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破》《资治通鉴》

毛泽东读《破》《资治通鉴》

一、毛泽东读“破”《资治通鉴》(论文文献综述)

赵磊[1](2020)在《毛泽东历史观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历史观基于深厚的理论渊源以及丰富的实践基础而产生。在早年的私塾教育和新式教育中,毛泽东受到中国传统史学、湖湘文化的影响,早期历史观中有着深厚的内圣外王之道。毛泽东投身社会的实际斗争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下,他的历史观从倡导不流血革命的唯心史观彻底转向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阶级史观、人民史观得以形成和发展,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生产力史观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毛泽东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据此,毛泽东基于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和革命斗争的实践,发展出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表现为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统一全党思想、指导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完整概念,在理论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呈现出螺旋前进的特点。在革命中,毛泽东始终坚持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扎根人民群众当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社会的发展形态、历史的发展规律,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指引革命的发展,而要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就要研究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根据战争环境的变化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人们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得实践和认识的内容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是为“实践第一”的辩证实践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人作为驾驭社会矛盾的主体,只有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才能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界。毛泽东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历史主体性不容置喙。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强调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指出只有团结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级,组成工农联盟才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推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历史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通过研究毛泽东的历史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冯雅丽[2](2020)在《毛泽东论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文中指出毛泽东不仅在波澜起伏的社会改造中和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度过了一生,也在广袤无垠的书海里徜徉了一生。但是,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的政治家、革命家实属少见。他一生酷爱读书,尤爱读史书典籍。在青少年时期,毛泽东最用功的科目之一即历史学。及至晚年,毛泽东也未曾放弃读史,缠绵病榻之际仍然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内容读与他听,足见其对史学之热爱。并且像毛泽东这样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实践者更是少有,其学用之道值得后世研究。毛泽东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做出过许多深刻又独到的见解。本文以其论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为着眼点,抓典型、重点史评分类别进行分析,系统探究毛泽东的学用之道以及其中所表现的历史观。毛泽东论历史人物所涉范围广,古今中外均不偏废。并且,他对历史人物的评点不囿于传统的历史评论,而是通过自身对史料的广泛阅览,以马克思唯物历史观为指导,结合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全面分析、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例如,他提出重评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王莽等历史上褒贬不一的人物,提出独树一帜的观点。但是,他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充分的历史事实,客观地作出点评。毛泽东论历史事件时常以优势视角,提出真知灼见。毛泽东论历史事件主要是以史鉴今,在广袤的史海中汲取中华发展之长、避之弊端。他秉持着“读懂中国历史就能真正读懂中国”观念,非常注重史书中所记载的治国之法、经济政策、军事策略等。因此,毛泽东多从古代农民起义、变法革新运动中汲取经验,规避风险。并且,毛泽东还对外国历史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从中探寻近代世界大变革的蛛丝马迹。毛泽东论近代中国革命散见于其文章之中,主要是从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和革命的前途来进行论述。毛泽东以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为核心,将社会矛盾的发展作为主要脉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论断。从毛泽东论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探寻其学用之道。即由历史联想到现实,真正把历史读“活”,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我认知,把自我认知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成能力,把能力运用于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发展和创新。因此,后世学者探究“毛泽东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与用”对当今学术界研究颇为重要,可以了解到其史学思想形成的大致脉络。

