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线的确定

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线的确定

一、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道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耿文辉[1](2005)在《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区次火山岩铜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床(以下简称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氢、氧、硫同位素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地质特征,讨论了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提出了次火山岩型矿床的理念,认为次火山岩型矿床基于:矿化集中区常发育次火山岩;矿化常相伴某一类次火山岩株和岩脉产出;次火山岩岩株或岩脉与矿化同受一种构造控制;因此,矿化与次火山岩是同来源、同构造、同期次的产物,两者既有成因的关系,亦有空间、时间上的联系。确定了成矿类型,将中生代陆相次火山岩矿床类型划分为两种亚类:①次火山岩铜多金属矿床,②次火山岩银多金属矿床。探讨了次火山岩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地质条件、次火山岩矿床与斑岩矿床之间的关系等。次火山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几乎与中酸性—酸性岩类有关,铜多金属矿床与中酸性岩类有成矿专属性,银多金属矿床与酸性岩类关系更密切。含矿岩石的稀土元素多数集中在120×10-6~250×10-6范围内,与银多金属有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δEu负异常(强烈或弱)的右倾曲线,表明原始岩浆来源为地壳部分重熔或壳幔混染;与铜多金属有关的次火山岩,几乎没有的δEu负异常,为同熔岩型浆所致。其成矿温度一般为中—低温特征,成矿热液为低盐度,大部分小于10wt%NaCl。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上升的岩浆流体,不断得到赋存于地质体中的大气降水补给,从而发生矿质沉淀作用,导致形成浅成—超浅成脉状矿床。总结了该类型矿床成矿规律和大中型矿床评价标志,区域火山岩带内低序次的火山构造对成矿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火山断陷盆地、火山基底隆起往往控制着矿田、矿床的分布,火山机构及与之配套形成的断裂构造控制矿脉和矿体。应用分数维非线性数学方法预测内蒙古东部成矿区带找矿潜力较大。按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发育程度、岩性组合、产出大地构造背景等将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划分为大兴安岭—燕山、黑吉辽东部—山东和东南沿海等三个火山活动带,指出三个火山活动带的找矿方向应集中在燕山期(主要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次火山岩发育区和火山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大地构造或不同构造单元接壤部位,深部构造表现为幔坡平台或幔坡定向拐弯部位。

封益城,章纯荪,芮行健,吴岩,朱韶华[2](1983)在《浙江天台大岭口银铅锌矿床的地质背景和成因》文中认为大岭口银铅锌矿,是产于浙东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典型矿末之一。经浙江冶金勘探公司二队的多年工作,目前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质资料。1981年夏,笔者在该队的支持与配合下,对与矿床成因有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南北向基底断裂带是控岩控矿的主导因素,成矿时代属早白垩世朝川旋回晚期,矿体及矿化带受南北向断裂和火山构造的复合控制,成矿物质有多种来源,成矿作用具多种方式等认识。

孙跃[3](2011)在《浙江天台大岭口银铅锌矿床异常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浙江天台大岭口银铅锌矿床为试验矿区,通过系统研究矿床典型剖面、平面和中段主要成矿元素Ag、Pb、Zn矿化富集特征与岩矿石中其它元素富集或贫化的相关性,进行地球化学异常结构研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深部矿体预测方法技术。研究发现,这种相关性及其所确定的元素组合分类对于矿体位置、矿化程度和成矿环境条件等具有指示意义。通过研究典型剖面、平面和中段上元素的异常结构,探讨富集和贫化两类元素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关系,进一步筛选了能够反映矿床矿体产出位置、矿化程度等有针对性的地球化学勘查指标,进而提出了以异常结构特征为基础的深部矿体预测方法。本文是通过查明矿床中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结构特征对深部矿体进行预测的一个尝试,此项研究成果为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提供了新的案例。

