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油关不在江油县(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宇[1](2021)在《清代四川巡检司时空分布补正——以方志和档案为中心》文中提出清代四川巡检司的设置以雍正八年(1730)、乾隆元年(1736)为两个重要节点。清军入川以后到雍正七年,巡检司以大量裁撤为主。在吴宏郡的研究的基础上,修正根本性的错误,统一体例,清初四川巡检司的裁撤时间进一步精确。从雍正八年开始到乾隆元年,巡检司以大量添设为主,乾隆二年以后趋于稳定。在胡恒的研究的基础上,补充方志、档案等资料,雍正以后四川巡检司的时空分布全部精确到年。同时结合官缺制度和巡检职权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清代四川巡检司的置废原因和时空分布规律。
樊荟君[2](2021)在《近现代四川绵阳、德阳、遂宁、资阳、内江地区飞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欣[3](2021)在《《蜀中边防记》校释》文中研究指明
史念海,王双怀[4](2021)在《唐代的道路系统》文中指出一、京师长安通往各地的交通干线唐代都于关中,以长安统帅全国各处。关中虽为四塞之地,其间道路都是畅通无阻。当时曾于交通要道险要之处,设置关隘,以限制中外。所设的关隘全国共有二十六座,分为上中下三等。京城四面关有驿道的为上关,全关有驿道及四面关无驿道的为中关,其余则为下关。京城周围的上关有六座,为京兆府(治所即在长安)的蓝田关、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的潼关、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的散关、陇州(治所在今陕西陇县)的大震关和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的陇山关。
施浚哲[5](2021)在《宋代仿古器物中的时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
王开玲[6](2021)在《等值翻译理论指导下《走进李白故里》(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篇关于李白传说故事的英译实践报告,译文中前言和21个传说故事节选自蒋志教授的《走进李白故里》。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李白在25岁出游四方之前的传说故事。文本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第一是四川方言的使用频率较高,第二是一些故事带有宗教色彩。另外,文本文辞优美,语言精炼,文中的诗词、四字格词语和一些特殊的中国文化的表达比比皆是。无论是从其特点还是内容来说,原文本都颇具英译价值。目前,国内外对李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作品上,而有关李白传说故事的英译也确有必要。因此,本文作者(以下简称笔者)在等值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上述李白传说故事的节选进行翻译。笔者希望通过李白传说故事的英译宣传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李白,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保护和传播李白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相应的翻译方法,笔者在该报告中对本次英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等值翻译理论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界定了翻译等值的层次,包括文体等值、社会文化等值、语言学等值、格式等值等,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本报告试图通过具体案例来总结和反思翻译中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文体层面实现翻译等值的翻译方法。该报告包括翻译项目的介绍,翻译过程的描述,翻译案例的分析,译文评估以及结论五大部分。重点分析了翻译案例,详细描述了笔者如何在等值翻译理论指导下,运用了顺译法、意译法、正反译法等翻译方法以期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学、文化和文体三个层面的等值。在语言学层面,笔者主要从句法学、语用学和音系学三个方面来分析了翻译过程,其中音系学下的翻译过程主要与发音相关,鲜有人研究。文化层面对诗歌、方言及当地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分析既体现了原文特色又符合文化翻译外宣的宗旨。在文体层面,涉及方言的非正式语言部分的翻译案例具有特色性和典型性。通过对本次翻译实践的反思,笔者得到一些启示。第一点,充足的译前准备工作对翻译任务的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第二点,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程度是决定译文质量好坏的基础。第三点,文化传播是每个译者的使命。第四点,诗歌翻译是译者能力的试金石。第五点,译者的双语掌握能力是译文质量的瓶颈所在。
