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姓”保健、节能空调机(论文文献综述)
邢兆连[1](2021)在《苏锡常老城建筑风貌的特征及传承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景阳[2](2021)在《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正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增量型”城市发展模式被“存量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取代。城市中老旧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基本单元,具有“基数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近年来老旧社区空间环境品质低下,公共设施损坏严重等问题与人们所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相矛盾,迫切需要社区空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定量分析法等对城市修补理论及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借鉴国内外老旧社区改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老旧社区空间环境治理、实施保障策略、历史文脉传承三个层面提出了城市修补视角下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具体策略,最后以郑州市嵩岳小区改造工程实践为例,从实际案例的角度进一步验证改造策略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在老旧社区的研究背景下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针对老旧社区现存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构建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为论文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文献查阅梳理了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研究,补充说明城市修补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城市修补与老旧社区改造的关系,以日本古川町社区改造和台南金华社区改造的案例研究对后续的写作提供启示。第三章对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片区内的老旧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走访,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从社会现状与空间环境两方面梳理了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以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改造的原则、目标以及框架为基础,提出了老旧社区改造的具体更新改造策略。第五章在更新改造策略完善的基础上指导完成郑州市中原区嵩岳小区项目的改造实践。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笔者认为城市修补与老旧社区改造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城市修补的理念应用在老旧社区改造的实践中,既能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又能继承城市社区的历史文脉,恢复城市活力,为今后我国老旧社区改造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刘晗[3](2020)在《北京老城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品质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的经济在提升,社会在进步,公共空间的好坏越来越关乎到市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历史和朝代变迁的不断积累,使得历史文化街区与新建街区的公共空间和肌理产生很大不同。随着人群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的改变、人口基数的上涨,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不足和被乱用私占也对历史街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北京西四北地区是北京老城区重要的形象名片,代表着优秀的传统胡同文化。但是西四北地区街巷肌理变化不能适应现代人民生活的需求。所以本次研究的意义就是不破坏北京西四北地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关注街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和行为活动,对街巷空间的品质提升,激活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的活力。本文采用古文献地图研究、调研问卷和图示分析等方式,首先研究街巷空间品质提升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然后研究北京西四北地区的历史演变和街巷空间的特征,再加上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各种人群,从交通和交往两个维度分析西四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为空间品质的提升提供现实依据。最后在现实依据的基础上,分别从改善街巷通行能力和提升交往空间品质两个不同层面提出品质提升的方法。
许立瑶[4](2020)在《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长远的要求,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正式发布,为我国在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向指引。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铁路客运站建造与改造项目不断增长。铁路客运站含有高大空间,建筑面积大、功能复杂、使用者数量多目的广,导致其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具有难点和特殊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绿色客运站评价体系,推进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发展势在必行。针对以上背景及问题,本文首先对于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这一研究对象进行限定词拆分和研究,从南方地区地域特征、客运站房建筑特点和绿色设计难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等方面出发,深度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和特征。其次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多个相关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确定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总结适合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笔者为不同评价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平台,便于指标内容的比较、分析和筛选。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该评价体系借鉴了国内外多个评价体系的结构、理念和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总结,将最新的绿色设计方式和节能技术融入其中。最后以上海南站为实例,利用GRSAS-SA对上海南站项目进行绿色设计方面的分析和评价,给出具体的评价结果,并针对项目提出设计反思和优化建议,同时验证了GRSAS-SA的可行性。
