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海[1](2021)在《我国浮法玻璃工业50年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1971年9月,我国生产出第一块工业化的浮法玻璃,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诞生,更标志着我国老一代玻璃人近十年的辛苦追求、勤奋努力取得了成功。我国浮法玻璃工业经历了50年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其主要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杨润萌[2](2021)在《河南三线建设略论》文中研究指明
薄宏涛[3](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刘芳[4](2019)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销售量与日俱増,汽车零配件市场得以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玻璃行业也因此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实现了国内汽车玻璃配套市场的进口替代,也具备了与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等国际汽车玻璃品牌竞争的实力。作为国内技术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福耀玻璃占有全球23%的汽车玻璃市场份额,福耀玻璃美国市场的分销渠道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美贸易战为背景,以福耀玻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的现状并进行绩效分析,提出福耀玻璃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管理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中美贸易战的发展动态及影响出发,介绍了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发现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存在过度依赖下游汽车生产制造商、ARG配件市场所占比重小、高端消费市场影响力较低、缺乏对配件市场终端用户的控制力等问题;随后从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渠道成员配合四个方面对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的管理绩效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赋予了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评价;最后对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的管理提出了制定合理的中间商管理政策等对策和建议。本文对福耀玻璃制定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市场分销渠道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其他企业进行决策或研究人员进行类似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
陈泰安[5](2018)在《贸易保护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以福耀玻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作用,纷纷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的战略,并开启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企业国际竞争理论为依据,对贸易保护环境下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阐述,接着以福耀玻璃赴美投资建厂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介绍其赴美投资历程、遭遇的问题、经营策略和经营业绩,进而分析其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和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向那些正在或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整理。第二部分阐述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贸易保护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指出我国制造业企业整体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部分高端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第四部分对福耀玻璃赴美投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福耀玻璃的成功之处在于企业进军美国初期选择与行业巨头圣戈班合营,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绕过了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合理运用打赢了反倾销诉讼;优先布局浮法玻璃生产线掌握了上游供应商的主动权,严格控制了原材料成本;妥善处理好与工会、劳工之间的关系,使得企业能够进入平稳生产经营阶段。文章最后建议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生产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了解投资国投资环境,合理运用国际贸易规则规避或应对贸易保护措施,逐步完善在投资国的产业布局,充分开拓下游客户,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黄维军[6](2018)在《中国建材并购阿旺西斯公司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企业的一些优秀代表先后踏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借以在全球平台上整合资源,参与竞争,获得发展机会。