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工作的最重要因素

选择工作的最重要因素

一、挑选工作最重要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牛亚旭[1](2021)在《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文中指出随着仓储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多机器人系统因其空间占用小,需求响应灵活,且能够全天候工作,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仓储环境中。其中,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Robotic Mobile Fulfillment System,RMFS)作为一种特别适用于B2C电子商务订单履行的自动化存取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如Amazon,Walgreens,Zappos,Staples,京东、天猫、苏宁等国内外着名电商企业仓储系统中。RMFS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移动机器人在仓储环境中的普及程度,提升了仓储系统的订单挑选效率,但同时也为配合机器人高效作业的挑拣员带来极高的生理疲劳与压力。目前,RMFS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结构设计及运行策略优化等方面,鲜有将人为因素考虑在内的研究。在自动化技术大量取代机械性劳动的物流仓储中,对极度依赖挑拣员认知、推断、决策、操作能力的订单挑选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因成为制约订单挑选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RMFS人机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中的机器人指派决策及机器人货架搬运作为订单挑选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工作站挑拣员货物挑选作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及保障,共同决定着RMFS订单挑选效率。因此本文针对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展开研究,具体为:首先,针对RMFS订单挑选过程中的挑拣员主观不适水平,基于Borg CR-10评估量表、货物位置及货物特征等因素,建立了挑拣员不适程度量化模型。为解决不同挑选任务以及挑拣员不适水平分布下的机器人指派决策问题,采用分散式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以均衡系统效率和挑拣员不适水平为目标,训练获得移动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通过仿真试验证明所学机器人指派策略对实现挑拣员间工作量合理分配的有效性。其次,采用客观反映挑拣员压力状态的瞳孔直径信号,运用可穿戴生理信号传感器实现对挑拣员生理状态的实时、无感的准确检测。考虑到系统运行状态以及挑拣员压力水平的动态复杂性,基于Value-Decomposition Network(VDN)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利用挑拣员压力度量和时间成本构建奖励函数,获得面向挑拣员压力水平的分散式移动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通过仿真试验证明所提方法在保证订单挑选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挑拣员压力持续时间。然后,针对大订单集合,长时间货物挑拣情况,提出了面向挑拣员疲劳-压力水平管理的机器人指派策略研究框架。在采用瞳孔直径信号实现压力检测的基础上,引入挑拣员心率信号检测,实现对挑拣员疲劳-压力状态的共同检测。基于检测到的挑拣员生理状态,利用QMIX算法获得基于机器人自主决策下的实时指派策略,通过机器人指派与中止指派决策,获得合理的挑拣员工间休息方案。仿真试验证明了所学得机器人指派策略在挑拣员疲劳-压力水平管理方面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人机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中的机器人货架搬运轨迹跟踪控制过程展开研究。考虑到移动机器人在货架搬运中遇到的模型参数摄动、速度耦合、负载变化以及其他外界干扰,引入了干扰观测器结构,基于所提的简化广义Kharitonov定理,提出了一种干扰观测器和速度控制器参数可行域确定的图像分析方法。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面对被控对象参数有较大摄动和外界扰动时,可以保证轨迹跟踪的有效性。综上,本文从移动机器人指派策略及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两方面,对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进行了研究,实现在最大程度适应挑拣员生理状态的同时保证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运行效率。为电子商务仓储环境下人机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为通过提升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强朦朦[2](2021)在《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全球众多国家开始管制渔业捕捞,并鼓励海水养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缓解渔业资源短缺尤为重要。但海水养殖却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稳定沿海养殖户的生计来说,海水养殖的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这一渔业资源经济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围绕两者承担的生产风险评估、保险定价与保险政策优化等工作,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展开研究。首先,利用分布拟合法对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思路。其次,基于精算原理,对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进行改进。再次,量化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讨论政府是否应该补贴、如何确定补贴比例和补贴是否可持续等重要问题。最后,以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为例,对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要显着高于农作物,致灾因子来源复杂。保险机构应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且需要聚焦鱼类和甲壳类等高生产风险品种,而且类型上应以多灾种保险为主。第二,对于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分布拟合法要优于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而且,基于相邻地区的情况对费率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反映海水养殖生产损失的空间关联性。第三,从促进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海水养殖保险进行保费补贴,而且这种补贴是有效率的。最优的补贴比例和海水养殖户生产风险水平、风险厌恶程度和保险附加费率的高低有关。另外,即使中央财政不提供支持,地方政府也完全有财力去补贴海水养殖保险。第四,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是有效的,此类创新产品具有提高海水养殖户福利和降低收入尾部风险的潜力,且需要的补贴成本要比传统的损害赔偿保险低。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量评估了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并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本文首次运用参数和非参数分布拟合法从不同层面对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从致灾因子的危害性、海水养殖生产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等角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解释。