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亚型治疗进展: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12)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亚型治疗进展: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12)

一、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亚型治疗进展─—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12)(论文文献综述)

姜淼[1](2006)在《黄连人参对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基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临床实践经验,将《内经》“壮火食气”病机理论应用于2型糖尿病IR治疗实践和实验研究,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IR存在火热伤正病机,可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用泻火补气治法进行治疗。选用临床有效的黄连人参药对作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IR和继发的β细胞功能损害的影响。探讨2型糖尿病“壮火食气”病机和泻火解毒与补气扶正治法的治疗作用,为建立中医药治疗的新理论提供基础。1文献研究:全面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I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研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IR的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方法;对于PPARγ的近期研究成果;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方法等概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综述,掌握了相关项目科研前沿动态。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IR作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切入点,综述了目前清热泻火补气扶正治法在2型糖尿病IR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对2型糖尿病IR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进行了阐述,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IR及其相关病证“壮火食气”的病机假说和泻火解毒祛邪与补气扶正相结合的治法,对于阐发2型糖尿病IR的中医病因病机,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2型糖尿病IR的中医病机学及治法学内容。3实验研究研究目的:观察黄连人参对药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以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动物模型,应用黄连人参对药对其进行干预,以吡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药物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胰腺病理形态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和PPAR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研究结果:①模型评价:成功复制了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该实验模型动物表现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FFA和高水平TNF-α,其胰岛素作用指数(IAI)明显低于正常动物,不仅表现IR,且有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符合2型糖尿病IR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后,其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可信。可操作性强,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经济成本适宜,为研究2型糖尿病及IR的理想载体。②基础药效研究:在成功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黄连人参对药对于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糖、脂代谢以及胰腺病理形态学、主要肝功能指标改变的影响。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黄连人参对药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空腹血糖水平,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2](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提出1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

李玲孺[3](2012)在《痰湿体质与肥胖亚型的相关性及其易发代谢综合征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一运用痰湿体质判定标准识别肥胖亚型与传统HOMA-IR法比较研究[目的]探讨运用痰湿体质判定标准进行肥胖代谢正常人群(MHO)识别及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人群(MONW)筛选的可行性,从体质角度揭示肥胖亚型存在的内在机制,以期更加深刻的认识肥胖。[方法]1.选择肥胖人群,以常规肥胖亚型判定标准“稳态型胰岛素抵抗”(HOMA-IR,1.69nmol/L)和痰湿体质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检出MHO为阴性,未检出为阳性;检出痰湿体质为阳性,未检出为阴性,进行配对四个表卡方检验;2.选择痰湿非肥胖人群,及与之相匹配的平和质组(健康人)进行IR程度t检验;3.进行IR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进行痰湿体质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构成比无显着差异,痰湿体质判定标准可有效识别出MHO人群;2.结果显示,即使IR未达到1.69的标准,但是明显高于平和质组;3.结果显示,最终进入IR影响因素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痰湿体质、腰围、家族遗传及是否饮酒,其余如体重指数、运动情况及饮食情况等影响相对较小;4.结果显示,依次移去饮酒、吸烟、体重指数、是否熬夜、运动情况等变量,最终进入痰湿体质影响因素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家族遗传史及饮食油腻。[结论]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痰湿体质判定标准对体重正常代谢性肥胖亚型有很好的识别作用,对肥胖代谢正常亚型(MNOW)识别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且检出阳性率较HOMA-IR更高,敏感性更强,比传统方法更早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说明,痰湿体质独立于肥胖及腰围之外影响IR程度,且痰湿体质并不完全受体重的影响,而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习惯不当均可能造成痰湿体质的形成。痰湿体质是肥胖亚型存在的内在因素,痰湿体质更是适合衡量代谢紊乱的倾向性。实验二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综合征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目的]基于实验一的结果,进一步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综合征的分子机制,丰富痰湿体质体病相关的微观机制,并为从体质角度预防代谢综合征提供依据。为了排除并分析肥胖因素的作用,选择肥胖与非肥胖痰湿体质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以年龄、性别为基线,选择平和质组(PI)20人、痰湿非肥胖组(TF)25人(以BMI为基线);肥胖非痰湿质组(FF)25人、肥胖痰湿质组(FT)30人(以BMI为基线)及代谢综合征组(MS)25人,共125人。进行一般资料及一般生化指标检测的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2.进行五组IR程度和FFA水平的比较;3.进行五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抗氧化酶(SOD.GSH-Px. CAT)活性比较;4.观察血清氧化还原比(GSH/GSSG)的变化;5.进行NO含量及氧化酶NOS.iNOS活性比较;6.进行血清脂质氧化损伤产物MDA. ox-LDL.DNA氧化损伤产物8一OHdG含量的比较研究;7.分别进行如上各项指标与痰湿体质分值、IR的相关性检验。[结果]结果显示,1.除代谢综合征组年龄较其余组有显着增高外(P<0.05),其余所选对象基线一致。一般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除代谢综合征组外其余四组无显着差异;2.痰湿体质人群无论肥胖与否IR.FFA含量均显着增高(P<0.05);3.结果显示,痰湿体质人群无论肥胖与否,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酶活性有代偿性增高倾向,唯独SOD下降.GSH-Px在痰湿非肥胖人群中表达不显着,肥胖痰湿与非痰湿差异不显着,但肥胖组较平和质组差异显着(P<0.05);4.GSH/GSSG比值依次在平和质组、肥胖非痰湿组、痰湿非肥胖组、肥胖痰湿组、代谢综合征组向氧化方向偏移;5.痰湿体质无论肥胖与否NO含量均降低,iNOS活性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iNOS活性增高,NO呈现较平和质明显的增高;6.在痰湿体质人群中脂质氧化损伤产物MDA、ox-LDL.8一OHDG表达有增高趋势,ox-LDL在痰湿非肥胖组较平和质组有显着升高(P<0.05),三个指标肥胖痰湿组均较平和质组显着增高(P<0.05),代谢综合征在此基础上表达更高;7.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未病人群组痰湿体质分值和IR呈显着正相关(r=0.701,P=0.000),T-AOC. CAT.FFA.iNOS与痰湿体质分值、IR呈正相关,SOD.GSH-Px.GSH/GSSG. NO.MDA.OX-LDL.8-OHDG与痰湿体质分值、IR呈负相关。代谢综合征组痰湿体质分数与各项指标之间并没有显着相关性,但是各项指标都与IR呈现一定规律的相关性,T-AOC.CAT在此呈现出与IR呈负相关(r=-0.653,P=0.005),这与未病人群组相反;GSH/GSSG.SOD.GSH-Px与IR仍呈显着负相关;NO与IR呈正相关,与未病人群组相反。[结论]1.痰湿体质阶段机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CAT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增高,但是SOD活性明显下降,说明痰湿体质阶段氧化应激早期敏感指标为SOD,并可能与先天禀赋有关。而GSH-Px这一指标与肥胖因素关系更大。2.痰湿体质人群在未出现血糖、血脂及血压升高时即出现脂质氧化产物MDA. ox-LDL显着升高(内皮功能损伤的标志)、8-羟基脱氧鸟苷升高等氧化损伤现象。3.肥胖对痰湿内蕴的状态及氧化应激程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在某些指标表现上肥胖非痰湿人群低于痰湿非肥胖人群,与平和质人群水平相当。4.从平和质到痰湿体质到代谢综合征三个阶段除氧化应激程度逐渐增强外,抗氧化能力在未病与已病阶段呈现明显的转折,痰湿体质阶段抗氧化能力有代偿增高的趋势,但是在疾病阶段却呈现失代偿状态。呈现双向调节作用的NO在未病与已病状态也出现转折,即在未病状态下随着IR的增加NO降低,丧失了对内皮细胞和血管的保护能力,在疾病状态下NO反而随着IR的增加显着增加,超出正常生理范围,引起RNS自由基损伤。5.综上,在痰湿体质阶段即有氧化应激现象存在,但是抗氧化能力的代偿作用仍能够维持氧化还原的平衡,如若痰湿内蕴程度增加,继续向前发展,造成氧化还原失衡则会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引起组织损伤,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痰湿体质无论肥胖与否都表现出明显高于平和质组的代谢紊乱现象,“FFA含量增高引起氧化应激,并导致IR"可能是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紊乱的内在机制。偏颇体质未病阶段和已病阶段不仅仅是应激程度的积累,偏颇体质未病阶段虽然出现应激现象,但是仍然有代偿性的抵抗机制,而疾病阶段则明显的失代偿,这不仅仅是量的差异,是有质的区别,或许可为体质与证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供借鉴实验三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痰湿体质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及差异信号通路分析[目的]探索性的分析痰湿体质人群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以期为后续进行痰湿体质体病相关分子机制动物实验研究、药物干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选择痰湿体质与平和体质人群(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腰围无显着差异)各16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mRNA,利用人AffymetrixU33 plus 2.0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检测,选取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及差异信号通路进行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以P<0.05或(和)Fold change≥2或者≤0.5为标准。[结果]1.结果显示,痰湿体质组SOD对应基因SOD2表达下调,P=0.058,接近显着,与蛋白水平一致。GSH-PX及CAT对应基因GPX3.CAT表达下调,但无显着性。2.NF-κB信号通路:痰湿体质组NF-κB1表达上调,较对照组Fold change=1.16,P<0.01,差异有显着性。PKC信号通路:痰湿体质组PRKCβ表达上调,较对照组Fold change=1.23,P<0.01,差异有显着性。[结论]1.实验二结果提示,机体抗氧化能力受损可能与痰湿体质本身相关,SOD是其敏感指标,本结果显示痰湿体质人群SOD基因表达明显下调,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由此提出SOD基因可能是痰湿体质先天遗传的敏感指标之一,而其余抗氧化酶指标敏感性不强;2.