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5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10)在《古代中医石淋病史研究》文中认为石淋作为中医内科疾病中的一种,较早便为我国医学所认识,并且有了比较统一的名称,以“尿出沙石、小便涩痛”为主症。现代中医界有关学者对于石淋做了许多治疗方面的研究,但在医史学方面,并没有系统的论述。本研究希望能够补充古代医家论述石淋疾病史的相关内容,在力图明确阐释中医石淋病史的同时,以期建立简单并具备一定操作性的单一病种疾病史研究模式,以供他人参考借鉴,同时为解决石淋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石淋取《中医药学名词》中之概念,即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为主要表现的淋证。疾病史包括病名沿革、病因病机、病理、病候、诊断鉴别、治疗(方剂、用药、针灸、导引等)等内容。本文研究时间上界自最早的中医文字记载以来,下界至清代末年即宣统三年(1911)为限。以充分探索并了解从古至今对“石淋”的认识、诊断、治疗等的全部历史。1.石淋的病名沿革“淋”在较早的古医书中与“癃”的意义大致相同,均指小便困难,并伴有小腹急痛的病证或症状。《五十二病方》有“石癃”之名。石淋之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后《诸病源候论》对石淋有反复的论述。“石淋”又有“砂淋”、“沙石淋”、“沙淋”等不同称谓,大致出现于唐宋时期。实际上均指石淋,可谓同出而异名。据现存文献,最早出现的是“沙淋”,见于《证类本草·萱草根》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砂石淋”或“沙石淋”病名见于北宋《圣济总录》。早期沙、石并提而无区分,至南宋杨士瀛认为:“沙淋凝脂而易散,石淋结块而难消。”清代沈金鳌更为直接地指明:“轻则为沙,重则为石。”一般来说,“沙淋”为石淋之别名,但偶有例外。清代萧埙《女科经纶》所载“血沙淋”与石淋无关。2.石淋的病因病机古代中医所论石淋的病因病机理论,可追溯至《内经》。《内经》所论淋癃病因以气不足,热有余为主,病位主要涉及到肾、膀胱与足厥阴肝经。至隋代《诸病源候论》舍弃病在肝经之说,以“肾虚膀胱热”立论,此说成为后世论石淋的主要理论。“火熬汤碱”成为金元明清各代医家论述石淋的主流观点。同时巢氏还提出了“服散石,石势归于肾”而致小便涩,茎内痛。这一理论在唐代得到附和,但随着服石之风的消亡而淡出。至宋代,《中藏经》提出房室过度,败精不出及虚热煎熬成石淋的观点,至明代李时珍,提出“此是淫欲之人,精气郁结,阴火煎熬,遂成坚质。正如滚水结碱,卤水煎盐,小便炼成秋石,同一义理也。”可说以上两种理论充分结合。南宋时期,气滞石聚的认识进入石淋病因理论,以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石淋,多因忧郁,气注下焦,结所食咸气而成,令人小便碜痛不可忍,出沙石而后小便通”之论述最为典型。明清医家往往将热、血、膏、石诸淋,视为同一疾病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理论,有医案。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汇粹》中作了较为明确的总结:“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沙如石也。”此书还转引了明代方约之的观点:醇酒浓味,酿成湿热。积热煎熬,成膏成石。至于尿中沙石为何物所结,古代大致有水结为石、石气不散、火熬尿碱、败精结石、食咸结石等五种观点,而以“火熬尿碱”之说最为盛行。3.石淋的诊断石淋的诊断在隋代《诸病源候论》的论述中,就已经得到了准确的描述,包括:①沙石从小便道出,②尿不能卒出,③膀胱里急,④茎里痛,⑤痛引少腹,⑥甚者塞痛令闷绝。此后直至现代,在临床症状的描述方面,也未有多少能出其右的内容。其中,“沙石从小便道出”应该是石淋诊断古今一致的金标准。历代医家通过对石淋的观察与描述,补充了后世对石淋典型症状特点的理解。例如,石淋之石的特点为:①大小:小者如豆,大者如皂子、如梅核、桃核、杏核,或如橘核大;②形状:如梅核而有棱角,或其形如豆,或长而如粉条,或长约一寸大如粗箸;③色泽:色赤、色白、色苍、玛瑙色,如色泽不定;④质地:或通下即碎,或坚硬,置臼中捣之不碎,或溺器中小便下砂石剥剥有声;⑤与治疗的关系:其结之小者可用药化之,若大如桃杏核以上者,不易化。石淋之痛的特点为:①疼痛部位主要为尿道:茎中(里、内)痛;②与排尿相关:小便则茎中痛,每漩则痛楚不可忍,小便碜痛不可忍,每溺茎中涩痛;③疼痛剧烈:茎内割痛,塞痛令闷绝,或痛不可忍,甚至令人昏闷,遍身有汗而后醒,或卧床号叫,昼夜靡安;④牵涉部位:痛引小腹。