同时,本文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承保体在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强调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来科学的拟合单产分布和根据相邻地区的情况来调整费率。第二,提出了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测算方法。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海水养殖户的参保率,最优的保费补贴比例应该刚好使得海水养殖户购买保险和不购买保险的效用相等。同时,政府在确定保费补贴比例时,需要注意补贴效率的提高和减少过度补贴的程度。第三,优化了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分析此类保险有效性的原则。本文提出先基于水产科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指数触发值区间,然后基于海水养殖户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规划求解最优的指数触发值,该思路不仅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计算过程客观。另外,从保险的本质来看,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是否有效不能只聚焦基差风险,最根本的还要看此类保险是否提高了海水养殖户的福利和降低了政府补贴的成本。

王昊一[3](2021)在《油菜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含油量相关基因发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中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国产油菜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其种子含油量偏低。因此,提高种子含油量是国产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往针对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增加油脂的合成,但是,有关通过抑制引起种子油脂消减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种子含油量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这同样不失为提高种子含油量的有效策略。GDSL脂酶参与种子油脂消减过程,前人研究发现,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存在5个GDSL类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Seed fatty acid reducers,SFARs),过表达每个SFAR基因都能够显着降低拟南芥种子含油量,相反,敲除每个SFAR基因则能显着提高拟南芥种子含油量。因此,我们推测在油菜中敲除SFARs的同源基因极有可能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然而,甘蓝型油菜是复杂的异源四倍体植物,油菜BnSFAR家族的组成比拟南芥复杂得多,不同亚基因组的SFAR可能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与功能。此外,油菜种子含油量是受到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以往大多数与含油量相关的QTLs的鉴定是基于两个亲本后代遗传群体含油量性状的变异,即,QTLs的发现局限于双亲之间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化的有无。近年来,我们对大规模油菜种质资源群体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为在具有丰富多态性的遗传群体中进一步发掘含油量相关QTL及基因打下基础。围绕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1)利用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TILLING)和CRISPR/Cas9技术创制了bnsfars突变体,并验证BnSFARs对油菜种子含油量的影响;(2)通过对290份油菜核心种质资源的种子含油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进一步发掘了调控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相关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鉴定到了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上的222个BnGDSLs,平均分布于A和C亚基因组上,分别有6和4个亚家族,且这些BnGDSLs与拟南芥GDSL脂酶基因(AtGDSLs)存在着明显的共线性关系。通过序列比对,与AtSFARs(AtSFAR1至AtSFAR5)高度同源的12个BnGDSLs被挑选为候选的BnSFARs。不同BnSFAR亚家族之间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巨大,但同一BnSFAR亚家族内的同源拷贝之间的表达模式则大体相似。对870份油菜种质资源群体中分布在BnSFARs编码区域的SNPs与种子含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BnSFAR1与BnSFAR4基因上的SNPs与种子含油量显着相关(P<0.05),BnSFAR1、BnSFAR4和BnSFAR5基因上的SNPs与种子油酸含量显着相关(P<0.05)。(2)采用基于甲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的TILLING技术,筛选到bnsfar1和bnsfar4的纯合单突变体、纯合双突变体。在相同遗传背景下,bnsfar4的纯合单突变体(包括bnsfar4.C03a、bnsfar4.A06a、bnsfar4.A06b、bnsfar4.Cnnb)的种子含油量与相应位点没有突变的EMS处理植株没有明显区别,但其双突变体(包括bnsfar4.A06a bnsfar4.C03a和bnsfar4.A06b bnsfar4.Cnnb)的种子含油量比相应位点没有突变的EMS处理植株显着提高了8.7%-12.1%。与bnsfar4不同,bnsfar1的纯合双突变体(bnsfar1.Ann bnsfar1.C04)种子含油量与相应位点没有突变的EMS处理植株相比没有明显区别。由于EMS会导致全基因组范围的大量随机突变,因此TILLING创制的突变体种子含油量基本上都显着低于未经EMS诱变处理的对照植株。(3)利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敲除了BnSFAR4的四个同源拷贝和BnSFAR5的两个同源拷贝,创制了bnsfar4四突变体(bnsfar4.A06a bnsfar4.C03a bnsfar4.A06b bnsfar4.Cnnb)和bnsfar5双突变体(bnsfar5.A03 bnsfar5.C07)。bnsfar4突变体的T3代种子和T4代种子的含油量分别比野生型种子提高9.7%-14.5%和12.9%,而bnsfar5突变体植株的T3代种子和T4代种子的含油量分别比野生型提高了10.4%和11.2%。除了bnsfar4突变体的T4代种子外,其它突变体种子的千粒重与野生型相比都没有明显变化,且突变体种子萌发率以及萌发初期的根长和芽长与野生型相比也没有明显变化。此外,bnsfar4突变体种子细胞内的油体尺寸显着大于野生型,且突变体种子含油量在种子发育后期和萌发初期的下降速率明显慢于野生型。(4)测定了290份油菜核心种质材料在两个试验点的种子含油量,并进行了GWAS分析,鉴定到C07染色体上35.25-35.79 Mb区域内的SNPs与种子含油量存在显着的关联性(-logp10>5)。其中SNP位点Chr C07_35249208与Bna C07g30920D(Bna.PTL.C07)紧密连锁(决定系数R2=0.68)。Bna.PTL.C07是Patatin-like lipase(PTL)脂酶基因家族的一员,分布于其5’端调控区的6个SNPs与种子含油量显着相关(P<0.05),其中2个SNP位点位于CAAT-box中。总之,本研究分析了油菜BnGDSL基因家族并创制了BnSFARs的功能受到有效阻控的高含油量育种基础材料;展示了CRISPR/Cas9相较TILLING在异源多倍体作物突变体创制上的优势;发掘了可能与油菜种子含油量相关的基因位点。