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干勺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出口干勺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浅析出口干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寅,李旻晶[1](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利用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对中国政治、经贸和文化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出口。在此形势下,研究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显得至关重要。本论文从分析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动力与阻力和提出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马雪菲[2](2020)在《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而CO2排放是造成长期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作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政府在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中做出了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这对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海上货物运输是全球贸易运输的支柱,各国国际贸易采用最主要运输方式就是通过海运物流。近年来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量持续增长,由海上货物运输所产生的CO2排放量显着增加。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开始推动海运物流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进程,并设定了海上运输业长期减排战略。因此,在减排承诺与海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及CO2减排对策研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中国国际贸易海上货物运输产生的CO2排放问题,详细剖析了海上货物运输产生CO2排放的变化特征,预测了中国未来国际海运CO2排放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了影响海运CO2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并探讨了海运业CO2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内在机理,提出了海上货物运输的CO2减排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测算研究。基于1999年-2018年中国国际进出口海运量数据,运用IPCC的碳排放测算框架,构建基于船舶活动数据的海运CO2排放测算模型。按照实际货物运输类别细分,分别按船型核算以中国为始发地或目的地的国际贸易海运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并对CO2排放总量和各船型CO2排放进行时序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999年-2018年间,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2排放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总体呈增加趋势;各船型的单位周转量能耗的显着差异对其产生的CO2排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研究。在IPAT模型和IMO海运变量理论基础上,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趋势预测模型,并基于情景分析法,预测基础基准情景及三种调整情景下海运CO2排放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基础基准情景BAU-trend下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量在未来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BAU-AD1和BAU-AD2情景下海运CO2排放量增长速度放缓。各情景转换时,低碳货运周转量方式、强化船舶能效、使用清洁能源这三种方式分别降低了 10%、35%和3%的CO2排放量。(3)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利用LMDI分解分析法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影响因素模型,探究能源强度、货类结构、海运强度、经济因素以及人口对海运CO2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基于LMDI分解结果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构建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脱钩分解指数模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人均GDP和人口始终是加剧CO2排放增长的因素,其中人均GDP是CO2排放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因素;船舶能源强度因素是未来海运物流强有力的CO2减排驱动因素。中国国际海运CO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总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逐步趋向于弱脱钩状态但不稳定。能源强度因子和货类结构是推动海运业CO2排放脱钩发展的关键因素。(4)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减排路径研究。基于三种潜在的海上货物运输CO2减排途径,以实现全球海运2050年CO2减排约束为目标,建立中国国际海运CO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引入反向逆推法,对各减排途径的进行指标设定,设计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CO2减排路径,根据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减排对策。研究表明:“强化零碳燃料”和超低慢速航行”两种路径下都可以满足全球海运2050年CO2减排约束。“强化零碳燃料”减排路径主要依靠新能源替代传统重油的途径,“超低慢速航行”减排路径主要依靠运营合理化途径的船舶降速。应从建立海上货物运输船舶的MRV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制定减排对策,实施组合政策以完成CO2减排目标实现。本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实现海运低碳物流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中国政府及决策者制定海运业减排政策、解决海运交通对气候的影响提供重要的启示。

张皓[3](2020)在《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现了第三轮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危机,截至目前,化解产能过剩仍然是中国谋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化解产能过剩,数年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去产能”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对内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等;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支持产能向境外转移,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为过剩产能的输出创造空间,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其中之一便是将过剩产能通过出口方式进行跨国转移,即输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实践也证明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对产能过剩的化解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从微观企业视角来看,通过出口贸易方式缓解企业的产能过剩压力,还需要考虑企业出口可能对其生产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但对于产能过剩企业而言,其出口生产率效应目前并不明确。那么,在现实经济中,中国的产能过剩企业是否存在出口的生产率效应?为此本文展开研究。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首先,采取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提供的中国微观企业调查数据,基于企业、行业及地区维度考察了中国企业产能的过剩状况及其出口与生产率现状,并与产业正常、产能欠缺及产能不足等三类企业进行了系统比较。