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AD平台的直齿圆柱齿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1](2018)在《渐开线少齿差行星参数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少齿差行星减速器具有效率高、传动比大、承载能力高、结构紧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矿山、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小型化,可推广应用到近年来兴起的机电伺服系统。采用传统的“试凑法”计算齿轮参数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却得不到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解。少齿差行星传动的设计效率低、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制约了其在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采用封闭图法和遗传算法分别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包括如下内容:(1)市场调研各种减速器,通过性能对比,确定研究大传动比、高效率、低成本的少齿差行星减速器;(2)设计了一型少齿差行星减速器,通过对其传动原理的分析,明确了影响传动性能的因素,提出了考虑多齿啮合效应时对内啮合齿轮副的强度校核方法;(3)对主要约束条件、限制曲线建立数学模型,用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并绘制封闭图,按设计要求选取变位系数;(4)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减速器参数优化,选取了变位系数、啮合角、齿顶高系数和齿宽等4个变量,效率、体积、安全系数等3个目标函数,设计了重合度等7个约束条件,通过外推法确定初始值,得到了优化解;(5)设计减速器效率测试实验台,测得力矩和速度等参数,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实测数据与优化计算结果吻合。研究表明,相比传统的封闭图法,遗传算法实现了多变量优化设计,避免了局部最优解,优化设计的少齿差行星减速器在提高传动效率等方面有较大潜力。
王海巧[2](2018)在《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及产品需求市场的细分,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针对国内伺服刀架产品设计成本高、供货周期长的问题,本论文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以SLT系列数控伺服刀架作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平台。围绕伺服刀架快速设计平台的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分析了快速设计平台的功能需求,搭建了由网络用户层、Web业务层、数据信息层构成的基于J2EE构架的三层WEB体系结构,划分了伺服刀架快速设计平台的功能模块,并建立了伺服刀架快速设计平台的总体结构框架。2、将设计方法学中的新概念Affordance应用于产品的详细设计中,提出了零件Affordance概念为产品详细设计知识建模服务。将产品伺服刀架的信息模型在Affordance概念的基础上扩展,建立了形状-行为-Affordance的信息模型,产品研发者可对伺服刀架零件设计阶段的各隐性因素建模。同时,本文提出了基于零件Affordance驱动的方法来有效重用源实例方案生成过程中的详细设计知识信息。3、首先研究了基于实例推理中的实例检索技术,提出了属性类型为精确集和模糊集的混合相似度计算模型。针对模糊集,提出了具有准确度和简单性优点的面积比法,并开发了针对模糊属性集的相似度计算公式FSM。其次研究了伺服刀架属性权重系数的赋值,为克服单一权重的弊端,在同时考虑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权重的概念。研究了基于相似度离差信息的客观权重,并利用乘法合成法计算出组合权重。结合混合相似度计算模型和组合权重法建立了全局相似度计算模型,可更加精确地从实例库中检索到相似实例。4、对系列化数控伺服刀架产品,提出了一种结合模块化和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快速设计方法。在对产品的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系列伺服刀架产品进行模块划分,并对系列伺服刀架产品零件进行参数化建模,在软件Solidworks中利用二次开发工具实现零件参数化设计。在伺服刀架整机装配体参数化设计中重点研究了产品总装配体的层次模型和二叉树抽象模型、参数化零件模型间的数据关联以及零件参数的装配适应性重构,实现了装配体的参数化设计。5、在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平台中,通过应用JSP技术实现了系统网页的编写,并实现了快速设计平台中的用户登录模块、零部件查询模块、CAE分析模块、参数化设计模块以及可靠性分析模块的功能。该快速设计系统平台在伺服刀架产品的设计、装配、后期使用维修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伺服刀架产品设计的效率。
马义超[3](2012)在《基于近似模型的机车齿轮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齿轮是在各种传动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动机构。它依靠轮齿齿廓直接接触来传递空间任意两轴间的运动和力,并具有传递功率范围大、传递效率高、传动比准确、使用寿命长、工作可靠等优点。目前,我国列车的运行速度较之以前得到大幅提高,作为动力传动部件的变速齿轮,长期处于高速重载的工作环境中,容易出现齿面胶合及点蚀,因此齿轮的应力分析以及齿轮的啮合参数的优化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建立了机车齿轮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然后在齿轮最大等效功率工作状态下仿真计算轮齿的接触应力和齿根弯曲应力。然后,以齿轮的啮合参数为设计变量,可靠度作为约束,以轮齿的接触应力、齿根弯曲应力及轮齿传动的重合度为优化目标,采用带有精英保持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对齿轮进行了优化。考虑到有限元模型比较复杂,为避免优化迭代过程中调用有限元计算应力会导致计算时间过长的问题,在一定仿真次数的基础上建立了轮齿有限元计算的代理模型,以提高计算效率。由于轮齿的载荷在齿轮传动中会随着振动和冲击发生变化,故将其作为一不确定因素考虑并用区间数来描述,相应的可靠性约束采用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算法求解。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参数对轮齿应力变化幅度的影响,采用区间分析方法对齿轮进行了不确定多目标优化,并与可靠性优化进行了比较。最后,将优化的结果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轮齿的应力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说明优化结果是有效可行的。
