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国,李清华[1](1996)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文中认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说明:篇名后的数字,冒号前为发表年份,冒号后为当年期号。)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1991:4(张占一)蔡日英说“似的”1981:1蔡振生“不A不B”结构浅析1988:...
李铁范[2](2015)在《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认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结构主义、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在句法语义语用分析的前提下,重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基本上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的方式词进行多角度描写和解释,力求做到形式到意义,意义到形式的互相验证。首先,探讨了方式词的典型功能特征、范围和语义关系类型。认为方式词具有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特征,语序分布的粘着性和定位性特征,状语属性的[+描写性][+方式][+情态]特征,语义上的空间性时间性程度性近于零赋值特征。在词类地位上方式词和区别词处于一个层级上的,属于单功能的实加词。坚持语法功能标准,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廓清方式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等词类的关系,汇总形成一个703个方式词词表。“方式词+(地)+动词”显现出来的语义是高层语义。“方式词+(地)+动词”最基本的语义关系有[+方式][+状态][+情态]三种类型,在它们的各自类别内又有不同的小类,初步勾勒出方式词的语义特征分类体系。其次,对现代汉语方式词的构成与组合功能进行研究。方式词内部关系类型存在不平衡性,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占大部分,其次是介宾关系、附加关系、并列关系,较少的是动补关系和主谓关系。“方式词+VP”动词结构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在谓语、定语、宾语位置上二者功能基本相同,在作主语、补语、状语位置上表现出和动词的差异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方式词+VP”动词结构整体功能的考察,进一步证明了方式词在句子中的句法行为很不活跃,具有典型的附谓性、定位性特点,和典型副词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方式词与动词音节搭配能力形成一个从强到弱等级序列(“>”表示优先于):双音节方式词>三音节方式词>单音节方式词。“方式词+VP”结构在句类中都有分布,但各句类分布不平衡,差别较大。再次,重点对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动因进行研究。以“逐个类”、“蜂拥类”方式词为代表,考察了和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通过考察可以得出:第一,动词情状和动词界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把动词情状和动词界限结合起来,可以对动词的时间特性统一进行解释,是一种可以广泛适用于语法现象解释的研究方法。第二,方式词与动词的组合除了受制于音节节律、语义和谐、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要求外,还与所在句子及其后动词的情状类型、界限特征有一定的关系,某些情况下动词情状类型可以影响到其与方式词的共现能力、组合能力的有无和强弱。然后,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和事件语义学相关理论分析考察了方式词的评价功能。评价理论是在对人际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系统,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的新扩展,评价理论的核心是“态度”系统。方式词作为事件层的修饰语,在事件图式Fact-event-0bject层级图中属于“FEO算式”的最低层“特定事件层”,它协商语篇中说话者/作者和潜在听话者/读者的态度,具有评价功能。方式词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态度”和“级差”方面。对态度评价而言,方式词有情感态度评价和判断态度评价。方式词情感态度评价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肯定情感评价特性。第二,方式词具有否定情感评价特性。第三,方式词在具体语境中蕴含情感评价。第四,方式词通过语义韵显示情感评价。方式词判断态度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确定性判断评价。第二,方式词具有可能性判断评价。方式词级差评价功能,表现在一部分方式词具有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范围的评价特性,是通过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等事件元对特定事件进行说明。这样就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加深对方式词本质特点的认识。最后,采用典型抽样方法,以“随X类”、“超X类”、“隐秘性”叠音式“悄悄”、“偷偷”、“暗暗”类以及“一溜烟”类为例考察了介宾式方式词、三音节方式词、叠音方式词“一量名”短语作固化方式词的词汇化、语法化,进一步了解方式词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它们的语法化、词汇化是认知、句法、语义、语境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加深了对方式词语法化、词汇化演化规律认识。论文的创新点表现为:选题的创新性,我们认为方式词是专职的动词前加词,它与专职的名词前加词(区别词)都是单功能的粘附性实加词,处于同一层面;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对方式词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对方式词的态度评价、级差评价进行考察分析,在语篇语义学层面加深了对方式词特性的认识。