其次,分别就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出口产能效应视角和出口学习效应视角下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1)采取LP方法测算和考察产能过剩企业TFP的基础上,基于资金约束和规模经济两个路径考察了产能过剩对企业TFP的影响机理;(2)基于出口产能效应视角对企业出口过剩产能的生产率效应进行考察,对产能过剩企业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的出口产能效应进行理论分析;(3)基于出口学习效应视角考察中国企业出口过剩产能的生产率效应,通过对产能利用率路径下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效应以及产能过剩企业出口的总体生产率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在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对上述理论分析结论与推论一一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从多维度对实证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对区域异质性的特定表现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产能过剩企业在促进出口、化解产能过剩、提升生产率三个方面的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考察中国企业的产能过剩现状及其出口和生产率现状,所得结论有:(1)企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和范围在企业、行业及地区维度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从企业维度来看:内资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大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大于民营企业;企业规模越小,其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越大。从行业维度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较大;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较低。从地区维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和城市,其产能过剩程度及范围相对越小。(2)产能过剩企业拥有较低的出口强度和出口意愿。基于企业、行业及地区维度对不同产能分组企业的出口强度和出口企业所占比重的考察,发现了基本一致的规律,即产能分组水平越高,企业的出口强度和出口意愿越大。此外,基于地区维度的考察还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的平均出口强度和出口企业所占比重越高。(3)静态层面呈现出产能分组水平越高,企业TFP水平越高的特征事实。不论是总体层面,还是不同类型企业、地区或行业层面,大都呈现出如下特征事实:产能不足企业的平均TFP水平最高;其次是产能欠缺和产能正常企业;TFP水平最低的都是产能过剩企业,表明产能利用率与企业TFP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也意味着产能过剩可能对企业TFP具有负向效应。(2)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率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对企业TFP具有显着的促进效应,之后,分别基于企业、地区及行业层面对异质性的考察,也大都得出了显着负向影响效应的稳健结论,为静态层面呈现出的特征事实提供了经验证据。(3)出口产能效应视角下企业出口过剩产能的生产率效应显着存在。总体上,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大对其产能利用率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即如果其选择出口,能够化解产能过剩。通过异质性考察发现,由于沿海发达地区较高的外需依赖程度及产能利用率,以及其与内陆欠发达地区在贸易结构和贸易模式上的差异,导致企业出口的过剩产能化解作用仅存在于内陆欠发达地区,而在沿海发达地区,出口贸易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不显着。(4)出口学习效应视角下企业出口过剩产能的生产率效应也显着存在。企业的出口贸易能够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提升其产能利用率,而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可以突破资金约束,增加流动资金,并且使劳动力和机器设备得到高效利用,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带来了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通过异质性考察发现,出口贸易通过产能利用率路径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中大都是显着存在的。(5)产能过剩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效应显着存在。针对产能过剩企业样本的数理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企业出口强度的提高能够显着提升其TFP水平,表明产能过剩企业存在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结合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在促进产能过剩企业出口方面:政府应营造公平公正的海外经营环境,将过剩产能出口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争取中国出口企业获得公平的市场经济地位;制定积极的金融财税鼓励政策等。二是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完善和优化企业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政府应避免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等。三是在提升产能过剩企业的生产率方面:政府应转变政策性补贴的输送模式;优化企业规模分布,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将研究视角从现有的中观的行业层面微观化至企业视角。其次,将产能过剩及其治理的研究体系拓展至企业的生产率上,通过采取定性分析法和数理经济分析法,给出并明晰了产能过剩企业的出口活动通过产能利用率路径影响其生产率的内在机理。继而采取计量经济法,发现企业从事出口活动能够化解产能过剩,但在地区维度上存在异质性,并能够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提升企业生产率水平。最后,针对产能过剩企业的特性,考察其出口生产率效应,运用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发现产能过剩企业从事出口活动能够通过出口学习效应,促进生产率提升。

郭袁媛[4](2020)在《宣恩县茶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早已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作为最早发展茶叶产业化的国家,茶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历史尤为深远,其在探索茶产业发展模式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改革和陈新。茶产业作为宣恩县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为宣恩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宣恩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宣恩县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上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通过多方学习和政府引荐,宣恩县茶产业也形成了自有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尤其强调产业兴旺。宣恩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其中茶产业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至关重要。近年来,宣恩县政府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上尤为重视,立足“有机”、“富硒”大力打造生态特色茶产业,助推茶旅结合,茶产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保持宣恩茶产业的高质量、稳定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其政策,并给茶产业更多的政策指导。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包含绪论相关理论基础,主要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文献综述、创新点及不足等,并结合理论展开论述,建立研究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三章,主要是对宣恩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的核心部分,由第四章组成,该部分主要从层次分析法(AHP)对宣恩现有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使用钻石模型从模型六个方面分析概括最优发展模式。第三部分,由第五章、结语组成,从实际出发归纳问题,分析原因,并对照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结语部分在回顾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展望。