何俐萍[4](2010)在《基于可能性度量的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和评价》文中认为随着工程系统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的逐渐增加,可靠性日益成为科学和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保证工程系统功能稳定的主要质量指标。传统的基于概率(随机)可靠性理论的设计、分析方法是目前用于不确定性处理的最为常用和成功的方法。但对于结构复杂、工作条件经常改变的机械系统(如大型起重运输机械),往往较难或无法获得足够的统计数据,且初始数据通常包含着大量的主观信息和认知不确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由于这类系统通常具有多发性故障、多故障模式等特点,适用于设计初期的可靠性数据可信性不大。传统的概率可靠性方法对已知数据的依赖性较强,计算或分析结果往往跟实际情况偏差较大。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针对概率可靠性方法在理论和应用上的若干局限性,以及机械装备设计中常常出现的数据不足及数据具有模糊性的实际情况,基于融合可能性理论模型和可能性计算方法的可能性度量(Possibilistic measurements)体系,研究信息不完善条件下复杂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价问题。研究工作目的之一是探索基于可能性度量方式的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其次,为系统非概率可靠性分析建立基于“不确定形式规范化一测度与积分量化一应用方法研究”流程的设计框架;最后为提高统计数据缺乏时机械装备的可能可靠性设计水平和可能可靠性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与技术保障。结合模型研究和方法开发,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可靠性设计和分析中不确定性的认知属性及其处理问题。剖析机械系统和结构可靠性分析中涉及基本输入、可靠性模型、度量手段以及外部操作环境等多方面来源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实质,给出实际可靠性工程中数据不足现象的表现、特征及其认知不确定性本质。比较在概率体系和非概率体系框架下,可靠性中不确定性解决方案的不同度量方式,进而说明随机可靠性模型中特征参数、分布类型、样本容量和先验分布等因素对模型偏差的较大影响。提供认知不确定性在表达、合成和传播上的主要方式,为可靠性分析中不确定因素的处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框架。(2)研究可能不确定性及其相应信息的度量问题。通过可能不确定性命题对应的信息类型和语义解释,说明可能性度量方式的测度二元性(可能性测度和必要性测度)和量化双极性(乐观标准和悲观标准)特点在刻画认知不确定性时的计算实现。通过可能性理论与概率论和模糊集合论在公理背景、模型表达和运算特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给出可能性度量方式在相关理论中的测度转化形式。接着探讨建造可能性分布函数的隶属函数生成法和概率分布转化法。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少量客观数据进行主观赋值,给出在可能可靠性理论建模中基于可能性中值的可能性分布构造方法,并对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中的寿命分布进行实例分析,建立数据不足时基于可能性方法的系统分析和可靠性设计的测度与积分框架。(3)研究基于可能性度量的可能可靠性建模问题。以可能性测度取代概率测度刻画系统(元部件)的失效行为,将寿命视为可能性空间上的模糊变量。通过拓宽系统寿命的定义域,在不影响问题本质的前提下简化能双(Posbist)可靠性模型的推导,实现包括串联、并联、串并联混合系统、冷储备系统等在内的典型系统Posbist可靠度计算。通过可能可靠性与概率可靠性的对比分析实例,说明认知不确定性在可靠性一般系统模型中的度量方法,建立数据不足条件下结合可能性方法与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模型框架。(4)研究对应典型系统可能可靠模型的故障树分析和重要度分析问题。一方面,从故障角度采用可能性测度刻画系统中状态变量的可能不确定属性,重新定义单调关联系统和可能性故障树的结构函数,建立基于能双相干系统的故障树模型并推导适用于定性分析的最小割集(MCs)模型和适用于定量分析的逻辑门的可能性算子。另一方面,结合可能性理论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广义信息论对非可加性测度的引申,建立基于可能性信息熵的重要性测度模型及分析方法。通过基于集合论和测度论的二维模型框架,定义可能性空间上公理化的重要度指标。通过重要性事件的识别实例对认知不确定性的敏感性分析问题进行探索,构建一种适合实际可靠性分析的应用方法。综合以上工作,在起重机械结构方案选型、起重机钢丝绳断绳事故分析、起重机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安全综合评价等工程实例中验证本文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即认知不确定性描述对于数据不足现象处理的适应性、可能不确定度量对于认知不确定处理的有效性,以及可能可靠性系统模型与故障树模型对于可能性度量方法应用于可靠性分析和安全评价等工程实际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可望推广应用于其它多种复杂设备的可靠性综合评估、故障检测和安全控制中。
谌先文[5](2006)在《参数化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在减速器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减速器是一种常用的传动装置,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行各业中,传统的减速器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减速器的结构和性能的新要求。为了解决减速器的设计周期长,设计成本高,传动质量较低等问题,采用参数化技术、优化设计技术、虚拟样机技术等现代设计手段来进行减速器的设计。参数化技术是各种CAD软件的核心技术,在广大的设计人员中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虚拟样机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及市场。通过利用它强健的仿真技术能降低技术风险、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我国减速器行业中虚拟样机技术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促进这些先进制造技术在减速器制造行业的推广应用,增强企业的产品丌发能力。 本文在减速器参数化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SolidWorks与ADAMS数据转换接口,创建了齿轮减速器虚拟样机平台,并对减速器进行虚拟样机性能仿真和结果分析,实现了虚拟建模、虚拟装配和系统性能仿真的虚拟设计过程。