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rogastrochia的中间宿主和生活史研究

Detrogastrochia的中间宿主和生活史研究

一、鸡后口吸虫中间宿主及其生活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师楠,徐方方,陈文青,王翠香,姜鹏,崔晶,王中全,张玺[1](2021)在《基于组学数据的绦虫适应性寄生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医学绦虫可对人及动物造成严重危害,但目前学界对其适应性寄生机制所知甚少。比较组学分析能够揭示绦虫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的功能机制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医学绦虫的比较组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王树奇[2](2013)在《与小型非编码RNA相关的血吸虫基因操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裂体吸虫纲,感染后所引起的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世界第二大寄生虫疾病。血吸虫病的急性症状包括尾蚴皮炎和一系列超敏反应,而慢性血吸虫感染往往造成泌尿系统或肝肠部位的病理损伤。目前,针对三种主要血吸虫病病原(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的基因组、转录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下一步的工作将是针对那些组学揭示的蛋白编码基因或具有调控功能的小RNA基因进行功能研究。RNA干扰(RNAi)是一类发生于真核细胞或病毒中的由双链RNA诱导产生的基因沉默现象,siRNA与miRNA代表了两种主要的RNAi诱发因子。siRNA通常作为一种反向遗传学工具被用于蛋白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miRNA则是一种内源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在不同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研究将围绕siRNA和miRNA这两种小型非编码RNA分子,探索相关的血吸虫基因操作技术。首先,我们将外源siRNA引发的RNAi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来进行日本血吸虫醛糖还原酶(SjAR)基因的功能研究。针对SjAR基因的前期基础性研究推测其可能参与了虫体的抗宿主氧化机制,同时证实了基于SjAR蛋白三维结构设计出的候选药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本研究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两条针对SjAR转录本不同位置的siRNA,尝试使用电转和浸泡两种手段向感染后14天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中转化siRNA分子。在完成了虫体RNA抽提、反转录等步骤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SjAR基因转录本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浸泡法实施的RNAi成功地降低了SjAR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siRNA处理组的SjAR转录本水平显着地低于对照组。然而,电转法实施的RNAi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siRNA处理组与对照组的SjAR转录本水平并没有显着性差异。此后,我们使用Western杂交的方法检测了浸泡法处理对于SjA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siRNA处理组虫体的SjAR蛋白含量确实低于对照组。对SjAR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的虫体进行显微观察并未发现明显的表型变化。此外,我们对血吸虫内源miRNA调控功能开展了研究。为了验证血吸虫miRNA与靶信使RNA(mRNA)的互作关系,我们开发了针对血吸虫的miRNA海绵技术平台。荧光蛋白和荧光素酶作为两种报告基因被用于了miRNA海绵转录本表达效果的验证;而电转被当做转化方法以实现外源基因在血吸虫细胞中的表达。针对GFP、Cherry两种荧光蛋白质粒DNA的电转转化操作并不能诱发明显的虫体发光现象,且虫体本身就具有的自发荧光现象影响了荧光蛋白做为报告基因在血吸虫领域的应用。然而,随后对于荧光素酶mRNA或质粒DNA的电转转化操作获得了良好的结果,虫体表达的荧光素酶能够高效地催化底物发光。不仅如此,当在荧光素酶编码序列的下游引入串联重复的血吸虫miR-71结合单位后,虫体表达的荧光素酶活力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证明了应用以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的miRNA海绵进行血吸虫miRNA调控功能研究的可行性。随后,我们对日本血吸虫miR-71的作用靶基因进行了预测,共得出了5个可能被miR-71调控的日本血吸虫基因。为了将来能够在蛋白水平上检测转入miR-71海绵对于靶基因表达的影响,针对这5个靶基因蛋白产物的特异性抗体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尝试使用大肠杆菌系统对5个靶基因进行重组表达,最终在免疫过后成功地获得了针对其中一个靶基因重组蛋白的高滴度多克隆抗体。在不久的将来,Western杂交和miRNA海绵一起能够帮助我们验证血吸虫miR-71与靶基因间的互作关系。

张新宇[3](2011)在《和缓艾美耳球虫与早熟艾美耳球虫江苏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鸡球虫病是一种由艾美耳属球虫引起的呈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常见的鸡球虫有七种,包括柔嫩艾美耳球虫(E. tenella)、毒害艾美耳球虫(E. necatrix)、堆型艾美耳球虫(E. acervulina)、巨型艾美耳球虫(E. maxima)、布氏艾美耳球虫(E. brunetti)、和缓艾美耳球虫(E. mitis)和早熟艾美耳球虫(E. praecox),这七种球虫在临床上多呈混合感染。本研究对江苏地区18个鸡场鸡球虫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江苏省内18个鸡场内12个鸡场存在球虫感染,感染率为66.7%。经过ITS1-PCI检测,发现阳性样品多呈几种艾美耳球虫的混合感染。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率最高,达91.7%,是江苏地区的优势虫株;堆型艾美耳球虫的感染率为33.3%;布氏艾美耳球虫为8.3%;巨型艾美耳球虫为58.3%;和缓艾美耳球虫为50.0%;毒害艾美耳球虫为50.0%;早熟艾美耳球虫为33.3%。通过对琼脂分离单球虫卵囊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应用该技术成功地分离出两株球虫卵囊,即和缓艾美耳球虫江苏株(E. mitis-JS)和早熟艾美耳球虫江苏株(E. praecox-JS),并对分离到的虫株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E. mitis-,JS株卵囊的大小为13.8-18.2μm×12.0~16.7μm,平均大小为15.3μm×13.6μmμm.卵囊指数为1.13; E. praecoxJS卵囊的大小为18.3-22.1μm×15.1-18.9μm,平均大小为19.5μm×16.1μm,卵囊指数为1.21。提取卵囊基因组,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两株卵囊进行PCR鉴定,分别成功扩增出306bp和368bp特异性片断,进一步证明所分离球虫为和缓艾美耳球虫和早熟艾美耳球虫。以不同的剂量(1000、5000、10000、100000和200000个卵囊/羽)的E. mitis-Jl和E. praecox-JS的经口感染7日龄罗曼公鸡,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表明,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鸡只增重减少,肠道病变逐渐加重。当感染剂量大于10000时,感染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增重差异均为显着(P<0.05)。两个虫种均能引起肠绒毛断裂,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感染剂量到达100000时,可见肝脏和脾脏明显出血。用ELISA方法测定感染鸡血清IgG和肠道IgA水平,发现感染组较对照组IgG和IgA均有增加,两种球虫均在感染剂量为5000时,引起的IgG、IgA变化最显着。随后,又对E. mitis-J和E. praecox-JS的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将两种球虫分别以不同的剂量(100、500、1000、5000个卵囊/羽)经口接种7日龄罗曼公鸡,14d后用100000个卵囊/羽的剂量感染所有的免疫鸡只,通过平均增重、OPG等指标研究其免疫原性。实验结果表明,E. mitis-js免疫剂量为5000时,鸡只增重率由41.1%上升为84.9%,OPG由的3.23±0.58×105下降为0.84±0.46×105;E. praecox-JS在免疫剂量为5000时,鸡只增重率由41.1%上升为82.1%,OPG由3.98±0.71×105下降为1.16±0.52x105。两种球虫均在免疫剂量为5000时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