李玉洁[4](2016)在《冀北丰宁银多金属成矿过程与远景: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与成因矿物学约束》文中研究表明冀北银多金属成矿带位于环太平洋陆相火山岩型成矿带西缘,是我国重要的银多金属成矿带。丰宁银多金属矿是该成矿带上一个典型的与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的陆相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对丰宁银多金属矿床系统的成因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丰宁银多金属矿区岩浆岩的侵位年龄,分析了岩石成因及其与矿化的关系,探讨了丰宁银多金属矿的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以及银的搬运、沉淀过程,进一步探讨了丰宁银多金属矿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建立了丰宁银多金属矿的成矿模式,并对成矿远景进行了预测。丰宁银多金属矿床包括牛圈银(金)矿和营房铅锌矿两个矿床,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大构造背景之下。矿床围岩主要为中生代岩浆岩,包括早三叠世白音沟杂岩体的粗粒花岗岩和晚侏罗世二道沟细粒花岗岩,其中白音沟粗粒花岗岩的侵位年龄约为244Ma,含古元古代继承锆石,并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其Pb同位素组成,本文认为白音沟粗粒花岗岩是在后碰撞伸展背景下由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二道沟细粒花岗岩的侵位年龄约为152Ma,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由加厚地壳在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下部分熔融形成。牛圈银(金)矿热液总δ34S值为+5.7‰,营房铅锌矿热液总δ34S值为+3.3‰,显示出深源硫的特征;δ18O(1.314.15‰)和δD(-98.7-116.9‰)组成显示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循环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铅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物质以及与两期花岗岩形成相关的岩浆可能有来自幔源成分的加入;稀有气体(He、Ar)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壳源和幔源成分的混合特征。牛圈银(金)矿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3种类型:L-V型、V-L型、纯气相或纯液相包裹体。不同类型的包裹体可共同存在一个石英晶体中,表明流体经历了沸腾作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流体以中等温度(250300°C)和中-低盐度(<8.0%)为主要特征,且整个热液体系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表现为持续的冷却降温和盐度降低。牛圈银(金)矿硫化物颗粒的Rb-Sr等时线年龄(154.1±2.6 Ma)和萤石颗粒的Sm-Nd等时线年龄(139.2±3.8 Ma)代表了热液蚀变矿物的结晶年龄,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热液期中期且为主成矿期,萤石阶段为热液期后期,两个阶段的形成年龄表明牛圈银(金)矿热液期年龄在139154Ma之间。营房铅锌矿硫化物颗粒的Rb-Sr等时线年龄(135.7±4.1Ma),晚于牛圈银(金)矿区的矿化年龄,与萤石阶段的形成年龄接近。根据矿床特征、地球化学晕、矿物标型特征及综合信息的分析,提出丰宁银多金属矿深部成矿远景预测。

高延光[5](2007)在《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文中认为闽中地区处于多个构造单元的复合部位,有着多期完整的构造-岩浆-成矿演化过程,对形成大型矿床非常有利。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在闽中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地质找矿及研究工作,但该区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以及区域性的矿产资源评价等研究工作还显得薄弱,成为制约本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瓶颈,同时,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给出该区的铅锌铜等多金属矿的预测资源量。本论文研究主要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闽中古裂谷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项目,以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GeoExpl2005和MRAS软件为平台,对闽中地区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与成矿有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开展闽中地区铅锌铜等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区域潜力预测与评价,圈定预测远景区;同时以块体理论为基础,定量给出该区预测资源量,将为该区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依据。对闽中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等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闽中地区矿床大多分布在布格重力异常相对高值区及其边缘地段;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正磁异常区内或正负异常分界线靠近正异常区内侧;前寒武纪构造层中Au、Cu、Pb、Zn、Ag含量最高,Cu、Au在下元古界(如麻源群)构造层中含量最高,Pb、Zn、Cu、Ag在上元古界(马面山群)构造层丰度最高,东岩组、龙北溪组是该区Pb、Zn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对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成矿时代上涉及新元古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成矿时代范围较广;空间上矿产地主要呈多条矿带、多个矿集区分布,空间范围同样广泛。因此,闽中地区应该存在多个铅锌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以GeoExpl2005和MRAS软件为平台,对闽中地区地物化遥等与成矿有关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闽中地区浦城管查—富源、建瓯八外洋—东岩等15个Ⅳ级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35个Ⅴ级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首次对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进行了资源潜力预测。初步圈定Au资源量425.7吨,Ag资源量2.378万吨,Cu资源量1716.82万吨,Pb资源量439.66万吨;Zn资源量1004.2万吨。