痰湿体质应激因子ox-LDL.NO等可能通过激活NF-KB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而NF-KB信号通路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经典通路之一,佐证了痰湿体质具有易发代谢综合征的结论。3.痰湿体质氧化应激因子可能激活PKC-PKD信号通路,PKC-PKD信号通路亦是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是参与糖尿病及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重要分子通路,也是药物干预的重要靶点,可为后续的痰湿体质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杨旭[4](2020)在《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期增加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防治2型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通过临床试验和基础试验,验证中药复方对调节能量代谢通路、恢复糖脂代谢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CM,BATMAN-TCM)数据库获取半夏泻心汤的作用靶标基因,预测其可能的分子作用靶点。从OMIM、TDD疾病数据库收集2型糖尿病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得运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将结果用Cytospace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通过R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G O富集分析和KEGG分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临床研究:釆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及门诊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间就诊的脾虚胃热型2型糖尿病病例,并按照随机分组(查随机数字表)的原则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原有既定的降糖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疗程均为12周。基础研究:采用前期成熟的2型糖尿病造模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按体重将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70只,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二甲双胍组(MET,0.16g·kg-1)、半夏泻心汤剂量组(BXD,6.98g·kg-1),NG和DM组则分别灌服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四周。选取生化法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TC、TG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胰岛素、FFA、ADPN、TNF-α和IL-6含量及肝脏组织中SOD、GSH-Px、ATP、ATP/AM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中AMPKαm RNA、SIRT1m RNA、PGC-1αm RNA、PPARαm RNA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观察肝脏组织中AMPKα、PGC-1α、PPARα、SIRT1表达情况;【结果】网络药理学半夏泻心汤的245个靶点基因中有11个靶点与2型糖尿病疾病相互关联,交集基因分别是PPARD、INS、TNF、SOD2、MTNR1B、KCNB1、SIRT1、GPBAR1、ADORA1、GHRL、AVPR2;临床试验共纳入病例56例,其中脱落3例,剔除3例;实际完成50例,其中治疗组组26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FPG、2HPG的P值均小于0.05(P<0.05),Hb A1c、FINS、HOMA-IR的P值小于0.05(P<0.05),中医症状、体征积分P值小于0.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TC与TG的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FFA、ADPN浓度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IL-6、TNF-α含量明显下降,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ATP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P/ATP的比值有降低趋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SIRT1、AMPKα、PGC-1α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试验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对血糖影响(1)通过一般情况观察,与NG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不灵敏,体重降低,皮毛暗淡,饮食等摄入减少;(2)客观指标检测,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升高(P<0.05);(3)经半夏泻心汤干预治疗后,模型组大鼠体重、精神状态,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所好转。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2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造模后,与NG组相比,DM组大鼠血清中TC、TG、FFA含量显着升高,而ADPN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TC、TG、FFA含量均明显降低,ADPN含量有升高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其中BXD组变化较为显着,3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与NG相比,DM大鼠血清IL-6、TNF-α显着升高,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IL-6、TNF-α下降趋势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有下降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有上升趋势,其中BX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AMPK信号通路中相关调节因子影响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MP/ATP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组比较,经药物干预后ATP、AMP/ATP有上升趋势(P>0.05)。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IRT1m RNA含量有下降趋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MPKαm RNA、PPARαm RNA含量明显降低(P<0.01),PGC-1αm RNA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IRT1m RNA、AMPKαm RNA、PPARαm RNA含量均有上升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PGC-1αm RNA含量有下将趋势,其中ME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α、PPARα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PGC-1α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IR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GC-1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IRT1、PPARα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网络药理学方法科学分析半夏泻心汤的基因表达,调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影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诱导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表达,从而激活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调节能量代谢的开放,促进糖脂代谢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阐释中医药多靶点、多通路防治2型糖尿病的治疗优势,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参考。(2)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可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引发能量代谢失衡,其中DM组大鼠胰腺组织、肝脏组织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肪变性且肝脏组织的脂滴比率显着升高;(3)半夏泻心汤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下调IL-6、TNF-α的含量,调控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ADPN含量,激活AMPK系统,增加了机体对FFA消耗,降低了TC、TG的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发挥降脂作用;同时半夏泻心汤可以上调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AMP/ATP比值,激活AMPK/SIRT1/PGC-1α系统,使ATP含量增加,从而促进机体糖异生、脂肪酸氧化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来增强抗炎、抗氧化和调节能量代谢能力。(4)半夏泻心汤通过激活DM大鼠PGC-1α下游分子PPARα抑制脂肪酸氧化,降低脂肪酸含量,抑制促炎因子,降低SOD和GSH活性,达到减轻大鼠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蓄积,发挥改善IR作用,从而恢复糖脂代谢水平。(5)结合本实验的研究,我们认为“脾不散精”的关键在于“脾主运化”功能失司,而其中“脾主化”可能起着主要作用。

程志强[5](2019)在《胆汁酸代谢在减重/代谢手术治疗大鼠T2DM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胆汁转流术及高胆汁酸喂养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其血清胆汁酸变化背景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人群已达4亿以上,而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预计到2040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到近7亿,其预防及治疗费用高达近7000亿美元。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90%以上,传统的针对的强化胰岛素疗法存在着长期医疗花费高、依从性差、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先天性缺陷,因此,寻找长期、稳定的糖尿病治疗手段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的公共卫生课题。近年来,伴随减重代谢外科发展应运而生的减重/代谢手术(Bariatric/metabolic surgery)为T2DM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前期研究已表明,对于T2DM的治疗效果,减重/代谢手术优于传统内科治疗。而且,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国际学术组织已将其作为T2DM的重要治疗手段进行推荐。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Duodenal-jejunal bypass,DJB)就是减重/代谢手术中的一种常用术式,它在不依赖体重减轻的的前提下,可以迅速、持久地改善T2DM相关临床指标,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已有研究表明,由于DJB改变了上消化道消化液的引流顺序、特别是胆汁的流向,可能导致术后血清胆汁酸水平的变化。新进研究发现,由于胆汁酸是调节机体糖及脂肪代谢的重要信号分子,DJB改善T2DM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胆汁酸代谢相关,但其中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选用Wistar大鼠经由高脂饮食(High-fat-diet,HFD)联合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得到的T2DM大鼠模型。设计三个实验组及一个对照组,分别为:DJB术组、胆汁转流术组(Bile diversion,BD)、胆汁酸喂养组(Taurocholic Acid,TCA)+假手术(SHAM)和SHAM组。通过对比各组对T2DM大鼠的治疗效果,探讨:(1)BD手术以及胆汁酸喂养与DJB手术相比对T2DM大鼠的治疗效果有何差别;(2)各组大鼠术后胆汁酸变化情况是否有差别。方法选取共40只通过STZ+HFD诱导的方法得到T2DM大鼠模型,将其平均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与DJB术,BD术,SHAM术+TCA和SHAM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方法提高肠道胆汁酸的给予量,连续观察实验大鼠的进食量、体重等一般数据变化,分别在术后2周和12周两个时间点检测实验大鼠的以下指标:血糖、血胆汁酸、胰岛素、动态评价胰岛素敏感性指标(Matsuda index)、胃内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gastric glucose tolerance test,IGGTT)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肝功等指标。通过以上指标对比不同治疗手段对于T2DM大鼠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各组实验大鼠血清胆汁酸水平的变化情况有无差别。结果1.