宋健[7](2020)在《蜀汉政区治所与地理格局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蜀汉政区的治所和地理格局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地域范围是蜀汉政权的疆域范围,以政区来看便是益州地区,即当时的巴、蜀、广汉、汉中、武都、阴平、犍为、建宁、牂柯、越嶲、永昌等郡;以今日之地域来看便是陕西、甘肃南部,四川东部,以及重庆、贵州、云南的大部分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是蜀汉政权的时间范围,即公元221年至公元263年。当然,蜀汉建国之前的汉末乱世,刘焉、刘璋、刘备相继割据益州时,亦与蜀汉颇有渊源,也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蜀汉政权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的概况,对蜀汉的时间、地域范围,政区制度与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经济发展情况,资源分布,交通路线的分布,自然地理的分区与特征等问题得到基本的认识,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二章以郡—县的格式,以蜀汉末期景耀五年(262)为断限,综合运用史料、今人研究及考古资料来考证蜀汉22个郡级政区和134个县级政区的治所位置。对于争议不大的治所,考证比较粗略,而对于争议较大的或有新材料出现的治所,则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考证的形式是先列举如今学术界的观点,再列举材料以支撑或商榷或甄别这些观点,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第三章以第二章的结论为基础,将蜀汉分为五个区域,以区域为单位对蜀汉政区的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政治、经济、交通、军事等因素解读各个区域内政区的变化,考察蜀汉政区格局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通过本文的研究,首先可以对蜀汉政区的治所位置以及政区演变的过程这两方面有更清楚的认识,这两方面是历史政区地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可以作为其他研究的基础。其次,本文对蜀汉政区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做了分析。三国时期是自秦统一以来第一个长时段的分裂时代,蜀汉则是在此乱世中存续了数十年的割据政权,具有典型性,研究其政区地理对分裂时期的政区地理研究甚有意义。从政区的视角,对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之间的社会变革问题也有所启示。
李林东[8](2019)在《四川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研究 ——以三开间寺观殿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关于四川地区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研究。在四川现存元代遗构中,三开间歇山方殿占绝对多数,而且从断代上看,这些方三间小殿的年代信息较其它建筑更充分更准确,因此选择这一类型作为研究切入点。方三间歇山小殿,不论在室内空间划分,还是在复杂的屋顶技术上,均具有共同技术特点,区别于规模更大或等级更高的五开间大殿。本文首先从平面布置和梁架结构入手,从宏观的角度总结四川元代建筑的共同特征,其中,重点关注木构建筑的结构逻辑,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将各案例进一步分类。并且结合建筑环境以及四川现存唐宋石窟形象,试图对四川元代存在的特殊梁架结构做出解释。紧接着是木构建筑中技术最复杂的屋架部分,包括歇山屋架的尺寸和比例关系,以及翼角做法。本文尝试将屋架结构放在整体梁架中研究,探讨屋架变化与平面柱网布置的关系。最后是针对几种具有四川特色的结构技术的专题研究,包括不对称的外檐斗栱、大叉手等。四川历史上曾受政治中心长安的影响,但宋金对峙隔断了四川与北方的联系,在宋元战争之后四川人口与农业经济均处于衰退状态,因此,元代的重新统一促使不同地区的文化与技术再次进入四川,那么,四川元代表现出来的建筑技术,是否与某些地区存在关联,是本文技术研究背后希望探讨的问题。
林静怡[9](2019)在《宋元仿古铜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宋元仿古铜器”是指在宋、西夏、辽、金、元时期,仿宋以前器物制作的铜器。其仿制对象以三代青铜器为主,兼及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器物。本研究以宋元仿古铜器为主要对象,从实物出发,在广泛收集现存实物资料的基础之上,对宋元仿古铜器的器形与纹饰进行分类和分期的整理,并探讨不同类型器形、纹饰的来源问题。最后结合大量文献,探索宋元仿古铜器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宋元仿古铜器,一部分是依照当时的古器物实物或图谱造出,一部分是根据文献记载并加以想象完成,此外还受到当时流行审美影响,出现了一些臆造品。所以这类器物的制作虽都以仿古为目的,却最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象,需要结合相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绪论”部分。该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指出前人研究中尚且不足的地方,并说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层次为现存实物资料的梳理。首先对现存的宋元仿古铜器保存情况进行概述,将这些材料分为传世资料和考古出土资料两个方面。其中又以考古出土资料部分为重点,分作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地区以及国外地区等四个区域,分别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展开分类和分期研究。从器形与纹饰两个方面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对宋元仿古铜器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探讨其发展脉络。第三层次是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一方面从考古学、文物学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材料,对宋元仿古铜器器形与纹饰的来源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艺术史学的角度,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宋元仿古铜器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宋元仿古铜器对未来工艺美术发展的启示。