石淋之尿涩特点为:①排尿障碍伴尿道窘迫:尿不能卒出,膀胱里急;大者留碍水道之间,令人闷绝;欲出不出,淋沥不断;常急欲溺,及去点滴;点滴不通,少腹胀硬;②尿涩伴有尿道剧烈疼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水道涩痛,胞内壅积;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杜塞溺道,疼楚异常;③与沙石排出的关系:出沙石而后小便通;突然溺出此物当觉通快;出石一条,长约一寸大,如粗箸,小便遂频出,床地俱湿。此外,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最早记载了尿路结石伴有胆道结石之多发性结石的,但后世对此少有的发展。4.石淋的治疗石淋的内服药物治疗出现很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多种治疗石淋的药物。从现存文献看,东汉以降之魏晋时代,只能见到治疗石淋的单味药或单方,而药物的认识发展较突出。自古代医药文献中整理出治疗石淋或五淋的药物约84种,其中34种见于魏晋乃之前。药物可分为三类:其一为通利小便,如车前子、白冬瓜、鸡屎白等;其二为滑利润窍,如滑石、冬葵、榆皮等。其三带有巫术的影响,如石蚕、石胆等带“石”字的药物,以及鸡屎、燕屎、鹊肉之类,均可能具有克石的功能而被用于治疗石淋。唐代开始出现治疗石淋的复方,主要见于《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特点是以通治诸淋的功能为主。组成的药物大致包括以上通利小便、滑利润窍及巫术影响三大类。方剂的整体属性符合这一时期对石淋“积热煎熬,炼水为石”的病因认识,大致均为寒凉清热的性质为主。宋代复方的主治功能强调石淋的特殊治疗,香附、郁金、乳香及胡椒等理气通经的药物随着“气滞石聚”的认识进入石淋治疗方剂。而且,医家们注意进行内服方剂之间或内服药与外治法互相配合使用,《鸡峰普济方》中的石燕丸,主张用散煎汤送服丸药,《圣济总录》中的“菝葜散”提出服散后加以地椒煎汤连腰浸浴,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明清时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碎石、取石、化石、消石及其他石淋治法的讨论。首先提出碎石治法的是明代《奇效良方》的“取石方”,认为结石是由“碎石相结”而成,使用通利下滑的药物,使结石重新碎开,便可被取出。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中出现“化石汤”,则主张补肾以化石,此后“化石”、“化砂”、“消石”的方剂层出,大抵均以此“补肾化气而消石”立意。直至清末张锡纯在《医学中衷参西录》中提出“砂淋丸”,方又将消石概念引回到“消化砂石”,其创制代表方“砂淋丸”,选择的代表药物是鸡内金、消石(朴硝)。古代石淋的导引针灸治疗出现于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之导引法,《千金要方》中提出灸关元、气门、水泉。此后历代的发展并不显著。石淋治疗的外治法在古代大致有两种思路的表现。一是通过在体使用温经通络的药物以促进尿液与结石的排出,如以榆皮和醋滓封茎上、瓦松煎汤熏洗小腹、葱头捣盐敷脐上等均属此类。另一种思路趋向于直接扩张尿道,或切开尿道取出结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杏轩医案》中提到庐江有徐姓老医,能“用刀将阴茎剖开,取出石子”。然而,整个古代中医手术取石终究未能发展起来。清末张锡纯提出通过改变体位“俾石离其杜塞之处”以使小便一时能通,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权宜之法。5.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石淋之病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沙淋、砂淋、砂石淋等石淋其他不同称谓病名,至北宋晚期全部出现。石淋名称出现较多,沙淋、砂淋、砂石淋等名称出现相对较少。②石淋之病因病机,以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的“肾虚膀胱热”为历代研究的重点,在后世的发展中石淋大多以热立论,涉及石气归肾、房室过劳、抑郁气滞、醇酒厚味等其他因素。③石淋之诊断依据,自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已经相对明确。其中,“沙石从小便道出”是古今一致认可的金标准。④石淋之治疗,魏晋以前以通利小便、滑利润窍的单方为主。唐代多见通治诸淋的复方,仍以清热通利滑润为主。宋代重视气血理论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多见专治石淋的复方,并多兼以理气通经,活血化瘀,使用内服药相互配合或内服药与外用药配合治疗石淋。明清提出碎石、化石的治法讨论,并兼以不同思路的外治法。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已有用手术取石的记载,但终究未能发展起来。
