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健脾抗衰老方的研究

益肾健脾抗衰老方的研究

一、益肾健脾方剂延缓衰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旭东[1](2021)在《张耀圣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医案分析及核心药物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临床部分:通过对张耀圣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临床医案的整理分析,深入研究张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用药经验,挖掘核心部分,分析用药加减规律及方药组合,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传承中医药经验的方法。网络药理部分:在临床部分核心处方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核心药物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可能机制,为深入的实验研究提供前期基础。方法:临床部分:建立张耀圣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中医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应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多种方法对临床医案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网络药理部分: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选取核心药物中的有效元素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人类基因信息数据库选取少弱精子症的疾病靶点;应用R语言筛选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互作网络;通过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应用R语言对处方核心药物与少弱精子症的共同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临床部分:本次研究筛选得到少弱精子症医案163份,处方共计213首,患者年龄构成分布在26岁~50岁之间,平均年龄35.71±5.064;涉及中医症状、体征107种;舌象47种,脉象49种;药物统计涉及中草药152味,累计药味使用总频次3568次,药物功效以补虚类最多,药性以平、温、寒药为主,药味以甘味和辛味为主;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提取核心药物组合并进行算法验证,得到由枸杞子、菟丝子、黄芪、升麻、柴胡、川芎、红花、土茯苓组成的37组药物组合和40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网络药理部分:研究经初步筛选得到两组核心药物的97个活性成分。在药物活性成分中,degree值靠前的是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黄豆黄素、豆甾醇。在基因中,degree靠前的是NCOA2、PTGS2、PTGS1、AR、CASP3。检索得到少弱精子症的疾病与药物的共同靶点46个,应用R语言绘制的PPI网络图和频次图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靶点有AKT、IL6、ESR1、EGFR等。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主要包括氧化活性、磷酸酶结合、内源性激素调节等生物学过程。结论:临床部分:本次研究通过制定标准的信息统计方案对张耀圣教授临证治疗的医案进行整理,从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兼病)、症状、体征、舌诊、脉诊到处方用药(药味、药量、药性)、核心药物组合的提取及算法验证等多个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初步揭示了导师临证医案中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病-症-方-药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药在少弱精子症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多的思路。网络药理部分: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黄豆黄素、豆甾醇可能在益肾健脾中药的药理作用中发挥作用。益肾健脾中药对治疗男性少弱精子症的可能靶点有AKT、IL6、ESR1、EGFR等。此外,ESR1作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在调控男性生精功能方面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有较明显的体现,研究推测益肾健脾中药改善男性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调控人体内源性激素有关。

汤鸽[2](2020)在《益肾健脾通络法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脾肾两虚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益肾健脾通络法与单纯益肾健脾法在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验证通络法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全程应用的疗效优势,探讨中医病症结合诊疗模式下该疾病的方药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选择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或病房且确诊为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G2-G3a期证属脾肾两虚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西药组、益肾健脾组、益肾健脾通络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予基础治疗,包含降糖、降压、调脂等,益肾健脾组在西药组基础治疗上加用具有益肾健脾功效的中药煎剂,益肾健脾通络组在益肾健脾组基础上配合水蛭颗粒,服药周期为8周。通过观察记录治疗前和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糖代谢指标(FBG、Hb A1c)、血压指标(SBP、DBP)、脂代谢指标(CHO、TG、HDL-C、LDL-C)、蛋白尿相关指标(24h-PRO、UACR)、肾功能相关指标(e GFR)等,应用SPSS 2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益肾健脾通络组有效率为83.3%,益肾健脾组有效率为73.3%,西药组有效率为20.0%,益肾健脾通络组及益肾健脾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益肾健脾通络组与益肾健脾组有效率相近。2.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情况经治疗,益肾健脾通络组、益肾健脾组及西药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有下降,益肾健脾通络组和益肾健脾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显着(P<0.01),西药组证候评分减少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间比较,益肾健脾通络组和益肾健脾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评分降低显着,两组的评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在中医单一临床症状方面,益肾健脾通络组和益肾健脾组改善效果良好;在糖尿病肾脏疾病特征性症状如尿少或尿频、视物模糊等,益肾健脾通络组较益肾健脾组改善效果明显。3.西医疗效评价益肾健脾通络组有效率为83.3%、益肾健脾组有效率为80.0%,西药组有效率为23.3%,益肾健脾通络组及益肾健脾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益肾健脾通络组与益肾健脾组疗效相近。4.e GFR、蛋白尿相关指标在e GFR方面,益肾健脾通络组有改善(P<0.05);三组间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益肾健脾通络组优于其他两组。在蛋白尿方面,治疗前后比较,三组24h-Pr O、UACR均有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对比,益肾健脾通络组和益肾健脾组两指标均优于西药组(P<0.05),益肾健脾通络组和益肾健脾组之间仅24h-PRO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脂代谢相关指标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益肾健脾组和益肾健脾通络组各项均有改善(P<0.05),西药组仅TG、LDL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TG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性,CHO益肾健脾组较西药组有明显改善(P<0.05),HDL-C益肾健脾组和益肾健脾通络组较西药组有明显改善(P<0.01),LDL-C益肾健脾通络组较西药组有明显改善(P<0.05)。6.血压、血糖情况三组治疗前后及三组间血压、空腹血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益肾健脾通络法和单用益肾健脾法治疗G2-G3a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中医疗效显着;在改善糖尿病肾脏疾病相关症状尿浊、尿少或尿频、视物模糊方面,益肾健脾通络法疗效更佳。在DKD治疗全程中,通络法应用有效,体现了病证结合的治疗思路。2.益肾健脾通络法和单用益肾健脾法均可降低尿蛋白水平,减少蛋白尿的排出,其中益肾健脾通络法疗效更为显着,从而达到控制或延缓糖尿病肾脏病进展的目的。3.益肾健脾通络法在短期内能够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但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评估。4.益肾健脾通络法和单用益肾健脾法在脂代谢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改善机体脂代谢紊乱的情况,益肾健脾通络法对于降低LDL-C、提高HDL-C水平增效更为明显。5.整个临床观察,患者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不耐受情况,安全性良好。

