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原志宏,林崧,谢文建,杨成梓[1](2021)在《福建闽侯县药用植物概况》文中认为目的:调查闽侯县的药用植物资源概况,为保护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对闽侯县的药用植物进行系统调查。结果:中药资源普查调查总计38个样地,35条样线,得到药用植物144科380属525种,较第三次普查结果稍有增加。结论:闽侯县药用植物因土地开发,城市扩建等影响,物种分布以地形自北向南逐渐减少,部分药用植物已消失,应重视当地野生中药的资源保护工作。
余玉云,吴万年,陈慧君,陈世品[2](2021)在《福建省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福建省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为该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采用样地调查和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和药用特征等。[结果]南靖县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 152种,隶属于187科683属。野生药用植物种类以草本最多;按药用部位统计,全草类野生药用植物最多;按中药功效统计,清热类野生药用植物最多。此外,发现了3种福建省新记录物种和2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结论]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当地政府应加强宣传、培训,并制定相关政策以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
韦柳仲[3](2021)在《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主要整理并汇总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科属的大小分布、区系特点、生活型、入药部位及功效、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蕴藏量、重点保护和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类、栽培药用植物种类以及民间验方等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及分析,为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保护提供更科学有力的理论基础,也为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栽培药用植物的发展做充足的铺垫。研究的主要结果汇总如下:(1)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共计333种,隶属72科225属,其中被子植物含种数最多,共65科213属317种,占总种数的95.20%;蕨类植物次之,共6科8属10种,占比3.00%,裸子植物占比最小,仅1科4属6种,占比1.80%,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较丰富,以被子植物为主。(2)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的大小划分中科级以科内仅含1种的单种科和科内含2~5种的寡种科占优势,共占科级的比例为76.39%;属级以属内仅含1种的单种属和属内含2~4种的寡种属占优势,共占属级的比例为97.78%,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含种数较少的科、属占优势。科级中含种数10种及以上的科为8科,占科级的比例为11.12%,而含种数却达155种,占种级的比例为46.54%,说明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存在优势科现象。(3)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科水平上的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共21科,占比51.22%,热带成分共20科,占比48.78%,科级中温带成分稍占优势但优势现象并不明显。属水平上的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共165属,占比高达86.84%,热带成分共25属,占比13.16%。由科级、属级的分布区类型比例分析可知,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热带成分对该区系有一定渗透。(4)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可分为7类,其中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共233种,占种级的比例为69.97%,一年生草本次之,共33种,占比9.91%,而含种数仅为1种的半灌木与小半灌木占比最少,占总种数的0.30%。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的组成也体现调查区域内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较广的特点。(5)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可归为10类,入药部位总计频次410次,其中出现频次最多为全草类,共175次,占比42.68%,根及根茎类次之,共108次,占比26.34%。占总频次比例最低的为树脂类及其他类入药的药材。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按药用功效可划分为18类,总计功效频次为410次,其中以清热药出现频次最高,共139次,占比33.90%;祛风湿药次之,共62次,占比15.12%;而出现频次较低的功效有如:消食药、驱虫药、收敛药、祛寒药以及泻下药等。(6)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调查过程中,共在样方内发现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32种,对其蕴藏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显示东山区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总蕴藏量为3631549.70kg。其中地榆蕴藏量最大,共800639.73kg,轮叶沙参次之,共668569.82kg,其余总蕴藏量较为可观的药材有:粗茎鳞毛蕨、黄檗、龙芽草、路边青、穿龙薯蓣以及芍药等,而这些药材多以根及根茎或全草入药,因此年允收量仅占蕴藏量的少数比例。(7)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中共包含重点保护植物23种,其中国家级15种,省级7种,1种为省级兼国家级保护植物。共13种野生药用植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记录,其中1种为濒危,其余均为存在不同程度濒危风险。东山区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存在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如:刺五加、五味子、桔梗、黄檗以及穿龙薯蓣等。(8)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东山区栽培药材主要为五味子和赤芍,五味子种植面积较大,但整体上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虽然产销路径已发展较成熟,但东山区药材栽培业对创新开拓新兴药材的关注度较少。