这项研究在采用精准设计育种的手段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范丽雅[4](2021)在《郭泰祺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文中研究表明1935年11月28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伦敦的皇家美术学院所在地伯林顿馆隆重开幕。该展是由英国的中国瓷器大收藏家大卫·波西瓦尔爵士倡议举办。大卫爵士1929年7月和北平故宫博物院合作,在紫禁城内的景阳宫举办了"宋元明瓷器展"以后,一直梦想着以清宫乾隆收藏为核心,在欧洲举办一场国际规模的中国艺术展。这个愿望在他得知故宫文物南迁到上海后,变得更加强烈,但他知道要借出清宫文物,必须有政府的支持,于是以他为首的几个英国收藏家联名写了一份倡议书,提交给了中英两国政府,建议为祝贺英王乔治五世登基二十五周年,由两国政府协赞,于英国首都举办一场以故宫精品收藏为核心,世界规模的中国艺术展览会。他们的提案首先得到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派驻国际联盟首席代表并兼任驻英公使的郭泰祺大力支持。本文通过解读郭公使与王世杰、大卫爵士、英外交大臣西蒙爵士之间的来往电报与书信,及其他相关文献,披露"二战"开战前夕的欧洲,一场国际规模的中国艺术展如何在郭公使的热心推动下,从仅由几个私人藏家的一纸提案到成功举办,到成为20世纪中英文化及欧亚文化交流事业的详细过程。

罗薇[5](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阿米尔(Frik Mohamed Amir)[6](2021)在《苏菲人类学戏剧研究 ——从苏菲哈德拉到苏菲人类学戏剧》文中认为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为将北非(特别是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遗产的一个特定方面——苏菲哈德拉典礼(Sufi Hadra Ceremony)转化为一种戏剧演出,即苏菲人类学戏剧的演出,提出了新的方法。这种演出与西方戏剧舞台的规范相协调,然而最终的形式不必依赖于亚里士多德戏剧模式。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则和步骤是在人类学和戏剧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的。本研究共分为六章,采用文化历史分析、形式和风格分析、实验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来阐释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主要特征。第一章描述苏菲哈德拉典礼按照西方戏剧舞台规范转化为戏剧演出的过程和方法。接下来的五章,阐释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五个基本要素:感觉的舞台设计、视觉技术剧本、演员-表演者、导演-协调员和欢乐节的观众。研究的实验方面主要以戏剧演出《萨维特里。火焰的女儿》(Savitri.The Daughter of Fire)的制作为代表。它是苏菲哈德拉典礼转化为戏剧演出的典范性作品。实验的第一步是利用西方戏剧的方法解构苏菲哈德拉典礼的视觉形式。实验的第二步是在演出中加入东方风格的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戏剧形象的风格化”(The stylization of theatrical image)的方法,将“人类学实践”——侧重于苏菲哈德拉典礼中的人类行为方面——转化为苏菲人类学戏剧的元素,并将它们整合起来,创造一种苏菲人类学戏剧的演出。创造一个类似苏菲哈德拉典礼式演出的目的,是为了在演出中实现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相同的统一,这被称为“存在之合一”(The Unity of Existence)。这是通过一个类似于在集体仪式过程中达到“花拿”(Fana)或欣快阶段的专注水平来实现的。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有可能在演出结束时达到同样的欣快感,这与西方戏剧中的亚里士多德情感宣泄(Aristotelian Catharsis)相似。最后,苏菲人类学戏剧呈现的作为一种与文学戏剧(Literature theater)相对的形式,支持表演视觉戏剧(Performative visual theater)的观念,它采用戏剧形象的风格化方法来运用东方文化遗产中的人类学实践,并根据西方戏剧舞台的规范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又不抵消其中的东方独特性。因此,苏菲人类学戏剧的演出是一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戏剧模式的新戏剧形式。然而,由于戏剧实践的起源是建立在与人类学表达相关的存在性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在某些方面又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王龙[7](2021)在《基于价值链的S企业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医改阶段之后,随着全民医保的逐步实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医药行业正处于迅速发展中,制药市场规模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带量采购试点的落地,使国内制药市场不断发展,给制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制药企业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原料药、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药企不得不合理、优化控制成本,同时在医药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很多药企会将资源集中在主要的核心品种方面,削减部分弱项品种、项目或者延缓项目建设,这也对部分制药企业的造成影响。在制药行业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环境下,研发实力弱、不能满足要求的低端制药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基于此,本文以S制药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为核心,通过确定S公司的价值链及其成本动因,并由此发现S公司各个环节的成本可控点。选择S公司的原因在于药品的生产和研发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从上游供应商到内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研发和设计及营销以及下游销售商等环节都相对完整,也涵盖了企业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内容。首先,在文献归纳的基础上从价值链理论、成本控制理论以及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三个角度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通过介绍S公司的相关情况,以及成本控制现状,对相关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探讨了使用价值链成本控制方法的必要性。再次,基于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两个方面对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说,通过阐述S公司成本构成与当前的成本控制现状,总结出了当前S公司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基于价值链的理论重点分析S公司的价值链活动。其中对于内部价值链活动,利用成本价值系数法找出内部价值链的增值与非增值部分,并加以分析;对于外部价值链活动可以将企业分为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最后,为从根本上降低企业成本,有效实施价值链成本控制,再从制度、信息技术与预警层面做出优化,以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S制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方伽月[8](2021)在《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工程质量始终是关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颁发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中明确了建筑工程建设各方的主体在工程质量治理中的责任,并着力提升当前全国各类建筑工程的质量治理水平。