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论文文献综述)
凌珍[1](2020)在《“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叙事散文一直是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文类之一,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文类。依托教材中的叙事散文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本文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编制概况的梳理呈现。首先,对“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理念进行分析;其次,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内叙事散文的选文分布和读写结合的加工处理、编制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聚焦于“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价值层面的探究。第二章主要通过目前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追根溯源,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主要针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点笼统化、读写训练形式固态化、读写评改低效化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以“学”定教,从叙事散文阅读文本、写作症结中进行读写结合点的科学设置;因“材”施教,根据叙事散文在言语情思、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体悟融合式读写、品析鉴赏式读写、艺术创造式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读写训练;以“评”促学,通过评价修改方式、主体等方面的优化,加强学生读写体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第四章主要聚焦于“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具体实施层面的探究,分别从语言之精妙、情感之真切、人物之神韵、事件之波澜四个维度,选取典型叙事散文为例,展开读写结合教学的具体案例设计与分析。
蒋依佳[2](2020)在《作为德育课程的服务学习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事业。如何立德树人,关乎学校德育的途径、方法与手段及其有效性。长久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学者们、一线的教师作了大量的探索。笔者以为,源于美国的服务学习理念及原则,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另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学习借鉴美国的服务学习理念及实践原则,优化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课程的某些课程要素或环节,以期提升学校德育课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论文首先梳理了美国服务学习的概念、性质与特点、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呈现了服务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包含的课程要素如课程目标、主题选择、组织实施、学习评价等,为接下来探讨服务学习与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论文第四章、第五章分别探讨服务学习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主要通过反思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并把这种困境的摆脱与服务学习联系起来加以确证;“可能性”主要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典型的服务学习案例加以确证。论文最后提出了将服务学习理念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三个“结合点”。基于文献调查和典型个案分析,论文研究认为,将服务学习的理念与原则应用于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相对于传统的学科德育课程,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课程形态,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增进学生的道德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行动力与影响力。换言之,服务学习作为一种解毒剂,能有效缓解或克服传统德育课程(即学科德育课程)常见的不足与缺陷。据此,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条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一是按服务学习理念对现有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改造;二是在现有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寻求服务学习的机会;三是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参照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开发独立的校本德育课程。
胡飞[3](2020)在《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质量,改变教学与学习方式。同年,国务《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也提出建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数学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的交叉融合。因此,如何结合人工智能开展中学数学教育,在中学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探索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分析高中数学知识点与人工智能理论体系,选择以概率统计为切入点,通过知识点整合、教学案例设计、评价与分析,说明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梳理高中数学与高中人工智能知识点。通过梳理高中人工智能和最新版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发现高中数学知识与高中人工智能理论的关联点,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中数学课标的一致性和高考命题三个维度分析并确定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第二部分挖掘高中概率统计与高中人工智能知识的结合点。以高中概率统计教学目标为导向,梳理高中概率统计中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深入挖掘与高中人工智能理论之间的结合点,为实现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思想做铺垫。第三部分设计高中概率统计渗透人工智能思想的教学案例。选取高中概率统计知识点为例,在课堂教学、教学活动和试题中设计相应的案例渗透人工智能思想。以“概率”课堂教学《随机事件的条件概率》和试题考查“数学期望”知识点为例渗透人工智能中的决策思想;以“统计”课堂教学《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试题考查“回归方程”知识点为例渗透人工智能中的预测思想;通过《古典概型的特点与模糊性》的教学活动,渗透不确定人工智能的思想。第四部分评价和分析第三部分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并分析教学案例中涉及的核心素养和人工智能科学观。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思想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人工智能知识在高中学生的普及,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应用价值。
