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邓锡青,程仕品,潘乃新,陈金兰[1](1978)在《乙烯利对提高安息香产量和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安息香树割脂期间,于树干基部浅刮树皮处刷以10%的乙烯利油剂,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处理后10—12天进行割脂,处理树单株产量为对照树的8—17倍。乙烯利使用简便,增产幅度大,它对树皮的药害极其轻微,不发生死皮,又不影响安息香的化学成份。因此,涂刷乙烯利已成为安息香增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必要措施。观察结果证明,乙烯利能使安息香树创伤树脂道的管径增大,数量增多,并能扩大它们的分布范围。从而提高安息香的产量。
广西医药研究所,广西南宁高峰林场,广西农学院[2](1974)在《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植物激素乙烯利在安息香生产中是促进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再配合其他措施,则效果更好。用橄榄油或花生油配成含乙烯利为10%的浓度,然后采用三种处理方法比较出脂率,结果证明以浅刮皮刷药效果较好。成龄树和老龄树的产量高,幼龄树不宜割脂。对不出脂或出脂少的低产树,试用乙烯利使大多数安息香树出脂情况改善,单株最高产量可达384.5克。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选择适时割脂季节也都能提高产量。
邓锡青,吴其芳,程仕品,潘乃新[3](1981)在《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形成及连续切割对树脂道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形成部位、过程及在连续切割下对树脂道泌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受伤的安息香树干无分泌组织,亦不含树脂;只有当树干受伤后,才能形成创伤树脂道;(2)树脂道是由紧挨形成层的次生木质部薄壁细胞经裂、溶生方式形成的;(3)连续切割能增加刺激量,并促进树脂道的更新,当最初形成的树脂道衰老后,可形成新的树脂道;(4)乙烯利促进树脂道形成的过程,在连续切割下,有效地阻止了伤口的愈合,树脂道的产脂潜力得到了发挥;(5)膨压是安息香树排脂能力的一种指标,乙烯利处理有提高膨压的作用。
刘愚,焦新之[4](1978)在《植物体内乙烯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节控制》文中研究指明 乙烯是植物体内目前已知的五大类激素之一,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大的调节作用。在我国自71年研制生产乙烯利以来(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研究室,1972),全国各地乙烯利的生产及应用都在不断扩大深入,结合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具体实际,有些项目已在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许多方面具有特色,体现了洋为中用,走我国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实践基础。乙烯作为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早在上世纪联系到空气污染问题就开始了,但公认为一种内源激素则是60年代中期的事。早在上半世纪研究照明气对植物生长发育各
LABORATORY OF PHYTOHORMO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5](1975)在《乙烯利对植物排泌乳液的刺激作用》文中认为用国产乙烯利处理分属四科的五种植物:巴西三叶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大戟科),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豆科),吐鲁香(Myroxylon balsamum,豆科),漆树(Rhussp,漆树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松科),从树干采割乳液(胶乳,树脂等)。处理植株乳液排泌量明显地大于对照。看来乙烯利(乙烯)促进植物排泌乳液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还讨论了乙烯利在刺激植物排泌乳液中可能起的作用。
蒋亚萍[6](2013)在《乙烯利诱导枫香树干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紫金山9株树龄15年左右的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涂药后每月创伤树胶道的形态、大小以及测量其单位弦向宽度上创伤树胶道的面积,对比研究了1%和5%浓度乙烯利刺激下枫香树胶道的形成情况;通过观察涂药处沿树干轴向和水平方向上创伤树胶道的形成情况,研究了不同浓度乙烯利的效用范围;并通过与未经乙烯利处理的样本的对比,分析了枫香树胶的流胶通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创伤树胶道的大小及形态,将创伤树胶道分为三种类型:未成熟的树胶道、已分化的树胶道和成熟树胶道。根据树胶道弦向是否连续分布,将其分为两种类型:连续分布的树胶道和不连续分布的树胶道。