通过探索建筑工程质量治理具体路径,寻找其中影响建筑质量的关键点,可以更好的寻找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治理效果的方法。本文首先对最大化差异度量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以及工程质量治理相关背景等相关的基础理论展开论述,验证了最大化差异度量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用于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其次,基于爬虫技术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汇总梳理,筛选出了政府、建设单位、用户等监管主体、建设责任主体、反馈主体三大类,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文献研究,进一步对各个主体的质量责任行为按照工程的建设流程进行了分析梳理,提炼出每个主体的重要质量行为;然后运用BWS理论与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和验证了各个参与主体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直接影响之间的关系,结合各项理论研究,完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的仿真模型构建以及仿真分析;最后通过实际调研案例,对目前国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定义界定。基于已有文献对质量治理、工程质量行为、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等的研究,从质量的定义、管理与治理的差异、建筑工程的范围界定等多角度对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挖掘和总结出了其内涵及特征,为各角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模型构建。基于爬虫技术和实际工程案例筛选出了12个参与主体和43个主要质量行为,并根据权重分析和专家咨询构建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动态演化模型,得到的模型具有两条主要路径和若干分支节点;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建筑工程质量在不同状态下受各参与主体影响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反馈主体没能在治理路径中有效发挥作用,建筑质量主要只受到了建设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的影响,提高各类监管主体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是比较容易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优化的方法。(3)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优化。首先基于某咨询公司调研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目前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多数用户对自己所拥有的权益缺乏认知,且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等问题;其次,结合对模型进行的仿真研究及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质量治理路径的优化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在解析了不同主体针对建筑质量所需要具备的质量行为的基础上,从工程建设全过程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演化路径,并通过建立模型和实例验证,进一步探讨了每个参与主体与建设项目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建筑质量优化思路和方向提出了建议,既可以为各主体明确自己的指责和分工提供参考,指导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更好的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也可以为政府探索促进质量提升的方向提供借鉴,促进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康高梅子[9](2021)在《A公司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A公司是一家集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在行业发展大潮中,其业务规模与市场份额在不断地扩大。然而,近些年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应对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公司在极力推动战略转型,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在这过程中,销售队伍在日益壮大的同时也变得很不稳定,销售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解决企业在扩张中面临的销售人员管理问题,本文将胜任力模型引入到企业的销售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中,帮助企业打造一支高素质并能很好地适应公司发展的销售团队。本文主要研究A公司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首先,论文介绍了销售人员对于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A公司销售人员队伍的人力资源现状。其次,本文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构建销售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胜任力要素的权重。再次,本文在招聘、培训以及绩效考核三个方面分别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实践应用。最后,本文阐述了将胜任力模型引入销售人员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其能够促进招聘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降低了用人风险和成本;确保培训与开发能与组织的价值观和经营战略挂钩;使得绩效考核兼顾过程和结果,实现销售人员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胜任力模型对销售人员定期进行评估,能够确保他们顺利地实现其职业规划,同时保障销售队伍不断地适应公司的发展。本文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的销售人员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帮助A公司精准高效地找到更适合企业的销售人才,使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与企业价值观相匹配的优秀人才,通过更有效、更合理的绩效制度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留住优秀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曹斌华[10](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挑选工作最重要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挑选工作最重要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对象
        1.2.1 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概况
        1.2.2 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流程与优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移动机器人订单履行系统相关研究
        1.3.2 人因在运行策略优化中的相关研究