(9)东山区民间验方较少,药用功效及禁忌等均各式各样,本研究对东山区民间验方的开发及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仁清[4](2021)在《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及淫羊藿多苷成分动态累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探索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淫羊藿质量的影响,将4种淫羊藿的野生居群移栽到同一园内,使环境因素一致,以此评价不同种质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较同一种质移栽前后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探讨环境因素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并阐明淫羊藿不同采收期叶片生物量和主要黄酮醇苷类成分积累规律,为淫羊藿药材合理采收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研究对淫羊藿属具有代表性的4个物种,即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柔毛淫羊藿E.pubescens Maxim.、天平山淫羊藿E.myrianthum Stearn和粗毛淫羊藿E.acuminatum Franch.,同质园栽培2年以上的44个居群进行统一花期采样,运用HPLC法对4种黄酮醇苷类成分,即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合称为淫羊藿多苷,ABCI)进行含量测定,整合聚类分析和热图可视化信息及相关性分析,将同质园居群及其对应野生居群(课题组前期已完成)的淫羊藿多苷含量进行对比和差异分析。(2)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最佳采收期研究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每月月中和月末采集4种淫羊藿共9个代表居群的叶片样本,称取叶片重量,采用HPLC法测定ABCI的含量,计算叶片平均重量与ABCI含量乘积作为ABCI积累总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OPLS-DA)进行分析。结果(1)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同质园栽培后,4种淫羊藿的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和ABC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4%、0.37%、1.80%、0.61%和3.11%(箭叶淫羊藿),0.26%、0.28%、1.01%、1.14%和2.69%(柔毛淫羊藿),0.26%、0.24%、2.47%、0.85%和3.82%(天平山淫羊藿),0.15%、0.14%、1.58%、0.30%和2.17%(粗毛淫羊藿)。ABCI的居群达标率分别为66.67%(8/12)(箭叶淫羊藿)、77.78%(7/9)(柔毛淫羊藿)、100.00%(5/5)(天平山淫羊藿)和55.56%(10/18)(粗毛淫羊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型相似的居群聚为一支,4个物种种间区分并不明显。柔毛淫羊藿SCZX居群、天平山淫羊藿GZYP居群和粗毛淫羊藿CQYC居群质量最为优异,其ABCI含量为3.98%~5.0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ABCI含量与采集地纬度呈低度负相关(P<0.05),与经度及海拔无相关性。从栽培居群与野生居群的质量变化来看,箭叶淫羊藿和天平山淫羊藿栽培后ABCI含量整体降低,与野生居群含量差别明显。柔毛淫羊藿和粗毛淫羊藿栽培栽培后ABCI含量整体上升,与野生居群含量差别相对较小。(2)4种淫羊藿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最佳采收期。从叶片生物量积累规律来看,物种间较相似,叶均重量在5月31日(天平山淫羊藿和粗毛淫羊藿)或6月15日(箭叶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前呈上升趋势,随后叶均重量保持平稳波动。从4种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积累规律来看,同一居群不同时期的化学型较稳定,但物种间和种内居群间变化过程存在差异。箭叶淫羊藿、粗毛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分别在3月15日,6月30日,7月31日和9月30日最高。综合ABCI累积总量和数据分析结果来看,4个物种最佳采收期各不相同。粗毛淫羊藿、箭叶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最佳采收期分别为5月底、6月中旬、8月底和9月中旬。结论(1)天平山淫羊藿居群整体ABCI含量均较高,是非常优异的种质。其它三个物种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在种质选择时应对不同居群进行区分。质量优异居群种质及其生境可作为淫羊藿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种植的参考。(2)研究表明,不同居群淫羊藿质量差异为遗传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种质(遗传因素)决定淫羊藿的化学型,生境影响淫羊藿有效成分的含量。本研究探讨淫羊藿药材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指导规范化栽培种质和生境的选择,为药材质量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3)叶片生物量和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的积累受采收期影响均较大。虽整体最佳采收期在夏、秋两季,与《中国药典》一致,但不同物种,甚至同一物种的不同居群积累规律都不尽相同。基于叶片生物量、有效成分含量及有效成分积累总量三个层次的规律和整合分析,为确定淫羊藿药材适宜采收期提供了更新颖、更丰富的信息和参考。
周豆豆[5](2021)在《降香及其混伪品的资源调查及DNA条形码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材降香为豆科(Ligum)植物(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主产于我国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等功效。除药用价值外,也是我国珍贵红木品种之一。由于降香的药用价值和木材价值高,市场需求极大,资源短缺、药材市场混伪品较多,且药材的形态特征有限,传统鉴定方法难于进行准确鉴别,严重影响了降香药材的质量及临床用药安全。因此,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鉴定技术,明晰药典收载的药材降香及其混伪品的基源关系,以期为今后中药材市场降香药材使用的准确性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并为扩大寻找降香资源替代奠定科学的基础。