张德鑫[3](2006)在《从“词本位”到“字中心”——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转移》文中提出半个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基本上走的是“词本位”教学路子,但始终没能摆脱“汉字难学”及教学效率不高的困境。近年,一种代表性的意见是主张对外汉语教学改走“字本位”教学路子。本文认为“字本位”抓住了汉语的最小书写单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并在基本肯定其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对“字本位”教学作了“修正”,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应向“字中心”教学路子作战略转移。
《世界汉语教学》[4](1993)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文中指出 壹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于1993年8月11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出席本届讨论会的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330多人,其中来自海外、港澳及台湾省的学者176人。会议收到并安排宣读220多篇论文。本届讨论会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语言学院主办。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杨庆华(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副主任吕必松(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李海绩(国家教育委员会港澳台办公室主任)、程棠(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语言学院副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程棠兼任秘书长。
袁礼,田会超[5](2020)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33周年回顾与展望——纪念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于1987年,是唯一的全球性中文教育学术组织,也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发展的重大成果。阐述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建立的时代背景,介绍学术社团国际网络及其助力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有效行动,分享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外籍会员典型成果,有助于增强新时代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吸引新生力量,促进社团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邓天玉[6](2013)在《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博士学位论文《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邢先生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发表的系列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精细阅评,从而达到总结和阐释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目的。笔者选择这一论题的原因有三:第一,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邢先生已发表489篇文章,其中《中国语文》29篇,《光明日报》19篇:主编、参着与独着了51本书,其中个人独着21本。3本独着《语法问题发掘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已分别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于邢先生文章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笔者学力及能力有限,所以只选取了邢先生研究领域里的一个侧面——国学视角,进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式的研究。第二,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国学视角语法文章,都是邢先生70岁以后研究相当成熟的代表之作。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了语法学,有的直接与语法结合,有的涉及得少些,但都与语法相关。通过对这些“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国学语法小文章的深入阐释,可以破译和发现邢先生是如何将国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第三,笔者通过对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和3篇不在国学版上发表但与国学紧密相关的语法文章的精细体察,发现:邢先生这些文章的构架都是由三大思想维度来支撑的,即邢先生的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下编和附注三大部分。上编是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对邢先生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解读和阐释。笔者的每篇评论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一个“突出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将邢先生的特色阐释得比较全面,从而发掘出邢先生做研究的奥秘。具体从小句审解、用词辨察、结构组配、特异说法等四个方面展开:(一)小句审解:主要对《“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漫话“有所不为”》和《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小句“人定胜天”、“有所不为”、“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进行研究分析时,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人定胜天”侧重于古今辩证思维的审解;“有所不为”侧重于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侧重于对语言应用的指导。