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建设,打造温馨的养老乐园

加强社区建设,打造温馨的养老乐园

一、加强社区建设为老年人创建一个温馨的乐园(论文文献综述)

葛平浩[1](2021)在《空间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研究 ——基于上海市B区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社区建设与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几年经济繁荣背景下,国家层面提出的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目标、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意见,使得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与打造。B区在上海市“1+6”文件的指引下,于2019年开始扶持打造一批社区示范基地,于摸索中在社区公共空间建构与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背景出发,分析当前基于社区公共空间建构的社区治理实践都在做什么,在推进过程中又面临哪些阻力成为本文的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非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为研究工具收集资料。在访谈区内30家社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选定3家重点基予公共空间搭建的社区治理实践案例,引入空间视角下的物理、生活、虚拟三元空间理论及空间性条件—状态—关系的空间正义分析框架,做研究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基于社区公共空间建构的社区治理呈现出:匹配居民需求,建设社区物理场域;培育自治组织,盘活社区生活情境;巧用资源平台,凝聚社区虚拟空间的实践路径。并在创造空间条件陶冶居民社区共同体意识,关注空间状态塑造社区共同生活,关注空间内构关系促进自治共治融合方面体现出了空间正义的倾向。但是空间占有支配权益脱嵌、重技术指标致脱离实际、治理主体参与程度不够的因素仍然阻碍着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向更深层次善治的迈进。基于此,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背景出发,立足空间视角提出了社工角色承担—积极倡导以促进空间权利归位;专业关系建立—建立纽带以弥合公共空间张力;社区工作队伍—精准赋权以提升公共空间活力的建议。

刘婷婷[2](2021)在《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居家养老”时代背景下,西安市即将快速步入老龄化的发展阶段,西安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成为当地养老建设的重要环节。退休老年人是老旧小区适老环境的主要使用者,而他们活动的户外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以“完整社区”理念、“海绵城市”等国家政策为背景,以“老旧小区改造”相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南院社区的户外适老环境进行现状调研,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相关方法,从使用功能、物理环境、视觉及文化景观、生态可持续等层面分析南院社区适老性现存问题并提出改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二章是文章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住区内老年人的行为空间理论、行为空间尺度、老年人在空间中活动的规律性、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特性等相关研究,为后文南院社区内户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通过分析南院社区整体现状和场地使用情况、户外环境构成要素完成实地调研,实现对该社区“不适老”现状问题的诊断;第四章主要对南院社区中老年人的户外行为进行现状调研,通过行为注记法得出他们的行为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通过使用后评价法对他们关于南院社区的场地满意度和环境需求进行调研,得出影响行为的适老环境设计相关要素;第五章阐述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依据改造目标、改造原则,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措施,提炼出改造要素;第六章是南院社区户外适老环境相关节点的适老化提升部分。选取六个代表性的行为偏好空间作为改造重要节点,分别从节点的场地现状、适老化总体设计及功能分析、适老化细部设计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完成对南院社区内部户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升。本文通过对南院社区老年人的户外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为解决南院社区适老环境户外景观“适老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优化策略,得到以下三个研究结论:(1)通过行为注记,总结出南院社区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其承载的特定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指导后期的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应根据场地的空间形态,完善相关设施要素。(2)运用适老化改造要素,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改造措施并应用于改造实践。同时,也为同一时期建设的、高校背景下的、单位制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做出了实践参考,完善并补充了适老化改造体系。(3)老年人行为研究中引入了日照分析,结合行为注记,准确判定了老年人行为偏好空间的分布,为今后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区域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刘亚婷[3](2021)在《福清市龙江府邸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性化的景观规划设计已逐渐成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目标。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居人性化居住区等相关概念,如居住区、居住区景观、人性化、人性化景观设计等,阐述了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基本理论,并将相关设计原则和方法运用到福清市龙江府邸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动态,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借鉴,多维度综合考虑,从中提炼出启发点,旨在以人为本、人性化为前提条件,营造一个宜居、舒适、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为目的。最后,将上述研究所得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应用到福清市龙江府邸居住区实际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去。通过对龙江府邸居住区区位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挖掘分析,确立设计主题、设计理念、设计愿景和设计构思,遵循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结合前面提及的各种研究方法,着重考量居住此处的每个年龄层对生活环境的不同需求,在功能分区中结合人性化理论设计一个全龄化的舒适宜人的品质居所。在龙江府邸的设计中通过对本地文化的挖掘与思考,将其运用在景观空间的布置,同时在设计中的方方面面也凸显出福清市本地的独特文化,使其在人们心中更具有识别性,也使得整体的景观规划更富人性化,从而营造一个以居民为主体,满足居民身心需求的人性化龙江府邸居住景观。本论文通过研究人性化和居住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对国内外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结合相关案例归纳他们的可取之地,运用在龙江府邸的景观规划设计中,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居住区景观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为营造一个宜居、舒适、美观的居住区景观,以期在今后研究居住区人性化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提供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为之后的相关设计提供一些灵感。