叶思健[2](2016)在《益气固肾排石方对输尿管软镜术后排石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于泌尿系结石,特别是肾结石,其发病率是逐渐上升的,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治疗肾结石大多以微创为主,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是微创方法之一,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结石排净率高、并发症低的治疗方法,但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可能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术后残石碎末仍需依靠大量饮水及增加运动促进排石;因此,如何减轻临床症状及促进术后残石碎末排出成为泌尿外科医生关注的问题之一。中药益气固肾排石方已在临床使用多年,但缺少相关疗效方面的临床研究,本研究观察益气固肾排石方对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术后结石排出的疗效及其临床症状。方法本课题病例均来自从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泌尿外科的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的住院病人,我们纳入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益气固肾排石方组及热淋清颗粒组,其中益气固肾排石方组20例,热淋清颗粒组20例,治疗周期为术后4周,观察术后4周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及血尿)、结石排出有效率及是否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来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4周内不良反应。最后通过SPSS17.0统计和分析收集的数据。结果1.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性别、年龄、结石位置、术前结石大小、术后结石大小及CT值等方面。2.益气固肾排石方组与热淋清颗粒组结石排出有效率比较,益气固肾排石方组结石排出有效率明显高于热淋清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益气固肾排石方组在VAS疼痛评分及血尿情况方面明显低于热淋清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方面,益气固肾排石方组行体外碎石的比例低于热淋清颗粒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研究方面,益气固肾排石方是安全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益气固肾排石方是安全有效的,无副作用;能有效促进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结石排出,提高结石排出率,并能减少腰痛及血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孙艳华,葛晓东,施勇,刘正建,张国良,朱勇[3](2017)在《中医药干预泌尿系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近况》文中提出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发病率高,目前中医药参与治疗是国内治疗泌尿系结石较为常见的方法。本文从中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针药联合疗法、中药联合腔镜疗法、中西药联合疗法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为泌尿系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文献参考。
刘玲珠[4](1997)在《中医治疗泌尿结石近况》文中提出中医治疗泌尿结石近况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刘玲珠(百色533000)泌尿系结石又称砂淋、石淋,是一种常见病。传统治疗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但有部分人疗效不佳。近几年报道配合益气补肾、活血化瘀及运经仪等内外结合治疗本病可增强排石,经临床观察,结石小或...