李娜[4](2016)在《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 ——以昆明市莲华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为阅读提供动力,读和写成为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整体。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有无可能在阅读课上系统指导学生写作?优质课堂又是如何有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这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首先,以昆明市较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实施现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搜集优质教学课例,分析、总结课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最后,总结整个研究结论,反思研究的不足。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现状调查结论:教师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强调阅读是写作的根基,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因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最难掌握的内容在“写”。阅读和写作教学相对脱离,教师缺乏系统的训练方法,难以把握读写结合的点。第二,优质案例总结:在教材层面,教师深度挖掘读写资源,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教师层面,用渊博的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带领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用多种方法设计读写结合点;在学生层面,创设多种情境提高学生读写兴趣,增加学生写作量。通过将以上三个层面有机结合,锻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数量和质量。第三,教学建议:理论上,强化教师的“读写结合”理论基础,丰富教学方法;实践上,提高教师自身读写素养,带领学生读写练习;学情上,明确各阶段读写重难点,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教材上,明晰读写特点,多角度灵活运用教材;重视读写结合效果的评价,促进学生完善读写方式。此次对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主要以阅读课和写作课为例,从实践层面探讨读写结合方法,试图改善语文教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精华,读写结合教学还存在许多资源和问题有待继续探讨和研究。
邹升平[5](2019)在《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保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明确社会发展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立足点;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因素;坚持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条件。这些基本经验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卓梅[6](2020)在《初中小说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指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利于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虽然读写结合作为一种科学的语文教学理念被广大语文教育者奉为真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读写分离或读写机械结合的状况,使读写结合教学陷入低效的困境之中。本课题尝试将读写结合策略引入初中小说教学领域,通过开发利用教材和其他读写资源,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相关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方法与技巧,并通过完成写作任务来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系统分析了小说读写结合的理论及教学研究现状,并简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正文。第一章是小说读写结合的任务驱动,关注将课标中的读写结合理念贯彻到小说教学中去,并依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小说的读写结合点进行梳理,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读写结合教学内容,为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参考。第二章是对初中小说读写结合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指出当前初中小说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并进一步反思原因,为解决教学问题提供了依据。第三章是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建议,主要从开展情境教学、拓宽读写结合的范围、转变评价方式等几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倡教师要注重小说的审美特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主动的思考与探究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迁移。第三部分:结语。主要总结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小说的读写结合教学研究,希望对改变僵化的小说教学模式,提高读写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整体读写素养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朱敏[7](2006)在《虚拟实验与教学应用研究 ——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需要,虚拟实验技术日渐成熟和完善。虚拟实验作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代表着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亟待革新与完善。虚拟实验技术的成熟发展和实验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使得虚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研究走向了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虚拟实验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是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从技术实现和教学应用的角度来构建虚拟实验系统,分析其技术特点在帮助学生的知识层次深度发展、知识体系广度发展以及教学模式维度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虚拟实验的方法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作为虚拟实验教学应用研究的对象,分析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的教学改革方向,以及在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虚拟实验的技术特点和方法特点,提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虚拟实验应用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和开发“温度传感器特性的研究”虚拟实验项目,将这个虚拟实验项目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虚拟实验的教学应用情况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最后,从理论基础和技术实现两个方面对本研究工组进行总结,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戴国静[8](2019)在《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读写结合在我国语文教育界风靡已久,广受中小学教师的追捧,但如何评价其有效性,却鲜有人问津。