目的:降香药材市场较复杂,混伪品繁多,导致用药情况混乱,严重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本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和CVH馆藏标本整理摸清黄檀属药用资源的蕴藏量、分布情况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集降香及其混伪品的实验样品;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基于PCR扩增原理实现降香及其同属植物的鉴定、降香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准确鉴定。方法:1.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和本草着作对黄檀属药用资源、品种、药用部位、功效及蕴藏量、民族用药等情况进行总结,通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hinese Virtual Herbarium,CVH)(http://www.cvh.ac.cn/)馆藏标本对黄檀属药用植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归纳,以期为黄檀属药用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及提供实验基础。2.本研究通过对云南、海南、广西、广东、重庆、陕西、贵州等地黄檀属植物样本进行采集,采集过程中记录样品的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经纬度等信息,并结合《中国植物志》检索表准确鉴定。采集的样品选取新鲜的植物嫩叶及时置于硅胶中干燥保存。3.采集289份降香及其同属植物的样本,提取样品基因组DNA,以ITS、ITS2、rbc L、psb A-trn H、mat K为引物扩增序列并测序,计算各序列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利用MEGA7.0分析比对序列特征;分析5种序列的序列饱和度,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利用MEGA7.0软件构建NJ树及Phylosuite软件构建BI系统发育树。4.提取62份黄檀属植物叶片及11份心材共73份样品基因组DNA,PCR扩增其rbc L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获得rbc L序列,另从Gen Bank下载36条rbc L序列。PCR扩增42份ITS2序列并测序,利用软件MEGA7.0对rbc L、ITS2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变异位点,计算GC含量等。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采用贝叶斯法(BI)、邻接建树法(NJ)构建rbc L系统进化树比较分析rbc L序列间的差异。基于相似性搜索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降香及其同属植物进行鉴定。结果:1.从CVH馆藏标本中整理出16种黄檀属药用植物8096号标本,馆藏标本中发现采自我国广西、云南、四川、西藏、贵州等地区标本较多,黄檀属植物在广西、云南、广州、海南等地空间分布较广。本次采集包括降香、交趾黄檀、象鼻藤、滇黔黄檀等20种共289份样品。2.对ITS、ITS2、rbc L、psb A-trn H、mat K 5组DNA条形码序列进行评估,其中psb A-trn H的扩增成功率最高,均为100%,ITS和rbc L、matk的成功率亦有90%以上,而rbc L和ITS2测序成功率较高,为别为93%和89%。共获得269条rbc L序列,252条ITS2序列、179条psb A-trn H序列及169条mat K序列,通过MEGA7.0软件分析比对获得降香及同属植物各样品ITS、ITS2、rbc L、psb A-trn H和mat KDNA条形码序列的变异位点信息。ITS2较其他条形码序列分辨率最高,具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且种内种间重叠少;系统发育树显示,ITS2、mat K和psb A-trn H单基因序列可将降香及其同属植物明显聚为不同分支,而psb A-trn H、rbc L较难区分降香及其同属植物,因此ITS、ITS2和较mat K更适于降香及其混伪品的鉴定,ITS2的效果最佳,psb A-trn H次之。3.降香rbc L序列长度为494 bp,GC含量为43.12%,种内无变异位点,除越南黄檀和微凹黄檀外,降香及其同属植物的种间最小距离为0.002。降香ITS2序列长度为216,平均GC含量为68.52%,除越南黄檀外,种间最小距离为0.024大于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基于rbc L+ITS2条形码鉴定技术和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实现对降香及其同属植物的鉴定。结论:降香为沿用多年的传统中药,野生降香资源较少,混伪品繁多,导致用药情况混乱,严重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中国药典》中收载过药材降香的来源主要有豆科降香檀的心材,豆科植物海南黄檀、印度黄檀、印度紫檀、等。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和本草着作初步摸清了黄檀属药用资源品种、药用部位、功效及蕴藏量、民族用药等情况。以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成功鉴定出降香及同属植物,并得出以ITS2为主、rbc L序列为辅的鉴定方法作为降香及其混伪品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手段,为降香的种质资源鉴定和保护以及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
陶明爽[6](2021)在《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煤炭业和石雕业比较发达,山体石矿开采严重,导致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适时开展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工作愈加重要,本研究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植物的鉴定,标本的制作,文献资料的查阅,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河北省曲阳县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评价,掌握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药用部位、功效、蕴藏量及保护急缓程度;栽培药用植物的种类、种植面积及产量,针对曲阳县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数据参考,为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保护、种植及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数据支撑。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曲阳县共调查植物332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281种,隶属于69科189属。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45种,其次是豆科,有24种,景天科、蒺藜科、鸢尾科等24个科只调查到1种药用植物;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按植物生活型可分为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藤本植物四种,其中草本植物最多占野生药用植物总数的79.00%,其他依次为11.74%、6.41%和2.85%。