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建立了减速器3D国家标准件库和减速器产品库,实现了标准零件三维建模和检索查询;2、建立了齿轮减速器虚拟样机模型,完成了减速器虚拟设计和装配,实现了减速器参数化设计;3、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减速器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以及对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优化设计;4、探讨了SolidWorks和ADAMS之间的模型数据转换,对几种转换形式进行了对比,用parasolid格式成功完成二者之间的几何模型转换;5、通过对样机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探讨了关键部件承受的载荷情况及运动特征,分析了不同工况对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今后系统优化及振动、噪声寿命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李梅,王小群,李威,邱丽芳[6](2005)在《非对称渐开线直齿轮设计计算CAD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非对称渐开线圆柱直齿轮齿根弯曲应力的分析,结合接触强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以模块化设计思想为指导,用Delphi7这个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为开发工具,开发了用户界面友好的圆柱齿轮设计系统。该系统可以对非对称和对称齿轮进行设计、校核.提高了设计质量.减少了设计工作量.为后续的非对称齿轮零件参数化绘图提供了重要设计参数。
张锂,韩国才[7](2004)在《基于CAD平台的直齿圆柱齿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基于AutoCAD 2 0 0 0作为支撑平台 ,以C ++、VB、AutoLisp和Windows2 0 0 0XP作为核心技术开发 1个齿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的CAD系统 ,通过该系统可以对齿轮实现设计与绘图一体化的操作。
杨朝丽[8](2003)在《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运动分析与模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分析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啮合点的运动状态、啮合点各方向的速度、各方向上啮合力的分力。并应用Matlab语言编制了对啮合点的运动轨迹程序,啮合点各分力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曲线程序。应用solidege三维实体造型软件,进行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运动状态的动态仿真,模拟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运动状态,再现了蜗杆啮合的运动状态的仿真。 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机械结构模糊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采用Visual Basic(6.0)语言,编制了以传动效率最高、空间结构尺寸最小的单目标模糊优化、以及上述两个目标的加权综合多目标的模糊优化;约束条件综合考虑蜗杆的接触强度、弯曲强度以及刚度,空间结构尺寸等,并采用斜线法对约束条件进行了模糊处理的模糊优化设计程序。该优化设计程序不仅适应于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模糊优化,而且可以改变模糊因子的大小,控制约束条件的模糊程度,甚至变换为常规的优化设计程序,程序的适用范围较广。以某橡胶厂轮胎硫化机弧面蜗杆减速器为例,验证了该模糊优化设计程序,结果表明该程序运算准确可靠,优化结果可行。 论文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中的运动问题和模糊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结论,但限于其他原因,研究的结果与工程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张领[9](2001)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齿轮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买方市场日益强化,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及更新换代周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设计是产品的灵魂,只有采用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法和手段,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逐步推广和应用三维CAD系统,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CAD,包括CAD/CAE/CAM集成、虚拟制造、并行工程、优化设计和智能化等,以提高设计质量,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同时针对企业产品特点,将产品的设计经验、设计方法、设计规范等反映在专用CAD软件系统之中,研制专用CAD应用软件系统。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齿轮系统的优化设计”以洛阳机床厂生产的MB106K型600mm单面压刨床为例,在前人开发的CAD系统的基础上,在减速器中齿轮CAD开发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对单级圆柱齿轮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将优化后所得的数值作为齿轮特征参数化中的参数,输入齿轮轮廓生成对话框中,从而生成优化后的三维图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缩短了图形生成时间。同时,实体图的生成,为装配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性能分析与优化以及数控加工作好了基础。 以VBA作为二次开发工具,实现了图纸布局智能化、齿轮轮廓的自动生成。同时,用AatoLisp开发的齿轮图形库,既方便图形的管理,同时以图元的形式生成图形,从而减少了重复性劳动,节省了绘图时间。 试用证明,“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齿轮系统的优化设计”首次实现了优化设计与特征参数化造型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缩短了产品设计时间。