        1.3.3 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相关研究
        1.3.4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面向挑拣员身体不适水平的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学习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不适水平量化模型
    2.4 机器人指派策略学习
        2.4.1 系统表示
        2.4.2 基于IQL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2.5 仿真试验
        2.5.1 试验设置
        2.5.2 所提策略性能比较
        2.5.3 灵敏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挑拣员压力水平的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学习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挑拣员生理模型
        3.3.1 基于生理信号的压力检测
        3.3.2 挑拣员疲劳-压力生理模型
    3.4 机器人指派策略学习
        3.4.1 系统表示
        3.4.2 基于VDN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3.5 仿真试验
        3.5.1 实验设置
        3.5.2 所提策略性能比较
        3.5.3 灵敏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挑拣员疲劳-压力管理的机器人自主指派策略学习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挑拣员疲劳-压力-恢复生理模型
    4.4 机器人指派策略学习
        4.4.1 系统表示
        4.4.2 基于QIM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4.5 仿真验证
        4.5.1 试验设置
        4.5.2 所提策略性能比较
        4.5.3 灵敏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仓储机器人轨迹跟踪鲁棒控制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干扰观测器可行域
        5.3.1 基于DOB的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5.3.2 动力学模型的DOB设计
        5.3.3 广义Kharitonov定理的相关定义
        5.3.4 低通滤波器参数可行域求解
        5.3.5 方法拓展
    5.4 反馈控制器设计
    5.5 仿真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主要结论和创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渔业资源管理及其政策研究
        2.1.1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2.1.2 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2.1.3 渔业资源管理的政策
    2.2 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基础
        2.2.1 生产风险评估理论
        2.2.2 保险定价理论
        2.2.3 政府补贴理论
        2.2.4 指数型保险理论
    2.3 海水养殖保险的实证研究
        2.3.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评估
        2.3.2 海水养殖保险市场的失灵
        2.3.3 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
        2.3.4 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
    2.4 综合述评
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说
    3.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
        3.1.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历程
        3.1.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基础内容
    3.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分析框架
        3.2.1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研究的原因
        3.2.2 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的分析框架的提出
    3.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假说
        3.3.1 保险机构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3.3.2 政府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4 中国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4.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测度方法
        4.1.1 单产趋势
        4.1.2 分布建模
        4.1.3 概率求解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4.2.1 研究区域
        4.2.2 数据
    4.3 测度结果与解释
        4.3.1 海水养殖总生产风险分析
        4.3.2 四大种类的海水养殖生产风险分析
        4.3.3 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生产风险分析
        4.3.4 评估结果的解释
    4.4 评估结果对海水养殖保险开展思路的启示
        4.4.1 是否应该开展海水养殖保险
        4.4.2 应该开展什么类型的海水养殖保险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5.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的基本情况
    5.2 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5.2.1 经验费率法
        5.2.2 对经验费率法的改进
    5.3 研究区域与数据
    5.4 不同方法费率厘定结果的比较
        5.4.1 经验费率法的结果
        5.4.2 分布拟合法的结果
        5.4.3 费率结果的比较
    5.5 费率的调整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6.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的背景与问题
    6.2 政府补贴的分析方法
        6.2.1 保险机构定价
        6.2.2 海水养殖户的参保决策
        6.2.3 引入政府补贴
    6.3 研究区域与数据
    6.4 实证结果
        6.4.1 保险定价结果
        6.4.2 政府是否应该补贴
        6.4.3 政府补贴比例的分析
        6.4.4 政府补贴是否可持续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7.1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1.1 天气指数保险的缘起与特点
        7.1.2 天气指数保险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2 研究区域与数据
        7.2.1 研究区域
        7.2.2 数据
    7.3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的设计
        7.3.1 指数选择
        7.3.2 赔付结构