闫俊丽[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秦伯未膏方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旳:通过整理秦伯未先生着作《谦斋医学文稿》、《秦伯未方药论着选》、《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秦伯未膏方集》中记载的膏方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其用药组方规律,对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筛选出的秦伯未膏方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频次、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出膏方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得出秦老先生应用膏方的药性、剂量规律,治疗妇科疾病、咳嗽的用药经验。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秦伯未膏方139首,包含222味中药,数量最多的为治疗妇科疾病膏方35首,其次是治疗咳嗽膏方34首;高频药物为白术、熟地黄、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女贞子等,胶类为阿胶、龟板胶使用较多;药物四气以温性为主1567次;五味为甘味药物使用最多2582次,归经以肾经、肝经为主;高频药物常用剂量为:白术45克,熟地黄90克,党参90克,白芍45克,当归45克,黄芪90克,药量较轻。对治疗妇科疾病35首膏方进行分析得出:高频药物为:当归、白芍、熟地黄、白术、杜仲、沙苑子、核桃仁等;四气以温性(446次)、平性(259次)药物为主;五味以甘味(639次)药物为主,其次是苦味(383次);归经为肝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肾经、脾经。高频药物组合为:“当归,白芍”“熟地黄,当归”“熟地黄,白芍”“杜仲,当归,白芍”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4个新处方。对治疗咳嗽的34首膏方进行分析得出:高频药物为白术、黄芪、麦冬、半夏、薏苡仁、款冬花等;四气为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365次);五味为甘味药物频次最多(612次),归经为归肺经药物频次最多(564次),其次是脾经(373次)、肾经(358次)。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为“黄芪,白术”“麦冬,黄芪”“麦冬,北沙参”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4个新处方。结论:秦伯未先生应用膏方,以温、平药物为主,甘、苦药物居多,很少使用大辛大热、药性峻猛之品;用药剂量轻,每于平和之中取效,对证施治,知药善用,用药轻灵,平中见奇。总体用药以补益强壮药物为主,注重滋补肝肾、脾胃,根据疾病之本质倡导平补、温补、清补、涩补。治疗妇科疾病多用补肝肾、补血柔肝之品;治疗咳嗽多为补气养阴、降气平喘之品。

李俊珂[4](2020)在《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敦煌医学卷子中的延年类医方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方义进行阐释并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其方药配伍规律,从方药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延年养生理念,以期能释译医家的延年思想和益寿方法,从导师李应存教授的应用中汲取医方的智慧,体现古为今用,为后人延年益寿有所助益。方法:以敦煌古医书原卷子图片(从国际敦煌项目网站下载)为研究资料。并参考:《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古医方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实用敦煌医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等敦煌古医籍现代研究书籍。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挖掘、归纳、整理上述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具有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功效的医方,阐释其方义,分析其用药特色。结果:1.敦煌延年类医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其旨在于调气以养神、固精以壮形、食药以延年。本文从气血并调,五脏调补,润形养神,固本葆贞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对48首敦煌延年方的配伍分析可知,敦煌延年类医方根据人之体质以虚为本,湿痰瘀为标。其药味配伍当以补益之法为主,同时遵循动静结合、补中有泻、平调寒温、主次相辅的配伍法度,利用药物的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应用,以补脏腑之虚损,调阴阳之失衡,促气血之条畅,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调补五脏、预防在先、辨证施补、用药缓图之作用。2.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方药归经首冠肾经(136味),其余脏腑次之(肺93味、心91味、脾89味、肝87味)无大差异;敦煌延年类医方之药性以温性(98频次)为主,平性(67频次)次之,寒性(60频次)再次之,热性凉性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5和2;药物多以甘味(159频次)为主,苦味(88频次)次之,辛味(73频次)再次之,咸味、酸味、涩味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23、19和7;敦煌延年类医方共使用中药136味,其中高频次使用药物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补益之品。结论:敦煌延年类医方以补虚为主,首重于肾,兼及他脏,促五脏坚固,筑长寿之基,从方药角度验证“五脏虚损致衰”理论。以补益之品疗虚损之本的同时,兼用利湿泄浊、涤痰开窍、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属,祛除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涩血阻、痰浊内生、水湿泛溢等邪实之标,以恢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达阴阳和合之目的,亦体现敦煌延年类医方审证求因,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的延年养生特色;敦煌延年类医方集众家(儒家、释家、道家、医家)之所长,对延年遐龄有超前的主观意识,丰富了治未病和延年益寿的内容。可将其应用于临床,发挥其药效和缓、适应性广、低毒副性等优势,以防治老年疾病,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健康状态,达“健康老龄化”之目标。导师李应存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敦煌医学临床与应用研究,善于化裁敦煌延年类医方治疗各种虚损、早衰类疾病,有丰富的治疗验案,为敦煌延年类医方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思路,为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临床应用的内容。