韩纪民[3](2019)在《毛泽东与《资治通鉴》》文中研究表明《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着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着历时1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我国"史学双璧",毛泽东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终生喜读。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丛密林[4](2018)在《契丹骑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契丹以用武立国,靠弓马长驱中原腹地,骑兵为此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契丹人以畜牧射猎为业,生产生活有骑射,祭山祭祖有骑射,狩猎娱乐有骑射,军事战争有骑射,这无疑为骑兵所必备的技能提供了训练条件,而良马、弓矢、武器等装备则是构成骑兵的物质基础。骑兵与契丹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契丹的军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因此,以契丹骑兵为视角,全面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秉承前辈先贤的治学理念,深入挖掘史料,运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注重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契丹骑兵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关于契丹骑兵的形成及其军事素养的提升途径问题研究。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形成早于中原地区,其形成是以“马的驯服”和“骑马游牧民族的出现”为标志和基础,而马具的技术革新促进了骑兵的发展演变,尤其是马镫、高桥马鞍和马铠的出现,促进了重甲骑兵的产生;契丹骑兵的组建受到鲜卑及鲜卑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影响较大,对他们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契丹人生存的地理环境是骑兵形成的天然因素;狩猎习俗是维系骑射技能及骑兵军事素养的基础保障;休闲活动是提升骑射技能和骑兵战斗力的有效手段。第二章,关于契丹骑兵的相关军事制度研究。契丹在立国前,狩猎生产与军事战斗合二为一,游猎生产所需的工具即是战场上的武备,全民皆兵皆骑兵,主要以部族军为主;到了遥辇氏后期出现少量步兵,建国后逐渐增多,但仍以骑兵为主。辽朝时期中央骑兵主要有皮室军和斡鲁朵军,地方骑兵主要有“辽内四族”军、南北王军和舍利军。此外还有头下军、糺军、拽剌军、克军等。第三章,关于契丹骑兵武备相关问题的研究。契丹马是中国本土产生的草原马种,亦是蒙古马的先祖。契丹的马具在东胡、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发展,并受到唐宋的影响,使马具更加精湛,开始向精美和繁复方向创新发展,契丹鞍更是获天下第一的美誉。契丹高度发展的鞍马具文化,亦充分体现出强盛的骑兵武力。弓的种类主要依照材质来划分,契丹的生存环境为骑兵角弓的制作提供了优质材料;箭镞有15种类型,按照其功能分为兵矢、杀矢和恒矢三种;契丹骑兵的武器装备除了弓矢,还有骨朵、铁槊及长短兵器等;契丹骑兵的铠甲主要沿袭了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并随着冶铁铸铁技术的发展而日趋成熟,随着契丹王朝的壮大而走向精良,以致契丹的武器装备是契丹人最钟爱的战略物资和礼品。第四章,关于契丹骑兵战时分工及战略思想等系列问题的研究。按照骑兵作战中执行任务的类型,将契丹骑兵分为战骑、拦子马、打草谷骑和驿骑四种。契丹骑兵利于在平原上作战,主要依靠奇袭、闪击、追击、救援、迂回、包围、退却和劫粮道等方式取胜。契丹的战马、弓、弓袋、箭袋(又称胡禄或矢箙)及人马甲胄受气候影响较大,甚至会影响战争的结局。契丹骑兵之所以能发挥出作用,离不开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和英明决策,主要体现在骑兵对外作战的战略、战术上。第五章,关于契丹骑兵的历史地位及影响问题的研究。契丹人的地理环境、游猎习俗、军事制度、精良的武备和战时思想赋予了契丹骑兵强大的战斗力,并以此征服统一北方草原诸族,进而南进中原灭后唐、后晋,夺取幽云十六州,长驱华北平原,直抵黄河流域,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至此,成为与北宋对等的国家,在当时东北亚地区地位最高,常以“主子”的姿态处理争端。从而真正凝聚成了以“游牧——农耕”为主导的“二元”正统王朝,这也正是驰骋的骑兵给契丹人带来了这种开阔的“天下”格局。与此同时,驰骋的骑兵也促进了欧亚草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陈晋[5](2016)在《学用例话 揽文治史之道(五)》文中研究指明"二十四史":"一篇读罢头飞雪""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也是在他手中最为沉重的一部书。新中国成立前,未见有毛泽东保存全套"二十四史"的记载,他的阅读,多为单本篇章。1952年,他添置乾隆武英殿本的线装本《二十四史》后,遂开始有计划地完整阅读。可以确定的