        7.3.3 保险定价
        7.3.4 参数优化
    7.4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7.5 实证结果
        7.5.1 赔付参数的选择与保险定价
        7.5.2 海水养殖户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5.3 政府补贴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油菜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含油量相关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术语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导言
    1.2 高含油量育种的策略
    1.3 种胚脂肪酸合成
    1.4 脂肪酸降解
        1.4.1 脂肪酸降解的基本途径
        1.4.2 GDSL脂酶以及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Seed fatty acid reducer,SFAR)
        1.4.3 Patatin-like lipase脂酶
    1.5 TILLING-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
        1.5.1 TILLING的基本原理
        1.5.2 TILLING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景
    1.6 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
        1.6.1 CRISPR/Cas系统的基本原理
        1.6.2 CRISPR/Cas系统在作物改良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1.7 调控作物复杂数量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
    1.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油菜功能基因发掘中的应用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GDSL脂酶基因的全基因组分布及Seed Fatty Acid Reducer基因的鉴定
    2.1 导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BnGDSLs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上的鉴定
        2.2.2 BnGDSLs的系统进化分析和共线性分析
        2.2.3 转录组数据分析
        2.2.4 候选BnSFARs的获取
        2.2.5 BnSFARs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2.2.5.1 种子材料和发育时期选定
        2.2.5.2 BnSFARs的特异引物设计
        2.2.5.3 RT-qPCR实验步骤
        2.2.5.4 表达数据分析
        2.2.6 油菜种子含油量和油酸含量的测定
        2.2.7 分布于BnSFARs的SNPs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BnGDSLs的全基因组鉴定分析
        2.3.2 种子发育时期的BnGDSLs表达分析
        2.3.3 BnSFARs的筛选
        2.3.4 种子中BnSFARs的表达模式分析
        2.3.5 BnSFARs的序列变异对种子含油量以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Seed Fatty Acid Reducer基因的TILLING分析及多突变位点的聚合效应
    3.1 导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目的基因的选择
        3.2.2 M_2代EMS突变体的TILLING筛选
        3.2.3 EMS单突变体和双突变体的选育
        3.2.4 油菜生长条件
        3.2.5 种子含油量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BnSFAR1和BnSFAR4 的诱变分析
        3.3.2 EMS突变体的种子含油量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甘蓝型油菜Seed Fatty Acid Reducer基因突变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4.1 导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CRISPR/Cas9 载体构建
        4.2.1.1 靶位点选择和引导RNA合成
        4.2.1.2 pChimera重组载体的构建
        4.2.1.3 pCas9-TPC重组载体的构建
        4.2.2 油菜的转化
        4.2.3 突变体鉴定
        4.2.4 转基因植株材料和生长环境
        4.2.5 突变体植株种子含油量测定
        4.2.6 种子萌发和幼苗活力检测
        4.2.7 油脂积累以及调动模式分析
        4.2.8 油体鉴定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BnSFARs靶位点确定及相应sgRNA设计
        4.3.2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4.3.3 转基因植株突变位点的鉴定
        4.3.4 bnsfars突变体植株的种子含油量和千粒重分析
        4.3.5 bnsfars突变体植株种子的油体鉴定和分析
        4.3.6 bnsfars突变体的种子油脂积累分析
        4.3.7 bnsfars突变体种子的活力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进一步发掘调控种子含油量的相关基因
    5.1 导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油菜种质材料和种植条件
        5.2.2 油菜种子含油量测定和表型分析
        5.2.3SNPs鉴定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2.4 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5.3 实验结果
        5.3.1 种子含油量的表型变异分析
        5.3.2 种子含油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3.3 候选基因的筛选
        5.3.4 Bna.PTL.C07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郭泰祺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出使欧洲,推动伦敦艺展
    (一)出使国联与英伦
    (二)伦敦艺展的热心推动者
二、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与英国外交部交涉之经过
    (一)伦敦艺展前期交涉
    (二)作为导火线和交涉筹码的故宫文物海外保险问题
    (三)伦敦艺展后期交涉
    (四)中英双方水面下的交涉
三、活跃于伦敦艺展舞台
    (一)上海预展与国宝的英伦之旅
    (二)郭泰祺在“皇家中亚学会”和英国政府主办的午餐会及晚餐会上的讲演
结语

(5)《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6)苏菲人类学戏剧研究 ——从苏菲哈德拉到苏菲人类学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相关的概念
    三、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苏菲哈德拉典礼及其与苏菲修行和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第一节 苏菲哈德拉典礼与非亚里士多德戏剧
        一、苏菲哈德拉典礼的概念
        二、苏菲哈德拉典礼的类型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戏剧模式与苏菲哈德拉典礼的舞台演出转化
        一、阿卢拉将哈尔卡典礼转化为舞台演出的实验
        二、哈尔卡典礼的形式与阿卢拉的戏剧探索