牛斯达[6](2017)在《大兴安岭甲乌拉铅锌银矿岩浆侵位序列与成矿 ——来自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成因矿物学的证据》文中认为内蒙古甲乌拉大型铅锌银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部,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该矿床是一个典型的与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的陆相火山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本文通过甲乌拉矿床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因矿物学以及矿床学方面的研究,厘定了该矿区岩浆岩的侵位年龄,分析了岩石成因及其与矿化的关系,探讨了银的赋存状态及硫化物矿物学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以及银的搬运、沉淀过程,进一步探讨了甲乌拉铅锌银矿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了矿床成因。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是该矿床中主要硫化物。本文通过电子探针(EPMA)、热电性、硫同位素等手段对硫化物矿物进行了研究。闪锌矿和方铅矿中观察到丰富的银矿物包裹体。含银硫化物(包括辉银矿,硫锑银矿和硫锡银矿)主要出现在闪锌矿中,而类质同象银主要出现在方铅矿中。方铅矿中的银和碲含量相对较高,并表现出密切的相关关系。伴随着Te和S的替换,Ag可能代替Pb在晶格中的位置从而使得方铅矿中Ag元素的含量升高。从成矿初期到后期,黄铁矿热电性显示出从N型向P型的转变。矿区黄铁矿富集Co和As而贫Ni,显示出典型的热液矿床的特点。硫同位素数据表明硫的来源为岩浆。石英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50.1±1.8 Ma,正长斑岩年龄为148.8±2.2 Ma,二长斑岩年龄为145.3±1.9 Ma,这表明该矿区存在着燕山期晚侏罗世岩浆事件。另外一期较早的岩浆事件发生于ca.254至247 Ma,侵位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印支期),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254±2 Ma),英安斑岩(252.9±4.8 Ma)和闪长玢岩(247±4.1 Ma)。这两期侵入岩都为I型花岗岩类,源于年轻下地壳和弱富集地幔。本文认为ca.254247 Ma岩浆事件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的南向俯冲有关。I型花岗岩的特点暗示了其活动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背景。而ca.150145 Ma岩浆活动发生在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之后和加厚的陆壳大规模拆沉之前。从结晶温度、分离结晶程度、氧逸度等方面对两期侵入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高氧逸度、较大的温度范围、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可能是有利于成矿的因素,这很可能与岩浆阶段与热液阶段的转变过程有关。甲乌拉铅锌银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155.3286.1℃,平均值为202.6℃,频数的峰值主要集中在190200℃。冰点温度分布范围变化不大,为-0.2-1.4℃,平均值为-0.6℃;盐度(ωNaCl eqv)分布范围为0.42.4%,平均值为1.4%。甲乌拉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具有比较单一的低温、低盐度流体组分,而并未发现流体混合的直接证据。由于流体的盐度低,应主要由天水或地下水构成。在甲乌拉矿床流体演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伴随着冷却作用和减压作用的同时发生。

杜理科,吴鹏,陈晨[7](2014)在《浙江天台银坑铅锌银矿床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浙江省天台县银坑铅锌矿区开展1∶10000地质测量和1∶25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大致查明银坑出露的地层、岩性、构造、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认为地化异常分布在中西部(铁丁湾)和北东部(沙坑),总体形态呈NW向展布,基本上反映了主要成矿元素的次生组合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表明,Cu、Pb、Zn、Ag、Au元素可作为本区直接的找矿标志。

俞周根,刘祖炎,张国槐,王存辉,封益城,章纯荪,吴岩,芮行键[8](1983)在《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道的确定》文中提出大岭口矿区有多个流纹斑岩-霏细斑岩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出露面积小,排列略呈南北向,矿区的银铅锌矿化与之相伴产出。其中最大的一个为老大岭口岩体。其特征如下:

俞伯汀[9](2006)在《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滑坡灾害是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通过大量的现场地质调查、现场监测、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对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类型、特征、发育规律、成因机理、防治对策等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了浙江省第三系玄武岩的分布范围、喷发旋回、地层岩性、古地理环境;进行了玄武岩台地的地貌特征分类;分析了玄武岩台地地貌演化过程;阐述了玄武岩台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 (2)系统研究了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玄武岩台地区综合性滑坡分类体系,阐述了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玄武岩台地区新滑坡和古滑坡的识别方法。 (3)开展了玄武岩台地区典型滑坡成因机理和稳定性分析。以新昌回山台地下山滑坡、嵊州市人武部—剡山小学边坡变形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典型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和成因特点、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滑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了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制,为滑坡防治对策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4)开展了含碎石粘性土边坡地下水管网渗流系统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物理模拟试验包括地下水管网渗流系统的形成过程模拟、影响管网渗流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管网渗流系统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影响作用。试验过程中通过坡体下滑推力、测压管内水位、坡体渗流速度等的变化情况来研究管网渗流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分析了滑坡与水相互作用的机理,针对目前滑坡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治水为主、其它防治措施为辅的滑坡防治策略,同时强调加强滑坡监测的重要性。以上三公路6#滑坡为工程实例,分析了排水隧洞和排水井等排水工程对提高滑坡稳定性的作用和滑坡治理效果。 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论文取得了以下一些创新成果: (1)阐述了玄武岩台地形成演化的地质过程,提出了玄武岩台地区综合性

黄燃[10](2015)在《华夏地块武夷成矿带深部电性结构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武夷成矿带横跨江西和福建两省,以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为界,南至广东省省界,北至铁路上饶-清江段,东至三明-龙岩一带,西至江西宁都-定南一带,与扬子板块东南端相连。富产钨、锡、铁、铅、锌、铜、金、银、铀、瓷土以及煤矿等金属、非金属矿,矿产资源丰富。武夷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受到中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但对其成矿机制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上地壳等浅部范围。而从深部,特别是深入到上地幔、软流圈中去研究其深部构造及动力构造运动特征,获得该地区深部成矿动力学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宏观上去研究武夷成矿带的深部构造运动,从而把握成矿带的整个成矿作用过程,为进一步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理论依据和指明准确的方向。论文对横跨福建中-西北部、江西东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7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共264个测深点数据,采用TM反演模式进行了MT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模型,分析了武夷成矿带主要构造单元的电性特征,发现武夷隆起带横向电性差异明显,纵向表现为表层高阻特征明显,推断为花岗岩、火成岩分布区的反映,深部分布大范围低阻,推断为软流圈上涌的深部高温物质。武夷成矿带深部地壳厚度明显减薄,薄于东西两边的地壳厚度,各大断裂反映的电性低阻延伸至上地幔,推断为深部软流圈上涌,上地幔物质通过深大断裂底部上侵至地壳表层。通过分析武夷成矿带金属矿床分布情况以及主要大型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构造作用,推断燕山期是武夷成矿带的重要成矿期,该时期构造活动强烈,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推覆构造以及韧性剪切带得到进一步发展,板块间的碰撞挤压以及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致使深部软流圈物质平衡系统遭到破坏,软流圈物质发生对流,对流扰动造成深部软流圈上涌,华夏地块进入岩石圈伸展减薄阶段,地幔物质沿着深大断裂带不断上侵至地壳内,不断为地壳表层输送深部地幔物质并提供大量热能,其动力驱动作用促使壳/幔有用矿物质被提取和运移,随着深部对流扰动的趋于平稳,在各种构造应力挤压以及岩浆接触交代作用等因素的促使下,成矿物质在特定的构造部位得到聚集和储存,从而形成矿床。