丁超[6](2016)在《政事与人事: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文中指出在中国史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解读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学术与政治关系的最佳范本。本文钩沉索隐,梳理出该历史地图编绘事业的来龙去脉,以图彰显学术与政治之复杂关系,从而达到重新认知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的目的。毛泽东具有读史偏好与用图习惯,这就为《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提供了原始动因。而这一动因的付诸实施,却经由了复杂的人事安排。学界中人参与重绘和改编"杨图"(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冷热亲疏,既缘于个人学术旨趣之异同,也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有关。当然,离开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时代氛围,众多兄弟单位也不可能全力投入这一研究之中。《中国历史地图集》并非纯粹的学术行为,还是与时局密切相关的政治行为。因而,国内政局和国际关系的变动,均对《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产生影响。

陈晋[7](2014)在《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读“二十四史”(上)》文中研究指明"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阅读这部大书,1952年添置乾隆武英殿本的线装本《二十四史》后,又开始有计划地完整阅读。为方便读史,毛泽东还促成"二十四史"的整理、《资治通鉴》的标点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一生好史的毛泽东,用他1964年在《贺新郎·读史》中的话来说,可谓是"一篇读罢头飞雪"。

陈晋[8](2013)在《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文中研究表明"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也是在他手中最为沉重的一部书。"二十四史"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过程,蕴藏中国历史演变规律,包含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知识、经验和智慧。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阅读这部大书,1952年添置乾隆武英殿本的线装本"二十四史"后,又开始有计划地完整阅读。为方便读史,他还促成"二十四史"的整理、《资治通鉴》的标点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毛泽东一生好史。用他1964年《贺新郎·读史》中的自陈来形容,恰似"一篇读罢头飞雪"。

陈晋[9](2013)在《“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概议》文中研究说明"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毛泽东阅读、批注、评论、运用"二十四史",常常体现出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鲜明观点。对毛泽东揽史,可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从不回避,甚至有意彰显像严谨的历史学家那样的读史情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史观,对中国历史发展运动线索进行整体评述;带着浓厚的情感,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统一,关注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对"二十四史"记载的内容,采用批判分析的方法;毛泽东读史、评史、用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治国理政方法。

赵学栋[10](2013)在《毛泽东读史对党的学风党风文风建设的影响及其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读国史对党的学风、党风、文风建设的影响及其启示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毛泽东读史,其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主体和客体两个要素:毛泽东为主体,中国历史为客体。第一,对于主体要素的分析:只有当主体具备了优秀的学习品质,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等,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众所周知,毛泽东无论是学习历史还是运用历史都恰到好处,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有着良好的学习品质,一方面系统分析其成因对于党的学风建设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只有系统归纳读史后取得的成果,才能了解史学内容与党的学风、党风、文风之间的具体联系。第二,对于客体要素的分析:历史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从一定意义和层面上来讲,读史是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解读,而运用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毛泽东通过读史后取得的成果对党的学风、党风、文风的影响,具体而言,毛泽东在读史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作为领导人,这种个人的良好品质又带动和影响到了全党,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和党的学风、党风和文风有着内在的具体联系,从而影响到实践中的革命,继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第三部分是读史对党建的启示,毛泽东读史对于抗战时期的党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历史意义所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历史的经验对于促进今天党的学风、文风、党风建设有一定的启示,这也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最终的实践意义。第一章探究毛泽东学习中国历史过程中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原因和读史所取得的成果。良好的学习品质成因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包括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对今天党的学风建设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同时,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正是读史取得的成果的前提,继而系统归纳读史后所得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内容与毛泽东关于党的学风、党风、文风建设的具体联系。第二章首先介绍延安整风运动中对学风、党风、文风三风整顿的具体史实,然后阐述毛泽东的史学思想与学风、党风、文风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历史意义。从理论意义而言,毛泽东读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首先运用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同时史学的内容为党的三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从历史意义而言,体现在毛泽东读史对党的学风、党风、文风建设的影响。通过理解二者的联系,让我们得到一些关于党的三风建设的启示,同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历史意义,继而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的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第三章介绍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及其对党的学风、文风、党风建设的启示,从而更好地建设党,使得党带领全国人民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这就是读史最终的实践意义所在。