姜连连[4](2011)在《柔嫩艾美耳球虫DF-1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EtSerpin,EtAMA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肠道所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全球性寄生虫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以药物和疫苗预防为主,但由于抗药性、药物残留和散毒等问题的出现,需要人们寻找新的防治手段。球虫体外培养体系可为探讨球虫的生长发育机制和筛选防治球虫病的新药物和疫苗候选抗原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1.柔嫩艾美耳球虫的DF-1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为了寻找适合球虫入侵和发育的本体传代细胞培养体系,本研究首次建立了DF-1传代细胞球虫体外培养体系。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后60 h左右发育为第1代成熟裂殖体,72 h左右释放出第1代裂殖子。将巨型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和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分别接种DF-1细胞体系,仅观察到毒害艾美耳球虫可以入侵DF-1在72 h内发育为第一代裂殖子。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子孢子虽可以入侵DF-1细胞,但不能继续发育。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接种DF-1细胞后未见虫体入侵和发育。建立了适合球虫发育的新细胞培养体系。2.柔嫩艾美耳球虫DF-1细胞培养体系在子孢子入侵活力检测中的应用球虫传代细胞体系可作为探讨球虫生长发育机制、筛选抗球虫药物等研究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首次报道应用DF-1细胞培养体系建立了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入侵活力检测的技术。应用荧光探针CFDA-SE标记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接种细胞后,收集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区分为子孢子入侵的细胞、未入侵的细胞和游离的子孢子,计算子孢子的入侵率,从而建立对子孢子入侵细胞的量化方法。在37℃和41℃培养条件下,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对DF-1细胞的入侵活力均优于MDBK、VERO、BHK、MDCK细胞。对DF-1检测体系的培养条件进一步优化,确定最佳培养程序为:将生长状态较佳的的DF-1细胞经胰酶消化后,以每孔10万个细胞剂量铺被24孔板,在含10%血清的DMEM,37℃,5% CO2培养24 h后,用含5%血清浓度的DMEM换液,每孔接入30万CFDA-SE荧光标记的子孢子,41℃,5% CO2培养812 h,胰酶消化后收集DF-1细胞进行检测。3.柔嫩艾美耳球虫的Serpin和AMA1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柔嫩艾美耳球虫Serpin和AMA1基因的ESTs序列,利用RACE技术扩增获得Serpin和AMA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其中Serpin基因的全长1 918 bp,Genbank登录号为:HQ830031。该序列含有一个1 245 bp的ORF,编码414个aa,理论分子量45.5 kDa,等电点为5.26。该蛋白前端具有29个aa的信号肽,其中第16个aa为蛋白的胞内区域,第729个aa为跨膜区域,第30414个aa为胞外区域,该蛋白为分泌性表达蛋白,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的保守结构域。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登录的柔嫩艾美耳球虫Serpin具有100%的相似性。选取8种物种Serpin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在进化上与弓形虫更为接近。AMA1基因全长2 349 bp,Genbank登录号:JN032081。该序列含有一个1 608 bp ORF,编码535个aa,理论分子量58 kDa,等电点为5.79,该蛋白前端具有信号肽结构,其断裂位点位于第23个aa和第24个aa之间。第1446个aa为蛋白的胞外区域,第447469个aa为跨膜区域,第470535个aa为蛋白的胞内区域。具有顶体膜抗原的保守结构域。选取9种顶复器原虫的AMA1基因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与巨型艾美耳球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荧光定量PCR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Serpin和AMA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未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可见两个基因均在子孢子阶段高表达。4.柔嫩艾美耳球虫Serpin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将获得的柔嫩艾美耳球虫Serpin基因的表达序列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erpin,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融合蛋白rEtSerpin,具有凝乳蛋白酶活性。利用Western-blot分析表明rEtSerpin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用纯化的rEtSerpin免疫家兔获得多抗血清,可识别虫体中大小为45.5 kDa的天然Serpin蛋白。rEtSerpin多抗血清可明显抑制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在DF-1细胞发育过程中Serpin蛋白(EtSerpin)的动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可见当子孢子入侵宿主细胞时,EtSerpin聚集于子孢子的顶部;虫体进入细胞后,EtSerpin由虫体分泌到宿主细胞内,形成点状分布。滋养体和裂殖体表面均大量表达EtSerpin,但当第一代裂殖子逸出时,EtSerpin分布在裂殖子的细胞质。同时也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在盲肠发育过程中EtSerpin的动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子孢子可在卵囊接种后24 h左右移行至盲肠,EtSerpin均匀分布于子孢子的细胞质中。当子孢子开始发育时,EtSerpin表达量增高,大量表达于滋养体和裂殖体的表面,与宿主细胞间形成保护屏障,当裂殖体释放出裂殖子时,可见EtSerpin均匀分布在虫体的细胞质中。当虫体进入有性生殖阶段,发育为大小配子体,则虫体内的Serpin蛋白表达量降低,当虫体发育为未孢子化卵囊时,EtSerpin在卵囊壁周围聚集,而在卵囊细胞质中含量较少。以上研究表明EtSerpin在细胞入侵、生长发育、逃避宿主免疫应答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对应用rEtSerpin蛋白免疫鸡,结果发现,rEtSerpin免疫组鸡只增重(60μg/只,103.25%)略好于感染对照组(PBS,93.22%)。免疫组的病变积分(1.75)与感染对照组(2.00)差异不显着,但从粪便卵囊产量来看,免疫组与感染对照组差异显着,且较高剂量免疫组的卵囊产量明显低于低剂量免疫组的卵囊产量。利用ELISA方法对免疫前后rEtSerpin抗体效价的测定,结果可见:一免后7 d的鸡体内明显产生了rEtSerpin特异性IgG抗体,且鸡体内可以持续较长时间。5.柔嫩艾美耳球虫AMA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将获得的柔嫩艾美耳球虫AMA1基因的胞外序列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AMA1,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融合蛋白rEtAMA1。Western-blot分析表明rEtAMA1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用纯化的rEtAMA1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多抗血清。该血清可显着抑制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在DF-1细胞发育过程中AMA1蛋白(EtAMA1)的动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可见子孢子准备入侵宿主细胞前,EtAMA1大量表达于子孢子表面,且顶部的EtAMA1表达量增加明显;进入细胞后子孢子的EtAMA1主要集中在子孢子的表面,当子孢子开始发育时,EtAMA1均匀分布于整个虫体;当发育为滋养体时,其表达量大量增高,当子孢子发育为第一代未成熟裂殖体时,裂殖体表面的蛋白表达量减少;当发育为成熟裂殖体时,EtAMA1主要分布于裂殖子的表面,裂殖体表面EtAMA1的含量明显降低;当裂殖体释放出裂殖子时,可见裂殖子表面的EtAMA1大量集中在虫体的顶部,且裂殖体的表面残留大量的EtAMA1。同时也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技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在盲肠发育过程中EtAMA1的动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子孢子粘附于盲肠上皮细胞时,子孢子表面表达大量EtAMA1,尤其顶端的表达量明显;当子孢子发育为第一代裂殖体时,EtAMA1表达于裂殖体表面,当裂殖体释放出第一代裂殖子时,可见EtAMA1主要集中于裂殖子顶端表达;当虫体发育为第二代裂殖体时,EtAMA1主要集中在裂殖体内的裂殖子的表面,而裂殖体表面基本没有EtAMA1的表达;当虫体发育为第三代裂殖体时,虫体的EtAMA1分布于裂殖体的表面,内部的蛋白呈点状分布;当虫体进入有性生殖阶段时,可以明显观察到EtAMA1在大小配子体的不同分布,小配子体内的小配子EtAMA1表达量显着增多,而大配子体中的EtAMA1含量降低,且在大小配子体形成合子中有大量点状分布的EtAMA1,合子表面也大量分布着EtAMA1;当虫体发育为未孢子化卵囊时,EtAMA1表达量降低,在未孢子化卵囊的细胞质中基本上不表达,仅少量存在于卵囊壁周围。以上结果提示EtAMA1蛋白在细胞入侵、裂殖释放及合子的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对rEtAMA1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EtAMA1免疫组在鸡只增重、病变积分和粪便卵囊产量上均优于感染对照组,且高剂量(100μg/只)免疫组的保护效果总体好于低剂量免疫组(50μg/只)。鸡只在二免后7 d,EtAMA1免疫组均产生了较高的抗体水平,并可持续较长时间。鸡只在攻虫后,盲肠中的细胞免疫水平受到明显抑制,但高剂量免疫组(100μg/只)的细胞免疫水平好于感染对照组。