谭小红[10](2004)在《双圆弧齿轮的建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圆弧齿轮的轮齿是一个空间螺旋体,形状非常复杂,加上齿形设计灵活,因而利用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对双圆弧齿轮的齿形参数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圆弧齿轮齿形约束及尺寸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圆弧齿轮的结构参数化实体模型,实现了实体模型与优化系统设计变量之间的数据通讯,从而可以用优化系统的输出结果参数来驱动所建的模型,完成机械工程设计与优化系统的连接,为实现系列产品的快速开发设计提供可能。 软件的开发采用了目前AUTOCAD2002 MDT二次开发的最新语言:ObjectARX2002.通过Visual C++6.0编程环境,充分利用WINDOWS资源和MFC类库实现软件界面的可视化设计。软件在三维造型功能实现上使用了扫掠和阵列实体造型方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法。成功地实现了双圆弧齿轮的三维造型的参数化设计。调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约束变尺度法CVM01程序对双圆弧齿轮减速器进行优化,并很好的集成为一体,具有通用性,因而是对双圆弧齿轮传统设计的一种改进和提高。借助双圆弧齿轮CAD系统,加快了设计进程,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并对涉及到的系数和图表进行了程序化设计,各个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调用公用的子模块。 本文利用ANSYS与MDT的接口,建立了双圆弧齿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个三维模型通过程序自动生成,然后导入有限元程序中进行前后处理。实现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参数化,可以方便地对不同齿形参数的齿轮进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
二、基于CAD平台的直齿圆柱齿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AD平台的直齿圆柱齿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渐开线少齿差行星参数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传动模型分析 |
2.1 引言 |
2.2 传动原理 |
2.2.1 结构组成 |
2.2.2 减速比计算 |
2.2.3 输出机构 |
2.2.4 运动模型分析 |
2.3 减速器总体设计 |
2.3.1 内齿轮副设计 |
2.3.2 轴的设计 |
2.3.3 销轴设计 |
2.4 传动指标分析 |
2.4.1 啮合角的选取 |
2.4.2 变位系数的选取 |
2.4.3 齿顶高系数的选取 |
2.5 多齿啮合效应 |
2.6 本章小结 |
3 封闭图法参数优化 |
3.1 引言 |
3.2 封闭图法原理 |
3.2.1 主要性能指标 |
3.2.2 相关参数的确定 |
3.3 电子封闭图的设计 |
3.3.1 变量关系的确立 |
3.3.2 初始点的选取 |
3.3.3 约束方程的求解 |
3.4 电子封闭图的绘制 |
3.4.1 等安全系数变位线 |
3.4.2 等重合度变位线 |
3.4.3 等干涉验算值变位线 |
3.5 电子封闭图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遗传算法参法优化 |
4.1 遗传算法优化原理 |
4.1.1 概念及特点 |
4.1.2 优化方法 |
4.2 遗传算法优化设计 |
4.2.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
4.2.2 权重确定方法 |
4.2.3 约束条件 |
4.3 遗传算法求解 |
4.3.1 确定适应度函数 |
4.3.2 编码方法 |
4.3.3 选择运算 |
4.3.4 交叉运算 |
4.3.5 变异运算 |
4.4 优化求解 |
4.5 优化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理及设备 |
5.2.1 实验原理 |
5.2.2 实验台设计 |
5.2.3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安装调试 |
5.3.2 实验步骤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产品快速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快速设计的概念 |
1.2.2 快速设计的关键技术理论 |
1.2.3 设计重用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来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框架结构设计 |
2.1 WEB开发技术 |
2.1.1 .Net技术 |
2.1.2 J2EE技术 |
2.1.3 .Net技术和J2EE技术比较 |
2.2 基于B/S模式的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研究 |
2.2.1 B/S模式概述 |
2.2.2 快速设计系统平台分析 |
2.2.3 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
2.3 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框架 |
2.3.1 基于J2EE构架的三层WEB开发技术 |
2.3.2 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软件体系架构 |
2.3.3 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划分 |
2.3.4 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ffordance的伺服刀架设计知识重用方法 |
3.1 Affordance概述 |
3.1.1 Affordance理论 |
3.1.2 Affordance概念和Function概念的对比 |
3.1.3 零件Affordance概念 |
3.2 基于Affordance的产品设计方案信息建模研究 |
3.2.1 FBA模型 |
3.2.2 形状约束知识建模 |
3.2.3 行为约束知识建模 |
3.2.4 Affordance约束知识建模 |
3.2.5 集成Affordance的产品信息建模 |
3.3 基于Affordance的产品详细设计信息知识重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实例推理技术的伺服刀架快速设计方法 |
4.1 基于实例推理技术 |
4.1.1 CBR的起源及发展 |
4.1.2 基于CBR的产品设计原理 |
4.1.3 CBR的应用 |
4.2 伺服刀架产品传统设计过程与基于CBR设计过程 |
4.2.1 伺服刀架传统设计过程 |
4.2.2 基于实例推理的伺服刀架设计方法 |
4.3 快速设计系统中基于CBR的模型匹配 |
4.3.1 系列伺服刀架的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 |
4.3.2 实例模型表示 |
4.4 快速设计系统中基于CBR的模型检索 |
4.4.1 基于CBR系统实例检索中相似度计算总体框架 |
4.4.2 伺服刀架产品的属性分类 |
4.4.3 混合相似度计算模型 |
4.4.4 属性权重系数确定方法 |
4.4.5 全局相似度 |
4.4.6 伺服刀架产品的实例应用 |