叶艳玲[5](2020)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根据本课题纳入和排除标准,将60例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用药方案:(1)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低盐饮食;予安博维,150mg/日,口服;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伴有高血压者依次选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水肿时加用利尿剂;(2)治疗组除上述常规西医治疗外,加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口服。3.疗程:4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4.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其治疗效果及用药的安全性。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结果比较P=0.035(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0.00%、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后P=0.02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加显着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3.尿常规和24h尿蛋白比较: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尿蛋白、尿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结果,经组内及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尿红细胞和24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肾功能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Scr,Ccr,BUN),P值均大于0.05,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对肾功各指标无明显影响。5.安全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血常规(WBC,RBC,Hb,PLT)无明显差异(P>0.05)。生命体征、粪便常规和心电图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两组的治疗对上述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影响,且在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受试者所用的药物是安全的。结论: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能有效改善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减少尿蛋白,全面改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其病情进展。

王定国[6](2020)在《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临床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患精液相关参数的影响,以证实聚精助育颗粒的临床疗效;同时,对聚精助育颗粒复方中的药效物质基础成分进行鉴定并建立组方在不同波长条件下的HPLC指纹图谱,以明确聚精助育颗粒组方中的药效物质基础成分及全方指纹图谱,为下一步聚精助育颗粒的药效学研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1按纳入标准选入符合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例60例(脱落4例),给予聚精助育颗粒口服治疗(服法:1剂/日,3次/日,饭后开水冲服,分早中晚三次服用),疗程为13周。严格按要求采集病患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3周后的精液质量标本,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对精液中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依据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的标准,做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2聚精助育颗粒复方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主要含括药效物质基础成分的鉴定和全方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HPLC-DAD技术对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各单一颗粒样品、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混合标准品1、混合标准品2及十批颗粒样品进行测定,依据测定结果建立聚精助育颗粒全方双波长指纹图谱(300nm和210nm),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软件对其进行评价,最终对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特征色谱峰进行单方归属。结果:1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患精子活动力影响的研究56例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患经聚精助育颗粒治疗13周后的精液相关指标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病患的精子密度经治疗后(23.36±9.66×106/ml)与治疗前(22.89±10.37×106/ml)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患的精子总活率经治疗后(59.84±12.87%)与治疗前(46.82±10.34%)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级精子活动力经治疗后(37.10±12.07%)与治疗前(25.11±9.85%)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B级精子活动力经治疗后(13.88±5.27%)与治疗前(11.33±7.23%)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级+B级精子活动力经治疗后(50.97±11.92%)与治疗前(36.43±7.66%)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56例有效病例中,病患的平均年龄为34.21±5.36岁,主要集中在2635岁之间,其中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45岁;并依据疗效标准:治愈8例(占14.29%)、显效21例(占37.50%)、好转13例(占23.21%)、无效14例(占25.00%),总有效率75.00%。2聚精助育颗粒在不同波长下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2.1通过对比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各单一颗粒样品、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及混合标准品1、2测定结果色谱图,聚精助育颗粒阴性对照样品汤剂在300nm波长处总的约有35个色谱峰,去除前5分钟色谱峰后,丹参颗粒贡献了10个色谱峰;生炙黄芪颗粒共贡献4个色谱峰;生熟地黄颗粒共贡献2个色谱峰;枸杞子颗粒贡献4个色谱峰;酒黄精颗粒贡献1个色谱峰;沙苑子颗粒贡献7个色谱峰;川续断颗粒贡献8个色谱峰;益母草颗粒贡献1个色谱峰;制何首乌颗粒贡献2个色谱峰;菟丝子颗粒、太子参颗粒和鸡血藤颗粒则无特别的色谱峰。2.2通过对比各单一标准品、各单一颗粒样品测定结果色谱图,对300nm和210nm波长下十个批号聚精助育颗粒全方HPLC指纹图谱中的29个共有峰进行指认,并指认了其中的6个峰,分别有12号色谱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13号色谱峰为毛蕊花糖苷(地黄)、14号色谱峰为金丝桃苷(菟丝子)及二苯乙烯苷(制何首乌)、19号色谱峰为沙苑子苷(沙苑子)、25号色谱峰为丹酚酸B(丹参)、29号色谱峰为川续断皂苷VI(续断),其余色谱峰是由多个药物颗粒共有的,所以难以进行指认及归属。结论:聚精助育颗粒治疗13周后可有效提高病患的精子活动力。在300nm波长下聚精助育颗粒阴性对照样品色谱图中丹参颗粒、川续断颗粒、沙苑子颗粒、生炙黄芪颗粒和枸杞子颗粒的色谱峰贡献度最大;根据聚精助育颗粒方义分析,色谱峰中贡献度最大的6味药物,分别以生炙黄芪颗粒和枸杞子颗粒为君药,丹参颗粒为臣药,沙苑子颗粒为佐药,川续断颗粒为使药,其结果与聚精助育颗粒药物配伍相符,进一步证实了聚精助育颗粒组方配伍的有效性。其次指认了300nm和210nm波长下十批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中的12号色谱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13号色谱峰为毛蕊花糖苷(地黄)、14号色谱峰为金丝桃苷(菟丝子)和二苯乙烯苷(制何首乌)、19号色谱峰为沙苑子苷(沙苑子)、25号色谱峰为丹酚酸B(丹参)、29号色谱峰为川续断皂苷VI(续断)。由此可见,聚精助育颗粒中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信息的特征实际上是混杂状态下的综合整体,证实了聚精助育颗粒的药效物质成分间相互作用、相互干扰的整合作用;并通过所指认出的色谱峰可知,其与方义配伍相符,更加证实了聚精助育颗粒组方配伍的有效性。