由此可见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种类丰富,草本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优势科为菊科和豆科,可优先考虑进行药用植物资源开发。2曲阳县281种野生药用植物共有393种药材,包括全草类、根及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花类、叶类、茎木类、皮类和其他类8类,其中全草类的药材最多,有163种,占总数的41.48%。有100种药材被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为了能较准确计算药材的蕴藏量,本论文结合文献探讨了蕴藏量的计算公式,明确了蕴藏量计算公式中的f值。根据公式得出《中国药典》收录100种药材中蕴藏量在千吨以上的药材有5种,其中酸枣仁的蕴藏量最多,达到了 5387.39t,其次是益母草、茵陈、蒺藜和芦根;蕴藏量最小的是北刘寄奴,仅有0.03t。根据名录现状系数、蕴藏系数、濒危系数、遗传系数、利用系数、保护系数和繁殖系数7项指标对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进行保护急缓程度分析,得到曲阳县急需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15种,包括阴行草、石胡荽、冀韭等;需要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41种,包括火绒草、旋蒴苣苔、野亚麻、蓝刺头等;一般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225种,包括白茅、芦苇、岩败酱、知母等。3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按功效分类法可分为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止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等18类,其中清热类和利水渗湿类的种数最多分别有126种和121种,共占总数的49.20%;温里类的种数最少,占总数的0.20%。按中药药性分类法将曲阳县调查的药材分为寒性药、平性药和热性药,分别占总数的48.60%、31.55%和19.85%。按植物的光生态类型将曲阳县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分为喜阳植物、喜阴植物和中性植物,分别占总数的76.51%、13.52%和9.97%。按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将曲阳县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分为旱生植物203种,水生、湿生生植物共40种,中生植物38种。中药药性和功效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各环境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探索中药药性和功效与其基原植物的生态类型是否具有相关性,对来源于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与其基原植物的生态类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中药寒热药性与基原植物光生态类型呈极显着相关,清热功效与基原植物的光生态类型呈极显着相关,利水功效与基原植物的水生态类型呈显着相关。4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有苦参、半夏、桔梗、连翘、知母、川芎等23种,隶属于16科21属,共有药材29种。栽培总面积达1311亩,其中丹参的栽培面积最大,有192亩,其次是枸杞和栝楼,面积均为110亩。调查发现药农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种质不佳问题、盲目引种问题、连作障碍以及病虫害问题等。分析药用植物栽培中出现的问题,为培育高品质药材、实现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提供基础。5通过查阅《中国资源植物》等相关文献,对曲阳县调查得到的332种植物,进行植物功能分类,分为药用植物、农药植物、饲料植物、油脂植物、观赏植物、色素植物、蜜源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香料植物、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鞣质植物。其中具有五种功能以上的植物有合欢、构树、酸枣、桑、白茅等29种。由此可见,利用植物的多功能性可以为曲阳县中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黄念雪,万小英,谢显金,范世明,林胜男,黄盛荣,刘金章[7](2020)在《福建省沙县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分析》文中指出依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实施方案》调查福建省沙县中药资源本底情况,对一般种类进行普查,对重点种类进行样方、样线调查,并与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进行比较。调查表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沙县药用植物有180科638属1032种,其中重点种类92种,特色种类41种,显着高于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沙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合理保护、开发利用药用资源,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
张红梅,陈浒,王存璐,李林芝,郭城,陈静[8](2020)在《石漠化治理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毕节石漠化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同时通过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等对区内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分布有野生药用植物121科339属516种,国家重点调查的有117种,药用植物生活型以草本占优势,共314种,根或根茎、全草或全株入药的共426种。功能上,该区药用植物主要是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祛风解表及清热解毒等类型。由此可见,毕节石漠化治理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复杂且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生活型组成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常绿落叶灌木为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但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下降,珍稀药用植物濒临灭绝,需加强保护及结合石漠化治理工程合理利用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