4.5 实例的修正与保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伺服刀架模块化参数化的快速设计方法 |
5.1 快速设计中关键技术的研究 |
5.1.1 模块化设计技术 |
5.1.2 参数化设计技术 |
5.1.3 模块化参数化技术在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
5.2 伺服刀架的模块化参数化设计方法 |
5.2.1 系列伺服刀架的模块化划分 |
5.2.2 系列伺服刀架的参数化建模方案 |
5.2.3 伺服刀架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
5.3 基于SolidWorks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
5.3.1 参数化设计软件相关介绍 |
5.3.2 零件模型的参数化设计流程 |
5.3.3 零件模型的参数化实现过程 |
5.3.4 伺服刀架主轴零件模型的参数化设计实例 |
5.4 装配体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
5.4.1 总装配体的层次模型 |
5.4.2 参数化零件的数据关联 |
5.4.3 零件参数的装配适应性重构 |
5.4.4 伺服刀架装配体模型的参数化设计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开发与实现 |
6.1 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平台软硬件配置 |
6.2 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平台的工作流程 |
6.3 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平台注册模块中角色设置及权限分配 |
6.4 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6.4.1 系统查询模块 |
6.4.2 参数化设计模块 |
6.4.3 可靠性分析模块 |
6.4.4 CAE分析模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总结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3)基于近似模型的机车齿轮的可靠性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1 齿轮接触强度计算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齿根弯曲应力计算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凸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优化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齿轮的有限元参数化建模 |
2.1 引言 |
2.2 有限单元基本理论 |
2.3 齿轮的参数化建模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齿轮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齿轮弯曲应力与接触有限元分析 |
3.2.1 接触问题基础 |
3.2.2 接触算法概述 |
3.3 齿轮非线性静态接触分析 |
3.3.1 定义接触对 |
3.3.2 施加边界条件及载荷 |
3.3.3 定义求解和载荷步选项 |
3.3.4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似模型的建立 |
4.1 Kriging 简介 |
4.2 拉丁超立方采样 |
4.3 建立 Kriging 近似模型 |
4.3.1 Kriging 近似模型建模过程 |
4.3.2 Kriging 近似模型精度验证 |
4.3.3 Kriging 模型构建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齿轮的非概率可靠性优化 |
5.1 引言 |
5.2 不确定性的凸模型描述 |
5.2.1 凸模型简介 |
5.2.2 不确定性的凸模型描述 |
5.3 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定义及计算 |
5.3.1 非概率可靠性指标 |
5.3.2 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求解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机车齿轮的可靠性优化 |
5.4.1 优化模型的建立 |
5.4.2 优化过程 |
5.4.3 优化结果分析 |
5.5 机车齿轮的区间不确定性优化 |
5.5.1 不确定性优化问题的确定性化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可能性度量的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可靠性工程发展简述 |
1.1.2 总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 |
1.2.1 机械装备可靠性与电子系统可靠性的不同技术需求 |
1.2.2 工程设计领域中广泛存在的不确定现象 |
1.2.3 常规可靠性理论及其方法的局限性 |
1.2.4 实际可靠性分析和设计中面临的数据不足情况 |
1.2.5 起重机械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的不完善性 |
1.3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1.3.1 分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方法和手段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组织 |
1.6 小结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
2.1 基于可能性度量的模糊可靠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2 可能性度量体系的研究热点 |
2.3 基于可能性理论的可靠性理论的模型研究和系统分析 |
2.3.1 可能可靠性模型研究与理论发展 |
2.3.2 模糊-随机干涉可靠性理论与结构能度可靠性分析 |
2.3.3 模糊可靠性模型下的故障树研究 |
2.4 基于可能性理论的可靠性理论的设计优化和计算实现 |
2.5 小结 |
3 影响可靠性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及认知不确定性处理 |
3.1 引言 |
3.2 靠性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
3.2.1 影响起重机伸缩臂架稳定性的不确定性因素 |
3.2.2 影响起重机零部件可靠性信息收集的不确定性因素 |
3.2.3 影响起重机钢丝绳断裂及断绳事故的不确定性因素 |
3.3 不确定性因素的分类和实质 |
3.3.1 可靠性分析中涉及的不确定性类型 |
3.3.2 可靠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实质 |
3.4 不确定性因素的认知属性及其处理方法 |
3.4.1 不确定性因素的认知属性 |
3.4.2 认知不确定性的表征和传播 |
3.4.3 认知不确定性处理的算例分析和初步讨论 |
3.5 小结 |
