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晁错“实边”思想论述(论文文献综述)
卜宪群,袁宝龙[1](2022)在《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文中研究说明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继承了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充分彰显出大一统的时代特征,秦汉统治者对大一统精神的坚持、适度保证"因俗而治"的制度机动性,以及妥善处理好民族观念,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对于当下之边疆治理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杨子玉[2](2021)在《西汉前中期经济政策中的边关经济》文中指出西汉前期,汉文帝与汉景帝均对匈奴采取以和亲为主的外交政策,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不乏发展边关、对匈奴开展边关贸易经济的措施,如徙民实边、入粟拜爵、通关互市等,带动了边关经济发展。到汉武帝时期,为满足征战需要,马政与兵屯的作用日益突显,边关贸易受到战争影响,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停滞。昭宣二帝后采取以"退"为主的税收政策,边境局势稳定,边关经济繁荣。文章以西汉前中期的赋税政策、劳役政策、通关贸易、徙民耕作等社会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西汉前中期边关经济发展,通过逻辑思考与辨析、模式分析加以解读。
王方晗[3](2021)在《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文中提出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往研究多强调农作物为巩固汉代边疆提供物质保障,但忽略了其在汉与匈奴互动中的多面影响。当地生产的粮谷是维持汉与匈奴之间贡纳关系的重要经济砝码;汉匈在北方边境的互市推动了以粮食为媒介的农耕文化传播,也渗透到了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丧葬礼俗中。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在北方边境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互动,加深了汉匈文明的融合。
冯雨晴[4](2020)在《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朝京师长安由于地缘因素,始终处于北方游牧族南下的威胁之下。为了抵御其势力南下,唐前期诸位皇帝不断经营,最终建立了守卫京畿的京北屯防体系。本文即以京北屯防体系为考察对象,探讨京北屯防系统的构建过程及阶段性特点。第一章的内容为唐初对京北地区的军事开拓,时间是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到高宗弘道元年(683)。在唐朝建立之初,唐朝在京北地区掌控的地域仅至灵州、庆州、延州一线,以北皆属突厥及其附属势力。在此情况下,唐朝的首要目标是开拓北疆,至太宗贞观四年(630),唐军灭亡突厥,之后唐太宗调整了京北都督府的布局,形成丰-胜第一防线、灵-夏第二防线及原-鄜第三防线这三道军事防线。唐朝军队继续向北征战,灭亡薛延陀,令漠北诸部纷纷臣服。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设置燕然都护府管辖漠北羁縻府州。唐朝建立了以京北都督府和都护府监管羁縻府州的安边体系。高宗时期,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继续发展,直至调露元年(679)的突厥部落叛乱冲击了这一体系,唐朝没有能力彻底平息叛乱,使得京北都护府丧失原本的职能,羁縻府州安边体系也因此失效。第二章的内容为以三受降城修筑为标志的京北屯防体系的初步构建,时间是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到玄宗先天即位(712)。从高宗调露元年(679)开始的突厥叛乱不断加剧,而唐朝军队难以根除边患,唐廷只能寻求其他方法,目的是解决突厥南侵的问题。但是,武周朝的绥靖政策并不奏效,唐朝只能更加专注于朔方军及军城的建设。武则天万岁通天初,唐朝在灵州西部修筑了丰安军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了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三受降城的修筑,阻断了突厥南下抄掠的道路,扭转了此前唐朝在京北屯防上的被动局面,成为京北屯防体系初步构建的标志。初步构建的京北屯防体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主要依靠驻屯的朔方行军及新筑的朔方军城构建,而不是过去的京北都督府之兵。第二,三受降城的修筑,让京北屯防体系的丰-胜第一防线从“守在黄河”变成了“守在阴山”,改变了整个京北的屯防格局。第三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的稳固构建与特点,以玄宗开天时期朔方节度使的设置与屯防布局为中心的研究。唐玄宗即位后,首先是解决突厥南侵唐朝安西及东北疆的问题,在尝试和亲无果后,玄宗定计北伐突厥,诛杀默啜可汗,使得突厥对唐政策发生转变,由南下抄掠变为对唐称臣。至此,玄宗解决了困扰唐朝多年的突厥南侵问题。随后,唐玄宗顺势解决了河曲降户带来的北防隐患问题:开元八年(720),朔方道大总管王晙诛杀河曲突厥降户殆尽;开元十年(722),朔方节度使张说解决了六胡州的后续叛乱。