(二)用词辨察:主要对《“救火”一词说古道今》、《说广数》、《“诞辰”古今演化辨察》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词“救火”、“四”、“八”、“诞辰”进行研究传授时,传授的方式各不相同,对“救火”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充分设问的引导;对广数“四”和“八”,在传授过程中注重数字文化的讲解;对“诞辰”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传授艺术的锤炼。(三)结构组配:主要对《“X以上”纵横谈》、《“十来年”义辨》、《“生”、“死”与“前”的组合》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结构“X以上”、“十来年”、“生前”、“死前”进行研究挖掘时,挖掘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结构“X以上”,挖掘的方法是探讨、发掘和思索;对结构“十来年”挖掘的方法是不懈地追踪;对结构“生前”、“死前”挖掘的方法是表里值小三角。(四)特异说法:主要是对《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的普方古检视》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特异说法“一+名”、“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进行研究验察时,验察的角度各不相同,对特异说法“一+名”,验察的角度侧重于语法格式的文化视角;对特异说法“先生”与女性学人,验察的角度延伸到了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效果、应用实践等多个视野;对特异说法“起去”,验察的角度侧重于普方古大三角的视角。下编是在上编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三维理论。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国学理论和传授学理论,对邢先生的三维学术思想进行细化。在进行阐释细化的过程中,笔者又列举了邢先生的大量研究实例,进行事实论证,力求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具体从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一)邢先生的语法思想:笔者通过对邢先生研究历程的深入考察,总括出了邢先生的七大语法理论,如“小句中枢说”、“句管控”、“两个三角”、“三个充分”、“动词核心名词赋格”、“语表趋简语义兼容”、“词性判定法”等。(二)邢先生的国学思想:笔者通过对上编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的精细评说,以及对下编直接反映邢先生国学思想的3篇重要文章《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国学”与“新国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邢先生具有“儒道合一”的国学思想。其儒家思想表现为:天下情怀和力行意识;其道家思想表现为:人法自然和逆向思维。(三)邢先生的传授学思想:笔者选取了邢先生经典的教育语录“治学之道学风先导”、“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和“亦师亦友志在高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的这四条语录,在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证据,因此,这四条语录可以堪称为现代经典教育观,值得大力推介。《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附注是笔者在三年攻博期间,围绕邢先生的学术和人生,发表地个人拙见。尽管笔者功力肤浅,但钻劲较足,10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探讨、追踪、验察邢先生的为人为文,尽力使得上下编关于邢先生学术思想的阐释更为准确,更为丰满。如果说上编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引领,那么,下编则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细化。如果说上下编是研究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话,那么,附注则是研究邢先生的学术人生。本博士学位论文将学术思想和学术人生结合研究,力求达到“知人论世”、“文人合一”的境界。写作本文,基于一个朴素的追求:中国要跟世界接轨,要在与世界对话过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语言学研究也必须重视总结自己的东西,更好地认识自己。
李池利,易婷[7](2021)在《基于历届ICCLT会议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文中提出以第1至第13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ICCLT)论文集为数据源,对所有会议论文进行了关键词提取,并利用python软件制作出可视化词云图进行初步分析,进而用python软件对研究材料进行详细的词频统计,找出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结果表明研究热点前分别为:教材、教师、汉字、语法、文化、词汇、学生、口语、课程、培训。分别提取近两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关键词来分析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发现"教师"和"文化"仍是近期研究热点,说明着二者研究的持续性非常强,但也侧面体现出研究付诸实践的效率不够高的问题。
郑晔,宋炳辉[8](2015)在《谢天振学术年谱》文中指出一九四四年,三月五日(农历二月十一),出生于浙江绍兴郊外的洋港村。祖籍萧山。排行第二,上有大其两岁的哥哥谢天健,后有三个弟妹(大妹慧丽、弟弟天汉、小妹慧萍)。其父谢先中(曾用名谢仙踪,谢国宝,字鹏),浙江萧山瓜沥镇人,高中毕业后即在故乡一所小学任教。其母宋越先,浙江绍兴人,在绍兴城里的育婴堂任职。谢天振出生后没几个月,其父因年轻气盛,针砭时政而被人举报,遭日军占领下的绍兴伪军的缉捕,夫妻俩带着襁褓中的谢天振,
赵杨[9](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变”与“不变”》文中提出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汉语国际教育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基于教师、教材和教学法三个维度的考察,有助于审视在当前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正在以及将要发生的工具层面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目标并没有改变。工具层面之变与目标层面之不变形成一种张力,共同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和事业向前发展。