为避免读写结合阅读教学流于形式,也为满足当下对语文教学评价的需求,本文以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了解其评价的实施现状,并针对评价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最后深入肌理制定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向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量表。第一章明确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的实施现状。当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问题有教师惯于采用单一简易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与评价工作相分离、自我效能感较低、忽略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缺乏评价意识和行为、疏于配合教师的评价工作等。致使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教学评价理论欠佳、评价理论与实践存在距离、评价主体参与教学评价的热情度不高。第二章提出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的优化策略。在促进评价主体的态度转变方面,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评价,注重语言有效;学生应乐于配合教师教学,发扬质疑精神;学校应主动监督教师工作,提供培训机会;家长应积极检验学生成果,参与教学评价。在构建立体全面的评价机制方面,坚持课前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恰当应用成长记录袋。第三章制定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的标准体系。评价读写结合教学设计时,读写结合点的选择应具有合理性和创新性;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彰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涉写作素材、文章写法,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问题的设置应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体现循序渐进的标准,符合读写结合教学目标。评价读写结合教学过程时,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应能调动课堂氛围,节省课堂时间,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学辅助设施的搭配应与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评价读写结合教学效果时,教师的“教”应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应体现出课堂言语交往的有效性和读写能力的进步。本文以调查问卷为研究基础,从形式到内容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评价要求。谨希望借助此文鼓励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使用读写结合,推动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趋于完善,多多涌现出能真正指导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的评价专着和文章。
高涵[9](2019)在《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方法教育教学伴随创新教育的推进不断深入展开,从围绕创新方法开设通识类课程到探索创新方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建设专创结合型课程已经成为了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高校严把课程质量关,打造“金课”、杜绝“水课”都需要从课程设计这一源头着手。如何在专创结合型课程建设之初探索出能够有效推进创新方法应用于各专业课程的设计策略,是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内容。本文围绕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阐明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创新方法、创新方法课程、创新方法与专业相结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本研究所基于的理论基础,这部分首先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课程与课程设计、创新教育、创新方法和专创结合型课程。在厘清所研究内容的概念之后,围绕如何进行一门课程的设计,从基于学习成效的OBE理念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了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专创结合型课程案例的比较,本研究对国内各高校创新方法类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国内已开设的创新方法课程的基础上,选取了三所较早开设的、建设较完善且经验丰富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在三所高校的课程中选择在创新方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门课程作为具体案例,三门案例课程分别是河北工业大学的《创新设计》、东北大学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和大连理工大学的《智能硬件创业与产品创新》。在对案例课程的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课程设计层面的经验与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为第四部分作参考和借鉴。第四部分是专创结合型课程的设计,以物理专业的《普通物理A力学》和机械专业的《机械原理》两门专业课程为对象,以OBE理念为指导进行专创结合型课程的整体设计,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初步构建了两门将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的专创结合型课程。第五部分是结论,这部分总结了本研究提出的两条将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策略,并按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对专创结合型课程的设计做了整理,最后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