杨玉瑶[10](2019)在《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古镇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古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镇的整体风貌、特色公建以及民居均保留得较为完整,展现了青林口古镇传统人文气息与地域特色文化,是具有特殊保护意义和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场镇的空间形态研究过程中,除了描述其外部形态,更应深度挖掘其形态所蕴含的文化、历史特点。大部分传统聚落的形态研究,仅仅专注于建筑选址、布局及工艺等方面,却忽略了探索形成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内在原因,因此本文在对青林口古镇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时,不仅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还进行场地实地调研、拍照问答、归纳整理,最后对青林口古镇的传统空间形态要素进行分类解析和分层次提取。本文最开始简要介绍了论文的基础理论。其中包含了论文中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一些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情况等,并且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的介绍和界定。紧接着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对青林口古镇的空间形态进行划分,划分为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和建筑空间三个层次,然后分别深入研究和剖析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含了青林口古镇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构成要素对其空间形态的影响,并且对场镇空间形态格局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则是对场镇街巷空间的探讨,主要包含街巷空间的形成、街巷分类、街巷空间的解析和街巷复合功能;第三部分是对建筑空间和环境要素的分析,主要内容包含场镇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布局特征、平面形制、立面形制以及建筑构造等。最后再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的调研提出青林口古镇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意见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
二、江油关不在江油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油关不在江油县(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四川巡检司时空分布补正——以方志和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清初裁撤情况 |
(一)康熙《四川总志》首见裁者 |
(二)《古今图书集成》首见裁者 |
(三)雍正《四川通志》或康熙《大清一统志》首见裁者 |
(四)其他 |
二 清雍正七年以后情况 |
(一)设置年补充 |
1.雷波厅黄螂所。 |
2.太平县黄钟堡。 |
3.彭水县郁山镇。 |
4.石柱直隶厅西界沱。 |
(二)裁撤年补充 |
(三)订正 |
(四)遗漏 |
余 论 |
(6)等值翻译理论指导下《走进李白故里》(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2.1 Preparation Stage |
2.1.1 Analyses of Parallel Texts |
2.1.2 Analyses of Content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urce Texts |
2.1.3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
2.1.4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
2.2 Translation Stage |
2.2.1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s |
2.2.2 Translation and Modification |
2.2.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under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
3.1 Equivalence at Linguistics Level |
3.1.1 Syntactic Equivalence |
3.1.2 Pragmatic Equivalence |
3.1.3 Phonological Equivalence |
3.2 Equivalence at Culture Level |
3.2.1 Equivalence of Religious Culture |
3.2.2 Equivalence of Literary Culture |
3.2.3 Equivalence of Folk Culture |
3.3 Equivalence at Stylistics Level |
3.3.1 Equivalence of Informal Style |
3.3.2 Equivalence of Formal Style |
Chapter Four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
4.1 Self-evaluation |
4.2 Peer-evaluation |
4.3 Expert-evalu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7)蜀汉政区治所与地理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史料梳理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蜀汉政区设置的历史地理背景 |