二、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道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道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0.1 当前国内外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研究动态
        0.1.1 找矿勘查进展
        0.1.2 成矿理论进展
        0.1.3 找矿方法进展
    0.2 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矿产资源研究动态
    0.3 本文的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指导思想和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4 本文完成的工作量
    0.5 本文的创新点及取得的成果
第1章 次火山岩型矿床概念及地质特征
    1.1 次火山岩型矿床含义
        1.1.1 次火山岩型矿床型矿床问题的提出
        1.1.2 次火山岩型矿床理念
        1.1.3 次火山岩型矿床的划分意义
        1.1.4 次火山岩型矿床基本类型
    1.2 次火山岩型矿床地质特征
        1.2.1 成矿地质条件
        1.2.2 矿床地质特征
        1.2.3 次火山岩型矿床成矿方式
    1.3 典型矿床
        1.3.1 内蒙古甲乌拉银多金属矿床
        1.3.2 内蒙古闹牛山铜矿床
        1.3.3 浙江天台大岭口银矿床
        1.3.4 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
第2章 中国东部次火山岩型矿床形成区域地质背
    2.1 中生代火山岩的分布特征
        2.1.1 大兴安岭-燕山火山岩带
        2.1.2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2.1.3 黑吉辽东部-山东火山岩带
    2.2 中生代火山岩及次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
        2.2.1 大兴安岭-燕山火山岩带微量元素特征
        2.2.2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微量元素特征
    2.3 研究区铜银多金属矿产
第3章 次火山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
    3.1 火山一次火山岩成岩成矿元素特征
        3.1.1 与矿床有关的次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
        3.1.2 与矿床有关的火山一次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
        3.1.3 与矿床有关的火山一次火山岩稀土元素特征
    3.2 次火山岩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
        3.2.1 矿床产出构造环境分析
        3.2.2 次火山岩型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3.2.3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次火山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同位素地质年龄
    3.4 次火山岩型矿床的铅同位素地质特征
    3.5 成矿作用综述
    3.6 基底变质杂岩建造的差异对中生代火山岩成岩成矿的影响
第4章 次火山岩矿床和斑岩矿床对比
    4.1 次火山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差异
    4.2 次火山岩型与斑岩型两类矿床的关系
        4.2.1 两类矿床地质共性联系
        4.2.2 两类矿床矿化共存和迭加联系
第5章 次火山岩矿床成矿规律和找矿评价标志
    5.1 成矿规律
        5.1.1 区域火山活动与成矿关系
        5.1.2 区域构造与成矿关系
        5.1.3 火山构造、火山机构与成矿关系
        5.1.4 隐爆角砾岩与成矿关系
    5.2 大中型矿床找矿评价标志
        5.2.1 地质评价标志
        5.2.2 次火山岩型矿床区域地球物理标志
        5.2.3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标志
第6章 找矿方向、找矿潜力和评价
    6.1 找矿方向
        6.1.1 东乌珠穆沁旗地区
        6.1.2 大兴安岭东坡中南段-西拉木伦河地区
        6.1.3 额尔古纳地区
        6.1.4 武夷山地区
    6.2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地区的找矿潜力和评价
        6.2.1 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东坡铜银多金属矿带矿床空间分维及找矿潜力
        6.2.2 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找矿靶区潜力评价
第7章 结语
致谢
版图
参考文献