赵玉霞[5](2010)在《中医药治疗泌尿结石近况》文中研究表明
彭颂[6](2019)在《“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观察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试验组(“动留针术”组)对急性肾绞痛治疗后患者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镇痛起效时间、复发情况等临床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差异,为本病提供简便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并推广“动留针术”的应用。方法:1.选择重庆市中医院急诊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急性肾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2.对照组取患侧阿是穴、腰夹脊、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接电针,通电后留针约30min。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留针期间施行“胸胁咳气法”引申法。治疗后观察随访24小时。3.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分值差、伴随症状评分分值差、总体评分分值差、镇痛起效时间、复发情况,并统计镇痛疗效、总体疗效等指标,来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位置、结石平均直径、结石直径分类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总体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总体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分值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评分分值差、总体评分分值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镇痛疗效总有效率93.33%,试验组96.67%,两组患者镇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93.33%,试验组100.00%,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镇痛起效时间为6.77±4.52min,试验组为4.10±2.89min,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照组疼痛复发率20.00%,试验组13.33%,两组患者疼痛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照组和试验组对急性肾绞痛的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和总体评分的均有改善,而试验组对疼痛强度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对伴随症状评分和总体症状评分的改善作用基本相当。2.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时间短,镇痛疗效、总体疗效显著;而试验组的镇痛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疗效与对照组基本相当,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包龙飞[7](2015)在《泌尿排石汤配合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思路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探析泌尿排石汤联合针灸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泌尿排石汤治疗,治疗组采用泌尿排石汤联合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3%和86.67%(χ2=5.6268,P=0.0177;χ2=5.8859,P=0.0153),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泌尿排石汤联合针灸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能有效地促进结石排出,减轻患者的痛苦,疗效极为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黎志辉[8](2020)在《尿石清合剂对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于直径1.0cm~2.5cm的上尿路结石常选择微创手术治疗,但术后可能有残石。术后≥4mm的残石经患侧输尿管排出,能引起该侧输尿管痉挛、尿路梗阻、尿路积水和感染;也能作为结石核心,导致结石再生长而复发,所以如何安全快速地促进术后残石的排出至关重要。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对人体伤害小,恢复迅速,常用于治疗≤2.0cm上尿路结石,也可见于>2.0cm的上尿路结石。尿石清合剂是本院制剂,在结石患者中应用广泛,但尚未有尿石清合剂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残石排出疗效的相关研究。本课题旨在观察尿石清合剂对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排出疗效,证明尿石清合剂能加快促进术后残石的排出。方法:本课题病例均来自从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外一科(泌尿外科)行孙氏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患者,选择符合要求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后服用尿石清合剂4周)55例和对照组(术后常规服用饮用水4周)55例。统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结石大小、结石CT值(Hu)、术后残石的大小、残石个数、残石分侧、残石位置、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例数、住院总费用、术后第4周残石的个数、排石过程中VAS疼痛评分及血尿比色卡评分,记录4周内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最后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的数据。结果:1.观察组脱落5例,最终完成4周试验的受试者观察组有50例,对照组有55例,两组受试者的性别比例、残石位置、残石分侧、年龄、体重指数、术前结石大小、结石CT值、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残石大小、残石个数等资料经统计学计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2和表3)2.两组排石过程中VAS疼痛评分构成比,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表5提示两组血尿比色评分构成比,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5)3.术后4周观察组的结石清除率42%(21/50),对照组的结石清除率16%(9/55),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周,观察组需要行ESWL治疗4例,对照组13例,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6)4.观察组受试者在服药4周研究周期内未出现过敏、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等不良反应。结论:尿石清合剂能促进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排出,且服药过程中无毒副作用,其安全、有效。