张江平,翟传佳,李欣柔,宋书祎,耿晖,赵鹏,王少平,张永清,李佳,刘谦,周洁,林莺[9](2020)在《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及资源监控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药用植物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调查方法是资源调查的前提,合理的调查方法需充分结合调查对象的特点及调查预期目标。本文通过概述我国野生与栽培药用植物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传统药用植物调查方法的适用性及高光谱遥感与"5S"集成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实现药用植物资源从掌握资源总量向监控资源整体的跨越式转变对我国中药事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资源监控机制要求调查方法的高效率与高准确性,并可长期运作,建立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平台与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作为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整体监控机制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周泽建[10](2020)在《林药复合种植走马胎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是一种珍贵的民族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药材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不合理的采集方式使走马胎野生资源面临枯竭危险,迫切需要加强走马胎植物保育和栽培种植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走马胎为灌木植物,常生于林下阴湿地方,适于林药复合种植栽培,其中光照条件、植物化感作用和复合种植结构等是影响其生长与药用活性成分积累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走马胎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方法,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的生长状况、生理生态特性与活性成分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走马胎资源状况开展民族植物学实地调查,结果表明:(1)走马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根茎及全株用于祛风补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外敷治痈疖、溃烂等病症治疗,对恢复疲劳、活血、行血等具有很好的功效;同时兼有茶用和观赏价值。(2)市场出售的走马胎药材大部分来自于野生植物资源,且走马胎植物资源数量呈减少趋势。2.植物化感作用影响走马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利用走马胎复合种植相关的植物落叶浸提液开展植物化感作用对走马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桉树(Eucalyptus robusta)落叶浸提液对走马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其不适宜进行林药复合种植。(2)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浸提液对走马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说明两个树种可以用于林药复合种植。3.光照条件影响走马胎植物生长、生理生态特性及活性成分利用走马胎盆栽苗木进行遮阴(光照强度)和覆膜(光质)处理,开展不同光照条件下走马胎苗木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光强与光质显着影响走马胎植物生长。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走马胎苗木的株高、基径、生物量呈上升趋势。白光处理条件下走马胎苗木的株高、基径、生物量最大,且与其余光质处理组合存在极显着差异。综合分析表明,弱光条件(20%)和白光条件下,走马胎产量最高。(2)走马胎苗木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随光照强度降低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白光处理条件下,走马胎苗木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最高。说明走马胎可以通过增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来提高对林下光照的利用率。(3)走马胎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随光照强度增大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白光处理条件下,抗氧化酶活性相对较低。说明走马胎在强光逆境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整抗氧化酶活性来减少氧自由基的损害,以维持其正常生长。(4)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走马胎岩白菜素、百两金皂苷A、总皂苷及总生物碱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白光处理条件下,走马胎活性成分含量最大。随着走马胎植物生长发育,其活性成分在10月份达到最大值。说明弱光条件和白光均能促进走马胎活性成分的积累,提高走马胎药材质量。4.林药复合种植影响走马胎植物生长、生理生态特性及活性成分林药复合种植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林药复合种植对走马胎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森林郁闭度增大,走马胎植物的株高、基径、叶片数、根长、生物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在林药复合种植走马胎时,选择适当林型和适度遮阴,有利于走马胎生长和提高产量。(2)随着林下光照强度减弱,走马胎叶片的SOD、POD、CAT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说明走马胎在强光照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SOD酶活性减少O2-积累,提高POD与CAT酶活性,减少H2O2的积累,避免自身的损害。(3)林药复合种植对走马胎活性成分含量具有显着性影响。随着森林郁闭度增大,走马胎植物的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能促进走马胎活性成分的积累。(4)随着植物生长季节变化,走马胎活性成分含量逐渐增加,10月份达到最大值,说明走马胎最佳采摘时间是10月底,证实了民族传统采药时间的合理性。本研究阐明了走马胎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验证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走马胎生长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当地居民走马胎植物田间栽培与林药复合种植,提高走马胎产量与质量,增加林农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江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闽侯县药用植物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