海外并购及相关研究过往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行业,如中石化,中海油并购;电子行业,如联想并购惠普个人电脑,TCL并购汤姆逊案;汽车行业,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案,吉利并购沃尔沃案。对其它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建材,特别是玻璃行业的海外并购研究几乎还没有。玻璃行业有产能密集和技术密集双特点,从获取市场和技术获取两方面,中国玻璃企业都急需走出去。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而海外并购更是面临文化冲突,地域差异等更多挑战,如何成功海外并购?本文通过玻璃行业标杆企业中国建材集团跨国并购德国阿旺西斯公司案例分析总结出可参考的经验和启示。论文的绪论部分阐明论文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研究的情况,阐述论文结构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案例描述介绍了并购历程,并购各方情况及相关背景。案例分析部分面对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对中国建材在并购动因,风险及预防,并购过程关键因素把控,整合过程,并购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启示,对中国建材此次并购阿旺西斯进行总结,在并购战略,并购后的整合,资源使用,人才建设等方面,得出对中国企业,特别是玻璃行业企业跨国并购可参考的经验和启示。
马亮[7](2018)在《内控视角下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衰败案例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末期,内部控制理论被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的含义和意义也日趋丰富。很多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财务丑闻或经营破产的事件屡见不鲜,新加坡中航油舞弊事件以及业内震惊的安然事件均与内控失效有密切联系。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一系列因内部控制缺陷造成的丑闻事件,例如獐子岛造假事件、郑百文造假舞弊事件等引起社会喧嚣之后,内部控制质量成为市场和投资者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关于内部控制缺陷及有效性的认定标准的讨论。市场实践证明,如果企业经营管理陷入困境,那么一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问题,特别是当一个公司由兴盛转向消亡时,内控缺陷往往是根本原因。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由盛到衰的整个事件。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分类从五个维度设立分析要点,从控制要素的视角详细分析了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结合公司发展生命周期,剖析了各个阶段内部控制状况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通过研究该案例,发现越是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越是倾向于经验主义的治理方式,人治大于法制,导致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耀华玻璃的案例就是一个极其突出的例子,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层面存在较大问题;另外政府部门在耀华玻璃衰败的过程中并未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对国有企业过分干预的问题突出。希望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研究,对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参考。
向竞杰[8](2018)在《低成本经营新模式、路径与效果评价 ——以福耀玻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制造业普遍凭借低人力成本承接全球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但进入21世纪以来,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上涨,制造业全行业收益水准逐年降低,传统低成本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但是从2011年至今,部分采用新型低成本经营模式的企业实现了盈利能力增长。汽车玻璃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面临与制造业同样的难题。总结汽车玻璃行业低成本经营新模式的关键要素和通行做法,分析行业领军企业新型低成本模式,并分析总结其效果,揭示其具体路径和可行性显得很必要。本研究流程参照了“文献整理—资料收集—案例分析—总结反思”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汽车玻璃行业和行业内典型企业的价值链特征,厘清汽车玻璃行业低成本新模式的关键成本和路径选择。随后总结了福耀玻璃原有低成本模式的主要特征和挑战,指出了福耀玻璃“三位一体”低成本模式主要特点。研究随后财务效果以及非财务效果考察公司低成本经营模式效果,对福耀玻璃低成本经营模式能够做出可靠评价。本文得出结论认为,福耀玻璃的“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新模式体系完善,效果良好,值得其他企业全部或部分复制。福耀玻璃通过创新驱动和主攻高利润率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包括柔性制造和JIT在内的先进管理模式实现生产流程节约,通过在俄罗斯和美国等地建厂实现低要素成本,三种策略相互协同,在我国制造业遇冷、汽车玻璃行业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低成本经营模式体系。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效果评价来看,企业营运能力大大增强,财务潜力明显好转,估值提升明显,技术商用速度大大加快,产品附加值增加,公司管理效率提升,由此可知福耀玻璃的“三位一体”低成本模式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对其它汽车玻璃制造企业来看,福耀玻璃的“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可供借鉴,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应积极践行全公司层面的管理革新;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应多运用闲置资金创新产品,开发生产线;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将“走出去”列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之一。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企业的新型低成本经营模式实现路径,对福耀玻璃所采用的“三位一体”低成本生产方式进行了总结,并以财务数据和公司的市场表现为基础,分财务效果和非财务效果对福耀玻璃“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了全面客观深入的评价,为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转型做出一定的示范作用。