叶万琴[4](2021)在《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理论的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0年国家出台建设公租房的文件后,重庆市政府大力开展公租房的建设工作,在重庆市主城区一环与二环之间布局约4000hm2的公租房。重庆市公租房小区的人口基数大、建设密度高,是典型的高密度聚居社区。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在小区公共空间不断被压缩的高密度聚居环境中,儿童作为社区公共空间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人群,其户外活动的需求缺一再被忽视。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儿童数量逐年增加,儿童户外活动需求和空间缺失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1996年联合国发起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倡议后,国内部分城市根据国情将儿童友好建设工作和社区治理结合,提出“儿童友好型社区”。所以,在高密度聚居和儿童户外活动需求不被重视的大环境下,公租房小区如何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本文对国内外的儿童友好城市(社区)理论进行研究总结,提出社区空间友好是城市及社区儿童友好工作建设的基石,并且空间友好应包含数量友好和质量友好两个方面。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的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实地调查、观察记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的建设现状及儿童需求和小区内部空间特征及儿童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总结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在儿童活动空间数量和质量上的问题,最后提出公租房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改造策略和方法,以在今后公租房小区儿童活动空间建设实践上区得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主城区的21个公租房小区进行建设现状和环境条件调查,根据小区的环境条件归类出14个需要小区内部空间全部解决儿童活动需求的公租房小区,再利用实地调查、对比分析、问卷访谈等方法对14个公租房小区进行内部空间和儿童活动需求调查,探究公租房小区是否有足够的空间数量满足儿童活动的需求。其次,在前文归类出的14个公租房小区中选取最具典型特征的2个公租房小区,进行组团间和组团内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性调查分析,组团之间公共空间分为街道空间、商业空间和公共绿地,组团内部分为专属型儿童活动空间、附属型儿童活动空间和替代型儿童活动空间。再次,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状和需求调查方面,重庆市的公租房建设数量及规模大,容纳人口多,小区密度高、儿童多,大部分小区外环境没有公园或可活动的绿地,需要公租房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全部承担所有的活动压力。但公租房小区的儿童活动场地建设量严重不足,空间数量与儿童活动需求不平衡,所以儿童及监护人就会寻找一些“替代空间”进行活动。在空间质量及使用情况调查方面,组团间缺乏儿童游戏场地,对儿童需求忽略严重;停车、商贩等没规范,造成街道拥堵;管理及空间质量不佳,街道安全隐患严重;校园封闭管理,造成有效空间资源浪费;儿童出组团活动的意愿强烈,公共绿地扮演重要角色。组团内的专属型儿童活动空间存在场地设计和使用不佳,安全隐患严重;活动功能单一,游戏设施不足;游戏设施童稚化,儿童需求不被满足;配套设施不够,场地舒适感不高;植物配置单调,空间自然性较差;场地对儿童的友好性较差一些列问题。附属型儿童活动空间存在场地类型较多,成人需求为主导;场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场地设计配置较低,活动空间单调无趣;场地功能不复合,互动性较差;车辆乱停乱放,活动空间被侵占现象严重;场地对儿童的友好性较低一系列问题。替代型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隐患严重;缺乏对儿童的考虑,场地友好性很差。最后基于本文对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得出的改造策略与方法,以康居西城公租房小区为例进行设计实践,运用儿童友好社区理论进行公共空间的整改和优化。

李晓宁[5](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高苗[6](2020)在《泰安市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提升到全局高度,而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的社区,其治理体系与能力则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全面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增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泰安市泰山区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因此以泰安市泰山区为研究对象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以泰安市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研究,介绍了泰山区城市社区概况及治理背景,阐述了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的政策与制度、组织架构与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分析了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以此对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现实研究与梳理,总结了目前泰山区城市社区的治理取得的效果。在总体研究的基础之上,论文在对典型模式分析时,进行了典型案例的阐述,从更加微观的层面上对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尽管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不顺畅、社区治理主体建设滞后、城市社区资金保障不足、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市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存在漏洞等。基于泰山区目前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包括理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增强社区治理主体建设、强化城市社区经费保障力度、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强化城市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能力在内的5点建议。