        三、苏菲哈德拉典礼转化为非亚里士多德模式的舞台演出
    第三节 将苏菲哈德拉典礼转化为舞台演出的风格化方法
        一、梅耶荷德的风格化方法的概念
        二、采用风格化方法将苏菲哈德拉典礼转化为舞台演出
        三、风格化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四、风格化方法将苏菲哈德拉典礼转化为舞台演出的步骤
    第四节 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维度与视觉形式
        一、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概念
        二、苏菲哈德拉典礼的人类学维度
        三、重建苏菲哈德拉典礼的审美人类学形式
    第五节 苏菲哈德拉典礼的五个要素
        一、气氛
        二、仪式文本
        三、苏菲表演者——穆里迪恩
        四、导演:苏菲大师——穆阿利姆
        五、观众的反向精力
    第六节 苏菲哈德拉典礼转化为戏剧演出的过程
第二章 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感觉的舞台设计
    第一节 源自苏菲哈德拉典礼的影响
        一、歌纳瓦苏菲哈德拉典礼的整体气氛
        二、歌纳瓦苏菲哈德拉典礼的整体气氛的影响
    第二节 感觉的舞台设计的主要特点和方法
    第三节 感觉的舞台设计的独特创造
第三章 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视觉技术剧本
    第一节 苏菲哈德拉典礼的形式与书面文本表现
        一、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视觉技术剧本的构成
        二、传说和神话及其在视觉技术剧本中使用的限制
    第二节 视觉技术剧本的特点
        一、视觉技术剧本的定义
        二、视觉技术剧本的构成
    第三节 视觉技术剧本的独特创造
第四章 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演员-表演者
    第一节 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与苏菲哈德拉典礼表演
        一、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表演外观
        二、苏菲哈得拉典礼中的表演者
    第二节 演员-表演者的组成
        一、演员-表演者类型的概念
        二、表演艺术中的苏菲技艺
第五章 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导演-协调员
    第一节 戏剧导演与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导演-协调员
    第二节 导演-协调员的功能
        一、苏菲哈德拉典礼中的穆阿利姆的功能
        二、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导演-协调员的功能
    第三节 导演-协调员的附加功能
第六章 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欢乐节的观众
    第一节 苏菲人类学戏剧演出的观众形成
    第二节 苏菲哈德拉典礼的观众任务
        一、迪万西迪比俩里苏菲哈德拉典礼的观众
        二、对部分苏菲哈德拉典礼观众的功能的解释
        三、苏菲人类学戏剧欢乐节的观众的反向精力
    第三节 欢乐节的观众与戏剧史上戏剧观众的比较
        一、欢乐节的观众与古希腊戏剧观众的比较
        二、欢乐节的观众与罗马戏剧观众的比较
        三、欢乐节的观众与中世纪戏剧观众的比较
        四、欢乐节的观众与文艺复兴时代戏剧观众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价值链的S企业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价值链与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价值链理论
    2.2 成本控制理论
        2.2.1 成本控制的概念和分类
        2.2.2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2.3.1 价值链成本控制内容
        2.3.2 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目标
        2.3.3 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原则
        2.3.4 价值链成本控制动因
第三章 S公司的成本控制现状与问题
    3.1 S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1.3 S公司经营特点
    3.2 S公司现行成本控制过程
        3.2.1 事前成本管理阶段
        3.2.2 事中成本管理阶段
        3.2.3 事后成本管理阶段
    3.3 S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3.3.1 S公司成本构成情况
        3.3.2 研发环节成本控制现状
        3.3.3 采购环节成本控制现状
        3.3.4 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现状
        3.3.5 销售环节成本控制现状
    3.4 S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4.1 成本控制观念跟不上激烈的竞争形势
        3.4.2 内部成本控制不完善
        3.4.3 缺乏外部成本控制
        3.4.4 成本控制缺乏系统性整合
    3.5 S公司成本控制引入价值链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S公司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4.1 基于价值链的S公司成本控制方案设计目标与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1.3 设计框架
    4.2 S公司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
        4.2.1 S公司内部价值链的确定
        4.2.2 S公司内部价值链成本动因分析
        4.2.3 确定公司的内部价值链
        4.2.4 建立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方法
    4.3 S公司纵向价值链成本控制
        4.3.1 S公司纵向价值链的的确定与控制
        4.3.2 S公司纵向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可控点
        4.3.3 建立纵向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方法
    4.4 S公司横向价值链成本控制
        4.4.1 S公司横向价值链的确定与控制
        4.4.2 S公司横向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可控点
        4.4.3 建立横向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方法
第五章 S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方案实施保障
    5.1 设立价值链成本控制机构
    5.2 实行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制度
    5.3 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5.4 建立适应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信息系统
    5.5 预警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质量治理
        1.3.2 工程质量行为分析与控制
        1.3.3 各国工程质量监管模式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背景
    2.1 基础理论
        2.1.1 建筑工程
        2.1.2 质量
        2.1.3 质量管理
        2.1.4 质量治理
    2.2 研究理论方法
        2.2.1 网络爬虫技术