罗曦[5](2020)在《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中心手术部作为综合医院发展与建设的重中之重,其设计过程集多专业于一体,极具复杂性、综合性与发展性。我国手术部建设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现阶段仍然存在大量设计问题,而我国关于中心手术部的建筑设计的系统研究仍然较少,尤其是对现状问题及满足时代需求的设计策略的研究甚少。如何设计建设一个高标准的中心手术部已是医院管理者与设计师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对中心手术部的发展概况、基本设计要素、功能流程与空间组织进行系统分析,最终提出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手术室的概念源于国外,由早期简易型、分散型、集中型、层流洁净型发展至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相比较而言,我国手术部建设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本文选取国内5家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进行调研、问卷与访谈,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调研医院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包括功能用房配置前瞻性不足、医护人员流线组织欠妥、手术部与相关部门联系不便、舒适性较差、灵活性较低、改扩建需求与现有空间的矛盾、数字化水平较低、传统设计及建设过程不科学,由此提出全面协同、安全经济、医疗高效、可持续性、健康舒适的设计原则。基于国内外实际案例及设计指引等理论研究,对中心手术部的基本功能组成、空间规模、用房分级、手术室及必备辅助用房的基本设计要素展开系统分析,并对中心手术部科学高效的院区总体规划、基本流线构成、功能流程关系、空间组织方式进行归纳与探讨。最后,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分析,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关注多维介入的互动式设计、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设计、关注可持续性的弹性化设计及关注医疗高效的智慧型手术部设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未来从事手术室部建设的医院管理者与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指导,并促进相关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崔晨[6](2020)在《基于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城市既有住区综合性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居住区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在我国银发时代遇上存量更新时代的背景下,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既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要求。本文以“城市既有住区”研究对象,以“综合性适老化改造”为核心展开研究,重点探究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改什么”以及“怎么改”。具体由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西方和我国的居家社区养老理念及模式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总结出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提倡利用老人熟悉环境中的“地缘”与“亲缘”优势,持续地在老人衰老的全周期的不同阶段间提供养老服务,维持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及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熟悉的物质空间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措施。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国内既有住区综合性改造的最新案例,从“整体性”设计的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通过现有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相关文献统计分析,从“全面性”的角度总结既有住区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的所有内容,并将其划分为功能设施、道路交通、室外环境三类。最后,从全面性及整体性的角度,对“综合性”改造进行了解读,并提出先嵌入社区综合养老设施,再优化住区交通环境,后提升室外空间环境品质的综合性适老化改造策略。并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案例,分别从设施、交通、环境三方面进行设计要点的归纳,并通过对天津市四湖里住区的综合性适老化改造设计,对其进行验证。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归纳出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内容及设计方法,以期对具体的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工程实践项目提供借鉴。
刘诗柔[7](2020)在《社区更新中公众参与实践研究 ——以北京八角南里社区为例》文中指出社区更新因建成环境复杂度高,相关人员权益关系复杂而在循证过程中呈现出较为尖锐的矛盾性。当前大批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相继开展,但成果满意度与有效性难以保障。因而立足居民生活,通过发掘基层切实需求,由细微入手优化城市品质,对提升改造建设精准度、促进城市功能长效化、城市发展可持续性有着重要价值。研究将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操作手段、应用项目阶段等进行梳理,以探求影响项目高效益低成本推进的因素,进而总结归纳相适宜的公众参与经济性框架。同时以北京石景山八角南里小区为例,通过理论框架的实践应用进行演绎,以期为对其进行相应拓展与验证。论文主体共分三部分:(1)问题提出与背景解读,总结了存量发展背景以及当下社区更新相关政策的颁布与执行情况。同时通过对CNKI及WOS数据库分析,指出国内外对社区更新关注度日益增长、研究趋势由经验分享向方法策略总结倾斜。进而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通过其社区环境、项目内容、政策背景等内容探讨相关经验对当下社区更新中参与性变革实践的价值和意义。(2)策略解读,总结更新案例中公众参与的常见手段与其应用阶段,结合现有应用经验初步梳理社区更新中公众参与常见手段与其适应阶段,总结实践过程的影响因素与其对应的社区类型、项目类型等,并提出具有较高性价比的社区更新项目公众参与经济性框架。以参与程度判定控制项目人工、材料等成本投入;以参与操作手段选型控制参与实施的效果,进而通过对成效有效判别,提高公众参与再社区更新项目中实施的经济性。(3)实践研究,通过八角南里老旧小区区综合整治项目,将经济性公众参与框架对应实践操作。基于其项目背景与对应前期基本环境、项目要求、社区关系的解读,初步判定其对应的公众参与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操作分析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归纳梳理实践困难,并提出重视过程培养与经验积累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思路。最后总结并反思前文理论体系与其相关案例,进而回应经济性参与框架,并从公众意识、社区营造、实践运作等角度,对社区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应用理论提出建议与展望。图87幅,表10个,参考文献53篇。