4 基于认知不确定性处理的可能性度量体系建立 |
4.1 引言 |
4.2 可能性度量体系的理论模型建造 |
4.2.1 可能不确定性的命题形式和信息类型 |
4.2.2 可能不确定性的测度形式和分布表达 |
4.3 可能性度量体系的计算方法建造 |
4.3.1 可能性表达的直觉解释及计算含义 |
4.3.2 可能性分析框架下的计算方法 |
4.4 可能性度量体系下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 |
4.4.1 可能性理论与概率论的异同点 |
4.4.2 可能性理论与模糊集合论的联系及区别 |
4.5 可能性度量体系下可能性分布的构造方法研究 |
4.5.1 利用隶属函数构造可能性分布 |
4.5.2 转化概率分布生成可能性分布 |
4.5.3 基于客观数据主观赋值的可能性分布函数构造新方法 |
4.6 疲劳失效数据的可能性分布构造的实例验证 |
4.6.1 问题描述 |
4.6.2 疲劳寿命可能性分布构造方法的可行性验证 |
4.6.3 疲劳寿命可能性分布构造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4.6.4 结果分析和讨论 |
4.7 小结 |
5 基于可能性度量的可能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可能可靠性理论基础 |
5.2.1 模糊变量和不相关性 |
5.2.2 基于系统寿命的能双可靠性模型 |
5.2.3 基于状态变量的能双可靠性模型 |
5.3 典型一般系统可能可靠性建模的理论证明 |
5.3.1 串联系统的能双可靠性 |
5.3.2 并联系统的能双可靠性 |
5.3.3 串并联混和系统的能双可靠性 |
5.3.4 冷储备系统的能双可靠性 |
5.4 典型系统能双可靠性分析的数值验证 |
5.4.1 典型系统的能双可靠度计算 |
5.4.2 结果分析和讨论 |
5.5 疲劳强度可能可靠性分析的实例验证 |
5.5.1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的可能可靠度计算 |
5.5.2 疲劳强度可能可靠性的可行性分析和有效性验证 |
5.6 小结 |
6 基于可能可靠性模型的故障树及其重要度分析 |
6.1 引言 |
6.2 故障树建模和分析的常规方法:概率方法 |
6.2.1 故障树分析的发展和特点 |
6.2.2 故障树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
6.3 故障树建模与分析的新方法:可能性方法 |
6.3.1 可能性故障树的数学描述 |
6.3.2 单调关联系统及其数学描述 |
6.3.3 可能性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原理 |
6.3.4 可能性故障树的定量分析原理 |
6.4 基于可能性信息测度的故障树重要度分析 |
6.4.1 可能性信息的模糊测度背景及其物理和几何解释 |
6.4.2 可能性信息的非精确度量和非特异性表达 |
6.4.3 公理化与运筹化方法下的信息熵模型 |
6.4.4 可能性信息熵的语义解释 |
6.4.5 可能性信息下的不确定度建模图解 |
6.4.6 基于公理化可能性熵的重要度分析原理 |
6.5 可能性重要度分析的实例验证 |
6.5.1 问题描述 |
6.5.2 基于可能性熵的重要度计算 |
6.5.3 结果分析和讨论 |
6.6 小结 |
7 工程应用实例 |
7.1 基于可能性度量方式的工程设计决策 |
7.1.1 基于认知不确定性处理的设计评价原理 |
7.1.2 基于可能性度量方式的设计决策过程 |
7.1.3 机械结构方案选择的实例验证 |
7.2 基于可能可靠性模型的故障树分析和安全评价 |
7.2.1 起重机械危险因素分析的实例验证 |
7.2.2 钢丝绳断绳事故可能性FTA的实例验证 |
7.2.3 起重机械安全综合评价的实例验证 |
7.3 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符号和术语表 |
附录B 起重机加权致命度/风险度评估表 |
附录C 起重机安全状况综合评估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参数化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在减速器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
1.2 减速器设计方法的几种新思维 |
1.2.1 减速器的快速响应设计 |
1.2.2 面向用户需求的减速器概念设计 |
1.2.3 减速器模块化设计 |
1.3 虚拟样机技术在减速器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研究目标 |
1.4.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4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参数化设计原理及实现方法 |
2.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2.1.1 参数化设计概念 |
2.1.2 常用几种参数化设计方法 |
2.2 基于特征参数化设计造型方法 |
2.2.1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思想及实现 |
2.2.2 零件特征信息构成 |
2.2.3 特征形状定义方式 |
2.2.4 特征依赖关系建立与尺寸驱动 |
2.3 SolidWorks中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驱动 |
2.3.1 用系列零件设计表生成配置实现零件的参数化设计 |
2.3.2 用SolidWorks API的函数实现程序驱动参数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减速器产品参数化设计及分析 |
3.1 减速器的设计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3.2 减速器设计方案模糊评价 |
3.2.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3.2.2 评价模型的求解 |
3.2.3 减速器设计方案的模糊评价应用实例 |
3.3 减速器的传动装置的设计 |
3.4 SolidWorks中标准零件模型库的建立 |
3.4.1 COM技术在国家标准件库建立中的应用 |
3.4.2 配置驱动模板模型建立 |
3.4.3 标准件的分类组织方法 |
3.4.4 标准件库系统总体结构 |
3.4.5 国家普通标准件库实例分析 |
3.5 齿轮零件的参数化设计模块 |
3.5.1 模块的设计思想 |
3.5.2 齿轮特征结构和界面设计 |
3.5.3 模块的数据处理 |
3.5.4 基于SolidWorks的齿轮廓线设计 |
3.5.5 齿轮参数化设计实例 |
3.6 轴类零件参数化设计模块 |
3.7 箱体的参数化设计模块 |
3.8 减速器虚拟装配 |
3.8.1 虚拟装配技术 |
3.8.2 装配规划技术和装配信息的记录 |
3.8.3 虚拟装配中的干涉检查 |
3.8.4 基于SolidWorks减速器产品的虚拟装配实例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样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4.1 虚拟样机技术的定义 |
4.2 虚拟样机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
4.3 虚拟样机技术的相关技术和特点 |
4.3.1 虚拟样机技术的相关技术 |
4.3.2 虚拟样机技术的优点 |
4.4 虚拟样机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DAMS的减速器虚拟样机系统性能仿真 |