李群林,李颖平[9](2004)在《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蕴祥,刘翠荣[10](1973)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病》文中研究指明 泌尿系结石病(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结石)为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疾病之一,上海曾报告占泌尿科住院病人总数之6.5%;浙江报告为9.65%;山东昌潍地区(本病多发地区之一)报告六年收治泌尿科患者234例中,膀胱结石(经手术证明)有200例,占85.5%。可见,该病的患病率相当高。本病有一定地区性,例如近东、印度西北部、北非、中欧等处结石病较多见。我国广东、山东、江
二、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5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5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中医石淋病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石淋的基本概念 |
1.1.2 研究范畴界定 |
1.1.3 时间界定 |
1.2 研究目的和任务 |
1.2.1 目的 |
1.2.2 任务 |
1.3 研究方法及史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史料依据及来源 |
2 石淋的病名沿革 |
2.1 早期石淋病名解 |
2.1.1 早期"淋""癃"解 |
2.1.2 石淋病名之提出 |
2.2 石淋之"沙"、"石"解 |
2.2.1 "沙""石"未分 |
2.2.2 "沙""石"分轻重难易 |
2.2.3 石淋其他病名的提出 |
2.3 根据不同患病人群命名的石淋 |
2.3.1 妇人石淋 |
2.3.2 小儿石淋 |
2.4 "沙淋"之病名的其他含义 |
3 石淋的病因病机 |
3.1 石淋的病因 |
3.1.1 气不足,热有余 |
3.1.2 肾虚热乘,煎熬成石 |
3.1.3 服食散石,石势归肾,流入膀胱 |
3.1.4 淫欲过度,精气郁结,阴火煎熬 |
3.1.5 抑郁不行,气滞石聚 |
3.1.6 醇酒浓味,酿成湿热 |
3.2 石淋的病机 |
3.2.1 足厥阴肝脉为病 |
3.2.2 肾虚膀胱热 |
3.2.3 尿中沙石为何物所结 |
3.2.4 热血膏石为淋证之渐 |
3.3 小结 |
4 石淋的诊断 |
4.1 石淋的诊断依据 |
4.2 石淋的典型症状特点 |
4.2.1 石淋之石 |
4.2.2 石淋之痛 |
4.2.3 石淋之尿涩里急 |
4.2.4 淋证之脉 |
4.3 多发性结石的表现 |
4.4 石淋病情轻重的诊断 |
4.5 小结 |
5 石淋的治疗 |
5.1 石淋的内服方药治疗 |
5.1.1 魏晋以前以通行滑利药物为主 |
5.1.2 隋唐出现石淋复方 |
5.1.3 宋金元理气药入石淋方及不同方剂的配合使用 |
5.1.4 明清出现碎石化石等治法的讨论 |
5.2 石淋的导引针灸治疗 |
5.3 石淋的外治法 |
5.4 小结 |
6 讨论 |
6.1 古代石淋病史发展的基本概况 |
6.1.1 两汉魏晋时期的早期认识 |
6.1.2 隋唐时期的认识发展 |
6.1.3 宋金元时期的理论扩展 |
6.1.4 明清时期的认识深化 |
6.2 古今石淋治疗的简要比较 |
6.2.1 不同角度分证与辨治的体会 |
6.2.2 某一专方治疗石淋的疗效观察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现代期刊 |
9 附录 |
附录一:古代石淋(五淋)治疗药物一览表 |
附录二:古代治疗石淋方剂一览表 |
附录三:古代石淋针灸导引治法一览表 |
附录四:古代石淋外治法 |
附录五:古代石淋医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益气固肾排石方对输尿管软镜术后排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泌尿系结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流行病学方面研究 |
1.1.2 泌尿系结石病因 |
1.1.3 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
1.1.4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 |
1.2 中医药对泌尿系结石(石淋病)的研究进展 |
1.2.1 祖国医学对石淋的认识 |
1.2.2 现代中医药对石淋病的临床研究 |
1.2.3 益气固肾排石方对泌尿系结石的应用 |
1.2.4 热淋清颗粒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退出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采用随机方法及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2.5 技术路线图(下一页) |
2.3 观察结果及分析 |
2.3.1 受试者资料的分析比较 |
2.3.2 两组受试者临床症状的比较(见表2、3) |
2.3.3 两组受试者4周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2.3.4 研究小结 |
2.4 讨论 |
2.4.1 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 |
2.4.2 益气固肾排石方的理论依据 |
2.4.3 热淋清颗粒的临床应用 |
2.4.4 试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2.4.5 安全方面分析 |
2.4.6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2.4.7 设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中医药干预泌尿系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 |
2 针药联合疗法 |
3 中药联合腔镜疗法 |