郑佩[7](2019)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利用理论研究、统计学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有关耳的中医古代文献和近40年中医药期刊治疗耳鸣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中探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总结出临床中耳鸣的辨证论治及选方用药的规律性认识,对丰富与完善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内涵,特别是窍脏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运用理论研究方法,收集有关耳的中医历代文献,以脏腑、经络分别归类,并进行生理与病理方面的整理分析,从中探讨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2.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搜集近40年关于耳鸣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类文献,利用Excel软件和“R”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耳主要包括耳郭、耳轮、耳坠、耳门、耳孔等,具有司听主衡功能。生理上肾藏精,主宰耳窍生长发育,肾主水,输布耳窍津液,肾阴、肾阳温养耳窍,耳为肾之外窍,通过耳能够诊察肾脏盛衰;心藏神,主管耳窍听觉和平衡感,心主血脉,濡养耳脉,助其运行气血以维持耳窍功能,心肾精血互生,精神互用,以充养耳窍;脾胃化生气血,可上奉滋养耳脉,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于耳窍,调节耳窍津液平衡,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浊,保持耳窍清灵;肝主疏泄,调节耳窍气机,贯通于耳,肝藏血,补给耳脉血量,调节耳脉血流量,肝肾同源,精血互养,以濡养耳脉;肺开窍于鼻,耳鼻相通,肺主气,参与宗气生成,影响听觉,肺朝百脉主治节,统管耳窍气血,肺藏魄,主管耳灵(耳部感知觉)。病理上脏腑经络出现异常,皆能引起耳病。2.由药物频数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主要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磁石、枸杞子、石菖蒲、菟丝子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肾、肝、心,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苦为主;从肝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肝火炽盛证、肝郁气滞证、肝风内动证,主要药物有柴胡、石菖蒲、黄芩、白芍、栀子、白术、龙胆、甘草、生地黄、当归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肝、心、脾,药性偏寒,药味以苦、甘为主;从脾论治耳鸣,主要包括脾气虚证、湿热壅脾证、脾阳虚证,主要药物有茯苓、白术、甘草、党参、黄芪、石菖蒲、升麻、柴胡、蔓荆子、葛根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脾、胃、肺,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辛为主;从心论治耳鸣,主要包括心脉痹阻证、心火亢盛证、心阴血虚证,主要药物有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甘草、生地黄、丹参、石菖蒲、柴胡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肝、心、脾,中药药性偏温,药味以甘、辛为主;从肺论治耳鸣,主要包括风热犯肺证、风寒犯肺证、痰热壅肺证,主要药物有甘草、石菖蒲、桔梗、路路通、荆芥、麻黄、连翘、金银花、菊花、薄荷等。药物归经侧重于肺、胃、心,中药药性偏温,药味以辛、苦为主。3.由关联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二联用药20对,三联用药25组,肝肾阴虚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5组,肾阳虚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1组;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二联用药28对,三联用药19组,肝郁气滞证二联用药15对,三联用药9组,肝风内动证二联用药17对,三联用药13组;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二联用药20对,三联用药22组,湿热壅脾证二联用药14对,三联用药12组,脾阳虚证二联用药24对,三联用药24组;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二联用药23对,三联用药28组,心火亢盛证二联用药16对,三联用药12组,心阴血虚证二联用药17对,三联用药17组;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二联用药19对,三联用药16组,风寒犯肺证二联用药15对,三联用药14组,痰热壅肺证二联用药23对,三联用药13组。4.由聚类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肾阴虚证常用组合有3组,肾阳虚证常用组合有5组;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郁气滞证常用组合有4组,肝风内动证常用组合有4组;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常用组合4组,湿热壅脾证常用组合有4组,脾阳虚证常用组合有5组;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常用组合有4组,心火亢盛证常用组合有4组,心阴血虚证常用组合有4组;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常用组合有3组,风寒犯肺证常用组合有3组,痰热壅肺证常用组合有4组。结论:1.理论研究表明,中医的耳不仅与肾、心关系密切,而且与其他脏腑也存有关联。肾藏精,主耳,为耳之开窍;心藏神、主血脉,为耳之寄窍;脾胃化生气血,营养耳窍;肝胆主疏泄,调节耳窍气机,疏通耳脉;肺藏魄、主气,朝百脉,奉养耳窍,从而完善了中医的耳与脏腑相关理论。2.由频数分析可知:从五脏论治耳鸣,首先要辨虚实,虚证多从肾、脾论治,主要包括肾阴虚、脾气虚等证,常用滋阴填精,补脾益气、通窍聪耳类药物;实证多从肝、心、肺论治,主要包括心脉痹阻、肝火炽盛、风热犯肺等证,常用活血化瘀、清肝泻火、疏风散热、通窍聪耳类药物,其中磁石、石菖蒲和路路通是耳鸣治疗中出现频次最多的通窍药。3.由关联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无论肾阴虚证还是肾阳虚证,用药组合皆以补肾填精、开窍养耳为基础,佐以行气活血、温阳利水、滋阴除蒸类药。从肝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清肝泻火、疏肝行气、平肝熄风、开窍通耳为主,佐以健脾养血、滋阴活血类药。从脾论治耳鸣,用药组合皆以补气健脾、通窍聪耳为基础,佐以升阳举陷、燥湿化痰、温阳利水类药。从心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活血化瘀、清心泻火、滋阴补血、通脉养耳为主,佐以行气、安神类药。从肺论治耳鸣,用药组合主要以疏风清热,散寒解表,清肺化痰、宣肺通窍为主,佐以健脾和胃类药。4.由聚类分析可知:从肾论治耳鸣,肾阴虚证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加减,肝肾阴虚证常用方剂为耳聋左慈丸和聪耳汤加减,肾阳虚证常用方剂为肾气丸和右归丸加减;从肝论治耳鸣,肝火炽盛证常用方剂为丹栀逍遥散和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郁气滞证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风内动证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从脾论治耳鸣,脾气虚证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和益气聪明汤加减,湿热壅脾证常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和温胆汤加减,脾阳虚证常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和实脾饮加减;从心论治耳鸣,心脉痹阻证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火亢盛证常用方剂为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和导赤散加减,心阴血虚证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天王补心丹和归脾丸加减;从肺论治耳鸣,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和蔓荆子散加减,风寒犯肺证常用方剂为三拗汤和荆防败毒散加减,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为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和二陈汤加减。