贾超[9](2017)在《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研究》文中认为广州是华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在我国工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工业的诞生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现代工业体制改革的先行地,诞生了中国造船工业、飞机制造业、橡胶工业、甘蔗制糖工业、火柴制造业,在工业产品、技术引进、制度改革等方面占据了多项全国第一。本文第一部分梳理了广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了其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类型、技术革新方面的总体特征。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整理了157处广州潜在的工业遗产,根据遗产现状、行业类型、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四个层面进行分类整理,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从自然、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挖掘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地域性特征,指出广州工业遗产适应亚热带环境气候特征、符合“开风气之先”的社会风气以及体现务实文化精神的岭南特色。根据地域性研究分析目前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建议增加独特性、稀缺性两项评价指标,提出文物保护类、保护利用类、更新改造类、一般性遗存四个保护梯度,并指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第三部分重点研究广州工业建筑遗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广州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运输系统的内在联系,明确工业遗产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城市更新方面,通过研究广州“旧厂房”改造的相关政策及工业遗产的保护机制,提出完善研究体系、扩展利用途径、增强社会参与的保护建议。第四部分针对广州工业遗产的利用与保护进行深入研究。以广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实践为研究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广州工业遗产在文化产业、主题性、资金、政策方面的利用优势,以及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商业化严重、政策不明确的现实问题。从总体规划、空间改造、立面设计、景观改造四个层面研究广州工业遗产的改造设计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阐释说明。保护研究方面,分别从规划、保护、利用、更新四种类型选取相关案例,分析不同梯度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及研究方法。提出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需要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以利于城市发展为根本目的,结合区域环境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遗产价值与使用价值。
张海浪[10](2017)在《全球汽车玻璃巨头为何落户本溪》文中研究说明提要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福耀集团在辽宁本溪投资年产45万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时,丝毫没有受到“唱衰东北”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投资行为更多的是从企业布局着眼,市场、资源、合作伙伴、软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东北,以前是、现在是、将来还
二、沈阳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论文提纲范文)
(3)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1.3.1 城市更新 |
1.3.2 工业遗存 |
1.3.3 工业遗存更新 |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范围界定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
2.2.4.3 城市复兴 |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
2.4 小结 |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2.1 缝合与叠置 |
3.3.2.2 内置与包络 |
3.3.2.3 并置与对偶 |
3.3.2.4 嵌固与植入 |
3.3.2.5 封存与再现 |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
3.9 小结 |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
4.9 小结 |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
5.7.1 梳理上位条件 |
