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成本效益的装配线设计

具有成本效益的装配线设计

一、一种高效益的流水线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宁佳磊[1](2019)在《洛丽塔服饰艺术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70年代,日本青年群体借用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洛丽塔”一词,独创了一种全新的服装风格——洛丽塔服装风格。现今发展不过三十余年,却以极高的速度进行跨地域跨媒介的传播。作为一种服装流行现象,洛丽塔爱好者的数量与日俱增,这种外来流行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上百万的消费群体,并且通过网络传播展现出了极大而深刻的影响力。面对越来越多的曝光率与相对匮乏的服装艺术研究,分析这类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众服装风格的成因与其美学特征,从而总结设计手法、分析运作模式与市场特征有着重要的学术需求与商业价值。本文首先从洛丽塔亚文化为出发点,对“洛丽塔”这个富有多重内涵的词汇做了详细的界定。以其形成轨迹介绍了洛丽塔亚文化及其服装的起源发展。分析洛丽塔是如何与不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相互影响最终产生多种洛丽塔风格。其次,站在服装美学角度重点分析洛丽塔服装的艺术特征,总结归纳出色彩、款式、图案、材料与美学特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剖析洛丽塔服装设计规律,挖掘洛丽塔服装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资料收集,详细梳理洛丽塔进入中国后的发展流程与传播方式。提出中国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立足本土原创洛丽塔品牌进行市场分析与对比研究,总结不足与优势,以提供大量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最后进行创新性的服装设计,将总结归纳的方法实际运用,试图找到新的装饰手段与设计主题。本文共包含图90幅,表格14个,参考文献52篇。

潘立[2](2018)在《面向装配作业的机器人柔顺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面向自动化装配作业的工业机器人长时间运行于受限的工作环境中,与被操作零部件接触频次较高,其末端执行器的顺应性是影响装配作业任务完成的关键因素。随着机电产品结构复杂度的不断提升,准确的轨迹跟踪控制也是机器人在参数时变和不确定性环境中完成各种工件精密组装的前提。当前面向工业机器人顺应性的阻抗控制方法主要考察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与装配环境接触之后的接触力反馈,并未对阻抗大小进行特定的设计,难以满足期望的阻抗需求。现有的装配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研究,对于机器人在装配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较少,机器人在装配过程中的可变负荷和机器人之间的相互碰撞干扰的控制策略有待完善,关于机器人连杆参数的可变性和各个关节轴之间的动态耦合干扰机理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旨在研究面向装配作业的机器人顺应性阻抗控制和装配轨迹跟踪控制方法,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Denavit-Hartenberg方法建立装配机器人操作臂的正向和逆向运动学方程。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了装配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六自由度装配机器人动态特性,即装配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驱动输入力与机器人各关节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2)提出一种动态柔顺性控制策略。不同于现有的单纯机器人空间轨迹跟踪控制或者工件装配时的接触力阻抗控制,该控制策略采用滑模控制算法设计相应的参考轨迹跟踪控制律,采用阻抗滤波器获得满足期望接触力约束的目标装配轨迹。同时,采用外部动力学参数动态辨识的方法,在线实时地获得上述控制律中所需要的各常数矩阵和常数值。基于六自由度装配机器人的对比性仿真实验表明:该策略不仅能实现高精度的轨迹跟踪,而且能自适应动态地切换到工件装配时的接触力控制,并能保持良好装配接触力柔顺适应性。(3)考虑到六自由度装配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的外在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设计相应的鲁棒滑模轨迹跟踪控制器和干扰自适应的鲁棒控制器,自适应地处理装配过程中的参数摄动和干扰等问题,增强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对于外在干扰和参数时变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能,使得机器人在参数时变和干扰时,仍能够正常完成预定的装配作业,即获得足够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能,采用仿真对比验证所提出的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4)搭建由自动传送带、定位装置、红外开关、新松并联机器人、六自由度三菱串联机器人、三菱SCARA机器人以及AGV搬运小车组成的智能装配机器人实验平台。选取典型的水平轴六自由度配置的三菱装配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装配作业的实际需求,采用基于公理设计的通用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对空气开关断路器内部弹簧机构进行抓取及装配的末端执行器。

黄景维[3](2018)在《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技术与系统》文中认为在五金工件生产过程中,不良的加工设备或工人的不当操作容易导致五金工件表面产生缺陷。在工业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上,如果直接将这些表面存在缺陷的五金工件应用于工业产品的制造上,将严重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传统的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有经验的工人对每一个五金工件进行缺陷检测来实现。但是,工人的主观因素和疲劳的工作状态都将使检测效率下降。因此,实现高效的五金工件表面缺陷自动化检测对五金工件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机器视觉检测技术一种高效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实现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分析基于机器视觉的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Ⅰ基于机器视觉的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技术主要是依赖相机对五金工件进行拍照,然后将图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识别五金工件图像表面缺陷。