张转转[8](2020)在《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特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大力开发成为土地扩张导致的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室外景观逐步向室内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能够帮助特大型城市更好地实现立体化发展,结合景观手法和新兴技术手段,改善地下商业空间环境,优化地下商业空间的舒适性和吸引力,满足顾客和工作人员的多样需求,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受欢迎度的同时协助城市向下发展。本研究以特大型城市的地下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特大型城市及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进行总结,肯定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炼最新研究观点,为之后的实践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再次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南京市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深入剖析;最后将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进行整合,总结出适宜多种地下商业空间类型的景观设计内容,并以南京市新街口德基广场二期地下商业空间为设计场地进行景观改造方案展示,拓展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商业空间中通过融入生态理念、突出本土文化、丰富城市活动、优化空间物理环境等策略,不仅可以改善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为公众营造舒服的购物体验,同时,可以扩大地下商业空间功能范围,丰富参与人群的活动类型,让地下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公民乐于接纳并享受在其中的场所,且拥有比室外更适宜的环境条件。在地下空间开发热潮背景下,通过发现并总结的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问题和提出相关策略以及设计方法、设计内容,为今后地下商业空间中融入景观提供理论参考,转变以往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闭塞、空气质量差、商业性强等印象,进而提高地下商业空间利用率,同时为未开发的地下商业空间提供景观依据,最终有效帮助特大型城市实现纵向发展。
胡彦[9](2020)在《积极养老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成都市水碾河路6号院社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积极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结合当前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居家养老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手段,社区的公共空间则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城市中的老旧社区,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存在着公共建筑少、景观绿地缺失、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如今已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需求,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健康方面的困扰。本文正是从积极养老的角度出发,探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手法,主要从基本概念阐述、相关基础理论剖析、设计策略整合和实际案例验证等方面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进行深入探索研究。以文献整理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行为观察法为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梳理,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提出研究思路;其次,通过剖析积极养老理论及行为心理学理论与社区公共空间的深层次关系,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及方法;再次,通过对成都市三环内老旧社区的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并整合出具体更新设计思路;最后,通过设计实例——水碾河路6号院社区更新项目,验证文中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及方法。本文通过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建筑、景观、设施更新的研究,以打造无障碍、适老化的社区环境为目标,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环境基础和选择,同时也可以惠及社区其他年龄段的居民,是将“危机”转化为社会发展“内在动力”,成为实现我国“科学老龄化”整体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闫春帆[10](2019)在《基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暖通设计流程优化》文中提出在全社会呼吁生态可持续理念的今天,我国的绿色建筑飞速发展。在整个建筑项目中,项目寿命全周期的各项指标都需要绿色建筑评价进行衡量,因而可称其为行业标准。设计阶段是建筑项目的基础阶段,作为高能耗的暖通专业在设计过程中是否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评价的要求尤为重要。而在现实工作中,基于各种原因,传统暖通设计流程与绿色建筑设计有一些相互冲突和考虑不充分的因素,本研究致力于分析绿色暖通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对传统设计流程进行优化。本研究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阅读,结合设计实践确定暖通专业与绿色建筑设计相关因素,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各暖通设计师进行数据收集,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回收数据进行权重分析,结合各暖通设计师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影响设计流程的关键因素,并使用IDEF0v(ICAM DEFinition)方法进行设计流程建模及优化。以达到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对暖通设计的得分要求。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三点:(1)在绿色建筑暖通设计流程中,普遍存在设计指导滞后、协作意识缺乏、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2)通过层次分析法权重分析,得出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和环境质量是暖通设计师认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关键因素;(3)基于IDEF0v方法对暖通设计流程进行优化后,在实际案例进行验证,证明了结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最后根据实例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及展望。
二、“百姓”保健、节能空调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姓”保健、节能空调机(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
1.1.2 政策背景——“城市双修”的产生与实践 |
1.1.3 城市发展背景——老旧社区改造成为郑州市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城市更新的研究现状 |