雷雯菲[10](2020)在《基于单元的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读”和“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汉的辞赋家扬雄、南宋教育家朱熹、清代学者万斯,到近代的语文教育家黎锦熙、丁有宽老师,再到现代的汪潮老先生等等,都对“读”与“写”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与研究。同时,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读”与“写”的关系也经历了“读写结合”到“读写互动”再到“读写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读”与“写”,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阅读和写作,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却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读写分离是教学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读写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一致性、整体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推进语文课程的整合。而实施教学的前提是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主题编排方式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在单元教学中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基于单元教学进行读写一体化设计,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循序性原则和全局性原则,依据单元写作的主题选择阅读课文,确定教学目标,在阅读中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依写定读,以读促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四个基本的要素,在单元教学中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要素,还要依照一定的步骤和环节,分析单元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总结经验教训,这是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要素和过程。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既可以验证单元中读写一体化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又可以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一个参考的范例,提高教师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兴趣。
二、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 |
四、理论指导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概述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理念 |
一、整体构建,有机融合 |
二、润物无声,引领有方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情况 |
一、“部编本”初中教材中叙事散文的选文及分布 |
二、“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加工处理 |
三、“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编制特点 |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价值 |
一、有助于弥补叙事散文写作教学的不足 |
二、有助于促进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化 |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读写素养的全面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层面的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情况 |
一、教师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总体认识 |
二、教师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 |
第二节 学生层面的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学习情况 |
一、学生对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主观认识 |
二、学生在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学习体验 |
第三节 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以“学”定教,科学设置读写结合点 |
一、从叙事散文阅读文本中开掘读写点 |
二、从叙事散文写作症结中提炼读写点 |
第二节 因“材”施教,丰富读写训练形式 |
一、在体悟融合式读写中把握言语情思 |
二、在品析鉴赏式读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
三、在艺术创造式读写中领会叙事技巧 |
第三节 以“评”促学,深化学生读写体验 |
一、让评改进入交际语境,从封闭走向开放 |
二、让评改基于评估量表,从无章走向有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一: 语言之精妙 |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妙语言的品析 |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二: 情感之真切 |
一、《秋天的怀念》至真之情的体悟 |
二、《秋天的怀念》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三: 人物之神韵 |
第四节 叙事散文读写结合重点之四: 事件之波澜 |
一、《猫》叙事之波澜的解析 |
二、《猫》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后记 |
(2)作为德育课程的服务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国内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及困境 |
(二)服务学习的迅速发展及其好处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服务学习研究发展及过程 |
(二)主要论述及理论成果 |
(三)现有研究的进展、不足与本研究的视角 |
三、研究的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服务学习概览 |
一、服务学习的定义 |
(一)美国“服务学习”课程的定义 |
(二)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的区别 |
二、服务学习的性质及特点 |
(一)服务学习的分类 |
(二)服务学习的特点 |
三、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 |
(一)经验学习理论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
四、服务学习的兴起与演变 |
(一)产生与兴起阶段 |
(二)日渐成熟与与专业化阶段 |
(三)面向中小学纵深推进的阶段 |
第三章 服务学习作为课程 |
一、服务学习的目标以及实践标准 |
(一)服务学习的目标 |
(二)服务学习的实践标准 |
二、服务学习的类型与主题 |
(一)服务学习的类型 |
(二)服务学习的主题选择 |
三、服务学习的组织 |
(一)调研 |
(二)准备和计划 |
(三)行动 |
(四)反思 |
(五)展示 |
四、服务学习的评估 |
(一)个人评估 |
(二)团队评估 |
第四章 服务学习作为德育课程的必要性 |
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反思 |
(一)主要困境 |
(二)病因分析 |
二、服务学习作为一种解毒剂 |
(一)服务学习与道德认知 |
(二)服务学习与道德情感 |
(三)服务学习与道德行为 |
第五章 服务学习作为德育课程的可行性 |
一、国外典型个案分析 |
(一)个案:为无家可归的人准备了护理包 |
(二)个案中的德育元素分析 |
二、国内典型个案分析 |
(一)案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
(二)个案中的德育元素分析 |
第六章 寻求服务学习与德育课程的结合点 |
一、按服务学习的理念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进行改造 |
