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过程和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卢良玉,李平,潘科,卢造勋,徐心同[1](1997)在《海城7.3级地震震源环境的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地学断面资料建立地壳结构模型,以精密水准测量数据为检验标准,在水平力和垂直力为边界力学条件下,对海城地震区震前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场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设计了3种受力方案,分析了模拟计算结果,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实际资料,选出最佳方案模型,讨论了海城7.3级地震前震源的力学和构造环境及应力场演化特征
卢良玉[2](1983)在《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过程和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用动态平差法计算海城7.3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形变资料,阐述了地形变的过程和特征。震前垂直形变场沿节线分区;震中邻近地区有快速形变现象,有些断层发生过蠕动。地震引起的最大垂直形变为-192毫米;最大线应变为-1.07×104;震中区地应变参数具有四象限分布的特征;形变符合弹性回跳模型。震后形变方向与震时相反,受构造控制有明显的分区差异,且以断层蠕动为主。
孔繁强,林玉祥[3](1991)在《辽宁地区垂直形变场特征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动态拟稳平差方法及经典平差方法分别处理了1956-1961年~1978—1983年、1982—1983年~1988年两组垂直形变资料,并绘出垂直形变图,用以分析、说明辽宁地区长趋势垂直形变场及辽南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特征.得出:1.辽宁地区长趋势垂直形变场明显受区域地质构造单元控制.辽东台隆、燕山台褶带相对缓慢上升,下辽河断陷下降,三块主体构造单元均呈向渤海沿岸倾斜的趋势.2.海城地震发生在形变等直线发生转折,不同构造单元差异运动交界地带.3.辽南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出现反向运动,并在岫岩县附近形成一条北北西向强烈挤压带.
余厚云[4](2020)在《川滇地区破坏性地震的震源动力学过程及强地面运动模拟与震害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在实际地震动力学破裂过程模拟中,区域背景应力场和断层几何等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川滇块体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区域构造应力场多变,块体边界断裂带几何复杂。同时,边界断裂带的构造活跃,断裂上发生的地震破坏性强、频度高,给断裂周边区域带来严重的威胁。首先,本文选取了川滇块体边界上两个代表性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和1833年嵩明地震,使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法对它们的动力学破裂和波场传播过程进行模拟,以期加深对这两个地震破裂过程的认识和对研究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及震害评估提供科学的支持。另外,本文选取了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和北边界上的其它8个历史破坏性地震,对它们进行自发动力学破裂模拟,用来研究这些地震在对应断层面上的破裂过程。在通海地震模拟中,采用了非平面的断层几何和非均匀的介质速度结构。我们用5°的间隔测试了区域最大主压应力场方向,也模拟了不同地表几何的垂直断层模型和不同倾向的断层模型。此外,我们还提出一些可能解释通海地震发生时曲江断裂西北段保持不破裂的原因和通海盆地内烈度异常现象的原因。最后,我们在前述得到的合理的模拟参数基础上,给定三个不同的成核区位置模拟了一些未来可能发生在曲江断裂上的设定地震。我们的模拟结果显示,通海地震发震时区域最大主压应力场方向可能为N25°W;曲江断裂几何上不太可能在五街处或者峨山处存在跳跃断层;再者,曲江断裂在倾向上比较复杂,很有可能在西北段倾向于南西在东南段倾向于北东。我们的模拟结果同时也揭示出通海地震时曲江断裂西北段未破裂的原因可能为多种,包括区域应力方向旋转、曲江断裂西北段断层面上内聚力增加和断层缺失。另外,通海地震后通海盆地内的烈度异常现象可以用低速沉积盆地效应很好的解释,并能够通过数值模拟重现。曲江断裂上的设定地震模拟结果表明,当成核区位于峨山和五街时,不论是采用垂直曲江断裂模型还是复杂倾向的断层模型,破裂均可以传播到整个断层面上,因而对断层周边的区域造成严重的地震破坏威胁。然而,当我们将成核区放置于曲溪处时,虽然垂直断层模型的破裂可以传播到整个断层面上,但是复杂倾向断层模型的破裂被限制在破裂被触发的曲江断裂东南段上,不能向断层的西北段继续传播。尽管如此,这个模型造成的曲溪地区的震后灾害分布仍然值得重视和关注。在曲溪盆地的作用下,这个设定地震在盆地区域内造成的最大烈度可达Ⅷ度。在嵩明地震模拟中,我们采用非均匀的介质速度模型和两个非平面的小江西支断裂模型(连续断层模型和清水海跳跃断层模型),模拟了嵩明地震的自发破裂过程和波场传播过程。动力学破裂模拟得到的矩震级、断层地表破裂长度和断层地表位错与实际观测对比结果较好。其中连续断层模型模拟结果中断层地表位错分布与野外观测值符合较好,尤其是在位错量较大的海尾村北P2测点、南冲南100mP6测点和下李子箐南P8测点。然而,在一些位错量较小的测点符合不好,如龙街子北P3测点。清水海跳跃断层模型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断层地表位错不但在位错量大的测点符合良好,而且在位错量较小的测点符合得也很好。在小江西支断裂两个断层模型的模拟中,断裂的南部均出现了自由地表作用下的超剪切现象,推测为SV-P转换导致。此外,两个断层模型的破裂也都不能传播到小江西支断裂的阳宗海—澄江段的整个断层面,这很好的解释了嵩明地震发生后没有观测到该段断层的地表破裂。以上两个动力学模型对应的波场传播模拟结果均表明,嵩明地震释放的能量以水平方向为主,震中以南的破坏略大于震中以北区域的破坏,与文字记载推测得到的破坏分布符合较好。