在相机对五金工件拍摄图像过程中,由于相机镜头一般存在畸变,因此需要对相机进行标定。然而,传统的相机标定方法需要拍摄多幅标定图来标定相机,这种方法不便于工人的操作,降低了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使用便捷性。因此,研究现有相机标定方法,以减少标定图为目标,深入分析张正友平面标定法的数学模型及其原理,提出一种基于K-SVD字典学习的相机标定方法。K-SVD相机标定方法利用稀疏字典快速求解相机内参初值,通过相机内参初值求得相机外参,再根据相机内外参初值通过寻优得到畸变系数,最后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最优的相机内外参数和畸变系数。该方法比传统的标定方法更加高效,而且标定精度高,只需要一幅标定图像就可以完成相机标定,降低了相机标定的操作繁琐程度。Ⅱ图像对齐是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被检测五金工件与标准的五金工件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这种角度偏差不利于标准五金工件对被检测五金工件进行缺陷定位,使缺陷检测的正确率大大降低。为了解决标准五金工件和被检测五金工件的对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轮廓特征的图像对齐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标准五金工件和被检测五金工件各个轮廓的Hu矩,把Hu矩的7个不变矩作为特征向量。然后利用特征向量对轮廓进行匹配,得到两对相匹配的轮廓。接着,分别计算这两对轮廓的中心点连线的倾斜角度,两个倾斜角相减从而求出标准五金工件与被检测五金工件之间的夹角。最后,通过图像旋转和平移,使被检测五金工件与标准五金工件快速匹配对齐。该方法能很好地满足五金工件在表面缺陷检测过程中图像位置对齐的需求。最后,应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研发设计的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并且应用在五金工件生产企业,在实际的工作环境里成功检测出五金工件表面常见的缺陷,实现五金工件表面缺陷的非接触、实时、高效的检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崔嵬[4](2012)在《定装式炮弹数字合膛检测准备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传统的炮弹合膛检测方法方法存在低效率、低检测精度、高操作危险、大检测劳动强度的缺点,不能满足现代化军事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种高可靠性可自动完成炮弹合膛精确检测的检测设备。根据系统的总体指标和使用要求,介绍了数字合膛检测的测量方法及边缘提取方法,介绍了合膛检测准备系统的总体组成和工作原理。设计了具有传送装置、吊装装置、升降旋转装置和传动装置等的机械结构;提出了使用PLC实现对流水线控制的具体解决方法,以及包括传感器等电子设备电路连接的硬件部分作出了简要阐述。该系统具有非接触、在线实时、速度快、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实现炮弹合膛的自动检测。

任志强,侯波,何卫峰[5](2011)在《无损检测在航空发动机质量监督的应用与发展》文中认为针对无损检测技术在航空发动机质量监督与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成功应用做了阐述和探讨,并就其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意见。

范云龙[6](2011)在《Android电话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ndroid是Google推出的集通讯、多媒体处理、GPS导航、Wifi连接、信息感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平台的通讯功能正在发生变化,基于数据连接的QQ、MSN、Twitter等逐渐成为除通话、短信外的重要通讯方式之一。现阶段基带模块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基带模块都可以轻易实现完备的通讯功能,因此本文对Android智能手机平台通讯功能的实现主体——电话子系统进行研究和实现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对手机通讯功能和Android电话子系统进行分析,针对单物理接口的基带模块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完备的通讯功能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增加一个GSM0710多路复用层,在不影响Android电话子系统原有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通话、短信等基于AT命令的业务和GPRS/EDGE上网业务的并行处理;2)通过在多路复用层增加对基带模块的休眠唤醒控制降低了系统功耗;3)对所有支持GSM0710协议的单物理接口基带模块具有通用意义。本文按照Android智能手机移植开发的模式,完成了Android电话子系统开发平台的搭建,包括硬件的选型与设计,Blob启动代码、Linux 2.6.29内核和Android 2.2文件系统等基础软件的移植,相关硬件模块的驱动开发以及Android硬件抽象层的实现;在搭建好的目标平台上对Android电话子系统进行了实现,包括基带模块控制驱动开发、通讯驱动开发以及基带模块对应用处理器的唤醒机制的实现,GSM0710多路复用层的实现,基于GSM0710多路复用层的RIL硬件抽象层的开发与分析,通话、短信和GPRS/EDGE上网等主要通讯功能的实现;为了实现对Android电话子系统的完全支持,本文对基带模块软件的调试和改进也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对实验手机的主要通讯功能进行了测试,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基带模块的功耗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本文针对单物理接口的基带模块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且指出了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翟勇[7](2006)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中国生态农业(CEA)发展体系进行创新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对改善我国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等,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取统计资料分析、典型调查与大范围考察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论证相结合,理论创新、实例分析与前人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这一核心,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具有较大差别。CEA是遵循生态学、农学、资源环境科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原理与方法,以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多组分、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体系。