1.3.2 城市修补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3 社区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文的启示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老旧社区 |
1.4.2 “城市修补” |
1.4.3 更新改造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
2.1 城市修补理论的研究概述 |
2.1.1 城市修补理论的产生背景 |
2.1.2 城市修补理论的内涵 |
2.2 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2.2 有机更新理论 |
2.2.3 城市触媒理论 |
2.2.4 拼贴城市理论 |
2.2.5 城市针灸理论 |
2.2.6 相关理论研究树立及城市修补理念的启发意义 |
2.3 老旧社区改造的基础研究 |
2.3.1 成因分析 |
2.3.2 改造动力 |
2.3.3 传统改造模式 |
2.4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改造的案例研究 |
2.4.1 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的社区改造 |
2.4.2 台湾金华社区改造 |
2.5 本章小结 |
3.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发展及其空间环境现状调研概述 |
3.1 郑州市建设发展概况 |
3.1.1 郑州市中原区概况 |
3.1.2 建国后郑州市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
3.1.3 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总体特征 |
3.1.4 郑州市老旧社区改造现状 |
3.2 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社会现状调研概况 |
3.2.1 调研内容与方法 |
3.2.2 调研对象的选取 |
3.2.3 用地权属 |
3.2.4 年龄结构 |
3.2.5 职业构成 |
3.2.6 文化活动情况 |
3.2.7 邻里交往关系 |
3.3 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空间环境调研概况 |
3.3.1 空间形态特征 |
3.3.2 建筑现状 |
3.3.3 交通环境 |
3.3.4 公共服务设施 |
3.3.5 公共活动空间 |
3.4 调研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现状问题总结 |
3.4.1 社区管理意识匮乏 |
3.4.2 房屋建筑性能老化 |
3.4.3 道路交通系统混乱 |
3.4.4 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
3.4.5 绿化景观环境不足 |
3.4.6 配套设施服务不周 |
3.4.7 调研片区老旧社区存在的“个性”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城市修补视角下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策略构建 |
4.1 更新框架的构建 |
4.1.1 更新原则 |
4.1.2 更新目标 |
4.1.3 更新框架 |
4.2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空间环境修补策略 |
4.2.1 整合优化存量空间 |
4.2.2 优化道路交通系统 |
4.2.3 整治建筑空间环境 |
4.2.4 更新公共活动空间 |
4.2.5 修复绿化景观系统 |
4.2.6 完善公共设施体系 |
4.2.7 修复社区基础设施 |
4.3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历史文脉修复策略 |
4.3.1 重塑社区历史文化 |
4.3.2 人文设施完善 |
4.4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老旧社区改造实施保障策略 |
4.4.1 多方协调合作 |
4.4.2 完善法律法规 |
4.4.3 新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5.城市修补视角下嵩岳小区更新设计实践 |
5.1 嵩岳小区概况 |
5.1.1 社区背景 |
5.1.2 项目研究价值与依据 |
5.1.3 嵩岳小区与调研片区的关系 |
5.2 嵩岳小区前期现状调研 |
5.2.1 整体特征 |
5.2.2 调研户数统计 |
5.2.3 社区及单元入口现状 |
5.2.4 建筑楼体现状 |
5.2.5 交通系统现状 |
5.3 改造原则 |
5.3.1 以人为本,重塑社区活力 |
5.3.2 统筹协调,注重文化特色 |
5.3.3 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 |
5.4 城市修补视角下嵩岳小区更新改造策略 |
5.4.1 整合存量空间 |
5.4.2 交通系统优化 |
5.4.3 建筑环境修补 |
5.4.4 公共空间更新 |
5.4.5 绿化景观修复 |
5.4.6 完善公共设施体系 |
5.5 嵩岳小区历史文脉修复策略 |
5.5.1 嵩岳小区文化重塑 |
5.5.2 嵩岳小区人文设施完善 |
5.6 嵩岳小区更新改造保障策略 |
5.6.1 引导居民参与 |
5.6.2 完善法律法规 |
5.6.3 促进多方协调合作 |
5.7 本章小节 |
6.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一 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群众改造意愿调查表(部分) |
附录三 嵩岳小区测绘平面首层及屋顶层复原图 |
附录四 嵩岳小区改造后总图及鸟瞰图 |
附录五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北京老城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品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1.3.1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 |
1.3.2 公共空间和街巷空间 |
1.3.3 空间品质提升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街巷空间相关理论及地区历史研究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文化认同论 |
2.1.2 环境行为学 |
2.1.3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
2.1.4 空间品质评价体系 |
2.2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2.2.1 美国匹兹堡罗斯林街 |
2.2.2 江苏常州青果巷街巷改造 |
2.2.3 北京草厂胡同街巷整治 |
2.3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历史研究 |
2.3.1 西四北地区历史沿革 |
2.3.2 历史格局的演变 |
2.3.3 胡同演变的过程 |
2.4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特征 |
2.4.1 历史传承性 |
2.4.2 价值独特性 |
2.4.3 交通流动性 |
2.4.4 社会交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现状分析与问题 |
3.1 北京西四北地区概况 |
3.1.1 地区综合环境 |
3.1.2 交通环境 |
3.1.3 空间肌理 |
3.1.4 历史遗存 |
3.1.5 公服和业态分布 |
3.2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情况调查 |
3.2.1 空间使用者信息调查 |
3.2.2 空间使用者行为活动调查 |
3.2.3 空间使用者满意度和建议 |
3.2.4 社区管理者问题反馈 |
3.3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品质提升要素 |
3.3.1 改善街巷通行能力 |
3.3.2 提升交往空间品质 |
3.4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现状分析 |
3.4.1 街巷通行能力现状分析 |
3.4.2 街巷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
3.5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品质问题 |
3.5.1 街巷通行能力问题 |
3.5.2 街巷交往空间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改善街巷通行能力 |
