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电子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政[1](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黄济荣[2](1997)在《我国首台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设计与总参数选择》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我国首台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方案选择与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说明了选择电压型交直交变流器供电的异步机系统作为电力传动装置的优越性。介绍了机车总参数、运行特性及其电路结构与原理
刘连根[3](1997)在《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电子控制系统》文中指出根据不同控制功能的特点,采用微机、数/模电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机车级控制、逆变器实时控制、四象限变流器控制、异步牵引电机闭环控制及系统保护等功能。试验表明,这套系统能有效地完成各种控制和保护功能,使机车表现出良好的牵引性能
路风[4](2019)在《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文中指出走上自主开发道路和形成以高铁替代传统铁路的"激进方针"是中国高铁被公认为伟大成就的两个关键因素。但是,这两个因素在中国开始建设高铁的起点上并不存在,而是在过程中才出现的。本文采取过程性和历史性的视角,通过对这两个"转变"过程的全景式分析,揭示出在解释中国高铁的成功时被广泛忽略的因素——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和国家对于发动铁路激进创新的关键作用。这些分析否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的流行性说法,也指出了造就成功的战略行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最后指出,系统层次的创新是保持中国高铁领先的关键。
周明磊[5](2013)在《电力机车牵引电机在全速度范围的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电力机车牵引电机的控制是电力机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控制性能的优劣对于电力机车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国产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研究开发为背景,对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中牵引电机控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在非方波调制区,系统性的针对转子时间常数误差和负载大小与磁场定向角度误差之间的关系,以及定向角度误差对电机矢量控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采用了一种基于q轴转子磁链的磁场定向角度误差实时校正策略,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该策略能够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磁场定向角度误差进行良好的校正。针对方波下逆变器输出电压不能调节导致传统矢量控制不能应用的情况,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开环控制的改进型矢量控制策略,并采用基于改进的电压控制器的弱磁策略,保证了电机在方波弱磁区全速度范围的最大转矩控制。分析了方波工况在基于电流开环控制的改进型矢量控制下磁场定向不准对电机电流指令值和实际值之间偏差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方波下基于q轴电流误差的磁场定向误差校正策略,保证了方波下的转矩控制精度。对两种低载波比下的调制策略——中间60。调制策略和SHEPWM进行了对比研究。重点对两种调制方式下在不同脉冲数下的电压谐波,电机负载下的电流谐波和引起的转矩脉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比较了两种调制方式的优缺点。对SHEPWM下不同开关角分布对谐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不同调试方式之间的切换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三相同时切换的切换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机车速度的全速度范围分段矢量控制策略,对其应用于国产大功率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后的现场试验情况进行了说明。并针对电力机车的几个特殊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过分相区的直流电压恒定控制策略,保证在过分相区辅助系统的不间断供电;采用了一种基于速度误差的开环转矩控制策略,保证了电力机车的准恒速控制。电力机车现场试验结果良好,已经通过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所有型式试验,目前正在上线试运行。
张朝阳[6](2019)在《轨道交通永磁同步牵引系统调制策略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具有高效、高功率密度、低噪音和结构灵活等优点,在轨道交通车辆牵引系统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大功率三相两电平逆变器供电的PMSM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低开关频率大功率牵引逆变器优化同步调制技术和PMSM控制策略。针对三相两电平逆变器,简单介绍了空间电压矢量调制(Space voltag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与三角载波调制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满足输出相电压波形周期对称、半波奇对称、1/4周期偶对称和三相平衡、线电压极性一致及同时只允许一个桥臂开关切换等约束条件的优化同步空间电压矢量序列排列规律,提出了待优化同步空间电压矢量序列的构造方法,完成了11分频以下矢量序列集合的构造,并分析了序列中各矢量作用角度与对应相电压波形优化开关角之间的数学关系。而后,以矢量序列中各个矢量的作用角度为变量,建立了谐波电流最小优化同步SVPWM(Current Harmonic distortion Minimization SVPWM,CHM-SVPWM)方法,并进行了三个层次的优化求解。