尽管未能圆满解决所有问题,但仍对泰安市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丁潇颖[7](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叶长征[8](2020)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的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设计研究 ——以宜昌地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高龄老人与失能老人显着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养老问题。伴随着日趋核心化与小型化的家庭结构,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照料与健康需求,社会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养老模式正逐步成为现阶段有效应对社会老龄化的关键措施。与此同时,国家与地方政策正在鼓励医疗与养老服务整合,大力推动机构养老设施转型,通过增加机构养老设施的医疗与护理功能,发展新兴的“医养结合”模式,从而满足当下老年人迫切的照护与医疗需求。宜昌作成为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的城市之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本文以宜昌地区为例,对医养结合模式下机构养老设施的适宜性设计做出了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养老设施与养老服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归纳,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紧接着对相关的基础设计理论进行了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并对老年人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以及医疗护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老年人对机构养老设施的空间与环境需求与设计启示,并进一步对医养结合模式与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概念进行了解析,明确其构成方式与适宜性建设特征;然后基于相关的适宜性建设特征,对宜昌市典型的机构养老设施做出了现状调研分析,并统计了当地入住机构养老设施的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通过现状调研与老人实际需求,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宜昌市机构养老设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主要问题归纳出影响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设计的主控要素与构成因素。接着基于主要问题与归纳出的影响适宜性设计主控要素,文章有针对性的对医养结合模式下的机构养老设施提出了适宜性的优化设计策略,从医养结合模式下机构养老设施的前期规划、功能配置与空间布局、疗愈性环境层面出发,参考结合优秀案例的设计手法,对机构养老设施各方面的适宜性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将此适宜性设计策略运用到笔者参与过的实际项目考察与设计当中加以分析,从而论证本文所提出适宜性设计策略与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对医养结合模式下的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设计提出了完善的设计策略,填补了传统机构养老设施在医疗康复与疗愈性养护环境等方面的不足。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为新兴的医养结合模式下的机构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为医养结合领域研究和健康老龄化发展贡献一份薄弱力量。

王宁[9](2020)在《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商业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商业空间的增加占据了儿童活动空间,使儿童室外活动空间匮乏;原有的自然性活动场地逐渐被过度的人工设施所取代,导致儿童活动空间失去自然趣味性;交通方式的变更使小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使儿童外出活动安全失去保障。根据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儿童活动频率最高的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迫切需求、儿童活动空间匮乏、儿童群体应受到保护和尊重为依托,以为儿童提供满足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为最终目的,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这一课题。采用文献收集、实地考察、等方法,论述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了国内外发展动态,阐述了相关概念、界定了研究范围,明晰了选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确定了技术路线。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简述作为研究的依据,对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可借鉴之处以及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五大原则及四大策略。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望丘里”小区作为项目实践,概述了项目区位、文化背景和当地气候,对场地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立了设计定位、理念和愿景,并以便利及可达性、安全及舒适性、科技及多功能、参与及互动性、自然及趣味性五大设计原则为依据,应用儿童友好空间规划、儿童友好安全防护、儿童友好融入参与、儿童友好品质提升四大设计策略进行设计。打造景观节点新方案,形成“两轴、一环、六园”的总体空间结构,并对空间节点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注重整体打造社区空间,进行围合管理。同时大力提倡游戏景观,满足儿童和成人能够在无器材环境下同样可以游乐。运用自然元素营造活动空间,调动儿童“五感”感知能力、培养儿童求生技能。致力于打造一个自然趣味、活力互动、全龄友好、健康安全的宜居住区空间。希望本文研究内容能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的作用。

范楚楚[10](2020)在《社会工作视野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南京市N社区为例》文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这阶段的成长经历对后期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儿童活动的公共空间减少,儿童的成长环境面临着着重大挑战,公共空间中的安全隐患越来越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保障儿童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是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友好城市建设是政府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为更好满足儿童生存和发展空间需求,我国正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系统理论,埃里克森社会心理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南京市N社区居民、儿童、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观察,从制度、空间、服务、文化、工作者等五个方面探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内涵。