韩彬青[5](2020)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历程表明,由于其本身科技实力不发达、国民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科研资金投入效率低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仅仅依靠自身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进步是比较缓慢的,相对来说,通过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使用较少的研发成本和更为直接和迅速的效应,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强国的技术,从而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借助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直接给我国带来所需的机器设备和精密零件,为国内制造业发展提供助力,从而对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具有实质性的正向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来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还包括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对研究进口贸易与技术进步的文献进行归类梳理和总结。第三章是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研究。第四章是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及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通过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和技术进步的具体发展情况,并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为之后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第五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部分使用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第六章是政策建议部分,在前文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明显;2、除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外,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对我国技术进步都具有积极影响;3、我国区域间和高新技术行业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并且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间,高新技术进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相同,我们需要根据影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向好发展。

周艳芳[6](2020)在《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出口贸易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中国作为东方巨人,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从国情出发,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够高,科技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尽管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问题已经给予关注,并同时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整改,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意识形成较晚,起步较慢,尤其在对于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环保专注力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关于出口乳制品的质量标准以及环保标准不高。乳制品的出口量长期以来低于进口量,乳制品行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且出口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乳制品的类型也比较单一,近年来对于乳制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更是多种多样。因此,研究我国乳制品出口贸易过程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以及对其成因、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真实情况进行出口策略的优化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此项研究对我国出口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加大,出口结汇的增加,都有很大推动作用。本文以M乳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乳制品的出口优化措施,即M公司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乳制品的对策。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以及世界贸易发展情况,通过对若干国家消费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M公司外贸部负责人的访谈,指出乳制品出口过程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分析成因,并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继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帮助国内乳制品企业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积极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乳制品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杨明阳[7](2020)在《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惠济河中下游,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合辣椒的种植,其中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当地持续努力,柘城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辣椒产业基地,重要的辣椒种植、集散、加工基地和价格形成中心,辣椒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柘城县辣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柘城辣椒”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因此,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柘城县辣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逻辑归纳、现场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柘城县辣椒产业进行实地研究,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其中,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辣椒产业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提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定义了辣椒产业的相关概念,阐述了与辣椒产业相关的一些理论;第三部分,对柘城辣椒产业的发展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用SWOT模型剖析了柘城辣椒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借鉴国内典型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得出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的启示;第六部分,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是研究得出最终结论,并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进行展望。研究认为,柘城县辣椒产业地域特色显着,产业发展影响度比较高,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当地辣椒产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不强、品牌建设不完善、缺少深加工企业等原因,造成辣椒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辣椒品种退化、深加工不足、产业链短、区域品牌效应影响低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建议:完善辣椒种植环节、建立标准化的加工出口基地、完善辣椒交易市场、加强区域性品牌建设、建立新型辣椒产业发展模式等。本文的创新点是系统地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进行综合研究;基于有关学者得到的数据和SWOT分析,针对性地分析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柘城县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高原[8](2020)在《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贸易政策多变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平稳增长,俄罗斯经济也实现了1.3%的增长,中俄经济贸易发展进入互利共赢的新时代。黑龙江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开展对俄贸易,通过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向俄罗斯出口农产品,推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发展,是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第一大省,也是中俄经贸发展的重要窗口。