邹丹丹[8](2019)在《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对CKD3-4期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状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对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气阴两虚、湿浊瘀阻型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营养生化指标、肾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SGA积分的影响,探讨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对CKD3-4期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状态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改善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状态、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相关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改善蛋白质能量消耗开辟新思路,并提供临床论证及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湿浊瘀阻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汤,对照组予复方α-酮酸片(开同片)口服,以12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TSF、MACA、血清肌酐、尿素氮、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SGA总积分、血清Hs-CRP、IL-6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评价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显着高于对照组53.33%的总有效率(P<0.05)。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两组均下降,治疗组以83.33%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改善腰膝酸软或腰痛、五心烦热、肢体困重、面色晦暗、恶心呕吐、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夜尿清长方面,效果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在改善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方面,效果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优势(P<0.01)。两组治疗后身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段肌围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改善肾功能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上升,且治疗组在升高白蛋白、前白蛋白上较对照组更优(P<0.05),治疗组在升高血红蛋白上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优势(P<0.01)。两组SGA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具有非常显着优势(P<0.01)。在血清Hs-CRP方面,两组Hs-CRP均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在IL-6方面,治疗组IL-6水平下降,对照组IL-6水平较治疗前无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优势(P<0.01)。结论:运用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气阴两虚、湿浊瘀阻型患者,结果显示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升高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等生化营养指标,并降低SGA总积分,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还可明显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故此法可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微炎症状态,降低蛋白分解,提高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从而改善蛋白质能量消耗状态。研究期间患者无不良反应,本实验疗效安全且确切。