        2.2.2 最大化差异度量法
        2.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主体分析
    3.1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界定
    3.2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责任主体识别
        3.2.1 基于网络爬虫的主体识别
        3.2.2 监管主体
        3.2.3 建设责任主体
        3.2.4 反馈主体
    3.3 基于案例的主体质量责任行为解析
        3.3.1 工程案例
        3.3.2 策划阶段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3.3 设计阶段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3.4 施工阶段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3.5 运维阶段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3.6 其他主体质量责任行为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质量治理路径构建
    4.1 主体质量责任分配
        4.1.1 问卷调研
        4.1.2 主体质量责任权重分析
    4.2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仿真模型构建
        4.2.1 建模步骤
        4.2.2 系统边界确定
        4.2.3 因果关系分析
        4.2.4 系统流图及治理路径构建
        4.2.5 模型参数
    4.3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仿真研究
        4.3.1 各主体作用仿真
        4.3.2 主体权重变化影响仿真
        4.3.3 治理路径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验证及优化
    5.1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验证
        5.1.1 案例介绍
        5.1.2 模型验证
        5.1.3 验证结果分析
    5.2 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优化建议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A公司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企业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胜任力的概念和特点
        2.1.1 胜任力的概念
        2.1.2 胜任力的特点
        2.1.3 通用胜任力模型
    2.2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2.1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2.2.2 胜任力模型的作用
    2.3 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和流程
        2.3.1 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2.3.2 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
第三章 A公司销售人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3.1 企业简介
    3.2 销售队伍现状
    3.3 销售人员管理现状
        3.3.1 招聘方面
        3.3.2 绩效考核
        3.3.3 培训方面
    3.4 销售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 销售人员招聘方式不科学
        3.4.2 销售人员考核评估不系统
        3.4.3 销售人员培训开发不健全
    3.5 销售人员管理引入胜任力模型的必要性
第四章 A公司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4.1 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4.1.1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原则
        4.1.2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方法
    4.2 销售人员胜任力要素的确定
        4.2.1 访谈方法和范围
        4.2.2 访谈时间和内容
        4.2.3 访谈结果整理
        4.2.4 胜任力要素筛选
        4.2.5 胜任力要素的确定
    4.3 销售人员胜任力要素权重计算
        4.3.1 建立递阶结构图
        4.3.2 计算指标权重
        4.3.3 一致性检验
    4.4 销售人员胜任力评价标准
第五章 A公司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5.1 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在招聘中的应用
        5.1.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流程
        5.1.2 候选人的胜任力评价
    5.2 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5.2.1 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考核的内容
        5.2.2 绩效考核的主体
        5.2.3 绩效考核的实施
    5.3 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在培训中的应用
        5.3.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流程
        5.3.2 销售人员胜任力测评
        5.3.3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内容设计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挑选工作最重要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因约束下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协作订单挑选过程优化[D]. 牛亚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D]. 强朦朦. 浙江大学, 2021(01)
  • [3]油菜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含油量相关基因发掘[D]. 王昊一. 浙江大学, 2021
  • [4]郭泰祺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J]. 范丽雅. 艺术工作, 2021(04)
  • [5]《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苏菲人类学戏剧研究 ——从苏菲哈德拉到苏菲人类学戏剧[D]. 阿米尔(Frik Mohamed Amir).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基于价值链的S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 王龙.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建筑工程质量治理路径研究[D]. 方伽月.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9]A公司销售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 康高梅子.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10]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标签:;  ;  ;  ;  ;  

选择工作的最重要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