两模型得到的烈度分布均呈沙漏型,而推测烈度总体呈纺锤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一、断层几何、应力配置等模型参数的简化;二、模拟中未考虑介质衰减;三、模拟未能包含浅地表沉积层速度结构等。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和北边界的历史破坏性地震动力学破裂过程模拟中,我们首先构建每个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模型和速度结构模型,然后选取合适的应力状态参数和摩擦参数,最后给出每个地震断层面上的破裂过程和断层面上的滑动量分布。此外,我们还将模拟得到的破裂长度、断层位错等数据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显示,7个川滇边界历史破坏性地震的破裂过程受发震断层几何的控制,如1500年宜良地震、1536年冕宁地震、1786年康定地震和1854年甘孜地震等。这些地震的破裂前锋在遇到断层转折处或走向变化较大的部分时,将被减速或者停止。另外,从动力学破裂模拟结果可以发现,有6个地震的破裂过程中出现了自由地表作用下的超剪切破裂现象。这些地震的破裂从成核区传出约40 km后出现超剪切破裂。这些超剪切破裂同样是由于断层面下方SV波在地表入射时转换成P波引起的应力加载导致。同时,我们认为对断层几何的简化可能促进了自由地表超剪切破裂现象的出现。最后,在这8个历史破坏性地震的动力学破裂模拟中使用的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角从南到北大致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与实际主压应力方向分布规律一致。
李平,卢良玉,卢造勋,潘科,焦明若[5](2001)在《辽宁及邻区地壳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依据最新的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地震波速结构 ,并考虑地质构造、断裂以及地壳深部的构造环境等因素 ,建立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 ;结合震源机制解与原地应力测量资料 ,分析区域现代地应力场特征 ,确定了研究区的边界约束和动力边界条件 .在以上基础上 ,采用线弹性介质模型进行研究区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探讨研究区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对比分析表明 ,本区地壳内应力场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已发生的地震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并指出了值得注意的有潜在发震可能的地震危险区
杨国华,胡惠民,孙惠娟[6](1995)在《辽宁地区近期地壳垂直运动的演化特征》文中提出根据最近十年来三期复测精密水准资料,分析了辽宁地区近期地壳垂直运动的演化状况,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在1984年-1989年期间表现为整体范围的隆升,且没有明显的原有继承性运动特征,这反映了应力应变在加强;1989年-1993年则显示出该区已处于应力应变的调整与恢复状态之中,其运动性质也体现为以继承性运动为主。辽宁地区的这一运动过程与华北北部地区的运动过程是相一致的。目前该区域内的差异运动量值偏大。
李开善[7](1987)在《郯庐断裂带构造应力场初步探讨》文中认为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的一条重要断裂构造,它延展于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长达2000km 以上,对我国东部构造格架、控岩控矿作用及地震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广大地学工作者十分重视对它的考察研究,有许多不同见解。笔者经过在郯庐断裂带所展布的一些地段进行矿田构造和区域成矿
林玉祥,卢良玉,张萍[8](2000)在《辽宁及邻区应力场模拟中远场应力的确定》文中指出本文在讨论辽宁、渤海及沿岸地区的原地应力测量、地震震源机制解,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形变资料反演的应力场资料基础上,对各资料作了综合加权处理,求得本地区的远场水平应力方向、大小及随深度变化,在应力场数值模拟中以此作为力的边界条件。
李开善[9](1987)在《郯庐断裂带构造应力场初步探讨》文中指出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的一条重要断裂构造,它延展于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长达2000km 以上,对我国东部构造格架、控岩控矿作用及地震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广大地学工作者十分重视对它的考察研究,有许多不同见解。笔者经过在郯庐断裂带所展布的一些地段进行矿田构造和区域成矿
杨志荣[10](1990)在《新疆乌什6.4级地震形变(应变)异常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乌什6.4级地震后一年多的前兆观测资料,对这次地震前作者据以预报的前兆异常进行了震后检验。结合一些新获得的资料,重点分析了这次地震的形变-应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其异常具有多样性、同步性、瞬态性、转折性、波动性以及单方向等特点。 作者认为,在震中附近有可能观测到6级以上强震的1×10-4量级的最大应变异常。并对最大异常置级的可靠性以及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二、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过程和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过程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4)川滇地区破坏性地震的震源动力学过程及强地面运动模拟与震害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地震波场传播模拟研究现状 |
1.2.1 地震波传播模拟常用方法 |
1.2.2 有限差分模拟地震波传播研究进展 |
1.2.3 强地面运动模拟影响因素 |
1.3 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研究现状 |