王秋悦[5](2009)在《柔嫩艾美耳球虫rhomboid基因重组卡介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提出鸡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的各种球虫寄生在鸡的肠道引起的寄生性原虫病,所有日龄和品种的鸡都易感,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卡介苗(BCG)集佐剂与抗原于一身,是表达外源基因的理想活菌疫苗载体。为探讨重组卡介苗(rBCG)对鸡球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首先构建了E.tenella rhomboid基因穿梭表达载体pMV261-Rho和整合表达载体pMV361-Rho,并在BCG内进行了rhomboid基因的诱导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然后将两种rBCG疫苗通过不同途径免疫雏鸡,观察其对动物免疫保护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EGFP标记的rBCG,对Rhomboid蛋白在鸡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稳定性和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将rhomboid基因与鸡IL-2基因(ChIL-2)联合构建rBCG,观察抗球虫效果。结果表明在鸡肝、脾、肺、肾、盲肠各组织器官均检测到rhomboid基因表达,雏鸡免疫14天后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至28天后消失;动物免疫保护性实验表明rBCG疫苗对E.tenella卵囊的攻击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且以滴鼻方式免疫效果最佳,抗球虫指数为174.6;将rhomboid基因与ChIL-2基因联合在卡介苗中表达,结果显示IL-2具有明显增强Rhomboid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其中pMV261-Rho-IL-2滴鼻免疫组保护效果最为明显,抗球虫指数ACI达到180以上,已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本研究为球虫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

李玉剑[6](2009)在《堆形艾美耳球虫早熟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所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全球性寄生虫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控制球虫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药物防治和疫苗免疫预防,但由于这些方法存在安全、价格以及抗药虫株出现等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防治手段来控制球虫病。研制高效安全抗球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在于寻找到重要的虫体抗原基因。本研究为了研究堆形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早熟株与母株之间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运用Jeffers创立的艾美耳属球虫早熟株选育方法对堆形艾美耳球虫(E. acervulina)进行了连续18代的早熟选育,并通过对早熟株与母株的孢子化卵囊大小、繁殖能力、致病性及免疫保护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了E. acervulina早熟株与母株之间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对E. acervulina早熟株和母株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本研究分别以早熟株和母株孢子化卵囊互为驱动组和实验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进行了双向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了2个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随机从2个cDNA消减文库中分别挑取50个克隆,经PCR鉴定2个消减cDNA文库的重组率为97%和98%。从每个文库中随机挑取5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早熟株消减文库中获得了20个单一有效序列,其中9个单一序列与已知的蛋白同源性很高,主要为堆形艾美耳球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表面抗原,刚地弓形虫假想蛋白、隐孢子虫假想蛋白、泰勒虫假想蛋白、弓形虫聚合酶等。从母株消减文库中获得了21个单一有效序列,有7个单一序列与已知的蛋白同源性很高,主要为刚地弓形虫假想蛋白、疟原虫假想蛋白、人类ATP合成酶、鼠类线粒体醛脱氢酶前体等。根据序列分析获得的ESTs,从每个文库中选择4个阳性克隆基因,利用Real-time PCR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母株消减cDNA文库中获得的ESTs,在母株孢子化卵囊中mRNA转录水平高于早熟株孢子化卵囊,而从早熟株消减cDNA文库中获得的ESTs,在早熟株孢子化卵囊中mRNA转录高于母株,这进一步说明利用SSH技术构建的E.acervulina早熟株和母株孢子化卵囊双向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是比较好的,可用于进一步筛选早熟株与母株差异表达基因。

卞庆松[7](2008)在《毒害艾美球虫cDNA文库的构建和基因筛选》文中研究说明鸡球虫属于顶复器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球虫亚纲(Coccidiasina)、真球虫目(Eucoccidiorida)的寄生原虫,顶复器门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兽医寄生虫和医学寄生虫(如艾美球虫、疟原虫、巴贝斯虫、弓形虫、隐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等)。在这些寄生虫中,寄生在肠道上皮细胞的艾美球虫(Eimeria)主要破坏家禽肠道上皮细胞,从而威胁家禽健康和导致全球范围内养禽业的严重经济损失。长期以来球虫病的防治以药物为主,但是由于球虫抗药性的普遍存在,新药研制费用昂贵,加之药物或抗生素在家禽产品中的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迫使人们寻求防治的新途径。在众多控制球虫病的方法中,基因疫苗防治前景诱人,而要研制高效的基因工程疫苗关键在于寻找最佳的虫体抗原基因。本研究以毒害艾美球虫(E. necatrix)为研究对象,从其普通生物学和分子生物两方面鉴定其为纯种,后用其孢子化卵囊构建了cDNA表达文库,从中筛选免疫抗原基因,获得了以下结果。1.按照传统生物学鉴定方法选取潜在期、寄生部位、最短孢子化时间、卵囊形状、卵囊大小及孢子囊大小等指标对毒害艾美球虫(广东株)进行了鉴定。获取了毒害艾美球虫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从而初步验证了该单卵囊分离株是纯种。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虫株是纯种,分别利用柔嫩艾美球虫(E. tenella)、巨型艾美球虫(E. maxima)和堆形艾美球虫(E. acervulina)的特异性引物,对纯化的卵囊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不出来这些引物相应的目的片段,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了该虫株是纯种。2.用纯化的毒害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口服接种感染雏鸡,制备鸡抗毒害艾美球虫阳性血清;用纯化的毒害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超声裂解后的可溶性蛋白作为抗原加佐剂乳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兔抗毒害艾美球虫阳性血清。经ELISA检测,结果表明仅兔抗毒害艾美球虫阳性血清可用于毒害艾美球虫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学筛选。3.以毒害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为材料,利用SMARTTM 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成功构建了毒害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cDNA表达文库。原始文库滴度为4.72×106 pfu/mL,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2.62×1010 pfu/mL,文库重组率为97.5%,插入片段集中在500~1 100 bp之间。4.利用兔抗毒害艾美球虫阳性血清对毒害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共获得3个阳性克隆。经鉴定,3个阳性克隆基因序列一致,基因的阅读框为344 bp,共编码133个氨基酸。登录GenBank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该基因与已发表的毒害艾美球虫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7%,说明该基因为毒害艾美球虫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同时,用文库整体转化质粒方法对文库进行测序,获得了一致的EST序列,经过GenBank比对发现和柔嫩艾美球虫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的同源性为97%。