在“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国际环境与着力做好“三农”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环境下,研究影响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并利用模型分析各种因素的权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来发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潜力,促进黑龙江省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持续增长,实现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发展。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和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对黑龙江省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具体从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规模、出口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口岸城市等方面研究。其次,从国内和黑龙江省内优劣势政治经济条件,俄罗斯经济特征及政治环境变化和外部的国际市场环境三方面阐释影响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的国内外因素。再次,通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定量分析影响要素。通过论证结果分析促进和抑制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比重,并对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发展进行贸易潜力分析,用科学数据分析出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存在巨大贸易潜力,且应进一步开发贸易潜力。最后,在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动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如应构建对俄农产品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对俄出口贸易政策,加快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增加出口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应对俄方进口贸易壁垒和提高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下,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的农产品的质和量都会有巨大飞跃,实现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对俄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杨旭[9](2020)在《中国对欧盟食用菌贸易增长动态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用菌是中国最重要的林下经济产品,已成为继粮油果蔬之后的第五大栽培产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2017年生产总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贸易总额占世界的近60%。中国是欧盟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国,欧盟是中国食用菌主要的进口国,近些年欧盟进口中国食用菌总重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如何巩固和提高对欧食用菌出口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意义重大。2002~2017年中国对欧盟食用菌出口贸易年均1.49亿美元,占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总额的12.5%。根据本文研究发现:中国食用菌在欧盟市场份额占比出现明显下降;欧盟食用菌需求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中国针对欧盟需求较快的食用菌的出口调整的力度不足。综上研究表明:中国对欧盟食用菌出口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提出中国对欧盟食用菌出口影响因素的理论支持尤其重要。本文根据HS~6六位编码将食用菌分为干制品类、加工制品类、鲜冻类、暂时保藏类四大类食用菌产品,并加入金融危机、“一带一路”倡议贸易背景,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利用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及贸易强度指数(TII)分析了中国与欧盟食用菌贸易特征,并结合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和集约边际分解框架分析了中国对欧盟整体与各分类食用菌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欧盟食用菌市场巨大,中国食用菌在欧盟市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但二者影响效果均出现减弱的趋势;(2)现阶段我国对欧盟特定食用菌出口竞争力效应的提高,带动了整体的竞争力效应提升,但我国食用菌整体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为阻碍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3)现阶段我国对欧盟出口食用菌价格的降低,对出口数量促进的效果不佳,并导致集约边际数值降低,成为阻碍我国食用菌出口增长的因素。根据研究结果,论本文提出加强食用菌领域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保持现有产业生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增强食用菌产品质量,采用“高价”促进贸易额增长策略,抓住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发展机遇加快食用菌产业建设等对策建议。

麻耀东[10](2019)在《洛阳市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重视,中部崛起系列政策落实推行,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洛阳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一个内陆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交通,是综合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洛阳的经济发展对整个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洛阳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018年GDP为4640.8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48位,经济发展前景较好。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长期以来,洛阳的主导经济是内向型经济,洛阳的对外开放水平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洛阳市对外贸易发展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洛阳市经济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补齐短板均衡发展。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通过调研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首先从进出口情况、对外贸易企业、外贸方式、产品结构、贸易伙伴等方面对洛阳市对外贸易现状进行了剖析,梳理出洛阳对外贸易发展的纵向历程与现状。随后,选取省内对外贸易发展较好城市及中部6省非省会城市,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与洛阳进行对比,发现洛阳对外贸易存在不足。通过与郑州、焦作等城市对比,发现洛阳对外贸易外贸发展政策鼓励存在的缺乏;通过分析河南省进出口前10位的大型进出口企业,以及洛阳进出口产品品类,发现洛阳对外贸易缺乏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洛阳市优势资源,提出洛阳发展对外贸易应尽快出台支持外贸发展政策,进一步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扩大进出口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扶持外向型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口岸建设等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洛阳市发展对外贸易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也可以对内陆城市发展对外贸易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浅析出口干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出口干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2.1 湖北省农业生产规模
    2.2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情况
    2.3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2.4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市场