陈营营[9](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卵巢早衰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研究近十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卵巢早衰的文献,探究该病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另一方面收集甘肃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卵巢早衰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其中医证候及处方用药,对两者进行对比,以揭示本地区卵巢早衰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并挖掘潜在的新处方,对今后卵巢早衰的辨证用药以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采用中医药治疗卵巢早衰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照中医证候和使用的处方用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其高频中医证候分布、高频药物、各证候的高频用药以及其性味归经分布,并对其药物组合关联进行分析探讨。2.收集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妇科门诊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卵巢早衰患者200例,将患者的病案信息、中医证候以及处方用药收录进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的临床采集系统,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等方法对中医证候、高频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和新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41篇,共总结出中医证候类型18个,其中出现频次5以上的为(1)肾虚25例、(2)肾虚肝郁22例、(3)肝肾阴虚18例、(4)肾阴虚14例、(5)脾肾阳虚14例、(6)肾虚血瘀12例、(7)肾精亏虚8例、(8)肾阳虚7例、(9)脾肾两虚6例、(10)心肾失交5例。纳入的文献中共有151首处方,使用药物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熟地黄、当归、菟丝子、淫羊藿、山药等,其中以补虚药(1242次)、活血化瘀药(123次)、收涩药(90次)、解表药(47次)、利水渗湿药(45次)、理气药(39次)、清热药(21次)较多。药性多属温、平和寒性;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多入肝、肾、脾、心经。常见药物组合主要有“当归,熟地黄”“菟丝子,熟地黄”等23个;药物间的关联规则主要有“牛膝->熟地黄”“川芎->当归”等10个。每个中医证候所统计出的高频用药如下:(1)肾虚证主要以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等补肾药为主;(2)肾虚肝郁证主要以柴胡、熟地黄、当归等补肾疏肝药为主;(3)肝肾阴虚证主要以女贞子、枸杞子、熟地黄等滋补肝肾药为主;(4)肾阴虚证以石斛、当归、龟甲、白芍等滋阴药为主;(5)脾肾阳虚证主要以白术、山药、鹿角胶等温肾健脾药为主;(6)肾虚血瘀证主要以熟地黄、红花、桃仁等补肾化瘀药为主;(7)肾精亏虚证主要以覆盆子、五味子、山茱萸等补肾益精药为主;(8)肾阳虚证主要以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等温补肾阳药为主;(9)脾肾两虚证主要以白术、山药、菟丝子等健脾补肾药为主;(10)心肾失交证主要以酸枣仁、五味子、莲子心等补肾清心药为主。2.临床收集的200例卵巢早衰病例,共出现6个中医证型,分别为:肾虚证、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痰湿阻滞证、心肾失交证;统计出的高频药物主要为当归、甘草、菟丝子、白术等;高频药物功效统计结果由高至低为补虚药(1728次)、活血化瘀药(424次)、理气药(157次)、解表药(134次)、收涩药(94次)、利水渗湿药(58次)、平肝息风药(30次)、清热药(22次)和化痰止咳平喘药(22次);药性多属温、平和寒性;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多入肝、肾、脾、心经。常见药物组合主要有“甘草,当归”“菟丝子,当归”等24个;药物间的关联规则主要有“川芎,柴胡->当归”“川芎,黄芪->当归”等12个,通过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和网络化展示得出6个新处方。结论:1.通过收集文献中的中医证候及治疗卵巢早衰的用药规律统计分析,得出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与肾、肝、脾、心四脏功能失调有关,主要以肾虚为本,肝郁为标,脾虚、心火为关键因素,另外,痰湿、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根据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证型,其相对应的为(1)补肾法、(2)补肾疏肝法、(3)滋补肝肾法、(4)温肾健脾法、(5)补肾活血祛瘀法、(6)补肾清心法等中医治疗原则。2.通过临床收集的病例统计分析得出6个临床常见证型,及治疗卵巢早衰的高频药物,还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聚类得到的新方不仅对专家的经验方具有理论性的支持,还对本地区在“三因制宜”的基础上治疗卵巢早衰的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

韩晗[10](2018)在《《摄生总论》补养门方剂组方特点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摄生总论》补养门中方剂的配伍特点、用药规律及其组方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探析,认为该书补养门方剂体现了补肾健脾、养血滋阴的大法;在治法特点上补涩兼施,补中寓清,心肾同调;在用药上,善用风药及安神宁心之品;同时注意因时、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灵活加减,化裁组方。其组方思路对补养作用方剂制方及补养方剂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启迪意义。