4.1 整理改善街巷空间 |
4.1.1 拆除私搭乱建 |
4.1.2 合理进行空间配置 |
4.2 改善机动车交通 |
4.2.1 街巷交通流量特征 |
4.2.2 明确街巷是否禁停禁行 |
4.2.3 街巷交通稳静化 |
4.3 规划停车空间 |
4.3.1 街巷停车特征 |
4.3.2 共享原有停车位 |
4.3.3 新增新建停车位 |
4.3.4 加强停车管理 |
4.4 建立慢行系统 |
4.4.1 规划打通街巷胡同 |
4.4.2 建立街巷步行网络 |
4.4.3 非机动车出行和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提升交往空间品质 |
5.1 增加不同人群需求空间 |
5.1.1 改善情感记忆空间 |
5.1.2 增加儿童和老年人空间 |
5.1.3 提升商业交往空间 |
5.2 整理交往空间界面 |
5.2.1 整理顶界面 |
5.2.2 修缮侧界面 |
5.2.3 规整底界面 |
5.3 配备景观和家具 |
5.3.1 丰富景观绿化 |
5.3.2 畅通景观视廊 |
5.3.3 增添美化街道家具 |
5.4 提升不同形态空间节点 |
5.4.1 起末空间提升—西四北三条和五条 |
5.4.2 凹角空间提升—西四北四条 |
5.4.3 线性空间提升—西四北二条 |
5.4.4 转角空间提升—西四北头条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北京老城西四北地区历史遗存现状统计表 |
附录2 北京老城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品质调查问卷 |
致谢 |
(4)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1.1.2 大型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发展与挑战 |
1.1.3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 |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建筑特点及发展 |
2.1 南方地区环境及文化 |
2.1.1 自然环境与区域文化 |
2.1.2 经济发展与客运发展 |
2.2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 |
2.2.1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历程 |
2.2.2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近十年发展状况 |
2.2.3 中国铁路客运站的未来发展及规划 |
2.3 铁路客运站的建筑特点 |
2.3.1 铁路客运站的规划特点和空间特点 |
2.3.2 铁路客运站绿色设计的特殊性 |
2.4 绿色铁路客运站案例、反思及总结 |
2.4.1 典型绿色车站项目分析 |
2.4.2 绿色措施总结及反思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概述 |
3.1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
3.1.1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
3.1.2 绿色建筑设计内涵及要点 |
3.2 中国相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规范 |
3.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3.2.2 行业规范、设计规范 |
3.3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的比较分析 |
3.3.1 框架调整 |
3.3.2 术语部分 |
3.3.3 具体指标对比分析 |
3.3.4 权重调整与等级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关绿建评价体系及统一平台构建 |
4.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 |
4.1.1 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
4.1.2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选择 |
4.1.3 基于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的日本CASBEE |
4.2 国内绿色评价体系介绍 |
4.2.1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介绍 |
4.2.2 《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TB/T10429-2014(ESGRS)介绍 |
4.2.3 其他有借鉴意义的绿色评价体系 |
4.3 日本CASBEE体系与中国部分绿建评价体系的对比 |
4.3.1 选取体系之间的关系(ESGB-2019、GOBAS、ESGRS) |
4.3.2 优劣比较 |
4.4 统一平台的构建 |
4.4.1 ESGB-2019 再梳理 |
4.4.2 ESGRS再梳理 |
4.4.3 CASBEE-2016 再梳理 |
4.4.4 GOBAS再梳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统一平台下的指标内容对比分析 |
5.1 增加指标的整理 |
5.1.1 安全耐久 |
5.1.2 健康舒适 |
5.1.3 生活便利 |
5.1.4 资源节约 |
5.1.5 环境宜居 |
5.2 同类条目的对比选择 |
5.2.1 安全耐久 |
5.2.2 健康舒适 |
5.2.3 生活便利 |
5.2.4 资源节约 |
5.2.5 环境宜居 |
5.3 其他评价体系内容的借鉴和思考 |
5.3.1 《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GB/T51148 |
5.3.2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 |
5.3.3 英国BREEAM体系 |
5.3.4 美国LEED体系 |
5.3.5 德国DGNB体系 |
5.3.6 其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GRSAS-SA的构建及分析 |
6.1 GRSAS-SA指标内容构建 |
6.1.1 安全耐久 |
6.1.2 健康舒适 |
6.1.3 生活便利 |
6.1.4 资源节约 |
6.1.5 环境宜居 |
6.1.6 提高与创新 |
6.2 GRSAS-SA内容整理 |
6.3 GRSAS-SA指标权重计算 |
6.3.1 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
6.3.2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计算方式 |
6.3.3 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计算权重 |
6.3.4 基于AHP法的GRSAS-SA权重和分值设定 |
6.4 GRSAS-SA体系分析 |
6.4.1 条目内容总体概况 |
6.4.2 GRSAS-SA与现有评价体系的比较 |
6.5 对于南方地区绿色铁路客运站设计的指导意义 |
6.5.1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层面 |
6.5.2 站房内外物理环境的改善 |
6.5.3 被动式节能设计 |
6.5.4 便捷化和人性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GRSAS-SA实例验证——以上海南站为例 |
7.1 上海南站项目概况 |
7.1.1 城市规划与交通格局 |
7.1.2 场地设计与规划 |
7.1.3 主站房设计 |
7.2 评价得分状况 |
7.2.1 安全耐久 |
7.2.2 健康舒适 |
7.2.3 生活便利 |
7.2.4 资源节约 |
7.2.5 环境宜居 |
7.3 主要结论 |
7.3.1 GRSAS-SA中上海南站的评分情况 |
7.3.2 与ESGB-2019 评分的对比 |
7.4 改进意见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铁路客运站建筑绿色设计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 B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条文内容 |
致谢 |
(5)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代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
1.1.2 当代中心手术部的发展需求 |
1.2 研究对象 |