另一方面,唐玄宗不断发展朔方军,设置朔方节度使,又扩充节度使职权,以朔方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等使职,最终构建了稳固的京北屯防体系。这一时期京北屯防体系有三个显着的特点:第一,京北屯防体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唐朝中央对朔方军权的掌控及对朔方节度使的选任控制。第二,京北屯防体系包括军队、屯田、马政、盐政、和籴,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状形态。第三,京北屯防体系的防御重心逐渐从丰-胜第一防线和灵-夏第二防线转向原-鄜第三防线。第四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的瓦解与崩溃,时间是从安史之乱爆发(755)到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为了平叛,将屯驻京北地区的大部分朔方军内调,使得京北仅余少量军城兵屯戍。这些军城兵多为老弱残兵,无法抵御河曲蕃族部落的反叛以及西南方吐蕃对京北地区的蚕食,京北三道防线逐渐瓦解,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侵入长安,京北屯防体系彻底崩溃。第五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京北屯防体系既要防御突厥,又要抵御吐蕃,与防御突厥的河东屯防体系及抵御吐蕃的河陇屯防体系组成了环京畿屯防布局。微观层面上,京北屯防体系第三防线支援河陇屯防体系,是抵御吐蕃侵袭京畿的“河陇-京北”屯防体系的第二道军事防线;京北屯防体系第一防线与河东屯防体系第一防线连为一体,组成“京北-河东”屯防体系的第一道军事防线。宏观层面上,京北屯防体系北防突厥、西御吐蕃,成功阻断了吐蕃与突厥之间联兵入侵的可能,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六章的内容是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历史上除了唐王朝之外,秦朝、西汉及隋朝的京师也位于关中地区,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相近,使得这些王朝同样存在防御北方游牧族南下抄掠、守卫京师地区安全的问题,而这些王朝也都构建了军事防御体系。另外,安史之乱后唐前期构建的京北屯防体系崩溃,唐代宗在吐蕃等侵袭京师的压力下,构建了新的京西北屯防体系。将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京北屯防体系与这些军事防御体系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军事防线的构建。在防御工程、后勤保障等方面,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有着自身特点。
葛业文[5](2020)在《中国古代国防思想及实践举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国防思想发轫于先秦,经过后世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国防观;重农贵粟、富国强兵的国防指导思想;严防慎守、备边固疆的国防守卫思想;寓兵于农、屯田实边的国防建设思想等。其中不少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用,对国防的巩固、政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宁,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孙玉涛[6](2020)在《西汉初政论散文研究》文中指出西汉初政论散文是我国古代政论散文的第一个高峰,它继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优良写作传统,又融合西汉文学的时代特征,在治国理论和散文创作方面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通过对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渊源背景、文本内容、文学性以及意义地位四个部分进行综合梳理探究,以期对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政论性和散文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概述本课题研究现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通过梳理“散文”、“政论散文”的概念和源头以及先秦诸子政论散文的发展概况,论证诸子散文在政治理论和写作手法上对西汉初政论散文产生的影响。以政治需要、思想环境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演变这三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论证西汉初政论散文产生的背景。第二章从不同角度对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文本内容进行分类归纳,阐述“论秦过”是西汉初政论散文的发端这一时代特征,总结其具体治国策略的主要内容,并明确劝谏君主行“王道”、上书诸侯王诉衷情是从统治者个人角度提出的政治理论。第三章在界定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四种具体文体样式的基础上,从兴衰之理、章法结构、言辞句式、情感与气势四个角度论证西汉初政论散文具备明确的文学性,并点明其骈散兼备的时代特征、突出其情感与气势上的艺术魅力。最后,总结西汉初政论散文所论述的治国策略对西汉产生的重要意义,分析“汉末三子”以及唐宋时期陆贽、韩愈、苏轼等政论家在散文理论和创作上对西汉初政论散文的借鉴和吸收,明确西汉初政论散文的历史地位。