3.1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联合中药疗法 |
3.2 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联合中药疗法 |
4 中西药联合疗法 |
5 小结 |
(5)中医药治疗泌尿结石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法 |
2.1 中药内服法 |
2.1.1 清热利湿化湿通淋为主 |
2.1.2 舒筋利水通淋 |
2.1.3 益气补肾, 活血化瘀为主 |
2.2 外治法 |
2.3 内外并治 |
2.4 中西医结合 |
2.5 体外碎石后中药辅助治疗 |
2.6 综合疗法 |
(6)“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 试验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研究仪器、设备 |
1.1 毫针 |
1.2 电针 |
2 入组方法 |
3 治疗方法 |
3.1 针灸取穴 |
3.2 对照组 |
3.3 试验组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标准 |
5.1 治疗前后评分分值差评定标准 |
5.2 镇痛疗效的评定标准 |
5.3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两组结石位置比较 |
1.4 两组结石直径分类比较及结石直径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值差比较 |
5 两组镇痛疗效比较 |
6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7 两组镇痛起效时间比较 |
8 两组疼痛复发比较 |
9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中医对急性肾绞痛的认识 |
1 急性肾绞痛的中医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二、西医对急性肾绞痛的认识 |
1 急性肾绞痛的概述 |
2 病因病理 |
3 流行病学 |
4 西医治疗 |
三、针刺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探讨 |
1 针刺镇痛原理 |
2 针刺选穴 |
四、“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探讨 |
1 导引 |
2 “动留针术”镇痛原理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 |
附录3 “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知情告知页 |
知情同意书签字页 |
附录4 针灸治疗肾绞痛概述 |
参考文献 |
(7)泌尿排石汤配合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思路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观察及评定: |
1.4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8)尿石清合剂对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认识 |
1.1.1 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 |
1.1.2 泌尿系结石的成因 |
1.1.3 泌尿系结石的诊疗 |
1.2 中国传统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认识 |
1.2.1 中国传统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
1.2.2 中国传统医学治疗尿石症的方法 |
1.2.3 尿石清合剂在尿石症方面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收集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及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内容) |
2.2.4 统计处理 |
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3.1 两组基本资料情况 |
2.3.2 排石过程中VAS疼痛评分构成比情况 |
2.3.3 两组排石过程中血尿比色卡评分构成比情况 |
2.3.4 访视二(术后4周)两组结石排出及行ESWL治疗情况 |
2.3.5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4.1 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处理的重要性 |
2.4.2 研究结果及分析评价 |
2.4.3 尿石清合剂的理论依据 |
2.4.4 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分析 |
2.4.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5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中医石淋病史研究[D]. 李媛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1)
- [2]益气固肾排石方对输尿管软镜术后排石的临床观察[D]. 叶思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中医药干预泌尿系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近况[J]. 孙艳华,葛晓东,施勇,刘正建,张国良,朱勇. 中国中医急症, 2017(10)
- [4]中医治疗泌尿结石近况[J]. 刘玲珠.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7(01)
- [5]中医药治疗泌尿结石近况[J]. 赵玉霞. 天津药学, 2010(02)
- [6]“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 彭颂.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泌尿排石汤配合针灸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思路构建[J]. 包龙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5(09)
- [8]尿石清合剂对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临床观察[D]. 黎志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研究进展[J]. 李群林,李颖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01)
- [10]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病[J]. 杨蕴祥,刘翠荣. 新医学, 19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