1.2.1 当代综合医院 |
1.2.2 中心手术部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实地调研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法 |
1.6.4 总结归纳法 |
1.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发展概述 |
2.1 国外中心手术部的发展历程 |
2.1.1 简易型手术室 |
2.1.2 分散型手术室 |
2.1.3 集中型手术室 |
2.1.4 层流洁净手术室 |
2.1.5 数字一体化手术室 |
2.2 我国中心手术部的发展历程 |
2.2.1 萌芽阶段 |
2.2.2 形成阶段 |
2.2.3 成长阶段 |
2.2.4 全面发展阶段 |
2.3 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调研与问题思考 |
2.3.1 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调研认知 |
2.3.2 调研医院中心手术部现状问题与不足 |
2.4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设计原则探讨 |
2.4.1 全面协同 |
2.4.2 安全经济 |
2.4.3 医疗高效 |
2.4.4 可持续性 |
2.4.5 健康舒适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基本设计要素 |
3.1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组成 |
3.1.1 基本功能用房组成 |
3.1.2 基于无菌水平的功能区域划分 |
3.2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规模与用房分级 |
3.2.1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规模 |
3.2.2 中心手术部的用房分级 |
3.3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用房设计基本解析 |
3.3.1 手术室设计的基本解析 |
3.3.2 必备辅助用房设计的基本解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与空间组织 |
4.1 中心手术部的院区总体规划 |
4.1.1 避免污染、自成一区 |
4.1.2 与相关医疗部门联系紧密 |
4.1.3 院区交通高效便捷 |
4.2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设计 |
4.2.1 中心手术部的基本流线构成 |
4.2.2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关系 |
4.3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组织方式 |
4.3.1 物流组织方式的影响 |
4.3.2 器材准备区分布形式的影响 |
4.3.3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组织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 |
5.1 关注多维介入的互动式设计策略 |
5.1.1 详细的设计导引 |
5.1.2 多学科参与的设计过程 |
5.1.3 3D设计平台 |
5.2 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
5.2.1 改善手术部环境品质 |
5.2.2 完善手术部功能配置 |
5.3 关注可持续性的弹性化设计策略 |
5.3.1 适应未来发展的模块化设计 |
5.3.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变性设计 |
5.4 关注医疗高效的智慧型手术部设计策略 |
5.4.1 紧凑型功能空间设计 |
5.4.2 医疗资源高效整合新型手术室及智慧型手术室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总结 |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调研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城市既有住区综合性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与居家社区养老体系 |
1.1.2 存量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西方养老模式及理念研究 |
1.3.2 住区适老化环境设计研究 |
1.3.3 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研究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居家社区养老理念及养老模式 |
2.1 国外居家社区养老理念发展 |
2.1.1 早期社会化养老模式 |
2.1.2 原居安老(Aging in Place) |
2.1.3 长期照护(Long Term Care) |
2.1.4 持续照护的发展方向 |
2.2 国外居家社区养老建设模式 |
2.2.1 持续照料型退休社区(CCRC) |
2.2.2 自然形成的退休社区(NORC) |
2.3 国内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发展 |
2.3.1 萌芽阶段(2000年至2008年) |
2.3.2 发展阶段(2008年至2013年) |
2.3.3 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 |
2.3.4 国内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发展趋势总结 |
第3章 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 |
3.1 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的研究分析 |
3.1.1 文献回顾方法及筛查结果 |
3.1.2 改造内容项目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
3.1.3 改造内容分类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3.2 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的案例研究 |
3.2.1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二区 |
3.2.2 北京市海淀区毛纺北小区 |
3.2.3 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二村 |
3.2.4 南京市栖霞区金尧山庄 |
3.3 实践与研究的经验及不足 |
3.3.1 实践与研究的经验 |
3.3.2 实践与研究的不足 |
第4章 城市既有住区综合性适老化改造策略方法 |
4.1 既有住区综合性适老化改造策略 |
4.1.1 全面化的改造内容 |
4.1.2 整体性的设计策略 |
4.2 嵌入居家社区养老功能设施 |
4.2.1 养老功能的补充与整合 |
4.2.2 养老设施的选址与布局 |
4.2.3 养老设施的改造与设计 |
4.3 优化既有住区道路交通结构 |
4.3.1 交通结构的改造及道路设计 |
4.3.2 住区停车的疏导及空间挖掘 |
4.3.3 步行道梳理及无障碍化改造 |
4.4 提升室外空间环境适老品质 |
4.4.1 外部空间结构及层级划分 |
4.4.2 活动场地及绿化景观设计 |
第5章 城市既有住区综合性适老化改造设计实例 |
5.1 南开区四湖里住区现状调研分析 |
5.1.1 住区概况 |
5.1.2 住区实地考察结果分析 |
5.2 综合社区养老设施嵌入设计方案 |
5.2.1 养老设施功能嵌入 |
5.2.2 养老设施布局选址 |
5.2.3 养老设施改造设计 |
5.3 住区交通及停车设施改造方案 |
5.3.1 车行道路结构改造 |
5.3.2 住区停车空间挖掘 |
5.3.3 人行步道线路梳理 |
5.4 住区室外环境适老化改造方案 |
5.4.1 外部空间层级划分 |
5.4.2 场地以及景观改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社区更新中公众参与实践研究 ——以北京八角南里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背景及研究现状回顾 |
1.1 社区更新及公众参与背景研究 |
1.1.1 社会环境——城市更新中的改造转型 |
1.1.2 技术环境——参与式社区营造的兴起 |
1.1.3 政策环境——相关政策的颁布与执行 |
1.1.4 实践难点小结 |
1.2 相关理论研究 |
1.2.1 社区更新研究成果及趋势回顾 |
1.2.2 公众参与研究现状分析 |