5.7.2 编制建设方案 |
5.7.3 推进更新产策 |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
5.8.1 操作资金构成 |
5.8.2 运管团队构成 |
5.8.3 工作机制创建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
6.2 主要创新点 |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介及成果 |
(4)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分销渠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分销渠道理论 |
一、分销渠道的定义 |
二、分销渠道的分类 |
三、分销渠道的结构 |
四、分销渠道的管理 |
第二节 分销渠道绩效理论 |
一、绩效的概念 |
二、分销渠道绩效的概念 |
三、分销渠道绩效评价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贸易战的发展动态、原因及影响 |
第一节 中美贸易战的发展动态 |
第二节 中美贸易战的原因 |
第三节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 |
一、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宏观影响 |
二、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中微观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福耀玻璃概况 |
一、福耀玻璃简介 |
二、福耀玻璃主营业务及成长能力 |
第二节 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管理现状分析 |
一、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模式 |
二、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结构 |
三、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成员 |
四、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特点 |
第三节 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S) |
二、劣势分析(W) |
三、机会分析(O) |
四、威胁分析(T) |
第四节 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一、过度依赖下游汽车生产制造商 |
二、ARG配件市场所占比重小 |
三、高端消费市场影响力较低 |
四、缺乏对配件市场终端用户的控制力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绩效分析 |
第一节 绩效分析方法选择 |
一、层次分析法 |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二节 福耀玻璃分销渠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三节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一、数据来源 |
二、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
第四节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 |
一、各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
二、绩效值计算 |
第五节 福耀玻璃分销渠道绩效评价结果 |
第六节 福耀玻璃分销渠道绩效分析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一、制定合理的中间商管理政策 |
二、制定高效的渠道成员管理政策 |
三、大力建设网络分销平台 |
四、转变品牌营销模式 |
五、建立分销渠道绩效评估机制 |
六、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战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贸易保护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以福耀玻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关于福耀玻璃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
2.1 企业国际竞争力含义 |
2.2 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2.2.5 新新贸易理论 |
2.3 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
2.3.1 基于国家层面的因素 |
2.3.2 基于产业层面的因素 |
2.3.3 基于企业层面的因素 |
2.4 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
2.4.1 基于国际贸易的视角 |
2.4.2 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
3 贸易保护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3.1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概述 |
3.1.1 中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 |
3.1.2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竞争力 |
3.2 贸易保护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不利影响 |
3.2.1 关税壁垒削弱产品价格竞争力 |
3.2.2 反倾销抑制企业生产率的提升 |
3.2.3 技术性贸易壁垒抬高企业成本 |
3.3 贸易保护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
3.3.1 强调自由贸易立场,加强自贸区的建设 |
3.3.2 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
3.3.3 企业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培育核心竞争力 |
3.3.4 建立并完善企业投资风险应对机制 |
4 福耀玻璃案例介绍 |
4.1 福耀玻璃概况 |
4.2 福耀玻璃发展历程 |
4.2.1 第一阶段:企业初步探索阶段(1987-1995) |
4.2.2 第二阶段: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阶段(1996-1999) |