3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动力和阻力
    3.1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动力
        3.1.1“一带一路”促进农产品出口
        3.1.2 省政府出台多项农业政策文件
        3.1.3 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明显
        3.1.4 农业科学技术合作逐年增多
    3.2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阻力
        3.2.1 专业人才资源供给不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3.2.2 标准质量水平不过关,绿色壁垒问题干扰
        3.2.3 物流配套设施发展缓慢,产品质量面临风险
        3.2.4 无核心竞争产品,品牌化营销意识薄弱
        3.2.5 整体规模有待提高,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4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4.1 加快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生产人员整体素质
    4.2 建立出口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出口安全监管体制
    4.3 依靠湖北省地理优势,提高物流设施水平
    4.4 深度运用“互联网+”技术,助力农产品品质提升
    4.5 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
5 结语

(2)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1.3.1 CO_2排放测算研究进展
        1.3.2 CO_2排放因素研究进展
        1.3.3 CO_2排放趋势研究进展
        1.3.4 海运CO_2排放问题研究进展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问题、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CO_2排放
        2.1.2 海运CO_2排放
        2.1.3 CO_2排放衡量指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低碳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脱钩理论
    2.3 海运CO_2排放的理论辨析
        2.3.1 低碳海运发展及度量指标
        2.3.2 海运CO_2排放分析框架
3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排放测算研究
    3.1 CO_2排放测算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3.2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测算模型构建
        3.2.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测算模型
        3.2.2 货物类别及船型的选取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测算结果分析
        3.3.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量测算结果
        3.3.2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时序特征分析
        3.3.3 各船型CO_2排放演进特征分析
        3.3.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及全球海运CO_2排放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研究
    4.1 CO_2排放趋势预测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4.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未来趋势预测模型构建
    4.3 情景构建
        4.3.1 海运需求量因子
        4.3.2 船舶能耗因子
        4.3.3 CO_2排放因子
        4.3.4 情景设计
    4.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量未来趋势预测
        4.4.1 基础基准情景下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趋势预测
        4.4.2 三种调整基准情景下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趋势预测
        4.4.3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预测值与全球CO_2减排理想目标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脱钩研究
    5.1 CO_2排放因素研究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5.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5.2.1 Kaya恒等式及驱动因素指标选取
        5.2.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5.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驱动因素结果分析
        5.3.1 总体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5.3.2 各驱动因素的效应分析
    5.4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模型构建
        5.4.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模型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5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结果及分析
        5.5.1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状态分析
        5.5.2 中国国际海运CO_2排放脱钩指数变化的内在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_2减排路径研究
    6.1 CO_2减排路径研究问题描述及解决思路
    6.2 海运业CO_2减排途径的可能选择
        6.2.1 基于技术进步的减排
        6.2.2 基于燃料替代的减排
        6.2.3 基于运营合理化的减排
    6.3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构建
        6.3.1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目标确定
        6.3.2 中国国际海运CO_2减排策略长期评价模型
    6.4 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路径下各减排途径指标回溯
        6.4.1 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路径下的CO_2排放效率
        6.4.2 各减排途径的指标设置与组合
    6.5 满足海运CO_2减排目标约束的代表性路径分析
        6.5.1 “强化零碳燃料”减排路径
        6.5.2 “超低慢速航行”减排路径
        6.5.3 两种代表性减排路径对比分析
    6.6 中国海运业碳减排政策建议
        6.6.1 建立船舶MRV管理体系
        6.6.2 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政策体系
        6.6.3 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6.6.4 发展可替代新能源技术
        6.6.5 实施运营合理化手段
        6.6.6 优化海运进出口货类结构
        6.6.7 推进交通业基础设施建设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章节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过剩产能的相关研究
        2.1.1 过剩产能的测度与界定
        2.1.2 产能过剩的成因
        2.1.3 产能过剩的治理
    2.2 过剩产能对外输出的相关研究
        2.2.1 出口贸易与产能输出
        2.2.2 对外投资与产能输出
        2.2.3 “一带一路”倡议与产能输出
    2.3 出口生产率效应的相关研究
        2.3.1 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存在性
        2.3.2 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影响因素
        2.3.3 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具体来源
    2.4 文献评述
3 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状况及其出口与生产率现状
    3.1 微观企业样本选取
    3.2 企业的产能过剩状况
        3.2.1 企业维度下的考察
        3.2.2 行业维度下的考察
        3.2.3 地区维度下的考察
    3.3 过剩产能的出口现状
        3.3.1 企业维度下的考察
        3.3.2 行业维度下的考察
        3.3.3 地区维度下的考察
    3.4 产能过剩企业的生产率现状
        3.4.1 生产率测算方法选取
        3.4.2 企业维度下的考察