术前和术后观察期内,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各组大鼠日常进食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和12周时DJB组大鼠进食量低于其余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组、SHAM+TCA组和SHAM组之间大鼠进食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实验大鼠的术前空腹血糖和IGGTT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和12周,DJB组、BD组和SHAM+TCA组大鼠空腹血糖及AUCIGGTT数值较术前基线水平均显着下降,而且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SHAM组(P<0.05),但DJB组、BD组和SHAM+TCA组间的大鼠空腹血糖及AUCIGGT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周,BD组和SHAM+TCA组的空腹血糖及AUCIGGTT均高于DJB组(P<0.01)。3.术前及术后观察期内,各组大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2周时,DJB组的Matsudaindex均高于另外三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此时BD组、SHAM+TCA组和SHAM组之间Matsuda index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周时,DJB组、BD组和SHAM+TCA组的Matsuda index均显着高于SHAM组(P<0.05);而且DJB组又显着高于BD组和SHAM+TCA 组(P<0.05);但 BD 组和 SHAM+TCA 组之间的 Matsuda index 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2周,各组实验大鼠血清GLP-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到了术后12周,D JB组、BD组和SHAM+TC A组的血清GLP-1均显着高于SH AM组(P<0.05);而且,DJB组的血清GLP-1水平显着高于BD组和SHAM+TCA组;但BD组和SHAM+TCA之间的GL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实验大鼠血清总胆汁酸检测方面:术后2周时,BD组和SHAM+TCA组显着高于SHAM组(P<0.05);而DJB组与SHAM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D组和SHAM+TCA组与DJB组间比较,其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到术后12周时,SHAM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较2周时无变化,而BD组和SHAM+TCA组,特别是DJB组,均进一步升高,并显着高于SHAM组(P<0.05);此时,BD组、SHAM+TCA组和DJB组之间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6.术后2周各组间肝功指标比较显示,血清ALB、ALT、AST和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BD组、DJB组和SHAM+TCA组肝功指标明显优于SHAM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DJB组实验大鼠的血清肝功指标明显优于BD组和SHAM+TCA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改善T2DM大鼠的糖代谢效果方面,DJB手术效果最佳,而BD手术和SHAM手术+TCA的方法效果稍逊。2.DJB手术、BD手术和SHAM手术+TCA的方法均可以引起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的显着升高,但在DJB手术中,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的变化与时间相关。3.DJB手术对T2DM大鼠的治疗效果中,胆汁酸发挥重要作用。但例如肠促激素和近端小肠脂质感受机制等其他因素,可能也是参与DJB手术治疗T2DM效果的重要方面。第二部分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胆汁转流术及高胆汁酸喂养对T2DM大鼠血清胆汁酸构成的影响背景近些年已有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类型的减重及代谢外科手术中,术后病人的血清胆汁酸水平均有普遍升高的现象,由此可以推论,胆汁酸的变化在手术治疗T2DM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认为肝脏合成并分泌的胆汁酸主要作用在于调节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及吸收。而新进研究发现,胆汁酸在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特别是葡萄糖和脂肪代谢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作为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的天然配体,胆汁酸有着减少肝脏糖异生、进而降低脂肪合成的作用;其次,胆汁酸还能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TGR5),进而提高基础代谢率并增加能量消耗。由于胆汁酸并非一种单一成分物质,而是由20余种不同类型的胆汁酸构成的混合物,而且这其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对FXR的作用为例,胆酸(Cholic acid,CA)对其仅有微弱的激活作用,而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却有强效激活作用,但是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和β鼠胆酸(β-muricholic acid,β-MCA)则对FXR有着抑制作用。与此同时,对于TGR5而言,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是其强效的激活剂。有以上背景知识可以推论,认识减重代谢外科术后血清胆汁酸各构成成分的具体变化,能帮助发现手术治疗T2DM的相关机制。但是,现有的常规检测方法,尚无法对总胆汁酸的具体构成成分进行分类检测。目的本实验部分以第一部分实验大鼠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12周的血清为实验标本,研究以下问题:DJB手术、BD手术、SHAM手术+TCA和SHAM手术后血清胆汁酸构成成分的具体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方法在本部分实验中,我们将第一部分实验大鼠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12周的血清作为实验标本,藉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进行血清胆汁酸具体构成成分的定量分析。结果在四组胆汁酸绝对值检测中CA都是含量最高的胆汁酸。术后2周,DJB组TαMCA、TCA、TCDCA、TUDCA和TLCA的含量很低,但显着高于SHAM组(P<0.05);BD组胆汁酸谱变化与DJB组类似,但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TCA+SHAM 组大鼠αMCA、βMCA、CA、CDCA、UDCA、HDCA 和 TCA显着增高,与SHAM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TCA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术后 12 周,DJB 组的αMCA、βMCA、CDCA、UDCA、LCA和所有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水平均显着高于SHAM组(P<0.05)。与术后2周时相比,DJB组TUDCA上升近40倍,TLCA和TαMCA上升近20倍;BD组各种类型胆汁酸较2周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TCA+SHAM组CA及TCA含量进一步上升,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5)。如图2所示的血清胆汁酸谱百分比比较。术后2周,SHAM组和DJB组相比,各类型胆汁酸的比例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周,除TDCA和TCDCA外,DJB组所有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的比例均显着高于SHAM组(P<0.05)。BD组总体变化与其他三组均不相同,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比例仅有小幅变化。TCA+SHAM组在术后2周时变化不显着,但术后12周时TCA升高明显,可能与TCA饲喂相关。结论1.T2DM大鼠在实施DJB术、BD术和高TCA喂养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显着升高,这其中升高比例最大的是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2.T2DM大鼠在实施DJB术、BD术和高TCA喂养后,FXR激动剂/FXR抑制剂的比值明显减小,说明减重/代谢手术后作为FXR抑制剂胆汁酸亚型改变较为显着,并进一步通过抑制FXR通路的作用产生影响糖脂代谢的结果。

路宗师[6](2019)在《代谢手术启动胰岛素非依赖途径维持血糖稳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生物医学挑战之一,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中,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与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和衰竭有关,尤其是眼、肾脏、神经、心脏和血管。目前,临床上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围绕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展开,辅以生活方式干预。然而,经胰岛素通路起作用的药物干预大多导致体重增加,并伴有低血糖风险,且几乎不能阻止疾病进展。重要的是,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也不容小视。因此,研究胰岛素非依赖的降糖通路对于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糖尿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胰岛素非依赖的降糖途径是客观存在且十分有效的。1854年Claude Bernard观察到,刺穿第四脑室的底部可以诱发兔子糖尿病,据此他提出大脑在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直到1921年班廷发现胰岛素,并在随后研究中证实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是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的主要靶点。结合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作用相关的证据,胰岛素几乎吸引了所有糖尿病研究的焦点。直到近年来,有关胰岛素非依赖的研究再度兴起。这其中以干预能量摄入与消耗,改善全身能量代谢平衡,进而维持血糖稳态的研究较为引人注目。大量报道证实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GLP-1类似物及其受体激动剂,α糖苷酶抑制剂及SGLT2抑制剂等都可直接干预能量代谢平衡,经胰岛素非依赖的方式缓解糖尿病。另据动物实验报道,向能量平衡调控中枢下丘脑区域灌注极少剂量药物干预可以显着抑制肝糖输出,在不依赖外周胰岛素体系的情况下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代谢手术又名减重手术,是通过胃肠减容和食物转流达到限制能量摄入目的。目前,RYGB手术是临床上比较理想的术式选择。代谢手术后可以长期维持降低的体重和血糖稳态,其综合受益远大于传统药物干预。而且,代谢手术可以显着改善高血压、糖尿病肾脏损害、认知功能障碍等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代谢手术后的数天内即可得到改善,提示术后获益不依赖于体重降低引起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而且代谢手术对于肥胖的1型糖尿病患者也有明显治疗效果,术后可以显着减少甚至完全停用胰岛素。但是,以上研究对象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等病理因素的干扰,致使代谢手术对胰岛素通路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健康动物作为实验模型,避免各种病理因素的干扰,以验证代谢手术调控血糖稳态与胰岛素通路的关系。本研究分三部分进行。1,明确RYGB术是否可以在胰岛素不足且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情况下维持血糖稳态。2,探索RYGB术启动胰岛素非依赖途径调控血糖稳态可能的分子机制。3,通过收集并分析临床患者资料,明确患者RYGB术后获益是启动了胰岛素非依赖的途径。材料方法:本研究由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两部分组成。动物实验以健康SD大鼠及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代谢手术后动物血浆胰岛素,血糖等变化,阐明代谢手术后启动胰岛素非依赖的调控血糖稳态的机制。人群研究主要收集近年来在我院行代谢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及随访数据,观察血浆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1.观察健康SD大鼠在RYGB及Sham术干预后对体重,血浆胰岛素水平,24小时动态血糖等基础指标的影响,病理组织切片明确胰岛结构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代谢手术对胰岛素合成及分泌的影响。2.采用清醒大鼠正糖-高胰岛素钳夹联合同位素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在高胰岛素状态时的胰岛素敏感性,肝糖输出及各种组织的葡萄糖摄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各组大鼠高胰岛素刺激时肝糖输出及胰岛素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梯度剂量进行胰岛素耐量检测,明确各组大鼠在不同剂量胰岛素时的胰岛素敏感性差异。3.对比几种不同术式代谢手术干预对空腹胰岛素水平,血糖,体重及能量摄入的影响,明确RYGB术调控糖稳态的始动因素。4.检测RYGB术干预对大鼠肝脏及肌肉组织的脂肪酸氧化能力的影响。在C57BL/6J小鼠模型上进行RYGB手术干预,检测整体代谢水平变化。5.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筛查,探索RYGB术干预对主要糖脂代谢相关基因及代谢通路的影响。6.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RYGB术干预对主要糖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及代谢通路活性的影响,探索RYGB术后维持血糖稳态的机制。7.验证RYGB术对STZ诱导糖尿病模型的治疗效果,观察其对胰岛素水平,空腹血糖,体重等的影响。代谢手术干预前后监测大鼠24小时动态血糖。8.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代谢手术对患者动态血糖,糖耐量,BMI,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及C肽水平的影响。结果:1.RYGB术后健康SD大鼠血浆胰岛素合成及分泌显着降低,但血糖维持稳态。2.RYGB术干预引起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对肝糖输出的抑制作用减弱,肌肉和脂肪的葡萄糖摄取能力下降。3.对比不同类型代谢手术发现,只有同时旷置胃和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可以显着降低能量摄入及血浆胰岛素水平,并长期维持降低的体重和血糖稳定。4.RYGB术干预引起广泛的糖脂代谢网络改变,机体的脂肪酸氧化能力显着提高,能量代谢谱由葡萄糖氧化为主向脂肪酸代谢转变。5.RYGB术干预引起广泛的糖脂代谢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上调,分解代谢显着增强,AMPK激活可能参与其中。6.RYGB术干预对于胰岛素极度缺乏的糖尿病模型具有显着的降糖作用,进一步验证RYGB术可启动胰岛素非依赖的通路调控血糖稳态。7.临床数据分析显示,RYGB术后患者糖尿病症状明显缓解,但是血浆胰岛素及C肽水平在术后呈现显着下降趋势,从人群层面验证RYGB术启动胰岛素非依赖的通路调控血糖稳态。结论:1.RYGB术引起的胃肠道重排可以降低胰岛素的生成和作用,但长期维持健康大鼠血糖稳态。2.同时旷置胃和十二指肠空肠上段才能显着降低能量摄入,减少胰岛素生成,同时启动胰岛素非依赖的代谢通路。3.RYGB术引起机体糖脂分解代谢显着增强,整体能量代谢谱向脂肪酸代谢偏移,AMPK活性增强可能参与其中。4.代谢手术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获益可能也是因为启动了胰岛素非依赖的降糖通路。