二、毛泽东读“破”《资治通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读“破”《资治通鉴》(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历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创新点以及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来源
        (二)创新点
        (三)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一章 毛泽东历史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历史观的思想基石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熏陶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
    二、毛泽东历史观的实践基础
        (一)亡国灭种的现实危机和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
        (二)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践
第二章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史观
    一、毛泽东论辩证唯物主义
        (一)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二)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三章 毛泽东的历史规律论
    一、毛泽东论中国社会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毛泽东论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一)新的进步的东西终究要代替旧的落后的东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三)过渡时期的理论
    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一)革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二)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
    四、毛泽东论军事斗争规律
        (一)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根据战争环境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毛泽东的历史实践论
    一、知行合一辩证实践论
        (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一)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第五章 毛泽东的历史主体论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正确认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三、无产阶级是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
    四、工农联盟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
        (一)中国的工农联盟是一种天然的联盟
        (二)实行土地改革是巩固工农联盟的第一要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毛泽东论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对毛泽东史学评论的汇集整理及研究着作
        (二)对毛泽东史学研究的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
    三、理论和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考据法
    四、研究意义
    五、创新和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2章 毛泽东论历史人物
    一、论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一)历代帝王
        (二)农民起义领袖
        (三)封建官僚
        (四)知识分子
    二、论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一)地主阶级改革派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无产阶级革命派
    三、论外国近代历史人物
        (一)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者
第3章 毛泽东论历史事件
    一、论中国古代的变法和革新运动
        (一)商鞅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三)戊戌变法
    二、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一)大泽乡起义
        (二)黄巾起义
        (三)黄巢起义
    三、论外国政治事件
        (一)近代外国民族独立事件
        (二)外国政治改革与革命事件
        (三)其他政治事件
第4章 毛泽东论近代中国革命
    一、毛泽东论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三)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二、毛泽东论革命的领导阶级
        (一)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
        (二)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局限性
    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一)农民阶级的组成
        (二)农民阶级的特性
        (三)农民阶级教育问题
    四、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的前途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革命的终极前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毛泽东与《资治通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部《资治通鉴》读了17遍, 称道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
二、《左传》“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 《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
三、“上梁不正下梁歪”“治国就是治吏”
四、《资治通鉴》“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 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4)契丹骑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契丹骑兵的形成及其军事素养的提升途径
    第一节 骑兵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的驯服是骑兵产生的先决条件
        二、以骑马为标志的游牧民族出现是骑兵形成的基础
        三、马具的技术革新促进了骑兵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契丹骑兵的形成
        一、从契丹族的历史演变追溯契丹骑兵的形成
        二、地理环境是契丹骑兵形成的天然因素
    第三节 骑射技能在契丹人生活中的积累
        一、契丹的游猎生活维系和提升了骑射技能
        二、辽朝的“四时捺钵”延续和强化了骑射技能
        三、休闲训练是提高骑射技能和军事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契丹骑兵的相关军事制度
    第一节 建辽前期的相关军事制度
        一、契丹古八部时期的松散酋帅制度
        二、契丹大贺氏时期的双重统治制度
        三、契丹遥辇氏时期的军事首长制度
        四、契丹的统兵官职:夷离堇、于越、挞马
    第二节 辽朝时期的相关军事制度
        一、中央的护卫骑兵:皮室军、斡鲁朵军
        二、地方的部族骑兵:部族军、舍利军
        三、中央与地方结合性质的骑兵:头下军、糺军、克军、拽剌军
    第三节 军事制度的发展变革对契丹骑兵的影响
        一、契丹骑兵统兵机构及官职的变革
        二、契丹骑兵数量的变化
        三、契丹骑兵由部族军向常备军的转变
        四、由全军骑兵向以骑兵为主的多元兵种发展
第三章 契丹骑兵的武备
    第一节 契丹的战马
        一、战马的品种、特征
        二、战马的类型
        三、战马的数量与来源
    第二节 契丹骑兵的马具
        一、游牧民族马具的发展演变对契丹骑兵的影响
        二、契丹骑兵的马具特征
    第三节 契丹骑兵的武器装备
        一、弓的种类及功能
        二、箭镞的形制及特征
        三、骑兵的长短兵器
        四、骑兵的甲胄
第四章 契丹骑兵的战时分工及战略思想
    第一节 骑兵的战时分工
        一、侦察敌情的拦子马骑
        二、粮草补给的打草谷骑
        三、传递公事的驿骑
    第二节 骑兵的战时特点
        一、契丹骑兵的战时特点
        二、气候环境对契丹骑兵作战的影响
    第三节 契丹典型的军事思想家及其战略战术
        一、耶律阿保机的军事思想及其战略战术
        二、耶律休哥的军事思想及其战略战术
第五章 契丹骑兵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骑兵的战斗力增强了契丹的征服性
        一、骑兵是契丹武力强盛的决定因素
        二、骑兵是维持契丹生存发展与实现草原一统的牢固基础
        三、骑兵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军事战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
    第二节 驰骋的骑兵给契丹人带来了开阔的“天下”格局
        一、骑兵促进了契丹民族凝聚成“游牧——农耕”的“天下”正统
        二、驰骋的骑兵促进了欧亚草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7)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读“二十四史”(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阶级史观立场