二、益肾健脾方剂延缓衰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肾健脾方剂延缓衰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张耀圣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医案分析及核心药物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少弱精子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2 少弱精子症的中医治疗
    3 少弱精子症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张耀圣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医案分析
    临床资料
        1 医案来源
        2 医案病历筛选标准
        3 纳排标准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 病历信息的预处理与录入
        2 数据的录入与核査
        3 数据分析
    结果
        1 基础信息
        2 中医症状、体征诊统计
        3 中医舌象、脉象统计
        4 处方用药信息统计
        5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讨论
        1 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
        2 疾病分布特点
        3 四诊信息分析讨论
        4 病机分析及治法讨论
        5 处方用药分析讨论
        6 关联规则验证下的核心药对及处方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健脾核心药物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1 益肾健脾中药的活性成分
        2 少弱精子症的疾病靶点
        3 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
        4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互作网络构建
        5 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1 益肾健脾核心药物有效成分筛选
        2 少弱精子症的疾病靶点筛选
        3 益肾健脾核心药物与少弱精子症互作网络构建
        4 药物-疾病-靶点互作网络构建
        5 益肾健脾核心药物治疗男性少弱精子症核心通路筛选
    讨论
        1 益肾健脾中药调控“先、后天”提高精子获能的中医理论分析
        2 益肾健脾中药提高精子活力的中药药理学研究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互作网络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益肾健脾通络法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脾肾两虚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3 糖尿病肾脏疾病分期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
    6 治疗用药
        6.1 西药组
        6.2 益肾健脾组
        6.3 益肾健脾通络组
    7 研究观察指标
        7.1 一般观察指标
        7.2 疗效观察指标
        7.3 安全性观察指标
    8 疗效评定标准
        8.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8.2 蛋白尿疗效评定标准
    9 统计方法
    10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治疗前基线资料情况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糖尿病、高血压病程比较
        1.4 治疗期间ACEI、ARB、SGLT-2 类药物使用情况
        1.5 治疗前FBG、糖化、血压比较
        1.6 治疗前血脂比较
        1.7 蛋白尿、eGFR分期情况比较
        1.8 治疗前eGFR、尿蛋白情况比较
        1.9 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2 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3 治疗后蛋白尿疗效评价
    4 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情况
    5 治疗后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6 治疗后eGFR、蛋白尿改善情况
    7 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
    8 治疗后血糖、血压改善情况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益肾健脾通络法治疗DKD的病机思路探析
    3 理法方药探析及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益肾健脾通络法方药探析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中医疗效评价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4.2 西医疗效评价及尿蛋白改善情况
        4.3 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4.4 对血脂的影响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衍化
    3 分期分型诊治
    4 其他中医治法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数据挖掘秦伯未膏方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膏方概述
    2.着名医家秦伯未
第二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秦伯未膏方总体用药规律研究
    2.秦伯未妇科膏方用药规律研究
    3.秦伯未治疗咳嗽膏方用药规律研究
第四部分 讨论
    1.秦伯未膏方总体用药规律分析
    2.秦伯未妇科膏方用药规律分析
    3.秦伯未治疗咳嗽膏方用药规律分析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膏方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第一部分 延年类医方的研究进展
    1.1 相关概念
        1.1.1 衰老的定义
        1.1.2 延年类医方
        1.1.3 延年类医方分类
    1.2 衰老的机制
    1.3 衰老的现代认识
    1.4 衰老的表现
第二部分 延年类医方发展简史
    2.1 延年类的医方的起源(先秦至魏晋)
    2.2 延年类医方的初始发展时期(唐)
    2.3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成熟时期(宋金元)
    2.4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鼎盛时期(明)
    2.5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缓慢时期(清)
    2.6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复兴时期(现代)
第三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释义
    3.1 五脏调补
        3.1.1 绝谷仙方
        3.1.2 养生方(服楮实法)
        3.1.3 车前方
        3.1.4 毗沙门天王神妙补心丸
        3.1.5 服黄莲法
        3.1.6 四时常服方
        3.1.7 地黄丸
        3.1.8 肾虚滑精方
        3.1.9 残辟谷方
        3.1.10 养生方
        3.1.11 不饥方
        3.1.12 养生方
        3.1.13 石龙芮丸
        3.1.14 定志丸
        3.1.15 五芝方
        3.1.16 绝谷仙方(茯苓饼法)
        3.1.17 绝谷仙方(服胡麻法)
        3.1.18 绝谷仙方(服章陆法)
        3.1.19 妙香丸子方
        3.1.20 长生涌泉汞方
        3.1.21 吃草方
        3.1.22 休粮方
        3.1.23 八公神散
        3.1.24 道家合和金丹
        3.1.25 内药方
        3.1.26 服食养生方
        3.1.27 三等丸
        3.1.28 风劳冷病方
        3.1.29 绝谷仙方(服麻子法)
        3.1.30 绝谷仙方(采黄精方)
        3.1.31 涌泉方
        3.1.32 绝谷仙方(大豆饼)
        3.1.33 绝谷不饥方
        3.1.34 常服补益方
    3.2 气血并调
        3.2.1 临川何诠二十四处传得方
        3.2.2 羌活补髓丸
        3.2.3 又吃草方
    3.3 润形养神(阴)
        3.3.1 松笋变白方
        3.3.2 养生方(服槐子法)
        3.3.3 绝谷仙方(去三尸方)
        3.3.4 养生方
        3.3.5 服天冬法
        3.3.6 神仙定年方
        3.3.7 韦侍郎变白方
    3.4 固本葆贞(阳)
        3.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3.4.2 钟乳丸
        3.4.3 秘泄精液方
        3.4.4 苁蓉黄芪羊肾汤
    3.5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敦煌延年类医方用药规律研究
    4.1 资料搜集
        4.1.1 中医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4.1.2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4.1.3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来源
        4.1.4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选取
    4.2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4.2.1 资料整理
        4.2.2 数据准备
        4.2.3 数据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药物频次
        4.3.2 药物的归经及性味
        4.3.3 组方规律分析
        4.3.4 熵层次聚类潜在组方分析
    4.4 讨论
        4.4.1 敦煌延年类医方药物归经
        4.4.2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性
        4.4.3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味
        4.4.4 敦煌延年类医方高频药物
        4.4.5 敦煌延年医方常用药对
第五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临床应用
    5.1 五脏调补
        5.1.1 三等丸方
    5.2 气血并调
        5.2.1 羌活补髓丸
    5.3 润形养神(阴)
        5.3.1 韦侍郎变白方
    5.4 固本葆贞(阳)
        5.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
        3.病例选择标准
        4.病例分组
        5.治疗方案
        6.观察指标
        7.疗效评价标准
        8.疗效结果分析
        9.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
        1.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
        3.已有的患者的病理分型
        4.尿蛋白比较
        5.尿红细胞比较
        6.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7.中医证候比较
        8.肾功能比较
        9.安全性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
        1.两组临床总疗效分析
        2.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尿蛋白对比
        4.尿红细胞对比
        5.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6.肾功能分析
        7.安全指标分析
    讨论
        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范畴
        2.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治机理探讨
        3.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组方用药分析
        4.课题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基于现代文献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证治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
    2.结果
    3.中医治疗 CGN 的临床研究回顾
        3.1 治疗方法分析
        3.2 使用药物分析
        3.3 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4.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临床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病患精子活动力影响的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中止标准
        1.7 病例的筛选过程及质量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观察
        2.2 给药方案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精液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
        3.2 病例资料研究及结果
第二部分 聚精助育颗粒在不同波长下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DAD检测色谱条件的确定
        2.2 实验DAD-ELSD检测色谱条件的确定
        2.3 聚精助育颗粒样品溶液制备方法的确定
        2.4 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2.5 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及颗粒样品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2.6 聚精助育颗粒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及混合标准品1、2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2.7 十个批号聚精助育颗粒样品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2.8 300nm和210nm波长下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三部分 讨论
    1 聚精助育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理论依据
        1.1 聚精助育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中医理论依据
        1.2 聚精助育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HPLC指纹图谱理论依据
    2 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临床疗效影响分析
    3 聚精助育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分析
        3.1 实验液相色谱条件选择的分析
        3.2 聚精助育颗粒样品溶液制备方法选择的分析
        3.3 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分析
        3.4 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及颗粒样品的测定结果分析
        3.5 聚精助育颗粒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及混合标准品1、2的测定结果分析
        3.6 聚精助育颗粒各单一标准品、各单一颗粒样品、各颗粒阴性对照样品及混合标准品1、2测定结果总结分析
        3.7 十个批号聚精助育颗粒样品测定结果与300nm、210nm波长下聚精助育颗粒HPLC指纹图谱建立结果分析
    4 课题特色及优势
第四部分 结论与存在问题
    1 结论
    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认识及聚精助育颗粒药效物质基础成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2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科研课题
致谢