吕必松[10](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和闭幕词》文中研究指明 尊敬的周谷城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期待已久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今天开幕了。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北京语言学院和这届讨论会的组织委员会,向不辞劳苦前来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
二、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认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对象 |
1.2 写作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语料 |
第二章 方式词的典型特征、范围与语义关系类型 |
2.1 方式词的典型特征和词类地位 |
2.1.1 词类划分遵循的基本原则 |
2.1.2 方式词的典型特征及与副词的区别 |
2.1.3 对“唯状形容词”观点的探讨 |
2.1.4 对“修饰词”观点的探讨 |
2.1.5 方式词在词类系统中的位置 |
2.1.6 小结 |
2.2 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范围和数量 |
2.2.1 与方式词范围确定有关的理论问题 |
2.2.2 方式词与相关词类的划界问题 |
2.2.3 单音节与三音节方式词问题 |
2.2.4 同一个词兼跨几类词的问题 |
2.2.5 具有文言色彩的叠音词的归类问题 |
2.2.6 方式词的数量 |
2.2.7 小结 |
2.3“方式词+(地)+动词”语义关系类型 |
2.3.1“方式词+(地)+动词”高层语义关系表方式 |
2.3.2“方式词+(地)+动词”高层语义关系表状态 |
2.3.3“方式词+(地)+动词”高层语义关系表情态 |
2.3.4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汉语方式词的构成与组合研究 |
3.1 方式词内部结构关系 |
3.1.1 并列关系 |
3.1.2 偏正关系 |
3.1.3 动宾关系 |
3.1.4 主谓关系 |
3.1.5 动补关系 |
3.1.6 附加关系 |
3.1.7 介宾关系 |
3.2“方式词+VP”结构整体功能及其与动词功能比较 |
3.2.1“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谓语的功能比较 |
3.2.2“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定语的功能比较 |
3.2.3“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宾语的功能比较 |
3.2.4“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主语的功能比较 |
3.2.5“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补语的功能比较 |
3.2.6“方式词+VP”动词结构与动词作状语的功能比较 |
3.2.7 小结 |
3.3 方式词与动词的韵律组配选择 |
3.3.1 单音节方式词与动词的韵律组配选择 |
3.3.2 双音节方式词与动词的韵律组配选择 |
3.3.3 三音节方式词与动词的韵律组配选择 |
3.3.4 方式词与动词音节组配选择的机制 |
3.4“方式词+VP”结构的句类分布考察 |
3.4.1“方式词+VP”在陈述句中的分布情况 |
3.4.2“方式词+VP”在疑问句中的分布情况 |
3.4.3“方式词+VP”在感叹句中的分布情况 |
3.4.4“方式词+VP”在祈使句中的分布情况 |
3.4.5 小结 |
第四章 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1 动词的情状特征及界性特征分类 |
4.1.1 动词的情状类型 |
4.1.2 动词的界性特征 |
4.1.3 动词情状和动词界性的有机结合 |
4.2“逐个类”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2.1“逐个类”方式词的语义特点 |
4.2.2“逐个类”方式词与状态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2.3“逐个类”方式词与活动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2.4“逐个类”方式词与完成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2.5“逐个类”方式词与结果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2.6“逐个类”方式词与瞬间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2.7 小结 |
4.3“蜂拥类”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3.1“蜂拥类”方式词的词汇意义和语义特点 |
4.3.2“蜂拥类”方式词与状态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3.3“蜂拥类”方式词与活动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解释 |
4.3.4“蜂拥类”方式词与完成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3.5“蜂拥类”方式词与结果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3.6“蜂拥类”方式词与瞬间情状选择限制及认知阐释 |
4.3.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评价理论的方式词评价表达研究 |
5.1 评价理论及其研究概述 |
5.1.1 评价理论及主要观点 |
5.1.2 国内汉语评价研究综观 |
5.2 基于评价理论的方式词评价表达系统 |
5.2.1 系统功能语法与评价理论 |
5.2.2 方式词基本语义特征与语义指向 |
5.2.3 方式词在事件语义中位置定位 |
5.2.4 方式词的态度评价 |
5.2.5 方式词的级差评价 |
5.2.6 小结 |
第六章 方式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
6.1“随X”类方式词的语法化和词汇化 |
6.1.1“随X”类方式词的语义分类 |
6.1.2“随X”类方式词词汇化和语法化 |
6.1.3“随”的虚化过程 |
6.1.4“随身”的词汇化 |
6.2“超X”类方式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
6.2.1“超”的词典释义 |
6.2.2“超”的历时演变与“超X”的演化 |
6.2.3 从“超速 1”到“超速 2” |
6.3 隐秘性叠音方式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
6.3.1 隐秘性叠音方式词语义特征 |
6.3.2“悄悄”的语法化 |
6.3.3“偷偷、暗暗”的历时演化 |