        3.4.3 行业维度下的考察
        3.4.4 地区维度下的考察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理论分析
    4.1 核心概念界定
        4.1.1 过剩产能
        4.1.2 出口产能效应
        4.1.3 出口学习效应
    4.2 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内在机理
        4.2.1 资金约束路径下的内在机理
        4.2.2 规模经济路径下的内在机理
        4.2.3 理论假说提出
    4.3 出口产能效应视角下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内在机理
        4.3.1 直接路径下的内在机理
        4.3.2 间接路径下的内在机理
        4.3.3 理论假说提出
    4.4 出口学习效应视角下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内在机理
        4.4.1 产能利用率路径的内在机理
        4.4.2 总体生产率效应的内在机理
        4.4.3 理论假说提出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5.1.1 实证模型构建
        5.1.2 样本数据说明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准估计结果
        5.2.2 内生性检验
        5.2.3 稳健性检验
    5.3 进一步考察:异质性表现
        5.3.1 企业维度的异质性
        5.3.2 行业维度的异质性
        5.3.3 地区维度的异质性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出口产能效应视角
    6.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1.1 实证模型构建
        6.1.2 样本数据说明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基准估计结果
        6.2.2 内生性检验
        6.2.3 稳健性检验
    6.3 进一步考察:区域异质性
        6.3.1 样本划分标准
        6.3.2 估计结果分析
        6.3.3 内在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出口学习效应视角
    7.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1.1 实证模型构建
        7.1.2 样本数据说明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准估计结果
        7.2.2 内生性检验
        7.2.3 稳健性检验
        7.2.4 异质性表现
    7.3 进一步考察:产能过剩企业的表现
        7.3.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3.2 估计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异质性表现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宣恩县茶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茶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产业化
        二、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
        二、县域经济理论
        三、波特菱形理论(波特钻石模型)
        四、层次分析法(AHP)
第二章 宣恩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宣恩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宣恩县茶产业发展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宣恩县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宣恩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茶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茶叶品质层次不齐
        二、茶产业内生动力不足,资金链薄弱
        三、茶产业专业化人才匮乏,缺乏技术支撑
        四、茶产业消费市场有待深入拓展
        五、茶产业生产组织模式效用偏低
第三章 宣恩县茶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宣恩县茶产业发展模式概括
        一、“公司+农户”模式
        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第二节 宣恩县茶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AHP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基本原则
        二、构建评价模型
    第三节 宣恩县茶产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探析
        一、生产要素是基础
        二、需求条件
        三、相关支持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五、机会(机遇)
        六、政策
        七、宣恩县茶产业发展模式案例分析—宣恩县伍台昌臣茶叶有限公司
第四章 宣恩县茶产业发展提升对策分析
    第一节 整合生产,提高内生动力
        一、优化生产要素,建立绿色生态发展观
        二、做好人才培育,建立市场需求风向标
        三、重视企业战略,建立产业多元协调发展机制
        四、统一生产标准,塑造“宣恩”品牌
    第二节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审时度势,抓住外部机遇
        二、加强监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第三节 鼓励引导,构建生态特色茶产业
        一、树立生态保护原则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生态特色产业利益分享机制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
        1.3.2 技术进步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2.2 进口影响技术进步的技术溢出机制研究
    2.3 其他因素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3.1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3.2 国际贸易中的“学习效应”
    3.3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效应”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及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现状
        4.1.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
        4.1.2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
    4.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及研发现状
        4.2.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现状
        4.2.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
        4.2.3 我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状况
    4.3 我国技术进步的现状
        4.3.1 Man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4.3.2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3.3 省际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5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基准模型构建
        5.1.2 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2 变量说明与相关检验
        5.2.1 变量说明
        5.2.2 相关检验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3.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内生性检验
        5.3.4 基于地区和行业的异质性检验
    5.4 技术溢出影响机制分析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绿色贸易壁垒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环境优先发展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及特点
        2.2.1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
        2.2.2 绿色贸易壁垒特点
    2.3 绿色贸易壁垒表现形式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及M公司乳制品出口现状
    3.1 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现状及特点
        3.1.1 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现状
        3.1.2 我国乳制品出口特点