1.2.3 社区更新中的公众参与解读 |
1.2.4 核心问题研究现状小结 |
2 研究视点建立 |
2.1 “社区更新”与“公众参与”概念界定 |
2.1.1 住宅区、既有住区、老旧小区、历史街区 |
2.1.2 社区更新:居住小区整治提升、旧城文化街区保护 |
2.1.3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 |
2.1.4 区分:社会调查、公众参与、民主决策 |
2.1.5 “公众参与”与“社区更新”的联系 |
2.2 研究重点问题提出——公众参与经济性 |
2.3 研究价值、目的与意义 |
2.3.1 研究价值 |
2.3.2 研究目的 |
2.3.3 研究意义 |
2.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4.1 研究思路 |
2.4.2 研究方法 |
2.5 研究框架 |
3 社区更新中公众参与经济性框架生成 |
3.1 社区更新中公众参与案例研究 |
3.1.1 案例选型依据 |
3.1.2 国内外典型案例解读 |
3.1.3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提炼 |
3.1.4 普遍案例实践总结 |
3.1.5 小结 |
3.2 经济性框架相关要素梳理 |
3.2.1 社区更新公众参与实践经济性影响因素 |
3.2.2 公众参与控制范围与判别方式 |
3.2.3 常见设计内容与公众参与相关性 |
3.2.4 小结 |
3.3 公众参与经济性框架生成 |
3.3.1 公众参与经济性框架构成分析 |
3.3.2 公众参与不同阶段/内容对应手段技术梳理 |
3.3.3 公众参与经济性框架及其应用逻辑 |
3.3.4 经济性框架局限与评估指标 |
3.4 框架生成回顾 |
4 八角南里社区更新项目实践 |
4.1 整体项目背景 |
4.1.1 石景山八角南里项目概括 |
4.1.2 项目自身条件与预期目标 |
4.1.3 社区环境与公众特征 |
4.2 经济性参与框架应用设想 |
4.2.1 参与程度判定 |
4.2.2 总体参与计划制定 |
4.2.3 社区更新策略 |
4.3 实际操作进展 |
4.3.1 项目总体计划进展 |
4.3.2 计划搁置原因分析 |
4.3.3 已经取得成果及价值分析 |
4.3.4 后期方案优化设想 |
4.4 建筑单体优化及公众参与方案 |
4.4.1 公众参与方案操作设想 |
4.4.2 建筑节能及美化提升 |
4.4.3 楼电梯安装改造 |
4.4.4 楼体公共空间整治提升 |
4.5 社区公共区域优化及公众参与方案 |
4.5.1 公众参与方案操作设想 |
4.5.2 社区配套基础设施 |
4.5.3 社区道路交通及停车设施 |
4.5.4 社区公共服务空间 |
4.5.5 社区景观绿化设置 |
4.6 八角南里实践演绎小结 |
4.6.1 项目实践及方案分析 |
4.6.2 项目展望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语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八角南里——物业座谈情况纪要 |
附录B 八角南里——入户访谈情况纪要 |
附录C 八角南里——调查问卷 |
附录D 八角南里项目公众参与宣讲图册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横向发展带来土地危机 |
1.1.2 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发展趋势 |
1.1.3 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基本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
2.1 特大型城市相关概念与研究 |
2.1.1 特大型城市 |
2.1.2 城市病 |
2.1.3 城市双修 |
2.1.4 城市“绿色慢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 |
2.1.5 “文化城市”转型理念 |
2.2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
2.2.1 地下空间 |
2.2.2 地下商业 |
2.2.3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 |
2.2.4 地下生境 |
2.2.5 地下城与双层城市 |
2.2.6 “文化消费” |
2.2.7 “体验消费” |
2.2.8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 |
2.3 本章小结 |
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问题分析 |
3.1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生态系统不可持续 |
3.1.1 生境营造匮乏 |
3.1.2 雨水收集循环空白 |
3.1.3 空气置换流动阻滞 |
3.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文缺失 |
3.2.1 公共空间界面缺乏本土文化体现 |
3.2.2 休闲空间雕塑小品缺乏历史文化体现 |
3.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肌理布局破碎 |
3.3.1 营业空间断点式零散型布局 |
3.3.2 交通空间瞬时性人流存在安全隐患 |
3.3.3 空间缺乏景观引导性 |
3.4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网络系统混乱 |
3.4.1 “地上——地下”的贯通可达性弱 |
3.4.2 沉浸式体验差 |
3.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不足 |
3.5.1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包容性弱 |
3.5.2 极端气候条件下活动的容纳性不足 |
3.5.3 忽视消费者线性物理体验感受 |
3.5.4 工作人员缺乏对室外空间时间、气候状态的感知 |
4 特大型城市地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及方法 |
4.1 设计策略 |
4.1.1 构建地下生态系统,加强生态体系建设 |
4.1.2 深化本土文化体现,渲染地下人文气息 |
4.1.3 整合地下空间秩序,实现交通有序对接 |
4.1.4 建设地下商业生活圈,强化网络系统趣味性 |
4.1.5 营造融合共享空间,满足多种防御性活动 |
4.1.6 改善地下物理条件,营造地下体验氛围 |
4.1.7 展现室外环境状态,加强对室外感知度 |
4.2 设计方法 |
4.2.1 营造地下循环生态系统 |
4.2.2 增加人文展示空间 |
4.2.3 商业、交通、景观一体化 |
4.2.4 横纵双向自然氛围渲染 |
4.2.5 增加活动空间“跨年龄化” |
4.2.6 营造空间五感体验 |
4.2.7 增加天井景观 |
4.3 本章小结 |
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内容 |
5.1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生态系统设计 |
5.1.1 生境花园设计 |
5.1.2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
5.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文设计 |
5.2.1 展示空间设计 |
5.2.2 雕塑小品设计 |
5.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布局设计 |
5.3.1 营业空间布局整合设计 |
5.3.2 公共空间线性景观设计 |
5.4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网络系统设计 |
5.4.1 中庭空间垂直景观设计 |
5.4.2 “森林”廊道设计 |
5.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 |
5.5.1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
5.5.2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
5.5.3 天井空间设计 |
6 特大型城市南京市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实例 |
6.1 区位概况 |
6.2 景观设计思路 |
6.2.1 考虑空间特殊性 |
6.2.2 恢复地下商业空间的城市职能 |
6.2.3 优化地下商业空间体验感 |
6.2.4 多角度出发满足多样人群需求 |
6.2.5 打破传统商业模式,缓解地下商业空间与公众的矛盾 |
6.3 设计方案 |
6.3.1 线性空间设计 |
6.3.2 中庭空间设计 |
6.3.3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