4.2.3 第三阶段:企业全面扩张阶段(2000-2011) |
4.2.4 第四阶段:企业全球投资建厂阶段(2012-至今) |
4.3 福耀玻璃美国投资历程 |
4.4 贸易保护环境下福耀玻璃跨国投资所遇问题 |
4.4.1 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 |
4.4.2 产品遭遇反倾销诉讼,成本优势丧失 |
4.4.3 美国工厂初期产能不足导致运营亏损 |
4.4.4 企业与美国工会冲突并遭OSHA罚款 |
5 福耀玻璃案例分析 |
5.1 贸易保护环境下福耀玻璃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经营策略 |
5.1.1 联姻圣戈班,规避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 |
5.1.2 引进国际经营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管理竞争力 |
5.1.3 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因地制宜调整经销模式 |
5.1.4 优先布局浮法玻璃生产线,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
5.1.5 妥善协调工会及劳工关系,克服本土化经营阻力 |
5.2 福耀玻璃跨国投资经营业绩评价 |
5.2.1 盈利能力保持增长 |
5.2.2 研发能力逐年增强 |
5.2.3 营运管理能力较强 |
5.3 福耀玻璃国际竞争力分析 |
5.3.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5.3.2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5.3.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5.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5.3.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5.4 福耀玻璃国际竞争力比较 |
5.4.1 经营策略比较 |
5.4.2 国际投资策略比较 |
5.4.3 贸易保护应对策略比较 |
5.5 福耀玻璃竞争优势总结 |
5.5.1 国内产能布局完善 |
5.5.2 专一化经营程度高 |
5.5.3 质量管理良好 |
5.5.4 品牌塑造成功,企业形象较好 |
6 福耀玻璃案例总结 |
6.1 福耀玻璃案例启示 |
6.1.1 深耕主营业务市场,突出产品竞争能力 |
6.1.2 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合理规避贸易保护壁垒 |
6.1.3 完善产业投资布局,提高供应商议价能力 |
6.1.4 充分认识投资国的经营规则,协调好劳资双方的关系 |
6.1.5 拓宽国际投资视野,增强企业国际影响力 |
6.2 福耀玻璃未来投资风险 |
6.2.1 贸易保护环境下的汇率风险 |
6.2.2 海外工厂产能释放不足风险 |
6.2.3 劳资关系不稳定风险 |
6.3 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建议 |
6.3.1 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
6.3.2 成立专业团队应对国际贸易保护手段 |
6.3.3 全面了解投资国投资环境,完善产业布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建材并购阿旺西斯公司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案例描述 |
2.1 并购过程简介 |
2.2 并购双方企业介绍 |
2.3 并购背景介绍 |
2.3.1 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 |
2.3.2 中国建材集团海外发展背景 |
2.3.3 玻璃建材行业转型背景 |
2.3.4 并购案光伏行业背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跨国并购所面临的挑战 |
3.2 并购动因 |
3.2.1 获取高端技术 |
3.2.2 产生协同效应 |
3.2.3 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及人才培养 |
3.3 并购风险及应对 |
3.4 并购过程关键因素 |
3.4.1 并购时机选择 |
3.4.2 并购团队 |
3.4.3 双赢的谈判结果 |
3.5 整合分析 |
3.5.1 整合模式选择 |
3.5.2 文化整合 |
3.5.3 技术整合 |
3.5.4 产业链整合 |
3.5.5 管理整合 |
3.6 并购绩效及阶段性成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并购战略结合企业实际 |
4.2 整合成功的关键是文化融合 |
4.3 技术获取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 |
4.4 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
4.5 人才是根本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内控视角下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衰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
2.1.1 内部控制的含义 |
2.1.2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
2.1.3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
2.2 内部控制基础理论 |
2.2.1 内部牵制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系统理论 |
2.2.4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耀华玻璃衰败案例描述及内控发展历程 |
3.1 我国玻璃行业概况 |
3.2 耀华玻璃背景情况 |
3.2.1 耀华玻璃基本情况 |
3.2.2 耀华玻璃的战略与核心竞争力 |
3.3 .耀华玻璃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
3.3.1 耀华玻璃初创期内部控制状况 |
3.3.2 耀华玻璃发展期内部控制状况 |
3.3.3 耀华玻璃稳定期内部控制状况 |
3.3.4 耀华玻璃衰退期内部控制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部控制视角下耀华玻璃衰败分析 |
4.1 耀华玻璃内控状况剖析及存在的问题 |
4.1.1 控制环境 |
4.1.2 风险评估 |
4.1.3 控制活动 |
4.1.4 信息与沟通 |
4.1.5 内部监督 |