章慧慧[7](2020)在《王符“本末观”研究》文中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对“本末”的历史内涵有着不同的阐释。春秋以前尚未出现经济领域的本末观念;战国时期李悝、商鞅、荀子等思想家对农工商的阐释推动了“重农抑商”理论的形成与定型;秦汉则继承战国的本末思想,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抑制工商势力的发展。西汉中后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官僚贵族、豪强地主和大商人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商人地位的提升带动工商业的发展,多种经营方式结合的经济活动十分常见,“重农抑商”与客观经济发展已经不相一致。针对现实社会的需要,王符对传统“农本工商末”的本末观进行修正。一方面,王符主张“农工商各有本末”,创造性地在经济领域内部进行本末的划分;他强调富民是富国的前提,反对通过从事末业而致私家之富。另一方面,王符仍旧以农桑为本中之本,认识到“日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奢侈性消费造成的农业人口比例失调的危害性,因此提倡以“爱日”和戒奢的手段崇本抑末、驱民归农。在意识形态领域王符也提出了“五本五末”的观点,主张各个阶层都要明白自己的本职是什么。
黄朴民[8](2020)在《秦汉兵学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显着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汉时期的兵学文化是在秦汉"大一统"中央专制集权帝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的,与先秦兵学侧重于兵学理论的学理创新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多体现为兵学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文化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兵学文化主要成就,反映为有关存世兵书的整理与分类、兵学流派及其特色的分析与总结、兵学实用性问题的注重与强调、兵学理论的学习与普及、兵学主题的重心转移等等。所有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到秦汉时期又呈现出新的风貌,它对秦汉时期军事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对后世兵学的嬗递亦影响深远。
刘悦[9](2020)在《西汉帝陵移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汉王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维持了长久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有其独特的创造性。移民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政治、军事、经济、边疆开发、自然灾害、民族稳定、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因素都会成为移民的原因,然而西汉王朝在建筑了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各代帝陵的基础上,借鉴前代帝陵制度,强有力地推行了帝陵陵邑制度,并且采用帝陵移民的方式,不仅消弭了地方对抗势力,加强了对地方强有力的控制,有效维护了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同时,也充实了西汉一朝帝陵所在的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有利于这一地区经济的开发,也有助于对长安城的防守。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并根据西汉帝陵移民所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因素对西汉帝陵移民进行系统的剖析。其中第一章,西汉帝陵移民问题的提出,意在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帝陵移民对象主要是西汉帝陵营建时设立陵邑后所产生的移民现象,与边疆移民、自然灾害移民、对某一地方开发的移民、或是某种军事移民存在明显的不同。西汉帝陵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帝陵移民的动因、移民对象、过程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影响等等,阐述陵邑制度在秦时的萌芽以及在西汉的确立、发展与逐步完善。第二章论述西汉帝陵分布及陵邑移民的构成,从历史地理上分析了帝陵与陵邑选址建置的关系,厘清西汉八座陵邑移民的过程以及各帝陵涉及到的主要的移民对象。第三章论述了西汉帝陵移民的影响,主要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力图一分为二,比较客观地对西汉帝陵移民做出评判,并认为西汉帝陵移民的积极影响是陵邑移民对西汉政治军事发展的保障作用,运用相对比较温和的方式,消弭了地方的对抗势力,同时又促进了长安经济圈的形成,带动了关中地区礼仪之风与文娱建设,而由西汉帝陵移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得不引起一定的重视,那就是奢靡之风的盛行和帝陵移民的构成基本上都是由各地方豪族组成,由此也带来了相对比较大的社会治理的难度。