求解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基于相电压的谐波电流最小优化同步调制(Current Harmonic distortion Minimization Pulse Width Modulation,CHMPWM)方法,CHM-SVPWM方法的求解过程不依赖于迭代初值,几乎对任意初值都能寻求到全局最优解。通过仿真和实验对优化求解结果进行了验证。针对三相两电平逆变器供电的PMSM,简单介绍了电机数学模型和矢量控制策略,给出了采用优化同步调制时的电机定子电压表达式,推导出了优化同步调制下的电机定子电流表达式。随后分析了已有的两个电流谐波性能评价指标,即加权总谐波畸变(Weighted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WTHD)和考虑电机凸极特性的空载电流谐波评价指标σi0。针对这两个指标的优缺点,提出了考虑PMSM凸极特性和负载角影响的电机电流谐波评价指标σi。引入基于σi0最小的优化同步调制方法(CHMPWM for Electrically excited Synchronous Motor,CHMPWM-ESM),分别采用WTHD、σi0和σi作为评价指标对CHMPWM和CHMPWM-ESM这两种方法的电流谐波性能进行比较,不同评价指标得出的比较结果不同。实验结果表明,CHMPWM和CHMPWM-ESM这两种方法下PMSM定子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otal current Harmonic Distortion,THD)的比较结果与基于σi指标的电流谐波性能比较结果一致,即WTHD和σi0无法正确反映PMSM凸极特性和负载角变化对电流谐波的影响,而σi指标能正确、有效地评价凸极PMSM的电流谐波性能。基于优化同步调制下PMSM定子电流表达式,以11分频为例,对CHMPWM和CHMPWM-ESM分别作用下的电机定子电流谐波频谱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分析结论。对应CHMPWM-ESM,构造了基于σi0最小的优化同步SVPWM方法(CHMSVM-ESM),并给出了优化求解结果。而后,考虑PMSM凸极特性和负载角影响,提出了基于σi最小的优化同步SVPWM方法(CHMSVM-PM),分析了凸极率对优化求解过程的影响,完成了一台凸极率为2.5的PMSM的优化求解,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负载角下的优化解。以σi为评价指标,对CHMSVM-PM、CHMSVM-ESM以及CHM-SVPWM三种方法的电流谐波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HMSVM-PM方法在全运行区域内优于其它两种方法,其它两种方法只是CHMSVM-PM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的特例。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σi指标的比较结果的正确性和CHMSVM-PM方法的优越性。以优化同步调制下PMSM定子电流表达式为基础,推导出了PMSM转矩谐波解析表达式。通过计算结果和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推导过程的正确性,为分析和评估既有优化同步调制方法的转矩谐波特性及研究基于转矩性能优化的同步调制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低速异步调制和中高速优化同步调制相结合的混合调制策略应用于传统矢量控制系统时,采用优化同步调制的运行区域内,系统动态响应较慢。针对此问题,结合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动态响应快的优点,研究适合全运行区域的PMSM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动态响应能力。针对低速运行区域,简单介绍了基于异步SVPWM的PMSM固定开关频率直接转矩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等效磁链的PMSM定子磁链观测方法,仿真验证了该磁链观测方法在各种电机参数偏差下的有效性。通过分析PMSM转矩方程,构建了一种基于异步SVPWM调制的无差拍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较高动态性能。针对中高速运行区域,分析了不同优化同步调制模式对应的定子磁链轨迹特征,构建了基于定子磁链轨迹的同步调制策略实现方法。以此为基础,结合同步调制方法的稳态性能和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动态性能,提出了包含弱磁控制在内的基于优化定子磁链轨迹的PMSM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动态响应能力。
付强[7](2013)在《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摘要:二十一世纪我国铁路事业在“客运高速、货运重载”的主题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列车运营速度的提高、单列机车牵引吨位的增加,对机车、车辆装备的检修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机车主变压器作为电力机车能量的来源,是电力机车的心脏,其安全可靠运行对于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高效具有重要作用。但与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的重要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开展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对于提高机车检修保障水平,完善电力机车故障诊断技术理论,增强电力机车/电动车组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力机车主变压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概述了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结构和应用特点的基础上,从机械振动学、电磁学、电化学、电气学出发,研究分析了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油箱壁振动信号、变压油中溶解气体的特点。并深入探索了符合我国目前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检修工作实际需求和发展机车“状态维修”需要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针对机车主变压器绕组、铁芯变形故障,本文提出了基于油箱振动信号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该技术不但灵敏度高,而且为发展机车主变压器在线状态监测提供了基础。本文首先从变压器的振动产生机理出发,对机车主变压器振动信号的来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机车主变压器油箱振动信号测量位置的选择。