2 内容及方法 |
2.1 原始资料整理 |
2.2 外业调查 |
2.3 内业整理 |
3 结果分析 |
3.1 闽侯县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分析 |
3.1.1 原有名录整理 |
3.1.2 药用植物资源组成 |
3.1.3 药用植物科属统计 |
3.1.4 闽侯县道地药材 |
3.2 闽侯县药用植物分布统计分析 |
3.2.1 代表性区域调查 |
3.2.2 药用植物生活型及植被类型统计 |
4 讨论 |
5 结论 |
(2)福建省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野生药用植物调查方法 |
2.2 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
3.2 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活型和科属组成 |
3.2.1 生活型组成 |
3.2.2 科属组成 |
3.3 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药用特征 |
3.3.1 药用部位 |
3.3.2 功效 |
3.4 南靖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统计 |
4 讨论与小结 |
(3)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国外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
1.1.2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东山区历史前沿 |
2.2 东山区行政区概况 |
2.3 东山区地质地貌概况 |
2.4 东山区气候水文概况 |
2.5 东山区植物资源概况 |
2.6 东山区经济概况 |
第3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前准备 |
3.2.2 野外调查 |
3.2.3 走访调查 |
3.2.4 室内整理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东山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 |
4.1.1 东山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
4.1.2 科的多样性分析 |
4.1.3 属的多样性分析 |
4.1.4 小结 |
4.2 东山区药用植物区系分析 |
4.2.1 科的区系组成分析 |
4.2.2 属的区系组成分析 |
4.2.3 小结 |
4.3 东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分析 |
4.3.1 东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组成 |
4.3.2 小结 |
4.4 东山区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及功效分析 |
4.4.1 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
4.4.2 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
4.4.3 小结 |
4.5 东山区重点药用植物分析 |
4.5.1 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蕴藏量分析 |
4.5.2 东山区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分析 |
4.5.3 小结 |
4.6 走访调查分析 |
4.6.1 药材市场走访 |
4.6.2 栽培基地调查 |
4.6.3 民间验方调查 |
4.6.4 小结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5.3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及淫羊藿多苷成分动态累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 释 表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4种淫羊藿资源分布 |
1.1.1 分类界定 |
1.1.2 分布信息 |
1.2 质量特征 |
1.2.1 采收期含量变化 |
1.2.2 不同部位含量变化 |
1.2.3 不同产地质量特征 |
1.2.4 不同产地化学型差异 |
1.3 小结与展望 |
1.3.1 淫羊藿的质量特征 |
1.3.2 生理生态对品质影响及机制 |
2 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仪器和试剂 |
2.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1.4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1.5 色谱条件 |
2.1.6 方法学考察 |
2.1.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4 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 |
2.2.2 聚类热图分析 |
2.2.3 相关性分析 |
2.2.4 同质园栽培与野生的质量差异 |
2.3 讨论 |
2.3.1 影响淫羊藿质量的因素 |
2.3.2 对种质筛选的启示 |
3 4种淫羊藿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最佳采收期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和试剂 |
3.1.2 材料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单枚小叶平均质量 |
3.2.2 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 |
3.2.3 数据分析 |
3.2.4 4 种淫羊藿不同时期叶平均重量动态变化 |
3.2.5 4 种淫羊藿不同时期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
3.2.6 4 种淫羊藿不同时期ABCI积累总量动态变化 |
3.2.7 基于PCA的综合评价 |
3.2.8 基于OPLS-DA的综合评价 |
3.2.9 淫羊藿苷占ABCI的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
3.3 讨论 |
3.3.1 最佳采收期的判定 |
3.3.2 不同物种最佳采收期的差异及可能原因 |
4 小结与展望 |
4.1 药用种质的筛选 |
4.2 药材质量形成的分子机制探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降香及其混伪品的资源调查及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黄檀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
1.1 方法 |
1.1.1 文献查阅 |
1.1.2 数据收集 |
1.1.3 野外样品采集 |
1.2 结果 |
1.2.1 黄檀属用植物种类及药用概况 |