无论如何,陵邑制度作为西汉王朝一项比较特殊的移民制度,不管是作为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一朝的大刀阔斧地推行,还是西汉第十一世皇帝汉元帝刘奭执政时期的极力废止,其目的却是高度地一致,并且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巩固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统治的需要,体现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
李尔岑[10](2020)在《法律社会史视野下的清代牛与社会治理》文中研究指明牛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几种劳动力之一,有助于显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民得以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本文结合历代有关牛的法律沿革考证,对法律条文进行探析。并针对牛在清代社会治理中的一些面向分别进行探讨。食牛习俗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悠久习俗,这与清代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与普通士人禁宰耕牛的政治实践与思想观念有明显的抵牾。在全社会重视保护耕牛的基本一致观念的影响下,清代部分地区存在的“菜牛”观念被隐没,这一情形直到清末以后,随着更多西方人与他们的食牛文化的传入才有所变化。在清代的国家开垦与救灾政策中,“官给牛种”政策是基于安民定边、塑造社会秩序的考量而沿用的政策,有利于为因种种原因“解域化”的农民提供重新“再域化”的保障。本文同样考察了与牛有关的社会犯罪,盗牛在清代社会被认为是“盗源”之一,被视作潜在叛乱因子的源头,这与今时的观感不同,而地方债务纠纷中的“拉牛作抵”案件则展示了民间社会以实物抵债现象的不同侧面,由于牛的价值所引发的利益矛盾,提供了一个研究清代地方社会冲突的典型视角。
二、晁错“实边”思想论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晁错“实边”思想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1)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一、秦汉边疆治理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 |
二、秦、西汉及新莽时期的边疆治理思想 |
1.秦代追求大一统的边疆治理思想。 |
2.汉初“无为”的边疆治理思想。 |
3.汉武帝“王者无外”的边疆治理思想。 |
4.西汉后期边疆治理思想的游移。 |
5.新莽奉天法古的边疆治理思想。 |
三、东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 |
四、秦汉边疆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
(2)西汉前中期经济政策中的边关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屯垦戍边 |
(一)西汉前期的屯戍 |
(二)西汉中期的屯戍 |
(三)屯垦戍边的影响 |
三、入粟拜爵 |
四、赋税徭役改革中涉及边关的措施 |
(一)赋税政策 |
(二)更与谪戍 |
五、和平时期的边境贸易 |
(一)通关互市 |
(二)边境贸易管制 |
(三)边境贸易意义 |
六、西汉前中期的马政 |
(一)马政与骑兵 |
(二)马政相关法令 |
(三)马政与边关经济贸易的关系 |
七、边关经济发展 |
(一)农业 |
(二)城镇化 |
八、结语 |
(3)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代政府的边疆经略与河套区域农业发展 |
(一)从“输粟于边”到“屯田于边” |
(二)汉代政府开发河套农业的措施 |
(三)汉代河套地区区域农耕社会面貌 |
二、农业与汉、匈之间的贡纳体系 |
三、河套农耕文化廊道与匈奴文明的嬗变 |
四、结 语 |
(4)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和梳理 |
(一) 关于京北地区山川形胜、交通和军事地理的研究 |
(二) 关于民族关系的研究 |
(三) 关于羁縻府州和都护府的研究 |
(四) 关于屯田、马政和盐政的研究 |
(五) 关于朔方军的研究 |
二、选题理由与研究价值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唐初对京北地区的军事开拓:从高祖武德元年到高宗弘道元年(618-683年) |
第一节 高祖时期对京北地区的艰难开拓 |
一、武德初年的北方危机 |
二、京北地区总管府的层层设置 |
三、总管府安定京北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太宗时期北疆外扩与羁縻府州设置 |
一、太宗时期的锐意北进 |
二、北疆羁縻府州的设置 |
第三节太宗、高宗时期以京北都督府与都护府监管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的发展 |
一、都督府对羁縻府州的监管 |
四、设置燕然都护府管理漠北羁縻府州 |
五、京北都护府制度的发展 |
第四节 高宗调露元年后京北羁縻府州安边体系的失效 |
一、京北羁縻府州安边体系开始瓦解 |