(一)现阶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局限 |
(二)服务学习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启示 |
(三)社区服务改造的个案设计 |
(四)社会实践改造的个案设计 |
二、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寻求服务学习的机会 |
(一)在现有教材中融合服务学习的可能性分析 |
(二)与现有教材现结合的服务学习设计 |
三、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开设独立的校本德育课程 |
(一)社会行动德育模式要义 |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行动德育模式的契合 |
(三)体现为服务学习的社会行动德育模式示例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概率与统计 |
1.4.2 人工智能教育 |
1.4.3 课程整合 |
1.4.4 综述启发 |
第2章 高中数学与高中人工智能知识点分析 |
2.1 梳理知识点 |
2.1.1 高中人工智能理论体系 |
2.1.2 高中数学单元模块 |
2.2 发现关联点 |
2.2.1 “函数与方程”中的关联点 |
2.2.2 “几何与代数”中的关联点 |
2.2.3 “概率与统计”中的关联点 |
2.3 选择切入点 |
2.3.1 学生认知水平 |
2.3.2 课标一致性 |
2.3.3 高考试题的命题 |
第3章 高中概率统计与高中人工智能知识的结合点 |
3.1 高中概率 |
3.1.1 随机事件与概率 |
3.1.2 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
3.1.3 随机事件的条件概率 |
3.1.4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
3.1.5 正态分布 |
3.2 高中统计 |
3.2.1 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及相关概念 |
3.2.2 抽样 |
3.2.3 用样本估计总体 |
3.2.4 成对数据的统计相关性 |
3.2.5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4章 渗透结合点的案例设计 |
4.1 渗透结合点的教学设计 |
4.1.1 概率——《随机事件的条件概率》 |
4.1.2 统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4.2 渗透结合点的试题设计 |
4.2.1 融合“数学期望”与“人工智能决策”的试题 |
4.2.2 融合“回归方程”与“人工智能预测”的试题 |
4.3 教学活动设计 |
第5章 教学案例评价与分析 |
5.1 教学案例设计评价 |
5.1.1 教学目标评价 |
5.1.2 教学过程评价 |
5.2 教学案例设计分析 |
5.2.1 核心素养 |
5.2.2 人工智能科学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4)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 ——以昆明市莲华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及现状 |
二、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阅读与阅读教学 |
二、写作和写作教学 |
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
四、案例 |
五、教学案例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
三、研究方法的选取 |
四、研究工具说明 |
五、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六、数据的编码与分析 |
第六节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收集的途径 |
第二节 国内关于“读写结合”的研究 |
一、古代学者对读写结合的经验描述与传承 |
二、建国前的近现代学者对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初步研究 |
三、建国后的读写结合教学理论和试验研究 |
四、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读写结合研究 |
第三节 国外关于“读写结合”的研究 |
一、美国的读写结合:“真正的学习”即“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 |
二、德国的读写结合:写作,多是“能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 |
三、法国的读写结合:写作与阅读文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
四、日本的读写结合:写作是根据一定目的和意图阅读相关文章 |
五、俄罗斯的读写结合:写作,就是转述、评论、创作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一、“读”与“写”的关系研究 |
二、读写结合的意义研究 |
三、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
四、具体教学过程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读写结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二、读写结合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思想和特点 |
三、读写结合符合读写心理机制和儿童的心理特点 |
四、读写结合符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五、读写结合符合克拉伸(Krashen)“输入”及斯温纳(Swain)“输出”假说 |
六、读写结合符合迁移理论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读写结合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调查的过程 |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情感态度积极,缺乏系统方法 |
二、学生易读难写,缺乏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期待读中学写 |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指导写作受其写作量、课时数、读写分开教学的影响 |
二、学生写作量不足,构篇和表达能力较弱,依赖教师指导训练 |
第四节 读写结合的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重视读写结合,但难以把握结合时机,缺乏系统方法 |
二、学生认为读写关系紧密,但还缺乏自主思考和练习的方法 |
第五节 师生访谈记录 |
一、教师访谈结果 |
二、学生访谈结果 |
第六节 调查结论 |
一、阅读教学的问题 |
二、写作教学的问题 |
三、师生对读写关系的认识 |
第七节 小结 |
第四章 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
一、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二、找准读写结合点,先读懂后练写的原则 |
三、坚持读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 |
第二节 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分析 |
一、多角度整合教材资源,挖掘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
二、教师深化对读写结合方法的认识,开阔自身视野,灵活设计教学 |
三、创设情景丰富体验,激发表达欲,提高学生写作量,促进读写迁移 |
第三节 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建议 |
一、从理论入手,强化教师的“读写结合”理论基础,丰富教学方法 |
二、从实践入手,提高教师自身读写素养,带动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
三、从学情入手,明确各阶段读写重难点,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差异 |
四、从教材入手,明晰读写结合教学特点,多角度灵活运用教材 |
五、从评价入手,重视读写结合效果的检测,促进学生完善读写方式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现状调查结论 |