1.3 黄檀属药用资源蕴藏量及分布 |
1.3.1 蕴藏量 |
1.3.2 分布情况 |
1.3.3 样本采集 |
1.4 讨论与小结 |
第2章 降香叶片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 |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植物组织叶片DNA提取及提取方法优化[13] |
2.2.2 PCR扩增、测序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分析 |
2.4.1 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增效率 |
2.4.2 序列特征分析 |
2.4.3 种内、种间变异分析与遗传距离分析 |
2.4.4 降香及其同属植物叶片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
2.5 BLAST鉴定分析 |
2.6 讨论与小结 |
2.6.1 DNA提取及PCR扩增 |
2.6.2 DNA条形码鉴定对中药材替代方面的作用 |
第3章 基于rbcL+ITS2条形码的降香药材及其同属植物的分子鉴定研究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方法 |
3.2.1 植物组织(叶片、心材)DNA提取及提取方法优化[15] |
3.2.2 PCR扩增、测序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DNA提取、PCR扩增及测序效率 |
3.3.2 降香及其同属植物rbcL及ITS2序列特征分析 |
3.3.3 种内、种间变异分析与遗传距离分析 |
3.4 降香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5 BLAST鉴定分析 |
3.6 讨论与小结 |
3.6.1 DNA提取及PCR扩增 |
3.6.2 DNA条形码对降香中药材的鉴定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药资源 |
1.1.2 国外背景 |
1.1.3 国内背景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研究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路线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地理位置 |
1.3.2 地形地貌 |
1.3.3 土壤及水文 |
1.3.4 社会经济 |
2 调查与分析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1.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
2.1.2 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
2.2 室内整理 |
2.2.1 植物标本的鉴定 |
2.2.2 文献整理 |
2.2.3 蕴藏量计算 |
2.2.4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急缓程度计算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
3.1.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现状 |
3.1.2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分析 |
3.1.3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统计分析 |
3.1.4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寒热药性与光生态类型统计分析 |
3.1.5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功效与生态类型统计分析 |
3.1.6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及蕴藏量统计分析 |
3.1.7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保护急缓程度分析 |
3.2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
3.2.1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种类分析 |
3.2.2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科属及生活型分析 |
3.2.3 曲阳县药用植物栽培现状 |
3.3 曲阳县植物资源的功能性分析 |
3.3.1 曲阳县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
3.3.2 曲阳县农药植物种类分析 |
3.3.3 曲阳县饲料植物种类分析 |
3.3.4 曲阳县其他功能植物种类分析 |
3.3.5 曲阳县多功能植物种类分析 |
4 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2 曲阳县药用植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曲阳县被《中国药典》收录的100种药材蕴藏量统计 |
附表2 曲阳县农药植物种类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7)福建省沙县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
2 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县药用植物种类分析 |
3.2 沙县产重点药用植物种类分析 |
3.3 沙县产福建省特色药用植物品种调查分析 |
4 第三次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标本数据比较 |
4.1 种类数排名前十的科比较 |
4.2 植物各门类分布情况比较 |
4.3 两次中药资源普查减少和新增物种 |
4.3.1 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新增的物种 |
4.3.2 第四次普查未调查到的物种 |
4.3.3 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新分布物种 |
5 讨论 |
5.1 野生中药资源合理保护 |
5.2 民间野生药用植物情况收集与整理 |
5.3 产业构建带动沙县中药产业发展 |
5.4 科学开发沙县特色药材 |
(8)石漠化治理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线调查 |
2.2 样方调查 |
3 结果分析 |
3.1 物种组成 |
3.2 药用植物资源特征 |
3.2.1 科属组成 |
3.2.2 生活型组成 |
3.2.3 药用部位 |
3.2.4 药用功能 |
4 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
4.1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
4.2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途径 |
4.2.1 明确药用植物资源权属,健全资源管理法规 |
4.2.2 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
4.2.3 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
4.2.4 药用植物产业开发与石漠化生态治理相结合 |
5 结论与展望 |