第一节 蜀汉政权与政区:承接汉制,郡县为主 |
第二节 蜀汉自然环境:山河表里,高低相间 |
第三节 蜀汉社会环境:偏安一隅,稳固发展 |
第二章 蜀汉政区治所位置考证 |
第一节 天府之国——蜀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二节 京畿重地——广汉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三节 冉駹故地——汶山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四节 青衣故地——汉嘉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五节 东部核心——巴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六节 东部边境——巴东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七节 乌江边民——涪陵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八节 北边重镇——汉中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九节 北伐前哨——武都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节 西北氐地——阴平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一节 运输要道——东广汉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二节 北面门户——梓潼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三节 米仓阆水——巴西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四节 南面门户——犍为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五节 枝江符关——江阳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六节 南中孔道——朱提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七节 邛筰旄牛——越巂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八节 南夷诸邑——牂柯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十九节 南中绥定——建宁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二十节 西南边陲——永昌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二十一节 金沙两岸——云南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二十二节 交益界首——兴古郡及属县治所考 |
第二十三节 蜀汉政区治所的分布特点 |
第三章 蜀汉政区格局研究 |
第一节 京畿核心区 |
第二节 东部综合区 |
第三节 北部边防区 |
第四节 中部过渡地带 |
第五节 南中地区 |
第六节 蜀汉政区结构的演变 |
第七节 蜀汉政区的圈层结构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8)四川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研究 ——以三开间寺观殿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综述 |
0.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2. 研究方法 |
0.2. 文献综述 |
0.2.1. 营造学社的调查 |
0.2.2. 营造学社之后四川早期建筑研究 |
0.2.3. 四川元代建筑专题研究 |
0.2.4. 其他地区相关木构建筑研究 |
0.3. 研究范围与材料 |
0.3.1. 四川元代历史背景 |
0.3.2. 四川现存元代三开间木结构建筑 |
第一章 基本结构分析 |
1.1 结构形式 |
1.1.1 方形平面 |
1.1.2 “前后一椽”和“前进加深”的梁架分类 |
1.1.3 斗栱配置 |
1.1.4 建筑前廊与院落布局 |
1.1.5 地域差异分析 |
1.2 梁架特征 |
1.2.1 梁、柱、槫节点做法 |
1.2.2 梁袱与斗栱的关系 |
1.3 重额结构 |
1.3.1 四川的重额现象 |
1.3.2 月梁型串 |
1.3.3 蜀柱意向分析 |
第二章 屋顶形制与尺度 |
2.1 歇山屋架 |
2.1.1 椽架平长与举折 |
2.1.2 歇山厦架分析 |
2.1.3 歇山尺度比例 |
2.2 翼角做法 |
2.2.1 角梁形制与固定方式 |
2.2.2 翼角结构单元 |
第三章 元代四川建筑的地域性做法 |
3.1 外檐斗栱 |
3.1.1 材分、斗、栱的尺寸与比例 |
3.1.2 斗栱的后檐简化 |
3.1.3 前后分区与扶壁栱形制 |
3.2 内檐斗栱与平棊布置 |
3.2.1 槫式梁栿 |
3.2.2 平棊形制与结构 |
3.2.3 内额斗栱与平面划分 |
3.3 内额构架 |
3.3.1 大叉手与附加梁架性质辨析 |
3.3.2 内额构架与槫的分段 |
3.3.3 斜置构件的结构作用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宋元仿古铜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一、宋元时期的研究 |
二、明清至近代的研究 |
三、1949年以后的研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存世情况概述 |
第一节 传世仿古铜器 |
第二节 出土情况概述 |
一、长江上游地区 |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 |
三、北方地区 |
四、国外地区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宋元仿古铜器的器形与纹饰 |
第一节 器形 |
一、仿古器形 |
二、宋元新器形 |
第二节 纹饰 |
一、仿古纹饰 |