二、都护府职能丧失与安边体系失效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初步构建——以三受降城的修筑为标志:从武则天光宅元年到玄宗先天即位(684-712年) |
第一节 武则天对突厥的绥靖政策 |
第二节 御边策略转变期朝廷对御边之法的探索 |
第三节 军队屯驻京北与京北军城建设 |
一、久视元年始朔方行军转为屯驻军 |
二、朔方屯驻军的优势及京北军城建设 |
第四节 三受降城的修筑及其作用 |
第五节 屯防体系构筑下京北军事防线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稳固构建与特点——朔方节度使的设置与屯防布局:玄宗开天时期(713—755年) |
第一节 玄宗的北疆策略: 从和亲到北伐 |
第二节 解决河曲降户带来的边防隐患 |
一、处理河曲突厥降户 |
二、平定河曲六胡州叛乱 |
第三节 朔方节度使的设立与朔方军的发展 |
一、朔方驻军统领成为节度使 |
二、朔方节度使的选任与控制 |
三、朔方军屯驻概况 |
四、朔方军兵源 |
第四节 朔方节度使体制下屯防体系的发展 |
一、朔方节度使的职权扩充 |
二、多位一体屯防体系的稳固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京北屯防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从安史之乱爆发到代宗广德元年(755—763年) |
第一节 京北屯防军的调离 |
一、叛乱发生后京北屯防军的调离及参加平叛 |
二、肃宗灵武即位与朔方军参加平叛 |
第二节 京北屯防体系的崩溃 |
一、河曲蕃族叛乱 |
二、吐蕃攻陷京师长安 |
第三节 肃代两朝对朔方行营军权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京北屯防体系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节 与河东军形成犄角之势 |
一、掎角河东,协同屯防 |
二、与河东屯防体系建设相辅相成 |
三、与河东军的军事协作 |
第二节 朔方军对河西、陇右的军事支援 |
第三节 朔方军与河西、陇右军及河东军间军事协作的发展 |
第四节 在环京畿屯防整体布局中的作用 |
一、支援河陇与河东,隔断吐蕃与突厥 |
二、环京畿屯防体系防御重心的转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京北屯防体系与秦、西汉、隋北防体系及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
第一节 与秦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
一、秦朝北防体系的构建 |
二、与秦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
第二节 与西汉北防体系的比较 |
一、西汉北防体系的构建 |
二、与西汉北防体系的比较 |
第三节 与隋朝北防体系的比较 |
一、隋朝北防体系的构建 |
二、与隋朝北防体系的对比 |
第四节 与唐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
一、代宗朝对京西北屯防体系的重构 |
二、与代宗朝京西北屯防体系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西汉初政论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渊源和背景 |
第一节 西汉初政论散文溯源 |
一、“政论”与“散文” |
二、“政论散文”起源 |
三、先秦诸子政论散文 |
第二节 西汉初政论散文兴起的背景 |
一、统治者稳定政权的需要 |
二、“黄老思想”的运用 |
三、楚骚文学和战国“纵横”说辞 |
第二章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文本内容 |
第一节 论述秦朝灭亡原因 |
一、严刑酷法不施仁义 |
二、骄奢淫逸赋役繁重 |
三、迫害贤良亲信奸邪 |
第二节 陈述具体施政策略 |
一、完善制度加强皇权 |
二、众建诸侯削地治罪 |
三、重农抑商禁止私铸 |
四、三表五饵屯垦戍边 |
五、约法省刑慎刑轻罚 |
第三节 劝谏君主行王道 |
一、谨言慎行 |
二、诚信仁爱 |
三、厉行节俭 |
四、选贤任能 |
五、推行教化 |
六、培养太子 |
第四节 上书诸侯诉衷情 |
一、劝谏吴王止反 |
二、狱中上书梁孝王陈诉冤情 |
第三章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文学性 |
第一节 文体样式 |
一、论说 |
二、对策 |
三、书(上书) |
四、奏议(奏疏) |
第二节 盛衰之理 |
一、鉴照历史 |
二、建策现实 |
第三节 章法结构 |
一、循序渐进 |
二、纲举目张 |
第四节 文辞句式 |
一、对偶 |
二、用典 |
三、夸饰 |
四、骈散结合 |
第五节 谏臣意识与文风 |
一、从容降谏平直疏阔 |
二、犯颜直谏气盛言宜 |
三、舍身陷谏沉实深刻 |
四、隐语讽谏含蓄委婉 |
第四章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现实意义及历史地位 |
第一节 对西汉当世的意义 |
一、为巩固西汉统治建言献策 |
二、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第二节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一、“汉末三子”政论散文的形成与发展 |
二、对陆贽骈体奏议的影响 |
三、唐宋古文运动对贾谊、晁错的接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王符“本末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文章结构和内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王符其人及其哲学、政治思想 |