丛明[8](2008)在《栉孔扇贝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现象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栉孔扇贝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自1997年以来陆续爆发的大规模死亡,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到现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扇贝在连续刺激条件下的不同免疫反应,推测栉孔扇贝中有无免疫致敏和记忆现象,观察短期免疫刺激对扇贝再次遇到相同病原物刺激时死亡率的影响,探讨栉孔扇贝的免疫致敏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扇贝的免疫防御机制,为扇贝病害防治提供参考。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扇贝受到鳗弧菌连续等量刺激后两种重要病原识别受体(PRR)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受到连续两次刺激后CfPGRP-S1、LGBP基因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CfPGRP-S1基因在受到第二次刺激后表达量增加的幅度高于第一次,且基因表达显着性增加的时间比第一次提前;LGBP基因在第二次刺激后,表达量显着性增加的时间也比第一次提前。同时,对同批处理的扇贝进行重要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发现两次刺激后吞噬率变化不显着,而第二次刺激后吞噬指数的最大峰值高于第一次,并且最大峰值出现的时间比第一次提前;血淋巴中的抗菌活力和肝胰腺中SOD、MDA含量在两次刺激前后的变化不显着。在脊椎动物中,识别能力和抗菌能力的提高是免疫记忆的两个重要特点,栉孔扇贝在第二次免疫刺激后PRR识别能力的提高和吞噬作用的增强,说明扇贝中可能存在类似脊椎动物免疫记忆的免疫致敏作用。对扇贝进行两次鳗弧菌浸泡刺激,第一次为短期浸泡刺激,第二次为长期浸泡刺激。结果发现,第一次浸泡过的扇贝在遭受相同病原第二次刺激时,在一定时间段内其死亡率比未受第一次刺激的扇贝极显着降低,表明第一次的短期病原刺激增强了扇贝对第二次刺激的抵抗能力。同时比较第二次刺激过程中扇贝免疫指标的变化发现经过短期刺激扇贝的吞噬作用、ACP和AKP活性比未受过刺激的扇贝显着增强,而其他指标包括POL、SOD则差异不显着,说明增强的吞噬作用、ACP和AKP活性与扇贝的死亡率下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中存在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现象,短期刺激可以提高扇贝的免疫反应能力,增强扇贝机体对相同病原物的抵抗能力。

葛亮[9](2001)在《福建省鸡沙氏住白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及流行学的考察》文中提出本文对福建省鸡沙氏住白虫病的病原学、流行学和病理学进行考察,并且对媒介昆虫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以期为住白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福建省鸡感染的住白虫虫种经鉴定主要是沙氏住白虫(L.Sabrazesi),其配子体的寄生具有明显的特征,宿主细胞膨大呈纺锤形,两端有菱状突起,远端如丝。自然发病的雏鸡外周血液涂片中可见从裂殖子发育至成熟配子体的各阶段病原。鸡沙氏住白虫在宿主血液中的配子体具有日多夜少的周期性。对自然感染沙氏住白虫病鸡外周血液中的配子体作了一个月的观察,配子体总数基本保持不变,但游离的配子体逐渐增多。鸡感染沙氏住白虫后,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升高5—10倍。鸡沙氏住白虫的雄配子体在体外生理盐水中也能发尘“出丝现象”,在0.65%的生理盐水中,只需5分钟就可观察到“出丝现象”。进行了感染沙氏住白虫病的鸡血清对正常鸡的免疫保护作用的初步考察,表明正常雏鸡感染住白虫和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 2.在沙氏住白虫流行区,主要有后宽绳蚋和五条蚋存在,以后宽绳蚋比例最大,占91.78%,是本地的优势种。沙氏住白虫在媒介昆虫体内的有性生殖,共经历配子(雌配子、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卵囊和子孢子等五个阶段,其全程所需的发育时间约为96小时。 考察了后宽绳蚋的全日活动情况,早晨日出前后5—6时为活动的高峰期,8时后数量逐渐减少,从上午9时到午后16时,后宽绳蚋几乎停止活动,但到了日落前后的17时至18时30分之间,蚋的活动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2000—2001年间对后宽绳蚋的季节动态作了考察,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全年均有后宽绳蚋活动,蚋的数量在5—7月份为最多,到了8月份,成蚋数量急剧下降,9月份以后数量又呈上升趋势,在10—11月间又有一个小高峰。蚋的数量和孳尘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3.沙氏住白虫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鸡食欲减少,精神萎顿,两足无力,翅膀下垂,鸡冠苍白,呈高度贫血,最终死亡。急性型2—4月童鸡死亡率较高,可高达60—80%,中鸡和大鸡发育受阻。鸡感染住白虫后,单核球、红 血球和白血球总数比正常鸡减少 50%。贫血现象见于肝、脾、肾、胰、肺、心 等内脏器官,剖检的特征性病变是:内脏器官肝、脾等肿大,全身性出血(全 身皮下出血,胸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肝、肾、肺等内脏器官出血较 为严重;肾、肝、脾等脏器上有灰黄白色小结节,针尖或小米粒大小。在内脏 器官组织切片中观察到肝裂殖体、巨噬细胞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 4.福建省龙海、建匝、永安均有鸡沙氏住白虫病流行,感染率 56.25%一 83.35%,而且全年均可发生,平均感染率为 64.47%。每年 5—7月份感染率为 最高,达84.61%,10一门月份又是一个小高峰,感染率达74.29%。不同鸡龄 的鸡相比较,童鸡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较高,各个品种的鸡感染率差别不大。 对正常鸡和自然感染沙氏住白虫病的病鸡的血清蛋白进行分析,两者有明显的 差异,9.SKDa、30 KDKDa、38KDa这三条带为病鸡所特有,而正常鸡所具有的 35KDa这一条带在病鸡中消失。 本文首次证明鸡沙氏住白虫的配于体在外周血液中也具有日多夜少的周期 性,这也是和媒介昆虫的活动规律相适应的。本文对沙氏住白虫的病理学进行 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分别描述了临床症状、血象变化、肉眼剖检病变、显微镜 观察结果和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沙氏住白虫最特征的变化是在各个 器官组织内出现巨型裂殖体,这些裂殖体比肝裂殖体和巨噬细胞裂殖体都要大 得多,大小约为 202.50-87.50 11m,形态多样,多单个存在,也可成丛出现,这 就是大体剖检时所见针尖大或米粒大组成的灰黄白色结节。 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内脏器官部分血管管腔胶原纤维呈现 明显的增厚现象,PAS反应显示糖元类物质有所减少,但未见明显的蛋白质类物 质变化。在沙氏住白虫的生活史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多糖出配子 体、配于、动合子、卵囊、子抱子从无到有,含量逐渐增加。