1.3.1 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关键要素 |
1.3.2 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常用方法 |
1.3.3 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进展与现状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
2.1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基本理论 |
2.1.1 曲线坐标系下的波动方程 |
2.1.2 偏心算子以及Runge-Kutta积分 |
2.2 自由表面牵引力镜像法 |
2.3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模拟断层动力学破裂 |
2.3.1 断层描述 |
2.3.2 摩擦准则 |
2.3.3 基本方程和变量 |
2.3.4 速度更新 |
2.3.5 应力更新 |
2.3.6 矩震级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70年通海Ms 7.7地震模拟 |
3.1 通海地震 |
3.2 曲江断裂 |
3.3 科学问题 |
3.4 模型参数设置 |
3.4.1 断层几何 |
3.4.2 速度结构 |
3.4.3 初始应力 |
3.4.4 破裂准则和成核方式 |
3.4.5 网格离散和计算时间 |
3.5 模拟结果 |
3.5.1 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
3.5.2 曲江断裂几何效应 |
3.5.3 曲江断裂西北段未破的解释 |
3.5.4 低速沉积盆地效应 |
3.5.5 曲江断裂设定地震 |
3.5.6 地形效应的简单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833年嵩明M 8.0地震模拟 |
4.1 小江断裂带 |
4.2 1833年嵩明地震 |
4.3 相关问题 |
4.4 动力学破裂模拟 |
4.4.1 模型设置 |
4.4.2 计算结果 |
4.5 强地面运动模拟 |
4.5.1 嵩明地震连续断层破裂模型波场模拟结果 |
4.5.2 嵩明地震跳跃断层破裂模型波场模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川滇块体破坏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初步 |
5.1 小江断裂东支破坏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1.1 宜良1500年M 8.0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1.2 东川1733年M 7~(3/4)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2 则木河断裂1850年西昌M 7~(1/2)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3 安宁河断裂1536年冕宁M 7~(1/2)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4 鲜水河断裂破坏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4.1 1786年康定M 7~(3/4)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4.2 1973年炉霍Ms7.9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5 甘孜—玉树断裂破坏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5.1 1854年甘孜Mw 7.7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5.2 1896年玉树Mw 7.3级地震动力学破裂模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波动方程 |
附录B 断层两侧连续性关系的系数矩阵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辽宁及邻区地壳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 |
2 地壳应力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
2.1 有限单元法的物理模型及计算 |
2.2 网格划分及物性参数 |
2.3 边界条件和约束的考虑 |
3 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4 结论 |
四、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过程和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城7.3级地震震源环境的力学分析[J]. 卢良玉,李平,潘科,卢造勋,徐心同. 地震地质, 1997(02)
- [2]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过程和特征[J]. 卢良玉. 地震研究, 1983(S1)
- [3]辽宁地区垂直形变场特征再研究[J]. 孔繁强,林玉祥. 东北地震研究, 1991(04)
- [4]川滇地区破坏性地震的震源动力学过程及强地面运动模拟与震害评估[D]. 余厚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辽宁及邻区地壳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J]. 李平,卢良玉,卢造勋,潘科,焦明若. 地震学报, 2001(01)
- [6]辽宁地区近期地壳垂直运动的演化特征[J]. 杨国华,胡惠民,孙惠娟. 东北地震研究, 1995(03)
- [7]郯庐断裂带构造应力场初步探讨[J]. 李开善.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1987(00)
- [8]辽宁及邻区应力场模拟中远场应力的确定[J]. 林玉祥,卢良玉,张萍. 东北地震研究, 2000(03)
- [9]郯庐断裂带构造应力场初步探讨[A]. 李开善.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6), 1987
- [10]新疆乌什6.4级地震形变(应变)异常特征[J]. 杨志荣.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