(9)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及资源监控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
1.1 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
1.2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
1.3 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
2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
2.1 踏查 |
2.2 详查 |
2.3 样方调查 |
2.4 访问调查 |
2.5 统计报表 |
2.6 基于“3S”技术的样方调查 |
2.7 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 |
3 调查方法的改进 |
3.1 高光谱遥感技术 |
3.2“5S”集成技术 |
4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监控机制 |
4.1 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平台 |
4.2 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
5 结语 |
(10)林药复合种植走马胎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民族植物学 |
1.2.2 林药复合种植研究 |
1.2.3 走马胎植物研究 |
1.2.4 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走马胎植物资源利用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地区概况 |
2.3 调查方法 |
2.3.1 文献法 |
2.3.2 田野调查法 |
2.4 种子、凭证标本的采集与资料整理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走马胎资源分布 |
2.5.2 走马胎植物资源的民间利用 |
2.5.3 野生走马胎植物资源 |
2.5.4 广西走马胎植物栽培 |
2.6 小结 |
第3章 走马胎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走马胎种子萌发 |
3.3.2 走马胎幼苗生长 |
3.3.3 走马胎生长指标的化感效应指数分析 |
3.3.4 化感作用分析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走马胎植物生长状况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走马胎植物生长发育 |
4.3.2 走马胎植物生长动态 |
4.4 小结 |
第5章 走马胎植物生理生态特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走马胎叶面积指数 |
5.3.2 走马胎叶片叶绿素状况 |
5.3.3 走马胎叶片抗氧化酶体系 |
5.4 小结 |
第6章 走马胎药用活性成分变化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走马胎药用活性成分动态变化 |
6.3.2 走马胎成熟植株的药用活性成分 |
6.4 小结 |
第7章 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
7.1 光照强度影响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1.1 绿光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1.2 白光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1.3 蓝光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1.4 红光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 不同光质影响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1 相对光照强度100%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2 相对光照强度60%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3 相对光照强度40%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2.4 相对光照强度20%条件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3 林药复合种植影响下走马胎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相关性 |
7.4 走马胎活性成分与抗氧化酶活性相关性 |
7.4.1 光照条件影响下走马胎活性成分与抗氧化酶相关性 |
7.4.2 林药复合种植影响下走马胎活性成分与抗氧化酶相关性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8.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主持的项目 |
四、江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闽侯县药用植物概况[J]. 原志宏,林崧,谢文建,杨成梓.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21)
- [2]福建省南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 余玉云,吴万年,陈慧君,陈世品.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03)
- [3]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D]. 韦柳仲. 黑龙江大学, 2021
- [4]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及淫羊藿多苷成分动态累积规律研究[D]. 李仁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降香及其混伪品的资源调查及DNA条形码鉴定研究[D]. 周豆豆.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陶明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7]福建省沙县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分析[J]. 黄念雪,万小英,谢显金,范世明,林胜男,黄盛荣,刘金章.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05)
- [8]石漠化治理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 张红梅,陈浒,王存璐,李林芝,郭城,陈静.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08)
- [9]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及资源监控机制研究进展[J]. 张江平,翟传佳,李欣柔,宋书祎,耿晖,赵鹏,王少平,张永清,李佳,刘谦,周洁,林莺.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03)
- [10]林药复合种植走马胎植物生长与生理生态特性[D]. 周泽建.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