郑光美,杨安峰[10](1992)在《动物形态学发展趋势及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 动物形态学是动物科学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动物体的结构及其功能、适应的研究,认识生物多样性以及起源和进化的历史和动因。形态学的研究也为分类学、生理学以及医学、仿生学等应用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二、鸡后口吸虫中间宿主及其生活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后口吸虫中间宿主及其生活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学数据的绦虫适应性寄生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圆叶目(Cyclophyllidea)绦虫适应性寄生过程中组学变化特征
    1.1 基因组特征
    1.2 转录组特征
    1.3 蛋白质组特征
2 裂头目(Diphyllobothriidea)绦虫适应性寄生过程中组学变化特征
3 总结与展望

(2)与小型非编码RNA相关的血吸虫基因操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一. 血吸虫病:仅次于疟疾的世界第二大寄生虫疾病
        1. 血吸虫病病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
        2. 人类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原种类及分布
        3. 血吸虫病的症状
        4. 三种主要人类血吸虫病病原的基因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二. RNA干扰(RNAi):双链RNA(dsRNA)引发的基因沉默现象
    三. miRNA:起源于茎环结构转录本的内源性非编码RNA
第2章 日本血吸虫醛糖还原酶(SjAR)基因的RNA干扰
    一. 研究背景与技术路线
        1. 研究背景
        1.1 RNAi技术在血吸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1.2 日本血吸虫醛糖还原酶(SjAR)的研究进展
        2. 技术路线
    二. 实验材料与仪器
        1. 实验材料
        1.1 培养基与电转缓冲液
        1.2 引物
        1.3 siRNAs
        1.4 实验动物
        1.5 血清
        1.6 其他试剂与耗材
        2. 主要实验仪器
    三. 实验方法
        1. 电转法进行SjAR基因的RNAi
        1.1 使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鼠
        1.2 灌注小鼠肝门静脉进行血吸虫虫体采集
        1.3 使用电转法对感染后14天童虫进行RNAi操作
        1.4 血吸虫全RNA的小量提取
        1.5 血吸虫cDNA的制备
        1.6 cDNA中的基因组DNA(gDNA)污染情况检测
        1.7 cDNA完整性检测
        1.8 实时定量检测RNAi处理组与对照组SjAR基因转录水平差异
        2. 浸泡法进行SjAR基因的RNAi
        2.1 使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鼠
        2.2 灌注小鼠肝门静脉进行血吸虫虫体采集
        2.3 使用浸泡法对感染后14天童虫进行RNAi操作
        2.4 血吸虫全RNA的小量提取
        2.5 从Trizol法提取血吸虫RNA的剩余样品中提取血吸虫蛋白
        2.6 血吸虫cDNA的制备
        2.7 实时定量检测RNAi处理组与对照组SjAR基因转录水平差异
        2.8 Western杂交检测RNAi处理组与对照组SjAR基因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差异
    四. 实验结果
        1. 电转法进行SjAR基因的RNAi
        1.1 电转法RNAi处理的分组情况和虫体RNA提取结果
        1.2 cDNA的完整性和gDNA污染情况检测
        1.3 荧光定量PCR检测电转法RNAi处理在SjAR基因转录水平上的效果
        1.4 小结
        2. 浸泡法进行SjAR基因的RNAi
        2.1 浸泡法RNAi实验的分组情况和虫体RNA提取结果
        2.2 荧光定量PCR检测浸泡法RNAi处理在SjAR基因转录水平上的效果
        2.3 Western杂交检测浸泡法RNAi处理在SjAR蛋白水平上的效果
        2.4 小结
    五. 分析与展望
第3章 血吸虫miRNAs海绵技术的开发
    一. 研究背景与技术路线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内源小型非编码RNA(sncRNA)的组学研究进展
        1.2 miRNA海绵技术:竞争性地抑制miRNA调控功能
        1.3 血吸虫外源基因转化、转染技术的研究进展
        2. 技术路线
    二. 实验材料与仪器
        1. 实验材料
        1.1 培养基、缓冲液与洗液
        1.2 引物
        1.3 质粒与菌株
        1.4 实验动物
        1.5 其他试剂与耗材
        2. 主要实验仪器
    三. 实验方法
        1. 日本血吸虫高效荧光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1.1 原始质粒的大量制备及保种
        1.2 pFB-CMV-Cherry质粒的构建、保种与大量制备
        1.3 日本血吸虫高效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FB-SjAct-Cherry(GFP)的构建
        2. 荧光蛋白表达质粒的转化与虫体发光情况观察
        2.1 使用电转法向日本血吸虫童虫、成虫中转化荧光蛋白表达质粒
        2.2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发光情况
        3. 以萤火虫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的血吸虫miR-71海绵表达质粒的构建
        3.1 靶向血吸虫miR-71的miRNA海绵序列设计与化学合成
        3.2 pGL3-Basic-Sponge质粒的构建
        3.3 pJC1-Sponge质粒的构建与大量制备
        4. 血吸虫miR-71海绵表达构件的电转化与效果评定
        4.1 曼氏血吸虫尾蚴的释放与收集
        4.2 使用双头注射器进行曼氏血吸虫尾蚴去尾转化
        4.3 miR-71海绵的体外转录
        4.4 使用电转法向去尾转化的童虫体内导入海绵表达构件(质粒DNA或体外转录的mRNA)
        4.5 虫体裂解液荧光素酶酶活的测定
        4.6 感染后14天日本血吸虫童虫电转转化效率的检测
    四. 实验结果
        1. 日本血吸虫高效荧光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1.1 原始质粒的大量制备及保种
        1.2 pFB-CMV-Cherry质粒的构建、保种与大量制备
        1.3 SjAct基因启动子序列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
        1.4 日本血吸虫高效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FB-SjAct-Cherry(GFP)的构建
        1.5 小结
        2. 荧光蛋白表达质粒的转化与虫体发光情况观察
        2.1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2.2 小结
        3. 以萤火虫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的血吸虫miR-71海绵表达质粒的构建
        3.1 日本、曼氏血吸虫miR-71序列的查找以及miR-71海绵序列的设计与化学合成
        3.2 pGL3-Basic-Sponge质粒的构建
        3.3 pJC1-Sponge质粒的构建
        3.4 小结
        4. 血吸虫miR-71海绵表达构件的电转化与效果评定
        4.1 曼氏血吸虫尾蚴的释放、收集与去尾转化
        4.2 mLuc与mLuc+Sponge两种mRNA的体外转录
        4.3 海绵mRNA的电转化以及虫体匀浆荧光素酶活力测定
        4.4 海绵质粒DNA的电转化以及虫体匀浆荧光素酶活力的测定
        4.5 感染后14天的日本血吸虫电转转化效率的检测
        4.6 小结
    五. 分析与展望
第4章 日本血吸虫miR-71的靶基因预测与批量表达
    一. 研究背景与技术路线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及其它生物体中miR-71家族的研究进展
        2. 技术路线
    二. 实验材料与仪器
        1. 实验材料
        1.1 培养基
        1.2 引物
        1.3 质粒和菌株
        1.4 血清
        1.5 纯化介质和预装柱
        1.6 蛋白凝胶染色液与脱色液
        1.7 包涵体蛋白过柱纯化过程的相关试剂
        1.8 其它试剂与耗材
        2. 主要实验仪器
    三. 实验方法
        1. 日本血吸虫miR-71作用靶基因的预测
        2. 日本血吸虫miR-71作用靶基因的批量表达与纯化
        2.1 五个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2.2 对表达质粒构建成功的靶基因进行小量诱导表达
        2.3 可诱导的蛋白的大量制备
        2.4 包涵体蛋白的变性和过柱纯化
        3. 重组蛋白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滴度评价
        3.1 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 间接ELISA法评价多克隆抗体滴度
    四. 实验结果
        1. 日本血吸虫miR-71作用靶基因的预测
        2. 日本血吸虫miR-71作用靶基因的批量表达与纯化
        2.1 五个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2.2 对表达质粒构建成功的靶基因进行小量诱导表达
        2.3 可诱导的蛋白的大量制备
        2.4 包涵体蛋白的变性和过柱纯化
        2.5 小结
        3. 重组蛋白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滴度评价
    五. 分析与展望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和缓艾美耳球虫与早熟艾美耳球虫江苏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球虫病与鸡抗球虫免疫机制及其分离、鉴定方法
        1 鸡球虫的分类、形态及生活史
        2 鸡球虫病的免疫机理
        3 鸡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4 鸡球虫分类鉴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5 鸡球虫病的流行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二章 江苏地区艾美耳球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和缓艾美耳球虫与早熟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E. MITIS-JS与E. PRAECOX-JS的致病性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E. MITIS-JS与E. PRAECOX-JS的免疫保护性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4)柔嫩艾美耳球虫DF-1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EtSerpin,EtAMA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鸡球虫病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1.2 鸡球虫细胞培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球虫细胞培养体系的筛选及优化