(3)浙江天台大岭口银铅锌矿床异常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1章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1.1 选题依据
        1.1.1 需求分析
        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地理概况
    2.1 位置及交通概况
    2.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背景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第4章 工作布置及研究方法
    4.1 工作布置
    4.2 样品采集、处理及实物工作量
    4.3 样品加工及分析
第5章 试验区元素分布特征
    5.1 地层中元素分布特征
    5.2 岩体中元素分布特征
    5.3 矿床中元素分布特征
        5.3.1 矿床中元素富集贫化特征
        5.3.2 矿石中元素含量特征
        5.3.3 矿床中元素组合规律
        5.3.4 指标筛选
第6章 大岭口银铅锌矿异常结构特征及在深部矿体预测中的作用
    6.1 地表典型剖面异常结构
        6.1.1 富集元素
        6.1.2 贫化元素
    6.2 地表平面异常结构
        6.2.1 试验矿床正异常特征
        6.2.2 试验矿床负异常特征
    6.3 矿体不同中段异常结构
        6.3.1 在成矿部位发生富集的元素
        6.3.2 在成矿部位发生贫化的元素
    6.4 大岭口银铅锌矿异常结构特征及在深部矿体预测中的作用
        6.4.1 异常指标
        6.4.2 异常结构特征及在深部矿体预测中的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4)冀北丰宁银多金属成矿过程与远景: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与成因矿物学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陆相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丰宁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区域侵入岩
        2.3.2 区域火山岩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内矿床分布
3 矿区和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1.4 角砾岩体
    3.2 牛圈银(金)矿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成矿期次划分
    3.3 营房铅锌矿地质特征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成矿期次划分
    3.4 围岩蚀变
        3.4.1 蚀变类型
        3.4.2 蚀变分带
4 岩浆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岩石学特征
        4.1.3 分析方法
    4.2 岩石地球化学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和稀土元素
        4.2.3 Pb同位素
    4.3 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
        4.3.1 白音沟杂岩体
        4.3.2 二道沟岩体
    4.4 岩浆成因
    4.5 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5 黄铁矿与萤石成因矿物学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1.1 样品采集及挑选
        5.1.2 测试方法
    5.2 黄铁矿标型研究
        5.2.1 产出特征
        5.2.2 成分标型
        5.2.3 热电性特征
        5.2.4 热电阻特征
    5.3 萤石标型研究
        5.3.1 形态标型
        5.3.2 成分标型
        5.3.3 结构标型
        5.3.4 天然热释光标型
    5.4 小结
6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6.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6.1.1 样品采集及挑选
        6.1.2 测试方法
    6.2 同位素地球化学
        6.2.1 硫同位素
        6.2.2 铅同位素
        6.2.3 氦氩同位素
        6.2.4 锌同位素
    6.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6.3.1 包裹体特征
        6.3.2 均一温度、盐度
        6.3.3 密度和压力
        6.3.4 成矿深度
        6.3.5 f S_2、f O_2、pH和 Eh
    6.4 银的迁移和沉淀机制
    6.5 成矿年代学
        6.5.1 萤石Sm-Nd年龄
        6.5.2 硫化物Rb-Sr年龄
        6.5.3 成矿年代
7 成矿过程与远景分析
    7.1 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7.2 矿床成矿模式
    7.3 成矿远景分析
        7.3.1 找矿标志
        7.3.2 深部及外围成矿远景分析
8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闽中及相邻区大地构造属性
    2.3 闽中及相邻区地层特征
    2.4 闽中地区岩浆岩
    2.5 闽中地区区域构造格架及构造单元
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3.1 区域物性参数