二、案例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四节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师问卷 |
附录B 学生问卷 |
附录C 访谈提纲 |
附录D 课堂观察表 |
附录E 录入SPSS数据编码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保证 |
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
三、明确社会发展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立足点 |
四、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因素 |
五、坚持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条件 |
(6)初中小说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方法 |
第一章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教学的任务驱动 |
第一节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的课标要求 |
一、把握学段的学习目标 |
二、注重综合性与实践性 |
三、关注对话过程 |
第二节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点的外部依据 |
一、依据文本体式 |
二、依据教材 |
三、依据学情 |
第三节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点的内在依据 |
一、叙事图景 |
二、叙事策略 |
三、创作意图 |
第二章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现状 |
第一节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的问卷调查分析 |
一、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的学情分析 |
一、小说阅读的消遣化和肤浅化 |
二、缺乏读写结合习惯 |
三、缺乏读写学习的主动性 |
四、忽视自身的生活体验 |
第三节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的教情分析 |
一、教学的功利化和模式化 |
二、重讲解轻体会 |
三、读写结合缺乏情感迁移 |
四、缺乏过程性和个性化指导 |
第三章 初中小说读写结合教学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开展情境教学,加强情感体验 |
一、重视文本细读 |
二、联系生命体验 |
三、激活写作欲望 |
四、设置任务情境 |
第二节 进行阅读拓展,丰富素材积累 |
一、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
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
第三节 转变评价方式,提高读写素养 |
一、多元主体评价 |
二、注重过程评价 |
三、采取个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语文小说读写结合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初中语文小说读写结合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7)虚拟实验与教学应用研究 ——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公式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可行性分析 |
1.1.2 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3 远程教学的“断点”思考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理论出发点 |
1.2.4 重要支撑理论 |
1.2.5 技术路线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虚拟实验概述 |
2.1 虚拟实验定义 |
2.2 虚拟实验发展阶段 |
2.2.1 虚拟实验的发展模式 |
2.2.2 虚拟实验的阶段性特征 |
2.3 虚拟实验教学应用现状 |
2.3.1 虚拟实验的教学应用举例 |
2.3.2 虚拟实验教学应用思考 |
第3章 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应用特点与组成 |
3.1 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应用特点 |
3.1.1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理论的新思考 |
3.1.2 虚拟实验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其教学上的应用 |
3.1.3 虚拟实验的方法特点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
3.2 系统结构分析 |
3.2.1 系统原理 |
3.2.2 系统结构描述 |
3.2.3 系统结构特点 |
3.3 系统组成 |
3.3.1 核心技术-虚拟仪器技术 |
3.3.2 计算机控制中心 |
3.3.3 硬件基础 |
3.3.4 软件技术 |
3.3.5 分布式网络设置 |
第4章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虚拟实验案例分析 |
4.1 大学物理实验的分析与教学思考 |
4.1.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相关介绍 |
4.1.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虚拟实验应用的结合点 |
4.2 “温度传感器特性研究”虚拟实验项目技术实现 |
4.2.1 总体设计 |
4.2.2 控制结构 |
4.2.3 数据采集 |
4.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2.5 数据的图形显示 |
4.2.6 数据与图形的存储 |
4.2.7 程序中的模块分割 |
4.2.8 分布式网络设置 |
4.3 问卷调查与分析 |
4.3.1 问卷设计 |
4.3.2 结果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回顾与总结 |
5.1.1 理论基础 |
5.1.2 技术实现 |
5.1.3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虚拟实验教学应用调查表 |
后记 |
(8)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依据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
第二节 师生问卷调查结果 |
一、教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
二、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
第三节 教学评价问题分析 |
一、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 |
二、学生方面的主要问题 |
三、导致评价问题的原因 |
第二章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促进评价主体的态度转变 |
一、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注重语言有效 |
二、学生配合教师教学,发扬质疑精神 |
三、学校监督教师工作,提供培训机会 |
四、家长检验学生成果,参与评价工作 |
第二节 构建立体全面的评价机制 |
一、课前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 |
二、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
三、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相结合 |
四、成长记录袋的恰当应用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的标准体系 |
第一节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设计评价 |
一、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
二、读写结合目标的制定 |
三、读写结合问题的设置 |
第二节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过程评价 |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 |