(8)毛泽东与“二十四史”(论文提纲范文)

史家阅读情怀
阶级史观线索
国家民族立场
批判分析方法
古为今用目的

(9)“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概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家阅读情怀
二、阶级史观线索
三、国家民族立场
四、批判分析方法
五、古为今用目的

(10)毛泽东读史对党的学风党风文风建设的影响及其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1.1 理论意义
        0.1.2 现实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述评
        0.2.1 国内研究述评
        0.2.2 国外研究述评
第一章 毛泽东读史
    1.1 良好学习品质的成因
        1.1.1 外在因素
        1.1.2 内在因素
    1.2 读史的内容与成果
        1.2.1 解放前的读史
        1.2.2 解放后的读史
第二章 毛泽东读史与学风党风文风的联系
    2.1 延安整风运动中产生的学风党风文风
    2.2 毛泽东读史对学风党风文风建设的理论意义
        2.2.1 方法的指导意义
        2.2.2 内容的指导意义
    2.3 毛泽东读史对学风党风文风建设的历史意义
        2.3.1 学风的影响解读
        2.3.2 党风的影响解读
        2.3.3 文风的影响解读
第三章 学习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意义及其对党的三风建设的启示
    3.1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3.1.1 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
        3.1.2 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2 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3.2.1 世情与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关系
        3.2.2 国情与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关系
        3.2.3 党情与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关系
    3.3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实践意义——对党三风建设的启示
        3.3.1 学风的建设
        3.3.2 文风的建设
        3.3.3 党风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毛泽东读“破”《资治通鉴》(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历史观研究[D]. 赵磊. 湘潭大学, 2020(02)
  • [2]毛泽东论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D]. 冯雅丽. 湘潭大学, 2020(02)
  • [3]毛泽东与《资治通鉴》[J]. 韩纪民. 党史博采(上), 2019(06)
  • [4]契丹骑兵研究[D]. 丛密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5]学用例话 揽文治史之道(五)[J]. 陈晋. 新湘评论, 2016(19)
  • [6]政事与人事: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中国历史地图集》[J]. 丁超.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6(01)
  • [7]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读“二十四史”(上)[J]. 陈晋. 秘书工作, 2014(05)
  • [8]毛泽东与“二十四史”[J]. 陈晋. 唯实(现代管理), 2013(12)
  • [9]“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概议[J]. 陈晋. 党的文献, 2013(05)
  • [10]毛泽东读史对党的学风党风文风建设的影响及其启示研究[D]. 赵学栋.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毛泽东读《破》《资治通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