    3.2 M乳制品有限公司概况与出口现状
        3.2.1 M乳制品有限公司概况
        3.2.2 M公司主要出口地区和产品类型
    3.3 本章小结
4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调查分析
    4.1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调查
        4.1.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与形成
        4.1.2 问卷的发放
        4.1.3 结果分析
    4.2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与原因分析
        4.2.1 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
        4.2.2 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积极影响分析
        4.3.1 促进保障出口乳制品质量
        4.3.2 推动出口产品科技创新
        4.3.3 促进加快出口品牌建设步伐
    4.4 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消极影响分析
        4.4.1 限制出口速度及市场扩大
        4.4.2 削弱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4.4.3 降低国外高层次消费者购买欲望
    4.5 本章小结
5 M公司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优化措施
    5.1 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1.1 提高管理者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1.2 提高员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2 提升科技含量与产品品质
        5.2.1 提高生产加工科技含量
        5.2.2 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生产
        5.2.3 从源头提高乳制品品质
    5.3 进一步实施绿色包装策略
        5.3.1 增强应对国别绿色标准能力
        5.3.2 确保包装原材料符合出口国标准
    5.4 形成出口产品与市场多元化
        5.4.1 形成出口产品多元化
        5.4.2 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
    5.5 争取国家加大支持
        5.5.1 呼吁政府加大绿色补贴及退税力度
        5.5.2 呼吁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及体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政策背景
        2.发展基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小结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1.特色农业
        2.产业价值链
        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理论基础
        1.产业融合理论
        2.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3.产业集聚理论
三、柘城县基本情况及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一)柘城县基本情况
        1.柘城县自然气候条件
        2.柘城县地理区位条件
        3.柘城县社会经济条件
    (二)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1.辣椒种植发展
        2.辣椒收购储藏
        3.辣椒加工销售
        4.辣椒市场发展
四、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SWOT分析——基于QSPM矩阵
    (一)优势分析
        1.种植优势
        2.品牌优势
        3.企业发展优势
        4.政府扶持优势
    (二)劣势分析
        1.品种质量退化
        2.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
        3.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弱
        4.信息服务化平台不健全
    (三)机遇分析
        1.优势特色品牌建设的推动效应
        2.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拉动效应
        3.乡村振兴的推动效应
        4.经济扶持向特色农产品倾斜的拉动作用
    (四)威胁分析
        1.市场竞争的冲击
        2.融合发展不足带来的冲击
        3.产业链延伸不足带来的冲击
        4.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五)战略选择
        1.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备选模式
        2.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基于QSPM矩阵分析
五、外地典型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一)外地典型辣椒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1.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永安市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3.清丰县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二)外地辣椒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1.扶持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2.加强区域性辣椒品牌建设
        3.完善辣椒产业标准化体系
六、柘城县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辣椒种植环节
        1.提高品种质量
        2.提高辣椒产量
    (二)建设辣椒标准化加工出口基地
        1.建设目标
        2.空间布局
        3.支撑技术
    (三)建设完善辣椒交易市场
        1.加强产地收储设备建设
        2.完善物流集散中心建设
    (四)加强辣椒区域性品牌建设
        1.打造柘城辣椒区域自主优质品牌
        2.加强柘城辣椒品牌保护
    (五)建立新型辣椒产业发展模式
        1.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2.建设技术型辣椒深加工模式
        3.完善基于“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化平台模式
七、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8)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产品
        2.1.2 “一带一路”倡议
        2.1.3 欧亚经济联盟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 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3.1 出口贸易规模
    3.2 出口贸易方式
    3.3 出口商品结构
    3.4 出口口岸城市
4 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4.1 黑龙江省方面的影响因素
        4.1.1 黑龙江省经济持续上升
        4.1.2 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
        4.1.3 政治环境与政策支持
        4.1.4 规模性经济尚未形成
    4.2 俄罗斯方面的影响因素
        4.2.1 俄罗斯国内经济缓慢增长
        4.2.2 俄罗斯农产品进口贸易壁垒严重
        4.2.3 与俄罗斯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
    4.3 国际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4.3.1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4.3.3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经济封锁
        4.3.4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5 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1.1 模型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2 模型分析
        5.2.1 单位根检验
        5.2.2 回归与结果分析
    5.3 贸易潜力分析
    5.4 实证结论
6 扩大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对俄出口贸易政策
    6.2 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6.3 构建对俄农产品贸易信息服务平台
    6.4 增加出口农产品附加值
    6.5 积极应对俄方贸易壁垒
    6.6 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对欧盟食用菌贸易增长动态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食用菌贸易相关研究