二、教学辅助设施的搭配 |
第三节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效果评价 |
一、教师“教”的效果 |
二、学生“学”的效果 |
第四节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评价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关于创新方法及创新方法课程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创新方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
2.1.1 课程与课程设计 |
2.1.2 创新教育 |
2.1.3 创新方法 |
2.1.4 专创结合型课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于学习成效的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课程设计研究 |
2.2.4 小结 |
3 专创结合型课程案例比较 |
3.1 国内开设专创结合型课程的调查与分析 |
3.2 课程案例 |
3.2.1 案例一河北工业大学《创新设计》 |
3.2.2 案例二东北大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 |
3.2.3 案例三大连理工大学《智能硬件创业与产品创新》 |
3.3 专创结合型课程案例的比较与分析 |
3.3.1 课程目标 |
3.3.2 课程内容 |
3.3.3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3.3.4 课程考核方式 |
3.4 专创结合型课程设计的难点与问题 |
3.4.1 专创结合型课程设计的难点 |
3.4.2 专创结合型课程设计的问题 |
4 专创结合型课程设计 |
4.1 基于OBE理论的课程设计目的及原则 |
4.1.1 基于OBE理论的课程设计的目的 |
4.1.2 基于OBE理论的课程设计的原则 |
4.1.3 OBE课程设计的要素 |
4.2 机械专业专创结合型课程设计 |
4.2.1 机械原理课程基本信息 |
4.2.2 确定课程目标 |
4.2.3 设计课程内容 |
4.2.4 课程考核 |
4.3 物理专业专创结合型课程设计 |
4.3.1 普通物理A力学课程基本信息 |
4.3.2 确定课程目标 |
4.3.3 设计课程内容 |
4.3.4 课程考核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单元的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状 |
2. 语文课程标准对读写教学的启示 |
3. 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概述 |
3. 当前研究述评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读写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
(一) 读写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
(二) 读写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
1. 一致性 |
2. 融合性 |
3. 整体性 |
(三) 读写一体化的发展价值 |
1. 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3. 培养学生语文整体观 |
二、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必要与可能 |
(一)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
1.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
2. 促进语文课程整合的需要 |
3. 改善语文教学观念的需要 |
(二)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可能性 |
1. 阅读写作之间的关系使然 |
2. 现行教科书主题编排特点 |
3. 教师教学具有主动性特点 |
三、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
(一)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1. 学习迁移理论 |
2. 认知结构理论 |
3. 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 |
(二)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1. 针对性原则 |
2. 全局性原则 |
3. 循序性原则 |
(三)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形式 |
1. 读中学写 |
2. 依写定读 |
四、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过程 |
(一)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
1.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 |
2.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
3.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设计 |
4.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评价设计 |
(二) 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
1. 分析单元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
2. 了解学生学情,掌握学习特点 |
3. 选择结合课文,设计教学方案 |
4. 评价教学效果,反思经验教训 |
五、基于单元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案例 |
(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案例呈现 |
1. 教学目标设计 |
2. 教学内容设计 |
3. 教学活动设计 |
4. 教学评价设计 |
(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案例分析 |
1. 单元内容分析 |
2. 学生学情分析 |
3. 教学目标分析 |
4. 教学内容分析 |
5. 教学活动分析 |
6. 教学评价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本”初中叙事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 凌珍. 苏州大学, 2020(03)
- [2]作为德育课程的服务学习研究[D]. 蒋依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研究[D]. 胡飞. 集美大学, 2020(08)
- [4]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 ——以昆明市莲华小学为例[D]. 李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5]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J]. 邹升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 [6]初中小说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孙卓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虚拟实验与教学应用研究 ——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为例[D]. 朱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8]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评价研究[D]. 戴国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D]. 高涵.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基于单元的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研究[D]. 雷雯菲.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