4.2 耀华玻璃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企业层面的原因 |
4.2.2 政府层面的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启示与建议 |
5.1 案例启示 |
5.1.1 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
5.1.2 对政府部门的启示 |
5.2 建议 |
5.2.1 给其他企业的建议 |
5.2.2 给政府部门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低成本经营新模式、路径与效果评价 ——以福耀玻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低成本模式的分类研究 |
1.2.2 低成本模式的实现路径研究 |
1.2.3 低成本模式的财务评价研究 |
1.2.4 汽车玻璃行业研究 |
1.2.5 福耀玻璃经营模式研究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 |
2 汽车玻璃行业低成本模式与路径分析 |
2.1 汽车玻璃行业与企业价值链分析 |
2.1.1 汽车玻璃行业价值链分析 |
2.1.2 汽车玻璃企业价值链特征 |
2.2 汽车玻璃行业低成本模式关键成本 |
2.2.1 制造成本 |
2.2.2 运输成本 |
2.2.3 期间成本 |
2.3 汽车玻璃行业低成本新模式实现路径分析 |
2.3.1 企业技术更新路径 |
2.3.2 企业管理创新路径 |
2.3.3 企业海外扩张路径 |
2.3.4 企业低成本模式选择 |
3 福耀玻璃“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与实现路径 |
3.1 福耀玻璃原有低成本经营模式 |
3.1.1 就近设厂的低要素成本策略 |
3.1.2 蓝海到红海的市场渗透战略 |
3.2 福耀玻璃原有模式所面临挑战 |
3.2.1 要素成本高企 |
3.2.2 税负逐年加重 |
3.2.3 市场状况巨变 |
3.3 福耀玻璃“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路径 |
3.3.1 福耀玻璃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
3.3.2 创新驱动的产品聚焦策略 |
3.3.3 流程优化的生产聚焦策略 |
3.3.4 海外扩张的市场聚焦策略 |
3.3.5 “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主要特点 |
4 福耀玻璃“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效果评价 |
4.1 福耀玻璃“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总体效果 |
4.2 福耀玻璃“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财务效果评价 |
4.2.1 营运能力效果评价 |
4.2.2 财务潜力效果评价 |
4.2.3 公司估值改善评价 |
4.3 福耀玻璃“三位一体”低成本经营模式非财务效果评价 |
4.3.1 福耀玻璃外部非财务效果评价 |
4.3.2 福耀玻璃内部非财务效果评价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视野 |
1.1.2 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关系密切 |
1.1.3 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1.2.1 时间界定 |
1.2.2 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概述 |
1.3.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 |
1.3.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
1.3.3 广州工业遗产利用与研究 |
1.4 研究目的、方法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概况 |
2.1 广州工业发展时期划分 |
2.1.1 原始手工业萌芽(1840 年之前) |
2.1.2 西方近代工业传入(1840 年——1911 年) |
2.1.3 地方、民族工业起步(1911 年——1949 年) |
2.1.4 社会主义工业发展(1949 年——1979 年) |
2.1.5 新型工业兴起(1979 年至今) |
2.2 广州工业特征分析 |
2.2.1 总体特征 |
2.2.2 产业结构特征 |
2.2.3 所有制特征 |
2.2.4 工业技术特征 |
2.3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现状 |
2.3.1 工业遗产 |
2.3.2 工业遗存 |
2.3.3 工业现存 |
2.3.4 工业遗迹 |
2.4 广州工业行业类型划分 |
2.4.1 手工业(第二轻工业)遗产 |
2.4.2 轻工业建筑遗产 |
2.4.3 地方基础工业建筑遗产 |
2.4.4 重工业建筑遗产 |
2.4.5 交通运输建筑遗产 |
2.4.6 军事战争建筑遗产 |
2.5 建筑风格类型 |
2.5.1 传统中式建筑 |
2.5.2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 |
2.5.3 折衷主义建筑 |
2.5.4 仿苏联式建筑 |
2.5.5 现代主义建筑 |
2.6 建筑结构类型 |
2.6.1 砖木混合结构 |
2.6.2 钢筋混凝土结构 |
2.6.3 钢结构 |
2.7 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特色及价值判定 |
3.1 自然适应性特色 |
3.1.1 自然资源影响下的产业类型 |
3.1.2 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工业区规划 |
3.1.3 气候特征影响下的工业建筑特色 |
3.2 社会适应性特色 |
3.2.1“开风气之先”的社会风气 |
3.2.2 西方工业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的引入 |
3.2.3 工业建设中的防灾措施 |
3.2.4 社会发展带动工业遗产保护 |
3.3 文化适应性特色 |
3.3.1 岭南建筑师与工业建筑遗产 |
3.3.2 商业意识与工业遗产开发 |
3.3.3 创新精神与工业遗产再利用 |
3.4 广州工业遗产的价值综述 |
3.4.1 历史价值 |
3.4.2 科学技术价值 |
3.4.3 社会文化价值 |
3.4.4 艺术审美价值 |
3.4.5 经济价值 |
3.5 价值评价体系 |
3.5.1 价值构成 |
3.5.2 权重分配 |
3.5.3 明确保护梯度 |
3.6 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城市发展与工业建筑遗产 |
4.1 城市发展与工业区形成 |
4.1.1 工业自由分布阶段 |