        1.3.2 国外食用菌贸易相关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理论及模型介绍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食用菌概念界定
        2.1.2 食用菌的分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新新贸易理论
    2.3 指数与模型介绍
        2.3.1 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3.2 贸易互补性指数
        2.3.3 贸易强度指数
        2.3.4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2.3.5 集约边际分解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与欧盟食用菌贸易发展状况
    3.1 中国食用菌的贸易状况
        3.1.1 中国食用菌创汇状况
        3.1.2 中国食用菌国际占有率状况
        3.1.3 中国食用菌出口结构变化
    3.2 欧盟食用菌的贸易状况
        3.2.1 欧盟进口食用菌贸易额状况
        3.2.2 欧盟是世界重要的食用菌进口国
        3.2.3 欧盟对食用菌的进口量状况
    3.3 中国对欧盟出口食用菌贸易状况
        3.3.1 中国对欧盟食用菌出口贸易额状况
        3.3.2 中国占欧盟的食用菌市场贸易份额状况
        3.3.3 中国对欧盟食用菌出口结构变化状况
    3.4 中国对欧盟食用菌出口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欧盟食用菌贸易特征分析
    4.1 中国对欧盟食用菌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4.1.1 中国对欧盟出口食用菌NRCA分析
        4.1.2 中国对欧盟10种HS-6位编码食用菌NRCA分析
    4.2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
        4.2.1 中国与欧盟食用菌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4.2.2 中国对欧盟10种HS-6位编码食用菌TCI分析
    4.3 贸易强度指数
    4.4 指数分析结果的关联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CMS模型与集约边际的动态增长因素分析
    5.1 基于CMS模型的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5.1.1 CMS模型第二层次分解效应分析
        5.1.2 CMS模型动态主导因素分析
        5.1.3 中国对欧盟出口四大类食用菌CMS分析
    5.2 基于集约边际特征的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5.2.1 中国对欧盟食用菌出口集约边际分析
        5.2.2 集约边际动态趋势分析
    5.3 中国对欧盟四类食用菌出口集约边际分析
        5.3.1 干制品类与加工制品类集约边际分析
        5.3.2 鲜冻类与暂时保藏类集约边际分析
        5.3.3 四类食用菌集约边际动态分析
    5.4 CMS模型与集约边际框架结果分析
        5.4.1 CMS模型结果分析
        5.4.2 集约边际框架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扩大中国对欧盟食用菌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6.1 抓把握时代背景,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
    6.2 建立与欧盟、世界相接轨的质量安全标准
    6.3 调整出口结构以适应欧盟市场需求
    6.4 保持特定食用菌竞争力同时提高整体竞争力
    6.5 优化竞争力结构适应欧盟需求变化
    6.6 采用“高价”促进贸易额增长策略
    6.7 我国对欧整体食用菌出口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洛阳市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理论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区域性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二、政府管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三、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四、通关便利化发展研究
        五、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洛阳市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第一节 洛阳市外贸基本情况分析
        一、进出口总额
        二、出口总额
        三、进口总额
    第二节 洛阳市对外贸易企业分析
        一、国有企业
        二、外商投资企业
        三、民营企业
    第三节 洛阳市外贸方式及产品结构分析
        一、贸易方式
        二、进出口产品
    第四节 洛阳市主要贸易伙伴分析
        一、东盟市场
        二、欧盟市场
        三、美国市场
        四、其他市场
第三章 洛阳市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
    第一节 优势产业基础研究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
        二、新材料产业
        三、石油化工产业
        四、电子信息产业
        五、旅游产业
        六、特色产业
    第二节 对外贸易平台研究
        一、完善的口岸平台
        二、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
        三、密切的国际间交流
    第三节 对外贸易人才研究
        一、人才引入政策
        二、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四章 洛阳市发展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外贸依存度低
        一、与省内城市对比
        二、与中部城市对比
    第二节 缺乏企业和龙头产品
        一、企业进出口情况
        二、大宗商品出口情况
    第三节 外贸发展的鼓励政策欠缺
        一、欠缺外贸发展基金
        二、欠缺运费补贴政策
    第四节 外贸发展不平衡和平台建设滞后
        一、地区外贸发展不平衡
        二、外贸平台建设滞后
第五章 促进洛阳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培育壮大外贸企业队伍
        一、完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二、积极培育外贸企业主体
        三、培育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第二节 优化外贸企业营商环境
        一、引导创建国际知名出口品牌
        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
        四、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支持
    第三节 加快推进口岸建设
        一、加强铁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动铁路口岸项目建设
        三、谋划推进功能性口岸建设
    第四节 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一、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园区
        二、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浅析出口干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杨寅,李旻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2)
  • [2]中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CO2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D]. 马雪菲.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中国过剩产能出口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 张皓.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宣恩县茶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 郭袁媛.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D]. 韩彬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D]. 周艳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研究[D]. 杨明阳.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8]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高原.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9]中国对欧盟食用菌贸易增长动态驱动因素研究[D]. 杨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洛阳市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麻耀东.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出口干勺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