根据创伤树胶道排数的多少,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单排排列和多排排列的树胶道。2.枫香在6月2日受到1%浓度乙烯利的刺激后,产生创伤树胶道大约需要两个月,而从药剂处理后到树胶道发育成熟大约需要3个月;而受到5%浓度乙烯利的刺激后,产生创伤树胶道大约需要半个月,而从药剂处理后到树胶道发育成熟大约需要两个月。3.在1%浓度乙烯利的刺激下,单位弦向宽度上树胶道的面积自7月初到8月底持续增长,后两个月变动幅度不大,树胶道的排数基本保持一排不变。4.在5%浓度乙烯利的刺激下,单位弦向宽度上的树胶道的面积从6月中旬到11月初始终保持增长的趋势。5.对比1%和5%浓度乙烯利刺激枫香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结果,发现高浓度的乙烯利对枫香有持续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诱导了多排树胶道的形成。6.1%浓度乙烯利刺激枫香产生树胶道的范围约为:距涂药点上方06cm,下方013cm,左侧03cm,右侧01cm。5%浓度乙烯利刺激的位置产生树胶道的范围约为:涂药点上方519cm,下方620cm,左侧17cm,右侧17cm。乙烯利在树干轴向的效用范围明显大于水平方向,涂药部位下方产生树胶道的范围略大于涂药部位上方,涂药部位左右两侧树胶道的产生范围较为接近。7.从形成树胶道的数量以及乙烯利的效用范围分析,5%浓度乙烯利的对枫香的刺激作用都大于1%浓度乙烯利的刺激作用。8.树胶的流胶通道主要是木射线和韧皮射线。
柳新红[7](2011)在《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国槐(Sophora japonica L.),小到中等乔木,是我国优良的材用、药用、食用和观赏树种。国槐自然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广泛引种栽培于世界其他各地。本研究在国槐浙江杭州、湖北孝感、陕西西安、陕西咸阳、北京、河南濮阳和山东泰安等7个群体中,各随机抽取130个单株作为采种样株,对其种子的长、宽、长宽比、表面积、体积和千粒重等6个性状作了观测分析,采用巢氏设计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性和聚类等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性状的表型变异及规律,试图为国槐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量化指标,为国槐遗传资源评价、保存和利用提供依据。以北京市丰台苗圃基地收集保存的国槐品种和无性系为试验材料,旨在探讨国槐DNA的提取和SRAP-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国槐遗传资源的SRAP分析,在分子水平上鉴别品种与无性系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槐种子的形态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24%-14.57%;6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6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11%,表明群体间遗传变异略高于群体内;种子形态性状与地理纬度和经度的相关程度较低。利用分析结果显示7个国槐群体可以分为3类:1)泰安群体;2)湖北孝感和北京群体;3)浙江杭州,西安,咸阳和河南濮阳聚为一类。研究发现,国槐种子没有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可能是长期地人为栽培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采样的不全面或不连续性造成的。2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国槐的最佳SRAP-PCR反应体系(20 uL):Taq聚合酶1.5 U,dNTPs 0.30 mmol/L,模板DNA 90 ng, Mg2+2.0 mmol/L,引物0.3 umol/L,ddH2O补至20 uL。3从12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PCR产物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进行国槐品种与无性系的亲缘关系的分子识别研究。12对引物PCR扩增的条带大多集中在100bp-2000bp之间。在所获得的430条扩增条带,415条具有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6.60%,其中4对引物的多态性达到了100%。试验结果还表明,SRAP能检测国槐品种及无性系的多个遗传位点。采用Em9-Me12引物组合可以很好的区分国槐的不同品种及无性系,并建立了国槐的SRAP指纹图谱。4国槐品种和无性系的遗传相似系数(SM)为0.68-0.89,平均相似系数为0.73,说明国槐品种和无性系间的相似性比较高,遗传基础比较窄。基于遗传相似系数SM,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对国槐品种和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6处,将其分为4类,第二类为国槐4号和国槐35号;第三类为蝴蝶槐(S.japonica var.oligophylla Franch);第四类为龙爪槐(S.japonica var. pendula Loud.),曹州2号(S.japonica ’Caozhou 2’)和金叶国槐(S.japonica f.flavi-rameus);其余为第一类,第一类又可以分为两个亚组;蝴蝶槐(S.japonica var.oligophylla Franch)单独聚为第三类,表明不同叶型间的差距比较大。