4.1.2 早期工业区形成阶段 |
4.1.3 工业区系统规划阶段 |
4.1.4 市镇工业区形成阶段 |
4.2 广州工业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
4.2.1 促进城市功能演变 |
4.2.2 带动城市空间扩张 |
4.2.3 奠定了城市建设的基础 |
4.3 工业遗产分布区域划分 |
4.3.1 西村片区 |
4.3.2 河南片区 |
4.3.3 白鹅潭片区 |
4.3.4 员村片区 |
4.3.5 黄埔片区 |
4.3.6 白云片区 |
4.4 分布特色及规律 |
4.4.1 城市规划与遗产分布 |
4.4.2 沿珠江分布呈带状分布 |
4.4.3 以铁路沿线为聚点 |
4.5 广州城市更新之路 |
4.5.1“退二进三” |
4.5.2“三旧”改造 |
4.5.3 城市更新 |
4.6“旧厂房”改造政策 |
4.6.1“旧厂房”范畴 |
4.6.2“旧厂房”改造模式 |
4.6.3 改造成果 |
4.7 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制度 |
4.7.1 广州工业遗产的保护机制 |
4.7.2 工业遗产保护建议 |
4.8 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与利用 |
5.1 广州工业遗产利用模式 |
5.1.1 博物馆模式 |
5.1.2 创意园模式 |
5.1.3 商业开发模式 |
5.1.4 公共绿地模式 |
5.2 广州工业遗产的利用优势 |
5.2.1 文化产业密集 |
5.2.2 发挥主题特色 |
5.2.3 借助资金优势 |
5.2.4 利用政策支持 |
5.2.5 案例研究——TIT创意园 |
5.3 广州创意产业园的分布与现状 |
5.3.1 创意产业 |
5.3.2 创意园分布状况 |
5.3.3 发展现状及问题 |
5.3.4 案例分析——唐人文化码头 |
5.4 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审美内涵 |
5.4.1 工业遗产的审美驱动力 |
5.4.2 工业特色的审美倾向 |
5.4.3 追求技术的审美倾向 |
5.4.4 崇尚废墟感的审美倾向 |
5.4.5 空间审美倾向 |
5.4.6 生态主义审美倾向 |
5.5 工业遗产的厂区改造规划 |
5.5.1 确定保护主体 |
5.5.2 厂区规划思路 |
5.5.3 改造利用模式 |
5.6 工业遗产的空间再利用 |
5.6.1 空间整合 |
5.6.2 空间拆分 |
5.6.3 空间扩张 |
5.7 建筑立面改造设计 |
5.7.1 完整保留建筑立面——不改变原状 |
5.7.2 保留立面信息——新旧融合 |
5.7.3 增加立面元素——新旧冲突 |
5.8 保留历史信息 |
5.8.1 保存工业生产特征 |
5.8.2 保留人文生活痕迹 |
5.8.3 恢复生态环境 |
5.9 工业特色的景观改造 |
5.9.1 滨水景观改造 |
5.9.2 公共景观改造 |
5.9.3 景观节点设计 |
5.10 小结 |
第六章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案例研究 |
6.1 案例选择及特点 |
6.1.1 案例选择 |
6.1.2 案例特点 |
6.2 区域规划类——白鹅潭工业遗产保护案例 |
6.2.1 白鹅潭概况 |
6.2.2 白鹅潭现状评估 |
6.2.3 现存工业遗产调查 |
6.2.4 整体保护策略 |
6.2.5 保护个案研究 |
6.2.6 案例评价 |
6.3 文物保护类——顺德糖厂保护利用研究 |
6.3.1 顺德糖厂概况 |
6.3.2 建筑、构筑物发展演变 |
6.3.3 现状勘察 |
6.3.4 价值评估 |
6.3.5 城镇关系及影响 |
6.3.6 生产工艺及设备保护 |
6.3.7 展示利用指引 |
6.3.8 案例评价 |
6.4 保护利用类——南方面粉厂南通库区保护与利用 |
6.4.1 南方面粉厂概况 |
6.4.2 文物本体建设情况 |
6.4.3 现状勘察 |
6.4.4 价值评估 |
6.4.5 保护修缮方案 |
6.4.6 生产工艺及设备保护 |
6.4.7 恢复文物环境 |
6.4.8 展示利用指引 |
6.4.9 案例评价 |
6.5 更新改造类——广钢地块更新改造 |
6.5.1 广州钢铁厂概况 |
6.5.2 规划范围与对象 |
6.5.3 工业遗产现状 |
6.5.4 价值评估 |
6.5.5 保护与利用 |
6.5.6 景观设计改造 |
6.5.7 案例评价 |
6.6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7.2 不足与展望 |
7.3 创新之处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一:广州潜在的工业遗产调查统计表 |
附录二:顺德糖厂调查表 |
附录三:南方面粉厂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全球汽车玻璃巨头为何落户本溪(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引子 |
市场的吸引力最具说服力 在本溪建厂可辐射整个东北地区乃至俄罗斯 |
福耀落子本溪 在市场、资源差不多的情况下诚心、诚信等构成的比较优势起了决定性作用 |
在本溪建的是三条高端智能生产线 比在美国的那两条还要先进 |
四、沈阳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浮法玻璃工业50年发展综述[J]. 刘志海. 玻璃, 2021(10)
- [2]河南三线建设略论[D]. 杨润萌. 上海大学, 2021
- [3]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4]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福耀玻璃美国市场分销渠道管理研究[D]. 刘芳.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5]贸易保护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以福耀玻璃为例[D]. 陈泰安.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6]中国建材并购阿旺西斯公司案例研究[D]. 黄维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2)
- [7]内控视角下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衰败案例研究[D]. 马亮. 燕山大学, 2018(05)
- [8]低成本经营新模式、路径与效果评价 ——以福耀玻璃为例[D]. 向竞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9]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研究[D]. 贾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10]全球汽车玻璃巨头为何落户本溪[N]. 张海浪. 辽宁日报,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