木哈达斯·吐尔逊依明[7](2017)在《维吾尔族早发糖尿病(MODY)家系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及靶标蛋白标志物的验证》文中提出目的: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型糖尿病,由于MODY亚型的临床及遗传异质性,常易被误诊为T1DM和T2DM。大多数MODY相关基因突变都发生在基因编码区域,可以导致对应的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并且干扰胰岛素β细胞代谢内稳态,最终影响MODY患者体液成分的持续变化。我们认为,来自相同家系的MODY患者的蛋白功能变异可能会影响其组织,细胞以及血清蛋白的表达丰度。因此,本研究将通过一个维吾尔族MODY家系,根据iTRAQ结合MRM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来探寻MODY特异性表达的血清靶标蛋白标记物。方法:本文通过收集先证者的临床资料,纳入一个四代健在的新疆维吾尔族MODY家系,收集具有典型MODY临床特征的先证者血清4例,家系内正常对照血清4例。去除血清高丰度蛋白,用iTRAQ试剂标记消化后肽段,将标记的肽段混合后用强阳离子交换柱和C18柱进行分离,最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1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进行质谱鉴定,得到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MRM多反应监测检测技术对候选蛋白在8例样本中进行独立验证,寻找靶标差异表达蛋白作为潜在候选标志物,同时加入T1DM,T2DM以及健康人群的血清,逐一分析这些样本中前期iTRAQ分析所产生的MODY潜在血清标志物的蛋白丰度,从而确定这些标志物是否具备MODY的特异性。结果:质谱数据经过Mascot和PD软件的搜索,以蛋白含量比值对数的绝对值为临界点,对MODY病例和对照进行iTRAQ定量研究,共鉴定到293个蛋白,其中32个为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蛋白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4个持续上调和18个持续下调蛋白质。候选标志物的筛选主要集中在这32个持续上调蛋白质和9个并没有变化趋势但我们比较感兴趣的蛋白质上,包括CATG,LG3BP,POSIN,FIBG,CO6,FA5,MASP2,CD5L和KV110蛋白。并使用MRM检测方法对这41个候选蛋白在8例样本中分别进行筛查验证,最终发现了12个蛋白在验证中呈现明显变化趋势,其中APOC4,SERPINA1,CRP,LPA,C6和F5在MODY病人血清蛋白质中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另外6个蛋白SERPINA7,CD14,CETP,PZP,SERPIND1,和SHBG则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在靶标生物标志物的确认阶段,加入了10例1型,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10例健康人群的血清进行平行比较。分析这30例样本中12个MODY潜在血清标志物的丰度,从而确定这些标志物是否具备MODY的特异性,研究的策略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验证12个蛋白在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与健康人群相对比,排除5个特异表达的蛋白(PZP、SHBG、CRP、CETP和SERPIND1),第二步是将剩下7个蛋白在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与MODY病人相比,排除两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蛋白(SERPINA1和CD14),综合上述两步骤,最终确定APOC4,LPA,F5,C6和SERPINA7蛋白可以作为MODY血清标志物。结论:五种血清蛋白被鉴定为与MODY密切相关的候选靶标标志物。本次研究为寻找MODY的特异性靶标蛋白质,特别是对于寻找维吾尔族MODY家系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开发了新思路、新途径。然而,如何使这些血清差异蛋白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其潜在的价值。仍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所以还需要更多的维吾尔族MODY家系和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这些MODY血清标记物在MODY中的作用,让其真正的应用于临床研究当中。

王世东[8](2007)在《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热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相对不足,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呈进行性增长趋势,其众多的患病人数和严重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引起胰岛β细胞损伤并进一步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是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很有希望取得突破的研究热点。目的本课题基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导师赵进喜教授的指导下,将《内经》“壮火食气”病机理论应用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提出2型糖尿病存在火热耗伤正气的病机,可采用“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用清热益气治法进行治疗。选用临床有效的清热、益气中药配伍作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IR和继发的β细胞功能损害的影响,探讨2型糖尿病“壮火食气”病机和清热益气治法的治疗作用机制,为建立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新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综述:全面查阅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研究、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目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于2型糖尿病IR的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方法,对于PPARγ的近期研究进展、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和总结。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作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切入点,综述了目前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中的现状,并对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进行了探讨。由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壮火食气”病机假说和清热泻火与益气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探索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医病因和病机,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3.实验研究:以高脂高热量饮食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以PPARγ配体盐酸吡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胰腺病理形态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和PPAR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结果①建立动物模型:制作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该实验模型动物表现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FFA和高水平TNF-α等特征,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AI)明显低于正常动物,不仅表现有胰岛素抵抗,且有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后,相关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可信,可操作性强,死亡率低,成功率高,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②药物作用研究:在成功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于模型动物糖、脂代谢以及胰腺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糖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空腹血糖水平,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效果与对照药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脂代谢指标血清生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能够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效果相当。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诱导的模型动物胰腺内胰岛数目较少,胰岛形态欠规则,细胞排列紊乱,伴有细胞缺失、塌陷,盐酸吡格列酮和中药治疗能减轻胰岛病理形态损害。胰岛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胞浆中胰岛素染色颗粒减少,β细胞浅染,细胞排列松散,分布不规则,部分细胞呈空虚状态,在用药后上述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③作用机制研究:在药效学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药物作用机制探讨。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IR大鼠血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显着降低模型动物血TNF-α水平,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TNF-α水平,解除由TNF-α导致的对脂肪和肌肉细胞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表达抑制、胰岛素受体自身磷酸化及第二信使的活化抑制、刺激脂肪分解以及对胰岛β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调节等作用,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观察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FFA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FFA水平,作用效果与盐酸吡格列酮作用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能通过降低高FFA的脂毒性作用而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的异常。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方法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清热、益气中药配伍可以上调模型大鼠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质表达,其作用与盐酸吡格列酮相似,提示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脂肪组织中的PPARγ,上调其基因表达,降低FFA水平,改善血脂紊乱,抑制TNF-α等炎症因子,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减轻由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糖、血脂紊乱、高FFA、高TNF-α形成的糖脂毒性,减轻胰岛病理改变,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结论本研究从不同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研究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中医“壮火食气”病机特点和清热益气治法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疗理念和研究思路。