        1.2.2 细胞培养技术在抗球虫制剂评价方面的应用
        1.2.3 细胞培养技术在球虫蛋白研究方面的应用
        1.2.4 细胞培养技术在球虫基因转染研究方面的应用
        1.2.5 细胞培养技术在球虫入侵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
        1.2.6 展望
    1.3 原虫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pin)研究进展
        1.3.1 Serpin 的结构及分类
        1.3.2 Serpin 的功能
        1.3.3 几种原虫的Serpin 的研究进展
        1.3.4 展望
    1.4 顶复器原虫顶体膜抗原1(AMA1)的研究进展
        1.4.1 AMA1 的结构特征
        1.4.2 AMA1 的生物合成和运输
        1.4.3 AMA1 的形态多态性
        1.4.4 AMA1 的功能作用
        1.4.5 AMA1 的天然免疫原性
        1.4.6 AMA1 的疫苗研制
        1.4.7 其他原虫的AMA1 研究进展
        1.4.8 展望
第二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 DF-1 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虫株及细胞株
        2.2.3 主要试剂和耗材
        2.2.4 主要仪器
        2.2.5 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制备
        2.2.6 DF-1 细胞培养和制备
        2.2.7 柔嫩艾美耳球虫的DF-1 细胞培养体系建立
        2.2.8 不同培养温度下子孢子在DF-1 细胞中的发育
        2.2.9 其他鸡球虫在DF-1 细胞体系的培养
        2.2.10 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在 DF-1 细胞体系的培养
    2.3 结果
        2.3.1 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和子孢子的收集和纯化
        2.3.2 柔嫩艾美耳球虫的DF-1 细胞培养体系建立
        2.3.3 不同培养温度下子孢子在DF-1 细胞中的发育
        2.3.4 其他鸡球虫在DF-1 细胞体系的培养
        2.3.5 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在DF-1 细胞体系的培养
    2.4 讨论
第三章 DF-1 细胞培养体系在子孢子入侵活力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虫株及细胞株
        3.2.3 主要试剂和耗材
        3.2.4 主要仪器
        3.2.5 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制备
        3.2.6 子孢子入侵DF-1 细胞的活力检测
        3.2.7 子孢子入侵五种培养细胞的活力比较
        3.2.8 促进虫体入侵DF-1 细胞的培养条件优化
    3.3 结果
        3.3.1 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荧光标记
        3.3.2 子孢子入侵DF-1 细胞后的定量检测
        3.3.3 子孢子入侵活力的最佳检测时间确定
        3.3.4 荧光标记子孢子的最佳保存时间
        3.3.5 子孢子对五种培养细胞的入侵活力比较
        3.3.6 促进虫体入侵DF-1 细胞的培养条件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的 Serpin 基因和 AMA1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虫株
        4.2.3 主要试剂及耗材
        4.2.4 主要仪器
        4.2.5 EST 来源
        4.2.6 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收集
        4.2.7 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总 RNA 的提取
        4.2.8 目的基因的3’ 和5’ RACE 扩增
        4.2.9 扩增 3’cDNA 末端和 5’cDNA 末端
        4.2.10 Nested PCR
        4.2.11 PCR 产物的胶回收
        4.2.12 回收PCR 产物的连接转化
        4.2.13 阳性克隆的PCR 鉴定及测序
        4.2.14 目的基因全长序列的拼接
        4.2.15 目的基因全长cDNA 序列的扩增
        4.2.16 目的基因全长cDNA 的克隆和测序
        4.2.17 目的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18 目的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的表达分析
    4.3 结果
        4.3.1 柔嫩艾美耳球虫各阶段虫体总RNA 的提取
        4.3.2 柔嫩艾美耳球虫BG611 和BG589 基因全长cDNA 的获取
        4.3.3 BG611 基因 cDNA 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4 BG589 基因 cDNA 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5 目的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表达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Serpin 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5.3.2 rEtSerpin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5.3.3 rEtSerpin 的包涵体纯化
        5.3.4 rEtSerpin 的抗原性分析
        5.3.5 rEtSerpin 抑制蛋白酶活性效果测定
        5.3.6 抗rEtSerpin 多抗血清对虫体天然蛋白的识别
        5.3.7 rEtSerpin 多抗血清对子孢子入侵细胞的抑制作用
        5.3.8 EtSerpin 的体外荧光定位
        5.3.9 EtSerpin 的鸡组织荧光定位
        5.3.10 rEtSerpin 的免疫保护性试验
    5.4 讨论
第六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AMA1 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
        6.3.1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6.3.2 rEtAMA1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6.3.3 rEtAMA1 的抗原性分析
        6.3.4 rEtAMA1 特异多抗血清对子孢子入侵细胞的抑制作用
        6.3.5 EtAMA1 的体外荧光定位
        6.3.6 EtAMA1 的鸡组织荧光定位
        6.3.7 rEtAMA1 的免疫保护性试验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5)柔嫩艾美耳球虫rhomboid基因重组卡介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寄生虫重组卡介苗的研究
        1.1 重组卡介苗的特点
        1.2 重组卡介苗的构建
        1.3 重组卡介苗抗寄生虫感染
        1.4 重组卡介苗的应用
    第2章 鸡球虫病免疫预防及现状
        2.1 球虫病的流行与危害
        2.2 球虫疫苗研究现状
        2.3 球虫病免疫机制的研究
        2.4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重组质粒pMV261-Rho和pMV361-Rho的构建及在卡介苗中的表达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重组卡介苗pMV261-Rho和pMV361-Rho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免疫保护性实验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EGFP标记重组质粒pMV361-Rho-EGFP的构建及在鸡体内分布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重组质粒pMV261-Rho-IL-2 和pMV361-Rho-IL-2 的构建及在卡介苗中的表达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重组卡介苗pMV261-Rho-IL-2 和pMV361-Rho-IL-2 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免疫保护性实验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pMV261 和 pMV361 载体图谱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堆形艾美耳球虫早熟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控制鸡球虫病的趋势
        1.1.1 球虫活疫苗研制的基本要素
        1.1.2 免疫力形成
        1.1.3 球虫活疫苗种类
        1.1.4 展望
    1.2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的研究及应用
        1.2.1 原理及应用
        1.2.2 展望
第二章 堆形艾美耳球虫早熟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早熟株选育
        2.2.2 卵囊大小
        2.2.3 繁殖能力
        2.2.4 致病性
        2.2.5 免疫保护力
        2.2.5.1 平均增重、饲料转化率与病变记分
        2.2.5.2 卵囊抑制率
    2.3 讨论
        2.3.1 早熟株选育
        2.3.2 卵囊大小
        2.3.3 繁殖能力
        2.3.4 致病性
        2.3.5 免疫保护力
第三章 堆形艾美耳球虫早熟株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堆形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的收集和纯化
        3.2.2 E. acervulina 总RNA 的提取
        3.2.3 RsaI 酶切结果
        3.2.4 消减cDNA 文库重组率及插入片段长度分析
        3.2.5 阳性克隆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3.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定量PCR 验证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与申报的专利