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现状来看,在制度层面,儿童友好社区跨部门合作组织架构和儿童议事制度已经形成;在空间层面,儿童斑马线、儿童地图、儿童健身路径、活动室、母婴室等纷纷建立;在服务层面,从儿童和家庭的需求出发,针对性地提供儿童友好性服务;在文化层面,创办社区儿童友好刊物,设计并让儿童投票选出社区儿童友好卡通形象;在工作者层面,建立了儿童友好志愿者团队,领导团队和专家团队。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安全保障;儿童友好空间的拓展,促进了儿童快乐成长;儿童参与社区建设,提升了儿童责任意识和发展能力。但是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社区仍存在着儿童友好资金来源保障机制缺乏,友好性制度操作性细节模糊;空间建构尚不完善,室内空间存在安全隐患;困境儿童群体服务空白,友好服务供需错位;儿童友好理念普及度不足,社区文化内容单薄;社区工作者的定位模糊,社区专业人才短缺,社区多元主体参与不足等问题。针对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未来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掘社区居民内在能力,促进居民参与,完善制度建设;结合实际情况,链接社区内外资源,打造适宜空间;面向社区不同群体,丰富服务种类,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扩大宣传力度,营造友好氛围,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吸引一流人才,尤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入建设队伍,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理论和方法促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二、加强社区建设为老年人创建一个温馨的乐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社区建设为老年人创建一个温馨的乐园(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研究 ——基于上海市B区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1.社区公共空间
        2.社区公共空间治理
    (四)理论视角
        1.空间理论
        2.空间正义的分析框架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研究
        1.社会工作发展需要基层社区的舞台
        2.社区治理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三)关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研究
        1.关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内涵与分类研究
        2.关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意义的研究
        3.基于公共空间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方法
        2.非参与式观察
        3.半结构式访谈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实施
    (四)案例介绍
四、空间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匹配居民需求,建设社区物理场域
        1.立足不同人群需求,打造“公共客厅”
        2.回应居民切实利益,推进社区微更新
    (二)培育自治组织,盘活社区生活情境
        1.培育团队自组织
        2.培育楼组自组织
    (三)巧用资源平台,凝聚社区虚拟空间
        1.整合社区外部资源,联建共建
        2.搭建居民参与平台,共建共治
五、基于空间正义的治理成效与困阻分析
    (一)空间正义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成效分析
        1.创造空间条件,陶冶居民社区共同体意识
        2.关注状态正义,参与中塑造社区共同生活
        3.关注关系正义,多元主体促自治共治融合
    (二)社区公共空间治理迈向空间正义的实践困阻
        1.空间占有支配权益脱嵌,空间性条件异化
        2.重技术指标致脱离实际,状态正义浮于表面
        3.治理主体参与程度不够,空间内构关系不紧密
六、总结与讨论
    (一)结果讨论
    (二)反思与建议
        1.社工角色承担:积极倡导以促进空间权利归位
        2.专业关系建立:建立纽带以弥合公共空间张力
        3.社区工作队伍:精准赋权以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三)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走访居委情况简介表
致谢

(2)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乃至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1.1.2 我国老旧小区改造及适老化发展相关政策
        1.1.3 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在西安的发展趋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3.3 国外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相关实践案例
        1.3.4 国内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相关实践案例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2.相关基础理论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老年人
        2.1.2 老旧小区
        2.1.3 完整社区
        2.1.4 适老环境设计
    2.2 住区老年人行为空间理论
        2.2.1 人体功效学理论
        2.2.2 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理论
        2.2.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3 住区老年人的行为尺度相关研究
        2.3.1 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尺度分析
        2.3.2 住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领域
    2.4 住区老年人在空间中活动规律性相关研究
        2.4.1 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
        2.4.2 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
    2.5 适宜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特性
        2.5.1 空间的边界性及领域感
        2.5.2 空间的层次性
        2.5.3 空间功能的复合性
    2.6 基础理论在本研究的具体应用
3.南院社区场地现状及户外环境使用情况研究
    3.1 南院社区现状场地特征
        3.1.1 南院社区概况
        3.1.2 南院社区的特殊性分析
        3.1.3 南院社区老年人概况
        3.1.4 南院社区物质空间现状
    3.2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构成要素
        3.2.1 地形
        3.2.2 交通系统
        3.2.3 活动场地
        3.2.4 水体
        3.2.5 景观小品及辅助设施
        3.2.6 植物
    3.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现状问题
        3.3.1 使用功能层面