6.4“一溜烟”类方式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
6.4.1“一溜烟”类方式词 |
6.4.2“一溜烟”的词汇化 |
6.4.3“一阵风”“一溜风”的词汇化 |
6.5 方式词词汇化与语法化的机制 |
6.5.1 认知因素 |
6.5.2 相邻句位(adjacent context)因素 |
6.5.3 隐喻(metaphor)因素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从“词本位”到“字中心”——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一危机,为对外汉语教学把把脉 |
二回眸,“词本位”教学的历史必然和曲折 |
三汉字,被对外汉语教学“遗忘”的角落 |
四探求,“字中心”教学有容乃大 |
(4)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论文提纲范文)
壹 |
贰 |
叁 |
肆 |
伍 |
(5)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33周年回顾与展望——纪念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泛协商,正式成立世界性汉语教学学术团体 |
二、凝聚资源,形成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学术国际网络 |
三、示范引领,助力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发展 |
四、传承发展,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国际智力支持 |
五、继往开来,探索发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智库作用之路 |
六、余论 |
(6)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上编 |
第一章 关于小句审解 |
1.1 评说《“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的辩证思维 |
1.1.1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 |
1.1.2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 |
1.1.3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 |
1.1.4 古义与今义的辩证 |
1.1.5 个体与整体的辩证 |
1.2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
1.2.1 比较语言事实的典型程度 |
1.2.2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里含义 |
1.2.3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表形式 |
1.2.4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用价值 |
1.2.5 比较语言事实的思想内涵 |
1.3 评说《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对语言应用的指导 |
1.3.1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语言理论的探究 |
1.3.2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现实应用的指导 |
1.3.3 推及到所有“世代沿袭名言”现实应用的指导 |
1.3.4 笔者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误用原因的语言学解析 |
第二章 关于用词辨察 |
2.1 评说《“救火”一词说古道今》的设问魅力 |
2.1.1 在设问中充分观察 |
2.1.2 在设问中充分描写 |
2.1.3 在设问中充分解释 |
2.1.4 充分设问的价值 |
2.2 评说《说广数》的数字文化 |
2.2.1 辨察数字的文化现象 |
2.2.2 考察数字的文化价值 |
2.2.3 丰富数字的文化理论 |
2.3 评说《“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的传授艺术 |
2.3.1 国学传授的真与美 |
2.3.2 国学传授的情与理 |
2.3.3 国学传授的小与大 |
2.3.4 笔者对“诞辰”一词的思考 |
第三章 关于结构组配 |
3.1 评说《“X以上”纵横谈》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发掘和思索 |
3.1.1 在逻辑中探讨问题 |
3.1.2 在探讨中发掘问题 |
3.1.3 在发掘中思索问题 |
3.1.4 在思索中追踪问题 |
3.2 评说《“十来年”义辨》的追踪信念 |
3.2.1 对概数“来”字语形结构的追踪 |
3.2.2 对概数“来”字语义蕴涵的追踪 |
3.2.3 对概数助词“来”形义辩证的追踪信念 |
3.3 评说《“生、死”与“前”的组合》的小三角研究 |
3.3.1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表形式研究 |
3.3.2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里意义研究 |
3.3.3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用价值研究 |
3.3.4 良好文品 贯穿始终 |
3.3.5 笔者对反义语素同义词的思考 |
第四章 关于特异说法 |
4.1 评说《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的语法格式文化 |
4.1.1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渊源 |
4.1.2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内涵 |
4.1.3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价值 |
4.1.4 发掘方言现象传承中华文化 |
4.1.5 笔者对“一+名”语法格式的思考 |
4.2 评说《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中的多角度研究 |
4.2.1 对“先生”一词的内涵研究 |
4.2.2 对“先生”一词与女性的关系研究 |
4.2.3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理论探究 |
4.2.4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实践建议 |
4.2.5 笔者对“先生”一词的思考 |
4.3 评说《“起去”的普方古检视》的研究程序 |
4.3.1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
4.3.2 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
4.3.3 用理论解释自己的观点 |