张亮亮[8](2013)在《白花树无性快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又名“越南安息香”,系安息香科安息香属落叶乔木,是集药用、油用、材用和观赏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本文利用无菌播种获得无菌苗,取其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对白花树进行离体培养,在增殖培养、生根培养中,研究不同激素对其影响,筛选出各阶段的最佳培养基,建立白花树离体培养再生体系;并对白花树进行了嫁接试验,研究不同砧木、不同嫁接时间、不同嫁接方法和不同砧木年龄对其成活率的影响;此外,对白花树的园林应用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白花树的快繁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将白花树的种仁用75%乙醇浸泡20s后,再用加5.0g·L-1次氯酸钠消毒15min,再用无菌水冲洗5次,然后在无菌操作台把种仁外的胚乳切除,将胚接种于MS培养基上培养,污染率可以降低到5%,成活率可达90%;增殖培养试验中,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MS+BA0.3mg·L-1,培养4周后,芽的平均生长高度为4.46cm,增殖系数为5.7,植株生长良好;生根培养试验中,以MS+IBA1mg·L-1处理3d,然后转入MS培养基中培养,6周后,平均根长达5.8cm,根系发达,生根率为60%,两阶段生根法对诱导白花树生根效果显著;移栽前将生根试管苗移至驯化室开瓶炼苗,时间以8-12d为最佳,移栽基质以珍珠岩:蛭石:泥炭(1:1:1)成活率最高,为80%。2.嫁接实验。通过进行不同的嫁接方法、嫁接砧木、嫁接时间、砧木年龄对白花树嫁接成活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在4月中、下旬,选用封蜡冷藏处理的穗条,嫁接于一年生、活力旺盛的白花树砧木,是整个嫁接技术的最佳因素组合,成活率可达78%左右。接穗带芽数、管护方法与嫁接方式并不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嫁接时间、穗条的处理和砧木的活力才是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3.园林应用探讨。白花树花为白色,花期4-6月,朵朵下垂,清香,是优良的观赏植物。可作为庭园观赏植物、行道树、风景林以及安息香科专类园的树种之一。
安息香试验协作组[9](1974)在《安息香割脂试验(Ⅴ 乙烯利促进安息香分泌组织形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安息香树皮浅刮后刷上乙烯利,连续取样,切片观察泌脂组织的形成。证明乙烯利有促进安息香树分泌组织分化的作用。割脂时要割至木质部后才有利于出脂。
陈香玲,卢美英[10](2005)在《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乙烯利在植物成花调控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对观赏植物、北方落叶果树和南方常绿果树的开花调控,并指出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应用阶段,今后应加强乙烯利的成花机理方面的研究。
二、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6)乙烯利诱导枫香树干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枫香的分布与利用 |
1.1.2 枫香脂的获取方法 |
1.1.3 乙烯利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胞间道结构的研究 |
1.2.2 创伤胞间道形成与发育的研究 |
1.2.3 植物激素诱导创伤胞间道产生的研究 |
1.2.4 乙烯利刺激效用分布范围的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树种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乙烯利刺激 |
2.2.2 试样采集 |
2.2.3 试样处理 |
2.2.4 试样包埋 |
2.2.5 切片制作 |
2.2.6 显微镜观察及拍摄显微图片 |
2.2.7 测量与分析 |
第三章 乙烯利刺激下枫香树干创伤树胶道的形成情况 |
3.1 乙烯利刺激下枫香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类型 |
3.1.1 成熟的创伤树胶道、已分化的创伤树胶道和未成熟的创伤树胶道 |
3.1.2 分布连续的创伤树胶道和分布不连续的创伤树胶道 |
3.1.3 单排的创伤树胶道和多排的创伤树胶道 |
3.2 不同浓度乙烯利刺激下创伤树胶道的形成情况 |
3.2.1 1%浓度乙烯利刺激下树胶道的形成情况 |
3.2.2 5%浓度乙烯利刺激下树胶道的形成情况 |
3.2.3 1%和 5%浓度乙烯利刺激下树胶道形成情况的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乙烯利对枫香树干效用范围的研究 |
4.1 1%浓度乙烯利的效用范围 |
4.2 5%浓度乙烯利的效用范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乙烯利刺激枫香外皮流胶及其流胶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实验结论 |