同时,本文一方面利用质量-弹簧模型建立了机车主变压器绕组振动的等效数学模型,推导了机车主变压器稳态运行时绕组振动的加速度方程;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引起机车主变压器铁芯振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其振动信号特征的因素。针对机车主变压器绕组变形的故障检测,本文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变压器等效电路出发,推导了变压器电磁场耦合方程组,并利用ANASYS软件对HXD1C型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进行了实体有限元建模,研究了在不同预紧力下绕组振动信号的变化特点,提出了利用绕组轴向100Hz振动信号对变压器绕组预紧力进行监测的方法。针对变压器铁芯振动信号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小波神经网络训练算法,并将该算法训练的小波神经网络应用于电力机车牵引变压器铁芯松动的故障诊断。MATLAB仿真测试表明应用该算法训练的小波神经网络对基于振动信号的电力机车牵引变压器铁芯松动诊断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以及更高的诊断精度。针对DGA技术在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了DGA技术的原理和已有DGA诊断算法的基础上,将多种DGA诊断方法有机的整合起来,结合机车主变压器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电力机车主变压器DGA诊断流程。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自组织RBF神经网络训练算法,并将其应用于电力机车主变压器DGA故障诊断。该算法利用平均粒距描述粒子的集中程度,结合Gaussian随机数,按一定概率加大PSO算法中的惯性因子,从而增强了传统PSO的全局搜索能力;同时将FCM算法和Gaussian-PSO算法融合应用到RBF神经网络隐层节点的选择和网络连接权值的优化,改善了以往RBF神经网络的不足,并利用鸢尾属植物数据集及葡萄酒数据集对算法进行了验证。MATLAB仿真测试表明该算法确实具有更高的诊断精度,但训练时间较长。最后,针对目前机车主变压器检修试验装备较为落后的现状,本文在详细研究了机车主变压器型式试验的基本要求和目前机车主变压器检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详细给出了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系统可以满足目前国内主流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所有型式试验要求并能利用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数据、变压器表壁振动信号和型式试验数据对被试变压器进行综合诊断。
杨安立[8](1999)在《回眸二十年 展望新世纪——2010年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文中研究指明全面评述了国内、外机车车辆发展水平和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阐释了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奋斗目标
刘友梅,黄中荣[9](1997)在《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从基本特点、总参数、设备布置、电气原理和机车特性等方面简要介绍了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该型机车研制成功对我国铁路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波,杨万坤,李杰波[10](2005)在《世界铁路牵引发展50年》文中指出综述了铁路牵引动力从蒸汽到内燃、电力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阶段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各阶段的主要技术革新。
二、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电子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电子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产业创新系统 |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
2.2 历史友好模型 |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
2.2.2 理论基础 |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
3.1 蒸汽机车时代 |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3 小结 |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2.7 小结 |
3.3 电力机车时代 |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3.8 小结 |
3.4 高速铁路时代 |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4.7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知识层面 |
4.1.2 技术层面 |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
4.2.3 组织类型 |
4.2.4 出口活动 |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国家政策 |
4.3.2 铁路企业规模 |
4.3.3 企业研发 |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研发合作环境 |
4.4.2 服务环境 |
4.4.3 大气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
5.5 产业动力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内容 |
6.2 建议 |
6.2.1 技术创新方面 |
6.2.2 技术扩散方面 |
6.2.3 体制改革方面 |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电力机车牵引电机在全速度范围的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电力机车电牵引传动系统的发展 |
1.2.1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
1.2.2 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结构 |
1.2.3 电力牵引传动系统的牵引电机控制策略 |