(7)毒害艾美球虫cDNA文库的构建和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鸡球虫的基础生物学
        1.1.1 鸡球虫的分类地位和种类
        1.1.2 鸡球虫的生活史
        1.1.3 鸡球虫生物学特点
        1.1.4 鸡球虫的致病力
        1.1.5 鸡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
        1.1.6 鸡球虫病的诊断
        1.1.7 鸡球虫病的防治
    1.2 毒害艾美球虫研究进展
        1.2.1 发现命名
        1.2.2 流行状况
        1.2.3 形态特征
        1.2.4 潜在期和孢子化时间
        1.2.5 生活史
        1.2.6 致病性
        1.2.7 基因水平的研究
        1.2.8 致弱研究
        1.2.9 展望
第二章 毒害艾美球虫的生物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实验虫株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2.1.5 基本生物学指标测定
        2.1.6 虫种的 PCR 鉴定
    2.2 结果
        2.2.1 普通生物学鉴定结果
        2.2.2 PCR 鉴定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毒害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 CDNA 文库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虫种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3.1.5 孢子化卵囊的收集与纯化
        3.1.6 总 RNA 的提取
        3.1.7 第一链cDNA 的合成
        3.1.8 通过 LD-PCR 扩增第一链cDNA
        3.1.9 蛋白酶 K 的消化
        3.1.10 Sfi I 消化
        3.1.11 cDNA 片段的分离纯化
        3.1.12 cDNA 与λTripIEx2 载体的连接
        3.1.13 连接产物与 Lambda phage packaging protein 的包装
        3.1.14 细菌的划线培养
        3.1.15 测定未扩增文库的滴度
        3.1.16 文库的扩增
        3.1.17 扩增文库滴度的测定
        3.1.18 扩增文库重组率的测定
    3.2 结果分析
        3.2.1 孢子化卵囊的收集与纯化
        3.2.2 孢子化卵囊总 RNA 的提取
        3.2.3 双链cDNA 的合成
        3.2.4 cDNA 文库的构建和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毒害艾美球虫阳性血清的制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虫种和实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4.1.4 鸡阴性血清的制备
        4.1.5 鸡阳性血清的制备
        4.1.6 兔抗鸡阳性血清的制备
        4.1.7 免疫血清的检测
    4.2 结果
        4.2.1 鸡抗 E.necatrix 阳性血清 ELISA 检测结果分析
        4.2.2 兔抗 E.necatrix 阳性血清 ELISA 检测结果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毒害艾美球虫 CDNA 表达文库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菌株和质粒
        5.1.3 实验仪器
        5.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5.1.5 菌株的培养
        5.1.6 抗血清的预吸附
        5.1.7 cDNA 文库的筛选
        5.1.8 阳性克隆的鉴定和测序
        5.1.9 文库质粒转化及 EST 序列的获得
    5.2 结果
        5.2.1 阳性克隆的筛选结果
        5.2.2 阳性克隆 PCR 扩增结果
        5.2.3 阳性克隆 PCR 测序结果
        5.2.4 文库转化的 PCR 鉴定结果
        5.2.5 文库质粒转化后得到的序列及比对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从普通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实验虫株进行鉴定
    6.2 毒害艾美耳球虫 cDNA 文库的构建
    6.3 毒害艾美耳球虫 cDNA 文库筛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栉孔扇贝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现象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栉孔扇贝养殖现状及面临问题
        1.栉孔扇贝养殖
        2.栉孔扇贝养殖面临问题
        3.病害控制策略
        3.1 抗生素的使用
        3.2 免疫增强剂的应用
    二、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机制
        1.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与脊椎动物免疫防御的差异
        2.固有免疫防御机制
        2.1 细胞免疫
        2.1.1 吞噬作用
        2.1.1.1 吞噬细胞的识别
        2.1.1.2 病原物的吞入及其杀灭机制
        2.2 体液免疫
        2.2.1 水解酶类
        2.2.2 氧化酶
        2.2.3 抗氧化酶类
    三、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研究
        1.脊椎动物的免疫记忆研究
        2.无脊椎动物的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研究
        2.1 无脊椎动物中存在免疫记忆现象
        2.1.1 海绵动物组织移植中的排斥现象
        2.1.2 昆虫类及甲壳类动物中的免疫记忆现象
        2.2 无脊椎动物可能产生特异性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的机制
        2.2.1 无特异性的可诱导机制组合型表达时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致敏
        2.2.2 免疫成分的协作效应可能产生特异性免疫致敏
        2.2.3 免疫成分的剂量效应可能产生特异性免疫致敏
        2.3 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在进化上的重要性
        2.4 目前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研究缺少理论支持
        2.5 研究无脊椎动物在第二次受到相同病原物刺激后的免疫反应将为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研究提供宝贵的理论数据支持
    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本研究的目的
        2.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扇贝
        1.1 注射刺激
        1.1.1 菌刺激
        1.1.2 取样
        1.2 浸泡刺激
        1.2.1 扇贝和鳗弧菌
        1.2.2 菌刺激与取样
        2.培养基
        3.菌株
        4.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4.1 主要化学试剂
        4.2 主要仪器设备
    二、方法
        1.扇贝总RNA提取和cDNA模板第一链的合成
        1.1 扇贝总RNA提取
        1.1.1 实验用品的预处理
        1.1.2 扇贝总RNA提取
        1.1.3 DNase I消化
        1.2 扇贝cDNA模板第一链的合成
        2.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2.1 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原理
        2.2 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引物设计
        2.3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环境胁迫下目的基因的表达
        2.4 荧光实时定量PCR反应体系及参数
        3.栉孔扇贝体液免疫指标的测定
        3.1 样品制备
        3.2 吞噬活性的测定
        3.3 POL活性的测定
        3.4 抗菌活力的测定
        3.5 ACP和活性的测定
        3.6 AKP活性的测定
        3.7 SOD活性的测定
        3.8 MDA含量的测定
        4.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一.扇贝在连续接受等量鳗弧菌刺激后PRR(CfPGRP-S1和LGBP)及各种免疫指标的变化
        1.实时定量PCR检测栉孔扇贝受到鳗弧菌刺激后CfPGRP-S1和LGBP的时序表达
        1.1 鳗弧菌刺激后CfPGRP-S1基因的时序表达
        1.2 鳗弧菌刺激后LGBP基因的时序表达
        2.鳗弧菌刺激后各免疫指标的变化
        2.1.吞噬活性的变化
        2.2 血淋巴中抗菌活力的变化
        2.3 肝胰腺中酶活性的变化
        2.3.1 SOD活性的变化
        2.3.2 MDA含量的变化
    二.扇贝在连续接受两次浸泡刺激后死亡率及各种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的研究
        1.鳗弧菌刺激浓度的确定
        2.短期刺激后扇贝各种免疫指标的变化
        3.第二次浸泡刺激中各组的死亡率变化
        4.第二次浸泡刺激中各组的免疫指标的变化
第四章 讨论
    一.扇贝中有可能存在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现象
    二.扇贝中存在增强的免疫保护作用
    三.并非所有免疫成分都参与扇贝增强的免疫保护作用
    四.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机制的复杂性和未知性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栉孔扇贝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基因cDNA序列分析及其在短期鳗弧菌刺激下的表达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完成及发表的文章
致谢