(2)CEA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理论体系还存在过于理想化与综合化、发展阶段理论薄弱、发展战略思路还不很明确等缺陷;技术集成度不高,关键技术不过硬,政策、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等,严重制约着CEA的可持续发展。(3)CEA至少受到生态学、经济学、农学,资源环境科学、农业工程学等多学科原理与方法的共同支撑。CEA富有特色的理论内涵还应当包括生态农业系统适度投入论、生态农业物质-经济循环论、生态农业产业论和生态农业工程论等。(4)CEA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为: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长远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整体协调、科学先进、勇于创新、规范可行的原则,以CEA产业化创新发展为核心,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技术升级战略、政策保障战略与区域推进战略,并结合科技、政策、管理、社会参与等机制创新,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资源环境安全的双赢目标,并用10年左右时间,使CEA成为我国农业的主体。(5)CEA创新发展战略体系包括产业化发展战略、技术升级战略、区域推进战略和政策保障战略等四大组成部分。该总体战略框架以产业化战略为核心,以技术升级战略和政策保障战略为保障,以区域推进战略为主要方式,通过多个战略的有机组合和组织管理等机制创新,有计划地实现CEA创新发展体系。(6)产业化战略是CEA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主要包括农产品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基地商品化生产战略、深加工战略、循环产业链战略和服务与营销战略等六大层面。其中,基地商品化生产战略、农产品深加工战略是CEA产业化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其他战略是CEA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或特色内容。近中期CEA产业化重点领域为基地商品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和新型生态产业。(7)技术升级战略、管理与政策保障战略是CEA的重要保障战略。技术升级战略框架包括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成果转化功能强化战略、科技投入保障战略和科技素质升级战略,其核心是科技创新战略。近中期CEA技术升级的重点领域是:农产品产地环境建设、农产品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型和高效型生态模式等。管理与政策保障战略主要包括政策保障战略、全民参与战略、信息与市场战略、示范推广战略、组织模式创新战略等。其中,政策保障战略和组织模式创新战略是该框架的核心内容。(8)区域推进战略是实现CEA的主要形式。按照东北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内陆区、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和青藏高原区等8个生态农业区域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各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要点与发展方向。(9)CEA模式创新的原则是:整体协调、适时适地、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等。(10)制约CEA模式推广效果的内在机制是:比较效益低而劳动繁杂的模式、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式、缺环断节和缺乏配套技术的模式、不考虑农民意愿而强制推行的模式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推广。(11)CEA模式创新的基本内容包括产业模式、技术模式、管理模式和区域模式创新等四个层面。产业模式创新是CEA模式创新的核心,区域模式创新是具体实现形式,技术模式与管理模式创新是重要保障。未来CEA的重要产业化模式有:基地生产型、科技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等。技术模式创新的重点领域包括生态投入品研制、农田污染控制、农产品清洁化生产、农产品和环境质量快速监测等。未来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农户自主型、农民组织主导型、政府组织与引导型、企业订单与市场引导型等几种类型。本文提出了我国8大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方向、主导模式及其相应的模式群。(12)从结构、功能和效益三大层面,用28个综合指标初步构建起了CEA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该体系对市级、县级和乡村级等不同尺度的生态农业系统进行了评价,为CEA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13)剖析了制约CEA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的五大元素,即政府、农民、企业、科技人员和消费者等因素,提出了CEA的未来政策取向。(14)CEA组织与管理机制创新的基本模式为:政府引导下的科技实体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民群众与企业主体建设的框架模式。本模式揭示了农民群众与企业是CEA建设的主体,是CEA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是CEA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15)CEA创新发展的重大措施主要包括: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政策与投入体系、理顺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管理与组织模式等。

黄寰[8](2006)在《论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中指出基于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经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论文在对区域产业结构与自主创新的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阐释了自主创新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及实现路径,并以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为出发点,对国家“十一五”规划所明确的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综合区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进行了客观分析,探讨了自主创新对于各区域不同产业的作用机制,并就自主创新长入区域产业的微观基础,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 论文在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区域产业结构的顺向发展过程,也是区域特色经济成长和区域主体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从顺向发展来看,表现为区域各产业部门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相对均衡、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素质的高效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层次的高度化。