5.1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步骤 |
5.2 sw&adams数据转换 |
5.2.1 SolidWorks、ADAMS/View共同支持的几种主要图形交换格式 |
5.2.2 SolidWorks与ADAMS/View之间的数据交换实验 |
5.3 减速器的虚拟模型的建立 |
5.3.1 SolidWorks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 |
5.3.2 系统约束和载荷施加 |
5.4 减速器的虚拟虚拟的运动学分析 |
5.4.1 减速器虚拟样机的传动比验证 |
5.4.2 不同输入转速对系统稳定性影响 |
5.4.3 齿轮啮合力的仿真计算 |
5.4.4 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角加速度和振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结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非对称渐开线直齿轮设计计算CAD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本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
2.1 系统开发 |
2.1.1 建立数学模型 |
2.1.2 系统总体结构 |
2.1.3 表格和线图的处理 |
2.2 系统实现 |
3 结论 |
(8)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运动分析与模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昆明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绪论 |
第1章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啮合分析 |
1.1 平面二次包络蜗杆的形成及其分类 |
1.2 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的啮合分析 |
1.2.1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一次包络 |
1.2.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二次包络 |
1.3 斜齿平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分析 |
1.3.1 斜齿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一次包络 |
1.3.2 斜齿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二次包络 |
1.4 角修正平面包络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 |
1.4.1 包络蜗杆 |
1.4.2 蜗杆与蜗轮的啮合 |
第2章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啮合轨迹及运动分析 |
2.1 啮合点的运动轨迹分析 |
2.2 啮合点受力分析 |
2.3 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三维实体运动仿真 |
2.3.1 蜗杆的三维实体造型设计 |
2.3.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三维实体造型设计 |
2.3.3 支架三维实体造型设计 |
2.3.4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蜗轮蜗杆装配图 |
2.3.5 平面二次包络弧面蜗轮蜗杆啮合传动动态演示 |
第3章 模糊优化的基础理论 |
3.1 模糊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3.1.1 模糊优化设计的基本数学模型描述 |
3.1.2 模糊优化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 |
3.2 对称型模糊优化设计 |
3.2.1 对称模糊优化模型的直接解法 |
3.2.2 模糊约束清晰目标函数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
3.3 非对称模糊优化设计 |
3.3.1 模糊约束下的条件极值 |
3.3.2 非对称模糊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3.3.3 非对称模糊优化模型的水平截集法 |
3.4 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 |
3.4.1 常规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的模糊解法 |
3.4.2 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 |
第4章 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模糊优化设计 |
4.1 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的有关计算 |
4.1.1 强度校验计算 |
4.1.2 几何参数计算 |
4.2 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模糊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4.2.1 设计变量的选择 |
4.2.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4.3 模糊优化设计的约束条件的模糊处理 |
4.3.1 模糊优化设计中的隶属函数 |
4.3.2 寻求最优水平值λ~* |
4.3.3 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的处理 |
4.4 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优化方法 |
4.4.1 选择适当的优化方法 |
4.4.2 随机方向法 |
4.4.3 随机方向的产生 |
4.5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模糊优化设计程序开发 |
4.5.1 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模糊优化程序的总体算法 |
4.5.2 主窗体程序模块 |
4.5.3 优化结果窗体模块 |
4.5.4 手工输入参数和选择窗体模块 |
4.5.5 两个提示窗体模块 |
4.5.6 标准模块 |
4.6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模糊优化设计实例 |
4.6.1 原始设计的解 |
4.6.2 获得最佳传动效率的单目标模糊优化 |
4.6.3 获得最小体积的单目标模糊优化设计 |
4.6.4 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齿轮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机械CAD发展的背景 |
1.1.2 国外CAD技术发展历程 |