6.2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7)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空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白花树地理分布及其气候、群落特征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白花树在我国的分布 |
2.2.2 白花树分布区气候特征 |
2.2.3 白花树群落类型与组成 |
2.2.4 群落主要特征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叶片样品采集 |
3.1.2 表型性状测定与分析方法 |
3.1.3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3.1.4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变异 |
3.2.2 表型性状群体间分化 |
3.2.3 白花树表型变异特征 |
3.2.4 白花树表型性状间相关关系 |
3.2.5 白花树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
3.2.6 表型聚类分析 |
3.2.7 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3.2.8 基于SRAP的扩增结果 |
3.2.9 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
3.2.10 群体间亲缘关系SRAP分析 |
3.3 小结 |
3.3.1 表型多样性 |
3.3.2 SRAP标记揭示的白花树遗传多样性 |
3.3.3 白花树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基因交流方式探讨 |
第四章 白花树地理种源苗期变异和光合特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4.1.2 生长性状观测与分析方法 |
4.1.3 光合光响应观测和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苗木生长量、生物量和形态的种源变异 |
4.2.2 光合-光响应参数的种源差异 |
4.2.3 主要光合参数对光合有效辐射响应的种源差异 |
4.2.4 影响净光合速率生理因子的种源差异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产地种仁与种子油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 |
5.1 试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5.1.1 材料和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种子物理参数比较 |
5.2.2 种仁主要成分及其氨基酸、矿物质、苯甲酸含量的比较 |
5.2.3 种子油成分比较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白花树无性快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
1.1.2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程 |
1.1.3 植物组织培养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 |
1.1.3.1 树种的推广应用 |
1.1.3.2 植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
1.2 影响木本植物组培快繁的因子 |
1.2.1 外植体 |
1.2.2 培养基 |
1.2.2.1 矿物盐 |
1.2.2.2 有机物 |
1.2.2.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1.2.2.4 pH 值 |
1.2.3 培养条件 |
1.3 木本植物嫁接研究进展 |
1.3.1 嫁接的特点 |
1.3.2 嫁接的方法 |
1.3.3 嫁接成活的原理 |
1.3.4 影响嫁接成活的因子 |
1.3.5 砧木的选择 |
1.3.6 接穗的采集与贮藏 |
1.4 国内外安息香属植物研究的现状 |
1.4.1 地理分布 |
1.4.2 种苗繁殖 |
1.4.2.1 种子繁殖 |
1.4.2.2 扦插繁殖 |
1.4.2.3 根蘖繁殖 |
1.4.3 人工造林与抚育 |
1.4.4 引种栽培 |
1.4.5 应用价值 |
1.4.5.1 药用价值 |
1.4.5.2 材用价值 |
1.4.5.3 油用价值 |
1.4.5.4 观赏价值 |
1.5 研究的内容 |
1.6 研究的方法 |
2 白花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2.2.1.1 材料预处理 |
2.2.1.2 培养条件 |
2.2.1.3 培养基 |
2.2.2 初代培养的不同处理 |
2.2.2.1 不同的消毒处理 |
2.2.2.2 不同的接种处理 |
2.2.3 白花树的增殖培养 |
2.2.3.1 不同浓度 BA 对芽增殖的影响 |
2.2.3.2 不同浓度 NAA 对芽增殖的影响 |
2.2.3.3 不同浓度 BA 与 TDZ 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
2.2.3.4 不同浓度 BA 与 NAA 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
2.2.4 白花树的壮苗与生根培养 |