    3.2 福建省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3.3 闽中地区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4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4.1 福建省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2 闽中地区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5 遥感影像特征
    5.1 地层岩体解译
    5.2 构造信息的提取与解译
    5.3 碳酸盐化、粘土化和铁化分布特征
    5.4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分布特征
6 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区域成矿规律
    6.1 闽中地区金属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6.2 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6.3 矿床成矿系列
    6.4 闽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 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资源潜力评价
    7.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7.2 主要类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
    7.3 闽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矿产资源预测
    7.4 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资源潜力评价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大兴安岭甲乌拉铅锌银矿岩浆侵位序列与成矿 ——来自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成因矿物学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研究现状概述
        1.2.2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概述
        1.2.3 甲乌拉铅锌银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5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区域侵入岩
        2.3.2 区域火山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与矿石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与构造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划分
4 岩浆侵位序列及固结条件
    4.1 样品描述和岩相学特征
    4.2 测试方法
    4.3 锆石U-Pb年龄
        4.3.1 晚二叠到早三叠世
        4.3.2 晚侏罗世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1 主量元素
        4.4.2 微量元素
        4.4.3 Sr-Nd同位素
    4.5 主要矿物成分特征
        4.5.1 黑云母
        4.5.2 长石
        4.5.3 角闪石
        4.5.4 石英
    4.6 岩浆固结温度和氧逸度
    4.7 小结
5 硫化物矿物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
    5.1 测试方法
    5.2 硫化物矿物标型特征
        5.2.1 黄铁矿
        5.2.2 闪锌矿
        5.2.3 毒砂
        5.2.4 黄铜矿
    5.3 银的赋存状态
        5.3.1 独立银矿物
        5.3.2 不可见银
    5.4 小结
6 成矿流体的性质与特征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2 流体包裹体类型
    6.3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6.4 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
    6.5 等容线与压力的估算
    6.6 小结
7 矿质来源及其可能的运移途径
    7.1 硫同位素
    7.2 2号矿体元素分带特征
    7.3 深部及外围成矿远景分析
    7.4 小结
8 岩浆活动与成矿
    8.1 岩浆侵位时代
    8.2 侵入体成因类型
    8.3 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岩浆的来源
    8.4 岩浆活动对矿化的意义
9 成矿机制讨论
    9.1 成矿元素沉淀与矿物成因
    9.2 成矿物理条件变化以及银的富集机制
    9.3 矿床成因及类型讨论
10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浙江天台银坑铅锌银矿床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区地质特征
2 土壤地球化学研究
    2.1 样品采集、加工和测试
    2.2 元素的含量特征
    2.3 元素的组合分析
        2.3.1 聚类分析
        2.3.2 因子分析
        2.3.3 相关分析
3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
    3.1 背景值、异常下限和异常级别的确定
    3.2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3 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分析
        3.3.1 成矿条件分析
        3.3.2 找矿前景分析
4 结论与认识