金颖[9](2019)在《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对脂肪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阐述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防治围绝经期肥胖症的疗效机制,为临床应用背俞穴埋线法防治围绝经期肥胖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与造模:将体重(220±10)g的48只8周龄雌性SD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OVX模型组、埋线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喂养,饲养温度为恒温20-24℃,湿度40%-70%。OVX模型组与埋线治疗组大鼠应用切除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围绝经期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旁脂肪团。整个实验过程符合《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实验方案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核。2.干预方法:OVX术后大鼠恢复10天,埋线组大鼠应用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法干预,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结合比较解剖学进行定位。埋线时采用7号埋线针,4号埋线用羊肠线,长度为0.2-0.3cm,刺入穴位内0.5-0.6cm,每10天一次,共进行8次。其余组大鼠仅捆绑于固定器中相同时间,不做埋线处理。整个实验过程所有动物自由进食、饮水,光照:黑暗=12h:12h。饲料采用SPF级大小鼠饲料。3.指标检测:3.1实验一:记录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摄食量、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前空腹12小时,麻醉后准确测量大鼠体长、腹围,计算Lee’s指数,剥离大鼠子宫、腹股沟sWAT、肾周vWAT、肩胛部BAT,计算子宫指数及WAT、BAT重量百分比;取大鼠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四项;Elisa方法检测血清E2、FSH、LH、LEP及ADP水平;3.2实验二:取大鼠肩胛BAT,用于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的组织迅速放入液氮,用于组织学染色的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BAT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检测各组大鼠BAT内UCP1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q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各组大鼠B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3.3实验三:取大鼠腹股沟sWAT,用于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的组织迅速放入液氮,用于组织学染色的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WAT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检测各组大鼠WAT内UCP1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WAT内cAMP含量;q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各组大鼠W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4.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统计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一:1.1各组大鼠子宫重量及血清E2、FSH、LH水平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子宫萎缩,子宫湿重与子宫指数减少,血清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比较,埋线组大鼠子宫湿重与子宫指数,血清E2水平上升,促性腺激素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1.2各组大鼠肥胖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摄食增加,体重、Lee’s指数升高,腹围增大,各部位脂肪重量及WAT重量百分比增加(P<0.05,P<0.001),血脂四项检测结果显示OVX组大鼠血清TC、TG、LDL水平上升,HDL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比较,埋线组大鼠摄食量减少,体重、Lee’s指数降低,腹围减小,各部位脂肪重量WAT重量百分比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血脂四项显示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TG、LDL水平下降,HDL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1.3各组大鼠血清脂肪因子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血清LEP水平提高(P<0.001),ADP水平降低(P<0.001);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LEP水平降低(P<0.001),ADP水平升高(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二:2.1各组大鼠BAT HE染色及UCP1免疫组织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棕色脂肪细胞排列紊乱,体积增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UCP1阳性染色显着减少(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脂肪细胞变小,UC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提高(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2各组大鼠BAT cAMP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cAMP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3各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4各组大鼠B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B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减少,p-CREB/CREB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B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增加,p-CREB/CREB比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三:3.1各组大鼠WAT HE染色及UCP1免疫组织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WAT内脂肪细胞大小、形态、排列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UCP1固有表达均较少,各项指标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脂肪细胞排列紊乱,体积增大(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UCP1阳性染色显着减少(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脂肪细胞变小,UC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提高(P<0.001);3.2各组大鼠WAT cAMP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cAMP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白色脂肪组织内cAMP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与明显差异(P>0.05);3.3各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WAT内PKA、CREB、PPARγ、PGC1、UCP1 mRNA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3.4各组大鼠WAT内PKA、p-CREB/CREB、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OVX组大鼠W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减少,p-CREB/CREB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大鼠相比,穴位埋线组大鼠WAT内PKA、PPARγ、PGC1、UCP1蛋白表达增加,p-CREB/CREB比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空白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围绝经期生殖激素骤变的情况,改善肥胖相关指标;2.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埋线通过改善生殖激素水平,激活BAT与WAT内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下游CREB磷酸化,增加PPARγ、PGC1表达,提高组织内UCP1含量,提高BAT能量代谢,促进WAT棕色化,从而加强脂肪组织能量代谢,起到防治围绝经期肥胖的作用。

向慧[10](2016)在《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BD)与代谢综合征(MetS)共病率在6%-70.3%之间,共病MetS明显增加BD心血管事件风险。精神药物可能是高MetS共病率的主要原因,性别差异也存在一定影响。BD中女性往往具有更高的复发率、情绪季节不稳定性、更多抑郁倾向亚型(如双相Ⅱ型,快速循环型和混合状态)以及特殊的生殖事件等,均会引起代谢上的性别差异。此外BD共病的内分泌问题,如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痤疮、脱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丙戊酸盐(VP)可能与脱发、月经异常、甚至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本文将主要就性别差异和VP来探讨与BD患者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纳入18-45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BD诊断的病例207例,同时纳入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匹配的健康对照168例。采用开放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自制问卷(详见附录2)以及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定期抽取血脂、性激素等指标,进行24周的自然随访。MetS及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采用国际体力活力问卷评定活力水平,PCOS相关组件诊断则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的标准制定。统计学上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或曼-惠特尼秩和检验、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二项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D组共纳入207例,平均年龄27(P25 23,P75 35)岁,总用药时间30(P255 9,P75 72)月,女性占59.9%,对照组共纳入168例,二组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上均无明显差异。BD组疾病状态中稳定期占24.6%,抑郁31.9%,躁狂32.4%,混合11.1%,三药以上的治疗占25.3%之多。MetS发生率为25.9%,高活力水平占高于预期的26.7%。主要结果分三部分:1)BD组较对照组MetS发生率明显更高(25.9%vs 9.5%,p<0.01),且相关代谢组件的BMI、收缩压、甘油三酯(TG)、TG/HDL-C也更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更低。BD患者生活方式上有显着更多的多食、荤食和失眠。但两组在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活力水平以及脱发、痤疮、月经稀发等方面则无明显差异。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Wals=22.23,p<0.01)、性别(Wals=6.23,p=0.01)及用药时间(Wals=7.04,p<0.01)是MetS的三个主要独立危险因素;2)无论BD组或对照组女性的MetS发生率明显更低(BD组11.4%vs 47.4%,p<0.01,对照组15.4%vs 58%,p<0.01)。同时女性表现出较少的烟酒依赖(2.4%vs 26.8%,p<0.01),合用三药以上比例更少(21%vs 31%,p=0.42),生活方式上较少的多食(21%vs 40%,p=0.11)和高活力水平(31%vs 16%,p=0.26)。仅女性的BMI与首发年龄(r=-0.22,p=0.02)、用药时间(r=0.22,p=0.03)以及用药策略(r=0.27,p<0.01)存在相关性,男性则无关。自然随访结果显示BD急性发作期后TG/HDL-C(0-1-6月:1.07-1.66-0.96,p<0.01)1月内明显升高,第6月时则明显下降。而TC和LDL-C的变化则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TC(0-1-6月:4.32-4.64-4.98,p=0.31)持续升高,而女性(0-1-6月:4.66-4.96-4.02,p=0.03)则经过1月内的升高至6月时下降明显甚至低于基线。高脂血症发生率也存在相同差异(0-1-6月,男18%-30%-60%,p=0.14 vs女28%-37%-0%,p=0.03);3)对于长期用药的BD患者,VP仅对部分血脂有较弱的影响,VP组的TC、LDL-C以及HDL-C更低,异常TG/HDL-C发生率(54%vs 35%,p<0.01)更高,但经住院和门诊分组校正后仅住院患者中VP组的TC更低,其他血脂水平则无显着差异。且两组的BMI、收缩压、血糖及MetS发生率(31.3%vs 23.4%,p=0.31)也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女性内分泌方面,VP组的高雄激素血症(19.2%vs 5.7%,p=0.04)和月经稀发(26.3%vs5.6%,p=0.06)发生率更多,但高LH/FSH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结论:1)BD患者较正常人群MetS发生率更高,性别、BMI以及用药时间是BD共病Met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相对于活动水平,不良的饮食方式对共病MetS的影响更大。BD中更多出现TG/HDL-C的异常提示应多警惕胰岛素抵抗风险;2)绝经前女性MetS发生率较男性明显更低,且疾病发作期后血脂更易恢复,可能与男性烟酒依赖、女性更注意控制饮食,更高的活动水平,甚至倾向选择低代谢风险治疗有关。临床医生应更重视男性代谢风险的教育和干预。仅女性的BMI与总用药时间及用药策略相关,提示对于女性用药方面应更慎重;3)对于长期用药的BD患者,VP在代谢上仅对血脂存在较弱的影响,而内分泌上尽管高雄激素血症及月经稀发发生率VP组确实更高,但高LH/FSH发生率两组却无差异。提示临床上VP与代谢异常及PCOS的关联可能存在夸大嫌疑。