第一节 王符生平 |
一、王符的生活时代 |
二、“庶孽”与“处士”的身份 |
第二节 王符哲学、政治思想概要 |
一、王符的哲学思想 |
二、王符的政治思想 |
第二章 王符本末观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农工商各有本末” |
一、本末的新划分 |
二、富家、富民与富国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农桑为本中之本 |
一、“爱日”与崇本 |
二、戒奢与抑末 |
第三节 各行各业,各有本末 |
一、非生产部门的本末划分 |
二、“本末消息之争,皆在于君” |
第三章 王符本末观的继承性与时代性 |
第一节 东汉以前本末观的演变 |
一、西周春秋时期农工商分立的认识特点 |
二、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的形成与定型 |
三、秦至西汉: 重农抑商的延续 |
第二节 王符本末观与东汉社会实践 |
一、三位一体结构下的农工商发展 |
二、东汉侈靡风气的危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西汉帝陵移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与难点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西汉移民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西汉帝陵陵邑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西汉帝陵移民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移民及其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西汉帝陵移民政策概况 |
一、陵邑制度的初步形成 |
二、西汉帝陵移民政策的产生 |
三、西汉帝陵移民政策的发展 |
第二章 西汉帝陵分布及陵邑移民 |
第一节 西汉帝陵的选址与陵邑建置 |
一、西汉帝陵的选址 |
二、西汉帝陵陵邑的建置 |
第二节 西汉帝陵移民的过程与对象 |
一、西汉帝陵移民对象及构成 |
二、西汉帝陵移民过程 |
第三章 西汉帝陵移民的影响 |
第一节 西汉帝陵移民的政治影响 |
一、强干弱枝,维护西汉长久统治 |
二、军事要地,有效拱卫京都安全 |
三、人才济济,成为朝廷建设的栋梁 |
第二节 西汉帝陵移民的经济影响 |
一、加快了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
二、长安经济圈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
第三节 西汉帝陵移民的社会文化影响 |
一、名儒大家辈出,礼义之风浓厚 |
二、娱乐活动丰富,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
第四节 西汉帝陵移民的弊端 |
一、奢靡之风盛行,治理难度大 |
二、陵邑建制超出负荷,民众负担加重 |
第五节 西汉帝陵移民与其他移民的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法律社会史视野下的清代牛与社会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与牛有关的法律条文考证 |
第一节 盗牛律 |
第二节 宰杀马牛律 |
第三节 违禁取利律 |
小结 |
第二章 法律与风俗——屠牛食牛习俗与禁杀法律 |
第一节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牛肉 |
第二节 清代的屠牛食牛习俗 |
第三节 统治者的关注——兼论京城的回民屠牛问题 |
第四节 政令的“落地”:地方官与士绅的努力 |
第五节 地方知识的隐现:清代的菜牛问题 |
小结 |
第三章 安民置业重塑秩序——清代官给牛种问题 |
第一节 清代的官给牛种问题 |
第二节 官给牛种与边疆垦殖 |
第三节 官给牛种与赈救灾荒 |
小结 |
第四章 利益攸关——与牛有关的社会冲突 |
第一节 牛的财产价值 |
第二节 消弭盗源——盗牛案件探析 |
第三节 拉牛作抵——民间债务案件不被关注的一角 |
小结 |
结语 牛与社会治理的变与不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晁错“实边”思想论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J]. 卜宪群,袁宝龙. 河北学刊, 2022(01)
- [2]西汉前中期经济政策中的边关经济[J]. 杨子玉.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21)
- [3]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J]. 王方晗. 民俗研究, 2021(06)
- [4]唐前期京北屯防体系研究[D]. 冯雨晴. 山东大学, 2020(04)
- [5]中国古代国防思想及实践举要[J]. 葛业文. 军事历史, 2020(04)
- [6]西汉初政论散文研究[D]. 孙玉涛. 青岛大学, 2020(02)
- [7]王符“本末观”研究[D]. 章慧慧. 苏州大学, 2020(03)
- [8]秦汉兵学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显着特征[J]. 黄朴民. 军事历史, 2020(03)
- [9]西汉帝陵移民研究[D]. 刘悦. 兰州大学, 2020(01)
- [10]法律社会史视野下的清代牛与社会治理[D]. 李尔岑. 南开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