(7)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耳窍疾患与系统性疾病关联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耳的认识
        1.1 耳的结构
        1.2 耳的生理功能
    2 耳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2.1 耳与肾的关系
        2.2 耳与心的关系
        2.3 耳与肝胆的关系
        2.4 耳与脾胃的关系
        2.5 耳与肺的关系
    3 耳与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
        3.1 耳与肾、膀胱经脉的关系
        3.2 耳与心、小肠经脉的关系
        3.3 耳与肝、胆经脉的关系
        3.4 耳与脾、胃经脉的关系
        3.5 耳与肺、大肠经脉的关系
        3.6 耳与心包、三焦经脉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五脏论治耳鸣的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化
        1.5 建立数据库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肾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2 从肝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3 从脾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4 从心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5 从肺论治耳鸣方药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常用药物的讨论
        3.2 药物归经、药性及药味的讨论
        3.3 处方中药物的关联分析结果的讨论
        3.4 处方中药物的聚类关系结果的讨论
    4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对CKD3-4期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理论研究
    2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认识
    3 西医对慢性肾脏病及蛋白质能量消耗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1.5 临床资料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前后结果与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Hs-CRP、IL-6与CKD-PEW的关系
    2 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立法依据
        2.1 病因病机
    3 立论原则
    4 制方分析
        4.1 方剂组成
        4.2 方剂组成分析
    5 对照组用药分析
    6 疗效总结与分析
        6.1 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汤对CKD患者疗效、证候的疗效分析
        6.2 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汤对CKD患者肾功能的疗效分析
        6.3 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汤对CKD患者营养状况的疗效分析
        6.4 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汤对CKD患者hs-CRP、IL-6 的疗效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卵巢早衰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文献研究卵巢早衰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
    1 文献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筛选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规范
        2.2 数据录入与核对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证候分布情况
        3.2 总体药物使用情况
        3.3 常见证候用药情况
    讨论
        1 病因病机
        1.1 肾、肝、脾、心四脏功能失调为本
        1.2 痰湿、瘀血为标
        2 基本治法
        2.1 补肾法
        2.2 补肾疏肝法
        2.3 滋补肝肾法
        2.4 温肾健脾法
        2.5 补肾活血祛瘀法
        2.6 补肾清心法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研究二 基于病例研究卵巢早衰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数据规范
        2.3 数据录入和核对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频次分析结果
        3.2 基于药物组合及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3.3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讨论
        1 中医证候分析
        2 用药分析
        2.1 高频药物分析
        2.2 药物功效分析
        2.3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 药物组合分析
        4 新方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卵巢早衰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卵巢早衰病因病机的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卵巢早衰治疗的现状
    2 中医学对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卵巢早衰的认识
        2.2 中医学多卵巢早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学对卵巢早衰治疗的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摄生总论》补养门方剂组方特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补肾健脾, 固本培元, 重视滋阴养血
    1.1 注重益肾健脾肾者, 水火之脏, 为先天之本;
    1.2 养血滋阴为要《黄帝内经》载:
2 补敛兼施, 适当配伍收敛固涩之品
3 补中寓清, 酌加泻火清热药味
4 心肾同调, 配伍宁心安神之药
5 亦散亦补, 善用升发疏散之品
6 灵活化裁, 施治因人、因时而异
7 讨论

四、益肾健脾方剂延缓衰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张耀圣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医案分析及核心药物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于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益肾健脾通络法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脾肾两虚证)临床研究[D]. 汤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数据挖掘秦伯未膏方的用药规律研究[D]. 闫俊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俊珂.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D]. 叶艳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聚精助育颗粒对无症状性弱精子不育症的临床及指纹图谱研究[D]. 王定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耳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D]. 郑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健脾益肾、化瘀泄浊法对CKD3-4期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状态的影响[D]. 邹丹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卵巢早衰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D]. 陈营营.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摄生总论》补养门方剂组方特点探析[J]. 韩晗. 江苏中医药, 2018(12)

标签:;  ;  ;  ;  

益肾健脾抗衰老方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