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亚型治疗进展─—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1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亚型治疗进展─—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12)(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人参对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研究进展
    综述三 PPARγ与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综述四 实验性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病机“壮火食气”假说及清热益气治法探讨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糖代谢和胰腺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脂代谢和肝功能主要指标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 TNF-α水平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黄连人参对药对2 型糖尿病 IR 大鼠脂肪细胞 PPAR 基因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2.1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
    2.2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2.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
3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3.1糖尿病的诊断
    3.2糖尿病的分型
    3.3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3.3.1 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3.3.2 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3.3.3 GDM
4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4.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4.2 一级预防的策略
    4.3 二级预防的策略
        4.3.1 高危人群的定义
        4.3.1. 1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4.3.1. 2 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4.3.2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4.3.2.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4.3.2.2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4.3.3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4.3.4 血糖控制
        4.3.5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4.4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4.4.1 继续血糖、血压、血脂控制
        4.4.2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5.1 基本原则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5.5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5.5.1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 强调多学科团队
        5.5.2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的关键时间点
        5.5.3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有效评估
    5.6 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6 血糖监测
    6.1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6.2 Hb A1c
    6.3 GA
    6.4 CGM
7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7.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72-73, 75]
    7.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8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8.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8.2 膳食营养因素
        8.2.1 能量
        8.2.2脂肪
        8.2.3 碳水化合物
        8.2.4 蛋白质
        8.2.5 饮酒
        8.2.6 膳食纤维
        8.2.7 钠
        8.2.8 微量营养素
        8.2.9膳食模式
    8.3 营养教育与管理
9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1 0 戒烟
1 1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 1.1 口服降糖药物
        1 1.1.1 二甲双胍
        1 1.1.2 磺脲类药物
        1 1.1.3 TZDs
        1 1.1.4 格列奈类药物
        11.1.5α-糖苷酶抑制剂
        1 1.1.6 DPP-4抑制剂
        1 1.1.7 SGLT2抑制剂
    1 1.2 GLP-1受体激动剂
    1 1.3 胰岛素
        1 1.3.1 概述
        1 1.3.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1.3.3 胰岛素的多次治疗[171-178]
        1 1.3.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1 1.3.3. 2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1 1.3.4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1 1.3.5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164]
1 2 2型糖尿病的代谢手术治疗
    1 2.1 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1 2.2 代谢手术的禁忌证[193]
    1 2.3 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1 2.4 代谢手术的术式与选择
    1 2.5 代谢手术的风险
    1 2.6 代谢手术的管理
        1 2.6.1 术前筛选及评估
        1 2.6.2 代谢手术治疗
        1 2.6.3 术后管理
        1 2.6.4 术后随访
1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1 3.1 筛查
    1 3.2 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1 3.2.1 降压治疗
        1 3.2.2 调脂治疗
        1 3.2.3 抗血小板治疗
1 4 低血糖
    1 4.1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1 4.2 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1 4.3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1 4.4 低血糖分层
    1 4.5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及预防对策
    1 4.6 低血糖的治疗
1 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 5.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要点提示
        1 5.1.1 临床表现
        1 5.1.2 化验检查
        1 5.1.3 诊断
        1 5.1.4 治疗
        1 5.1.5 DKA的预防
    1 5.2 高血糖高渗状态 (HHS)
        1 5.2.1 临床表现
        1 5.2.2 诊断
        1 5.2.3 治疗
16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6.1糖尿病肾病
        16.1.1筛查
        16.1.2诊断
        16.1.3治疗
        16.1.4随访与转诊
    1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6.2.1诊断与分级
        16.2.2筛查
        16.2.3随访
        16.2.4治疗
    16.3糖尿病神经病变
        16.3.1 DPN的分型及临床表现[72]
        16.3.2 DPN的筛查与诊断
        16.3.2.1糖尿病DSPN的筛查
        16.3.2.2糖尿病DSPN的诊断
        16.3.2.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16.3.3治疗
        16.3.3.1针对病因治疗[72, 294, 296]
        16.3.3.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16.3.3.3疼痛管理
        16.3.3.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16.3.4预防
    16.4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16.4.1 LEAD的筛查[323-324]
        16.4.2 LEAD的诊断[325]
        16.4.3 LEAD的预防及治疗
        16.4.3.1 LEAD的治疗目的[324]
        16.4.3.2糖尿病性LEAD的预防
    16.5糖尿病足病
        16.5.1糖尿病足病的诊断及分级
        16.5.2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16.5.3糖尿病足病的治疗
        16.5.3.1在进行足溃疡治疗之前, 首先要评估溃疡性质
        16.5.3.2足溃疡感染的处理
17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17.1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17.1.1术前准备及评估
        17.1.2术中处理
        17.1.3术后处理
    17.2危重症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管理
        17.2.1血糖控制目标
        17.2.2治疗方案
    17.3孕期糖尿病管理
        17.3.1孕期糖尿病的危害
        17.3.1.1短期危害[388]
        17.3.1.2长期危害
        17.3.2孕期糖尿病与诊断标准
        17.3.2.1 GDM
        17.3.2.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
        17.3.2.3孕前糖尿病 (PGDM)
        17.3.3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孕前管理
        17.3.3.1孕前咨询[393-394]
        17.3.3.2关于孕前药物应用[395]
        17.3.3.3孕前血糖目标
        17.3.4孕期糖尿病的筛查
        17.3.4.1高危人群筛查
        17.3.4.2非高危人群筛查
        17.3.5孕期糖尿病的管理
        17.3.5.1饮食和运动的指导
        17.3.5.2血糖监测
        17.3.5.3血压监测
        17.3.5.4体重管理
        17.3.5.5孕期降糖药物
        17.3.5.6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与低血糖
        17.3.5.7孕期糖尿病产后管理
    17.4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17.4.1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
        17.4.2治疗
        17.4.2.1健康教育
        17.4.2.2饮食治疗
        17.4.2.3运动治疗
        17.4.2.4药物治疗
        17.4.2.5血糖监测
    17.5老年糖尿病
        17.5.1老年糖尿病定义及流行病学
        17.5.2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7.5.3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17.5.3.1急性并发症
        17.5.3.2慢性并发症
        17.5.3.3低血糖
        17.5.3.4老年综合征
        17.5.3.5
        17.5.3.6
        17.5.3.7
        17.5.4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17.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与高血糖
        17.6.1糖尿病合并OSAHS患病率
        17.6.2 OSAHS的诊断
        17.6.2.1 OSAHS诊断标准[427]
        17.6.2.2 OSAHS的诊断方法