二、古代纹饰变体 |
三、宋元新纹饰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宋元仿古铜器的分期 |
第一节 北宋时期 |
一、北宋前期 |
二、北宋后期 |
第二节 南宋时期 |
一、南宋前期 |
二、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 |
第三节 元代时期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宋元仿古铜器器形与纹饰的来源 |
第一节 仿照实物进行再造 |
第二节 参照古器物图谱仿制 |
一、宋元时期的古器物图谱 |
二、图谱对仿古铜器的影响 |
第三节 改造与新造 |
一、器形的改造与新造 |
二、纹饰的改造与新造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宋元仿古铜器的艺术史学意义 |
第一节 儒学、金石学与仿古铜礼器 |
第二节 文人的审美与仿古斋阁用具 |
第三节 商品化的仿古铜器 |
第四节 对未来工艺美术的启示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10)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古镇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范围与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2.3 研究相关概念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青林口古镇的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区位 |
2.1.2 气候特点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水文水质 |
2.1.5 生物资源 |
2.2 人文历史概况 |
2.2.1 历史沿革 |
2.2.2 移民因素 |
2.2.3 民风民俗 |
2.2.4 宗教信仰 |
2.2.5 古镇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林口古镇的整体空间形态 |
3.1 古镇空间形态形成因素分析 |
3.1.1 山水形态 |
3.1.2 地形因素 |
3.1.3 田园分布 |
3.1.4 交通脉络 |
3.1.5 风水因素 |
3.2 古镇空间形态发展与演变 |
3.3 古镇空间格局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林口古镇的街巷空间形态 |
4.1 街巷空间形态 |
4.1.1 街巷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类型 |
4.1.2 街巷空间的形态结构 |
4.2 街巷分类 |
4.2.1 街道 |
4.2.2 巷道 |
4.3 街巷空间解析 |
4.3.1 街巷断面形式 |
4.3.2 街巷尺度 |
4.3.3 街巷界面 |
4.3.4 街巷节点 |
4.4 街巷“复合型”功能 |
4.4.1 .交通联系职能 |
4.4.2 .经济活动职能 |
4.4.3 .生活交流职能 |
4.4.4 .生活排水与防火职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林口古镇的建筑空间形态 |
5.1 建筑分布 |
5.2 民居建筑 |
5.2.1 普通民居建筑 |
5.2.2 重点民居建筑 |
5.3 公共建筑 |
5.3.1 会馆建筑 |
5.3.2 宗教建筑 |
5.4 防御性建筑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青林口古镇影响空间形态的环境要素 |
6.1 桥梁 |
6.2 码头 |
6.3 古磨、古井、古石 |
6.4 古树 |
6.5 古塔、古亭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古镇现状问题分析 |
7.1.1 整体空间格局问题分析 |
7.1.2 街巷空间问题分析 |
7.1.3 建筑问题分析与分类 |
7.1.4 人口问题和居民意向分析 |
7.1.5 其他问题分析 |
7.2 古镇空间形态保护原则与内容 |
7.2.1 保护原则 |
7.2.2 保护内容 |
7.3 古镇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建议 |
7.3.1 整体空间格局保护与发展建议 |
7.3.2 街巷空间保护与发展建议 |
7.3.3 建筑空间保护与发展建议 |
7.3.4 其他保护与发展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江油关不在江油县(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四川巡检司时空分布补正——以方志和档案为中心[J]. 陈俊宇. 中国地方志, 2021(04)
- [2]近现代四川绵阳、德阳、遂宁、资阳、内江地区飞地研究[D]. 樊荟君. 西南大学, 2021
- [3]《蜀中边防记》校释[D]. 黄欣.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4]唐代的道路系统[J]. 史念海,王双怀.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1(00)
- [5]宋代仿古器物中的时间特征研究[D]. 施浚哲. 广州美术学院, 2021
- [6]等值翻译理论指导下《走进李白故里》(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王开玲.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7]蜀汉政区治所与地理格局研究[D]. 宋健. 暨南大学, 2020(04)
- [8]四川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研究 ——以三开间寺观殿宇为例[D]. 李林东. 东南大学, 2019(05)
- [9]宋元仿古铜器探究[D]. 林静怡.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10]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古镇空间形态研究[D]. 杨玉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