        3.3.2 物理环境层面
        3.3.3 视觉及文化景观层面
        3.3.4 生态可持续层面
    3.4 本章小结
4.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行为相关研究
    4.1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特征及类型
        4.1.1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特征
        4.1.2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类型
    4.2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行为注记
        4.2.1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
        4.2.2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形态
        4.2.3 行为注记调研的意义与方法
        4.2.4 冬季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调研
        4.2.5 夏季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调研
        4.2.6 冬夏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结果
    4.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日照分析及行为关系研究
        4.3.1 户外环境日照分析的意义
        4.3.2 冬夏分时段日照分析法
        4.3.3 南院社区冬夏分时段日照分析
        4.3.4 南院社区日照分析与行为偏好空间的关系
    4.4 南院社区现状场地使用后评价
        4.4.1 使用后评价含义
        4.4.2 使用后评价内容
        4.4.3 使用后评价结果
    4.5 影响行为的适老环境设计相关要素
        4.5.1 影响户外环境适老化的直接因素
        4.5.2 影响户外环境适老化的间接因素
        4.5.3 人为可控制的适老环境设计要素
        4.5.4 非人为可控制的适老环境设计要素
    4.6 本章小结
5.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
    5.1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目标
        5.1.1 符合学校行政办公环境的形象定位
        5.1.2 为老人及孩童营造舒适便捷、优美宜居的住区环境
        5.1.3 营造实用且有特色的户外适老化景观
        5.1.4 符合国内先进的设计理念
    5.2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原则
        5.2.1 以老年人为本
        5.2.2 健康需求导向
        5.2.3 邻里持续交往
        5.2.4 生态可持续性
    5.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措施
        5.3.1 完善设施要素,丰富场地功能
        5.3.2 结合园艺种植,提升绿化景观
        5.3.3 设置老幼结合空间,融合代际共享
        5.3.4 融入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
    5.4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要素
        5.4.1 适老化的无障碍设施
        5.4.2 适老化的铺地
        5.4.3 适老化的休息设施
        5.4.4 适老化的植物
        5.4.5 适老化的照明设施
        5.4.6 适老化的健身设施
    5.5 本章小结
6.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重要节点适老化改造提升
    6.1 “后乐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1.1 场地现状分析
        6.1.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1.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2 “平凹馆”节点适老化改造
        6.2.1 场地现状分析
        6.2.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2.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3 “社区中心”节点适老化改造
        6.3.1 场地现状分析
        6.3.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3.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4 “悦心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4.1 场地现状分析
        6.4.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4.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5 “知心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5.1 场地现状分析
        6.5.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5.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6 “羽毛球场”节点适老化改造
        6.6.1 场地现状分析
        6.6.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6.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7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Ⅱ图片索引
附录 -Ⅲ表格索引

(3)福清市龙江府邸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居住区
    2.2 居住区景观
    2.3 人性化
    2.4 人性化设计
3 人性化景观设计概述
    3.1 居住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原则
        3.1.1 地域文化性原则
        3.1.2 景观功能丰富原则
        3.1.3 景观环境适宜性和多样性原则
        3.1.4 特殊人群关怀原则
        3.1.5 生态化原则
    3.2 居住小区人性化设计方法
        3.2.1 区位与场地优化选择
        3.2.2 绿化系统生态化设计
        3.2.3 交通系统便捷化设计
        3.2.4 公共设施系统适宜性设计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广东珠海珠光里程花园项目
        4.1.1 设计概况
        4.1.2 借鉴与启发
    4.2 广州逸合壹号公馆
        4.2.1 设计概况
        4.2.2 启发点与借鉴点
    4.3 鲁能·泰山9 号高层居住区项目
        4.3.1 设计概况
        4.3.2 启发点与借鉴点
5 福清市龙江府邸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福清市环境概况
        5.1.2 项目区位
        5.1.3 场地现状分析
        5.1.4 用地设计范围分析
        5.1.5 场地用地限制条件分析
        5.1.6 场地竖向分析
        5.1.7 场地日照分析
        5.1.8 场地消防分析
    5.2 总体规划设计策略
        5.2.1 设计主题
        5.2.2 设计目标
        5.2.3 设计理念
        5.2.4 设计构思
        5.2.5 设计愿景
        5.2.6 设计原则
        5.2.7 设计依据