        17.6.3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17.6.3.1生活方式干预
        17.6.3.2降糖药物治疗
        17.6.3.3改善OSAHS的治疗
    17.7糖尿病与感染
        17.7.1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17.7.2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17.8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17.8.1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17.8.2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17.9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17.9.1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风险
        17.9.2糖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
        17.9.3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特点及临床筛查策略
        17.9.4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 (库欣综合征) 引起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17.9.5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的治疗策略选择
    17.10糖尿病伴抑郁焦虑障碍
        17.10.1临床特点
        17.10.2治疗及管理
    17.11重性精神障碍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药物治疗
        17.11.1重性精神障碍
        17.11.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18代谢综合征
    18.1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8.2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18.2.1生活方式干预
        18.2.2针对各个组分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
19糖尿病与中医药
    19.1治疗建议
    19.2糖尿病前期治疗的循证证据
    19.3糖尿病治疗的循证证据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附录2糖尿病筛查、初诊及随诊简要方案
    1筛查
    2初诊
        2.1
        2.2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3随诊
附录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方法
附录6常用体质指标
本指南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3)痰湿体质与肥胖亚型的相关性及其易发代谢综合征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肥胖亚型相关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肥胖亚型的认识
        1.1 诊断标准
        1.2 影响因素研究
        1.3 内在机制研究
        1.4 患病风险及干预研究
        2. 中医对肥胖亚型的认识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
        1. 氧化应激机制研究
        1.1 氧化应激的细胞毒性作用
        1.2 氧化应激可激活多个信号通路、活化转录因子
        1.3 氧化应激引起基因突变
        1.4 氧化还原平衡机制
        2. 氧化应激在亚健康及治未病领域研究进展
        2.1 氧化还原平衡是机体稳态的标志
        2.2 氧化应激广泛应用到“未病”高危人群检测中
        2.3 氧化应激是亚健康危险因素的敏感指标
        3. 氧化应激机制在疾病领域中的应用
        3.1 在疾病早期诊断、预防中的作用
        3.2 作为疾病进展程度和愈后的指标
        4. 展望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4.2 检测组织的确定
        4.3 动态观察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1. 危险因素研究
        1.1 基本危险因素
        1.2 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
        1.3 遗传及地域因素
        1.4 其他因素
        2. 基础研究
        2.1 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机制
        2.2 其他相关因素
        3.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病机认识
        4. 临床应用及干预研究
        4.1 早期预防
        4.2 全方位干预
        5. 小结及展望
        5.1 危险因素判定及早期诊断是根本
        5.2 始动因素是核心问题
        5.3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可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硏究
    实验一 运用痰湿体质判定标准进行肥胖亚型识别与传统HOMA-IR法比较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1.2 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一般情况及人体测量学收集
        2. 实验方法
        2.1 血样采集
        2.2 血样处理及保存
        2.3 指标检测及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肥胖人群以痰湿体质判定标准和HOMA-IR(1.69)进行分类结果比较
        3.2 痰湿非肥胖组与平和质(健康组)IR程度比较
        3.3 IR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痰湿体质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痰湿体质判定标准可有效识别出MHO人群
        4.2 痰湿体质判定标准较HOMA-IR更早的识别出MONW人群
        4.3 MHO人群具有中等危险性
        4.4 痰湿体质受到先后天因素的影响
        4.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综合征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1.2 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血液样品采集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血样处理
        2.5 主要检测方法
        2.7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和生化结果比较
        3.2 胰岛素抵抗程度及游离脂肪酸含量比较
        3.3 抗氧化酶活性比较研究
        3.4 氧化还原平衡比较研究
        3.5 活性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比较
        3.6 氧化损伤产物比较研究
        3.7 氧化应激指标、FFA、IR与痰湿体质程度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痰湿体质独立于肥胖外造成FFA含量增高
        4.2 痰湿体质人群抗氧化能力总体表现为代偿性增高
        4.3 SOD是痰湿体质人群抗氧化系统中早期敏感指标
        4.4 氧化还原平衡自平和质组、痰湿组、代谢综合征组依次向氧化方向偏移
        4.5 活性氮(NO)表现出双重调节作用
        4.6 痰湿体质人群氧化损伤体现在“脂质过氧化损伤-内皮功能紊乱”
        4.7 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综合征的氧化应激机制
        4.8 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差异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痰湿体质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及差异信号通路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1.2 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血液样品采集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血样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抗氧化酶mRNA水平表达比较研究
        3.2 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信号通路
        4. 讨论
        4.1 SOD活性降低可能是痰湿体质先天因素的敏感指标之一
        4.2 痰湿体质应激因子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
        4.3 痰湿体质应激因子与PKC-PKD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氧化还原机制在中医体质学中的应用展望
    1. 机体氧化还原平衡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思想
    2. 氧化还原机制与中医体质学原理相吻合
        2.1 机体氧化还原状态与机体的生命时相密切相关
        2.2 氧化还原平衡机制体现机体客观指标与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2.3 氧化还原机制可诠释外界因素对体质的影响
        2.4 氧化还原平衡能力具有先天遗传的差异性
    3. 氧化还原机制与体质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契合
        3.1 体质可分论与氧化还原机制多样性
        3.2 体病相关论与氧化应激体质理念
        3.3 体质可调论与抗氧化治疗
    4. 氧化还原机制及干预治疗体现了体质三级预防思想
        4.1 一级预防
        4.2 级预防
        4.3 三级预防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之处
个人简介
致谢
一般情况调查表
知情同意书

(4)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ABSTRACT(英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相关研究进展
    1 网络药理学研究
        1.1 概述
        1.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1.3 药物、疾病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1.4 分子相互作用组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1.5 中医药与网络药理学
    2 T2DM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T2DM的发病原因
        2.1.1 遗传因素
        2.1.2 环境因素
        2.2 T2DM发病机制
        2.2.1 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紊乱
        2.2.2 糖脂毒性
        2.2.3 炎症与自噬
        2.2.4 线粒体功能障碍
        2.2.5 内质网应激
        2.2.6 氧化应激
    3 AMPK信号通路与T2DM的关系
        3.1 调节糖脂代谢
        3.2 诱导自噬抑制炎症
        3.3 缓解氧化应激
        3.4 调节线粒体功能
    4 “助脾散精”法及代表方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半夏泻心汤作用靶标预测
        1.2 糖尿病靶标预测数据库
        1.3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1.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1.5 GO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靶标预测
        2.2 疾病靶标预测
        2.3 药物——疾病交集基因韦恩分布
        2.4 交集基因编码蛋白网络互作图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2.6 疾病交集基因GO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出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中止/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药物干预法
        2.3 观测指标
        2.3.1 一般情况
        2.3.2 疗效性指标
        2.3.3 相关指标测定
        2.4 试验评价
        2.4.1 疗效评价
        2.4.2 安全性评价
        2.5 样本量计算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病例
        3.2 受试者基线资料
        3.3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FPG、2HPG和HbAlc的影响
        3.4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FINS、HOMA-IR变化的影响
        3.5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3.6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TC与TG变化的影响
        3.7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含量影响
        3.8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ADPN、FFA浓度变化影响