而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必然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并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程度、发展潜力和功能定位,实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区域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优先开发区域要把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限制开发区域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因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产业内容与空间特色内在统一的完整概念。 论文从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其实现路径入手,提出自主创新是区域产业结构提升的关键和原动力。自主创新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

王树棠,周义,韩丽红,吕申国[9](1995)在《一种高效益的流水线设计》文中提出本文对一个按工艺原则建立车间的工业企业,提出了一种按综合原则建立流水线的方案,可使其取得比已往高得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本文提供的作法揭示出了一种运用工业工程方法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的新思路。

二、一种高效益的流水线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高效益的流水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洛丽塔服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独特的洛丽塔文化
        1.1.2 增幅迅猛的中国市场
        1.1.3 中国原创品牌的诞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动态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际应用价值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框架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6 洛丽塔圈内特殊用词解释
2.洛丽塔服装起源发展与风格概述
    2.1“洛丽塔”术语与亚文化概念
        2.1.1“洛丽塔”概念
        2.1.2 洛丽塔亚文化概念
    2.2 洛丽塔服装的形成与发展
        2.2.1 洛丽塔服装形成因素
        2.2.2 洛丽塔服装的发展过程
        2.2.3 媒介作用下的洛丽塔
    2.3 洛丽塔服装风格分类
        2.3.1 古典洛丽塔风格
        2.3.2 甜美洛丽塔风格
        2.3.3 哥特洛丽塔风格
        2.3.4 其他洛丽塔风格
        2.3.5 地域特征洛丽塔风格
3.洛丽塔服装的设计要素分析
    3.1 色彩特征
        3.1.1 视觉效应
        3.1.2 心理效应
        3.1.3 表达效应
    3.2 服装款式特征
        3.2.1 款式原型形象
        3.2.2 基本款式分类
        3.2.3 基础单品分类
    3.3 图案特征
        3.3.1 图案的种类
        3.3.2 图案的组成方式
        3.3.3 图案装饰特征
    3.4 装饰手法特征
        3.4.1 蝴蝶结
        3.4.2 褶饰
        3.4.3 蕾丝肌理
        3.4.4 材料特征
    3.5 美学特征
        3.5.1 服饰形象的外在美
        3.5.2 洛丽塔服饰的精神内涵
        3.5.3 受众的愉悦感
4.洛丽塔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与传播
    4.1 洛丽塔服装进入中国
        4.1.1 发展流程
        4.1.2 传播方式
        4.1.3 中国市场存在问题
    4.2 中国原创洛丽塔服装品牌分析
        4.2.1 消费群体特征
        4.2.2 销售方式与途径
        4.2.3 中日洛丽塔对比研究
        4.2.4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3 中国原创洛丽塔潜力分析
5.创新设计实践作品
    5.1 主题的设定
        5.1.1 灵感来源
        5.1.2 色彩选取
    5.2 设计思路与过程
        5.2.1 款式设计
        5.2.2 装饰设计
    5.3 最终成品图
6.结论
    6.1 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洛丽塔服装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中国洛丽塔实体店
附录三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2)面向装配作业的机器人柔顺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机器人顺应性阻抗控制研究现状
        1.3.2 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装配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2.1 六自由度装配机器人
    2.2 装配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2.2.1 正向运动学分析
        2.2.2 逆向运动学分析
    2.3 装配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
        2.3.1 拉格朗日方程
        2.3.2 装配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机器人的动态柔顺性控制
    3.1 引言
    3.2 柔顺性控制策略
        3.2.1 动力学参数辨识
        3.2.2 轨迹跟踪控制
        3.2.3 阻抗滤波器设计
    3.3 仿真验证与分析
        3.3.1 空间轨迹跟踪
        3.3.2 接触力柔顺性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装配干扰的机器人鲁棒自适应控制
    4.1 引言
    4.2 鲁棒滑模轨迹跟踪控制
        4.2.1 控制器设计
        4.2.2 参数自适应估计
        4.2.3 对比仿真验证与分析
    4.3 干扰自适应控制