1.3 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控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1 电力牵引传动系统的特点 |
1.3.2 电力机车牵引电机控制中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力机车牵引电机在非方波调制区的矢量控制策略 |
2.1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式 |
2.2 非方波调制区牵引电机矢量控制的基本结构 |
2.3 磁场定向不准对电机控制性能的影响 |
2.3.1 转子时间常数和负载与定向角度误差之间的关系 |
2.3.2 定向角度误差对电机控制性能影响的分析 |
2.3.3 仿真结果 |
2.4 磁场定向角度的实时校正策略 |
2.4.1 基于q轴观测磁链的磁场定向角度实时校正策略 |
2.4.2 仿真和实验结果 |
2.5 低速区的牵引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3 电力机车牵引电机在高速区(方波工况)的控制 |
3.1 方波工况下的矢量控制方案 |
3.2 方波下异步电机在弱磁区的最大转矩控制 |
3.2.1 传统的弱磁控制策略 |
3.2.2 方波工况下弱磁区的最大转矩控制策略 |
3.2.3 仿真及实验结果 |
3.3 方波下矢量控制的磁场定向校正策略 |
3.3.1 方波下电机参数不准对定向角度的影响 |
3.3.2 方波下基于q轴电流误差的磁场定向角度校正策略 |
3.3.3 方波下磁场定向不准对转子磁链和转矩的影响 |
3.3.4 仿真及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调制策略 |
4.1 低开关频率下的基本脉宽调制策略 |
4.2 非优化PWM—中间60°调制策略 |
4.2.1 中间60°调制的原理及实现 |
4.2.2 中间60°调制的电压、电流谐波及转矩脉动分析 |
4.2.3 仿真和实验结果 |
4.3 优化PWM-SHEPWM |
4.3.1 SHEPWM的原理及开关角度的计算 |
4.3.2 SHEPWM的电压、电流谐波及转矩脉动分析 |
4.3.3 SHEPWM的实现方式 |
4.3.4 仿真和实验结果 |
4.4 全速度范围内的调制策略以及不同调制方式之间的切换 |
4.4.1 基于非优化PWM的全速度范围调制策略及切换策略 |
4.4.2 基于优化PWM的全速度范围调制策略及切换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本文控制策略在国产大功率电力机车上的应用 |
5.1 国产大功率电力牵引机车的技术条件 |
5.2 基于机车速度的全速度范围内分段矢量控制 |
5.3 大功率电力机车控制中的两个实际问题 |
5.3.1 电力机车过分相区的直流电压控制策略 |
5.3.2 电力机车的准恒速控制 |
5.4 现场试验结果 |
5.4.1 牵引电机特性试验 |
5.4.2 不同调制策略以及不同控制策略之间的切换 |
5.4.3 牵引电机的带速重投 |
5.4.4 型式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取得的成果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轨道交通永磁同步牵引系统调制策略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简介 |
1.2.2 牵引逆变器PWM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永磁同步牵引电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谐波电流最小优化同步SVPWM |
2.1 空间矢量基本概念 |
2.2 三相两电平逆变器空间电压矢量 |
2.3 优化同步空间电压矢量序列排列规律 |
2.3.1 异步SVPWM与三角载波调制的内在联系 |
2.3.2 优化同步空间电压矢量序列排列特征 |
2.4 优化同步空间电压矢量序列构造方法 |
2.5 优化空间电压矢量序列的相电压波形 |
2.6 谐波电流最小优化同步SVPWM |
2.6.1 数学模型 |
2.6.2 优化求解 |
2.6.3 两类优化同步PWM方法的求解比较 |
2.6.4 CHM-SVPWM的优化开关角 |
2.7 仿真及实验结果 |
2.7.1 仿真结果 |
2.7.2 实验结果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优化同步调制下PMSM电流谐波分析与评价 |
3.1 PMSM数学模型 |
3.1.1 三相静止坐标系 |
3.1.2 两相静止坐标系 |
3.1.3 同步旋转坐标系 |
3.2 PMSM矢量控制策略 |
3.2.1 定子电流矢量约束 |
3.2.2 PMSM控制原理 |
3.2.3 PMSM矢量控制策略 |
3.2.4 电机参数对弱磁能力的影响 |
3.3 优化同步调制下PMSM定子电流分析 |
3.3.1 优化同步PWM输出电压表达式 |
3.3.2 PMSM定子电流表达式 |
3.4 优化同步PWM下PMSM电流谐波评价指标 |
3.4.1 PWM方法性能评价指标 |
3.4.2 优化同步PWM方法电流谐波评价指标 |
3.5 基于不同评价指标的两种优化PWM方法比较分析 |
3.5.1 考虑凸极特性的CHMPWM-ESM方法 |
3.5.2 不同评价指标下两种优化PWM方法电流谐波性能比较 |
3.6 实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PMSM凸极特性的优化同步SVPWM方法 |
4.1 考虑凸极特性的优化同步SVPWM建模及求解 |
4.1.1 基于σi0最小的优化同步SVPWM |
4.1.2 基于σi最小的优化同步SVPWM |
4.2 电流谐波特性分析 |
4.2.1 基于σi的电流谐波特性分析 |
4.2.2 各次谐波电流分析 |
4.2.3 实验验证 |
4.3 转矩谐波特性 |
4.3.1 转矩谐波表达式 |
4.3.2 转矩谐波计算及仿真验证 |
4.4 几种优化同步调制方法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轨道交通用PMSM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
5.1 低速区PMSM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
5.1.1 PMSM转矩控制基本原理 |
5.1.2 固定开关频率直接转矩控制 |
5.1.3 基于等效磁链的定子磁链观测器 |
5.1.4 无差拍直接转矩控制 |
5.1.5 仿真与实验分析 |
5.2 基于优化磁链轨迹的直接转矩控制 |
5.2.1 优化磁链轨迹 |
5.2.2 基于磁链轨迹的同步调制策略实现 |
5.2.3 基于优化磁链轨迹的直接转矩控制实现 |
5.2.4 仿真和实验验证 |
5.2.5 几种同步调制闭环控制方法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机车主变压器概述 |
1.3 机车主变压器的特点 |
1.4 机车主变压器的故障类型 |
1.5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 |
1.5.1 变压器铁芯和绕组变形故障诊断 |
1.5.2 变压器绝缘材料缺陷的故障诊断 |
1.5.3 电力机车主变压器型式试验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 |