6.3.4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
6.3.5 天井空间设计 |
6.4 方案展示 |
6.4.1 线性空间设计 |
6.4.2 中庭空间设计 |
6.4.3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
6.4.4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
6.4.5 天井空间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录 |
附录2 表录 |
附录3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9)积极养老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成都市水碾河路6号院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老旧社区 |
1.3.2 社区公共空间 |
1.3.3 更新设计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社区更新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社区更新相关研究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创新点 |
1.5.3 路线框架 |
第2章 基础理论分析与案例借鉴 |
2.1 积极养老相关理论 |
2.1.1 理论内涵 |
2.1.2 推进积极养老的必要性 |
2.2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分析 |
2.2.1 老年人生理特征 |
2.2.2 老年人心理特征 |
2.2.3 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 |
2.3 其他相关理论 |
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在公共空间的应用 |
2.3.2 城市触媒 |
2.4 案例研究 |
2.4.1 东京花田社区更新 |
2.4.2 上海宁和小区社区空间微改造 |
2.4.3 德国柏林社区菜园项目 |
2.4.4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积极养老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原则及策略 |
3.1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原则 |
3.1.1 以人为本 |
3.1.2 可持续发展 |
3.1.3 居民参与 |
3.1.4 经济性 |
3.1.5 安全性 |
3.1.6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3.1.7 无障碍环境设计 |
3.2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建筑更新设计策略 |
3.2.1 挖潜闲置空间 |
3.2.2 总体环境的营造 |
3.2.3 功能完善 |
3.2.4 建筑色彩与节能 |
3.2.5 建筑无障碍设计 |
3.3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
3.3.1 优化植物配置与层次 |
3.3.2 增加休憩空间 |
3.3.3 打造公共种植区 |
3.4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设施更新设计策略 |
3.4.1 优化交通 |
3.4.2 规划步行道路系统 |
3.4.3 铺装材料多样化 |
3.4.4 增设标识系统 |
3.4.5 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更新完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成都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及更新思路整合 |
4.1 调研概况 |
4.1.1 调研内容 |
4.1.2 调研对象选取 |
4.2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调研 |
4.2.1 水碾河路6号院社区(钢管厂一福利区) |
4.2.2 马鞍北路片区 |
4.3 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需求调研 |
4.3.1 老年人基本信息 |
4.3.2 老年人日常行为特征 |
4.4 调研总结 |
4.5 更新思路 |
第5章 积极养老视角下水碾河路6号院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
5.1 项目背景及更新方法 |
5.1.1 项目背景 |
5.1.2 积极养老视角下的更新方法 |
5.2 公共建筑更新设计 |
5.2.1 项目选址及周边环境分析 |
5.2.2 设计方案展示 |
5.3 公共景观及设施更新设计 |
5.3.1 公共景观更新设计 |
5.3.2 基础设施更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研问卷 |
(10)基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暖通设计流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绿色建筑评价综述 |
1.2.2 暖通设计流程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 |
2.1 绿色建筑评价 |
2.1.1 国外绿色评价体系 |
2.1.2 我国绿色评价体系 |
2.2 IDEF0v建模方法 |
2.2.1 IDEF0v:一种修改过的IDEF0 版本 |
2.2.2 模型的图形表示方法 |
第3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问卷目的及发放对象 |
3.1.2 问卷结构 |
3.2 数据收集 |
3.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2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3.4 权重计算 |
第4章 绿色建筑暖通设计流程优化 |
4.1 传统暖通设计方法及流程 |
4.1.1 采暖设计 |
4.1.2 空调通风设计 |
4.1.3 传统设计流程 |
4.2 暖通设计流程优化方案 |
4.3 构建优化后暖通设计流程图 |
4.3.1 IDEF0v方法对暖通设计过程分解 |
4.3.2 构建绿色建筑暖通设计优化模型流程图 |
4.4 与传统设计流程的对比 |
第5章 实际案例应用 |
5.1 案例介绍 |
5.2 案例验证 |
5.3 案例经验积累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暖通专业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百姓”保健、节能空调机(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锡常老城建筑风貌的特征及传承设计研究[D]. 邢兆连. 江南大学, 2021
- [2]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D]. 赵景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北京老城西四北地区街巷空间品质提升研究[D]. 刘晗.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D]. 许立瑶. 东南大学, 2020
- [5]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D]. 罗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城市既有住区综合性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D]. 崔晨. 天津大学, 2020
- [7]社区更新中公众参与实践研究 ——以北京八角南里社区为例[D]. 刘诗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D]. 张转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积极养老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成都市水碾河路6号院社区为例[D]. 胡彦.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暖通设计流程优化[D]. 闫春帆. 天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