        4.3.1 带有干扰项的装配机器人动态方程
        4.3.2 带有干扰自适应的鲁棒控制
        4.3.3 附加的迭代控制律
        4.3.4 仿真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平台设计
    5.1 引言
    5.2 装配机器人实验平台
    5.3 装配工序及技术指标
    5.4 装配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设计
        5.4.1 六自由度装配机器末端执行器的结构设计
        5.4.2 设计方案综合评价
        5.4.3 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计算
    5.5 装配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设计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3)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技术与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五金工件表面缺陷的传统检测方法与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1.3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优势
    1.4 机器视觉技术检测缺陷方法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的相机标定法
    2.1 相机标定原理及数学模型
        2.1.1 相机投影模型
        2.1.2 物体修正投影模型
    2.2 张正友平面标定法内参求解分析
        2.2.1 正定方程组求解内参矩阵
        2.2.2 静不定方程组求解内参矩阵
    2.3 基于K-SVD稀疏字典学习相机标定实现原理
        2.3.1 基于K-SVD稀疏字典学习相机标定可行性分析
        2.3.2 实现基于K-SVD稀疏字典学习的相机标定
        2.3.3 K-SVD算法应用于求解相机内参过程
        2.3.4 基于K-SVD算法相机标定过程
    2.4 标定实验结果和分析
        2.4.1 实验步骤
        2.4.2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金工件表面图像预处理与缺陷定位
    3.1 五金工件表面图像预处理
        3.1.1 五金工件表面图像矫正
        3.1.2 五金工件表面图像去噪
    3.2 五金工件表面图像对齐
        3.2.1 五金工件表面图像对齐关键问题
        3.2.2 霍夫变换计算物体倾斜角度原理
    3.3 基于轮廓特征图像对齐实现原理
        3.3.1 轮廓的Hu矩特征值提取
        3.3.2 轮廓匹配
        3.3.3 基于轮廓特征的图像对齐实现
    3.4 五金工件表面缺陷定位与分类
        3.4.1 五金工件表面缺陷定位
        3.4.2 五金工件表面缺陷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开发
    4.1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4.2 系统硬件组成
    4.3 系统运行步骤
    4.4 计算机操作界面功能
    4.5 系统运行结果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定装式炮弹数字合膛检测准备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定装式炮弹数字合膛装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合膛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产生不合膛的原因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及工作原理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
        2.1.1 数字合膛检测方案
        2.1.2 数字合膛准备系统方案
    2.2 系统的工作原理
        2.2.1 数字合膛检测工作原理
        2.2.2 数字合膛准备系统工作原理
    2.3 系统的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准备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3.1 吊装装置的设计
        3.1.1 炮弹抓取机构的设计
        3.1.2 炮弹起重升降装置的选择
    3.2 传送装置的设计
        3.2.1 环形工作台
        3.2.2 双重导轨设计
        3.2.3 传动链
        3.2.4 驱动电机的选择
    3.3 定心托盘的设计
    3.4 托盘升降旋转装置的设计
        3.4.1 升降装置结构设计
        3.4.2 升降装置的螺旋设计
        3.4.3 升降旋转装置的电机的选择
    3.5 卸弹及接弹装置的设计
    3.6 弹丸防倾装置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传感器的选择
        4.1.1 限位传感器的选择
        4.1.2 角度感器的选择
    4.2 流水线的控制
        4.2.1 控制系统的选择
        4.2.2 控制系统的设计
        4.2.3 控制系统的接线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5)无损检测在航空发动机质量监督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损检测技术在航空发动机质量监督中的作用
    1.1 无损检测技术是质量事故检测和处理的法定方法之一
    1.2 无损检测技术是质量预控和监督的有效手段
    1.3 无损检测技术是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 无损检测技术在航空发动机质量监督中的应用
    2.1 质量管理
    2.2 质量鉴定
    2.3 在役检测
3 无损检测技术在航空发动机质量监督中的问题探讨与思考
    3.1 其测试和推定的准确度有待进步提高
    3.2 综合质量鉴定有待于完善
    3.3 无损检测技术在质量评定上有一定局限性
4 无损检测技术在质量监督中的发展与展望
    4.1 明确无损检测在质量监督中的应用地位
    4.2 健全相应的无损检测机构和组织
    4.3 加强无损检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4 开发无损检测技术航空产品其它方面应用价值
5 结束语

(6)Android电话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内容与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Android电话子系统
    2.1 Android系统架构
    2.2 手机通讯相关
    2.3 Android电话子系统
    2.4 Android电话子系统实现探讨
第3章 开发平台的搭建
    3.1 硬件设计
        3.1.1 硬件总体设计
        3.1.2 模块选型与设计
    3.2 软件设计
        3.2.1 Blob引导程序
        3.2.2 Linux内核
        3.2.3 Android文件系统