        3.9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ATP浓度、AMP/ATP比值变化的影响
        3.10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SIRT1、AMPKα、PGC-1 α浓度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4.1 选择“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的依据
        4.2 半夏泻心汤对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4.3 半夏泻心汤对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AM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础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1.1 造模及分组
        2.1.2 取材及样本制备
        2.2 指标检测及方法
        2.2.1 一般情况
        2.2.2 体重变化的情况
        2.2.3 空腹血糖(FPG)监测
        2.2.4 胰岛素(Insulin)水平检测
        2.2.5 HOMA-IR, HOMA- β指数
        2.2.6 TC、TG、FFA、ADPN水平检测
        2.2.7 TNF-α和IL-6水平的测定
        2.2.8 SOD、GSH-Px水平检测
        2.2.9 ATP、ATP/AMP水平检测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PK α、PGC-1 α、PPAR α、SIRT1
        2.2.11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MPK α、SIRT1、PGC-α、PPAR α
        2.2.12 HE染色与油红0染色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糖的影响
        3.3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4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HOMA-β、HOMA-IR的影响
        3.5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清中TC、TG、ADPN、FFA指标影响
        3.6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的影响
        3.7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活性的影响
        3.8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MP/ATP的影响
        3.9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 α mRNA、SIRT1mRNA、PGC-1α mRNA、PPAR α mRNA含量的影响
        3.10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α、SIRT1、PGC-1 α、PP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 各组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比较
        3.12 油红O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光镜下脂滴
        3.13 各组模型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比较
    4 讨论
        4.1 相关理论性探讨
        4.2 实验探讨
        4.2.1 T2DM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4.2.2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FPG、FINS、HOMA-IR、HOMA-β的影响
        4.2.3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TC、TG、ADPN、FFA、肝脏油红0染色的影响
        4.2.4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4.2.5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胰腺、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2.6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AMP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AMP活化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胆汁酸代谢在减重/代谢手术治疗大鼠T2DM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胆汁转流术及高胆汁酸喂养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其血清胆汁酸变化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附表
第二部分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胆汁转流术及高胆汁酸喂养对T2DM大鼠血清胆汁酸构成的影响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减重代谢手术中胆汁酸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6)代谢手术启动胰岛素非依赖途径维持血糖稳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代谢手术通过胰岛素非依赖的通路调控大鼠血糖稳态的机制
    2.1 代谢手术通过胰岛素非依赖的通路维持血糖稳态的研究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代谢手术启动胰岛素非依赖通路调控血糖稳态的研究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第三章 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作用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胰岛素依赖调控血糖稳态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维吾尔族早发糖尿病(MODY)家系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及靶标蛋白标志物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利用i TRAQ技术发现维吾尔族MODY家系血清差异表达蛋白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蛋白质的质谱鉴定及定量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利用MRM靶标蛋白质组学技术验证MODY家系中相关蛋白标志物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MODY与1、2 型糖尿病及健康人MRM平行比较验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导师评阅表

(8)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综述二 2 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三 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2 型糖尿病中医病机“壮火食气”假说及清热益气治法探讨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实验二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病理的影响
    实验三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和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实验四 清热益气中药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实验五 清热益气中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PPAR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附录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相关指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BAT能量代谢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WAT棕色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中医学对围绝经期肥胖的认识
    综述二:西医学对围绝经期肥胖的认识
    综述三:针灸减肥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中文部分
    1.前言
    2.研究背景
        2.1 双相障碍共病代谢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
        2.1.1 精神药物
        2.1.2 抑郁症状
        2.1.3 胰岛素抵抗
        2.1.4 遗传因素
        2.1.5 炎性反应与应激
        2.2 双相障碍共病代谢异常的性别差异
        2.2.1 临床亚型
        2.2.2 用药策略
        2.2.3 生殖事件
        2.2.4 社会因素
        2.3 丙戊酸盐对双相障碍共病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影响
        2.3.1 疗效
        2.3.2 代谢
        2.3.3 月经异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2.3.4 致畸性
        2.4 研究假设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组
        3.1.2 健康对照入组
        3.2 评估工具
        3.2.1 一般资料收集
        3.2.2 临床资料收集
        3.2.3 实验室指标收集
        3.3 评估指标的定义
        3.3.1 内分泌异常指标定义
        3.3.2 代谢异常指标定义
        3.3.3 临床指标定义
        3.4 研究流程
        3.4.1 研究设计
        3.4.2 具体流程
        3.5 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样本总体描述
        4.2 病例组与健康人群比较
        4.3 性别差异对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的影响
        4.3.1 基线的性别差异
        4.3.2 纵向随访的性别差异
        4.4 丙戊酸盐对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的影响
        4.4.1 基线时丙戊酸盐对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
        4.4.2 随访期间丙戊酸盐对血脂变化的影响
    5.讨论
        5.1 双相障碍的代谢异常
        5.2 双相障碍代谢中的性别差异
        5.2.1 基线
        5.2.2 纵向随访
        5.3 丙戊酸盐对双相代谢及内分泌的影响
        5.3.1 代谢
        5.3.2 内分泌
        5.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总结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临床意义
        6.3 未来研究方向
英文部分
    1.Foreword
    2.Background
    3.Subject and Method
    4.Result
    5.Discussion
    6.Summary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评估问卷
致谢
攻读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所获奖励

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亚型治疗进展─—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12)(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人参对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D]. 姜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04)
  • [3]痰湿体质与肥胖亚型的相关性及其易发代谢综合征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D]. 李玲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4]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胆汁酸代谢在减重/代谢手术治疗大鼠T2DM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程志强. 山东大学, 2019(02)
  • [6]代谢手术启动胰岛素非依赖途径维持血糖稳态的研究[D]. 路宗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维吾尔族早发糖尿病(MODY)家系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及靶标蛋白标志物的验证[D]. 木哈达斯·吐尔逊依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8]清热益气中药配伍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研究[D]. 王世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基于脂肪能量代谢探讨背俞穴埋线对OVX大鼠肥胖的作用机制[D]. 金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双相障碍代谢及内分泌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D]. 向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亚型治疗进展: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1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