    5.3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5.3.1 总体规划设计
        5.3.2 景观结构
        5.3.3 功能分区
        5.3.4 交通组织流线
    5.4 景观分区设计方案
        5.4.1 入口景观区
        5.4.2 休闲娱乐区-活力聚场
        5.4.3 老年活动区-悦堂之境
        5.4.4 儿童活动区-全龄共享乐园
        5.4.5 植物观赏区-科普认知园
        5.4.6 安静休憩区-林间澜苑
        5.4.7 安静休憩区-澜亭问茶
        5.4.8 入户空间
    5.5 专项设计
        5.5.1 种植设计
        5.5.2 铺装设计
        5.5.3 跑道设计
        5.5.4 标识设计
        5.5.5 照明设计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理论的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公租房热潮兴起,建设速度和规模急剧上升
        1.1.2 高密度聚居环境中对儿童活动需求的忽视问题严重
        1.1.3 继“儿童友好型城市”提出后,儿童空间的成长受到重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公租房小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儿童友好
        2.1.2 儿童友好型社区
        2.1.3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
    2.2 儿童友好型社区理论基础
        2.2.1 CFC儿童友好型城市构建体系
        2.2.2 中国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规范
        2.2.3 走向儿童友好社区空间
    2.3 儿童友好对社区空间的要求
        2.3.1 空间数量的要求
        2.3.2 空间质量的要求
    2.4 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与儿童友好的关系
        2.4.1 公租房小区的儿童活动空间类型
        2.4.2 不同类型空间与儿童友好的关系
    2.5 小结
第3章 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现状及儿童活动需求调查
    3.1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3.1.1 调查内容
        3.1.2 调查方法
    3.2 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建设现状调查
        3.2.1 建设规模
        3.2.2 居住情况
        3.2.3 儿童数量
    3.3 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环境条件调查
        3.3.1 位置分布
        3.3.2 用地情况
    3.4 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内部空间调查
        3.4.1 空间结构
        3.4.2 空间数量
    3.5 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儿童活动需求调查
        3.5.1 人群结构
        3.5.2 活动行为
        3.5.3 空间需求
    3.6 小结
第4章 重庆市主城区典型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及使用情况调查
    4.1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4.1.1 调查内容
        4.1.2 调查方法
    4.2 调研对象的选择过程
        4.2.1 对象的选取原则
        4.2.2 对象的选择及现状
    4.3 重庆市主城区典型公租房小区组团间公共空间及使用情况调查
        4.3.1 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
        4.3.2 两江民居公租房小区
    4.4 重庆市主城区典型公租房小区组团内公共空间及使用情况调查
        4.4.1 专属型儿童活动空间
        4.4.2 附属型儿童活动空间
        4.4.3 替代型儿童活动空间
    4.5 重庆市主城区典型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调查结果分析
        4.5.1 组团之间公共空间调查结果分析
        4.5.2 组团内部公共空间调查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理论的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和方法
    5.1 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理论的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5.1.1 整合有效空间,增加可活动空间的面积
        5.1.2 增设专属型儿童活动空间,加强公共绿地的儿童关怀
        5.1.3 利用有效资源,创建“校园+社区”的共享协议
        5.1.4 结合儿童活动半径,创建和谐有序的空间体系
        5.1.5 规范停车与商贩,创建安全无障的街道空间
        5.1.6 加强政策、服务、空间三层级的力度,共建儿童友好社区
    5.2 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理论的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改造方法
        5.2.1 专属型儿童活动空间改造方法
        5.2.2 附属型儿童活动空间改造方法
        5.2.3 替代型儿童活动空间改造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理论的重庆市康居西城小区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6.1 康居西城概况
    6.2 康居西城现状问题及分析
        6.2.1 组团之间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6.2.2 组团内部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6.3 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理论的康居西城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改造
        6.3.1 组团之间公共空间改造
        6.3.2 组团内部公共空间改造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儿童活动需求调查问卷表
附录 关于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组团内公共空间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表
致谢

(5)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泰安市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社区理论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2.1.1 社区及城市社区特点
        2.1.2 城市社区治理
    2.2 社区治理的理论溯源
        2.2.1 社会资本理论
        2.2.2 参与式治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4 公民社会理论
        2.2.5 “善治”理论
3 泰安市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现状
    3.1 泰山区城市社区概况及治理背景
        3.1.1 社区概况
        3.1.2 治理背景
    3.2 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政策与制度