(9)福建省鸡沙氏住白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及流行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讨论
    第一部分 鸡沙氏住白虫的病原生物学
        一. 福建省住白虫的病原种类
        (一) 卡氏住白虫
        (二) 沙氏住白虫
        二. 自然发病鸡外周血液中的虫体形态和动态观察
        (一) 配子体各阶段形态观察
        (二) 鸡沙氏住自虫配子体昼夜变动情况
        (三) 配子体在鸡外周血液中消长情况研究
        (四) 嗜酸、碱性粒细胞所占白细胞比例在感染住白虫前后的动态变化
        三. 鸡沙氏住白虫雄配子体体外出丝现象观察
        四. 感染沙氏住白虫的病鸡血清对正常鸡的免疫保护作用的初步考察
    第二部分 媒介昆虫蚋的病原尘物学
        一. 鸡沙氏住白虫的传播媒介
        二. 成蚋的活动规律和季节消长情况
        三. 蚋的生态学习性
        四. 沙氏住白虫在媒介昆虫体内的发育
    第三部分 自然感染沙氏住白虫鸡的病理学研究
        一. 鸡沙氏住白虫病的病理学观察
        (一) 临床症状
        (二) 血象变化
        (三) 肉眼剖检病变
        (四) 显微镜观察结果
        (五) 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二. 沙氏住白虫在鸡体内裂体增殖阶段
        1. 肝裂殖体
        2. 巨噬细胞裂殖体
        3. 巨型裂殖体
        三. 沙氏住白虫的病理组织化学观察
        1. 武兆发Mallory三色染色
        2. PAS反应
        3. 阿新蓝反应
        4. 汞—溴酚蓝反应
        四. SDS—PAGE检测鸡沙氏住白虫感染前后血清蛋白组分
    第四部分 福建省鸡沙氏住白虫流行病学的考察
        一. 鸡沙氏住白虫病的感染状况
        二. 鸡沙氏住白虫与鸡龄的关系
        三. 不同品种鸡感染沙氏住白虫的情况
        四. 福建省厦门地区鸡沙氏住白虫的季节动态
        1. 沙氏住白虫感染率在不同季节差异的显着性测定
        2. 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气温的关系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摘要
图版

(10)动物形态学发展趋势及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简史
二、国外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一)形态与功能多样性
    (二)应用形态学
    (三)发育形态学
    (四)生态形态学
    (五)神经生物学中的形态学
三、我国动物形态学发展现状
    (一)在无脊椎动物方面
    (二)在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研究方面
    (三)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
四、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
    (一)队伍建设
    (二)培养新型的形态学研究学术带头人
    (三)有重点地开展动物形态学的全面研究

四、鸡后口吸虫中间宿主及其生活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学数据的绦虫适应性寄生机制研究进展[J]. 刘师楠,徐方方,陈文青,王翠香,姜鹏,崔晶,王中全,张玺.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04)
  • [2]与小型非编码RNA相关的血吸虫基因操作技术研究[D]. 王树奇. 复旦大学, 2013(03)
  • [3]和缓艾美耳球虫与早熟艾美耳球虫江苏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张新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4]柔嫩艾美耳球虫DF-1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EtSerpin,EtAMA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 姜连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5]柔嫩艾美耳球虫rhomboid基因重组卡介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D]. 王秋悦. 吉林大学, 2009(08)
  • [6]堆形艾美耳球虫早熟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D]. 李玉剑.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7]毒害艾美球虫cDNA文库的构建和基因筛选[D]. 卞庆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8]栉孔扇贝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现象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 丛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07)
  • [9]福建省鸡沙氏住白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及流行学的考察[D]. 葛亮. 厦门大学, 2001(01)
  • [10]动物形态学发展趋势及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J]. 郑光美,杨安峰. 动物学杂志, 1992(04)

标签:;  ;  ;  ;  ;  

Detrogastrochia的中间宿主和生活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