1.1.3 CAD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
1.1.4 CAD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
1.1.5 CAD软件的发展趋势 |
1.1.6 课题实施的意义 |
1.2 齿轮CAD系统相关设计理论简介 |
1.2.1 设计理论 |
1.2.2 机械产品的概念设计 |
1.2.3 面向对象方法学 |
1.2.4 特征定义 |
1.2.5 参数化设计 |
1.2.6 特征参数化思想 |
1.3 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齿轮可靠性设计 |
2.1 木工刨床齿轮机构可靠性优化设计概述 |
2.2 可靠性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圆柱齿轮系统约束条件的建立 |
2.4 优化方法 |
3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齿轮系统 |
3.1 齿轮特征分析 |
3.1.1 特征的描述 |
3.1.2 特征建模方法 |
3.1.3 形状特征分类 |
3.1.4 特征参数化定义 |
3.2 智能化图纸幅面布局 |
3.2.1 绘图区域的创建 |
3.2.1.1 图框的选择与创建 |
3.2.1.2 调用标题栏 |
3.2.1.3 标注零件序号 |
3.2.1.4 创建明细表 |
3.2.2 零件序号和明细表的编辑 |
3.2.2.1 零件序号的编辑 |
3.2.2.2 明细表的编辑 |
3.3 齿轮特征参数化实体造型 |
3.3.1 目前齿轮CAD的发展水平 |
3.3.2 三维建模简介 |
3.3.3 特征参数化实体造型 |
3.3.3.1 齿轮轮齿结构分析 |
3.3.3.2 特征参数化二维齿轮轮廓图 |
3.3.3.3 轴的生成 |
3.3.3.4 在SolidEdge中生成实体图 |
3.3.3.5 齿轮和轴的装配图 |
3.4 提高齿轮传动装置绘图效率的一些开发 |
3.4.1 图形库 |
3.4.2 与Excel连接 |
3.4.3 辅助线的绘制 |
3.4.4 标准件库的使用 |
3.4.5 AutoCAD与数据库的连接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附录 |
(10)双圆弧齿轮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产品建模及其仿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建模和仿真的意义 |
1.1.2 产品建模及其仿真的发展方向 |
1.2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1.2.1 课题的提出 |
1.2.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圆弧齿轮几何学及啮合理论基础 |
2.1 坐标平移、坐标变换 |
2.2 切面与法线 |
2.3 齿面共轭原理 |
2.3.1 包络理论 |
2.3.2 用运动学法求解共轭接触条件表达式、已知齿面的瞬时接触线、啮合面 |
2.4 法平面圆弧齿轮传动啮合方程式 |
2.4.1 圆弧斜齿条成型面 |
2.4.2 圆弧齿轮成型过程共轭接触条件 |
2.4.3 斜齿条齿面上的瞬时接触线 |
2.4.4 齿条--齿轮啮合面方程 |
2.4.5 端面齿廓方程 |
2.5 影响双圆弧齿轮传动误差的因素和分析 |
2.5.1 相错角误差△r_x对传动误差的影响 |
2.5.2 相交角误差△r_y对传动误差的影响 |
2.5.3 螺旋角β对传动误差的影响 |
2.5.4 中心距误差对圆弧齿轮传动的影响 |
2.5.5 滚刀齿面修形 |
2.6 小结 |
第三章 双圆弧齿轮参数化建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3.1 参数化建模 |
3.1.1 基于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 |
3.2 圆弧齿轮CAD链接设计 |
3.2.1 以AUTOCAD/MDT为支撑平台的原因 |
3.2.2 ObjectARX2000和Visual C++6.0链接设计 |
3.2.3 创建启动界面 |
3.2.4 添加splash screen功能 |
3.2.5 添加MDT中可以运行的命令 |
3.2.6 使用MFC的ARX应用程序机制 |
3.3 双圆弧齿轮三维图形的生成 |
3.3.1 基准齿形几何约束关系 |
3.3.2 双圆弧齿轮成形机理 |
3.3.3 MDT环境下利用VC++和MCAD API建立双圆弧齿轮模型 |
3.4 数据库的建立与查询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双圆弧齿轮传动优化设计 |
4.1 双圆弧齿轮最优化设计过程 |
4.1.1 设计变量的确定 |
4.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3 约束函数的确定 |
4.1.4 优化方法的选择 |
4.1.5 优化过程及后处理 |
4.2 双圆弧齿轮最优化设计实例 |
4.3 小结 |
第五章 双圆弧齿轮弯曲应力分析与仿真 |
5.1 传统力学计算双圆弧齿轮弯曲应力 |
5.2 不同螺旋角的弯曲应力有限元计算结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基于CAD平台的直齿圆柱齿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渐开线少齿差行星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 陈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2018(02)
- [2]伺服刀架快速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海巧. 东南大学, 2018(12)
- [3]基于近似模型的机车齿轮的可靠性优化设计[D]. 马义超. 湖南大学, 2012(02)
- [4]基于可能性度量的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和评价[D]. 何俐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5]参数化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在减速器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谌先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6]非对称渐开线直齿轮设计计算CAD系统的开发[J]. 李梅,王小群,李威,邱丽芳. 仪器仪表用户, 2005(06)
- [7]基于CAD平台的直齿圆柱齿轮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J]. 张锂,韩国才.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4(06)
- [8]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运动分析与模糊优化研究[D]. 杨朝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03(01)
- [9]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齿轮系统的优化设计[D]. 张领. 中南林学院, 2001(01)
- [10]双圆弧齿轮的建模与仿真[D]. 谭小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