域内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多样化特征突出;⑤河谷地质地貌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脆弱性;⑥河谷支流水源多发源于高山湖泊,两岸支流河谷分布不均匀等特征。该区群山高耸、河谷深切、峡谷群聚,是横断山区及我国峡谷地貌密集分布的典型代表区。对该区河流峡谷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并着重论述了金沙江虎跳峡的成因和形成时代。认为玉龙—哈巴雪山为一相对完整的块状山体,金沙江虎跳峡的发育不是构造控制沿断裂发育的峡谷,仅用河流溯源侵蚀原因也难以取得合理的解释:虎跳峡上下段河谷层状地貌是连续分布的,说明虎跳峡上下游河谷发育是同时代的,长江第一弯是古水洛河、冲江河及古金沙江上游等河流汇流口处而非袭夺湾,虎跳峡是先成河在构造抬升背景下河流下切叠置而成。依据玉龙雪山冰川发育年代数据、丽江盆地湖相沉积年代、点苍山更新世沉积物分布及年代测定数据、河谷阶地或宽谷面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数据等,初步判断虎跳峡峡谷地貌形成于中更新世以来的河流深切。昆黄运动是该区地貌和水系发育的重要转型事件。 云南夷平面因受青藏高原隆升、本区活跃的新构造运动等的影响,在纵向岭谷区的北部发生了位移、解体,导致现今各地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上,即便在同一地区,在断裂两侧其分布海拔高度也很不一致。虽然有总体分布上因受青藏高原隆升牵引带动作用而造成的自西北向东南海拔高度降低的趋势,但仍呈现出纷繁杂乱的分布格局。根据夷平面的分布及其上有无残存的早第三纪红土状风化壳的状况,提出了本区晚新生代以来存在着与青藏高原相对应的山顶面、主夷平面两期夷平面的观点。依据本区的相关沉积和与邻区的对比分析,认为山顶面大约形成于23Ma的渐新世晚期,主夷平面大约形成于上新世初,即约在3.4Ma以前,后因横断运动而导致解体。现今夷平面、相关盆地沉积、各江河多级阶地的发育均说明了纵向岭谷区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演化也是多阶段间歇抬升的结果。 长江第一弯成因向来都有河流袭夺说,非河流袭夺(构造适应)说之争。其实,长江第一弯的形成与纵向岭谷区北部及云南水系演化息息相关。纵向岭谷区北部及云南地区水系经历了上新世末期以前的外流水系、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早

二、西南三江地区弧形深断裂—板块俯冲带的构造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三江地区弧形深断裂—板块俯冲带的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7)云南三江地区地壳三维构造格架与矿集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三江地区构造和区域成矿研究现状与问题评述
    1.2 研究思路
    1.3 主要认识、进展及结论
2. 岩石圈结构与管状上涌低速柱研究
    2.1 天然地震数据层析成像研究评述
    2.2 软流圈:与地表构造相一致的南北向分布的低速体
    2.3 上地幔:弥漫式的交代特征
    2.4 中下地壳:管状上涌的低速体
3. 上地壳研究-中轴(断裂)构造带
    3.1 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3.2 地球物理证据
    3.3 中轴构造带研究意义
4. 中上地壳研究-东西向(垂向)构造带
    4.1 地球物理证据
    4.2 东西向构造带地质证据
    4.3 认识与结论
5. 上地壳-玻璃三江成矿带
    5.1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评述
    5.2 三维构造格架的重、磁数据多尺度分析
    5.3 几个大型边界断裂产状的厘定
    5.4 多尺度分析结果的约束与地壳深部结构分析
6. 三江成矿带矿集区成矿假三维模式
    6.1 成矿特征概述
    6.2 三维构造格架与成矿规律研究
    6.3 成矿带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6.4 矿集区成矿模式探讨
致谢
参考文献

(10)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表目录
英文目录
第一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效应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一、对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的认知
    二、西南纵向岭谷区的界定及其概貌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及邻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四、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五、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与拟解决的问题
    六、本选题研究的由来
第二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的地质基础
    一、三江并流区地层概况
    二、地质构造特征
    三、影响河谷地貌发育的主要断裂
第三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特征与主要类型
    一、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的主要特征
    二、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主要河谷地貌
        (一) 峡谷地貌
        (二) 层状地貌
        (三) 长江第一弯成因探析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及河谷地貌演化机制、过程
第四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晚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化研究
    一、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效应
    二、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及环境演化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主要自然环境要素演化
    四、三江并流区环境演化预测评估及其对策
第五章 西南季风与三江并流区气候环境演化
    一、东亚季风、高原季风、西南季风及其关系
    二、西南季风形成演化的影响因子
    三、西南季风的形成
    四、西南季风影响区域变化
第六章 纵向岭谷地貌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一、纵向岭谷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二、西南纵向岭谷地貌的生态环境效应
第七章 本区干热河谷的特征及其成因
    一、干热河谷研究概况
    二、干热河谷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特征
    三、干热河谷成因探析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问题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问题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致谢

四、西南三江地区弧形深断裂—板块俯冲带的构造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三江地区深断裂特征及其有关大地构造问题讨论[J]. 王铠元. 中国区域地质, 1989(01)
  • [2]西南三江地区弧形深断裂—板块俯冲带的构造演化[A]. 王凯元.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3]西南三江地区弧形深断裂—板块俯冲带的构造演化[J]. 王凯元.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4]依据卫星遥感影像研究结果综论西南三江地区构造特征[J]. 王铠元. 矿产与地质, 1991(S1)
  • [5]西南三江地区金属元素组合成矿的构造控制及成矿期的初步划分[J]. 王铠元. 矿产与地质, 1988(04)
  • [6]西南三江构造带及扬子西缘前寒武纪基底岩群与构造演化[J]. 王铠元. 云南地质, 1996(02)
  • [7]云南三江地区地壳三维构造格架与矿集区关系研究[D]. 管烨.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01)
  • [8]云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概论[J]. 王铠元. 云南地质, 1998(01)
  • [9]西南三江地区地体构造的初步研究[J]. 王铠元. 矿产与地质, 1992(06)
  • [10]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明庆忠. 兰州大学, 2006(09)

标签:;  ;  ;  

西南三江地区弧深断板俯冲带构造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