        3.2.4 Android设备驱动及硬件抽象层
第4章 Android电话子系统的实现
    4.1 基带驱动
        4.1.1 基带控制驱动
        4.1.2 串口终端设备驱动
        4.1.3 唤醒机制
    4.2 多路复用
        4.2.1 GSM0710多路复用协议
        4.2.2 多路复用的实现
        4.2.3 基带模块的功耗管理
    4.3 基于多路复用的硬件抽象层
        4.3.1 结构分析
        4.3.2 RIL实现库
        4.3.3 守护进程初始化
        4.3.4 管理框架分析
    4.4 相关功能的实现
        4.4.1 通话
        4.4.2 短信
        4.4.3 GPRS/EDGE上网
        4.4.4 其它
第5章 基带软件的调试与改进
    5.1 软件结构
    5.2 开发环境的搭建
    5.3 系统定制
        5.3.1 多路复用与唤醒
        5.3.2 功能定制
        5.3.3 源码修改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基本信息测试
    6.2 常用功能测试
    6.3 基带功耗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成果与创新
    7.2 后继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重要意义
    1.3 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概况
        1.3.1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1.3.2 国外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的热点问题
        1.3.3 国内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2.1 生态农业的概念
        2.1.1 国内外生态农业概念辨识
        2.1.2 生态农业概念的完善过程
        2.1.3 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
    2.2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
    2.3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3.1 追求的是综合效益目标,而非单一的环境目标
        2.3.2 强调合理增加投入,而不是系统自我维持
        2.3.3 强调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涉及面宽,更加综合与多元化
        2.3.4 注重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并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2.3.5 具有鲜明而丰富的区域特色
        2.3.6 具有显着的政府参与特色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比较与启示
    3.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3.1.1 产生与发展背景
        3.1.2 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3.1.3 典型国家和地区生态农业概况
        3.1.4 生态农业产品市场状况
    3.2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3.2.1 产生背景
        3.2.2 发展里程
        3.2.3 发展现状与问题
    3.3 国内外生态农业的主要差异
        3.3.1 背景
        3.3.2 内涵
        3.3.3 速度与规模
    3.4 国外生态农业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辨析
    4.1 生态农业理论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4.1.1 概念缺陷剖析
        4.1.2 理论体系瑕疵剖析
    4.2 模式的资源环境制约
        4.2.1 水资源短缺
        4.2.2 耕地资源退化
        4.2.3 能源危机加剧
        4.2.4 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4.3 模式的技术制约
        4.3.1 先进、安全、适用的农业生物技术
        4.3.2 环境友好型肥药技术
        4.3.3 病虫草害的生态控制技术
        4.3.4 物料精准化投入技术
        4.3.5 生态农业标准化与国际化
    4.4 模式的产业基础制约
        4.4.1 生态农业产业化正在兴起,但基础薄弱
        4.4.2 强地域性和多元文化对产业创新的利弊兼而有之
    4.5 生态农业的政策制约因素
        4.5.1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
        4.5.2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
    4.6 生态农业的管理机制制约
        4.6.1 绿色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
        4.6.2 科技示范与推广体系
        4.6.3 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制约
    4.7 生态农业的社会学制约
        4.7.1 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
        4.7.2 生态农业与“三农”问题
        4.7.3 农民生产观念与素质制约
第五章 生态农业理论体系探讨
    5.1 生态农业理论的学科基础
        5.1.1 生态学科群
        5.1.2 资源环境学科群
        5.1.3 农学学科群
        5.1.4 经济学科群
        5.1.5 工程学科群
    5.2 生态农业若干重要科学问题探讨
        5.2.1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定位
        5.2.2 发展特色与同国际接轨的关系
        5.2.3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选择
        5.2.4 规范化、标准化是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5.2.5 农民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主体
        5.2.6 建设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5.3 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研究
        5.3.1 理论创新
        5.3.2 生态农业战略、道路与途径
        5.3.3 区域生态农业理论模式与内涵探讨
        5.3.4 生态农业评价方法
第六章 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6.1 生态农业发展总体战略构想