        3.2.1 治理体系建设
        3.2.2 资金保障机制
    3.3 泰山区城市社区组织架构与人才队伍
        3.3.1 社区组织架构
        3.3.2 人才队伍建设
    3.4 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分析
        3.4.1 党建引领模式
        3.4.2 网格管理模式
        3.4.3 服务导向模式
        3.4.4 多元共治模式
        3.4.5 “智慧社区”模式
    3.5 泰安市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效果
        3.5.1 总体建设方面
        3.5.2 服务水平方面
4 泰安市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分析
    4.1 社区治理机制不顺畅
        4.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细化
        4.1.2 政社职能边界不清
    4.2 社区治理的主体建设滞后
        4.2.1 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落后
        4.2.2 工作队伍建设薄弱
    4.3 城市社区资金保障不足
        4.3.1 保障资金投入少、比例低
        4.3.2 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单一
        4.3.3 社区资产管理不规范
    4.4 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4.4.1 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
        4.4.2 精细化服务能力不足
    4.5 城市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存在漏洞
        4.5.1 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4.5.2 缺乏长效的应急管理预案
        4.5.3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人员紧缺
5 完善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措施
    5.1 理顺城市社区治理机制
        5.1.1 细化社区相关法律法规
        5.1.2 健全多级贯通的工作机制
        5.1.3 推进社区减负增效
        5.1.4 构建社会化治理机制
    5.2 增强社区治理主体建设
        5.2.1 强化“大党委”党建引领
        5.2.2 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5.2.3 加强社区队伍培养
        5.2.4 强化社区居民自治
    5.3 强化城市社区经费保障力度
        5.3.1 增加财政投入
        5.3.2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5.3.3 细化资金监管制度
    5.4 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
        5.4.1 提升居民间矛盾化解水平
        5.4.2 提升网络与科技服务水平
        5.4.3 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5.4.4 提升购买社会服务能力
    5.5 强化城市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能力
        5.5.1 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
        5.5.2 健全社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5.5.3 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医养结合模式下的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设计研究 ——以宜昌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解析
    2.1 基础设计理论
    2.2 老年人群的基础特征与设计启示
    2.3 医养结合模式下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概念解析
    2.4 本章小结
3 宜昌市机构养老设施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宜昌市机构养老设施现状概况
    3.2 宜昌市机构养老设施现状分析
    3.3 宜昌市入住机构养老设施老年人需求调研
    3.4 宜昌市机构养老设施的主要问题分析
    3.5 影响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设计的主控要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医养结合模式下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设计策略
    4.1 前期规划的适宜性设计策略
    4.2 功能配置与空间布局适宜性设计策略
    4.3 疗愈性环境的适宜性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案例分析—宜昌市颐福乐园老年公寓适宜性设计
    5.1 项目概况与问题分析
    5.2 前期规划适宜性设计
    5.3 功能配置与空间布局适宜性设计
    5.4 疗愈性环境适宜性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调查问卷
附录 II: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9)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起因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概念界定及范围界定
        1.4.1 概念界定
        1.4.2 范围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儿童行为心理学理论
        2.1.2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2.1.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1.4 景观五感设计理论
    2.2 儿童户外活动相关研究
        2.2.1 儿童的分类
        2.2.2 儿童户外活动尺度
        2.2.3 儿童的心理及行为活动特征
        2.2.4 儿童户外活动类型
        2.2.5 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类型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2.3.1 国外案例分析
        2.3.2 国内案例分析
        2.3.3 现存不足
第三章 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及策略
    3.1 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3.1.1 便利及可达性原则
        3.1.2 安全及舒适性原则
        3.1.3 科技及多功能原则
        3.1.4 参与及互动性原则
        3.1.5 自然及趣味性原则
    3.2 设计策略
        3.2.1 儿童友好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3.2.2 儿童友好安全防护设计策略
        3.2.3 儿童友好融入参与设计策略
        3.2.4 儿童友好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实践——以呼和浩特望丘里小区为例
    4.1 项目概述
        4.1.1 项目区位
        4.1.2 文化背景
        4.1.3 当地气候
    4.2 现状分析
        4.2.1 周边环境分析