1.7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结构 |
2 机车主变压器振动信号特性研究 |
2.1 机车主变压器油箱振动信号的来源 |
2.1.1 机车主变压器油箱振动信号的来源 |
2.1.2 机车主变压器油箱振动信号测量位置的选择 |
2.2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振动特性研究 |
2.2.1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轴向动态结构模型 |
2.2.2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电磁力的计算 |
2.2.3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轴向振动加速度 |
2.2.4 绕组轴向振动加速度与预紧力的关系 |
2.3 机车主变压器铁芯振动特性研究 |
2.3.1 机车主变压器铁芯振动的机理 |
2.3.2 机车主变压器铁芯状态对振动信号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振动信号的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3.1 机车主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
3.1.1 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总体结构 |
3.1.2 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线圈绕组 |
3.1.3 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铁芯 |
3.1.4 电力机车用主变压器的其他附属设施 |
3.2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3.2.1 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仿真概述 |
3.2.2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电磁场耦合 |
3.2.3 机车主变压器绕组的有限元仿真 |
3.3 基于振动信号的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算法 |
3.3.1 机车主变压器铁芯振动信号的特点 |
3.3.2 小波神经网络概述 |
3.3.3 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HPSO) |
3.3.4 基于HPSO-WNN的机车主变压故障诊断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DGA数据的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4.1 油中溶解气体(DGA)算法 |
4.1.1 DGA算法的基本原理 |
4.1.2 基于DGA的故障诊断算法 |
4.2 DGA技术在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4.2.1 机车主变压器DGA故障诊断方法基本流程的研究 |
4.2.2 机车主变压器DGA故障诊断应用实例 |
4.3 自组织RBF神经网络训练算法 |
4.3.1 RBF神经网络概述 |
4.3.2 模糊C值聚类算法 |
4.3.3 Gaussian随机分布PSO算法 |
4.3.4 自组织RBF网络训练算法的流程 |
4.3.5 自组织RBF网络训练算法测试 |
4.4 自组织RBF网络训练算法的应用 |
4.4.1 自组织RBF神经网络在牵引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4.4.2 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总结 |
5 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研制 |
5.1 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依据 |
5.1.1 机车主变压器型式试验的主要内容 |
5.1.2 机车主变压器故障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
5.1.3 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
5.2 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硬件设计 |
5.2.1 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2 各子系统的设计实现 |
5.2.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5.3 机车主变压器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设计 |
5.3.1 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
5.3.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5.3.3 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电子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2]我国首台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设计与总参数选择[J]. 黄济荣. 机车电传动, 1997(01)
- [3]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电子控制系统[J]. 刘连根. 机车电传动, 1997(01)
- [4]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J]. 路风. 管理世界, 2019(09)
- [5]电力机车牵引电机在全速度范围的控制策略研究[D]. 周明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 [6]轨道交通永磁同步牵引系统调制策略与控制技术研究[D]. 张朝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电力机车主变压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付强. 中南大学, 2013(02)
- [8]回眸二十年 展望新世纪——2010年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J]. 杨安立. 内燃机车, 1999(05)
- [9]AC4000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研制[J]. 刘友梅,黄中荣. 机车电传动, 1997(01)
- [10]世界铁路牵引发展50年[A]. 张波,杨万坤,李杰波. 2005年铁道牵引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总第120期)