        6.1.1 总体思路
        6.1.2 战略构架
    6.2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6.2.1 产业化现状与问题
        6.2.2 产业化战略框架内容
        6.2.3 产业化战略的重点领域
    6.3 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升级战略
        6.3.1 技术支撑现状与主要制约因素
        6.3.2 技术升级战略框架内容
        6.3.3 技术升级的重点领域
    6.4 管理与政策保障战略
    6.5 生态农业区域推进战略
        6.5.1 生态农业区域差异
        6.5.2 生态农业区域推进战略框架
        6.5.3 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要点
    6.6 战略对策
        6.6.1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6.2 强化政策与投入体系
        6.6.3 理顺社会参与机制
        6.6.4 创新管理与组织模式
第七章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研究
    7.1 生态农业模式现状分析
        7.1.1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7.1.2 生态农业主体模式剖析
        7.1.3 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剖析
        7.1.4 生态农业区域模式剖析
    7.2 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论探讨
        7.2.1 创新原则
        7.2.2 优良模式推广效果的内在制约机制分析
    7.3 生态农业总体发展模式
        7.3.1 产业模式
        7.3.2 技术模式
        7.3.3 管理模式
    7.4 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7.4.1 东北区
        7.4.2 黄淮海区
        7.4.3 黄土高原区
        7.4.4 长江中下游区
        7.4.5 西南区
        7.4.6 华南区
        7.4.7 西北区
        7.4.8 青藏高寒农业区
第八章 生态农业评价体系研究
    8.1 国内外生态农业评价进展
        8.1.1 国外生态农业评价进展
        8.1.2 国内生态农业评价进展
    8.2 评价原则
        8.2.1 因地制宜原则
        8.2.2 整体性原则
        8.2.3 科学与实用原则
        8.2.4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8.2.5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8.2.6 可比性原则
    8.3 评价指标体系
        8.3.1 构建方法
        8.3.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8.3.3 权重确定
    8.4 评价实例简析
        8.4.1 市级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芜湖市为例
        8.4.2 县级区域生态农业评价-以德清县为例
        8.4.3 乡、镇级生态农业评价-以陈贵镇为例
第九章 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与管理模式
    9.1 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分析
        9.1.1 政策法规体系
        9.1.2 组织管理机制
        9.1.3 社会参与机制
        9.1.4 薄弱环节
    9.2 生态农业未来政策取向
    9.3 生态农业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
        9.3.1 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分析
        9.3.2 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
    9.4 生态农业重大保障措施
        9.4.1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
        9.4.2 加强组织管理与服务
        9.4.3 加强生态农业资金投入
        9.4.4 加强生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1.1 创新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的必要性
        10.1.2 理论体系创新
        10.1.3 战略体系探索
        10.1.4 生态农业模式
        10.1.5 评价体系
        10.1.6 保障体系与管理模式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论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s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论文结构
    三、主要创新观点
第一章 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回顾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升级的相关范畴界定
        一、产业、产业化与产业结构
        二、区域、区域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 自主创新的相关范畴界定
        一、创新
        二、技术创新
        三、自主创新
    第三节 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优势理论
        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第二章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其实现路径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历程
        二、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三、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状况
    第二节 自主创新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和原动力
        一、当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问题形成的原因
        三、自主创新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 自主创新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和实现途径
        一、自主创新对经济区域系统的作用机制