2.2.4.1 第一次生根实验 |
2.2.4.2 第二次生根实验 |
2.2.4.3 第三次生根实验 |
2.2.5 白花树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
2.2.5.1 不同栽培基质配比 |
2.2.5.2 不同的炼苗时间 |
2.2.6 统计分析方法 |
2.2.6.1 无菌播种 |
2.2.6.2 增殖培养 |
2.2.6.3 生根培养 |
2.2.6.4 移栽 |
2.2.6.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2.3.1.1 不同的消毒处理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
2.3.1.2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
2.3.2 添加不同激素对芽增殖的影响 |
2.3.2.1 不同浓度 BA 对芽增殖的影响 |
2.3.2.2 不同浓度 NAA 对芽增殖的影响 |
2.3.2.3 不同浓度 BA 与 TDZ 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
2.3.2.4 不同浓度 BA 与 NAA 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
2.3.3 生根培养 |
2.3.3.1 第一次生根实验 |
2.3.3.2 第二次生根实验 |
2.3.3.3 第三次生根实验 |
2.3.4 炼苗与移栽 |
2.3.4.1 不同栽培基质配比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
2.3.4.2 不同的炼苗时间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无菌培养体系建立 |
2.4.2 增殖培养 |
2.4.3 生根培养 |
2.4.4 移栽驯化 |
3 白花树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2.1 砧木的选择 |
3.2.2 接穗的准备 |
3.2.2.1 接穗的选择 |
3.2.2.2 接穗的处理 |
3.3 试验方法 |
3.3.1 不同砧木嫁接 |
3.3.2 不同嫁接方法 |
3.3.3 不同嫁接时间 |
3.3.4 不同砧木年龄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砧木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3.4.2 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3.4.3 不同嫁接时间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3.4.4 不同砧木年龄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3.5 讨论 |
4 白花树园林应用探讨 |
4.1 可作庭院观赏树种 |
4.2 可作行道树 |
4.3 可作防风林 |
4.4 可作风景林 |
4.5 可建安息香科专类园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烯在生产上的主要用途 |
2 乙烯利对植物成花调控的研究 |
2.1 对观赏植物成花的调控 |
2.2 乙烯利对落叶果树成花的调控 |
2.3 对南方常绿果树成花的调控 |
3 结语 |
四、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乙烯利对提高安息香产量和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影响[J]. 邓锡青,程仕品,潘乃新,陈金兰.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8(01)
- [2]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J]. 广西医药研究所,广西南宁高峰林场,广西农学院. 中草药通讯, 1974(05)
- [3]安息香树树脂道的形成及连续切割对树脂道发育的影响[J]. 邓锡青,吴其芳,程仕品,潘乃新. 药学学报, 1981(06)
- [4]植物体内乙烯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节控制[J]. 刘愚,焦新之. 植物生理学报, 1978(02)
- [5]乙烯利对植物排泌乳液的刺激作用[J]. LABORATORY OF PHYTOHORMO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5(01)
- [6]乙烯利诱导枫香树干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研究[D]. 蒋亚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7]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D]. 柳新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8]白花树无性快繁研究[D]. 张亮亮.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9]安息香割脂试验(Ⅴ 乙烯利促进安息香分泌组织形成的研究)[J]. 安息香试验协作组. 中草药通讯, 1974(06)
- [10]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陈香玲,卢美英. 广西农业科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