(9)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滑坡研究概况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2.2 物理模拟试验的研究现状
        1.2.3 滑坡监测研究现状
        1.2.4 滑坡防治研究现状
    1.3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地质概况
    2.1 浙江省第三系玄武岩的分布概况
    2.2 浙江省第三系玄武岩及其相关地层的地层岩石学特征
        2.2.1 嵊县组地层基本特征及玄武岩流来源
        2.2.2 玄武岩台地区古地理环境
        2.2.3 嵊县组硅藻土分布范围及其特性
    2.3 玄武岩台地地形与地貌特征
        2.3.1 玄武岩台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分类
        2.3.2 玄武岩台地的分类与地貌特征
        2.3.3 玄武岩台地区地貌演化
    2.4 玄武岩台地区水文与气象特征
    2.5 玄武岩台地区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2.5.1 水文地质条件
        2.5.2 工程地质条件
    2.6 玄武岩台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6.1 玄武岩台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
        2.6.2 玄武岩台地区构造特征
    2.7 玄武岩台地区人类活动特征
    2.8 本章小结
3 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基本特征
    3.1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类型
        3.1.1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分类体系
        3.1.2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分类
    3.2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分布特征
        3.2.1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3.3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形成条件
        3.3.1 地形地貌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质构造
        3.3.4 工程地质条件
    3.4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影响因素
        3.4.1 降雨对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影响
        3.4.2 人类工程活动对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灾害的影响
    3.5 典型玄武岩台地区滑坡发育特征
        3.5.1 嵊州-崇仁台地滑坡发育特征
        3.5.2 澄潭台地滑坡发育特征
        3.5.3 回山台地至韩妃岭滑坡发育特征
        3.5.4 天台紫凝台地滑坡发育特征
        3.5.5 宁海县玄武岩地区滑坡发育特征
    3.6 典型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识别
        3.6.1 玄武岩台地区新滑坡的识别
        3.6.2 玄武岩台地区古滑坡的识别
    3.7 本章小结
4 典型滑坡成因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4.1 新昌回山台地下山滑坡
        4.1.1 滑坡地质概况
        4.1.2 滑坡特征
        4.1.3 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4.1.4 裂隙的工程地质评价
        4.1.5 下山滑坡成因分析
        4.1.6 下山滑坡监测
        4.1.7 滑坡稳定性分析
        4.1.8 下山滑坡小结
    4.2 嵊州市人武部-剡山小学边坡
        4.2.1 工程概况
        4.2.2 地质概况
        4.2.3 边坡变形调查概况
        4.2.4 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4.2.5 边坡变形成因小结
    4.3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管网渗流系统的物理模拟试验
    5.1 含碎石粘性土边坡渗流系统的物理模拟试验
        5.1.1 模拟试验的基本原理
        5.1.2 物理模型简介
        5.1.3 物理模拟试验过程
        5.1.4 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5.1.5 第一次物理模拟试验小结
    5.2 边坡坡角变化对剩余下滑推力影响的物理模拟试验
        5.2.1 物理模型简介和模型的制备
        5.2.2 物理模拟试验过程
        5.2.3 边坡坡角变化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的影响分析
        5.2.4 模型倾角10°时加水渗流试验情况
        5.2.5 第二次物理模拟试验小结
    5.3 管网渗流系统对边坡剩余下滑推力影响的物理模拟试验
        5.3.1 试验模型的改进
        5.3.2 试验过程
        5.3.3 模型倾角 0°时的试验结果分析
        5.3.4 模型倾角5-20°时的试验结果分析
        5.3.5 第三次物理模拟试验小结
    5.4 渗流试验获得的主要认识
6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防治对策
    6.1 滑坡与水的关系研究现状及相互作用机理
        6.1.1 滑坡与水的关系研究现状
        6.1.2 滑坡与水的相互作用机理
    6.2 常用滑坡治理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6.2.1 常用的滑坡治理措施
        6.2.2 目前滑坡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玄武岩台地区滑坡防治对策
        6.3.1 以治水为主的滑坡防治策略
        6.3.2 上三公路6~#滑坡的排水工程措施及效果
        6.3.3 滑坡监测的重要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华夏地块武夷成矿带深部电性结构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第2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理论
    2.1 大地电磁测深法简介
    2.2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
        2.2.1 时频变换
        2.2.2 测量噪声消除方法
        2.2.3 电性主轴分析原理
        2.2.4 模型维数判别
    2.3 大地电磁反演理论
第3章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采集布设情况
    3.2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野外采集
        3.2.1 数据采集所使用的仪器
        3.2.2 测点的选择及布设方法
    3.3 电性主轴分析
    3.4 研究区维性特征
    3.5 二维反演模式及参数选择
    3.6 MT二维反演结果可靠性分析
第4章 武夷成矿带电性结构与地质解释
    4.1 研究区MT二维反演电性结构模型分析
    4.2 研究区主要构造特征
    4.3 武夷成矿带深部电性结构
    4.4 武夷成矿带花岗岩分布及与矿床分布的关系
    4.5 武夷成矿带主要矿床及分布
    4.6 武夷成矿带主要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成矿作用
        4.6.1 冷水坑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成矿作用
        4.6.2 行洛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成矿作用
        4.6.3 永平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成矿作用
        4.6.4 小结
    4.7 武夷成矿带成矿机制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成果及认识
    5.2 论文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道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D]. 耿文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05(07)
  • [2]浙江天台大岭口银铅锌矿床的地质背景和成因[A]. 封益城,章纯荪,芮行健,吴岩,朱韶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2), 1983
  • [3]浙江天台大岭口银铅锌矿床异常结构研究[D]. 孙跃.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4]冀北丰宁银多金属成矿过程与远景: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与成因矿物学约束[D]. 李玉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5]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D]. 高延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6]大兴安岭甲乌拉铅锌银矿岩浆侵位序列与成矿 ——来自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成因矿物学的证据[D]. 牛斯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7]浙江天台银坑铅锌银矿床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J]. 杜理科,吴鹏,陈晨. 矿产与地质, 2014(06)
  • [8]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道的确定[A]. 俞周根,刘祖炎,张国槐,王存辉,封益城,章纯荪,吴岩,芮行键.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
  • [9]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D]. 俞伯汀. 浙江大学, 2006(12)
  • [10]华夏地块武夷成矿带深部电性结构与成矿机制研究[D]. 黄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标签:;  ;  ;  ;  ;  

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银铅锌矿区火山管线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