        二、自主创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途径
        三、自主创新的扩散与区域产业集群
第三章 自主创新与农业优化升级
    第一节 我国区域农业现状和调整方向
        一、我国区域农业的现状
        二、区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区域农业的调整方向
    第二节 自主创新推进区域农业优化升级的路径
        一、技术进步与“丰收悖论”
        二、自主创新推动区域农业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
        三、我国区域农业中自主创新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对策
    第三节 案例分析:以自主创新推动西部农业优化升级
        一、西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
        二、农业科技水平成为制约西部农业发展的主因
        三、以自主创新为基础构建西部生态循环型农业
第四章 自主创新与工业优化升级
    第一节 我国区域工业现状和调整方向
        一、我国区域工业的现状
        二、区域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区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
    第二节 自主创新推进区域工业优化升级的路径
        一、以自主创新推动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
        二、以自主创新改造区域传统工业
        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自主创新
        一、东北地区工业现状及问题
        二、创新缺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主创新渠道
第五章 自主创新与服务业优化升级
    第一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现状和调整方向
        一、区域服务业是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方向
        二、我国区域服务业的现状
        三、区域服务业的调整方向
    第二节 自主创新推进区域服务业优化升级的路径
        一、自主创新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实现
        二、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区域服务业
        三、基于自主创新,构建差异化区域服务业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东部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一、服务业发展与东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自主创新与东部信息化
        三、建设东部创新型现代服务业
第六章 自主创新长入区域产业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
        一、企业是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
        二、自主创新是区域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学习型企业”与创新研发型企业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源头——高校与科研机构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区域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二、区域创新人才的培育与作用发挥
        三、立足区域自主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导向——市场
        一、区域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
        二、培育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
        三、发展中介机构,实现区域产学研一体化
第七章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一、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域自主创新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三、地方政府推进区域自主创新的机制
    第二节 实现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一、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二、“学习型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三、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第三节 构建创新型区域
        一、创新型区域的内涵
        二、创新型区域的平台建设
        三、立足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型区域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一种高效益的流水线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洛丽塔服饰艺术研究[D]. 宁佳磊.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2]面向装配作业的机器人柔顺控制方法研究[D]. 潘立.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3]五金工件表面缺陷检测技术与系统[D]. 黄景维.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4]定装式炮弹数字合膛检测准备系统设计[D]. 崔嵬.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2)
  • [5]无损检测在航空发动机质量监督的应用与发展[J]. 任志强,侯波,何卫峰.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1(03)
  • [6]Android电话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范云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7]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D]. 翟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8]论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 黄寰. 四川大学, 2006(03)
  • [9]一种高效益的流水线设计[J]. 王树棠,周义,韩丽红,吕申国. 河北机电学院学报, 1995(04)

标签:;  ;  

具有成本效益的装配线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