        4.2.2 规划条件分析
        4.2.3 住区入口分析
        4.2.4 空间尺度分析
        4.2.5 住区日照分析
        4.2.6 人群需求分析
    4.3 设计构想
        4.3.1 设计定位
        4.3.2 设计理念
        4.3.3 设计愿景
    4.4 总体设计规划
        4.4.1 项目设计原则
        4.4.2 儿童友好空间规划设计
        4.4.3 儿童友好安全防护设计
        4.4.4 儿童友好融入参与设计
        4.4.5 儿童友好品质提升设计
    4.5 空间节点设计
        4.5.1 塞上叠翠——景观通行
        4.5.2 莺飞草长——对弈洽谈
        4.5.3 林原牧马——景观会客
        4.5.4 云际穹庐——休憩交流
        4.5.5 沃野千里——共享社交
        4.5.6 一碧万顷——礼序归家
    4.6 专项设计
        4.6.1 安全设施规划设计
        4.6.2 铺装规划设计
        4.6.3 照明系统设计
        4.6.4 植物规划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表来源
作品集

(10)社会工作视野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南京市N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儿童友好的历史演进研究
        1.3.2 儿童友好的政策发展研究
        1.3.3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现状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相关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内容
        1.4.5 研究方法
        1.4.6 创新之处
第2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制度建设
    2.1 儿童友好型社区制度建设背景
    2.2 儿童友好型社区制度建设的成效
        2.2.1 建立儿童友好社区跨部门合作组织架构
        2.2.2 确立儿童议事制度
    2.3 儿童友好型社区制度建设的问题
        2.3.1 资金来源保障机制缺乏
        2.3.2 友好性制度的操作性模糊
    2.4 社会工作的应对
        2.4.1 完善领导小组制度
        2.4.2 丰富儿童议事制度
        2.4.3 明确工作人员职责
        2.4.4 增加评估制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建构
    3.1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建构背景
    3.2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建构的成效
        3.2.1 儿童友好性空间识别
        3.2.2 儿童友好的运动空间建构
        3.2.3 儿童友好的安全空间建构
        3.2.4 儿童友好的游戏空间建构
        3.2.5 儿童友好的生活空间建构
    3.3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建构的问题
        3.3.1 空间规划忽略儿童成长规律
        3.3.2 室内公共空间存在安全隐患
    3.4 社会工作的应对
        3.4.1 社区整体空间规划适宜
        3.4.2 社区室内空间强化安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服务递送
    4.1 儿童友好型社区服务递送背景
    4.2 儿童友好型社区服务递送的成效
        4.2.1 服务儿童家庭
        4.2.2 服务各年龄段儿童
    4.3 儿童友好型社区服务递送的问题
        4.3.1 特殊儿童的服务存在空白
        4.3.2 友好性服务供需存在错位
    4.4 社会工作的应对
        4.4.1 为儿童照顾者提供服务
        4.4.2 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
        4.4.3 以儿童需求为出发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文化营造
    5.1 儿童友好型社区文化营造背景
    5.2 儿童友好型社区文化营造的成效
        5.2.1 创办社区儿童友好刊物
        5.2.2 设计社区儿童友好卡通形象
        5.2.3 儿童友好文化宣介
    5.3 儿童友好型社区文化营造的问题
        5.3.1 儿童友好理念仍未普及
        5.3.2 社区友好文化内容单薄
    5.4 社会工作的应对
        5.4.1 拓宽宣传渠道
        5.4.2 增加宣传亮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队伍打造
    6.1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队伍打造背景
    6.2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队伍打造的成效
        6.2.1 成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
        6.2.2 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
        6.2.3 引进专业社会组织与专家团队
    6.3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队伍打造的问题
        6.3.1 社区工作者间职责不清
        6.3.2 社区社工专业人才短缺
        6.3.3 社区多元主体参与不足
    6.4 社会工作的应对
        6.4.1 增强志愿者队伍能力
        6.4.2 建设专业人才团队
        6.4.3 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附录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论文类
    3.文件类
致谢

四、加强社区建设为老年人创建一个温馨的乐园(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研究 ——基于上海市B区的实践[D]. 葛平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D]. 刘婷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福清市龙江府邸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D]. 刘亚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儿童友好社区理论的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叶万琴. 西南大学, 2021(01)
  • [5]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6]泰安市泰山区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 高苗.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7]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8]医养结合模式下的机构养老设施适宜性设计研究 ——以宜昌地区为例[D]. 叶长征. 三峡大学, 2020(06)
  • [9]儿童友好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王宁.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10]社会工作视野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南京市N社区为例[D]. 范楚楚.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加强社区建设,打造温馨的养老乐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