4.3.4 用务实说出自己的疑问 |
4.3.5 笔者对“起去”一词的思考 |
4.3.6 笔者的启示:学术的进步源于否定 |
下编 |
第一章 邢福义的语法思想 |
1.1 邢福义的研究历程 |
1.1.1 练步期(19561965年) |
1.1.2 求悟期(1966年—1989年) |
1.1.3 寻己期(1990—今) |
1.2 邢福义的语法理论 |
1.2.1 “小句中枢说” |
1.2.2 “句管控” |
1.2.3 “两个三角” |
1.2.4 “三个充分” |
1.2.5 “动词核心名词赋格” |
1.2.6 “语表趋简语义兼容” |
1.2.7 “词性判定法” |
第二章 邢福义的国学思想 |
2.1 邢福义“儒道合一”的思想 |
2.1.1 邢福义的儒家思想 |
2.1.2 邢福义的道家思想 |
2.2 评说《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对语言研究未来的展望 |
2.2.1 语言研究的现状 |
2.2.2 语言研究的未来 |
2.3 说《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对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探究 |
2.3.1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理论探究 |
2.2.2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实践印证 |
2.4 评说《“国学”与“新国学”》对当今国学的预测 |
2.4.1 探讨“当今国学”丰富的内涵 |
2.4.2 思索“当今国学”产生的背景 |
2.4.3 发掘“当今国学”发展的道路 |
2.4.4 肯定“当今国学”传播的平台 |
2.4.5 笔者对“当今国学”的思考 |
第三章 邢福义的传授学思想 |
3.1 治学之道学风先导 |
3.1.1 倡导“务实学风” |
3.1.2 主张“反省自己” |
3.1.3 重视“引导后辈” |
3.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
3.2.1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阐释 |
3.2.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践行 |
3.2.3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影响 |
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 |
3.3.1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阐释 |
3.3.2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源于中西方 |
3.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践行 |
3.4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 |
3.4.1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阐释 |
3.4.2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践行 |
参考文献 |
附注 |
国学研究与传授学 |
评说《“国学”和“新国学”》一文对“当今国学”的关注 |
邢福义:看透方块字的奥妙 |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
吕叔湘慧眼识后辈 |
邢福义的老顽童启示 |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 |
一部“新而不难,全而不杂”的好教材 |
一本值得推荐的语言学教材 |
《从“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看语言的规范问题 |
后记 |
(7)基于历届ICCLT会议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相关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1.数据来源 |
2.处理文本 |
四、结果与讨论 |
(一)研究热点 |
1.教材 |
2.教师 |
3.汉字 |
4.语法 |
5.文化 |
6.词汇 |
7.学生 |
8.口语 |
9.课程 |
10.培训 |
(二)发展趋势 |
(三)研究特点 |
五、结 语 |
(9)汉语国际教育的“变”与“不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国际教育之“变” |
(一)教师 |
(二)教材 |
(三)教学法 |
二、汉语国际教育之“不变” |
(一)汉语 |
(二)国际 |
(三)教育 |
三、结语 |
四、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J]. 杨建国,李清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03)
- [2]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认知功能研究[D]. 李铁范.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3]从“词本位”到“字中心”——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转移[J]. 张德鑫. 汉语学报, 2006(02)
- [4]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J]. 《世界汉语教学》. 世界汉语教学, 1993(04)
- [5]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33周年回顾与展望——纪念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周年[J]. 袁礼,田会超.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0(03)
- [6]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D]. 邓天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4)
- [7]基于历届ICCLT会议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李池利,易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1(03)
- [8]谢天振学术年谱[J]. 郑晔,宋炳辉. 东吴学术, 2015(05)
- [9]汉语国际教育的“变”与“不变”[J]. 赵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10]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和闭幕词[A]. 吕必松.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